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大清雍正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大清雍正斗彩瓷器有什么特点?

大清雍正斗彩瓷器有什么特点?

大清雍正瓷器鉴别方法 斗彩瓷器鉴别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鉴别

2021-01-04

大清雍正瓷器鉴别方法。

大清雍正斗彩瓷器有什么特点?雍正一朝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13年,陶瓷手工业的发展却在康熙的从础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图案规整秀丽,工艺精益求精,制瓷技术达到了历史上的较高水平。

此时的景德镇御密厂“每年要供御一万六七千件”,生产则要达‘二万五千件”之多。现藏于故宫的雍正斗彩,在距今近三百年的今天看来,造型规整、线条优美、釉色匀净、色彩灿烂,在陶瓷史上有若较高的地位。

雍正斗彩瓷器无论从造型设计。还是纹饰布局、色彩搭配以及填彩工艺,均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时的斗彩继续沿用了填彩的装饰方法,与从前的装饰所不同的是,青花线内所峨彩料,填彩准确,工整细腻,不越边线,亦无端填,在有限的青花框内,将彩料进行渲染和烘托,改变了明代双线平涂的局限,使纹饰更加清逸秀丽。

雍正斗彩的另一个贡献,是把粉彩运用到斗彩的装饰之中。此种填彩摒弃了传统五彩的填彩工艺,采用康熙晚期出的釉L新彩—粉彩。粉彩是一种含有“玻璃白”的彩料。它是在进口珐琅彩料的墓础上,由清宫造办处研制而成。“玻璃白”是一种乳浊剂,与其他着色剂配合使用。可以使各色彩料呈现出一种深浅不一、层次分明的多种色阶,给人以温文尔雅的装饰效果。

通过“玻璃白”的渲染,可以得到“一色多变”,因而大大地增加了色彩的品种。粉彩与青花拼色彩绘。其色料在烧成后,在瓷器的表而与传统的五彩相比有一定的厚度,扮润柔和、晶莹光亮并具立体感。这种一改青花与五彩搭配,转向青花与粉彩合绘的饰彩方法,将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融为一体,较之前代的斗彩瓷器更加清逸、淡雅。

在雍正时期,斗彩瓷器址突出的成就是将青花与粉彩合绘千一身。使彩瓷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制瓷工艺和绘画技巧,造型与装饰也有了许多新的开拓和创新,使斗彩瓷器更加繁荣兴旺。

雍正王朝的斗彩瓷器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模仿、仿制成化的斗彩瓷器。这些仿古瓷器在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除个别品种外,都能与院藏的成化斗彩瓷器相对证。

清代雍正《档案》中多次记载了雍正官窑为成化斗彩盖嫩补配峭盖的事情,这些补配的罐盖与原器无论是色彩还是形状都十分接近。雍正斗彩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洞石花蝶罐等有些几乎可以乱真。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清雍正仿宋代官窑瓷器有什么特点?


清雍正仿宋代官窑瓷器有什么特点?“官窑”瓷器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约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由官府直接造于汴凉。宋代官窑有新官、旧官之称,前者为南宋官窑,后者为北宋官窑。宋代官窑,胎与釉均薄如纸,有月白、粉红、粉青、大绿、油灰等色,起初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来则变为粉青为上,月白次之。器物多为开片纹,其中冰裂纹为上,梅花纹次之,细碎纹为下,且带有黄黑线的为上品。若论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宋代官窑瓷器虽只占宋代瓷器中的一小部分,但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得其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廷所需的高档瓷器,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宋官窑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烧造温度稍高于汝窑,因此其釉面的玻璃质感稍强于汝窑。官窑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亦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种类。釉面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亦是这个窑口所独有的。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既能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又能使胎釉结合更加牢固,烧成后,底足露胎处显酱黑色,口沿处由于流釉的缘故呈浅紫色,即所说的“紫口铁足”。从装饰来看,与汝窑相仿,多素面无纹,仅个别器物有弦纹装饰。器型多仿古代青铜器,主要有盘、碗、瓶、壶、炉、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类。清雍正时期是仿宋代官窑最为猖狂的时期,广大藏家鉴定二者,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釉质

宋代官窑瓷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且明亮,累叠密集,如“聚沫攒珠”。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釉色为主。

后世中,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且疏,釉表透明光亮但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部分甚至接近亮白。

二、纹片

宋代官窑器纹片分大小开片,大开片纹痕长且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小开片的瓷器中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

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相差不大,但未见牛毛纹者。纹痕颜色单一,以黑色或浅黑色为主。

三、胎色

官窑胎色以灰黑或深灰色(紫灰)为主,均色深,故又称“黑胎”,“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也完全依赖于胎色。

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则以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为主,也使得其所制瓷器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形成不了紫口铁足。

四、底足

从底足来看,宋代官窑器可分为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

雍正仿宋官窑器除足根施以酱釉外,足部修胎则较之宋代官窑精细规整许多。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


粉彩是我国瓷器釉上彩绘的一种独特装饰方法,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瓷品种之一,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这种“玻璃白”粉实际上是一种含氧化砷的玻璃白,由于砷的乳蚀作用,使所有颜色都“粉化”成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一个色可以分出多种色阶,描画纹饰可以更加细致入微。

粉彩出现于清代康熙晚期,最初是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其烧制温度较五彩瓷低,约700℃-750℃左右,在烤花炉内完成。色彩较五彩更为丰富,最多达数十种以上,颜色淡雅,具有纸面绘画般的艺术效果。

