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清理瓷砖 > 导航 >

“南海I号”表层淤泥清理完毕 大量宋瓷真容初现

“南海I号”表层淤泥清理完毕 大量宋瓷真容初现

清理瓷砖 瓷砖清理 如何鉴别瓷器年代清

2021-01-11

清理瓷砖。

“南海I号”表层淤泥清理完毕大量宋瓷真容初现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2014-05-2205:22

考古工作者在“南海I号”勘察羊城晚报记者郑迅摄

德化窑大盘国内传世不多

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宋代商船“南海I号”上,一排排古瓷器装满船舱。21日,羊城晚报记者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考古现场看到,“水晶宫”中的古船表层淤泥已清理完毕,这艘宋代古船的真容已初步显现出来——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商船。

羊城晚报记者夏杨

船舱内的瓷器成排堆积

羊城晚报记者昨日上午进入水晶宫“南海I号”考古发掘现场看到,沉船表面的淤泥已全部清理掉,古船的大概轮廓线清晰可见。在满是泥泞的工作面上,瓷器数量惊人,其中表层的大多已破碎,尤其船尾部分破碎最严重。其他地方,透过残器间隙,可见船舱中一排排码放整齐的碗碟……

古船的器物中以瓷器为主,碗碟盘罐、大小酒壶、酒杯都有,也可看到有锈蚀的钱币散落其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孙键说,首期发掘只清理了表层淤泥和打捞时灌注的黄沙,基本不提取文物。“这是一条满载货物、出航状态的商船,所载为民用瓷器,主要产地是景德镇、德化窑、磁灶窑、龙泉窑系等,前期探查时已出水6000多件,目前判断整条船上大概有6至8万件。”

水密舱比欧洲早几百年

记者来到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时,考古现场的工作人员正把一条条白布从木质船舷上取下。“这是保湿用的,木质遇到空气很容易腐朽。”工作人员随后用加湿器对着古船已露出的部分进行喷水加湿。

记者围着发掘现场看了一圈,只见古船的左右船舷和隔舱都已显露出来,船头还在,但船尾破碎得很厉害。“1987年打捞公司在找其他沉船时,用抓斗抓到了这条船的尾部。”孙键说,除船尾外,目前整个船体基本完整。

古船船头耸立部分已损毁,因长期浸泡,船两侧的松木板有的也已散开,但大致还在原来位置。整条木船的轮廓线很清晰。从残存情况推算,该船宽在9.5-10.6米间,长22米,“这在宋代算是中等规模的大船了”。

“宋代这种船一般有13个隔舱,目前有12个可见轮廓。”孙键说,这艘商船已有水密舱设计,提高了不沉性,这比欧洲要早几百年。

船上当时可能有外国人

羊城晚报记者看到,“南海I号”沉箱从船头向船尾依次开出了两排共12个考古发掘探方。去年11月“南海I号”沉船考古发掘与保护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全部完成首期发掘保护任务。

在考古现场的中部,分布着一条由凝结物组成的突起物,有海底贝类生物附着其上,但凝结物中具体还包含哪些物品,目前还不清楚。孙键说,金属器,如铁锅、铁器等经海水腐蚀最容易形成凝结物,这些凝结物分布在船体的生活面上,里面还会裹挟一些木器、船板等物。

“目前尚未发现有人或动物的骨殖残存。”孙键说,不过在接下来的发掘和文物提取过程中将会非常小心。“一条船就是一个小社会,除货物外,船上的人还要生活。”他分析,船上除了瓷器,一定还会有一定量的其他文物,如金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朱砂等。

“这样规模的商船,除了船员还可能有随船商人。这条船可能是从泉州驶出,当时泉州有大量阿拉伯人,船上很可能有外国人。”孙键说,目前所见船上一些器物,如德化窑大盘,口径达到三四十公分,国内传世不多。

编辑推荐

南海大量古沉船 探秘海上瓷器之路


南海沉船中发现的古瓷器

中国水下考古有新进展宋代沉船遗址发现十余处

国家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在“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发掘工作期间,他们还分别对华光礁、玉琢礁、北礁进行了考古调查,新发现沉船遗址十余处。

从目前发掘的古沉船中,发现的文物有许多惊人相似。一是古沉船均为宋代商船,二是中国古陶瓷产品比例很高。专家认为,如果将这条海上贸易之路誉为“海上古丝绸之路”,不如称其为“海上古瓷器之路”更确切。

新发现的沉船遗址有:华光礁,华光礁Ⅱ号,华光礁Ⅲ号,华光礁Ⅳ号遗址;玉琢礁,玉琢礁Ⅰ号,玉琢礁Ⅱ号遗址,玉琢礁Ⅲ号遗址;北礁,北礁Ⅵ号沉船遗址,北礁Ⅶ号沉船遗址,北礁Ⅷ号沉船遗址,北礁Ⅸ沉船遗址。

探秘中国海上瓷器之路

记者目前正在广东阳江海域“南海1号”古沉船打捞现场采访,众多考古专家云集海陵岛,参与古沉船的考古研究。不少专家认为,与其将这条海上贸易之路誉为“海上古丝绸之路”,莫如称其为“海上古瓷器之路”更确切。

为何宋代沉船多?

