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什么是瓷砖 > 导航 >

什么是紫砂红泥?

什么是紫砂红泥?

什么是瓷砖 什么是好瓷砖 瓷砖是什么

2021-01-04

什么是瓷砖。

什么是紫砂红泥?

紫砂红泥是宜兴紫砂陶土的三大泥类之一。紫砂红泥泛指紫砂陶土制品烧成后,外观色泽呈红色的一类陶土,并非指某种单一的具体矿料。紫砂红泥因其烧成后,外观色泽和胎质均呈红色,所以冠以“红颜丹砂”之名。紫砂红泥相对于紫泥家族来说,家底并不富厚,产量仅占紫砂陶土的8%。紫砂红泥家底虽不富厚,然而家族成员却并不少,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红粉世家”。这个家族的成员,娇艳多姿,甚娇甚嫩,情感细腻柔和,声若女音,似“倾心佳人”“浴后妃子”,又如“红颜少年”,个性活跃奔放。

明清有关紫砂的古籍记载中,很少提及“红泥”二字,明末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清初吴骞《阳羡名陶录》中,几乎没有提及“红泥”二字。《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依据红泥外观色泽,称其为朱砂、朱砂紫、海棠红等,也仅有两三处提到。《古汉语字典》对“红”的注释,由浅及深的顺序为“红,丹,赤,朱,绛”。所以《阳羡砂壶图考》中说:“红有深浅,深曰朱砂,浅曰海棠红。”“红泥”名称,最早就出现于民国李景康,张虹所著的《阳羡砂壶图靠》。《阳羡砂壶图考》通常把红之深者称为朱泥或朱砂,浅的称为红泥,并按作品的大小,称之为“朱泥小壶”或“红泥小壶”“朱泥中壶”“朱砂大壶”等。

据有关资料介绍,现代人对红泥的一种理解是:“红泥的定义:片状结构,质坚如石,不溶于水。红泥,蕴藏在嫩泥的底层,产地在西山嫩泥矿、赵庄嫩泥矿。”这个定义和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局限于产自嫩泥矿底层,或与此相类的红泥,不能涵盖红泥的全部。据实际情形来看“片状结构,质坚如石,不溶于水”的红泥,为部分小红泥和老红泥,若以此来给红泥定义,未免以偏概全,说法不够科学严密。因为红泥不止一种,并非只有西山、赵庄出产红泥,从产状上来看,红泥也不仅仅产于嫩泥矿层中。

红泥种种,按其性能(如耐火度、收缩性)来分,大致可分为甚嫩甚娇甚贵的嫩红泥(或朱泥);情感柔和细腻的小红泥;性格质朴粗犷的老红泥等。若冠以产地名之,则有本山红泥、赵庄红泥、洑东红泥等等。

红泥,从地质分布上来看,嫩红泥(或朱泥),赋存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上段地层中,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冲积层;小红泥,老红泥赋存于泥盆系上统五通组中下部、石炭系高骊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中(黄石夹层)。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丁蜀镇的黄龙山及附近的西山、香山,川埠的赵庄、红卫、蒋笠,原洑东镇的兰右、前龙,湖滏镇的九里山、六里棚,浙江省长兴县、安微广德县与江苏宜兴交界的部分山区等都有其成员的居住。丁蜀镇黄龙山及其附近,虽然曾出产紫砂红泥或朱泥,但目前矿源已经十分稀少。就目前紫砂红泥的现状而言,特别是朱泥,丁蜀镇周围及周边地区的红泥类泥料,整体要优于丁蜀镇黄龙山目前的红泥。

从矿床的分布状况来看,红泥通常分布在矿床的最上层。红泥,为沉积风化型矿床,嫩红泥(或朱泥),矿体分布在土山红色黏土层的下面,较接近于地表,通常情况下,由青泥和白泥等嫩泥,受地表雨水渗入,经风吹日晒而成,外观呈土黄色,外形呈泥块状。小红泥,老红泥等则多数产于接近山顶的黄石层下或黄石夹层中。小红泥,老红泥通常是由白泥经久风化而成,风化程度轻的称其为小红泥,外形呈片状或鳞片状,其泥质细嫩、细腻,性能与白泥差不多;风化时间久的称之为老红泥,质地如石,烧成温度相对要高些。

红泥原矿,外观色泽通常呈黄色、土黄色、黄绿色,或金黄色、绿色等,仅有少数矿料呈红色。嫩红泥(或朱泥)类矿料外形呈泥块状,外松内坚,沉实,泥质粉砂质构造,遇水即溃;小红泥、老红泥等矿料外形呈片状结构,粉砂质泥岩,质坚如石,不溶于水。即所谓的“片状结构,质坚如石,不溶于水的红泥。

红泥的矿物组成经薄片光学鉴定为:水云母、高岭石、伊利石、铁氧质及黏土质等。红泥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分别为二氧化硅40%~55%、三氧化二铝20%左右、三氧化二铁6%~10%、氧化钛0.82%、氧化镁0.64%、氧化钙0.84%、氧化钾2.15%、氧化钠0.21%、烧失量8.76%。抽样揭示的只能是部分性能指标,个体仍有差异。

检测结果显示,红泥的化学成分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的含量相对较低,氧化铁的含量比一般陶土高。由于红泥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相对较低,所以影响了红泥的烧成温度。红泥是紫砂三大泥类中,烧成温度相对较低的一类泥料,烧结温度范围也不宽,过去可能受烧成条件的限制,单子的红泥矿料烧成温度1050℃~1100℃,现代烧成可控,泥料可配,烧成温度可提高到1160℃左右。红泥对于窑温较为敏感,窑温不足,呈枯黄橙色,水色不彰;密温偏高,则易变形、开裂、塌陷,出现铁质析出,产生溶洞;如果窑温恰到好处,则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愈用愈红润。

嫩红泥(或朱泥)类红泥矿料黏土物比例较高,砂少;小红泥、老红泥等矿料,泥质细腻,细颗粒比例高,所以紫砂红泥的黏性好,可塑性高,结合性能好,制品密度高,收缩比却较大,一般红泥干燥收缩率为5%左右,烧成收缩率为8%左右,个体红泥的实际收缩率相差较大,从13%至20%以上不等。

红泥原矿,外观多数呈黄色或土黄色等,烧成后呈现深浅不同的红色,这是红泥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因为红泥矿料中氧化铁的含量较高的缘故。一般陶土中氧化铁的含量,如果超过6%,成陶后外观色泽则趋于红色。红泥的氧化铁含量通常在6%~10%之间,少数则要超过10%,甚至更高,如大红袍朱泥的含铁量高达23.22%。红泥烧成后呈现深浅不同的红色,并非完全是氧化铁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矿料中各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与烧成温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适合红泥烧成的温度阶段,正值氧化铁发生着色作用,所以呈现的色泽较红,若温度高于特定的烧成温度,色泽则偏暗发黑。红泥烧成的色泽趋向,呈橙红色,向暗红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烧成后,外观色泽呈红色的都是红泥。紫砂陶土中多数紫泥的氧化铁的含量与红泥相差无几,部分紫泥在红泥烧成的温度阶段,其外观色泽也呈红色,由于紫泥烧成温度较高,烧结范围宽,外观色泽会随着窑温的升高,由红向紫,由紫向黑变化。红泥壶也可能是用其他矿料加铁红粉拼配而制成的。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红泥紫砂壶要怎么保养


红泥紫砂壶要怎么保养。

一、紫砂壶要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热的地方,不可以因为珍贵,用后用东西包裹或密封。