粉彩瓷器在艺术效果上独树一帜。装饰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以淡雅柔丽为特色,粉润柔和见长,感觉上比五彩要柔和细腻,因此又有“软彩”之称。

早期的康熙粉彩还处于初创阶段,主要是民窑,产品流传很少,图案和施彩的风格比较简朴,纹饰以龙凤,花卉,仕女为主。施彩浓重,多数无款。粉彩瓷器发展到雍正时期极为盛行,景德镇御窑厂出于雍正帝的爱好和宫廷陈设、使用的需求,大量烧制粉彩瓷器。它取代了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无论颜色和描绘技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粉彩至乾隆仍有很大发展,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纹饰趋于繁缛,尤以色地粉彩居多。

雍正粉彩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素以精巧细腻著称于世,具有高贵,华丽,艳而不俗,细而不繁的美感,达到了粉彩瓷器的顶峰。从清宫中收藏的大批官窑作品来看,可谓恰如其分。综合分析,雍正粉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与釉

雍正粉彩的胎土普遍坚硬洁白,结构细密。胎体轻重适度,达到了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即使是大件器皿,胎体也是上下匀称一致,不显厚重,修胎规整。器物底足极为光滑滚圆,俗称“泥鳅背”。釉面光洁,釉质莹润,匀净,多数为纯白。

二、造型

雍正粉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风格是秀丽精巧,无论是大小器皿都制作精工,讲究细部处理,反映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度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从宫中的藏品看,以生活用瓷最多,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陈设瓷。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尊、罐、坛、钵、各式瓶、花觚、笔筒,各式茶壶、茶具、文房用具等。整体上以轻巧俊秀的小件器皿居多,形体多种多样。造型上注重线条变化,每件作品都特别富有生气,做到比例协调,高矮适度,恰到好处,真可谓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既有继承传统式样,也有借鉴其它工艺品的器型,还有许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等,可谓博采众长。

大清雍正瓷器为什么能价值千万


对于清三代的瓷器,很多人都是非常喜爱的,毕竟市场价格高,收藏价值大,肯定是受欢迎的。不过,也有部分藏家虽然醉心收藏,却对其中一些藏家市场价值如此之高感到不解,比如大清雍正时期的瓷器,有的价值千万以上,这样的高价就让不少藏家费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大清雍正瓷器的高价?为什么大清雍正瓷器能价值千万呢?

清三代,众所周知,指的就是康雍乾,这三个朝代烧制瓷器水平是最高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因此成为官窑瓷器的主流,也改变了宋元明时期以青花瓷为主流的情况。可以说,在清朝时期,色釉或彩瓷的制作工艺不仅达到了巅峰,还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再加上乾隆皇帝在艺术方面的钻研,更是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

雍正时期的粉彩色调温润,看起来非常鲜艳却并不让人感到妖冶,这时候的瓷器立体感非常强,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叹为观止,为其赞叹。此时的仿宋代五大名窑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非专业人士很难区分开来。因此,大清雍正的瓷器器型最为丰富,但又带有创新,堪称一绝。

雍正皇帝虽然在位时间仅有十三年,但是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雍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不仅使得社会安定,国家财力雄厚,经济发展快速,同时国内外市场都很活跃,制瓷工艺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继承康熙王朝时期的制瓷特点之后,雍正时期的制瓷业有了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为乾隆朝时期的鼎盛奠定基础。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充满了秀美,它与康熙时期的请不同,不仅柔美,而且俊秀,因此也是深受藏家的喜爱和欢迎。此外,雍正时期的瓷器更注重实用性,因此,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既有高雅风格又有实用性的艺术品。雍正青花不仅博采众长,同时还进行手法创新,增强其表现力,增加瓷器的艺术感。

雍正青花纹饰风格高雅,题材丰富,用笔精细,且构图清晰,层次分明,不仅强调主题,同时还配有诗句、印章等,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到瓷器纹饰中,为其增加艺术风采。

总而言之,雍正时期的瓷器是清朝时期最完美,特征最明显的,这个时期的瓷器构思非常巧妙,而且器皿种类多样化,追求实用与美观统一,做到了完美结合。正是因为如此,大清雍正时期的瓷器市场价值才会那么高。而即使如此高价,依然 有不少人想要收藏却收藏不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大清雍正瓷器精品赏析:

1:清雍正青花仙人纳福尊,尺寸:高22厘米,估价:RMB 5,500,000 ~ 8,500,000,成交价: RMB 12,650,000 ,成交时间:2016.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本品以周汉铜壶为形,端庄古雅,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层次清晰井然,口沿前后分别装饰灵芝竹石图和禽栖洞石图,并以留白凸起的弦纹线、“卍”字纹与金钱纹上下分隔展现主题纹饰:蓬头四仙图。画中所绘铁拐、刘海、寒山、拾得四仙,秃顶披发,因皆不施巾帻,谓之“四蓬头”。画中四仙布置错落,姿态各殊,形骨古野,怪戾骇俗。正面在祥蝠之下抱膝而睡的是铁拐李,身边傍依着大葫芦。左侧奔跑相告的是寒山,另一面绘出翘腿坐于古松树下的是拾得,与之对语者则是刘海,肩上伏蹲的金蟾吐出一道金钱仙气,神秘而有趣。纵观全图,放笔纵墨,轻盈飘逸,诸仙情势俱佳,形象诡怪,得妙趣于天然,一如明初名家商喜之作《四仙拱寿图》,运笔刚劲有力,气势挺健,饱满而富有弹性;衣纹走势棱角分明、潇洒利落,自见飘逸之气。对四仙的嘴、眉、颧骨均加以强调,使形象更具冲击力和生命力,尤其对嘴部的夸张表达,突出了“笑”态,增强了画面的喜庆气氛,予人观之,忍俊不禁,深受感染。与高超的人物技法相匹配的山石诸景同样引人入胜,山石苍润,皴法俨然,运笔稳健而锋芒凌厉,结构跌宕多姿,富有变化。古松横欹生姿,遒劲盘曲,前后呼应,为构图增添空间感。青花一色于不同技法运用之下各见风韵,时而淡如浮云,时而重若浓墨,时而缓似流水,时而急像飞瀑,运笔所至处,俱含意蕴,纵观雍正一朝青花御瓷之中未见有出其之上者,是为一绝。

