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有哪些 > 导航 >

唐代白瓷有哪些分类?

唐代白瓷有哪些分类?

瓷砖有哪些 古代瓷器有哪些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2021-01-11

瓷砖有哪些。

唐代白瓷有哪些分类?。

1、唐代邢窑白瓷。唐代邢窑白瓷有粗细两种分类,而粗白瓷又可以分成粗、细两种。粗白瓷釉质比较细,釉色通常是灰白色的或者是乳白色的,也有黄白色的,有时候会有细碎纹片而细白瓷的胎色是纯白色的,极少数的釉色是白色中泛着黄色,釉质非常细,在釉层中,仔细观察的话可以发现极其微小的棕眼。细白瓷器物大多都是施满釉的,釉色纯白色或者是白色之中稍稍泛着一点青色。

总体来说,唐代初期的刑窑白瓷多多是素面的,也就是没有什么装饰,但是到了唐代的中期以及晚唐五代之后,刑窑白瓷就渐渐地开始有了装饰,装饰方法有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等。

2、唐代定窑白瓷。唐代定窑白瓷和刑窑白瓷相比,胎质就比较粗了,胎色也是以青灰色为主。在白釉的器物之内是施满釉的,而在器物外面就施半釉。定窑白瓷的釉面非常光滑、莹润,在积釉的地方呈现出灰色。唐朝中期的时候,胎土仔细淘洗,因为胎质坚硬,胎色也是纯白无暇的,而釉是施在瓷胎之上的,没有化妆土。到了晚唐五代的时候。胎土又变得更为细致,胎壁也变得更加轻薄,而器物除了一些接触面之外,都开始施满釉了。

另外,晚唐五代到宋代初期的时候,定窑出现了一种带有“官”或者是“新官”款字的精白瓷,这类白瓷胎质轻巧、薄,釉面十分滋润,油色是乳白色或者是白色中泛着青色的。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与唐代刑窑白瓷不同,定窑白瓷有什么特点?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

所装饰的纹样在暖白色的釉层映衬下相得益彰,风格鲜明,可谓独步一时,冠绝当世。始于唐代晚期,终烧于元。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雅素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以烧造白瓷著名的定窑瓷器质地洁白细腻,造型规整而纤巧。装饰以风格典雅的白釉刻、划花盒印花为主,此外尚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北宋早期定窑刻花的构图,纹样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仿似浅浮雕,十分优美。北宋中晚期的刻花更趋精妙,用单齿、双齿状工具,刻划出各种线条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富有立体感。装饰图案有花卉、禽鸟、游龙、游鱼、婴戏等。

装饰技法:定窑白瓷的器物,口部不挂釉,露出胎体而成毛边,俗称“芒口”。即是采用覆烧工艺,把盘碗反扣的方法烧制,这是定窑的首创,北宋时期定窑曾一度专门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从而促进了定窑的发展。定窑白釉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

陶瓷纹饰特点: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是动物纹饰。

瓷砖的分类有哪些 瓷砖有哪些分类和区别


瓷砖的分类有哪些瓷砖有哪些分类和区别装修材料选购时,在瓷砖选择上还是有很多主业十分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瓷砖,如今市面上有很多品牌和种类。那么砖分类有哪些,接下来我们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瓷砖的分类有哪些瓷砖有哪些分类和区别

1、釉面砖

陶制釉面砖简称为陶釉,它是由陶土烧制而成的,特点是背面颜色为暗红色。具有吸水率比较高,但是强度相对来说比较低。瓷制釉面砖简称瓷釉,由瓷土烧制而成,特点瓷釉背面颜色是灰白色,但是吸水率比较低,但是强度相对比较高。

2、通体砖

通体砖它属于是一种防耐磨砖,虽然市面上还有一些渗花通体砖等商品,但是相对来讲,其它瓷砖产品花色比不上釉面砖,由目前室内设计越来越偏向素色设计,所以通体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被人们广泛使用到厅堂,走廊和室外走道等装修地面,一般比较少用在墙面上,然而大多数防滑砖都属于通体砖。

3、抛光砖

抛光砖是通体砖另一种材质,抛光砖表面层经过研磨后比较平滑,相对于通体砖平面粗糙而说,抛光砖平面要光滑多了,抛光砖性质坚硬而又耐磨,除使用洗手间之外,这款产品适合采用到厨房和室内环境。运用渗花技术基础上,抛光砖可以制造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而且色差要比石材小,坚硬度也超过石材材质,但是制造出成本比较高,价钱比石材要贵。抛光砖表面层有凹凸气孔这些气孔会藏污纳垢,经过时间光阴抛光砖谈污色变,如果一些茶水撒到抛光砖上就回天无力。

4、玻化砖

玻化砖就是全瓷砖,表面很光洁不会存在有气孔问题,它采用高温烧制而成。质地要比抛光砖更加坚硬耐磨,但是价格也更加高。

瓷器有哪些分类


众所周知的是我国自古以来就一个瓷器大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瓷器就有着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我国最早的瓷器是从古代人们所使用的陶瓷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在数千年的演变中直至宋朝时期,我国的名瓷名窑遍布中国,瓷器的名誉更是远销海外,宋朝时期的瓷业也是在我国的历史中最为之繁荣的一个时期。在当时社会中钧官汝定哥这五大名窑所产的瓷最为之出名。

对于瓷器种类的划分来说,必须要以相应的依据才能进行相应的划分,不同依据的划分也会产生出不同的种类结果。瓷器种类的划分一般是以瓷器的用途以及瓷器的形态来进行划分的。对于瓷器的用途和形态来说则是以瓷器的釉色来作为瓷器种类划分的标准。为什么要以釉色来划分瓷器的种类呢?这是因为我国所制造的瓷器外表的那层釉色不仅可以使瓷器的表面更加光滑,还可以使瓷器更加具有其实用性,这层釉色可以加固瓷器的使用寿命。如果我们将瓷器的釉色来作为今天瓷器划分的标准的话,可以大致分为彩绘瓷、白瓷、青白瓷、颜色瓷、黑瓷、青瓷这六类。下面小编就来具体介绍下这六类的区别。