广东阳江的海陵岛,距“南海1号”古沉船打捞现场只有18海里的路程。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站在岛上新建的观景台上,用高倍望远镜能清晰地看到海上的打捞现场。中国许多考古专家云集岛上,正在参与古沉船的考古研究。

宋代古沉船“南海1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贸易商船,对研究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我国的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都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古沉船中为什么宋代船只最多?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丝绸之路,加上经济中心的南移,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的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唐朝时期,全国仅广州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宋朝在广州、杭州、明州、温州、泉州、密州、华亭海,共设了7个市舶司,从大量的进口货物中获得税收。1131年到1162年,南宋海上贸易税收已达200万贯,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对宋代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宋朝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又占大宗。木帆船远航,翻沉几率自然也多。考古专家告诉我们,他们从大量文物中得到证明。

宋代建船业是怎样的情景,这些船只又是从哪个地方造出来的?一些读者关注这些历史,有人给记者打来电话询问。史料记载,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

中国南海发现大量古沉船

1987年七八月份的一天,当时英国海下探测公司3名队员正在阳江寻找一艘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声呐技术仪器颜色突然变深,“肯定水下有东西!”英国人把1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结果“一爪子”下去抓上来100多件瓷器、铜器、镀金器等等,还有一条1.8米长的鎏金腰带。这简直如同天方夜谭,消息震惊了中国考古界。考察中国海域古沉船,成为中国考古研究的重要课题。

“华光礁1号”南宋古沉船,是1996年由我国渔民发现的。华光礁在西沙群岛范围,位于永乐群岛南部。华光礁内侧的“华光礁1号”南宋古沉船,是我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对研究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古沉船南北长大概20米。从已经发掘出水的瓷器器型、图案看,这些文物都是外销瓷器,如画有仙人、仙鹤,并镶有小龟的碗等,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在福建省平潭县海域,有一座礁石,当地渔民称之为“碗礁”。渔民们捕鱼时,他们的渔网里经常会有大大小小的瓷碗被打捞上来,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他们的祖上从何时起就在这里不断地捞起过瓷碗了。2005年5月,渔民发现了海底有一只木沉船。2005年6月底,中国水下考古队的一个调查小组闻讯来到了碗礁海域,海底究竟是一艘什么样的沉船呢?对水下考古学来说,即使是一艘普通的古代沉船,也可能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然而,第一次的水下调查,就让考古队员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惊喜。出现在考古队员眼前的是清代前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他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考古发现。按照水下考古惯例,沉船遗址被定名为“碗礁1号”。“碗礁1号”最后清理发掘完毕后,出水文物达到了15000多件,连同失散、被盗、被毁的,这船货物估计至少应在5万件以上。有专家推测,“碗礁1号”应该是转口贸易,它的中转站有可能是厦门或广州,也有可能是欧洲人在远东的贸易中转基地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印尼的巴达维亚。这是一只宋代古沉船。

国家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介绍说,在“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发掘工作期间,他们还分别对华光礁、玉琢礁、北礁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沉船遗址10处。其中有:华光礁,华光礁Ⅱ号,华光礁Ⅲ号,华光礁Ⅳ号遗址;玉琢礁,玉琢礁Ⅰ号,玉琢礁Ⅱ号遗址,玉琢礁Ⅲ号遗址;北礁,北礁Ⅵ号沉船遗址,北礁Ⅶ号沉船遗址,北礁Ⅷ号沉船遗址,北礁Ⅸ沉船遗址。

海上瓷器之路浮出水面

专家介绍,从海底几只古沉船的发掘中,发现的文物有许多惊人相似。一是古沉船均为宋代商船,二是中国古陶瓷产品比例巨多。陶瓷器大部分是福建、江西、浙江等地生产,按照釉色分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不少专家认为,与其将这条海上贸易之路誉为“海上古丝绸之路”,莫如称其为“海上古瓷器之路”更确切。中国海域里的这些古沉船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均见证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宋代古沉船的发掘,使“海上瓷器之路”浮出水面,为考古人员提供了充足的佐证。福建博物院几位瓷器专家介绍说,中国的文字记载虽然表明,福建在整个海上瓷器之路所占比例很大,但掌握实物并不是很完善。从“华光礁1号”及“南海1号”古沉船中,有大量福建生产的瓷器出水,补充了“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的实物资料。从全国水下考古来看,南宋时期的古沉船数量上占优势,而船内瓷器大都以福建生产的为主,可证明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在没有发现这艘船前,福建博物院不少瓷器专家在研究本地窑口瓷器时,都会在结尾写上“与福建某地瓷器有相似之处”。他们从东南亚考古杂志、日本等地博物馆看到过类似瓷器,但不能肯定是中国福建生产的,因为没有福建陶瓷外销的实物!经过“华光礁1号”沉船发掘,才有确凿证据证明南宋时期福建瓷器是外销的,今后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直接对比。

