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明清瓷器款识鉴别诀 > 导航 >

明清朝代款识有什么特点?

明清朝代款识有什么特点?

明清瓷器款识鉴别诀 古代有什么瓷器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2021-01-11

明清瓷器款识鉴别诀。

明清朝代款识有什么特点?所谓瓷器款识是指刻划或书写在一件器物的身部或底部,用以表明器物的时代、用途及工匠姓名的文字,亦称铭文。制瓷业很早就采用这种做法。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有所谓“瓷器有款肇始于宋”的说法。黄矞的《瓷史》提出:“瓷器之年不自宋始,并见过三件带‘乾元年制’的器物。”

历朝款识沿革

事实上瓷器上面刻铭文最早始于东汉。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带铭文的瓷器是三国孙吴时代的青釉谷仓,它的主体由大小两个罈重叠而成,仓身堆贴多组纹饰。在大罈的肩部凸起一龟,背驮碑,碑面刻“永安三年”等二十四字铭文,说明此物为公元二六○年孙吴时期的青瓷器。

到了唐代,工匠的姓名开始出现在瓷器铭文中,如唐代白釉刻花小壶,腹部划刻“丁道刚作瓶大好”七字。唐代邛窑青釉小碟,在碟的边缘处刻有“徐家沉”三字,还有的刻有“丙午岁造蒋应”六字。从这几件唐代器物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知道陶工的姓名、器物的制作时代,还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欣赏和宣扬自己的作品。

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各地出现许多新的瓷窑,瓷器的款识也有了新的变化。有的有模印标记,有的划刻宫殿名称等。如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底印“张家造”三字;景德镇影青印花盒子,底印“吴家合子记”。定窑、汝窑、钧窑的器物因多属宫廷用品,器物的底部则刻有宫殿的名字,如“奉华”、“聚秀”、“重华宫”等(有的字是宫廷玉工后刻的)。从宋代瓷器的款识,可以了解到当时瓷业的生产状况:已经出现了单一的专业作坊,有专烧枕头的,也有专烧盒子的;瓷器中并有许多是宫廷用品。

元代有款识的瓷器比较少见,国外有一件元至正十一年青花双耳大瓶,还有少数瓷器有模印标记或工匠的姓名,如“古相张家造”的枕头,有龙泉窑工匠“顾氏成”姓名的瓷器等。从上述各时期瓷器款识的简单状况,可知款识是鉴别、鉴定古瓷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重点谈谈明清两代的瓷器款识。

明清两代,由于景德镇瓷业的发展,除为官府烧造大量瓷器的官窑外,民窑也广泛兴起。瓷器款识不仅继承、发展了前代款识的风尚,而且更加丰富多样。从款识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七种,即朝代款、干支款、供养款、花样款、室名款、吉言赞颂款、人名款等。书写方法以楷书和篆书为主,也有划刻阳文或阴文的。写款的彩釉,大部分使用青花,也有用墨彩、金彩、红彩、珐琅彩书写的。总之,明清两代的瓷器款识比较复杂,每个朝代又有各自的特点。

明清朝代款识特点

朝代款又称年款,即以朝代的年号为主,有四字或六字的,最后二字一般是“年制”或“年造”。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隆庆年造”、“正德年制”等。这种款识标明了器物的朝代,不同朝代的款识写法又各有特点。

明永乐时期瓷器一般无款识,真品中只见青花压手杯杯心有四篆字小款及薄胎白釉器的暗款(把字刻在器胎上,然后上釉烧造,通过透视可看出器物上面的款识,称暗款)。青花篆款与白釉暗款的笔法基本一致,都是四个字。明正德以后开始仿永乐青花款,清代有仿永乐白釉暗款的,但从笔法、颜色、胎、釉等方面对照,差别都很大,不能乱真。

明宣德款识的特点,孙瀛洲先生编有:“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无,晋唐小楷最出群”四句话,《故宫博物院院刊》(总第二期)有过详细叙述。这里再补充几点:(一)笔法工正、清秀、刚劲、自然;一件器物上青花款的颜色深浅不一。(二)基本写法是:“大”字多数写成撇短、捺长不相称;“宣”字第一笔写成斜点的多,偶有直点,第二笔写一竖道的多,有少数写重点,第三笔软匀少肩,末笔多数右边长,少数左边长或左右相等;“德”字第一、二笔有少数向下撇,一般都向外撇;“心”字第一笔写一立道的多,写一点的少。(三)青花楷款无论六字或四字,圆器带款的多,琢器带款的少。(四)器身各处的款识均无边线,其中只有茶壶在流上写款,带双边线。

明成化款识的特点,孙瀛洲先生云:“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日尖年肥胖,成字三点头肩腰”。

明弘治款识特点是,笔道均匀、清秀,大多数写在器底。笔法有两个特点:(一)“弘”字第二笔要长出第一笔。“治”字第八笔要过于第七笔,但也有少数例外。

明正德款识特点:(一)孙瀛洲先生云:“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高,正字底丰三横年,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二)“正德年制”四字款的“年”字多为四横年。(三)用阿拉伯文或回文写款识,其他时代少见。