青瓷:青瓷的瓷器分类依据就是在一个瓷器的釉色中,釉的含铁量大约是在1%-3%之间,釉的含铁量不能超过这一范围,这一范围内的釉色呈现出青黄色或者青绿色,也就是我们现在口中所俗称的青瓷。青瓷的烧制始于东汉时期,以汝窑。越窑的烧制而闻名天下。

彩绘瓷:彩绘瓷从工艺上还可以细分为釉上彩、釉下彩、釉上釉下相结合的这三类,釉上彩:在烧制好的素瓷上在进行彩绘,彩绘完成后在进过低温烧制而成,其主要品种为珐琅彩、金加彩、素三彩等。釉下彩:先在生胚上进行彩绘,彩绘完成之后在放入窑洞进行高温烧制,彩绘的花纹在釉色的下面,这种烧制的方法会让彩绘的花纹永不脱落,以青花、白底黑花最为之出名。最后这釉上釉下彩又名为斗彩,是一种二次进窑所烧制成功的一种彩窑工艺。

白瓷: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在白瓷的釉料中的含铁量要比青瓷含量还要低,白瓷釉料中的含铁量不得高于0.63%,这有这样低的含铁量才可以烧制出洁白无瑕的白瓷,含铁量量越低所烧制出的瓷器越白。

青白瓷:又被称之为影青瓷,因为它釉料中的含铁量高于白瓷但是低于青瓷,所以其烧制出了釉色也是介乎于白色与青色之间,也因此而得名影青瓷。

颜色釉:主要指的是我国明清时期由景德镇所烧制出的瓷器品种。是根据瓷窑烧制温度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颜色变化,故此得名颜色釉。

黑瓷: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颜色为黑色的瓷器,因为其颜色最深所以它釉料中的含铁量最高,一般在8%左右,主要是以玳瑁釉、油滴等品种最为之出名。

古代瓷器精品赏析及拍卖成交价格参考:

1: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如意耳抱月瓶,尺寸:高53.2厘米,估价:RMB 6,500,000 ~ 8,500,000,成交价: RMB 11,615,000 ,成交时间:2013.12.0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

本器圆口,首部呈葫芦状,束颈,腹部扁圆。颈部装饰如意耳,首部绘青花缠枝花卉,连珠花卉等纹饰,腹部主题绘青花缠枝花卉纹。卷草纹勾勒边缘。器形及青花发色刻意模仿明代青花抱月瓶,青花笔意间尚存永宣豪放浑厚之感,颇得前朝古韵。为雍正朝典型青花作品。构图清晰明快,绘画严谨缜密,造型清逸,《陶雅》有评“雍正背壶式瓶,多画串枝莲。及花鸟果品,亦殊可赏也。”,底心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式抱月瓶为雍正御瓷经典,清宫档案中又称为“宝月瓶”、“马褂瓶”或“放大马褂瓶”,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合抱月瓶自身之独特的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的容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了陈设用的艺术品,以永宣时期之抱月瓶最富盛名,其中蒜头口抱月瓶于康熙、雍正两朝多有仿制。其造型恢宏,为雍正御瓷中体量最大的一类。

2:清乾隆青花釉里红“匡庐图”灯笼瓶,尺寸:高47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HKD 11,500,000 ,成交时间:2013.10.06,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3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乾隆御瓷风格奢华精致,所绘主题多以各式吉祥图案为主,甚而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之地步,故如此瓶以青花绘大幅风景图于其上者,诚然卓尔不群,独树一帜,在众多华丽御器中,格外引人注目。

瓶作灯笼形,外腹环饰庐山风景图,若长卷延展,主峰突兀,飞瀑直下,诸多山峦起伏迭嶂,云雾缭绕,亭台楼阁掩映其间,湖水微波荡漾,小舟轻泛,好一幅如诗如歌之画卷。笔法细腻入微,钴蓝似水墨般浓淡有致、远近有别,最高峰处还留“匡庐”二字突显主题,云蒸雾罩间恍若神迹,亦真亦幻,不是仙境甚似仙境。颈部以青花釉里红作边饰以衬托,青花作枝叶,釉里红为花朵,自上而下绘梅、牡丹、莲花、竹各一周,口沿下为一周规整的如意云头纹,与之相对,胫部与近足处分绘松树和如意云头纹以呼应。设计精妙,制作规整,俊逸之中不失御瓷规范,不愧巅峰时期之御窑佳器。

以风景入瓷,已属难得,以庐山风景入瓷,更是绝无仅有,中外资料中暂未见他例。庐山,位于江西境内长江之畔,有大岭七重,高峰九十座,传说远古有匡氏七兄弟隐居于此,故也称“匡庐”。庐山自古为文化胜地,无数诗人骚客曾慕名造访,留下众多诗篇画作,为世人传诵。素来重视文治的乾隆皇帝,自然不会忽视庐山之盛名,虽未曾到访,却不忘在诸多御题诗中多番提及,而宫中珍藏之庐山风景画,也足以让他对庐山之景了然于胸。此庐山瓷画,以主峰为中,奇峰银瀑并列其间,水泊舟船环绕其外,亭台楼阁点缀山林,其构图、布局与宫廷画家董邦达为乾隆皇帝绘制的横幅庐山图颇有相似,同样的取景角度,也见于《三才图会》、《新镌海内奇观》等木刻插画中。董氏庐山图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他在画上钤盖印章六枚以示嘉奖,大概此画正绘出了他心目中的庐山之景。