考古人员仅从“南海1号”外围清淤及其中一个船舱里,已经打捞出金、铜、铁、瓷类等器物5000多件,以及南宋以前历代皇朝铜钱10000多枚。沉船所载瓷器分属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南宋几大著名窑系的外销瓷器。考古人员除对瓷器生产地本身进行扩展研究之外,还将对生产之外的运输、当时行政机构等进行扩展性研究,弄清从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不同海域古沉船及遗址的发掘,也无形标出了中国商船的航海图。

史料和文物勾画了航海图

“南宋中期的某一天,一艘从福建地区驶出的货船,在西沙群岛附近借着北风向东南亚行驶,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这艘排水量在60吨以上的木制帆船,在狂风与巨浪的驱使下,漂至华光礁北边。这里水浅礁多,船搁浅,慢慢沉入海底。”这是考古队员以现在掌握的情况,向新闻媒体描述“华光礁1号”沉船时的情景。从大量文物中能判断这条古船的航行方向,是东南亚地区。

国家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介绍,“华光礁1号”是一艘迷失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沉船。当时的中国商船主要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途经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到达波斯湾、红海,乃至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

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有的学者进而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从现在的古沉船出水的文物来看,更多的应该是瓷器,所以称其为“海上瓷器之路”更为确切。

唐宋以来,随着中国古代科技和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开拓了多条海上贸易通道。从发掘的古沉船情况看,“海上瓷器之路”南海段更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区段。伴随着大量的航海活动,中国古代有相当多的船舶及其物品沉没海洋,形成了无以计数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沉没在海洋的遗物成为“海上瓷器之路”线状分布的一处处遗珍,是中国与世界贸易交往的历史见证。“华光礁1号”考古队共有31人,福建省占6席。有福建博物院的楼建龙、羊泽林、王芳,福州市考古队的张勇、朱滨,泉州市博物馆的张红星。他们说:“一出水,我们就发现四分之三的器物都是福建生产的,窑口几乎囊括了福建省从南到北的所有产地。”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楼建龙介绍,这艘沉船肯定是在福建沿海的港口停*并装货上船,估计船上发现的江西、浙江瓷器,极有可能是通过发达的闽江、乌龙江、晋江水系或古驿道运输到港口,一起装船。该船在福建出海后,也不排除在其他港口停*过。中山大学历史系宋代史专家曹家启教授分析:“史料中曾有记载,当时中国商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发自泉州及以北港口。”福建考古专家普遍认为:“南海1号”上绝大多数瓷器来自福建,可以作出“南海1号”就是福建船只的判断。这几年在福建沿海陆续发现大量古沉船,年代从宋元到明清都有,船上都装载着大量的瓷器。从目前打捞出水的大量德化瓷器初步断定,“南海1号”商船应该是从泉州刺桐港远航的。

宋代远航的沉船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广东的史学家们从史料中找到一些记载,印发给前往“南海1号”打捞现场采访的各地记者。宋朝先后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板桥镇、秀州华亭县、镇江、平江、温州、江阴军、秀州澉浦镇和秀州上海镇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以广州、泉州和明州最大,是远航的主要起点。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船往哪里去呢?史料记载,当时与中国通商的有欧亚58个国家,并有详细的记录。目前从宋代古沉船上发掘出来的文物,均能给予充足的佐证。史料记载和沉船文物,勾画了一幅完整的“海上瓷器之路”航线图。

考古将揭开历史面纱

打捞“南海1号”宋代古沉船的消息,引起了世界关注。包括《国家地理》在内的美、日等外国记者,也都赶到现场要求采访。

福建海域中发现的“碗礁1号”古沉船,它所载的货物是否外销瓷?它要远航到哪里?考古人员从发掘的瓷器中才找到了答案。瓷器中有许多器物的盖子,高脚杯有了盖子后,明显地表露出了异国情调。还有一种精致的小瓷瓶为数不少,造型各异。经过专家考证,它将作为一种典雅的装饰品来到西方人家的餐桌上。有些是精美的咖啡具。几乎所有瓷器上的纹饰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但是,专家在一种瓷盘上却发现了与众不同之处。故宫古陶瓷专家陈华莎介绍,这个盘子这次发现了很多,非常薄,它是花口的,另外它的这个图案,应该是地中海沿岸的花卉,在当时,中东和西方把这几种花卉看作是天堂的花卉,是幸福之花。

这类瓷盘虽然是中国的装饰,但是有一个特别的外国名字叫“克拉克”瓷。考古专家栗建安介绍说,“克拉克”瓷的特征是什么呢?就是在器物面上画成了一朵花瓣形,在花瓣里面又画上各种纹样,这种就好像在开着窗户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开光”样式的瓷器,在16世纪后期,这一类瓷器已经大量传到了欧洲,在一次拍卖这批瓷器的时候,当时因为人们不知道这批瓷器叫什么,所以就把当时葡萄牙人运载这批瓷器的船叫“克拉克”船,把这类瓷器就叫做“克拉克”瓷,从那以后,“克拉克”瓷的名称就流传下来,成了中国这类外销瓷的一个别称。毫无疑问,为这船货买单的将是欧洲市场。