二、紫砂壶用完后保持壶内干爽,不要积水。

三、紫砂壶不要放在油烟多或者尘土多的地方。

四、紫砂壶用完后最好将壶盖侧放,不要经常盖紧壶盖。

五、紫砂壶内不要常常浸着水,要到泡茶时才充水。

六、最好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一个壶,如果喜欢喝多种茶叶,可以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在壶上贴上标签,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茶壶容易串味。

七、茶壶用完后倒出壶的三分之二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倒入开水冲洗,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而且每次泡完茶后用布吸干壶外面的水份。

八、不要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来洗紫砂壶,否则不但会有异味,还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紫砂壶的外表失去光泽。

认知红泥


在研究紫砂原料的过程中,一般人很少顾及紫砂五色土中的重要组成之一红泥。在众多历史文献中,大多数只是摘抄《阳羡茗壶系》中提到的“嫩泥,出赵庄山,和以一切色土,乃黏脂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泥。”据前辈考证,一般认为石黄泥就是红泥。

前一段时间,为了验证一下,我分别到蒋笠、红卫等采矿现场看了一下,并分别购买了一点样品,想补充一下紫砂原料的组成,也为后来者作一点铺垫。

一、 红泥产于何处:' L2 J: w" D1 m1 W

1、 历史上产红泥地——赵庄,已不产红泥。据采矿人说赵庄曾经产出质量非常好的红泥。但前几年靠近川埠乡的赵庄嫩红泥矿也已停产。

2、 因为赵庄红泥产量的减少,在解放后逐渐用川埠红泥替代:如在六、七十年代,紫砂一厂雕塑车间赵洪生师兄为了开发灌浆红泥,在川埠、丁山等处寻找矿源。后在川埠煤矿医院身址处取得一批特别鲜红漂亮的红泥。后来紫砂一厂的红泥也主要用川埠红泥配制。

目前,红泥矿主要集中川埠乡的蒋笠、红卫等处,一般用来配制所谓的“朱泥”。

黄龙山矿也产红泥,且有两种,产量很小。其性能也与紫泥想类似且耐高温。/ R' d) H0 Z( Z

4、 我们实地调查中发现,赵庄矿与川埠蒋笠部分矿实属同一矿脉。以山脊为界:山南为赵庄,山北为川埠蒋笠。我们在蒋笠矿上取道一小样,如同顾景舟所讲的“红泥应不溶于水”,该矿土不溶于水,且成石块状,烧出后不结晶,呈鲜红色,可惜其量很少;但说不定以后能在蒋笠矿开采到真正的“石黄泥”。& U0 u1 k: Z1 t# ~+ U

5、 根据采样,我做了一些实验,具体见(附表1),从表中性能状况我们知道川埠红泥收缩大,烧成温度低且结晶度高,泥性重,不适合拍打成型。但黄龙山红泥适合拍打成型且耐高温,颜色不是鲜红色。; ~! v# e7 r, t/ O: i7 @

二、 泥样组成分析:(工艺性能分析)7 }% g8 T: @1 H+ w# Q7 [0 h; a

1、 可塑性

粘土中其可塑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固相与液相的性质和数量。红卫、蒋笠的红泥溶于水,成细腻状泥糊,由于其颗粒小、少,其分散程度大,比表面积就小,相对可塑性就高于黄龙山红泥。) @% r4 @6 R# Y& K

另外,粉质岩中的颗粒一般呈棱角状结构,而页岩中颗粒一般呈层状结构的可塑性优于棱角结构的,故黄龙山嫩红泥可塑性略好于黄龙山红泥。紫泥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红泥,但收缩小。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红泥出产地的可塑性差异: + l" `9 {& L: T1 V3 {+ X( ]

红卫、蒋笠红泥>黄龙山嫩红泥>黄龙山红泥>黄龙山紫泥

干燥收缩

由于红泥溶于水,其颗粒细,且颗粒间包围的水分子多,故其干燥收缩明显高于紫泥,在生产实践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 ]/ ~7 v) x. X6 R" [+ V" k- i

3、 烧结温度6 S! \/ v+ Q, L, M9 Q+ j

根据表中我们看到红泥的AL2O3含量高于紫泥,其耐火度烧温度应高于紫泥,但实际生产中红泥烧结温度低于紫泥。

其实,烧成温度的高低除了坯料成分外,还与坯料的细度有关,其颗粒的影响是最大的,坯料颗粒细,则比表面大、能量高,烧结活性大,易于烧结;若坯料颗粒度大,则堆积密度小,颗粒的接触界面小,不利于传质的传热,不利于烧结,故而沙性越重烧结温度越高。

另外,表中也反映出红泥中含铁氧化物较多时,说明粘土中含的杂质越多,则耐火度就越低,烧结温度也较低。

同时,黄龙山红泥中AL2O3的含量高于其它红泥,其耐火度与烧结温度也高。- ^* id="article-content1">

什么是瓷砖。

什么是紫砂红泥?

紫砂红泥是宜兴紫砂陶土的三大泥类之一。紫砂红泥泛指紫砂陶土制品烧成后,外观色泽呈红色的一类陶土,并非指某种单一的具体矿料。紫砂红泥因其烧成后,外观色泽和胎质均呈红色,所以冠以“红颜丹砂”之名。紫砂红泥相对于紫泥家族来说,家底并不富厚,产量仅占紫砂陶土的8%。紫砂红泥家底虽不富厚,然而家族成员却并不少,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红粉世家”。这个家族的成员,娇艳多姿,甚娇甚嫩,情感细腻柔和,声若女音,似“倾心佳人”“浴后妃子”,又如“红颜少年”,个性活跃奔放。

明清有关紫砂的古籍记载中,很少提及“红泥”二字,明末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清初吴骞《阳羡名陶录》中,几乎没有提及“红泥”二字。《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依据红泥外观色泽,称其为朱砂、朱砂紫、海棠红等,也仅有两三处提到。《古汉语字典》对“红”的注释,由浅及深的顺序为“红,丹,赤,朱,绛”。所以《阳羡砂壶图考》中说:“红有深浅,深曰朱砂,浅曰海棠红。”“红泥”名称,最早就出现于民国李景康,张虹所著的《阳羡砂壶图靠》。《阳羡砂壶图考》通常把红之深者称为朱泥或朱砂,浅的称为红泥,并按作品的大小,称之为“朱泥小壶”或“红泥小壶”“朱泥中壶”“朱砂大壶”等。

据有关资料介绍,现代人对红泥的一种理解是:“红泥的定义:片状结构,质坚如石,不溶于水。红泥,蕴藏在嫩泥的底层,产地在西山嫩泥矿、赵庄嫩泥矿。”这个定义和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局限于产自嫩泥矿底层,或与此相类的红泥,不能涵盖红泥的全部。据实际情形来看“片状结构,质坚如石,不溶于水”的红泥,为部分小红泥和老红泥,若以此来给红泥定义,未免以偏概全,说法不够科学严密。因为红泥不止一种,并非只有西山、赵庄出产红泥,从产状上来看,红泥也不仅仅产于嫩泥矿层中。

红泥种种,按其性能(如耐火度、收缩性)来分,大致可分为甚嫩甚娇甚贵的嫩红泥(或朱泥);情感柔和细腻的小红泥;性格质朴粗犷的老红泥等。若冠以产地名之,则有本山红泥、赵庄红泥、洑东红泥等等。

