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郎窑红瓷器特征和鉴别 > 导航 >

郎窑绿的五个主要特征

郎窑绿的五个主要特征

郎窑红瓷器特征和鉴别 郎窑瓷器鉴别 五代柴窑瓷器的鉴别

2021-01-04

郎窑红瓷器特征和鉴别。

郎窑绿的五个主要特征​​​

郎窑瓷是郎廷极(字紫蘅)督造的成功产品,他在康熙年间曾任江西巡抚,由于他酷爱古陶瓷,对陶瓷很有研究,于是康熙皇帝发挥了他的特长,在康熙44年——51年的7年中,肩负景德镇督瓷官之职,所以在这期间景德镇御窑厂产品,当时都称为郎窑。清代官窑器必定会有本朝款,唯独郎窑绿、郎窑红没有留下官窑款,但收藏界认可它是一种独特无款官窑器。

郎窑绿是用含氧化铜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属于铜绿釉。通常挂釉后经1300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而且产品往往以小件为主。从现存瓷片、实物来看,郎窑绿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一、郎窑绿釉层均匀较薄,釉色稳定,呈翠绿色,鲜明艳丽,釉面上有较强玻璃般光泽,似有一种翡翠玉般的感觉。在同类郎窑绿釉中是一件上乘之作。

二、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小点点,我想这也许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

三、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似有一种釉流至底足前曳然而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

四、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低款青花双圈足见。

五、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什么是郎窑绿釉瓷?郎窑绿有什么特征


什么是郎窑绿釉瓷?郎窑绿有什么特征。

郎窑瓷是郎廷极(字紫蘅)督造的成功产品,他在康熙年间曾任江西巡抚,由于他酷爱古陶瓷,对陶瓷很有研究,于是康熙皇帝发挥了他的特长,在康熙44年――51年的7年中,肩负景德镇督瓷官之职,所以在这期间景德镇御窑厂产品,当时都称为郎窑。清代官窑器必定会有本朝款,唯独郎窑绿、郎窑红没有留下官窑款,但收藏界认可它是一种独特无款官窑器。

郎窑绿是用含氧化铜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属于铜绿釉。通常挂釉后经1300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而且产品往往以小件为主。从现存瓷片、实物来看,郎窑绿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一、郎窑绿釉层均匀较薄,釉色稳定,呈翠绿色,鲜明艳丽,釉面上有较强玻璃般光泽,似有一种翡翠玉般的感觉。在同类郎窑绿釉中是一件上乘之作。

二、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小点点,我想这也许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

三、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似有一种釉流至底足前曳然而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

四、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低款青花双圈足见。

五、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

珐琅瓷的主要特征


对于珐琅大家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是真正的了解多少珐琅瓷器知识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真正透彻的了解这其中的一二。

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釉下五彩瓷器的主要特征


釉下五彩瓷器的主要特征,釉下彩瓷是汉族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尤其是湖南醴陵出产的釉下彩瓷,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瓷器中的五彩,一般是指釉上五彩或青花五彩,而釉下五彩是特指清朝末宣统年间创烧的新品种那么釉下五彩瓷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第一

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它的这一特点是烧造工艺和颜料性能两个因素所决定的。釉下五彩瓷器的基础颜料,是用各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盐类为着色剂,掺合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所制成。这种颜料不像釉上颜料那样需要采用含铅的熔剂来帮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也不需要用低温熔剂为结合剂而使彩料固着在制品上。釉下彩料之所以能牢固地附着在瓷器釉层的下面,是因为在高温烧成的过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已熔融的坯釉互相粘合着,同时也是釉层覆盖的作用。这样不仅不存在铅毒和其它毒性物对人体的危害,而且由于釉层的保护作用,还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同时在使用中又能耐磨损。只要瓷器听釉层不受到强力破坏,花色就能永保清晰、鲜艳和明亮。故釉下彩瓷是一种理想的日用瓷器。

第二

釉下五彩瓷器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份感;亮晶晶、水灵灵,能给人一种美感享受。这种富于韵味的装饰效果,除彩饰技巧外,也是釉层的作用。覆盖在纹饰上的这层釉,通过高温烧成后,变成了一种玻璃质薄层。由于这个薄层具有莹润、光洁、透明的特点,色彩缤纷的画面就能通过它而显现出来。所以纹样平坦光滑,有玉一般的润泽和光彩。

第三

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变化丰富。这个特点是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效果上的独特性,也是这种瓷器适应性最为广泛的主要因素。广大人民群众对装饰的色彩各有所好,随着不同的客观要求和造型、纹饰的需要、它既可以清雅明快、也可以古朴深沉;它可绘制色彩斑斓的纹样,又能表现各种效果;既瑰丽,又淡雅;淡妆浓抹,无不相宜。作为家庭选用,它能适用群众的不同爱好;进入高级餐厅、宾馆,又能适用各种气氛所需要的色彩要求。构成这一特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色料品种繁多,构图色不拘一格,装饰方法各不相同,装饰效果就必然多彩多姿;而各种颜料的组成和釉层的覆盖,则是“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的主要因素。正如上述,釉下五彩瓷器的颜料(尤其是复合色料)的组成,除着色金属化合物外,还掺有大量的无色氧化物(如石英、长石等),这就提高了彩料的明亮度,降低了它的饱和艳度,经釉层覆盖和高温烧成,其色彩就显得格外调和、雅致、温柔。因此即使用红与绿等量相配,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刺激;运用淡彩或多色的装饰,以容易获得清雅、富丽、和谐的艺术效果。

珐琅瓷有哪些主要特征?