中国将海疆考古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项目,积极开展我国水下考古抢救性发掘工作。伴随着更多古沉船的发现和考古发掘,中国“海上瓷器之路”的面纱将逐渐掀开,古代航海贸易的许多秘密将会揭晓。

砸碎“东方泰坦尼克号” 南海考古的浩劫


如果没有英国人迈克·哈彻的当头一棒,南中国海的古老沉船和沉睡了千百年的宝物,将会是另一种命运。

1999年,南海海底30米深处,一座堆积的“小山”吸引了迈克·哈彻的注意。盗贼般的直觉告诉他,在黑暗的海洋深处,只有精致的中国瓷器才会发出那种惊人的光泽。

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打捞,结果多达百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出水。

捞宝船队上的人都露出垂涎的目光,但哈彻却命令:砸碎它!对哈彻来说,世界文物收藏市场上,永远是物以稀为贵。从沉船上挑选的36.5万件精品,就足够他体面而傲慢地走进欧洲任何一家拍卖行。

哈彻走了,浩劫留下:百万件瓷器中,60多万件被砸得粉碎,沉船和遇难者遗骸“丢得到处都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南海,这样的文物浩劫,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潜伏在南中国海

巨大的财富诱惑,是所有海上寻宝人的第一原动力。迈克·哈彻开出高价,引诱同他一样做着“捞宝梦”的人替自己卖命: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技术纯熟的潜水员、海难事故的研究者、东方海域的知情人;此外,他还携带着小型武器。

“要防备海盗的偷袭”,哈彻理直气壮。然而事实上,和别的寻宝人相比,当他砸碎60多万件瓷器时,更像一个彻头彻尾的海盗。

这艘名叫“泰星号”的清代沉船,满载着传说中的宝物,奇迹般地沉没,消失于苍茫。在无数寻宝人的梦想中,它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

1999年,哈彻重金聘请的考古人员,竟然在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所写的《东印度航行指南》上,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宝藏。“1822年1月14日,"泰星号"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哇。这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福建德化的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妆盒等。船驶到中沙群岛时,不慎触礁,完全沉没。2000名乘客中,只有198人被路过的"印第安娜号"救起,其余全部葬身海底。”

哈彻立即顺藤摸瓜,他找到了“印第安娜号”的航海日志。在发黄的破损资料中,大致锁定了“泰星号”的沉没位置。哈彻带上自己的船队,悄无声息地潜入中国的南海水域。

开始的头一个月里,搜寻并不顺利。直到1999年5月10日晚上,声波定位仪才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可是磁力计却没有太大异常。既然两个先进的仪器“自相矛盾”,哈彻就大大咧咧地忽视了。

转折是在两天后,5月12号,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的直径达1米的铁环,然后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物,高4米、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即使在暗无天日的海底,肉眼也能辨认出杯子、盘碟、花瓶的形状。

哈彻大喜过望,请来了英国著名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做鉴定。“这就是"泰星号"!这百万件瓷器全部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四大窑系,几乎件件都是精品。”

这些精品没有在海难中毁坏,但大部分却在重现于世后被砸碎。那剩下的36.5万件绝佳瓷器,被哈彻偷偷拖出了南海,运到德国待价而沽。随后持续了9天的拍卖会,为哈彻带来的,是整整3000万美元的横财。

3万美元买不回一件沉宝

砸碎“东方泰坦尼克号”之后的这场拍卖会,无法不让中国人想起多年以前,荷兰嘉士德的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那是中国水下考古人最心痛的记忆。

1984年,迈克·哈彻潜心研究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哥德马尔森号”吸引了哈彻的目光。1752年冬,“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从中国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后,触礁沉没。

哈彻费尽心思,在南海海域探测到了这艘沉船。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总重达45公斤,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VOC的青铜铸炮……打捞出水的文物让哈彻眼花缭乱。哈彻将它们悄悄拉到公海,隐匿一年后,拿出“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将沉宝交给荷兰的嘉士德拍卖行。此举换回了2000多万美元的回报,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最富有捞宝家”。1986年4月,阿姆斯特丹,嘉士德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开幕。

一次拍卖会上出现23.9万件之多的中国文物,这样的盛况,在欧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荷兰陷入狂热,中国驻荷兰使馆急电国内,请示此事。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紧急受命。他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而当时我国的法律,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片空白。

无奈,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两位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尽管无例可查,但大家都想到了一件事:买回来。于是,他们携带了3万美元。

此时,阿姆斯特丹希尔顿酒店的二楼、嘉士德拍卖会大厅里,恍若一个大型剧场。过道上、地毯上,甚至大门外,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家。23.9万件精致的青花瓷器,摆满了两层楼。

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交给了中国人——1号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中国人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格,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叫价一路走高,3万美元形同废纸,20多万件珍贵的中国文物,眼睁睁花落旁家……

20年后的今天,当中国全力以赴打捞“南海一号”时,留下了一句悲愤的话:“中国水下考古能有今天,是哈彻"逼"出来的。”