本品巧妙地借用佛、道两教的典型人物进行细腻地刻画,进而达到传神写意上的一致。人物容貌虽见寝陋,神态却从容潇洒,具有灵动飘逸的禅画特色。铁拐李为道家仙人,居八仙之首,法宝葫芦里装灵丹妙药,可包治百病使人长生不老;刘海传说曾受八仙的点化而修道成仙,能为人带来财运和福寿;唐代诗僧寒山和拾得,相传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化身。然而寒山、拾得又有道家的一面,虽以佛为表,实是佛道合一。本品撷纳四仙恢谐可爱的形象,洋溢出喜庆祥和的气息,且融四仙于一体,取其瑞意,表达增寿纳福、万寿无疆之义。

雍正一朝御瓷装饰图案之中仙人题材非常罕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康熙晚期御瓷风行以神仙吉庆贺寿图案为装饰主题,而且传世数量众多,分别为各大公私文博机构典藏。依据雍正三年江西布政使常德寿《查讯安尚义烧造磁器折》、雍正五年三月初九日年希尧的奏折可知,康熙五十九年明珠家奴、大盐商安尚义曾派家仆马士弘等三人“在景德镇置买材料,雇工烧磁”,为清宫进贡御瓷,称为“安尚义效力处”,至雍正五年初方为雍正皇帝正式撤销,前后持续七八年之久,是为长期被人忽略的“安窑”。结合传世对应实物可知,安窑设立之初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康熙皇帝七十大寿准备贺寿御瓷。(康熙皇帝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驾崩,时年为康熙69岁,次年三月则为70岁)。安窑的康熙晚期作品在纹饰上突出贺寿吉庆之意,所以流行神仙贺寿题材;在款式方面,流行书写横款,如六字单行横款、双圈六字三行楷书横款,当中“清”字多写成“淸”的器皿,皆为安窑所造,是辨识安窑的主要依据。

本品恰恰继承了康熙晚期贺寿御瓷的典型风格,使用神仙贺寿题材,处处可与安窑贺寿御瓷比对,例如南京博物院典藏“康熙 斗彩和合二仙纹花盆”所描绘的神仙形象与本品最为接近(见《清瓷萃珍》图27);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康熙 青花渔家乐图四方花盆”、“康熙 青花祝寿图六方花盆”山石景地画法与本品高度一致。(分别见《清顺治康熙朝青花瓷》页518,图337和页524,图339)。对比康熙安窑贺寿御瓷与本品之风格,如出一辙,流露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因此本品烧造时间必然距康熙一朝不远,并与安窑存.

本品的写款也是有别于雍正朝其它御瓷,为单圈六字三行楷书横款,独特而罕见。

2:清雍正斗彩八仙图撇口盌(一对),尺寸:直径10.6厘米×2,估价:HKD 2,0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11,860,000 ,成交时间:2010.05.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圈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器为著名日本艺术收藏家中野忠太郎(1862-1939)之旧藏,二十世纪初购入。

3: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如意耳抱月瓶,尺寸:高53.2厘米,估价:RMB 6,500,000 ~ 8,500,000,成交价: RMB 11,615,000 ,成交时间:2013.12.0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

本器圆口,首部呈葫芦状,束颈,腹部扁圆。颈部装饰如意耳,首部绘青花缠枝花卉,连珠花卉等纹饰,腹部主题绘青花缠枝花卉纹。卷草纹勾勒边缘。器形及青花发色刻意模仿明代青花抱月瓶,青花笔意间尚存永宣豪放浑厚之感,颇得前朝古韵。为雍正朝典型青花作品。构图清晰明快,绘画严谨缜密,造型清逸,《陶雅》有评“雍正背壶式瓶,多画串枝莲。及花鸟果品,亦殊可赏也。”,底心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式抱月瓶为雍正御瓷经典,清宫档案中又称为“宝月瓶”、“马褂瓶”或“放大马褂瓶”,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合抱月瓶自身之独特的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的容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了陈设用的艺术品,以永宣时期之抱月瓶最富盛名,其中蒜头口抱月瓶于康熙、雍正两朝多有仿制。其造型恢宏,为雍正御瓷中体量最大的一类。

4:清雍正青花淡描双勾竹纹梅瓶,尺寸:高35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0 ,成交时间:2013.06.02,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一改康熙青花的挺拔、遒劲风格,代之以柔媚、俊秀,无论造型纹饰,无不贴合其“文雅精细”的审美情趣,而如“淡描青花”一种,秀雅之至,可谓雍正“恬淡”艺术心境之最佳折射。