红泥,从地质分布上来看,嫩红泥(或朱泥),赋存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上段地层中,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冲积层;小红泥,老红泥赋存于泥盆系上统五通组中下部、石炭系高骊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中(黄石夹层)。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丁蜀镇的黄龙山及附近的西山、香山,川埠的赵庄、红卫、蒋笠,原洑东镇的兰右、前龙,湖滏镇的九里山、六里棚,浙江省长兴县、安微广德县与江苏宜兴交界的部分山区等都有其成员的居住。丁蜀镇黄龙山及其附近,虽然曾出产紫砂红泥或朱泥,但目前矿源已经十分稀少。就目前紫砂红泥的现状而言,特别是朱泥,丁蜀镇周围及周边地区的红泥类泥料,整体要优于丁蜀镇黄龙山目前的红泥。

从矿床的分布状况来看,红泥通常分布在矿床的最上层。红泥,为沉积风化型矿床,嫩红泥(或朱泥),矿体分布在土山红色黏土层的下面,较接近于地表,通常情况下,由青泥和白泥等嫩泥,受地表雨水渗入,经风吹日晒而成,外观呈土黄色,外形呈泥块状。小红泥,老红泥等则多数产于接近山顶的黄石层下或黄石夹层中。小红泥,老红泥通常是由白泥经久风化而成,风化程度轻的称其为小红泥,外形呈片状或鳞片状,其泥质细嫩、细腻,性能与白泥差不多;风化时间久的称之为老红泥,质地如石,烧成温度相对要高些。

红泥原矿,外观色泽通常呈黄色、土黄色、黄绿色,或金黄色、绿色等,仅有少数矿料呈红色。嫩红泥(或朱泥)类矿料外形呈泥块状,外松内坚,沉实,泥质粉砂质构造,遇水即溃;小红泥、老红泥等矿料外形呈片状结构,粉砂质泥岩,质坚如石,不溶于水。即所谓的“片状结构,质坚如石,不溶于水的红泥。

红泥的矿物组成经薄片光学鉴定为:水云母、高岭石、伊利石、铁氧质及黏土质等。红泥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分别为二氧化硅40%~55%、三氧化二铝20%左右、三氧化二铁6%~10%、氧化钛0.82%、氧化镁0.64%、氧化钙0.84%、氧化钾2.15%、氧化钠0.21%、烧失量8.76%。抽样揭示的只能是部分性能指标,个体仍有差异。

检测结果显示,红泥的化学成分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的含量相对较低,氧化铁的含量比一般陶土高。由于红泥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相对较低,所以影响了红泥的烧成温度。红泥是紫砂三大泥类中,烧成温度相对较低的一类泥料,烧结温度范围也不宽,过去可能受烧成条件的限制,单子的红泥矿料烧成温度1050℃~1100℃,现代烧成可控,泥料可配,烧成温度可提高到1160℃左右。红泥对于窑温较为敏感,窑温不足,呈枯黄橙色,水色不彰;密温偏高,则易变形、开裂、塌陷,出现铁质析出,产生溶洞;如果窑温恰到好处,则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愈用愈红润。

嫩红泥(或朱泥)类红泥矿料黏土物比例较高,砂少;小红泥、老红泥等矿料,泥质细腻,细颗粒比例高,所以紫砂红泥的黏性好,可塑性高,结合性能好,制品密度高,收缩比却较大,一般红泥干燥收缩率为5%左右,烧成收缩率为8%左右,个体红泥的实际收缩率相差较大,从13%至20%以上不等。

红泥原矿,外观多数呈黄色或土黄色等,烧成后呈现深浅不同的红色,这是红泥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因为红泥矿料中氧化铁的含量较高的缘故。一般陶土中氧化铁的含量,如果超过6%,成陶后外观色泽则趋于红色。红泥的氧化铁含量通常在6%~10%之间,少数则要超过10%,甚至更高,如大红袍朱泥的含铁量高达23.22%。红泥烧成后呈现深浅不同的红色,并非完全是氧化铁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矿料中各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与烧成温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适合红泥烧成的温度阶段,正值氧化铁发生着色作用,所以呈现的色泽较红,若温度高于特定的烧成温度,色泽则偏暗发黑。红泥烧成的色泽趋向,呈橙红色,向暗红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烧成后,外观色泽呈红色的都是红泥。紫砂陶土中多数紫泥的氧化铁的含量与红泥相差无几,部分紫泥在红泥烧成的温度阶段,其外观色泽也呈红色,由于紫泥烧成温度较高,烧结范围宽,外观色泽会随着窑温的升高,由红向紫,由紫向黑变化。红泥壶也可能是用其他矿料加铁红粉拼配而制成的。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红泥紫砂壶要怎么保养


红泥紫砂壶要怎么保养。

一、紫砂壶要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热的地方,不可以因为珍贵,用后用东西包裹或密封。

二、紫砂壶用完后保持壶内干爽,不要积水。

三、紫砂壶不要放在油烟多或者尘土多的地方。

四、紫砂壶用完后最好将壶盖侧放,不要经常盖紧壶盖。

五、紫砂壶内不要常常浸着水,要到泡茶时才充水。

六、最好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一个壶,如果喜欢喝多种茶叶,可以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在壶上贴上标签,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茶壶容易串味。

七、茶壶用完后倒出壶的三分之二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倒入开水冲洗,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而且每次泡完茶后用布吸干壶外面的水份。

八、不要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来洗紫砂壶,否则不但会有异味,还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紫砂壶的外表失去光泽。

认知红泥


在研究紫砂原料的过程中,一般人很少顾及紫砂五色土中的重要组成之一红泥。在众多历史文献中,大多数只是摘抄《阳羡茗壶系》中提到的“嫩泥,出赵庄山,和以一切色土,乃黏脂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泥。”据前辈考证,一般认为石黄泥就是红泥。

前一段时间,为了验证一下,我分别到蒋笠、红卫等采矿现场看了一下,并分别购买了一点样品,想补充一下紫砂原料的组成,也为后来者作一点铺垫。

一、 红泥产于何处:' L2 J: w" D1 m1 W

1、 历史上产红泥地——赵庄,已不产红泥。据采矿人说赵庄曾经产出质量非常好的红泥。但前几年靠近川埠乡的赵庄嫩红泥矿也已停产。

2、 因为赵庄红泥产量的减少,在解放后逐渐用川埠红泥替代:如在六、七十年代,紫砂一厂雕塑车间赵洪生师兄为了开发灌浆红泥,在川埠、丁山等处寻找矿源。后在川埠煤矿医院身址处取得一批特别鲜红漂亮的红泥。后来紫砂一厂的红泥也主要用川埠红泥配制。

目前,红泥矿主要集中川埠乡的蒋笠、红卫等处,一般用来配制所谓的“朱泥”。

黄龙山矿也产红泥,且有两种,产量很小。其性能也与紫泥想类似且耐高温。/ R' d) H0 Z( Z

4、 我们实地调查中发现,赵庄矿与川埠蒋笠部分矿实属同一矿脉。以山脊为界:山南为赵庄,山北为川埠蒋笠。我们在蒋笠矿上取道一小样,如同顾景舟所讲的“红泥应不溶于水”,该矿土不溶于水,且成石块状,烧出后不结晶,呈鲜红色,可惜其量很少;但说不定以后能在蒋笠矿开采到真正的“石黄泥”。& U0 u1 k: Z1 t# ~+ U

5、 根据采样,我做了一些实验,具体见(附表1),从表中性能状况我们知道川埠红泥收缩大,烧成温度低且结晶度高,泥性重,不适合拍打成型。但黄龙山红泥适合拍打成型且耐高温,颜色不是鲜红色。; ~! v# e7 r, t/ O: i7 @

二、 泥样组成分析:(工艺性能分析)7 }% g8 T: @1 H+ w# Q7 [0 h; a

1、 可塑性

粘土中其可塑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固相与液相的性质和数量。红卫、蒋笠的红泥溶于水,成细腻状泥糊,由于其颗粒小、少,其分散程度大,比表面积就小,相对可塑性就高于黄龙山红泥。) @% r4 @6 R# Y& K