3:清乾隆 御窑松石绿地洋彩九龙纹天球瓶,尺寸:高50.8cm,估价:RMB 20,000,000-25,000,000,成交价:RMB 11,500,000,成交时间:2017-12-09,拍卖公司:北京东正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青花为多见。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因球腹硕大,像从天而降,故名。雍干之际,清朝皇室对永宣窑器的推崇致使摹古之风盛行,御窑厂承命竭力摹制,所出之品几类古物,尤以雍正后期乾隆早期最甚,其中天球瓶作为经典的永宣器类得到广泛的摹制和创新。文献上亦见多处档案记载,如《造办处各活记清文件》记录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传旨:「……冬青釉拱花大汉尊、嘉窑青穿枝莲八宝双环大尊、嘉窑青龙穿枝莲天球尊,此三样尊照洋彩黄地洋花宫碗上花样烧造些」;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奉旨烧制一大批摹古瓷器其中亦有「宣窑放大天球瓶一件」、「宣窑放大青龙天球瓶一件」之名目,如本品之釉色清档亦有「洋彩翡翠地天球尊」之记载。对于御瓷之形制,乾隆皇帝延续雍正时期制定瓷样之方式,十分关注其釉色及造型之搭配,对于御瓷之形制,乾隆皇帝延续雍正时期制定瓷样之方式,对于其釉色及造型之搭配,十分关注,往往亲自下旨钦定,如<内务府大臣圆琢瓷器烧造制价则例折>: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奉旨将选定磁器交唐英嗣后烧造,俱照现今发去样款为定,琢器五十二件样式尺寸不许更改,其颜色花纹或于此内酌量互相更换尚可;……年款俱依新定篆书「乾隆年款」字样,勿致胶柱鼓瑟。……该监督年节进贡偶尔随意用洋彩吉言新式之类不在此限,钦此。」本品之天球尊即为遵照钦定瓷器之样式,仿永宣之形制,照「洋彩之花样,吉言新式」,结合时人之巧思化裁而成,相较于明代天球瓶,本品之瓶颈更为修长,至腹部略为收束,彰显球腹之浑圆,造型更为宏伟稳健。外壁施洋彩绘饰九龙闹海纹样,海水龙纹为乾隆一朝至尊之纹饰,乾隆帝对此关注颇多,如《清宫瓷器档案全集》既有乾隆三年十月十三日传旨:「再烧造青龙海水梅瓶时,其青花白地不必改青龙,烧造釉里红龙。」可见其纹样及装饰风格皆代表皇帝本人之审美及意志。通体以松石绿釉为地描绘波涛汹涌之海面,白浪翻卷,气势磅礴;其上绘九条姿态各异的巨龙,龙纹为双角五爪,属帝王专用纹饰,金彩勾勒的正龙居中,头部饱满,瞠目张颔,须髯飘动。龙身修长遒劲,呈现曲线之美,四肢相对,作擒攫之姿,前爪抓握身侧青龙及下方蓝龙,后爪分撅海水,腾跃而出,周身环绕火焰纹,威猛而雄奇。躯体上的龙鳞有背鳞及腹鳞之分,大小均匀,刻划细腻,威风凛然。金龙身后依次描绘绿龙、紫龙、红龙、象鼻白龙、黄龙以及最上方肩生双翼的应龙,造型生动,详尽而写实。其龙纹描绘遵循三停九似之原则,但并非千龙一面,而是通过颜色、身姿、面庞乃至神态的具体描写,体现出不同的九龙纹样。其龙角、鼻、颌下生髯,背脊、龙爪及龙尾等具体描绘处,各不相同。尤其以丰富多彩的颜色釉敷彩为本品点睛之处,装饰技法以色地洋彩、色地描金工艺为主,各色珐琅料彩描绘龙身,所绘彩料皆有明暗对比,或局部渲染白料,显示光影之变换,或敷色浓淡自然过度,呈现辗转曲折之身姿,使其富于立体感,这种技法亦应用于海水波涛之描绘上,与龙纹双层纹样装饰,气势恢宏,给人以浮雕一般的视觉效果。与其他器物九龙纹样之间各自独立不同,本品虽九龙形神各有独到之处,但肢体细节则相互交融,画面布局匠心独具,十分考验匠人造型艺术及空间构想之功力。整器色彩对比和谐悦目,画艺高超精绝,将海水间腾跃的巨龙描绘得极为威武生动,很好地体现了龙腾四海的皇家威仪。

4:清雍正青花淡描双勾竹纹梅瓶,尺寸:高35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0 ,成交时间:2013.06.02,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一改康熙青花的挺拔、遒劲风格,代之以柔媚、俊秀,无论造型纹饰,无不贴合其“文雅精细”的审美情趣,而如“淡描青花”一种,秀雅之至,可谓雍正“恬淡”艺术心境之最佳折射。所谓“淡描,即青花之疏简者,简其词曰描青(清陈浏《陶雅》卷上·三十一)”,即以深浅两种线条勾划纹饰,不分水、不渲染,近于中国绘画中的白描,亦类似于“钢笔画”。如本品梅瓶即为雍正淡描青花之罕见佳作,该瓶高35厘米,撇口圆唇,束颈丰肩,腹上圆鼓饱满,下向内渐收,近足处稍外侈,内圈足,整个造型线条优美,比例协调,恰如其分。项上勾绘复线莲瓣一周,肩以下通身描绘竹纹,竹子主干修劲挺拔,细枝斜逸横出,有竹叶簇簇点缀其间,竹笋冒尖衬于其下,图案用笔细腻纤巧,青花发色淡雅宜人,加之胎骨细白,釉面莹润,虽轻描淡绘,然清新雅泽之感逼人,以此铅华洗尽之素姿却得大道至简,大巧若拙之妙。 淡描青花,始于明宣德,成化淡描青花,万历“铁线描”均为代表,雍正淡描青花则博采前朝之众长,如此件梅瓶上的淡描竹纹,即见成化瓷的细腻纤秀,又有对“铁线描”技法的借鉴,以十分细弱的表现形式获得“柔弱胜刚强”的艺术效果,从而形成雍正青花中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这与雍正本人极致化的审美追求是分不开的,且竹纹题材是非常文人化的寓意纹样,其清高内涵与此种淡描简约的艺术形式也可谓相得益彰。此类淡描青花以小件器皿的运用为多,如中国嘉德2004年春拍“雍正青花淡描竹纹小碗(直径:9.4cm;编号:2083)”,北京故宫亦藏有多件雍正淡描青花器,以碗类居多,如本品梅瓶类大件则几乎孤品。从各种风格判断,为清代雍正官窑晚期杰作,技艺精湛纯属,至为珍稀。

