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釉里红瓷器 > 导航 >

什么是红釉? 红釉有哪些种类?

什么是红釉? 红釉有哪些种类?

古代釉里红瓷器 古代红釉瓷器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2021-01-11

古代釉里红瓷器。

什么是红釉?红釉有哪些种类?

釉里红

瓷器釉色之一,属高温颜色釉器种,首创于元代。因以铜为呈色剂的釉(含铜0.3%0.5%)施于坯体,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故又称“铜红釉”,是我国颜色釉中的名贵品种。由于铜在高温下易挥发,对窑室烧成气氛非常敏感,烧成技术不易掌握,故而初创阶段红釉呈色不够纯正,发色暗红。明初烧成永乐“鲜红”与宣德“宝石红”名贵品种,质料细腻、红而深沉、釉汁莹厚,器口一周洁白宛如玉带,为后人所重,有“以鲜红为宝”的评价。嘉、万时期,鲜红器多以矾红代之,这是由于铜红釉难以烧成所致。

钧红

宋代钧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是最早的陶瓷红色釉。当时的釉料配置不够精细、准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此钧红釉具有红里泛紫的色调,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红色,义被称为“玫瑰紫”和“海棠红”。钧红制品中,还常出现红、蓝、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明代的宝石红、霁红,清代的郎窑红、桃花片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都与钧红有关。

霁红

铜红釉的一种,创烧于康熙后期,盛于康、雍、乾三代。是一种纯粹的深红釉,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得到了“霁红”这一得意的名称。

抹红

抹红属于低温红釉,为珊瑚红的一种。它不是采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称“抹红”。抹红釉层不均匀,并有刷痕,但色泽清丽、温润。抹红出现于明代,而以清康熙时的成就最为突出。

豇豆红釉

豇豆红是清康熙时的铜红品种之一,品种名贵。釉色浅红,釉面多绿苔点。这种绿色苔点本是烧成技术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淡红中,掺杂点点绿斑,反而显得幽雅清淡、柔和悦目。由于铜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烧成后呈色各异:有的在匀净的粉红色中泛着深红斑点或红点密集成片,有的则在浅红色中映露着绿斑或色晕。

鲜红釉

成书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王世懋撰《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贵。”但明末以来的谈瓷之书在谈及永、宣高温铜红釉瓷时,名称比较混乱,计有“宝石红”、“祭红”、“霁红”、“宣烧”、“宣德宝烧”、“积红”、“济红”、“鸡红”、“极红”、“醉红”、“大红”、“牛(鸡)血红”等,名目繁多,实为一物,现在统称为“红釉”。曰“宝石红”,是因这种红釉闪闪发光,具有天然红宝石般美丽的色泽;曰“祭红”,是因从明代典章制度看,红釉、蓝釉、黄釉、白釉瓷器等均可派作祭祀用;曰“霁红”,盖因其釉色颇似雨过天晴之霞霁;曰“宣烧”或“宣德宝烧”,是由于宣德年间这种产品尤为突出,或因以红宝石人釉烧造。

郎窑红釉

清康熙时期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所烧的一种红釉。因康熙时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仿烧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称郎红。它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以下的高温还原焰烧成,在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数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器价格在当时就很昂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郎窑红器的特点是色泽浓艳,犹如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又称牛血红。而红釉过薄,则会出现色如鸡血一般的鲜红器。郎窑红釉泡小而闪闪发亮,釉色极润,常有小白点,釉面开裂纹片,釉清澈、透亮有垂流现象,底足内呈透明的米黄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底,也有较少的本色红釉底。口部因釉层较薄,铜分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氧化,多露胎骨,呈现粉白、淡青或浅红色的“灯草边”。越往器体下部,红色越浓艳,这是由于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集聚器下之故,但底足旋削工艺高超,流釉不过足,不会出现粘釉的缺陷,有“脱口垂失郎不流”之称。郎窑红釉色鲜艳夺目,釉面有大片裂纹,并有不规则的牛毛纹。

矾红釉

矾红釉是以青矾煅烧后得到的氧化铁加入铅粉和牛胶配合,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色泽略显橙红。清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卷三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因此称“矾红”。矾红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以900℃左右温度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故又称“铁红”。矾红釉虽没鲜红釉呈色浓重艳丽,但其最大特点是呈色稳定,容易烧造。

