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什么是瓷砖 > 导航 >

什么是杂色釉? 杂色釉有多少种类?

什么是杂色釉? 杂色釉有多少种类?

什么是瓷砖 黑色釉瓷器鉴别 什么是好瓷砖

2021-01-11

什么是瓷砖。

什么是杂色釉?杂色釉有多少种类?

杂色釉就是除青、白、红、黄、蓝、黑、绿各种釉色以外的颜色釉,包括紫金釉(酱釉、麻酱釉)、紫釉(茄皮紫釉、葡萄紫釉、玫瑰紫釉)、米色釉、仿铜釉、仿石釉、仿木纹釉、琉璃釉等,可谓五彩缤纷、种类繁多。

酱色釉

酱色釉又名“紫金釉”、“酱釉”、“麻酱釉”。釉色如柿黄色或芝麻酱色,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

早在商代后期原始青瓷上就偶有出现,东汉时期比较盛行。多数器物通体施酱色釉,富有光泽、质坚耐用。它是利用一种铁成分较高的原料做成的,说明东汉烧制酱色釉的技术已经纯熟。考古资料证明,所谓“紫定”的釉色实际为酱色。有些酱色釉表面还呈现出红色,故古人又称为“定州红瓷”。明洪武时期的酱色釉是在元代基础上烧造的,釉层均匀,色调似佛教僧侣穿旧的僧衣,因而有人称之为“老僧衣”色。此外,还有外酱色内霁青的品种。

金酱釉

金酱釉呈色似芝麻酱,故称“金酱釉”。康熙时色浅,雍、乾时釉色重。多施于小件器物上。

紫釉

紫釉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颜色釉。高温釉中最着名的有茄皮紫。由于配料和窑火气氛变化有别,紫釉呈色亦不同,有深、浅茄皮紫和葡萄紫、玫瑰紫等色。在低温紫釉中,还有清代创作的吹紫。

茄皮紫

茄皮紫为高温颜色釉,以锰作呈色剂加入含碱量较高的釉烧成。因釉色像成熟的茄子皮一样的光润,故名。根据其呈色的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淡茄介于豇豆色、云豆色之间,与红的区别微乎其微。茄皮紫创于明代,在弘治时,其色紫中泛蓝,釉质肥厚光润,所见器型有牺尊和绶带式双耳尊之类。嘉靖、万历时虽然都有茄皮紫釉品种,但造型不及弘治时规整。釉色在嘉靖时有深、浅两色,深者呈黑紫色,常施于大盘、大碗等大型供器之上;浅者,似未熟的茄皮,露淡紫色,多施于较精细的盘碗类,开片者为上等;色纯正、釉坚硬,虽有开片而片绞紧密者为次。

玻璃釉

玻璃釉又称琉璃釉,以石英为主体,铁、铜、钴、锰为着色剂,铅作助熔剂的低温色釉,主要用于装饰陶胎制品。釉色有黄、绿、蓝、紫等。琉璃釉始见于战国的陶胎琉璃珠,隋、唐、辽时更为发达,明、清仍继续烧造。琉璃釉一般二次烧成,即先烧好素胎再施琉璃釉,然后再经低温烧成。隋、唐时期琉璃釉多用于装饰建筑构件、明器、供器等。明清时期,皇家宫廷建筑、陵墓照壁、宗教庙宇、佛塔以及器具饰件,很多都用此类制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什么叫颜色釉?有哪些著名种类?