小孤儿,大海盗

在国际海洋考古学界,迈克·哈彻的名字,已经等同于“灾难”。

他惯于毁宝提价,从来都“说不清楚”打捞的地点。对于“哥德马尔森号”,他拒绝回答详细位置。而古航海日志显示,这艘中国商船是在香港西南海域触礁沉没。对于“泰星号”,他自称在“赤道南部两度、爪哇北部、苏门答腊东部和新加坡南部之间的某处海底”,但事实上,他的船队如幽灵般在香港海域勘探了一个多月。

生于1940年、黄头发、赤红脸、长得五大三粗的迈克·哈彻,从不掩饰对财富的狂热。“我在孤儿院中长大,如饥似渴地阅读寻宝发财的书,希望有一天能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找到大笔宝藏,让自己和孤儿院里的好伙伴过上好日子。回头想来,这些书成为我后来寻宝的心理指南,它们影响了我的一生。”

1970年,30岁的哈彻跑到了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打捞二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回收商船上运载的锡、橡胶和废旧金属。一个偶然的机会,哈彻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一艘古船——载有2.2万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他试探着把瓷器卖给收藏家,结果却大吃一惊:数百万美元,比前三年的收入还多!

自此,哈彻决定改变业务方向——寻找南海古沉船。他再度“好学”起来,出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大学,聘请大学生们搜集旧航海图和海运情报。

渐渐地,哈彻成名了。他打捞出二战军舰和古代沉船共计80多艘,摇身一变,成了“最出色的海洋探险家”、“当代最成功的寻宝人”。

不过,哈彻并非一直顺利。2007年初,他吃上了国际官司——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1.5万名投资者状告哈彻骗走他们4000万美元的投资。

原来,2006年,一名澳大利亚人、一名新西兰人和哈彻合伙,成立了“哈彻信托投资基金会”。他们四处宣称“又发现一处巨大的海底沉宝”,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仅在日本就有1.3万人把血汗钱送进了哈彻的口袋。但半年过去了,哈彻毫无动静。“价值连城的海底宝藏到底在哪儿?”面对投资者愤怒的质问,哈彻露出了地道的无赖面目: “我根本不知道这事。基金会?他们建立的时候,根本没和我打过招呼。”

背着4000万美元债务的哈彻,并没有丝毫紧张之意。他最新的表态是,“我确实在南海开发新的捞宝项目,如果日本投资者拿不回钱的话,肯定睡不着。但是你们得有耐心和信心,因为迟早有一天,会得到回报的。当然了,这一切要取决于这次捞宝行动的成败。”

这一纸声明,引起了海洋考古专家深深的担忧。假如哈彻真的发现了又一个巨大的宝藏,为了填补这4000万美元的漏洞,他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南海,将无法平静。

陶瓷文明曙光初现


陶瓷是有着最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收藏,它的文化背景也最为奥妙。

用火,是野蛮到文明的一个过渡。能够用火烧造一件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开端。正是这个发明,开创了中国陶瓷史的一个先端。因为有了陶器的发明,才有了后面瓷器的发明。

陶器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它能就地取材,随心所欲。我想捏个碗就捏个碗,我想捏个罐就捏个罐,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陶器是人类早期最依赖的一种用器。我们早期的用器,都是用物理方法采集到的,比如掰下一根树枝、砍砸一块石头,用来击打野兽,这都是最早期用物理方法去制造的一种工具。那么陶器是第一次使用化学方法,就是高温下改变物质的形态。

陶器有没有缺点呢?肯定有缺点。第一个缺点就是它易碎。陶器的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吸水。今天可能感受不到这个缺点带给我们的困惑,而古人则是长时间为这件事困惑。比如说过去古人也喝粥,喝粥的时候用什么呢?他可能用植物的果实,比如用一个匏器,就是我们所说的葫芦,一剖两半儿,盛上粥喝;或者用一块兽皮,兜起来喝,非常不方便。自从陶器出现,他开始用陶器盛粥的时候,就发现问题了:陶器吸水。比如母亲盛了一碗粥,出门就叫:“小二,赶快回来喝粥吧!”再回头一看,粥成干饭了,是吧?陶器把水给吸掉了。所以,古人在长时间摸索陶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改变它的吸水率,不能让它太吸水。今天能够残留的陶器痕迹,就剩下一个花盆了。我们买的陶花盆是吸水的,而且要利用它的吸水性和透气性,保证花能茁壮生长,瓷器的花盆养花反而不好。依赖于这点,我们才能到今天还保留有一种陶器,跟我们的生活相关;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几乎就完全摆脱了陶器。

陶器还有另外一个用途,就是烧砖。红砖、灰砖都是陶器。今天提倡环保,国家已经下令不许挖黏土烧砖,但是我们还能看到被保留下来的用红砖、灰砖盖的房子,它们都是这个远古发明曾被广泛利用的一个证据。(待续)

地藏圣号由来


地藏王菩萨即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鹐沙(Ksitigarbha)。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