火焰釉

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出的一种仿钧釉。仿钧釉中的窑变花釉,是用多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之上,经高温焙烧后,呈现出火焰状的色彩和图案。火焰红的出现,说明花釉的颜色发展到了十分丰富的程度。故宫博物院陶瓷展出的一件雍正窑变耳瓶,就是一件杰出的成功之作。釉里散着闪红的紫斑。瓶颈至圈足,都是以火红颜色为基本釉色,其间闪青、闪黄、青白、青蓝等颜色呈针状由上向下放射,整个瓶子就像燃烧得极为旺盛的火焰一样瑰丽。

胭脂水

雍正时创烧,胎体极其薄、里釉极白,因外釉映照能发出一种美丽的粉红色,娇嫩欲滴,状如胭脂水,故名。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什么是绿釉? 绿釉有哪些种类?


什么是绿釉?绿釉有哪些种类?

绿釉是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明代烧成高温绿釉和低温绿釉两种。明成化年问,烧成色如孔雀尾翎上翠绿羽毛的"孔雀绿"釉,绿釉掩映着黑蓝色鱼藻纹样的装饰,别有情趣。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孔雀绿釉薄匀、呈色鲜艳,最为名贵。清康熙时孔雀绿釉制品丰富,釉色深翠,光泽强。同时期又烧出秋葵绿、水绿、葱绿等新品种。明嘉靖时,在瓷坯上挂含铜釉料,经高温氧化气氛烧成翠绿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绿釉刻凤纹尊,绿釉深翠、透体明亮、纹饰清晰、十分美观,是将含铜的铅釉施于素器上,再以低温氧化气氛烘烧而成。

松石绿

松石绿又叫秋葵绿,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二次烧成的低温色釉。现代配方系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柔和悦目,故名“松石绿”。它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乾隆时期产量最大。

瓜皮绿釉

瓜皮绿釉是玻璃质的低温铜绿釉,因其色泽绿似西瓜皮而得名。瓜皮绿是在涩胎上施釉,于低温中二次烧成的绿釉。始见于明代初期,清康熙时期烧造最为成功,尤其是用这种釉色装饰造型为瓜状的器物,更是弥足珍贵。雍正时期所烧制的瓜皮绿釉比康熙时期的釉厚而润,淡淡的绿色略泛黄,似春天的柳叶。乾隆时瓜皮绿颜色较深,略逊于雍正釉色。瓜皮绿有深浅两色,深色者为浓绿,无纹片,多用在颜色釉的瓶、罐、盘、碗、洗上;浅色者为嫩黄瓜色,常用来装饰高约六七寸、式样精巧的细颈瓶。瓜皮绿除作为颜色釉,还广泛用于彩瓷图案中山石、树木、枝叶等纹饰的涂梁。

苹果绿釉

苹果绿釉又名“郎窑绿”、“绿郎窑”、“苹果青”等,是郎窑红的“窑变”品种。郎窑红制品在窑内烧成的最后阶段,因铜红釉误被氧化,使釉中的低阶铜氧化变为高阶铜,里外釉面均呈现浅绿色。郎窑绿是康熙年问郎窑烧制出的,釉色有的呈色浅翠,显玻璃光泽,有的微绿而泛五色光,器身布满极细小的纹片,釉色莹润,又有“绿哥瓷”之称。郎窑绿比郎窑红更为名贵,因而仿制品很多。郎窑红还有一个窑变品种是“反郎窑”,其是因铜红釉的氧化、还原不一,形成器里釉为红色,器外釉为浅绿色,类似绿郎窑而名。

鹦哥绿釉

鹦哥绿釉又称哥绿,是清代康熙年问瓷器上的一种低温装饰釉。用氧化铜呈色剂配人釉中,颜色比豆绿釉深,像鹦鹉身上的绿色羽毛一样碧绿青翠,器身布满仿哥窑青瓷器上的片纹,纹理比哥瓷细密均匀。哥绿为单色釉,施于已烧成的白瓷上,再以800℃左右的温度烘烧;由于釉料中加入了大量的铅灰,釉面明亮娇媚,很有特色。

郎红釉是什么釉?