如果在釉料中加入某种氧化金属,或着色剂,烧成后釉面就会呈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或呈数种不同颜色的釉叫做颜色釉。

我国的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

青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龙泉天青等;

红紫色的如:祭红、郎窑红、均红、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红、火焰红等;

黄色的如:钛黄、象牙黄、鳝鱼黄、粉黄等;

绿色的如:翠绿、孔雀绿、金星绿、哥绿等;

黑色的如:乌金、铁锈花、变天目,无光黑等。

其它还有结晶釉、窑变花釉、茶叶末、钛花釉、裂纺釉、唐三彩、龙泉釉、蜡光釉、金砂釉、变色釉、"三阳开泰"、霁蓝釉等。

还有种类繁多的低温颜色釉,如西洋红,胭脂红,孩儿面,粉红,辣椒红;鹦哥绿,浇绿;正黄,浇黄,淡黄,象牙黄,鱼子黄,天蓝,深蓝,鱼子蓝,宝石蓝;深茄,淡茄,炉均,古铜,黑地浇紫等。

单色釉分成哪些种类?


单色釉分成哪些种类?

天青釉

据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时,朝廷官史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设色,柴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采”。根据这一颜色创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色”,即是天青釉。有关文献中提到汝窑的釉色也叫天青。就藏品来看。天青釉发展到清初巳达顶点。康熙时期的官窑产品,天青釉略带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无开片,民窑的青色较深,釉层较厚。到雍正时,釉色幽淡隽永,更是引入入胜,但到乾隆以后,由于青料质劣,釉色阴沉,被称为“鬼脸蓝”。

豆青釉

豆青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本来东青、豆青都属于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黄色,到清代就纯近绿色。明正德年间的豆青,色浅淡而闪黄;康熙时则色深,釉面润泽,釉质剪影。这是各式器皿上的豆青釉,均施于表面,器里及底部仍为白釉。

粉青釉

粉青为石灰碱釉的一种。它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或钛。粉青的作法是生坯挂釉,釉厚1—2.5厘米。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淡雅,有如青玉一样的艺术效果。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首创。宋代官窑和以后的景德镇都有成功的粉青产品。

秘色釉瓷

据《高斋漫录》记载,“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造,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后来的文献都附和此说。实际上,秘色是青釉色调的一种,色泛灰蓝,釉面无光。秘色也并非始于钱氏,唐代已有,盛于五代,衰于南宋,元明时中断。宋时的余姚上林湖烧秘色瓷器,这时的釉色不再是那种青中微微闪黄的不成熟的还原色调,而是一泓清水般的湖绿色。因此国外也有将秘色称为翡色。

缥色釉

缥原为一种淡青色的帛。所谓“缥色”,就是指青瓷的如缥的釉色。瓯瓷的釉色就是缥色。其色淡青,在淡灰绿色中,青的成分较多。但由于火候不一,釉色也不太一致,有深灰绿,青绿,黄绿,甚至还有灰色和带烟焖暗红色。釉质分两种:一为透明玻璃釉,釉质较肥厚,多开片;一为不甚透明玻璃釉,经还原焰烧成。

青釉

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是出现于南方的青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而是具有黄、绿、青等几种颜色,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一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我国历代的青釉都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加了氧化铁的色釉,在氧化焰里烧成黄色,经过还原焰才成为青色。另一方面,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对釉的成色有很大关系。如古代的越窑、婺州窑青瓷油料中铁的含量在2--3%,釉色较深,呈豆青色或艾色;唐代瓯窑青瓷釉的氧化铁含量为1.54%,釉作淡青色;德青窑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来配制黑釉,使釉内含铁量高达6—8%,因此色黑如漆。

象牙白釉

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青白釉

青白釉釉又叫影青。它是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的独创。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加上烧质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在花纹边上,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称青白釉。也有人将它叫作映青、隐青或罩青的。

南宋时,采用覆烧方法,青白釉瓷器产量激增,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南方青白资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入元以后,青白釉略显青色,也不象宋代那样清澈透亮。

甜白釉

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高温颜色釉的种类有哪些


高温颜色釉是由金属氧化物和天然矿石为着色剂,装饰在胚胎上,经过高温1380度,自然形成的有色陶瓷,每件陶瓷都是孤品,绝品,正因为它的独一无二,所以它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那么高温颜色釉的种类有哪些呢?