5: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尺寸:直径22.5厘米,估价:RMB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0 ,成交时间:2017.12.04,拍卖公司:北京大羿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碗花口,斜腹,呈斗笠状,圈足。外壁装饰两重纹样,上为六组折枝瑞果纹,下为六组折枝花卉纹,交错布置,内壁口沿缀饰十二式花果纹,下承六组折枝花卉纹与外壁纹饰相对应,碗心则绘以折枝寿桃纹。永宣青花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素来为青花瓷中的典范,其色泽浓艳,式样精妙,珍品迭出,为青花瓷发展史的顶峰,后世倍加推崇,有“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之美誉,对后世影响深远。祥花瑞果是永宣青花最为经典的纹饰,本品几乎涵括所有,祥花如菊花、牡丹、莲花、茶花,瑞果如蟠桃、枇杷、荔枝、石榴、葡萄、樱桃,其绘画写实逼真,诸花妍放生姿,众果饱满诱人。此拍品器型沿袭宋瓷定窑、官窑之式;造型别致,自见赵宋洗练简约之美,尽显曲线变化之佳妙,所绘花纹匀称分布,疏朗而饱满,纹饰写实传神,青花色泽艳丽浓重,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呈色极富层次,铁锈斑深入胎骨,精细隽秀,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是为宣德窑业兴盛之佳例。

6:元青花云龙纹大罐,尺寸:高28.5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3,0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0 ,成交时间:2018.06.1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此罐造型饱满,唇口,短直颈,丰肩,弧腹,为元青花经典造型。施釉肥厚滋润,釉色白中泛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通体青花绘饰,颈部一周绘制卷草纹,近足处绘莲瓣纹,皆为元青花经典的边饰,余下皆留白,突出腹部为主题纹饰,布局简练,类似一例可参考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 青花孔雀牡丹纹罐」,高29厘米,与本件体量相若,亦为口沿、足胫绘纹饰,腹部留白绘主题纹饰。腹部通体绘二行龙纹,一龙昂首向前,一龙回首而望,皆张口露齿,肌肉鼓胀,气息豪迈雄劲,身材飘逸灵动,极具神采;龙为三爪,为元代青花龙纹标准制式;龙身周围绘制火焰状祥云朵朵,烘托龙之苍劲、洒脱、雄伟之势,整体笔法洒脱豪放,青花一色苍翠妍丽,有如水墨之凝重晕染,颇得笔墨意趣。多数元代龙纹瓷,龙鳞绘画皆为交错网状画法,而本品不同于前者,则是由细笔勾绘致密鳞片轮廓,可见绘画者用心至深和技法高超。公私典藏所见装饰龙纹之大罐多绘单龙,绘双行龙者寥寥可数,此件更见珍稀。本品之青花苍雅雄浑,彰显出一份浓郁的文人水墨画的效果,云龙的精神气质生动威猛,例如龙爪的刻画,显得比其余要锋利遒健,肘毛的刻画更见飘逸。同样绘有行龙纹的一件可参考高安市博物馆藏「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窖藏出土,笔触、画法均有本件高度相似,可供参考。

7: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尺寸:高35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0 ,成交时间:2016.06.07,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十周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此件梅瓶具有雍正时期特点,较雍正的更为端庄凝厚,丰满的肩膀与内束的腹部形成对比差,弧线尤其优美典雅,是乾隆朝经典的陈设御瓷。对于乾隆朝青花摹古梅瓶的具体烧造时间,往后数十年的档案记载再也没有见到烧造青花梅瓶之信息,由此可以推断本品的烧造时间是在乾隆三年左右,为唐窑承命摹制宣窑梅瓶的佳器,是乾隆青花梅瓶重要而珍罕的代表。此器青花纹样确为“宣窑”风格,青花发色沉着蓝艳,以点状笔触仿宣德进口钴料之晕散,极富层次感,纹饰紧贴胎骨,满绘青花纹饰。主体纹饰为缠枝花卉纹,其布局疏密有致,活泼婉转,毫无拘泥拖沓之感,小而细碎的卷草纹,衬托于花卉之间,其流转间精到的笔触与自然活泼的意蕴完美融合,配以柔和悦目的青色,可以使人深切感受到乾隆皇帝对于永宣青花艺术成就的欣赏与礼赞。纹饰层次丰富,自上而下分绘祥云纹、莲花瓣纹、缠枝花卉、蕉叶纹,四层装饰纹样将梅瓶点缀得繁荣茂盛,彰显宫廷富贵荣华。缠枝莲花大小相错,花朵盛开,花瓣饱满层层叠叠,缠枝卷曲优雅,穿插于花卉之间,其细致华丽的风格受到西方洛可可纤柔卷曲之风影响,枝蔓小而精巧,攀枝旋转交错,紧密繁复,细致入微,颇见功力,动感强烈。釉汁莹白细嫩,温润如玉,青花浓郁明快,翠妍欲滴,为乾隆青花御瓷少有之隽品。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工整端庄,字间距较大,典型的乾隆早期官款之式样。

8: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尺寸:高42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1,270,000 ,成交时间:2018.01.08,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7秋季拍卖会。

拍品唇口外侈,短颈,丰肩,鼓腹至下渐收,至底微外撇,浅圈足,器型饱满丰润,古朴壮硕,极富元代游牧民族所崇尚的粗犷之美,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采。此梅瓶通体以青花描绘纹饰,自上而下层次分明,以缠枝牡丹为主体,呈带状分布于肩部及腹部,肩部短窄故纹饰巧雅,腹部阔大故花卉更为繁茂圆硕,枝蔓蜷曲缠绕,牡丹一仰一覆妍姿盛放。足胫处绘变形莲瓣纹,花瓣内绘朵云,并加饰圆圈,每片花瓣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尽见元青花特色。不同纹饰间以唐草纹或菱形纹相隔,构图虽满,但密而不乱,纹饰主次分明,视觉冲击力极强。青花成色苍翠妍丽,浓淡相宜,砂底微泛火石红色。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异常珍贵,本件即为传世元青花中的一例精品,其臻美之态弥足珍贵。