郎红釉是什么釉?郎红釉又名“牛血红”,创始于十八世纪景德镇窑,它是我国传统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郎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在平焰窑中,用松柴还原焰高火度(1300℃以上)烧成。传统的郎红釉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史上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谚。

清康熙时期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所烧的一种红釉。因康熙时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仿烧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称郎红。而红釉过薄,则会出现色如鸡血一般的鲜红器。郎窑红釉泡小而闪闪发亮,釉色极润,常有小白点,釉面开裂纹片,釉清澈、透亮有垂流现象,底足内呈透明的米黄或浅绿色,俗称米汤或苹果绿,也有较少的本色红釉底。口部因釉层较薄,铜分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氧化,多露胎骨,呈现粉白、淡青或浅红色“灯草边”,即“脱口”。越往器体下部,红色越浓艳,这是由于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集聚器下之故,但底足旋削工艺高超,流釉不过足,不会出现粘釉的缺陷,有“脱口垂失郎不流”或“垂不流”之称。郎窑红釉色彩鲜艳夺目,釉面有大片裂纹,并有不规则的牛毛纹。郎红釉器以尊、瓶等大件陈设器居多,偶见小件器物。

郎窑红器的造型以瓶、碗、盘、盂为多见,其中笠式碗、观音尊等等,都是康熙朝的典型器。

由于康熙郎窑红器被视为珍品,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者仿者甚多,仿品首先仿其米汤底或苹果绿底,但往往碍于红釉色泽的深艳程度或器物里外开片的条件而无法仿得完美,而且在底部可能有流釉的现象,这是在鉴定上要着重注意的。

清末、民国初年,为迎合欧美市场的需要,出现了大批所谓“郎窑绿”的器物。铜在氧化气氛中能呈现绿色,这是郎窑红器果绿底的形成原因,这在郎窑中属于一种偶然现象。目前国内外传世的大量“郎窑绿”器, 绝大多数并非康熙朝制品。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郎红釉是什么釉?”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釉里红瓷器有什么特点?


釉里红是瓷器釉下五彩品种之一。首创于元代。因以铜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纹饰,(含铜0.3%~0.5%)施于坯体,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红色花纹,故又称“铜红釉”,是我国颜色釉中的名贵品种。由于铜在高温下易挥发,对窑室烧成气氛非常敏感,烧成技术不易掌握,故而初创阶段红釉呈色不够纯正,发色暗红。明初烧成永乐“鲜红”与宣德“宝石红”名贵品种,质料细腻、红而深沉、釉汁莹厚,器口一周洁白宛如玉带,为后人所重,有“以鲜红为宝”的评价。嘉、万时期,鲜红器多以矾红代之,这是由于铜红釉难以烧成所致。

元代釉里红瓷器:由元代江西景德镇创烧。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黑色,少量红色器物以青花盖碗、罐、玉壶春瓶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草叶纹等。明洪武朝釉里红较为盛行,呈色浅红而带灰色。装饰以线描为主,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莲等。

明代釉里红瓷器:明永乐时期的釉里红器物也不是很成功,传世不多,直到宣德时期方成功烧制出釉里红瓷器。这时期还有以白釉剔花填红料做纹饰,烧成后图案凸显白色釉面的方法,呈色鲜红。

清代釉里红瓷器:清雍正时的釉里红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得极为成功。当时器型有盘、碗、瓶等,纹饰以三鱼、三果、五蝠为多见。不管是元、明还是清初,釉里红瓷器都是采用三种不同的装饰方法:一是釉里红绘线,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多种不同的图案花纹;二是釉里红留白,装饰方法多出现在元代中、晚期;三是釉里红涂绘,以铜红料成片、成块地涂绘成图案花纹。

釉里红瓷器有哪些特点?


釉里红瓷器有哪些特点?所谓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

釉里红由于烧成难度大,产量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器数量不多。特别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出土物更是屈指可数。国外仅见菲律宾出土了一批元代釉里红瓷器,国内则有北京丰台出土的釉里红玉春壶、保定窖藏的一对青花釉里红盖罐以及元大都和景德镇湖田窑址的少量残片。此外,江苏省吴县收藏有一件釉里红龙纹盖罐,罐身刻划纹饰三组,腹部釉里红为地,衬出白龙,红色艳丽,极为难得。