菩萨因何名为地藏?据《三宝感应要略录》载:如来昔在灵鹫山时,地藏菩萨游行诸国,教化众生,到毗富罗山下,至乔提长者家。其长者家内,被鬼夺其精气,其家五百人,并皆闷绝,不醒人事,经于旬日。地藏菩萨见此情景,即作是念:‘实可苦哉,实可痛哉;世间有如是等不可说事。我今愍此众生,而作救济。’说此语已,便即腾身,往灵鹫山,白佛言:‘世尊!我见乔提长者家五百余人,皆被恶鬼夺其精气,闷绝在地,已经数日。我见是事已,生怜愍心,生爱护心,唯愿世尊,许我设此救济之法。令诸恶鬼降伏于人,令诸行者随意驱使,复令长者还得如故。’尔时如来,从顶上毫,放光万寻,照地藏身。与会大众各相谓曰:‘今日如来,放光照地藏身,此菩萨必成大法,教化众生。’时地藏菩萨白佛言‘我今有一神咒,能去邪心,复驱使诸恶鬼等。我念过去无量无边久远有佛,号烧光王。其佛灭后,于像法中,我住凡夫地。有一仙人,在俱特罗山,善行道术。我见众生被诸鬼所恼,如彼长者家无异。我于尔时作是誓愿:遇善知识,求学降伏之法。即往俱特罗山,语彼仙人。仙人心生欢喜,于三日内,授我预知万理,消除罪恶。又将一切恶鬼,招集我所,依师法教,调伏其心,令发道心。于须臾间一切地狱受苦众生,各乘莲花,诸苦停息。尔时仙人,见我得如是神力,与我授记,而作是言:汝于无量无边世,佛与授记,名曰地藏。于五浊世中,人天地狱,常当化身,救度众生,令离灾难,今见长者,如本无异。我今往彼家,特救护之。’世尊听许,菩萨往化,五百余人,一时还活。

收藏宋瓷从喝茶开始


《闲事与雅器——泰华古轩藏宋元珍品展》正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展览,280件不同功用的漂亮宋元器具共同构建出宋人优雅闲适、清净精致的生活情趣。用了20多年光阴收藏这批珍品的藏家,是香港泰华古轩主人麦溥泰。麦溥泰昨日接受了记者电话采访,分享收藏趣事。

喜欢喝茶而收藏宋代茶具

麦溥泰致力于收藏海内外的宋元文物,其中以宋人所谓“四般闲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之茶器为主线。其泰华古轩藏品曾参加过2010年“北京首都博物馆世界华人收藏精品展”,2011年“河南禹州钧官窑遗址博物馆开馆特展”,2012年“香港国际古代艺术品大展”等。

本次展览的280件(套)器物,时代从唐至明纵跨近千年,其中大部分为宋代(包括北宋、南宋和金代)的器物,材质以瓷器为主,也有金、银、铜器、漆器、石器、玛瑙等;器类又以茶、酒器为主,又有花器、香器与文具,这些不同功能用处的器具,将宋人平和优雅、含蓄蕴藉的诗意生活展现在现代观众面前。

麦浦泰告诉记者,他收藏宋元瓷器,是从喝茶开始,“我特别喜欢喝茶,所以我的目标锁定在茶器,而从接触宋代茶器开始,我发现它正合我意,宋代瓷器的造型简洁、流畅,没什么装饰,也不强调色彩,一般都是单色釉,沉静、简淡,让我很着迷。”麦浦泰说,在用宋代茶器喝茶的过程中,他又感受到宋人闲适的生活态度,“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不只是读书、考功名,而是趣味盎然、生机勃勃的。虽然生活时有动荡,但他们的内心始终有所追求,注重个人的生活品质和修养。”

而最能代表宋人文化趣味的,莫过于“四般闲事”,即烧香、点茶、挂画、插花,麦浦泰说,宋代的士大夫们都喜欢郊游雅集,他们聚会时,流行用茶末点茶,也会有酒器、果品,还会焚香,在宋代文人画中也时常能看到宋人做这些“闲事”。

麦浦泰用了20多年收藏宋元器具,对于如何买到这些藏品,麦浦泰说,是来自拍卖行和古董商,“参加竞拍的过程非常刺激,因为你已经有所钟情,当这件作品开拍时,你的心就会提到嗓子眼上,直到它一槌定音属于你了,才会长长地舒一口气。”除了参加竞拍,麦浦泰的很多宋元器具,是他靠古董代理人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的古董商行“淘宝”回来的。

在麦浦泰的藏品里,宋代的精品超过三四百件套,而其他时期的,他自己也说不准有多少了。在这些数量众多的宋代茶具中,在日常生活中,麦浦泰是否会使用它们?麦浦泰说,一些民间、古代的宋朝器具,就会使用,但如果买到很稀有的博物馆级藏品,就不会使用它们,“我觉得我有历史责任,如果使用这些博物馆级藏品,使它们损伤了,我觉得对不起古人。”

在自己收藏宋元文物过程中,是否遇到赝品,麦浦泰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收藏了这么多年,有一些经验,但仍不能盲目自信,他一般是依靠古董行家“帮帮眼”,“行家们在这个行业浸润多年,眼力好,也有广泛的渠道,相信专业才能不出或少出差错。”