9: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天球瓶,尺寸:高38.8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RMB 11,088,000 ,成交时间:2010.12.11,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此瓶直口、长颈、圆腹、腹下渐收、浅圈足。通体白釉地绘青花纹饰,自上而下分绘灵芝、蕉叶等边饰,腹部浑圆,绘以青花缠枝莲纹,管套相连,笔触活泼细腻,圈足内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其造型模拟传统陈设用天球瓶之造型,小器大样,既保留天球瓶的雄伟气势,又予人精巧新颖之感。器型小巧而便于把玩,是为乾隆时期宫廷小多宝阁内陈设把玩之物,专供皇帝本人赏玩,传世较少,以单色釉品类者多见,而青花器少见,十分珍贵。

瓷砖的分类有哪些 家装瓷砖的分类有哪些


瓷砖的分类有哪些家装瓷砖的分类有哪些整个房子的装修就属客厅最重要了,客厅装修的好坏会影响到家庭整体装修效果,一款好的客厅瓷砖可以提高整个客厅的档次。市面上的客厅瓷砖种类很多,那大家知道瓷砖的详细分类有哪些吗?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瓷砖的分类有哪些家装瓷砖的分类有哪些

1、按照用途分:外墙砖、内墙砖、地砖、广场砖、工业砖、腰线砖等。

2、按照生产工艺分:抛光砖、印花砖、斑点砖、水晶砖、无釉砖等。

3、按照品种分:抛光砖、仿古砖、瓷片、全抛釉、抛晶砖、微晶石、劈开砖、广场砖等。

4、按材质分:釉面砖、通体砖、抛光砖、玻化砖等。

5、按装饰工艺分:有釉砖、无釉砖、抛光砖、渗花砖、劈离砖、仿古砖、陶瓷锦砖等。

6、按照吸水率分:陶质砖》10%≥炻质砖》6%≥细炻质》3%≥炻瓷质》0.5%≥瓷质砖。

7、按照施釉分:有釉砖、无釉砖。

8、按照成型分:干压成型砖、挤压成型砖、可塑成型砖。

9、按照烧成分:氧化性瓷砖、还原性瓷砖。

唐代瓷器有哪些特征?


唐代瓷器有哪些特征?

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与白瓷,其光洁如玉,蕙质秀雅在那个时代分别用“类冰类雪”来形容。而相对于白瓷,唐时期的青瓷无疑在特色和艺术性上更为知名。青瓷可以说是唐宋时期瓷器的代表,其美感,质感,光泽程度上确实要比白瓷更为优秀。然而现在,中国的青瓷可以说是不怎么常见了,现在中国瓷器的发展,主要是以清代的青花,粉彩,珐琅为主体。虽然青瓷在中国已不再出名,却在韩国生根发芽,青瓷也早已成为韩国的国宝韩国的专利。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瓷器烧造迅速发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无所不备。瓷器的器类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制作精细,远远超越了前代。

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刑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之。

瓷器做为日常生活器皿与时代和社会的风尚密切相关。唐代如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茶具的发展。因为制瓷工艺的改进,瓷制器皿品质的提高,瓷制的实用器皿就大大的发展起来并部分代替了金、银用具。唐代的陆上和海上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使了瓷器的发展,当时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丝绸外,瓷器也随之销往国外。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以及西亚文化的影响,瓷器的造型、文饰也吸取了一些外来的因素。唐代后葬之风很盛,主要做为随葬用的三彩器,也随之迅速发展。上述种种因素,形成了唐代陶瓷器的特有的风貌。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鸡首壶,在唐代已不在出现,常见的是一种多棱形式圆柱形短流的执壶。壶柄也由以前的龙柄变为曲柄,在流与柄之间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见。盘口壶壶口也有盘口变为喇叭口,壶腹一般作椭圆形,有的呈瓜形,唐代文献上,称为“注子”,顾名思义应当是当时一种酒具或茶具,在南北各窑中均大量生产,形制也大体相同。和注子一同使用的是酒杯,从唐人的“举杯邀明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和“衔杯乐圣称避贤”等诗句中,可以知道当时饮酒是用杯。唐代的酒杯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带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还有一些直接仿制金银器烧制的。

隋代最流行的四系罐,唐初还保留了它的基本形制,中、晚唐以后就不再出现。一种广口外卷、无颈、丰肩、无系耳、平底的罐却大量兴起,这种罐一般腹部丰满、有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南北各地的瓷窑都进行生产,尤其在北方广为流行,在三彩陶器中也常常可以见到。

隋代的高足盘,唐初的北方瓷窑中,尤其是三彩陶器中仍然烧制,但形制有改变。隋代的喇叭状高圈足已改为矮圈足或三足所代替,其制作也较隋代精致。

碗是生产量最大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器,南北各地瓷窑都普遍烧制,形制也大体相同。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另一种碗近似钵形,但体积小,器壁一般较厚重。唐代中期,开始出现一种身浅、敞口外撇、玉壁形底足的碗。晚唐以后这种碗式大量出现,碗的胎壁从厚重逐渐转趋轻薄,从玉壁形底向宽圈足方向发展。这种碗式的流行,与唐代饮茶之风盛行有直接关系,唐代称这种碗作“茶瓯”。陆羽《茶经》曾对当时各地瓷窑所产茶碗,作了细致的比较和评论。孟郊、卢仝、皮日休、郑谷、徐夤、陆龟蒙、韩偓等诗人,也都有赞美茶瓯的诗句,给瓷制茶具增添了声价,促进了茶具生产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与茶碗相配套使用的式碗托,亦称“茶托”与“茶船”。