釉里红烧制条件苛刻,对窑室气氛要求比青花严格,故成功率低。加上烧制时工艺技术掌握难度大,从元末和洪武烧制的釉里红器皿来看,红色多数不够纯正,呈色偏向灰褐,色鲜的极少。而直到永乐、宣德时才烧出呈色红艳如宝石的釉里红,但产品甚少。到了成化时由于工艺简便的釉上彩代替了釉里红,造成釉里红一度中断。洪武是明代釉里红烧制最兴盛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为大型器皿,其造型纹饰有元代遗风,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宣德朝的釉里红烧制极为成功,形成了鲜艳的宝石红色。因对铜红釉烧造技术掌握较好,所以纹饰浓淡自如。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洪武朝盛行的那种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器,并不多见。

元釉里红颜色大多呈灰色,很少有纯正的鲜红色,线条也常见晕散,没有浓淡不等的几个色阶。

明洪武是釉里红的极盛时期,洪武釉里红除个别鲜红外,大多呈色较淡,色泽趋灰或趋黑,红色晕散;洪武釉里红以线描为主要装饰方法。纹饰以花卉为主,有较多扁菊花纹是一大时代特征。明洪武釉里红瓷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他均为糙底,底部刷有一层釉浆,烧成后呈红色;另外,此时碗类细器底足已采用平削,底足平齐。

青花釉里红是历代的名贵品种,在当今的拍卖市场上也时时拍出天价。如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团花锯齿纹摇铃樽曾拍出1920.8万元高价,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成交价为1624.5168万元。另有4件青花釉里红的价格高于1000万元。这些均为清三代的精品。

元代青花釉里红也受追捧。如2009年一件青花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罐最终拍出590万元的高价,2008年一件青花釉里红瓷砚就以110万元成交。

对于收藏者来说,历代名品自然非常诱人,但是还是要懂得收藏市场的“一分钱一分货”。收藏市场价格已经非常透明,好东西一定配高价,想要低价捡漏,最终就只能买到假东西。

“釉里红”产生于元代,属釉下彩,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烧制而成,有纯色“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种。它的诞生具有偶然性,是在宋代钧窑窑变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与其他瓷器比起来,“釉里红”瓷器的烧制难度极高,对工匠而言更是极大的挑战。由于铜红料甚为敏感,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底釉成分、铜红料比例或焙烧温度,都必须达到最精确的水平,稍有偏差,便往往导致其不能达到预期的一抹艳红。因此,“釉里红”在创烧之初很不成功,轻易烧不成,色彩鲜艳的“釉里红”难得一见,颜色多为浅红、黑红、灰黑色。这也是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鉴别要点。同时,元釉里红瓷器的白釉呈现白里泛青的颜色特点。

到了明代初期,洪武年间烧制的“釉里红”瓷器数量相对多了一些,但仍不够成功,颜色仍以浅红和黑红为主。到了永乐、宣德时期,“釉里红”的烧制工艺进一步成熟,人们能够相对熟练地掌握氧化铜呈色技术,“釉里红”的颜色终于呈现出艳丽的“红色”,但烧制数量仍然不是很多,图案相对简单,多见“三鱼”图案,不像元代、明初期时复杂的缠枝花卉等。由于“釉里红”瓷器在元代和明洪武时期极少落款,因此很难断言它是否专为宫廷而烧。由于“釉里红”的烧制难度终归很大,加上原料又相对减少,明成化以后,“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开始出现滑坡,自此,明代“釉里红”一蹶不振。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这种彩瓷即将“悲伤”落幕时,清康熙年间又有人意外地成功烧制出“釉里红”。康雍两朝的“釉里红”不但颜色艳丽,而且图案、题材明显增多,花卉、花鸟等均有呈现。乾隆时期的“釉里红”颜色整体偏暗,以黑红为主,较洪武时期的“黑”要少一些。李先生说,这并不代表它烧制不成功,而是这一阶段的特点和特征。乾隆以后,“釉里红”数量越来越少。到了清晚期时,“釉里红”的颜色越来越“灰暗”,这似乎预示了它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但是,相较于元代和明代而言,清代的“釉里红”从器型、图案上都多起来。

什么是青花、釉里红、单色釉?