景德镇高温颜色釉的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青釉、红釉、花釉、黑釉、蓝釉、黄釉、绿釉等颜色釉系统。在此以青釉系统为例进行介绍。

青釉系统,主要有影青、粉青、豆青、龙泉、天青、玉青、蛋青、茶叶青、梅子青、翠青等。其中以影青、豆青、天青装饰的日用瓷盛销不衰。在景德镇众多生产瓷器的厂家中,“宝瓷林”算得上生产高温颜色釉的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其出品的豆青、天青、祭红、霁蓝等高温颜色釉产品釉色厚实、釉面光洁莹润,器型婉约而大方。

二是结晶釉系统。它是在窑变花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晶成分,使釉面在形成玻璃的过程中再形成过饱的溶度,由液相过渡到固相——从液相中析出结晶。

三是三阳开泰。由郎红、乌金两种色釉组成,但两种釉料所要求的烧成温度并不相同。

此外,还有紫金釉(又名酱色釉)、无光釉、裂纹釉、彩虹釉、珍珠釉、变色釉(添加稀土原料的色釉)等等

什么是色釉釉下青花?有哪些著名的品种?


一般的青花是透明釉(白釉)釉下青花。色釉青花,是底釉带有某种色泽的青花,如黄釉青花或绿釉青花等。它们都是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品种。康熙时期有豆青釉、纹片釉、黄釉等各种色地青花。

(1)黄釉青花

明代从宣德时就开始生产,到弘治、正德时达到成熟阶段。明宣德始已有一种黄釉青花。如宣德黄釉青花八宝盘,侈口窄唇,浅壁,矮圈足。盘心画十字如意形图案,边饰双线两道。外壁画转枝莲花,上托八宝,口足加饰青线。外施黄釉,底面白釉。这种盘是在原白地青花上加施黄釉后烧烤而成。以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都有这种瓷盘。

(2)哥釉青花

釉上开米色或灰色片纹,青花色调以灰蓝和褐蓝为主,器口加涂白釉或黄釉,器底有砂底与釉底两种,露胎处见窑红。常见器物有萝卜尊、大观音尊、直口瓶、折角方形盘、碗等。

(3)蓝釉青花

系在蓝釉地留白处淡描青花纹,又称“蓝上蓝”,常见器物有瓶、罐、缸、笔筒、盒等。

(4)豆青釉青花

豆青釉色淡雅细匀,青花翠蓝。有的在青花纹下先施白粉。釉面中常含气泡,有破釉点常见器物有棒槌瓶、梅瓶、小瓶、花觚、罐、笔筒等。

(5)由于过去缺少实物资料,曾一度把孔雀绿釉釉下青花盘看成是景德镇瓷器中的最早制品。后来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一件典型元代的孔雀绿釉釉下玉壶春瓶,腹部主题图案为莲池水禽画面,颈肩和底部的仰覆莲以及颈部的蕉叶纹都是元代的典型画法。

什么是青花、釉里红、单色釉?


青花——是以钴为呈色剂,在釉下绘出各种纹饰图案的釉下彩瓷。

白地青花——是青花瓷的基本特征,而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又各具特色。永乐、宣德青花浓艳凝重,成化、弘治青花柔和淡雅,嘉靖、万历青花鲜艳泛紫,康熙青花色分五彩。至此,青花瓷的发展达到顶峰。

永乐、宣德时期是我国青花瓷生产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绘制纹饰图案所用的青花色料是进口的苏尼勃青。由于这种原料含锰低,故能烧出宝石蓝般鲜艳的色泽,较高的含铁量又形成了点点黑斑,与浓艳的蓝色纹饰相映成趣,这种凹陷的黑斑,是永、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后人难以模仿。

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在釉下绘出各种纹饰图案的釉下彩瓷。

白地红花的釉里红产品,其烧制工艺与青花瓷相似,但由于铜需要在还原气氛中才能烧成红色,这比青花瓷的生产又增加了难度,明清景德镇工匠成功地掌握了这一项烧制技术,生产出多种釉里红产品。

单色釉——是指单一色彩的釉。明清两代烧制瓷器使用的最基本的釉是无色透明釉,只有熔人某种化学元素,且在不同的气氛、温度下,釉才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根据其制作工艺的区别,单色釉又可分为高温单色釉和低温单色釉两大类。

什么是釉上彩? 釉上彩有多少种类?