另外,粉质岩中的颗粒一般呈棱角状结构,而页岩中颗粒一般呈层状结构的可塑性优于棱角结构的,故黄龙山嫩红泥可塑性略好于黄龙山红泥。紫泥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红泥,但收缩小。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红泥出产地的可塑性差异: + l" `9 {& L: T1 V3 {+ X( ]

红卫、蒋笠红泥>黄龙山嫩红泥>黄龙山红泥>黄龙山紫泥

干燥收缩

由于红泥溶于水,其颗粒细,且颗粒间包围的水分子多,故其干燥收缩明显高于紫泥,在生产实践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 ]/ ~7 v) x. X6 R" [+ V" k- i

3、 烧结温度6 S! \/ v+ Q, L, M9 Q+ j

根据表中我们看到红泥的AL2O3含量高于紫泥,其耐火度烧温度应高于紫泥,但实际生产中红泥烧结温度低于紫泥。

其实,烧成温度的高低除了坯料成分外,还与坯料的细度有关,其颗粒的影响是最大的,坯料颗粒细,则比表面大、能量高,烧结活性大,易于烧结;若坯料颗粒度大,则堆积密度小,颗粒的接触界面小,不利于传质的传热,不利于烧结,故而沙性越重烧结温度越高。

另外,表中也反映出红泥中含铁氧化物较多时,说明粘土中含的杂质越多,则耐火度就越低,烧结温度也较低。

同时,黄龙山红泥中AL2O3的含量高于其它红泥,其耐火度与烧结温度也高。- ^* \0 m( Q# f% J. {

烧结温度比较:川埠红泥<黄龙山红泥≤紫泥

总的来说,由于红泥的高可塑性反而影响了紫砂泥的成型工艺中的拍打承力,故而不适宜于制作略大的红泥茶壶。同样其烧成过程中容易烧结,影响其透气性,泡茶养壶的时间过程就长。/ f- [8 A- Y# s- Q

三、 关于石黄、石红, Z& S2 d1 s9 i. T

现今所称的石黄与古人所称的已有区别,根据潘持平老师《天青、石黄坭中极品》一文,现在的石黄就是所指的“烟瘪只”,其实它的学名为黄铁矿结核,常见于页岩和泥岩,通常以圆形、葡萄状或圆柱状结核产出;其形状多变化,板状或蛋形,甚至全近有机体的外表。形成于富含黄铁矿的页岩、粘土和其它泥质岩中。现在一般采矿人把球状、圆柱状、蛋状叫“石黄”,麻将块状的、片状的叫“石红”。一般球状的,类似鸡蛋的石黄,外表成暗红色、黑色,如蛋壳一般。内部类似蛋核,有一层土黄色泥包裹或成暗红色状剖开后,有些仍有多层组成:一层土黄泥包裹一层暗红色“石红”,甚至蛋核中心有乌泥与水或全是土黄泥。一般其产于嫩泥矿中,一层一层,产量很少;有蛋形、块状的,其形状、结构也是千变万化。在蒋笠红泥矿层中我们也采集到类似的蛋形石黄。) Q- h. ]& s* U) k3 {* O9 N" x

在实验中我们也锻炼了“石黄”中土黄色泥与暗红色蛋核。土黄色泥呈红色,而暗红色核呈黑色,这也验证了父辈一则故事:据说王寅“烟瘪只”春老师说到红泥,常说类似“烟瘪只”的石黄的核内泥;而顾老则反驳他,认为“烟瘪只”不是红泥,烧出来是黑的。其实两位老人都是对的,只是自然界与他们开了一个玩笑,王老拿到的一批蛋核全是泥的“烟瘪只”而已,烧出来同样非常红。

什么是紫砂壶五奇


什么是紫砂壶五奇。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时有许多特别的优点。

人们在泡茶的实践中,总结紫砂壶的优越性,归纳起来有五大优点:

色香味保全

高含铁量的紫砂泥,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后,分子重新排列,形成鳞片状结构,并生成大量开放式和封闭式的双重气孔,独特的高致密度的多孔状物理结构,具有较强的吸咐力。因为有双重气孔,透气不渗水,故泡茶时色不变异、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元气恢复快

紫砂壶泡茶虽可越宿不馊、久置无杂气,但长期不用又存放不当,自然免不了会有异味。只需用沸水冷水交换冲洗几遍!壶的元气又可恢复,泡茶仍可得真味。

无茶可生香

紫砂壶经久使用,内壁会积聚“茶锈”形成“茶山”,以致不放茶叶注入沸水,也会有茶香。调砂掺砂、辅砂等手法,更改善了壶的肌理结构,“茶山”生成更易。

不裂不烫手

紫砂壶传热缓慢,握持不会炙手。因其材质特殊,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也不会因温度急变而爆裂。

越用越光润

紫砂壶表有粗细砂粒排列,用之愈久包浆愈厚,色泽光润,气韵温雅,所谓“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成为奇物”。

大话紫砂之什么是段泥?


大话紫砂之什么是段泥?

段泥也是宜兴紫砂陶土的三大泥类之一。段泥亦称“团泥”,因黄龙山中有个小山头称之为“团山”,故“团山”所产之泥,称之为“团山泥”,简称“团泥”。因“团”和“段”,在宜兴方言中读音相同,故“团泥”又称“段泥”。也有人认为,黄龙山中无“团山”,所谓“团山”乃台西之“台山”,“台”和“团”读音也相同,谬矣!

明清及民国时期,没有“段泥”之称,“团泥”旧时称“老泥”,明代周高起《阳羡艺壶系》说:“老泥,出团山,陶则白砂星星,宛若珠琲,以天青、石黄和之,成浅深古色。”“白砂星星,宛若珠琲”,则为段泥制品的显著特征。

明清时期,段泥类作品多以日用器物和自然景物来取譬,如定窑白、冷金黄、梨皮、葵黄、松花、豆碧等。民国时期,李景康、张虹的《阳羡砂壶图考》将段泥归之为白沙和黄色两类:“白沙有白泥、(定)窑白之分,黄色有冷金、葵黄、松花、豆碧诸品。盖土之变异,虽由山之所产,亦有陶人匠心配合也。”据古籍记载,段泥作品出现于明万历时期。明末清初比较少见。清嘉道时期及以后,段泥制品尤多,色枯而黝黑,《阳羡砂壶图考》通常称之为白沙和白泥制品,实则即今之段砂,白泥之粗杂者。

段泥是现代人对烧成后,制品色泽偏黄偏淡的一类泥料的通称,也并非指某种单一的具体泥料。段泥矿料,无论是原矿,还是烧成后的作品,整体色黄偏淡,素净淡雅,如清水芙蓉,凌波仙子,清心怡人,素心芬芳,素有“素心素面”之称。

从泥料的产状和性能上来看,段泥大致有两类:一是白泥类的段泥,一是共生矿类的段泥;从原矿泥料的外观特征上看,有绿泥、有芝麻段泥和白麻子泥等;从成陶后制品的外观色泽来看,有金黄段泥、米黄段泥、青段和老段泥等,由“陶人匠心配合”的墨绿泥等,也归之于段泥。

地质上,段泥产于上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及中下统茅山群地层系中。五通组地层中的段泥,多呈灰白色、深灰色、灰黑色,成矿条件为还原或强还原条件生成,其颜色为有机质或分散状硫化铁所致;茅山群地层中的段泥多为淡绿色、灰绿色、浅绿色,成矿条件为弱氧化或弱还原条件生成,其颜色为含二价铁离子的硅酸盐矿物所引起的。