青花——是以钴为呈色剂,在釉下绘出各种纹饰图案的釉下彩瓷。

白地青花——是青花瓷的基本特征,而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又各具特色。永乐、宣德青花浓艳凝重,成化、弘治青花柔和淡雅,嘉靖、万历青花鲜艳泛紫,康熙青花色分五彩。至此,青花瓷的发展达到顶峰。

永乐、宣德时期是我国青花瓷生产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绘制纹饰图案所用的青花色料是进口的苏尼勃青。由于这种原料含锰低,故能烧出宝石蓝般鲜艳的色泽,较高的含铁量又形成了点点黑斑,与浓艳的蓝色纹饰相映成趣,这种凹陷的黑斑,是永、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后人难以模仿。

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在釉下绘出各种纹饰图案的釉下彩瓷。

白地红花的釉里红产品,其烧制工艺与青花瓷相似,但由于铜需要在还原气氛中才能烧成红色,这比青花瓷的生产又增加了难度,明清景德镇工匠成功地掌握了这一项烧制技术,生产出多种釉里红产品。

单色釉——是指单一色彩的釉。明清两代烧制瓷器使用的最基本的釉是无色透明釉,只有熔人某种化学元素,且在不同的气氛、温度下,釉才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根据其制作工艺的区别,单色釉又可分为高温单色釉和低温单色釉两大类。

霁红釉、宝石红釉、积红釉、醉红釉都是它,这红真漂亮 ...


清乾隆 霁红釉水丞

霁红釉,以铜为主要呈色剂,釉色红艳,有永宣鲜红釉和康熙红釉风韵,釉凝厚均匀,颜色纯正,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故称“霁红”。霁红釉盛于康、雍、干三代。康熙霁红色泽厚重,不甚均匀,釉边不齐。到雍、干时,呈色稳定,釉面有桔皮纹和棕眼;边釉整齐,呈失透状。

成熟的铜红釉烧成于明代永乐时期,因为色泽纯正鲜艳,被称为“鲜红”,改变了过去红色极不稳定的局面。宣德时期,又在永乐鲜红的基础上创烧出著名的祭红釉,因常作祭祀用品而得名。据文献记载,祭红“釉色以西红宝石为末,烧成之后,殷红灼烁,宝光耀目”,又称宝石红或霁红(雨过天晴之霞霁)。铜红釉瓷器到明代嘉靖时期失传,改用低温矾红彩,呈砖红色。直至清初康熙年间,郎廷极督烧官窑时,复烧成功,世称“郎窑红”。

清乾隆 霁红釉瓶

说明:直口,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外壁施霁红釉,釉色均匀浓丽,内壁施白釉。

器形端正典雅,线条优美起伏。底足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乾隆·霁红釉玉壶春瓶

说明:玉壶春瓶创烧于北宋时期,原为酒器,后因其线条优美,适于陈设欣赏,而受世人偏爱。

瓶型承宋代式样,敞口,束颈,圆鼓腹下垂,高圈足外撇,造型秀美典雅。器口、内壁及外底满施白釉,釉汁洁白润泽,外壁尽施霁红釉,釉色红艳亮丽,有永宣鲜红釉和康熙红釉风韵,而施釉之均匀,颜色之纯正,超过前朝。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整器烧造精良,素肌玉骨,浑然天成,为乾隆霁红釉玉壶春瓶之难得精品。

清雍正 霁红釉蒜头瓶

说明:瓶口内敛呈蒜头状,细长颈,垂鼓圆腹,高圈足外撇。外壁通体施高温铜红釉,釉色匀净滋润,明艳动人,有细致的橘皮纹,足内施白釉,略泛青,明润透亮,青花书双圈六字双行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字体端正瘦硬。

蒜头瓶器形来自秦汉青铜器,明代嘉、万历年间青花、五彩瓷器喜此造型,雍正朝御窑师古以开新,所制蒜头瓶器形最为秀逸合宜。此红釉蒜头瓶釉色鲜红,宝光尽现,与乾隆后色彩的祭红釉不同,故是在康熙豇豆红、郎窑红的成功烧制基础上,成熟掌握稳定的铜红釉烧成技术之时期的代表作。

清乾隆·霁红釉高足盘

说明:此盘敞口,高足,足身有凸起弦纹。全器光素无纹,盘内壁施白釉,光洁莹润,底足内亦施白釉,内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单行篆书款。盘外口沿留白,外壁施以红釉,其釉水肥厚,发色艳丽。整器庄重典雅。

清雍正·霁红釉对碗

说明:此对碗造型饱满规整,周正大方,所敷施红釉釉水腴润,匀净莹亮,宝光四射,釉面见有橘皮纹。圈足所见胎骨致密,足端滚圆如泥鳅背,内里与底部均施白釉,温润微泛淡青之色。底部以青花书写双圈六字年号楷款,笔道精练有神,彰显出一份雍正御瓷独特细腻的艺术风格。