优美,比例协调,恰如其分。项上勾绘复线莲瓣一周,肩以下通身描绘竹纹,竹子主干修劲挺拔,细枝斜逸横出,有竹叶簇簇点缀其间,竹笋冒尖衬于其下,图案用笔细腻纤巧,青花发色淡雅宜人,加之胎骨细白,釉面莹润,虽轻描淡绘,然清新雅泽之感逼人,以此铅华洗尽之素姿却得大道至简,大巧若拙之妙。 淡描青花,始于明宣德,成化淡描青花,万历“铁线描”均为代表,雍正淡描青花则博采前朝之众长,如此件梅瓶上的淡描竹纹,即见成化瓷的细腻纤秀,又有对“铁线描”技法的借鉴,以十分细弱的表现形式获得“柔弱胜刚强”的艺术效果,从而形成雍正青花中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这与雍正本人极致化的审美追求是分不开的,且竹纹题材是非常文人化的寓意纹样,其清高内涵与此种淡描简约的艺术形式也可谓相得益彰。

5:清雍正淡绿彩直口杯(一对),尺寸:8.8厘米,估价:HKD 2,500,000 ~ 3,500,000,成交价: HKD 11,300,000 ,成交时间:2011.04.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淡绿彩釉或许是雍正一朝最为珍稀之釉彩,其所署双方框年款,亦有见于部分品质超卓,技艺术至臻之雍正瓷器佳作。

6:清雍正斗彩纒枝番莲纹长颈瓶,尺寸:高25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10,740,000 ,成交时间:2010.05.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圈双行六字楷书款。

瓶盘口,长颈,溜肩,圆腹,圈足。通体绘缠枝莲纹,以青花弦线作边饰,足墙饰卷草纹。底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此器为雍正仿成化瓷器中珍罕的作品。此瓶的足部虽带清朝的特色,但观其器型整体却是明成化的风格,传世品中未有所见,为孤品。

7: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纹撇口大尊,尺寸:70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10,680,000 ,成交时间:2018.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8:清雍正青花花鸟纹喜上枝头海棠式龙耳扁壶,尺寸:49.5厘米,估价:HKD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10,300,000 ,成交时间:2017.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成化斗彩瓷器有什么特征?


成化斗彩瓷器有什么特征?成化斗彩瓷器真品与仿品差别?成化斗彩胎薄质细,釉面洁白蕴润,胎骨迎光有的呈肉红色,有的呈牙白,胎釉器物内外一致,有的在器物的边角积釉处会呈现有淡淡的湖水緑,但并非所有的斗彩都必须有这种湖水緑。成化斗彩胎壁轻薄,器沿薄处有划手感,因此在宫廷中使用时有时还会另外打磨。而口沿稍厚者或非皇帝及其后宫得宠者的用器就不再另外打磨!

所以,也不可以用是否能划手来肯定或否定它,应该先分清楚器物是否曾经使用过,还要根据不同器物使用者的等级而有所分别,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是宫中的太监宫女们,他们所用的斗彩器物就没有再另外打磨,而在万贵妃权倾后宫的成化时代,能用得上斗彩的太监宫女也就非通一般了。成化斗彩用彩虽然也是红黄緑紫青兰五色,由于其在色上再加其它色彩并进行了多次烧窑,所以一色可化为多色,又因用彩淡薄,所以色彩既鲜艳秀丽又柔润优雅,这就是它的独特之处!弘治正德二朝不烧斗彩,到嘉靖时又开始按照成化时的图案和技术再烧斗彩,但在青花发色与斗彩色泽方面都不能与成化相比。

成化斗彩为何名贵?好在哪里?根据笔者的研究和分析,主要成因如下:

一、起源宣德成熟成化

成化瓷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历史、工艺、艺术审美和文化附加值上。成化斗彩成名于成化,但何时起源?何时创烧?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明确结论。

1985年在西藏萨迦寺发现了两件极其珍贵的传世品——“宣德御窑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这个重要发现破解了成化斗彩创烧的时间问题,解决了中国古代陶瓷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又一问题。

这只青花五彩碗为撇口,垂腹,圈足,里口沿以青花藏文为饰,器心绘莲池鸳鸯;外口沿以三条青花弦构成一条宽带,中绘三条青花行龙,并有飘荡的流云;圈足以汹涌澎湃的海水为饰,底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官款。这项发现说明古代文献记载的“斗彩初见宣窑”并非子虚乌有。斗彩品种已知始自宣德,若微之著录,如《物志》尝言明宣窑:“隐纹如桔皮,红花青花者俱鲜彩夺目,堆垛可爱。”这两件青花五彩碗最核心的特点是,纹饰中有一部分是在青花轮廓上填绘五彩,实际上已经具有“斗彩”的特征了,因此,这种“斗彩”工艺在宣德朝时就已经出现了。

明宣德朝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之一,制瓷技艺精益求精,创烧出许多新品种,如青花红彩、青花金彩、青花五彩等。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的结合,就是景德镇御窑厂在多年实践中发明的一种新工艺。在青花五彩的画面中出现小的局部为青花线内填彩的装饰,这一装饰即成为后世所说的“斗彩”。由于回青的淡雅和景德镇细腻、温润、薄而透特殊瓷胎的效果,加之成化皇室赏玩背景等因素,使成化斗彩瓷这个品种一出世,就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

斗彩,又名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制瓷新工艺,因而造就出一个新品种。方法是两次烧成,第一次先在坯胎上用青花勾绘出花纹的轮廓,施透明釉后入窑,高温烧成没有色彩只有青花轮廓的半成品,第二次按构图要求在釉上轮廓内填上红、黄、绿、紫等多种色彩,再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器型的画面上呈现出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相斗媲美的效果。成化斗彩的施彩技法有填彩、点彩、加彩、染彩等多种。