地域上,原宜兴陶土开采矿区或矿点中的甲泥和白泥矿区或矿点,均有段泥类泥料的产出。其中丁蜀镇的黄龙山矿区,是宜兴紫砂土中的优质段泥的主要产区。

从矿床的分布来看,段泥类泥料中的白泥类泥料和性能接近于白泥的米黄类段泥,主要产于接近山腹或山腹的石英砂岩之间,延展至山腰翼部。共生矿类的段泥主要分布于矿床顶板之下,紫泥层的上部,部分夹杂在紫泥矿层中。黄龙山段泥主要分布于黄龙山矿床顶板之下的绿泥和紫泥之间,是一种直然形成的绿泥东和紫泥的共生矿上,兼有绿泥和紫泥的特性,性能更趋向于绿泥。黄龙山段泥与外山段泥相比,黄龙山段泥含有较多的紫泥成分,其他矿区或外地矿区,产出的段泥,紫泥成分则较少、甚至不含紫泥成分,性能更接近于白泥。

段泥原矿外观呈浅灰色、淡绿色、灰白夹青色、灰绿中杂褐色或红色斑点,块状或片状构造,粉砂质泥质结构,致密,不坚硬。

段泥的主要矿物质成分为水云母、高岭土、石英、叶蜡石及云母碎屑、铁质等。主要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大致为:二氧化硅55%~65%、三氧化二铝25%~27%、三氧化二铁1%~4%、氧化钛1%左右、氧化镁接近1%、氧化钙接近1%、氧化钾1.7%~2.5%、氧化钠0.1%左右、烧失量7.63%。

段泥化学成分分析显示,段泥中二氧化硅含量比较高,一股都在60%以上,部分甚至接近70%,段泥石英含量较为丰富,致密而不坚硬,影响其可塑性,段泥属中可塑性陶土。三氧化二铝整体含量也较高,通常都在24%以上,甚至高达30%,按理说烧成温度明显要高,但因其黏土物性能及作品的烧成效果等因素,实际烧成温度,一般控制在1170℃~1200℃之间,高于红泥而低于紫泥。段泥含铁量较低,一般在2%左右,高于2%,则颜色偏黄偏深。氧化钛起着增色作用。段泥氧化气氛中烧成色泽呈由浅黄色,向红黄色、深黄色、黄褐色变化,高温条件下或还原气氛中,呈黄中泛青,变灰变化。白泥类泥料,因氧化铁含量较低,为1%左右,烧成色泽呈灰白色,向灰色,灰中返青变化;白泥类泥料中的米黄泥和本山绿泥等,因氧化铁的含量较为适中,接近于2%,烧成的外观色泽呈淡黄色,向黄色、深黄色、黄里返青变化;共生矿类泥料中的部分段泥,有的由于与紫泥层比较贴近,甚至夹杂在紫泥层中,受紫泥层的影响较大,氧化铁的含量相对显得较高,为3%~4%,烧成后外观色泽呈淡红色,向棕色、黄褐色变化,俗称老段泥。

由于受地质、成矿条件的影响,不同矿区、不同矿层的段泥,其品质和性能均会有差异,由于配比的差异,烧成温度的不同及烧成次数的多少,段泥的外观色泽也不尽相同,本章展示的仅是段泥的一些共性,具体的个性特征,尚待进一步探究。

段泥作品比较难烧,如果烧不到位,就容易“吐黑”“惊开”。一般原矿段泥都要烧出原矿的颜色后,再回烧才好。“吐黑”现象为段泥中的紫泥颗粒所致。段泥中氧化钾、氧化钠的含量相对较低,助熔能力相对也较弱、所以烧结度不高、玻化程度相对较低,色泽枯涩,水色不彰,泡养效果不如紫泥和红泥制品效果明显。

黄龙山所产段泥,统称为本山段泥。本山段泥是段泥中的较有代表性的泥料,黄龙山的部分段泥因其自身另具特点,被冠以了专有名称,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本山段泥,其意义已显得较为单一了。

紫砂壶朱泥你了解多少?朱泥和红泥有什么区别


紫砂壶朱泥你了解多少?朱泥和红泥有什么区别。

朱泥是争论较多的一种矿料,成品率也较低。原来有‘无朱不皱’、‘无皱不朱’的说法,从某些方面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绝对的。

因为朱泥原料的颗粒比含量小,并且干燥及烧成收缩率比较大,因此容易产生很多意外的毛病,如:皱纹、变形、开裂等。但是有很多朱泥壶是不起皱的,从一些历史作品看,有皱纹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朱泥的常见盲区

1、明清时期朱泥就已经绝迹了?朱泥壶都特别贵?

朱泥属于紫砂红泥中的一种,含铁量极高,是红泥中之精品。朱泥矿藏稀少,但有一原则不变,只要有红泥,朱泥则不灭。很多说朱泥绝迹的多数都是一些商家炒作抬价搞的把戏而已。

2、无朱不皱?

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由于朱泥收缩率大,旧时柴窑温度不均匀,朱泥壶烧成后表面容易产生皱褶,所以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只要看一些历史作品,就不难发现。关键还是选矿和炼制的方法,矿选好,炼制方法得当,收缩比例不是很大的话,再加上制作者对朱泥泥性的把握,就不会产生“无朱不皱”的现象。

左图朱泥无皱右图朱泥有皱

3、朱泥色泽红艳?

首先,矿源的不同,泥料的陈腐时间长短不同,窑温的高低不同,成品的颜色就会有所区别。有些朱泥壶红中泛黄,只是泛黄程度会有所不同,还有一些偏红。结晶度高,外观光洁明亮,打碎后看其断面接近瓷器,然而仍具有一定的透气性。经泡养后逐渐变红润。

4、朱泥为什么都是小品?

朱泥和其他紫砂泥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泥性重砂性弱,干燥和烧成的收缩率都较大,整体收缩比可达25%左右,烧成收缩比例大极易变形。所以朱泥从古至今都是以小品居多。

5、成型难度在于那里?

泥胚疏松,故成型易开裂,结合较难掌握;收缩比率大、成品率低、大器极难烧成。有些朱泥含铁极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有铁质析出,出现铁熔点。

6、朱泥适合冲泡什么茶?

朱泥密度高,气孔小,透气性相对略逊一些(但是不代表没有透气性),对扬香很有作用。用朱泥壶冲泡台湾高山茶、铁观音、龙井、黑茶等轻发酵重香气之茗茶,扬香力特高、轻快而俐落,茶汤紧结柔滑,回韵悠长,好泡养,易现包浆之美。

左图红泥南瓜右图朱泥葡萄壶

朱泥和红泥的区别

1:最根本的区别是矿源和泥性。朱泥主要产于嫩泥矿中,红泥产于黄石夹层中。朱泥泥性较高,砂性较弱,红泥则相反,砂性重泥性弱。

2:两者的收缩比不同。普通红泥13%左右,而朱泥普遍高于红泥,有的甚至可达25%以上。

3:两者的色泽、质感不同。红泥:柔和温润,红中略带一点橙色。朱泥:朱红略泛橘光,鲜明细腻质感极佳。

4:两者的成型难度不同。红泥:成型工艺较易,大小壶型都可涉及。朱泥:泥性甚娇,成型难度大,大的壶型成品率低,小壶成形后则可爱灵动。

朱泥壶透气性不及其他泥料,但仍能吸收茶水中的重金属盐到壶外表而形成包浆,所以使用后的朱泥壶有油、润、滑、艳的效果,如同温润之玉。朱泥因为组织细密,保香性能优于其它紫砂壶,既无土气又不败茶。