清雍正·霁红釉画缸

说明:此缸圆口内敛,鼓腹,圈足。内壁及足底施白釉,釉色润白。外壁施红釉,色如宝石,鲜艳亮泽。底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 三行楷书青花款,为文房案头之雅器。

本品即为同时期唐窑霁红之代表,造型尊贵典雅,曲线优美怡人,霁红一色宝光内蕴,纯正妍丽,为雍正霁红水平之典范。

清乾隆·霁红釉敞口杯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说明:此杯撇口、斜弧腹、圈足、器型规正,胎薄质坚。造型端庄大方,凝重中见灵巧,体积、轻重适度,稳贴合手。釉色鲜红,明丽娇美,玲珑俏雅,毫无祭红釉容易出现暗红发黑之色,为祭红釉中的绝美之品。

清·霁红釉小水丞

说明:此件水丞造型别致,呈鱼篓形,小巧可人,适宜携带。外壁施祭红釉,釉色腴润艳丽,红莹浓丽。内施青白釉,足际无釉,底部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品相良好,值得收藏。

清乾隆 霁红釉小扁吉瓶 (一对)

青花釉里红瓷器有哪些特征?


青花釉里红瓷器有哪些特征?在釉下的红彩釉,经火一次性高温烧成。釉里红彩瓷最早呈现在元代,景德镇初次烧制成功,但并不完美。因为烧制技能难于把握,元代釉里红多烧成黑色或黑紫色,成品率适当低,尽管如此,可是开了烧造釉里红的先河。明代在此基础上成功地把握了釉里红的烧造技能,呈现了很多的精品,如洪武釉里红双耳瓶。宣德时的釉里红,瓷器颜色更为艳丽。成化时釉里红三鱼碗、高足碗呈色淡雅鲜亮。万历时釉里红瓷以釉上汞红代之。万历官窑釉里红三鱼碗、高足碗和三果高足碗等,其釉下纹饰却呈色鲜红,非常顺眼。天启时也有青花釉里红,色彩不鲜,非浓即淡,釉面淡薄,画意粗豪,釉里红大多用在部分或装点于图画中,崇祯时未见釉里红商品。

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整个明代1368——1644年,先后有十七个皇帝在位执政,共经历276年{南明除外}。其瓷器的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乐和宣德为最高峰。

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其中嘉靖,万历量最大。

明代景德镇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单色釉,杂色釉。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征:

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胎体——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俗称“黄溢”。

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

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元釉里红瓷有哪些特征?


元釉里红瓷有哪些特征?

釉里红瓷是以氧化铜着色后烧制而成的。因为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传世较少,价位居高不下。元釉里红瓷如何鉴定,中国古玩收藏鉴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在此为读者支四招:

一、器型:和同时期的青花相比,元代釉里红瓷器种类比青花少得多,而所见器型都是至正型青花造型,有罐、瓶、壶、高足转杯等。元代釉里红有两种类型:一为大气古朴的器物,直口圆肩,鼓腹下斜收,近底外扬,浅圈足;另一为外销瓷,器型较小,有圆罐、方罐、瓜棱罐。

二、胎体:元釉里红和元青花一样,瓷质坚实厚重、致密,大件作品呈灰白色,小件胎白度高,接胎痕明显,修胎不太规整,胎体略显粗糙,常见一些或大或小的黑褐色砂粒,足底中心部位有小乳钉状钮,为器物平添了几分古意。

三、釉色:元代釉里红为两种,一为淡青白色或灰白色,釉面平整,釉色莹润光洁,有玻璃质感,成色鲜艳,纹饰清晰。二为成色不稳,显现浅红、深红夹杂灰色,花纹晕散飞红。这是当时对铜彩料的烧成气温不能有效控制所致。

四、纹饰:元釉里红绘法有三种:线绘、拔白、涂绘。元早期采用涂抹方法,或在胎上刻画纹饰后再做填红,形成红底白花;或在刻画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底红花。纹饰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等。元后期作品多为线描纹饰釉里红,技法单一,勾勒加简单点染。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什么是红釉? 红釉有哪些种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什么是红釉? 红釉有哪些种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釉里红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