什么是釉上彩?釉上彩有多少种类?

瓷器的彩按照与底釉的上下层关系,可分成三大类:釉下彩、釉上彩,釉上釉下双层彩。其与瓷器的纹饰密不可分,是彩瓷的重要装饰方法。彩瓷的底釉又可分为无色透明和带一定色泽的,所以不同色泽的底釉和上述三种瓷彩工艺结合起来,便变化出了数以百计的彩瓷品格,使其成为瓷器世界里的一个庞大家族。不论是色调柔和淡雅、有粉匀之感的粉彩,还是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的珐琅彩,或是体现着东方艺术静谧内涵、幽菁高雅的青花,都显示出了中国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小编今天就和大家介绍一下釉上彩的相关知识。

顾名思义,釉上彩是指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各种彩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用600℃-900℃的低温烧制,凝固彩料而成。

1、五彩

五彩为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景德镇窑在宋元釉上彩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谓五彩,不过是寓意多彩,并非必定用五种色彩,但画面中的红、绿、黄三主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锰等金属类。五彩系在已烧成的素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入彩炉以770℃-800℃低温二次烧成。因烧成后的色彩呈玻璃状、有坚硬的质感,又称“硬彩”,是相对于粉彩而言的。

经过明朝的发展,五彩在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康熙五彩瓷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青花五彩;一类是釉上五彩。以釉上五彩最具康熙五彩特色。五彩描金的做法也很普遍,金彩鲜艳不易脱落。金彩还施在洒蓝釉、青釉、红釉等瓷器的釉面上,也收到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比明代鲜艳光亮,画彩技术精湛,方法也多样。康熙五彩的一个特点是红彩运用得比较多;另一特点是除了在白瓷地上彩绘外,还在各种颜色釉瓷器上施彩,如在豆青地、米黄地、霁蓝地、洒蓝地、黑地、红地和各种瓷地上施五彩,使得五彩瓷器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2、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斗”是接合、拼合之意,又通逗,有招惹、逗引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之间互相呼应配合,是明景德镇窑创烧的彩绘装饰之一。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广义上讲,所有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绘画纹饰的都可称为斗彩,涵盖所有的青花加彩。狭义上讲,斗彩专指成化官窑生产的青花加彩器,后代烧制的仿成化或具有成化风格的青花加彩器也称为斗彩。

斗彩的施彩技法,通常指的是一种在器胎上用青花料双钩纹饰轮廓,施亮釉烧成素瓷后,在青花双钩线内填画需要的色彩。制品多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红、黄、紫、绿等鲜丽的色彩拼绘纹饰,有釉上、釉下色彩争艳媲美之意,遂称为“斗彩”。斗彩的彩料丰富,有鲜红、油红、杏黄、姜黄、水绿、叶子绿、孔雀蓝、葡萄紫、姹紫等等。

3、粉彩

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于清康熙末年创烧,鼎盛于雍、乾时期。粉彩是景德镇窑在康熙五彩瓷器的基础上,采用珐琅彩的进口色料绘制,经炉火烧制而成的。其做法是:首先在白胎上用墨线起稿,然后在图案内填上一层可作熔剂又可作白彩的玻璃白。用国画的技法以彩料绘画纹样,施于玻璃白上,再经填、洗、扒、吹、点等将颜色依深浅不同晕开,使纹饰有明暗、浓淡层次,经低温二次烧成。其整体瓷面光泽透亮、色彩丰富、色调淡雅、粉润柔和,故称为“粉彩”。粉彩又可分为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

4.水彩

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暗淡的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以后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彩色。

5.软彩

所谓软彩就是一种含粉量极微、颜色暗淡的彩色,它介于粉彩与水彩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属于粉彩的范畴。它出现于同治晚期,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6.珐琅彩