越窑茶托的托口一般较矮,浙江宁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越窑青瓷茶碗中,还有碗托连烧的。有的茶托口沿卷曲作荷叶状,茶碗则作花瓣形,非常和谐,再加上越窑翠青的釉色而更显雅致,所以唐末诗人徐将茶和盛茶的茶具比为“嫩花涵露”,是绝妙的描述。刑窑白瓷壶与玉壁形底的碗、盏托等与越窑所生产大体相同,都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

瓷枕再隋代已经出现,唐代有较大的发展。唐代瓷枕一般为长方形的小枕,以三彩陶枕为多,常出土于北方唐墓中,南方则较少见。

瓷砚多为圆形,魏晋时期多具三、四、五、六不等的蹄足。隋代除蹄足外还有珠足和滴足。唐代瓷砚则向多足、镂孔圈足发展。砚面较前代更向上凸起。唐代南北各窑均产砚,有大、有小,小者数厘米,大者近尺,这与唐代书法艺术普及有关。

唐代陶瓷器也受到了西亚波斯文化的影响。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龙柄凤头壶,造型巧妙,器身堆贴瑰丽文饰,壶盖塑成一个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与壶口相合,由口沿平底部连以形状生动活泼的蟠龙柄,这是唐以前所未见的新样式。双龙耳瓶的器形也同样可以看出式吸取了外来胡瓶的特点,壶身与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鸡头壶大体相同,无头,而用一对龙形耳作为装饰,这种双龙耳瓶与凤头壶均盛行于初唐,唐高祖儿子李凤墓中出土的白瓷双龙耳瓶,就是此种造型。

唐代瓷器有哪些种类


唐代被公认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陪都洛阳。唐代瓷器的发展有三个社会因素:一是由于唐代对外贸易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增,造成铜料不足,使政府禁止百姓用铜铸造生活用品,铜器也被禁用,因此陶瓷逐渐代替了铜器;;二是唐代中叶以后,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瓷器生产的发展;三是由于官方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官府专门设置了“将作监”、“少府监”等机构,加强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手工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为当朝官府服务。

由于瓷器的发展,产区日广,唐代各地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逐步形成了青瓷与白瓷并驾齐驱的局面。

陆上与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唐代瓷器的发展,当时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丝绸外,瓷器也随之销往国外。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以及受西亚文化的影响,瓷器的造型、纹饰也吸取了一些外来的因素。

第一节 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

当时,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成为白瓷与青瓷的具有代表性的窑口,一白一青、遥相呼应,出现了陶瓷史上所称“南青北白”的局面。据考古发掘显示:在江南地区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绝大多数是青瓷窑,而北方的唐代白瓷窑已发现10多处,仅在陕西铜川窑发现少量青瓷,基本上符合唐瓷器“南青北白”的发展特点。然而,尽管唐代瓷器制造业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但青瓷在整个瓷业中仍然占主要地位。

一、越窑青瓷

唐越窑青釉八棱瓶

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朝廷对青瓷需求量的增大,都促使越窑青瓷质量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南方地区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釉色葱翠、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如冰似玉、造型典雅、式样优美,在装饰处理上也是以素面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刻划花装饰线条简洁流畅,廖廖数笔就描绘出当时人们喜爱的荷花、荷叶、牡丹花等花卉,绝无繁琐之笔。

唐越窑青釉壶

越窑青瓷业在唐代大体可分两个发展阶段:一为初唐,二为中晚唐。初唐时期的瓷器基本上保持着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容易剥落,产品种类和造型的变化不大。中晚唐时期的越窑生产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烧瓷的窑场大量增加,而且器物的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其在影响其他窑口的同时,广泛吸取了它们的长处,以及玉、石、陶艺的风格和金银器制作的工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唐越窑青釉直颈瓶

晚唐时越窑瓷器质量越来越精,对坯料的粉碎、淘洗、揉炼工艺和釉料都处理得十分精细,并改进了施釉技术、采用了匣钵装烧方法,使得青瓷胎质细腻致密、胎面光滑、胎色呈灰或淡灰。成型操作严格、器型规整、口沿细薄、转折处分界显明,给人以轻之感。胎体通体施釉、薄而均匀。

二、邢窑白瓷

唐邢窑白釉瓶

唐代内丘邢窑的规模很大,南北约30公里。生产数量也巨大,器物粗精皆有。瓷器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坚实、釉色类银似雪,工艺水平相当成熟。所出产的精器一般供上层皇室官吏使用。如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洁白光润的邢窑器就刻有“盈”字,属官窑性质。

唐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唐代邢窑白瓷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其洁白如雪的胎质为后期瓷器的美化和各种彩绘装饰打下了良好条件,把瓷器工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第二节 其他釉色瓷的发展

一、寿州黄瓷

唐寿州窑黄釉注子

1960年,人们在安徽淮南市发现窑址,那足一处长达两公里长的大窑场,瓷器的基本特征是:胎体厚重、坚硬粗糙,胎色为白中泛黄或黄红色;为了掩饰胎质粗劣,往往在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器物底足多做成平足,或底心微凹形状;釉的玻璃质感较强、流动性大;为防止流釉粘连,多是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釉色以黄为主,有蜡黄、鳝黄、黄绿等色,釉色浓淡不一、釉面细润并开有细小纹片;釉与化妆土结合不好,有时有剥落现象;常见的器型有碗、盏、杯、钵、瓶、盘、罐以及玩具等,造型特点与唐代其他窑相似。