成化斗彩主要是为皇室赏玩的需要而烧造,因其成本高、质量好、数量少,故在明代就成为极其贵重的珍品。明万历《神宗实录》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价值十万”。

二、胎薄质细,洁白蕴润

成化斗彩的胎质和釉色十分讲究,胎质轻薄、洁白细腻,釉色肥厚,光洁明亮,圆润、柔和,白釉中微闪牙黄,完美地烘托出各种色彩的艳丽和动感。成化斗彩的胎釉陶炼得极其精细,胎土几乎不含任何杂质,胎釉非常光润,感觉就像极品的羊脂玉一样温润舒服、柔和莹润,表里如一。这种胎釉特质的形成,是由于成化瓷中的铁、钙含量低所致。

它的胎骨迎光观看有的呈肉红色或牙白色,胎釉器物内外一致,有的在器物的边角积釉处会呈现淡淡的湖水緑,但并非所有斗彩都有这种緑。形成成化斗彩这种高品质的关键是当时皇室对这种斗彩瓷器的高定位,因而才会产生出创意新、材料精、工艺绝、器型妙、品相好、数量少的千古绝品。

三、设色丰富彩料昂贵

成化斗彩的彩料品种丰富华贵,几乎每件器物上都能见到红、绿、黄三色,一改传统青花呈色单调的格局。在设色方面非常讲究,颜色品种有红、黄、绿、紫及过度色,但没有黑彩。彩色透明鲜亮,具有明显的时代感,每中彩色又各有千秋。如黄彩则变化多端,有娇黄、鹅黄等十分淡雅,娇嫩透明;杏黄色中微微闪红,蜜蜡黄稍微透亮,姜黄则色浓光弱;绿彩似湖水一样绿,清澈透明,而松绿则色浓闪青;紫色大多如熟葡萄,发色紫黑,或为嫩茄皮的感觉,特殊者为浓黑紫色,似一层乌暗的金属氧化皮,泛出五光十色的光晕。

另外在成化斗彩中还有几种比较特殊的色彩,如一种叫“姹紫”的彩料,也有写成“差紫”,呈褐色。这种彩料前无古人,现无来者,是空前绝后的一种彩,只在成化年间出现过,是成化的典型特征。它的特点是彩厚,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像胶泥的感觉。再如红彩也很特殊,称为油红,鲜艳耀目,多在纹饰中点缀出星点或花朵,它比明晚至清早期的枣皮红更鲜、更红,彩表面还有一层紫光,是年代久远形成的一种光晕,这种红料也是成化斗彩的重要标枳之一,后仿者难以及比。

采用不同矿料配比,提炼出如此多的彩料,是成化时期制瓷工匠对我国陶瓷艺术的巨大贡献。已故陶瓷藏家孙瀛洲先生在谈到成化色彩特征时曾说:“鲜红艳如血,杏黄闪微红。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皆透明。差(姹)紫色浓而无光。孔雀蓝色沉,孔雀绿浅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红色重艳而有光。姜黄色浓光弱”。可谓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成化斗彩在彩色使用上也非常灵活,根据器物的纹饰和风格,或用一两种、或选三四种,或用五六种(如斗彩鸡缸杯)。用三四种彩绘的较多,用一两种或五六种彩绘的较少。无论选用几种,都设色恰当,素雅鲜丽,清新可人。

这些彩料都是古人精选的特殊矿粉,提炼成本比黄金还贵,因提炼的成功率极低,官窑窑场只能按器物需求登记申请,使用时更是点滴省用,丝毫不敢浪费。成化斗彩的成功为后代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可以这样讲,若无成化丰富的色彩,便不会有后来嘉、万、康熙的五彩和雍正粉彩的成就。

四、画风活泼、题材丰富

成化斗彩的装饰和画风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纹样结构变化多端,表现手法既有特色又得心应手,装饰题材丰富多样。工艺大师们在不同器物上精心配置各种合适的纹样,给人以恰到好处的美感。画面有自然随意的写真构图,也有规矩工整的图案和写形传神的表现。装饰题材以龙、海怪、天马、鸳鸯莲花、果树小鸟、子母鸡、团蝶、莲花、菊花、牡丹、宝相花、莲托八宝、折枝花果、四季瑞果、婴戏、高士、三秋、灵芝纹等为主,另有极罕见的落花流水、锦盒瓜果纹和莲托梵文等。较多见的是各种花卉,有缠枝、团状等多种表现手法。

在填彩时也不完全拘泥于钴料蓝线的限制,有时彩料绘出了蓝线也并无大碍,比较自然、放的开。这与清康熙、雍正时期的填彩不同,清代绘彩则完全规规矩矩地填在蓝线之内,决不敢划到线外,这也是成化斗彩的另一特点。

五、器型小巧精致多样

成化斗彩无大器,从现有藏品看大器确实极少,成化斗彩的主要器型有七大类:罐、瓶、碗、盒、盘、碟、杯。

从现有藏品看,最高瓶的高度约为19厘米,最大碗的口径为23厘米,高足杯的高度约为7.6厘米,盘的口径约为16—18厘米,罐的高度约为8—13厘米,杯的口径约为7—8.5厘米。但无论何种器型,均具有端庄圆润、小巧铃珑、清雅隽秀的特点。

下面是成化斗彩器中的几种典型器型:

分为深腹高体与扁腹矮体二式。高罐:广口与颈直连,丰肩,上腹部圆阔,腹下收敛,圈足内藏而浅。矮罐:广口、短直颈,肩腹到胫部由扩张形的曲线勾勒,圆润饱满,内圈足浅硕,透露着一种端稳、秀雅、含蓄的美,时代特征鲜明。这两式罐均以直边平面、顶心微隆的盖子配戴,亦称“盖罐”。

分为缸杯、莲子杯、铃铛杯和高柄杯四式。

缸杯:广口微微,口下至底轮廓线缓收,内圈足,以其体小却形似大口、大底、硕腹的浅缸而名。如鸡缸杯,主要因绘画图案是子、母鸡,造型像一个水缸而得名。

莲子杯:小圆口直连腹壁,下腹部线缓收,小圈足,形似莲子。

铃铛杯:广口,沿边微撇,以内收后外展的曲线勾成形体轮廓,形似倒置的小铃铛。

高柄杯:以杯身和高柄(亦称高足杯)相连而成,变化之妙则在于杯腹的大小与高柄的高矮之中。由于杯腹与高柄的比例匀称适度,且勾勒形体的廓线缓展,器型柔和舒展,有亭亭玉立之美。

六、成化斗彩件件有款

成化斗彩都是官窑,件件有款。款识有两种,一是“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六字呈双行排列,款外都带边框,有的围一双圈,二是一双方框。这种始终如一、稚嫩略显笨拙的年款,不可能出自书法名家之手,也不是一般御窑工匠敢于书写,那么在成化帝如此看重的精巧神品瓷器上能留下手笔的会是谁呢﹖据珠山御窑遗址成化断层遗存物考证,“成化年制”款在成化四年就已定型,且一直未变,因此“极可能出自少年成化皇帝之手”,这一推论,也印证了成化帝对成化瓷的研制、设计、烧造自始至终都亲自干预。

七、成化斗彩“天”字款罐

成化斗彩天字罐极负盛名。它是一种短颈、直口、丰肩、收腹、广底圈足的斗彩小罐,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罐底用青花写“天”字楷款,因此而命名。天字罐的造型端庄秀丽,形体虽小却有大器的风韵。纹饰有缠枝莲、海水瑞兽、双龙戏水、海马行空等图案,色彩艳丽柔和,画意飘逸洒脱。其中以缠枝莲花纹的天字罐最具魅力。器身满绘斗彩缠枝莲纹饰,枝蔓相缠的花,花朵饱满,枝叶繁茂,肩部与足胫处各为一圈仰覆莲瓣,盖顶无钮,微微凸起的釉面正中央绘红彩宝相花一朵。各种纹饰协调有序,疏密相间,给人一种优雅匀称的美感。成化斗彩天字罐还有海水瑞兽、海水云龙等纹饰,成化朝距今已有500多年,岁月沧桑,社会动荡,完整的珍贵器物流传至今已属不易,特别是一些盖罐,其盖原配者罕见之至。

清雍正斗彩龙凤纹盘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至清康、雍、乾官窑中才烧制出较大的器形。斗彩的特点是:静动兼蓄,对比鲜明,既素雅又堂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中国文物学会精选出这件清雍正斗彩龙凤纹盘乃属流传于世,保存于故宫博物院较为完好的大器形斗彩国宝。此盘高9.5厘米,口径44.5厘米,足径25.5厘米。盘折沿,弧腹,圈足。盘心绘飞龙、飞凤戏珠纹,内壁绘八对一红、一绿相间排列的缠枝并蒂莲,莲朵中心有一篆书团“寿”字。折沿上满绘祥云纹。盘外壁绘海水、山石、灵芝、蝙蝠纹。底书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唯有此盘虽尺寸较大,但形体规整,盘心所绘龙凤戏珠纹寓意“龙凤呈祥”,外壁纹饰寓意“寿山福海”还存有成彩遗风,极具艺术审美价值。

清雍正瓷器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总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五十七条之多。许多颜色釉也在这一时期成熟起来,如祭红、祭蓝、粉青等等。

雍正瓷器的款识,官窑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或方框竖写楷书款,珐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民窑署字较为草率,喜用吉语。

雍正粉彩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雍正时期,国内的瓷器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粉刺更是进入到鼎盛时期。据了解,此时的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无论是造型、技法还是纹饰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因而被称为是粉彩瓷器的代表作,也成为收藏家们追捧的朝代之一。

雍正在位期间,民间窑口和官窑发展都非常快,且生产量极大,据说当时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器其精美度可以与珐琅彩媲美,足见当时粉彩瓷器烧制工艺有多么之高。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主要受以下几点影响:

一、地釉质量好

据专业人士介绍,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器所用的地釉要比其他朝更好一些,这种地釉制作出来的瓷胎不仅白,而且达到了77.5%以上的亮度,专业的比例是很多瓷器难以媲美的。再加上釉上施加软彩,对白釉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让这时候的粉彩瓷器更加漂亮。

二、配制技术高

珐琅彩为什么比其他彩瓷更有名气?就因为它的配制技术要远超其他瓷器。而粉彩不同,它的颜料除了红黑之外,还有其他颜色,且在烧制之前是没法区别的,必须要在颜料配制之后试烧,合格之后才能继续彩绘烧制,不合格就只能打碎。经过二次烧制之后,色彩会微微凸起于釉面,因此,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器表面都是晶莹透亮的,有的还有彩虹般的光晕。