釉上彩瓷器的一种,主要特点是彩料凝重、花纹突起、色彩鲜艳明丽、画笔精细。“珐琅”又称“佛郎”,属于低熔点的玻璃,烧成温度约为650℃--800℃,基本上是透明且带有光泽的,因加入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着色而呈各种不同颜色的彩釉。珐琅彩为外来釉料,故名称颇混淆。“洋瓷”是当时百姓的称呼;宫中的廷储藏饰盒的标签是"瓷胎画珐琅"、“瓷胎羊彩”;清末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则称为“古月轩”。其主要用于清宫廷用器,为清康熙晚期所烧造,色彩有几十种。

7.绿彩

以铜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一种陶瓷装饰彩。绿彩是瓷彩家庭中主要成员之一。我国古陶瓷中绿彩品种甚多,其呈色有十余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取决于彩料中铜的含量和窑温的变化。绿彩在装饰瓷器时,可以用于釉下,也可用于釉上。康熙珐琅彩和雍正粉彩中的一些绿彩略带黄色,就是加有锑的缘故。据文献记载:绿彩与黄料配合可呈现略似枯叶的色彩,称为“枯绿”;若绿料多一些就呈“酱绿"色。

8.金彩

用金作陶瓷上的装饰,始于唐代……古代金彩装饰有描金、贴金(戗金)两种技法。描金即把金粉调入适量的胶水中,用毛笔蘸金料在瓷面上描饰。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论》认为:宋代定窑的描金方法是取大蒜汁作胶调金描画,贴金类似磁州窑刻花填彩技法。清代以金粉代替了金箔,描金代替了贴金。清代后期,德国的液态金(金水)传入我国,金箔、金粉均被淘汰。金水是一种金的树脂酸盐,特点是使用简单、耗金量低、外观富丽,所以后来成为金彩的主要原料。

9.蓝彩

传统的釉上蓝彩是由钻蓝铅釉发展而来的,蓝彩的着色剂是天然的钴土矿。据考古资料得知,战国中出土的陶胎琉璃珠上的蓝彩即为钴的呈色。唐代用钴作为陶器上的呈色剂已经很普遍,尤其是唐三彩中的蓝彩和纯蓝彩陶器。钴土矿的化学组成由于产地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除所含主要着色元素钴外,还含有不同量的铁、锰等元素。为了略微调整蓝彩的色调,还于料中加入少量的铜。清康熙年问创烧了釉上蓝彩,从而取代了五彩瓷器上的釉下青花。

10、黄彩

有铁黄、锑黄两种。铁黄彩由铁黄铅釉发展而来,创始于汉代,唐三彩上的黄色釉即属此类。在明代嘉靖官窑器皿中还可见到黄釉黄彩器,又称“黄上黄”,即在淡黄釉上以赭彩勾描纹饰轮廓线,再填以黄彩。在清代康熙以前,瓷器上的黄色釉和黄彩均用铁黄。康熙时期的斗彩、五彩中的黄彩也是铁黄。康熙珐琅彩瓷器上所用的黄彩是进口锑黄彩料。雍正时期开始使用国产的锑黄彩料装饰瓷器。锑黄料中除含锑外,还含有作为稳定剂使用的锡。

11.白釉红绿彩

自釉红绿彩是北方磁州窑系开创的一种装饰方法,出现于金代。方法是:用毛笔蘸红、绿彩料,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描绘花纹,然后置于800℃左右的炉中加以烘焙,使彩料烧结在釉面上。彩料有红、绿、黄以及金、银彩等。从出土实物看,多在白釉碗、碟上加绘红、绿等彩的花鸟纹,也有以黑彩在釉下描绘纹饰轮廓线,釉上填人其他色彩的。