朱泥成型相当困难,其他泥料的壶坯没做好泥料要干的时候还可以喷点水,朱泥却不成,必须在泥料干燥之前以最快的速度做完而且不能有过多的修整,否则在烧制时在高收缩比的情况下必然显露出来。

所以功夫不到家的人不敢做朱泥壶,做朱泥壶必须一气呵成;又由于收缩比太高,朱泥壶通常在历经炉火考验之后一个个嘴鼻歪斜缩脖子,成品率很低,这也是很多做壶名家不敢碰朱泥的原因。

所以传统的全手工工艺制作形神兼备的朱泥壶者,却未必是有职称有名气的“名家”,能拥有纯正朱泥壶那是缘分,能拥有工料俱佳的纯正朱泥壶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正喜欢朱泥壶的朋友,就应该懂得理解和接受它的不完美。

清末民初红泥南瓜壶


在陶瓷生产中,自轮制成型工艺发明后,圆形器便成了器型的主流,这是因为圆器使用方便,易于生产。但轮制成型的器物受到同心圆的制约,形体只能上下有变化,使造型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而紫砂壶则有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基本手工成型,这使宜兴陶工不单可制作圆形等类的对称形体,亦可做出许多非对称和有雕塑感的壶类。紫砂茶具比较直接模拟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来作为造型的基本形态,行话称为“花货”。在这一类作品中模拟客观形象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将某一对象的典型物,演变成壶的形状,如南瓜壶、柿扁壶、梅段壶;另一种是几何类,在壶筒上,选择恰当的部位,用装饰手法的雕刻或透雕的方法把某种典型的形象附贴上,如常青壶、报春壶、梅形壶、竹节壶等。这种有机造型的形体,具有上下、前后、左右三度空间。造型领域的扩大,使壶体的设计样式更丰富多变,通过环视效果来表现其整体统一感,其设计是多层次的结构变化,设计者把造型最富变化的线、面、体表现在壶体的主观面,通过视觉的流动,使各部分造型在连续变化中取得有机的融合。

如图的红泥南瓜壶,高9.5厘米,口径6.5厘米。壶身扁圆,像个南瓜。以视觉上的回环转向来表达自然的变化和造型上的整体感。嘴、把、钮为象形条枝。圆盖嵌入壶体平齐,上浮雕瓜蒂(钮残,后补),盖内印款不清晰。壶身一面镌刻山水茅舍,一面刻行草铭文“何如玉川翁,松风煮秋水”,落款“石生”。民国紫砂陶刻名家范泽林,号石生,是与任淦庭同时代的人。能书画,精陶刻,刀法苍劲有力,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当代陶刻名师沈汉生,曾跟范泽林学过陶刻。

什么是珐琅?什么是珐琅彩?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珐琅”,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人中国。 

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20世纪初叶,景泰蓝总体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朝。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为什么说紫砂壶是名家收藏必备?


紫砂壶,它,泡茶首选,更是名家收藏必备!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为什么说紫砂壶是名家收藏必备”?

名家大师的紫砂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

1、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3、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紫砂壶线膨胀系数比瓷壶略高,而且没有釉,就不存在坯釉应力的问题;烧成以后的紫砂壶,玻璃极少,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故具有缓慢的传热性。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

4、紫砂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

养壶实为收获自己的果实,玩壶之人常说玩壶之乐趣在于,一把干涩而料好的壶由于自己每日的滋养变成了一把有灵性的好壶,,一把新壶由自己浇淋茶汤,反复把玩,融入了自己的精气神,会慢慢变得有光泽了,而且光泽越来越亮,让人越来越喜欢,而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就是养壶的乐趣所在。

近年来,紫砂壶收藏更是大热,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人们对紫砂的热爱更是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紫砂收藏无疑成为很多收藏家的首选。通过收藏紫砂壶,结识壶友,交流知识,分享心得,在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巨大的今天,与好壶之友齐聚一堂,品茗论道,其乐融融,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之道。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紫砂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问,一把紫砂壶为什么值这么多钱?一把紫砂壶为什么能值去收藏呢?因为他承载了历史的文化!他倾注了工艺大师的心血!他是工艺价值、艺术价值用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结合体、是中国紫砂艺术的杰作、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体现!

紫砂收藏也可以极大地增值,一辈子,传下一代,只要不打破,带着对茶的记忆,带着茶人的念想,岁岁年年,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一把紫砂壶,用得久了,浸润了主人对茶的喜好与执念。原本的泥胎,也沾染上了茶的灵气,茗韵入骨。一把好壶,可用百年。此志不渝,天地可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什么是紫砂红泥?》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什么是紫砂红泥?》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什么是瓷砖

m( Q# f% J. {

烧结温度比较:川埠红泥<黄龙山红泥≤紫泥

总的来说,由于红泥的高可塑性反而影响了紫砂泥的成型工艺中的拍打承力,故而不适宜于制作略大的红泥茶壶。同样其烧成过程中容易烧结,影响其透气性,泡茶养壶的时间过程就长。/ f- [8 A- Y# s- Q

三、 关于石黄、石红, Z& S2 d1 s9 i. T

现今所称的石黄与古人所称的已有区别,根据潘持平老师《天青、石黄坭中极品》一文,现在的石黄就是所指的“烟瘪只”,其实它的学名为黄铁矿结核,常见于页岩和泥岩,通常以圆形、葡萄状或圆柱状结核产出;其形状多变化,板状或蛋形,甚至全近有机体的外表。形成于富含黄铁矿的页岩、粘土和其它泥质岩中。现在一般采矿人把球状、圆柱状、蛋状叫“石黄”,麻将块状的、片状的叫“石红”。一般球状的,类似鸡蛋的石黄,外表成暗红色、黑色,如蛋壳一般。内部类似蛋核,有一层土黄色泥包裹或成暗红色状剖开后,有些仍有多层组成:一层土黄泥包裹一层暗红色“石红”,甚至蛋核中心有乌泥与水或全是土黄泥。一般其产于嫩泥矿中,一层一层,产量很少;有蛋形、块状的,其形状、结构也是千变万化。在蒋笠红泥矿层中我们也采集到类似的蛋形石黄。) Q- h. ]& s* U) k3 {* O9 N" x

在实验中我们也锻炼了“石黄”中土黄色泥与暗红色蛋核。土黄色泥呈红色,而暗红色核呈黑色,这也验证了父辈一则故事:据说王寅“烟瘪只”春老师说到红泥,常说类似“烟瘪只”的石黄的核内泥;而顾老则反驳他,认为“烟瘪只”不是红泥,烧出来是黑的。其实两位老人都是对的,只是自然界与他们开了一个玩笑,王老拿到的一批蛋核全是泥的“烟瘪只”而已,烧出来同样非常红。

什么是紫砂壶五奇


什么是紫砂壶五奇。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时有许多特别的优点。

人们在泡茶的实践中,总结紫砂壶的优越性,归纳起来有五大优点:

色香味保全

高含铁量的紫砂泥,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后,分子重新排列,形成鳞片状结构,并生成大量开放式和封闭式的双重气孔,独特的高致密度的多孔状物理结构,具有较强的吸咐力。因为有双重气孔,透气不渗水,故泡茶时色不变异、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元气恢复快

紫砂壶泡茶虽可越宿不馊、久置无杂气,但长期不用又存放不当,自然免不了会有异味。只需用沸水冷水交换冲洗几遍!壶的元气又可恢复,泡茶仍可得真味。

无茶可生香

紫砂壶经久使用,内壁会积聚“茶锈”形成“茶山”,以致不放茶叶注入沸水,也会有茶香。调砂掺砂、辅砂等手法,更改善了壶的肌理结构,“茶山”生成更易。

不裂不烫手

紫砂壶传热缓慢,握持不会炙手。因其材质特殊,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也不会因温度急变而爆裂。

越用越光润

紫砂壶表有粗细砂粒排列,用之愈久包浆愈厚,色泽光润,气韵温雅,所谓“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成为奇物”。

大话紫砂之什么是段泥?