珐琅瓷有哪些主要特征?

珐琅彩瓷器是在景泰蓝基础上演变而来。二者不同之处景泰蓝是在铜胎上经施珐琅釉而烧成,瓷胎上施珐琅釉则叫珐琅彩。珐琅彩始于康熙后期,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则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期间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高,加工水平严,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数量少。珐琅彩的主要特征:

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或动物造型陈设品。

三、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现7、8种颜色,多达10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无凸感。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或“万寿无疆”,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乾隆年制”和“大清乾隆年制”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字,这个“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八、两大特点及鉴赏第一,它的数量少,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往往制作一件珐琅小瓶要精描细绘三至四个月时间,传世的很少。第二,没有相同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时都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因此每件珐琅器都单独绘画,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传世珐琅彩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古月轩”也成为了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珐琅瓷的主要特征_陶瓷常识


对于珐琅大家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是真正的了解多少珐琅瓷器知识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真正透彻的了解这其中的一二。

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郎窑也有绿釉


康熙郎窑绿釉葵口盘

爱好瓷器收藏的人大多数知道郎窑红,对郎窑绿釉知之甚少。许多年前,笔者收藏了一对郎窑绿釉葵口盘,浅腹、平底、圈足,通体施郎窑绿釉。郎窑绿与郎窑红的同类器相比,在胎、型、足等方面基本一致,只是里外釉面均为青绿色。釉面凝厚,玻璃质感很强,光亮莹彻釉色较深,开有细碎的斜片纹,并映出五彩光泽。

绿釉瓷烧制在宋代时已较普遍,明清时期的绿釉瓷发色漂亮。绿釉瓷有独特的烧制工艺,早期孔雀绿釉瓷,多在坯胎上施孔雀绿釉一次性低温烧成,因部分器物发色偏蓝,有“孔雀蓝”或“法蓝”之称。元代工匠则先在高温中将瓷胎烧成涩胎或白釉瓷,然后再施孔雀绿釉,入窑二次低温烧制。由于釉面与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瓷部表面多呈现不同程度的细小开片,日久风化、受土壤侵蚀,釉面会出现成片成块脱落的现象。康熙官窑烧制的孔雀绿釉瓷窑温提高,胎釉紧密,胎面常有密集细小的开片现象,这是“清三代”孔雀绿釉瓷的特征。

郎窑绿的特征为:釉层均匀较薄,釉色稳定,呈翠绿色,鲜明艳丽,釉面上有较强玻璃般光泽,似有一种翡翠玉般的视觉。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点点,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似有一种釉流至底足前戛然而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有青花双圈款识。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

老窑瓷:古陶瓷“汉三彩”的主要特征


中国最早的古陶瓷“三彩”釉陶雏形诞生于汉代,汉三彩是在制作低温铅釉陶器技术广泛运用并不断成熟基础上,从单色釉品种演化创新出来的。汉三彩”的出现,打破了原先釉陶色彩单一的局面,是汉代陶艺大师对釉色装饰艺术的大胆创新,是艺术品位和风格的升华。“汉三彩”为以后“唐三彩”的成功烧制奠定了基础。

从直观上判断“汉三彩”,其主要特征为:在同一件釉陶上,出现绿﹑黄以及两种以上釉色交融、混合过渡、互浸浊色,这些色彩的分布给人以“三彩”或“多彩”的感觉。

另外,“汉三彩”、“唐三彩”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

一﹑烧制工艺大体一致,无重大差异。

二﹑使用目的一致,主要为随葬明器。

三﹑同为陶釉,胎质属性相同,都为陶土制作。

四﹑釉质基本属性相同,同为含铅低温釉。

五﹑装饰目的相同,即通过匠人有意识施釉,使其窑变出多种色彩于一体,以达到美化装饰器物的直观效果。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汉三彩”还带着初始时期的风味,釉色的品种变化还无法与釉色斑斓﹑色彩丰富的“唐三彩”相比。

在民间收藏日趋蓬勃发展的今天,汉代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汉三彩”实物越来越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我们无理由漠视“汉三彩”的存在,而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客观﹑公正的研讨氛围,来发掘和光大“汉三彩”这个祖国古陶瓷文化中的瑰宝。

珐琅彩瓷器的八大主要特征


珐琅彩瓷器的八大主要特征

珐琅彩瓷器是在景泰蓝基础上演变而来。二者不同之处景泰蓝是在铜胎上经施珐琅釉而烧成,瓷胎上施珐琅釉则叫珐琅彩。珐琅彩始于康熙后期,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则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期间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高,加工水平严,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数量少。珐琅彩的主要特征:

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或动物造型陈设品。

三、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现7、8种颜色,多达10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无凸感。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或“万寿无疆”,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字,这个“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八、两大特点及鉴赏第一,它的数量少,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往往制作一件珐琅小瓶要精描细绘三至四个月时间,传世的很少。第二,没有相同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时都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因此每件珐琅瓷器都单独绘画,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传世珐琅彩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古月轩”也成为了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郎窑绿的五个主要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郎窑绿的五个主要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郎窑红瓷器特征和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