二、黑瓷

唐代黑釉凤首壶

唐代黑瓷的一般特点是:胎体厚重,器物多为平底,制作较青瓷、白瓷略为粗糙;釉色有的色黑如漆,也有些因火候把握不好而烧成褐色或茶叶末色。

三、唐花釉瓷

唐鲁山窑花瓷腰鼓

在唐代,花釉瓷获得了一定发展。寿州窑黄釉壶瓷是指用含两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在坯体上两次施釉,高温烧成后呈现,以浑然一色的底釉衬托不规则的斑条状面釉作装饰的瓷器。那些色泽对比强烈的花斑,仿若白云朵朵,又似落叶片片,充溢着诗情画意。此时,花釉瓷的色釉组合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黑或褐黑、茶叶末釉为底色,其上饰以月白或灰白色釉斑;另一类是以黑、月白或钧蓝色釉为底釉,衬托天蓝色的不规则条块状釉斑。一般是:深色釉饰以浅色斑点,浅色釉则饰以深色斑点,深浅相间、对比强烈,且釉斑排列无论足有序还是任意,都很工整。这种花斑釉器物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为“花瓷”,其器型主要有罐、瓶、碗、壶、腰鼓等。其中彩斑腰鼓是乐器,釉色绚丽美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唐花瓷罐

关于花瓷的产地,被认同的是河南省境内的郏县窑、鲁山窑、内乡窑和禹县窑。20世纪60年代人们住郏县窑最先发现花釉瓷残器,70年代在鲁山窑发现了花釉腰鼓碎器,从而证实了鲁山窑是唐代花釉腰鼓的窑场。

四、彩绘瓷

唐长沙窑白釉绿彩枕

唐代中期以后,长沙窑兴起了彩绘装饰。过去有人认为长沙窑属于釉下彩绘,而现在经化验表明:长沙窑的彩绘装饰技术多种多样,有釉上彩或釉中彩,人物、花鸟一类精细作品则类似釉下彩的工艺。主要是以褐色、绿色和蓝色进行彩绘,色彩以褐、绿为主。装饰图案丰富,有用联珠纹组成的图案,还有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构思简洁、意境协调,表现出明丽浑朴的装饰格调。

五、绞胎瓷

唐巩义窑绞胎枕

唐代的绞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器绞胎,把制好的花色泥料折片、粘合、修坯成型,施釉烧成后通体呈现出灰色与白色或赭色与白色线条交织组成的如羽毛似木纹般美丽而有规律的花纹;一种是器表的绞胎装饰,俗称绞胎贴花,即把花泥揉成条状,切薄片,断面拍平,镶贴于器表的装饰部位,施釉烧成后可呈现花朵绽开的画面。

唐巩义窑绞胎三足炉

唐代绞胎瓷器外壁有的施白釉、有的施青釉、有的施绿釉,还有一种极为新颖、别致的绞胎瓷器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料做坯,造成如羽毛或木纹纹理的效果。其工艺技法是:把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白与灰或白与赭)分别制成泥料,揉作长片交叉叠放,拧绞一起制成花色泥料,用来制坯。

绞胎瓷的器型有绞胎杯、碗、三足小盘、长方形小枕等。而且,唐代已出现专门烧制绞胎贴花枕的作坊。

第三节 制瓷工艺的发展

一、窑炉的改进

馒头窑

这一时期,制瓷业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这几种窑型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而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龙窑

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倾斜度的办法,如在浙江发现的唐初龙窑就残长40米、宽1.7米、倾斜度10—12度。从烧造工艺上看,唐代很多窑普遍使用了匣钵,避免窑火直接接触坯体。

二、器型的演变

此时的器型有了较大发展,包括碗、盘、洗、碟、盒、杯、钵、釜、灯、罐、罂、缸、执壶和唾壶等。胎体的厚度和重量有所减轻,器型更加轻薄秀美。釉面更加光洁。

瓷砚。砚足明显增多,四足、五足以至多到排列成密集的一圈。有的砚,砚面圆形凸起,四周围有深凹的水槽,造型更趋于实用。

中唐时期,碗口腹向外斜出、璧形底、制作工整,与敞口斜壁形底盘和撇口平底碟器型风格相同。同时还有翻口碗,口沿外翻,碗壁近于斜直矮圈足和敛口浅腹平底碗等。到了晚唐,碗的形式越来越多,有荷叶形碗、海棠式碗和葵瓣口碗等。

盘。常见的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撇口璧形底盘、直口弧腹短圈足盘、委角方盘和葵瓣口盘等。前几种出现的时间较早,后两种是晚期的产品。其中委角方盘呈方形,四角弧线折进。葵瓣口盘,有的口沿有四五处凹进、腹壁配以内凹的直线,有的口沿作波浪式起伏、花瓣丰满,给人以轻巧活泼之感,配以滋润的青釉,引人喜爱。

执壶。它是中唐时出现的一种酒器,可能由鸡壶演变而来。到了会昌、大中年间,壶的形状有了显著改变,颈部加高,腹部作椭圆形,有四条内凹的直线,腹作瓜形,流延长,把孔加大,式样优美,装酒、注酒更加方便。

唐晚期还生产各种小壶,有的形似盘口壶;有的又像球形小罐,但肩部装一个外壁削成多角形的短流;还有一种为喇叭口短颈,球腹平底,肩腹之间装短流和柄各一,流在前,柄在右,成90角。这类小壶高仅6-9厘米,容量很小,多数有流,应该是盛放饮食调味的器具。

瓷罂。它是这个时期常见的一种产品,其形状与六朝、初唐时的盘口壶或瓶相似。余姚县上林湖东岙南山脚就发掘出一件刻有“维唐故大中四年……,入记此罂”的器物,可知这类盘口壶本名为罂。罂字下部,有从“瓦”、从“缶”和从“女”的,互相通用。而且,根据南京市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的青瓷鸡壶的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推测:在六朝时期,这种盘口壶也称为“罂”。

三、装饰特征

此时,瓷器的装饰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表现为:壶多是短短的小嘴,与壶嘴相对称的地方多是弯弯的曲柄。碗的口多作四瓣或五瓣花瓣形,外部多刻直线。这几乎成为唐代瓷器的共同装饰方法,但也或多或少地有其地方特色。此时,长沙窑制瓷工匠已开始把绘画题材反映到瓷器上,并开始使用三彩和多彩的装饰方法,如在瓷器上用几种不同的矿物质画圆斑点或花鸟纹饰,使瓷器上呈现出青、褐、绿三种色调。在三彩和多彩的基础上,印贴花的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其中以宝相花及独立的花朵为多。陕西及长沙窑出土的青釉瓷器就印贴有打马球、人物、龙、狮子及葡萄等纹饰。在造型方面,则带有外来作风,如凤头壶、四花瓣形口的椭圆杯等,都是受中亚的影响。