深圳市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宋代陶瓷器皿,这类制品都属于实用器具,而完全出于陈设欣赏目的生产的艺术瓷非常少,因时间推移今天我们将这类器用视为文物和艺术陈列品了。不过阎焰也说,宋人器皿,茶、酒、水器为大宗,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器用,主要是观赏它的工艺、造型、花纹等艺术表现形式,至于“民用生活类”的这个概念,对宋瓷收藏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要讲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器物的精美程度及工艺表现形式。

年轻人成为宋瓷收藏生力军尽管日常用具方面的宋瓷在拍场并无特别亮眼表现,但麦溥泰提到,在自己20余年的收藏过程中,的确感受到越来越多人介入宋瓷收藏,自己竞争对手变多了。这样是否意味着宋瓷收藏变热了?

阎焰说,关于宋瓷的收藏,20世纪初叶以来,就一直被藏界关注。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等西方世界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一直都很重视,今天最主要的古代陶瓷精华多在海外。“国内关注宋瓷收藏严格意义说应该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华北区域大面积的旧城改造,大量出土高古陶瓷城市遗迹标本开始。也是在此后社会流散高古陶瓷大量进入各地的旧货市场和古玩城,后被海外收藏家关注,而形成潮流。”

阎焰说,同时期内地也有许多陶瓷收藏爱好者关注宋瓷的收藏和研究,同时近几十年国内的窑址调查和发掘,给古陶瓷的研究和收藏提供了最重要的学术支撑。如今所说的宋瓷收藏热原因,是因为近两年各地拍卖市场上,这类宋瓷的成交热和行业关注度高而形成的涟漪效应。阎焰认为,古陶瓷的收藏以后会更热,这的确是可以肯定的,所有喜爱宋瓷的朋友都会遇到激烈的竞争。80后、90后的年轻收藏爱好者已然是这类收藏的生力军。

采访中,麦溥泰也谈到,现在完整的宋代茶、酒器往往创造天价,那么这类宋瓷存世量多吗?阎焰说,客观而言,现在完整的茶、酒器类宋瓷制品,存世量不是很多,毕竟七八百年过去了,这些古代陶瓷难以完整保存。完好无损、整套组合者,较少。“整器”的收藏价值比有瑕疵的肯定是要高的。

不过阎焰同时表示,在高古陶瓷收藏的序列里,世界各地公私机构收藏的许多世界级宋瓷名品,也都是有残损修复的,就已经公开发表的图录材料研究比对,这类被世界各地公私机构收藏的残损品的数量高达30%以上,但残损并不影响那些稀绝高古陶瓷的行业价值,“同时我们还要细致判断,近些年高古陶瓷的修复出售已经是一门很大的产业了,且修复水平和技术日新月异,最新的古陶瓷修复技术可以做到紫外线荧光灯都无法照射出来,对这类修复完全需要有经验的鉴赏者用肉眼和触觉来判断。所以,一件高古陶瓷的品相如何不是简单看一眼就能定的。”

源自生活的宋瓷之美


袁媛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国人的审美追求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宋瓷则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宋瓷之美,美在收敛、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那种朴素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笔者。

近日来到高古瓷鉴赏家张玉昌先生的陶瓷艺术馆,品茗赏瓷,沉浸于神韵精绝的宋瓷之中,疲惫的心灵也在历史的积淀中渐渐温暖、平静而真实。

提到宋瓷,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存世极少、价格极高,所以不免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之说,极言传世宋瓷之珍贵,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将其视为珍宝。今天的人们还在热议生活陶瓷艺术化和艺术陶瓷生活化,殊不知,在宋代,瓷器并没有艺术瓷和生活瓷之分。在今天看来具有很高艺术性的宋瓷,在当时都是生活用瓷,并不是陈设用的艺术品。张玉昌先生有缘收藏的这些宋瓷精品,同样都是生活用瓷。也就是说,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宋瓷在其设计之初还是与日常生活零距离产生的,并且是拿来使用的实用器,并不是作为艺术品来欣赏的。

宋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宋代各地瓷窑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器,有碗、盘、碟、洗、砚滴、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熏、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都从实用出发兼顾审美的要求。它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样式,许多造型作为典范为后世追慕。

宋人的作品无不考究,意境悠深,崇尚平淡天真。宋瓷虽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还是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而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张玉昌先生认为,这或许与宋人崇尚和自然接近的青色釉缘故有关,也可能是宋人追求或推崇“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