三、艺术效果好

雍正粉彩瓷器吸收了中国绘画表现手法,整个装饰图所用的手法就和画画差不多,因此与传统五彩比起来,装饰效果差一些,但写实风格浓郁,更具情趣。

四、借鉴传统技艺

雍正粉彩瓷器虽然发展鼎盛,但并不是独创的,相反这个时期的粉彩瓷器吸收了康熙朝时期的粉瓷制作工艺,并进行不断的完善。比如造型画面统一、白釉与粉彩色料统一,借鉴传统题局、印章、书画、底款等,这些都让雍正粉彩瓷器的艺术感更强烈,效果更好,同时也大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手段,并给雍正粉彩瓷器带来新的发展。

现在,清三代时期的瓷器是收藏家们极为追捧的对象,很多人都以能收藏到一件清三代瓷器为荣。而雍正时期的瓷器不仅制作精美,且独具特色,因而备受喜爱,市场价格也非常高。不过,正因为如此,赝品也很多,藏家在收藏之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找可靠渠道购买,千万不要贪小便宜,以免吃大亏。

雍正粉彩瓷器精品鉴赏:

1:清雍正粉彩福寿纹碗,尺寸:直径14.4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4,950,000 ,成交时间:2011.11.17,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直口,弧壁,深腹,圈足。粉彩装饰,盘内外壁绘桃蝠纹,一株枝繁叶茂的桃树,盘根错节,由碗外壁弯曲盘内,粉花绿叶,六枚嫣红熟透的硕桃悬挂枝头,五只红蝠展翅飞舞。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清末陈浏《陶雅》记有:“庚子后,所出五彩过枝之盘碗甚多,有桃实八枚缀于枝上者,索价亦甚巨。过枝云者,自此面以达于彼面。枝干相连,花叶相属之谓,皆雍正官窑也。”蝠桃图为清代瓷器装饰典型的吉祥图案,粉彩器常有绘制,雍正、乾隆两朝均有烧制,画意内容相同。硕桃取“寿”之意,“蝠”与“福”谐音,五只蝙蝠装饰,寓意“五福临门”、“五蝠捧寿”之意。雍正器有绘六或八枚桃纹,多绘有八桃,乾隆时期常绘九桃,故有“雍八干九”之说,雍正装饰桃纹器物,有盘、碗、橄榄瓶、天球瓶等。此类福寿纹器应是万寿节的用品。“过枝花”是瓷器纹饰的一种特殊构图方式,这种内外壁或器身与器盖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似花枝越过墙头,故称为“过墙龙”、“过墙花”,装饰技法新颖别致,有独特艺术风韵。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过枝花画法“成化开其先”,但传世器未见成化时期的器物。目前传世品以康熙朝斗彩“御赐纯一堂”款凤竹纹碗为最早。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较为流行,有过枝花卉、花果及龙纹等。道光、光绪时期有过枝葡萄、懒瓜纹常见。粉彩瓷始创于清康熙朝,雍正、乾隆时期迅猛发展,雍正粉彩由玻璃白在彩绘画面打底,用传统绘画中国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色彩丰富,以娇艳柔丽名重一时。粉彩装饰图案丰富,纹饰有山水人物、花草虫蝶等。造型精巧玲珑,胎体轻薄,釉面莹洁细润,敷彩新嫩,纹饰绘制精工,纹饰画意生动,寓意吉祥,色调清丽淡雅,清新隽雅,为雍正粉彩器的上品。正如陈浏《陶雅》评论雍正窑器有:“雍正窑极精之脱胎瓷画。有四绝焉。质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嘘之而欲飞。映日或灯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之笔画彩色。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鲜盆娥细。睫有耸毛。且茎茎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

2:清雍正粉彩过墙枝蝠桃纹大盘,尺寸:50.5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HKD 12,942,400 ,成交时间:2004.10.31,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3:清雍正粉彩团花蝴蝶纹碗,尺寸:直径13.3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HKD 9,945,000 ,成交时间:2000.04.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0春季拍卖会。