12、黄地紫彩

目前发现最早的黄地紫彩是成化时期的产品。20世纪80年代在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有成化款黄地紫彩云龙纹盘、碗的标本。这种彩瓷的制作过程是:先在素胎上刻云龙纹饰,覆白色透明釉入窑烧造,然后在刻好的云龙纹上绘紫彩,其余部分施黄彩,再人低温彩炉焙烧而成。黄彩为地,紫彩作装饰,是这一品种的特征,以紫色绘制的纹饰有人物、花卉、动物等。

13、黄地红彩

俗称“黄上红”,始见于明宣德时期,于嘉靖时期最为流行,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末。制作工艺是先在高温烧结的瓷胎上施黄釉,入窑二次在900℃左右温度下烧成黄釉器,再在其上绘饰图案,然后三次入窑在750℃以上低温下焙烧而成。装饰方法多为刻花或以红彩、黑褐彩勾描主题花纹轮廓,再填以红料。除黄地红彩外,还有一种与此品种对应的红釉黄彩,以红釉为地,黄彩绘制各种纹饰,其制作工艺与黄地红彩相同。

14、白釉孔雀蓝

用孔雀蓝彩直接在白釉瓷上描绘花纹,而且不用其他色彩来勾描轮廓线,施彩不匀,但色泽却艳丽凝重,这种工艺始见于明代嘉靖时期。孔雀蓝或孔雀绿色自宋代出现以来,一般多用于装饰瓷器的器身,成为单一的釉色,或与其他彩料配合,共同装饰彩瓷,很少当作一种独立的色彩在器表进行彩绘装饰的。而在嘉靖年问,白釉孔雀蓝的独特工艺得以实现。

变色釉为什么能变色?


陶瓷出窑后,颜色就不再改变,这已是人们千百年来的习惯认识了。那么,世界上没有会变色的瓷器呢?有。在1985年北京举办秋季的国际稀土应用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批由瓷都景德镇陶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的陶瓷新产品,在这批展品中,人们看到了不但能变色,而且还能变换多种颜色的陶瓷珍品。你看那座三十六寸高的"赐福天女",她的衣裙,在阳光下呈现淡紫色,在白炽灯下却奇幻般地变成了玫瑰,而在高压汞灯下竟又变成了深绿或蓝绿。有位外国朋友赞赏之余问起变色是否因光源所致。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工作人员将瓷雕置于一种叫高压钠的灯光下观看,人们见到紫罗兰的"天女"一会儿泛出桔红色,几秒钟后通体又变成紫红色,一切充满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于是,展厅轰动,外商竟相用重金订购这珍品。

变色釉为何能变色,关键是稀土元素的发色助色功能。

稀土元素是芬兰科学家加多林发现的。1794年,他在北欧的一个小岛上发现了一块褐色矿石,从中提出一种不溶于水的金属氧化物,这是一种新发现的土,因为这种氧化物极少见到,于是把它称为稀土。其后,经过一百五十余年的努力,到1947年人们才弄清稀土是由镧、铈、镨、钕、钐等17种元素组成,稀土性质活跃,原子结构独特,尤其其外层电子层中一层没有充满电子的4电子层,由于这个不饱和电子层的存在,而能产生多种多样的电子能极,当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照射,电子层表现出对光的选择吸收和反射,能吸收一种波长的光后又放出一种波长的光,从而产生变色效应。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科研人员巧妙地把稀土用于陶瓷产品,添加了稀土原料的陶瓷色釉施在胚体表面,通过1300度左右的还原焰烧成,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产生一种新的固熔体。又由于稀土元素性质相似,难以提纯。这样往往有几种稀土离子同时固溶在釉的硅酸盐晶体中。如镨和钕往往富集在一起,这种新的固熔体在可见光的范围内。对各种光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及吸收和反射的特性,因此变色釉就能够在不同性质光源照射下,变幻出各种各样的颜色。

稀土应用于陶瓷产品不仅保持了传统瓷的特色,而且色调柔和,精巧高雅,丰富了陶瓷装饰手段。我国稀土资源是世界上品种最丰富,储量最多的国家,而江西的含钇重稀土又居全国首位,倘若我们都能大力发展稀土的深加工,广泛开拓稀土应用的新领域,那么一定会有更多象变色釉这样的珍品问世。

什么是蓝釉?蓝釉有多少种?