大话紫砂之什么是段泥?

段泥也是宜兴紫砂陶土的三大泥类之一。段泥亦称“团泥”,因黄龙山中有个小山头称之为“团山”,故“团山”所产之泥,称之为“团山泥”,简称“团泥”。因“团”和“段”,在宜兴方言中读音相同,故“团泥”又称“段泥”。也有人认为,黄龙山中无“团山”,所谓“团山”乃台西之“台山”,“台”和“团”读音也相同,谬矣!

明清及民国时期,没有“段泥”之称,“团泥”旧时称“老泥”,明代周高起《阳羡艺壶系》说:“老泥,出团山,陶则白砂星星,宛若珠琲,以天青、石黄和之,成浅深古色。”“白砂星星,宛若珠琲”,则为段泥制品的显著特征。

明清时期,段泥类作品多以日用器物和自然景物来取譬,如定窑白、冷金黄、梨皮、葵黄、松花、豆碧等。民国时期,李景康、张虹的《阳羡砂壶图考》将段泥归之为白沙和黄色两类:“白沙有白泥、(定)窑白之分,黄色有冷金、葵黄、松花、豆碧诸品。盖土之变异,虽由山之所产,亦有陶人匠心配合也。”据古籍记载,段泥作品出现于明万历时期。明末清初比较少见。清嘉道时期及以后,段泥制品尤多,色枯而黝黑,《阳羡砂壶图考》通常称之为白沙和白泥制品,实则即今之段砂,白泥之粗杂者。

段泥是现代人对烧成后,制品色泽偏黄偏淡的一类泥料的通称,也并非指某种单一的具体泥料。段泥矿料,无论是原矿,还是烧成后的作品,整体色黄偏淡,素净淡雅,如清水芙蓉,凌波仙子,清心怡人,素心芬芳,素有“素心素面”之称。

从泥料的产状和性能上来看,段泥大致有两类:一是白泥类的段泥,一是共生矿类的段泥;从原矿泥料的外观特征上看,有绿泥、有芝麻段泥和白麻子泥等;从成陶后制品的外观色泽来看,有金黄段泥、米黄段泥、青段和老段泥等,由“陶人匠心配合”的墨绿泥等,也归之于段泥。

地质上,段泥产于上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及中下统茅山群地层系中。五通组地层中的段泥,多呈灰白色、深灰色、灰黑色,成矿条件为还原或强还原条件生成,其颜色为有机质或分散状硫化铁所致;茅山群地层中的段泥多为淡绿色、灰绿色、浅绿色,成矿条件为弱氧化或弱还原条件生成,其颜色为含二价铁离子的硅酸盐矿物所引起的。

地域上,原宜兴陶土开采矿区或矿点中的甲泥和白泥矿区或矿点,均有段泥类泥料的产出。其中丁蜀镇的黄龙山矿区,是宜兴紫砂土中的优质段泥的主要产区。

从矿床的分布来看,段泥类泥料中的白泥类泥料和性能接近于白泥的米黄类段泥,主要产于接近山腹或山腹的石英砂岩之间,延展至山腰翼部。共生矿类的段泥主要分布于矿床顶板之下,紫泥层的上部,部分夹杂在紫泥矿层中。黄龙山段泥主要分布于黄龙山矿床顶板之下的绿泥和紫泥之间,是一种直然形成的绿泥东和紫泥的共生矿上,兼有绿泥和紫泥的特性,性能更趋向于绿泥。黄龙山段泥与外山段泥相比,黄龙山段泥含有较多的紫泥成分,其他矿区或外地矿区,产出的段泥,紫泥成分则较少、甚至不含紫泥成分,性能更接近于白泥。

段泥原矿外观呈浅灰色、淡绿色、灰白夹青色、灰绿中杂褐色或红色斑点,块状或片状构造,粉砂质泥质结构,致密,不坚硬。

段泥的主要矿物质成分为水云母、高岭土、石英、叶蜡石及云母碎屑、铁质等。主要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大致为:二氧化硅55%~65%、三氧化二铝25%~27%、三氧化二铁1%~4%、氧化钛1%左右、氧化镁接近1%、氧化钙接近1%、氧化钾1.7%~2.5%、氧化钠0.1%左右、烧失量7.63%。

段泥化学成分分析显示,段泥中二氧化硅含量比较高,一股都在60%以上,部分甚至接近70%,段泥石英含量较为丰富,致密而不坚硬,影响其可塑性,段泥属中可塑性陶土。三氧化二铝整体含量也较高,通常都在24%以上,甚至高达30%,按理说烧成温度明显要高,但因其黏土物性能及作品的烧成效果等因素,实际烧成温度,一般控制在1170℃~1200℃之间,高于红泥而低于紫泥。段泥含铁量较低,一般在2%左右,高于2%,则颜色偏黄偏深。氧化钛起着增色作用。段泥氧化气氛中烧成色泽呈由浅黄色,向红黄色、深黄色、黄褐色变化,高温条件下或还原气氛中,呈黄中泛青,变灰变化。白泥类泥料,因氧化铁含量较低,为1%左右,烧成色泽呈灰白色,向灰色,灰中返青变化;白泥类泥料中的米黄泥和本山绿泥等,因氧化铁的含量较为适中,接近于2%,烧成的外观色泽呈淡黄色,向黄色、深黄色、黄里返青变化;共生矿类泥料中的部分段泥,有的由于与紫泥层比较贴近,甚至夹杂在紫泥层中,受紫泥层的影响较大,氧化铁的含量相对显得较高,为3%~4%,烧成后外观色泽呈淡红色,向棕色、黄褐色变化,俗称老段泥。

由于受地质、成矿条件的影响,不同矿区、不同矿层的段泥,其品质和性能均会有差异,由于配比的差异,烧成温度的不同及烧成次数的多少,段泥的外观色泽也不尽相同,本章展示的仅是段泥的一些共性,具体的个性特征,尚待进一步探究。

段泥作品比较难烧,如果烧不到位,就容易“吐黑”“惊开”。一般原矿段泥都要烧出原矿的颜色后,再回烧才好。“吐黑”现象为段泥中的紫泥颗粒所致。段泥中氧化钾、氧化钠的含量相对较低,助熔能力相对也较弱、所以烧结度不高、玻化程度相对较低,色泽枯涩,水色不彰,泡养效果不如紫泥和红泥制品效果明显。

黄龙山所产段泥,统称为本山段泥。本山段泥是段泥中的较有代表性的泥料,黄龙山的部分段泥因其自身另具特点,被冠以了专有名称,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本山段泥,其意义已显得较为单一了。

紫砂壶朱泥你了解多少?朱泥和红泥有什么区别


紫砂壶朱泥你了解多少?朱泥和红泥有什么区别。

朱泥是争论较多的一种矿料,成品率也较低。原来有‘无朱不皱’、‘无皱不朱’的说法,从某些方面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绝对的。

因为朱泥原料的颗粒比含量小,并且干燥及烧成收缩率比较大,因此容易产生很多意外的毛病,如:皱纹、变形、开裂等。但是有很多朱泥壶是不起皱的,从一些历史作品看,有皱纹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朱泥的常见盲区

1、明清时期朱泥就已经绝迹了?朱泥壶都特别贵?