随后,张玉昌先生精心挑选出他的几件藏品,一一介绍这些宋瓷的功能和特点。

仙人吹笙执壶

执壶多见简单的壶形状,人物状和动物状的执壶都比较少见。这件作品是“女仙吹笙”的造型,1994年安徽宿松县城东郊北宋天圣三年墓曾经出土了一件同类型的执壶。这件仙人吹笙执壶有可能是酒壶或者水壶。壶口开于人的发髻顶端,口沿饰羽冠,脑后至肩部以两根飘带并列为壶把;直流塑成笙状,笙与人嘴之间由一细管相连接,双手捧笙以固流;溜肩,人身以刻划纹勾勒成袍服为壶腹,直筒形,平底。人物面目清秀,形态生动。青白釉呈赭白色,布满小块开片,淡雅光润,施满釉;并以棕褐色彩饰发、襟和笙管等部位。人物造型刻划生动、栩栩如生。这件执壶的特殊之处在于加上了点彩,增加了美感。

湖田窑花口唾盂

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这件青白釉花口唾盂,是皇家贵族漱口用的器皿,俗称“渣斗”。其形状优美,宛如花朵,制作精良,极富圆润和韵律之美。从花瓣口至收口处,刻划出六条瓜棱竖线条纹,线条丰满圆润,富有韵律感。白胎白釉,柔和似玉。

这件藏品是湖田窑影青中很难得的一件重器,从胎、釉、形各个方面都属上品。如此大口径薄胎器,即便明、清两朝造瓷技艺发展至巅峰,也无法大规模再造。这件已经有一千年历史的藏品保存这么完整,实属难得。

吉州窑黑釉贴花香炉

吉州窑是中国古代黑釉瓷生产中心之一,而黑釉瓷又是吉州窑开放出的一朵“异彩的山花”。它利用廉价的天然釉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巧,产生变化多端的釉面与纹样,达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表现出民间的“实用艺术和朴素风格”。这件贴花香炉在黑色的釉面上贴有金色的卷草图案,美艳无比。造型、釉色、装饰均体现了一种温润、含蓄、简洁和质朴的美。这种金色规则的装饰与黑色相得益彰,进一步增添隐约朦胧的韵味,尽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美。

湖田窑镂空刻花熏炉

熏炉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宋代熏炉则更为多样。熏有盖,上有镂孔,炉内燃香,香烟袅袅飘出。这件镂空刻花熏炉不仅完整有盖,而且颜色统一,无色差。刻花熏炉工艺难度比较大,又是镂空的,在烧制时,因为有盖,要分烧,而分烧后多有变形和色差。但这件熏炉颜色统一,不仅没有变形,还严丝合缝,是一件很难得的精品。

这件镂空刻花熏炉是用来烧块香或香粉的,底座是莲花的造型,应属佛家用品,盖子是镂空缠枝莲,是传统的吉祥纹样。

景德镇窑青白釉瑞鸟

这对藏品是写意的瑞鸟,造型奇特,制作精美,保存完整。鸟的身子,公鸡的冠子,孔雀的尾巴,具有吉祥的寓意。瑞鸟口含朱砂,空膛里也全是朱砂。推测其为笔架,属文房用品。这对文人把玩的文房摆件珍贵之处在于其稀有性。虽然每件宋瓷都异常名贵,但是文房类的藏品毕竟更少,也应了那句老话“物以稀为贵”。而这两只瑞鸟正是宋代文人文房摆件的缩影,成为承载历史的载体而保存下来,也为后人了解宋代文房用品打开一扇宝贵的窗口。

临汝窑荷花纹斗笠碗

临汝窑窑址在临汝县严和店一带,是著名的民间青瓷窑场。临汝窑的传世器极少,刻花、纹饰、釉色如此精美的荷花斗笠碗,比较少见。

此斗笠碗大口、深腹、小足,造型简洁,曲与直的线条,组合成优美的造型,呈现出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韵味。宋代,饮茶之风盛行,荷花纹斗笠碗在当时就是斗茶用的器皿。此碗为双层刻花图案,以佛教荷花为题材,构思巧妙,上层覆莲与下层仰莲遥相呼应。做工精细,装饰采用刻花,刀法粗细相间,流畅活泼。此碗又具有典雅质朴之美,器壁外撇,形如斗笠,体现了宋人崇尚平淡自然、简洁明朗的气韵。

张玉昌先生从事多年高古瓷鉴赏研究,认为高古瓷器的收藏,讲究的是造型优美、釉色自然、品相完好。高古瓷器多为生活用品,其造型、工艺、纹饰等暗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而在气质神韵上,高古瓷器往往质朴古拙、追求自然风雅的意境。

宋瓷比明、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因为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宋瓷,更重视瓷器本身的胚胎、形体、釉色,稍加刻划,无论造型、釉色、纹饰都追求天然完美。它典雅静谧,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集前人之大成,又为后世之经典。

从生活中走来的宋瓷,隽永端庄,以深沉高雅的造型和充满禅意的意蕴将其与自然万物融合得如此之贴切。

张玉昌先生在平淡的生活中以平常之心态赏瓷玩瓷,这本身就是一种禅意的心境,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张先生说,就是这种物我相亲的状态,契合于万物合一的宁静自然状态,才是宋瓷的独特之美。当你轻抚圆润光洁的瓷体,观赏瓷中那些犹如冬天江河里破碎冰块的纹片时,你会沉醉于这天人和谐独特审美情境之中,“虽自人工,宛如天开。”当你融入宋瓷之中,你即能体悟其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