什么是蓝釉?蓝釉有多少种?

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那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卜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掺人适量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在1280℃-1300℃窑内一次烧成。元、明、清三代景德镇窑几乎从未间断过生产。蓝釉瓷器装饰有以下两种技法:一是在纯蓝色的釉上绘制金彩,蓝与金色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了金彩的装饰效果;二是在通体蓝釉地上,绘以白色花纹,使着意刻画的白色纹饰更为牛动,代表器物如扬州博物馆藏传世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明、清时期,蓝色釉器皿数量增多,质感越来越好。永乐蓝釉蓝色纯正、釉面光润肥厚。宣德时期蓝釉烧造的工艺技术更纯熟,蓝釉质感凝厚、有层次感、色泽美艳,犹如蓝色宝石。被叫做“宝石蓝”,后人在品评时,将其选为上品。成化蓝釉蓝中泛紫。弘治、正德蓝釉有的蓝中泛黑,有的闪灰。正德时期个别器皿垂流釉现象比较明显,质量明显不如前朝。嘉靖、万历时期蓝釉取用回青料,发色浅淡,次者蓝中泛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蓝釉瓷器色泽匀润稳定,烧造高温蓝釉技术在平衡中有所提高,釉色光泽匀润,釉面近似茄皮色,色浓暗者仿明宣德蓝釉效果,然而釉面稍欠肥润。

回青

专指明代嘉靖、万历朝烧制的一种蓝色釉。因为烧造回青釉所用的钴料是进口回青与石子青调合而成的钴着色剂,故名。回青釉着色较淡,不如霁蓝釉色泽深沉、浓艳,质量较次的颜色泛灰,这可能与钴料中的石子青比例过大有一定关系。嘉靖、万历时期所烧的回青釉器多带有暗花纹。

霁蓝釉

霁蓝釉是高温石灰碱釉,也称“宝石蓝”、“积蓝”、“霁青”、“祭蓝”,在1280℃--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

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

洒蓝釉

洒蓝釉系明宣德时期首创的名贵品种,蓝釉中自然分布着白色的斑点,如同雪花洒落,故名洒蓝,又称雪花蓝、青金蓝、盖雪蓝。采用吹釉法来施釉,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用竹制的管状工具,一端包扎纱布醮青釉料对准坯体,用口吹竹管的另一端,使釉附着在瓷胎上。宣德洒蓝釉产品除景德镇御器厂遗址中有出土标本外,传世品极其罕见。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大量烧造洒蓝釉器,成为当时外销瓷品种之一,杯志着洒蓝釉制作水平的成熟与发展。

孔雀蓝釉

孔雀蓝釉不同于一般蓝釉在高温烧成,而是在低温下烧成。一般是在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挂釉,或于白釉器上挂釉烧制。在素坯上直接挂釉的,釉层极易开片剥落。孔雀蓝釉器物中,多为不同规格的大盘类,小件器较少。另有类似弘治牺尊的双耳罐,为嘉靖官窑的祭器。器型较弘治时略矮,满施孔雀蓝釉,色呈艳丽,但欠匀净。

天蓝釉

天蓝是高温颜色釉。它是从天青演变而来,创烧于康熙时。釉色浅而发蓝、莹洁淡雅,像蔚蓝的天空,故名“天蓝”。其含钴量在2%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的作用,呈色稳定、幽菁美观,可与豇豆红媲美。清代康熙时均为小件文房用具,色调淡雅、釉面匀净莹润。至雍正、乾隆两朝才见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窑产品。雍正时期烧造技术更为纯熟,淡雅的天蓝色釉分成深、浅两种色。阶,如同蓝天有远近之别一般。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什么是杂色釉? 杂色釉有多少种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什么是杂色釉? 杂色釉有多少种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什么是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