第四节 唐代青花瓷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国内外陶瓷学界一直都有争议:一种认为青花瓷器产生于元代景德镇;另一种认为产生于宋代;第三种认为产生于唐代。但1957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扬州遗址发现的一片唐代瓷枕残片和1983年扬州出土的许多件青花瓷残片证明,这些青花瓷均属于唐代。而且,南京雨花台出土的吴末、晋初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证明,早在三国时我国的瓷匠就已经掌握了青花瓷的生产有两个必备条件:釉下彩工艺和钴料的应用。春秋、战国时代的琉璃珠就已有用钴蓝作为着色剂的了,而钴蓝在唐三彩和唐蓝釉陶中的使用则更为普遍,这些都说明唐青花瓷出现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在当时都已具备。经过测定证明:上述出土的瓷片,其烧造温度在1200℃——1300℃之间;胎、釉化学成分与唐代河南巩县窑白瓷产品相似;青花色料为低锰钴矿,与巩县唐三彩器中的钴蓝料雷同。而且,经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探针测试,表明这些青花瓷为釉下彩。

1998年印尼爪哇海峡勿里洞水域唐代沉船“黑石号”出水的青花瓷器

经专家考证:青花瓷的发明是唐代景德镇陶瓷前辈们智慧的结晶,是由唐代褐彩演变发展而来的,是先民们在唐代褐彩和唐三彩的基础上运用氧化钴作为呈色剂在坯体上进行描绘并施以透明釉入窑一次烧成的。其特点是:钴料的着色力强,呈色明快、鲜亮;成品白底蓝花,显得庄重、典雅和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艺术风格;釉下彩,发色剂得到釉的保护,永不褪色。

2006年10月,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以西4公里的7号墓出土的两件唐青花瓷罐

唐代瓷器有哪些特点?


唐代瓷器有哪些特点?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一下唐代瓷器的代表——青瓷的具体特点。如果拿青瓷和白瓷做个比较的话,我们一般说,唐代的青瓷的制作工艺更胜一筹。在唐代,青瓷的质感,美感,制作工艺方面一般都好于白瓷。唐代的青瓷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但是令人十分遗憾的是,目前为止,保留在中国青瓷的数量已经变得很少了,在瓷器市场上很难发现。相反的,青瓷在韩国的数量相对较多,几乎青瓷已经成为了韩国的国宝。

说完了青瓷在唐代的特点状况,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白瓷在唐代的特点情况。虽然在唐代白瓷的制作工艺不如青瓷,但是总体来说,白瓷的制作工艺也是很好的。在唐代的时候,制作出来的白瓷在色泽方面可以堪比白雪,而在唐代的时候,人们都喜欢朴素的东西,向往那种冰清玉洁,洁白无染的颜色。唐代白瓷的外形,颜色完全符合唐代人们的口味,所以自从白瓷被生产出来以后,就受到了唐代人民的广泛喜爱。

总体上来说,唐代的瓷器都具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瓷器一般非常的饱满,让人看起来非常的光洁玉润。在色调方面,唐代的人民一般喜欢冷色调,这一点也体现在瓷器的制作工艺上,那个时候的瓷器在颜色方面让人看到后感觉清冷但是却不单调浮夸。在瓷器的外形方面,唐代的瓷器一般能够代表当时人们崇尚的和谐的社会氛围,所以那个时候的瓷器在外形方面一般比较圆和,并且十分的大气。让人看到后都十分的舒服。不得不说,唐代是一个瓷器十分发达的时代,除了青瓷和白瓷等,还有很多的秘色,黄柚等瓷器。但是唐代几乎每一件瓷器做工都是非常精致的,值得每一位瓷器收藏家收藏。

白瓷之母——唐代《邢窑》


邢窑作为我国白瓷的发源地,其始于北朝,到唐代发展至巅峰,并成为全国白瓷的生产中心。人们用天下无贵贱而通之来形容邢窑白瓷 。唐朝,邢窑出产白瓷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整,胎骨轻薄,敲击能发出清脆的声响。邢窑白瓷的产量多且价格便宜,使得其不仅为宫廷使用,还为全国老百姓 提供生活瓷具。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和世界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从出土文物看来,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迄今发现最早的白瓷是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邢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内邱、临城和邢台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带,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李阳河、泜河两岸。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瓷窑遗址26处。

一,看工艺:目前在市场见到赝品邢窑白瓷,工艺粗糙,不具备邢窑工匠高超的技艺,技术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没有真品的十分之一;真品邢窑做得端庄规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断,干净利索。

二、看烧制:现在一些小作坊用现代手段加工制作,烧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气,或是用电烧制,也有用柴烧制的,但白瓷白度过高,胎质极为精细,总有一种新的感觉,缺乏真品所具备的韵味。

三、看坯体:仿制邢窑白瓷由于加工时间短,密度不够,手感不好,有发飘之感、也有的极为沉重,有坠手之感。坯体和釉的结合掌握不好,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一致,产生裂釉现象;而真品邢窑白瓷轻盈精致,手感适中,轻重适宜,舒服顺眼。

四、看釉色:赝品釉层稀薄,白度高,洁白光亮。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唐代邢窑白瓷釉质细,釉光莹润,色调偏冷。正如唐人陆羽所说的那样:“邢瓷类银”。的确如此,邢窑白瓷是如银似雪。

五、款识辩伪:唐代邢窑白瓷翰林、盈字款,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烧成前刻划于器物外底部,字体清晰,笔画遒劲,当由具备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陶工所刻划。赝品邢窑白瓷刻款,字体呆板拘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唐代白瓷有哪些分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唐代白瓷有哪些分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有哪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