双圈双行六字楷书款

4:清雍正粉彩过枝“群芳祝寿”纹大盘,尺寸:直径50.6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9,640,000 ,成交时间:2006.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5:清雍正粉彩福禄寿观音瓶,尺寸:高25.6厘米,估价:RMB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RMB 9,200,000 ,成交时间:2015.11.2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雍正一朝虽仅十三年,但其瓷器质量高超,彩釉品种空前丰富,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五彩、珐琅彩,以及各种颜色釉瓷。釉上釉下彩绘,高低温色釉无所不备,唐英《陶成纪事碑》记雍正彩釉达五十七种之多。其粉彩、珐琅彩、色釉及仿古瓷的艺术成就最高。器物造型丰富,圆、琢各式具备,制作精巧。器形俊秀典雅,瓷质莹润,胎薄体轻,胎质洁白。装饰纹样繁多,美不胜收,图案精美细腻,构图疏朗明快。粉彩是清代彩瓷品种之一,始创于康熙年间,雍正、乾隆朝盛行,它以柔和细腻见长,有别于五彩的强烈色彩,又称为“软彩”。彩料中由于掺入铅粉,绘制时用分水法冲淡其色调,具有粉润秀雅的艺术风格,它善于表现形象的质感,对花叶蓓蕾、翎毛花卉的描绘十分工细,并使图案有阴阳向背的效果。粉彩器在雍正时期已成为彩瓷的主流产品,其造型多样,装饰纹样丰富,绘制精湛。装饰图案常见山水、人物、花草、虫蝶纹等。施彩柔丽,构图疏雅简洁,纹饰纤柔,绘制工细,画风深受恽南田没骨法的影响,达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有:“雍正花卉纯属恽派,没骨之妙可以上拟徐熙,草虫尤奕奕有神,几误蝇欲拂……”。陈浏《陶雅》有:“雍正官窑大小盘、碗白胜霜雪,既轻且坚,上画彩花数朵,每一朵横斜萦拂,袅娜多姿,笔法绝不板滞”的评价。此件粉彩福禄寿三星观音瓶,圆口束颈、丰肩敛腹,下承圈足。线条比例之和谐如观音玉立,令人有不能妄加增减一分一毫之感。此式观音瓶创烧、流行于康、雍之间,器形隽雅高贵,釉面素洁温润,于穆穆之中透出一股尊贵典雅之气。设计甚得天然意趣,线条舒展柔美,富有韵律感,与粉彩福禄寿三星图的结合宛如天成。工艺精湛细致而无造作之痕,为雍正时期内府花器的上品。清代瓷器装饰多吉祥图案,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鲜明时代特征。此类福禄寿纹瓷器应是万寿节(皇帝生辰)特品,十分稀有,目前粉彩观音瓶类雍瓷,仅见香港苏富比2007年拍品“清雍正 粉彩灵芝‘寒山子一团和气’圆撇口瓶”。此器形制优雅,釉彩浓淡相宜,构图疏密有致,纹饰寓意吉祥,保存完好,为雍正粉彩瓷的上乘佳作。陈浏《陶雅》有:“粉彩以雍正朝为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工致殊常”的赞誉。

6:清雍正粉彩花卉纹六棱碗,尺寸:直径22.2厘米,估价:无底价,成交价: HKD 9,065,000 ,成交时间:2000.04.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0春季拍卖会。

六字篆书款

7:清雍正粉彩御鹿仙人图小盌,尺寸:10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7,520,000 ,成交时间:2015.10.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粉彩御鹿仙人图小盌,生动描绘鹿上寿老,回眸笑望随从,讨喜迷人,乃雍正早期粉彩瓷佳作,珍罕至极。仙人粉红彩袍,施彩厚凝,略透明,为釉上彩创新发展之成果。以矾红轻细勾勒仙人轮廓,对比随从青春样貌,更显其慈爱胸怀。鹿身皮毛细巧精绘象征高寿,寿老羽状腰饰寄意仙气超凡。雍正一朝少见人物纹饰,然绘人物时多在素地上作简雅构图,呈现雍正瓷内敛雅蕴之质。康熙一朝始研发粉彩色调,于雍正时到达颠峰,净白素地尤能突显缤纷多貌的釉上彩。自传教士传入玻璃白彩,匠人运用其不透明特性,调出釉上彩深浅万变之色调,造就粉彩瓷自然美奂效果,此乃前所未见。试比较一件人物图梅瓶,绘一老者与鹿相望,亦书雍正三行六字款,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珐琅彩.粉彩》,香港,1999年,图版50,同录还有一件粉彩仕女对弈图瓶及人物图提梁壶,图版51、54。

8:清雍正粉彩“玉堂富贵”花卉纹碗,尺寸:直径14.6厘米,估价:RMB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RMB 7,475,000 ,成交时间:2018.11.20,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8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

碗敞口,斜腹,圈足。外壁主体绘有两朵交叠掩映的粉红色牡丹,娇艳欲滴;玉兰花枝伸展至一侧,或含苞,或盛放;枝叶中间有浅橘色的雏菊,甚为可爱。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雍正粉彩有鲜而雅、粉而柔的特点,色彩层次丰富多变。雍正皇帝对瓷器制作、设计讲究严谨,雍正朝宫廷作坊中凡有花卉题材,均是工笔写真,形神具佳,气韵清雅脱俗。盌上所绘之牡丹、玉兰、雏菊,色彩淡雅逸丽,运笔自然流畅,层次清晰,阴阳向背,栩栩如生,为雍正一朝粉彩器的代表作。碗上花卉组成“玉堂富贵”图,寓意吉祥。“玉堂富贵”图多见于雍正朝粉彩器上。汉代皇宫有“玉堂院”,后世以“玉堂”指翰林院,“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的意思是为高升指日可待。“富贵”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指富裕而显贵的意思。后世以玉兰花象征玉堂,牡丹花象征富贵,这两种花卉借喻“玉堂富贵”,祝愿职位高升,富裕显贵。

雍正一朝粉彩碗上的花卉纹饰各异,然结构大略相同。一般都为一枝主干上生出不同品种的花卉,覆盖碗周的四分之三,间有蝴蝶或蜜蜂盘桓于其间。

釉上彩瓷器有什么特点?


釉上彩为瓷器装饰方法之一,所谓釉上彩,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再入窑在600~900℃之间进行二次焙烧而成的品种。制品烧至红热状即可,它的性质几乎不受釉的组成所影响。釉上彩的着色剂常常混合在易熔融的熔块中,当煅烧后就牢固地粘结在器皿上。这种彩,因施在釉上,用手扪之,有凸起感觉。如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由于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易褪色,但因烧温低,着彩选料厂,因而品种丰富而艺术性强,以用于陈设器皿为佳。

釉上彩瓷器的发展历程: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

明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朝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亦称高温快烧颜料。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C~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件包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并解决了陶瓷画面铅的溶出问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大清雍正斗彩瓷器有什么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大清雍正斗彩瓷器有什么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大清雍正瓷器鉴别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