朱泥属于紫砂红泥中的一种,含铁量极高,是红泥中之精品。朱泥矿藏稀少,但有一原则不变,只要有红泥,朱泥则不灭。很多说朱泥绝迹的多数都是一些商家炒作抬价搞的把戏而已。

2、无朱不皱?

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由于朱泥收缩率大,旧时柴窑温度不均匀,朱泥壶烧成后表面容易产生皱褶,所以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只要看一些历史作品,就不难发现。关键还是选矿和炼制的方法,矿选好,炼制方法得当,收缩比例不是很大的话,再加上制作者对朱泥泥性的把握,就不会产生“无朱不皱”的现象。

左图朱泥无皱右图朱泥有皱

3、朱泥色泽红艳?

首先,矿源的不同,泥料的陈腐时间长短不同,窑温的高低不同,成品的颜色就会有所区别。有些朱泥壶红中泛黄,只是泛黄程度会有所不同,还有一些偏红。结晶度高,外观光洁明亮,打碎后看其断面接近瓷器,然而仍具有一定的透气性。经泡养后逐渐变红润。

4、朱泥为什么都是小品?

朱泥和其他紫砂泥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泥性重砂性弱,干燥和烧成的收缩率都较大,整体收缩比可达25%左右,烧成收缩比例大极易变形。所以朱泥从古至今都是以小品居多。

5、成型难度在于那里?

泥胚疏松,故成型易开裂,结合较难掌握;收缩比率大、成品率低、大器极难烧成。有些朱泥含铁极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有铁质析出,出现铁熔点。

6、朱泥适合冲泡什么茶?

朱泥密度高,气孔小,透气性相对略逊一些(但是不代表没有透气性),对扬香很有作用。用朱泥壶冲泡台湾高山茶、铁观音、龙井、黑茶等轻发酵重香气之茗茶,扬香力特高、轻快而俐落,茶汤紧结柔滑,回韵悠长,好泡养,易现包浆之美。

左图红泥南瓜右图朱泥葡萄壶

朱泥和红泥的区别

1:最根本的区别是矿源和泥性。朱泥主要产于嫩泥矿中,红泥产于黄石夹层中。朱泥泥性较高,砂性较弱,红泥则相反,砂性重泥性弱。

2:两者的收缩比不同。普通红泥13%左右,而朱泥普遍高于红泥,有的甚至可达25%以上。

3:两者的色泽、质感不同。红泥:柔和温润,红中略带一点橙色。朱泥:朱红略泛橘光,鲜明细腻质感极佳。

4:两者的成型难度不同。红泥:成型工艺较易,大小壶型都可涉及。朱泥:泥性甚娇,成型难度大,大的壶型成品率低,小壶成形后则可爱灵动。

朱泥壶透气性不及其他泥料,但仍能吸收茶水中的重金属盐到壶外表而形成包浆,所以使用后的朱泥壶有油、润、滑、艳的效果,如同温润之玉。朱泥因为组织细密,保香性能优于其它紫砂壶,既无土气又不败茶。

朱泥成型相当困难,其他泥料的壶坯没做好泥料要干的时候还可以喷点水,朱泥却不成,必须在泥料干燥之前以最快的速度做完而且不能有过多的修整,否则在烧制时在高收缩比的情况下必然显露出来。

所以功夫不到家的人不敢做朱泥壶,做朱泥壶必须一气呵成;又由于收缩比太高,朱泥壶通常在历经炉火考验之后一个个嘴鼻歪斜缩脖子,成品率很低,这也是很多做壶名家不敢碰朱泥的原因。

所以传统的全手工工艺制作形神兼备的朱泥壶者,却未必是有职称有名气的“名家”,能拥有纯正朱泥壶那是缘分,能拥有工料俱佳的纯正朱泥壶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正喜欢朱泥壶的朋友,就应该懂得理解和接受它的不完美。

清末民初红泥南瓜壶


在陶瓷生产中,自轮制成型工艺发明后,圆形器便成了器型的主流,这是因为圆器使用方便,易于生产。但轮制成型的器物受到同心圆的制约,形体只能上下有变化,使造型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而紫砂壶则有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基本手工成型,这使宜兴陶工不单可制作圆形等类的对称形体,亦可做出许多非对称和有雕塑感的壶类。紫砂茶具比较直接模拟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来作为造型的基本形态,行话称为“花货”。在这一类作品中模拟客观形象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将某一对象的典型物,演变成壶的形状,如南瓜壶、柿扁壶、梅段壶;另一种是几何类,在壶筒上,选择恰当的部位,用装饰手法的雕刻或透雕的方法把某种典型的形象附贴上,如常青壶、报春壶、梅形壶、竹节壶等。这种有机造型的形体,具有上下、前后、左右三度空间。造型领域的扩大,使壶体的设计样式更丰富多变,通过环视效果来表现其整体统一感,其设计是多层次的结构变化,设计者把造型最富变化的线、面、体表现在壶体的主观面,通过视觉的流动,使各部分造型在连续变化中取得有机的融合。

如图的红泥南瓜壶,高9.5厘米,口径6.5厘米。壶身扁圆,像个南瓜。以视觉上的回环转向来表达自然的变化和造型上的整体感。嘴、把、钮为象形条枝。圆盖嵌入壶体平齐,上浮雕瓜蒂(钮残,后补),盖内印款不清晰。壶身一面镌刻山水茅舍,一面刻行草铭文“何如玉川翁,松风煮秋水”,落款“石生”。民国紫砂陶刻名家范泽林,号石生,是与任淦庭同时代的人。能书画,精陶刻,刀法苍劲有力,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当代陶刻名师沈汉生,曾跟范泽林学过陶刻。

什么是珐琅?什么是珐琅彩?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珐琅”,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人中国。 

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20世纪初叶,景泰蓝总体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朝。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为什么说紫砂壶是名家收藏必备?


紫砂壶,它,泡茶首选,更是名家收藏必备!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为什么说紫砂壶是名家收藏必备”?

名家大师的紫砂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

1、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3、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紫砂壶线膨胀系数比瓷壶略高,而且没有釉,就不存在坯釉应力的问题;烧成以后的紫砂壶,玻璃极少,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故具有缓慢的传热性。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

4、紫砂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

养壶实为收获自己的果实,玩壶之人常说玩壶之乐趣在于,一把干涩而料好的壶由于自己每日的滋养变成了一把有灵性的好壶,,一把新壶由自己浇淋茶汤,反复把玩,融入了自己的精气神,会慢慢变得有光泽了,而且光泽越来越亮,让人越来越喜欢,而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就是养壶的乐趣所在。

近年来,紫砂壶收藏更是大热,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人们对紫砂的热爱更是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紫砂收藏无疑成为很多收藏家的首选。通过收藏紫砂壶,结识壶友,交流知识,分享心得,在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巨大的今天,与好壶之友齐聚一堂,品茗论道,其乐融融,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之道。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紫砂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问,一把紫砂壶为什么值这么多钱?一把紫砂壶为什么能值去收藏呢?因为他承载了历史的文化!他倾注了工艺大师的心血!他是工艺价值、艺术价值用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结合体、是中国紫砂艺术的杰作、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体现!

紫砂收藏也可以极大地增值,一辈子,传下一代,只要不打破,带着对茶的记忆,带着茶人的念想,岁岁年年,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一把紫砂壶,用得久了,浸润了主人对茶的喜好与执念。原本的泥胎,也沾染上了茶的灵气,茗韵入骨。一把好壶,可用百年。此志不渝,天地可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什么是紫砂红泥?》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什么是紫砂红泥?》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什么是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