明嘉靖款识特点:(一)比正德时期字体刚劲有力,有的字形瘦高,撇短、捺长、勾大。(二)款识的位置遍器身,都带边线,与宣德时期特点正相反。(三)早期笔体与正德相接近,晚期笔体与万历相接近。(四)彩瓷上面出现“大茶房”、“外膳房”红彩款,为御膳用品,是此时代独特款识,其他时代没有,有则后仿。(五)黄地绿彩器物为此时代特殊品种,均为两行六字刻款。(六)此时代的新产品,黄地红彩器物的款识均无圈线,有则可疑。

明隆庆款识特点:多数写“大明隆庆年造”,笔道较细,字样清秀。

明代官窑题“某某年造”款识,是成化时期出现的,到隆庆时期应用较广泛,但同时也用“制”字。而清代则概用“制”字,罕见用“造”字的。

明万历款识一般笔力很硬,捺笔较长。“万”字有两种写法,即“羊”头万或“草”头万。“年”字有时也写四横年。万历早期的笔体与嘉靖晚期相似。

天启、崇祯已到明代晚期,传世品很少,器物本身及款识都较粗糙,有四字、六字楷款。总之,明代年款有所谓“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的说法。

清代顺治时期瓷器传世品少,款识多数带干支,少数为“大清顺治年制”六字楷款。到了康熙时期,瓷器就丰富多样起来,早期作品多无款或仅有干支款,中晚期大量楷款,晚期出现少量的篆书款。其基本特点是:(一)“康”字下半部的“水”多用半水或楷水;“熙”字有所谓“一撇三臣二笔已”之说,下面四点多为顺点或直点;“製”字的“衣”无上点,衣横越过刀,最后三笔都用二笔写完。这些特点一般出现在青花器物上面。(二)天蓝釉、豇豆红釉、釉里红、苹果青、釉里红加彩等器物的青花款识外均无边线,有则可疑。(三)出现堆料款,即用料彩堆写成图章式四字款“康熙年制”、“康熙御制”,款字外围双边线,一般外线宽、内线窄。

清代雍正款识的特点是:(一)楷书多于篆书。无论楷款或篆款,笔体都非常规正,楷书中只有用六字三行的写法时,字体不太规正,但它也是官窑作品。(二)有的器物用黑彩写款,其他时代少见。

清代乾隆款识开始篆书多于楷书,它的篆书款非常整齐,横平竖直。要注意的是后人仿乾隆篆款较多,破绽处为“乾”字左下边的写法与真款相反;“制”字下半部笔道连起来没断开。嘉庆以后篆书款逐渐成为主流,很少见楷款。道光、咸丰时期楷款又渐渐出现,它们的笔法基本一致,写得很规矩,仔细观察整个款识有点倾斜。道光时篆款写得流畅、圆滑,不同于乾隆篆款那样方方正正。同治、光绪时才又大量书写楷款。光绪青花楷款突破过去仅能表示年代的四字、六字款框框,丰富了款识内容,即表示年代的同时,把作者姓名及器物的画意都写在款识中,如“光绪辛卯素云送人制三友图”十二字。还有一点应提出的是乾隆以后普遍应用红彩书写款识,但是各种色地的粉彩描金花卉器物的底部,都为金彩篆书四字款。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明代瓷器款识有什么特点?


明代瓷器款识有什么特点?明代时期,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建立和发展,瓷器上的款识趋于系统化、规范化。民窑瓷器的款识则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以下介绍一些明代瓷器的款识特点。

洪武:洪武一朝,未发现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民窑也极少见,仅见有青花书写“福”、“寿”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县发现“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刻划在罐腹,系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

永乐:明清两代,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作为款识,始于永乐。款式仅见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一种,未见有楷书款。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方明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端视,砚底刻“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十字篆文,经仔细比较,与瓷器上永乐款识字体相似。因此,永官款可能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写在瓷器上。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体式。民窑青花器上有书写“福”、“禄”、“寿”等字的。

宜德:宣德时期,帝王年号款激增,大多数为楷书,也有与永乐一脉相承的篆书款。款式仅见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大多数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宣德年制”四字款少见。刻款有楷有篆,以楷为主。未见有印款。款识外常围有单线圈、双线圈、长方框及长方框外加双圈等,也有无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较随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里心、器盖等处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款识还见有“大德吉祥场”、“敬权”等,民窑青花中见有“福”、“寿”等字款。

正统、景泰、天顺:正统、景泰二朝未见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正统一朝,迄今仅见民窑器楷书“正统元年”和“正统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见。天顺朝仅见四件:一件印“天顺年造”款卵釉云凤纹瓷盘,为官窑器,现收藏于英国达维护特基金会。另两件书“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一件书“天顺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炉。

成化:以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为主,款识外,有的加双圈,有的加双方框,也有无圈框的。官窑罐类,还有在底足写“天”字款的。民窑款识有写“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

弘治:以青花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两行款为主。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款,多为刻款。尚有以红彩写“弘治年制”和“上用”款的,亦系官窑器。民窑器有写干支年款的,如“壬子年制”(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也有写“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吉语款的。

正德:正德官款主要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款和“正德年制”四字楷款,其中以四字款居多。有书写款,也有刻划款。除了用汉文外,此时亦有用阿拉伯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民窑器常见“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还有“长命富贵”、“天下太平”等吉语款。

嘉靖:嘉靖官款一般都在底足书写“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并带有双圈;器口边书写六字横款者少见,但大盘、大缸等的口沿处也见有。款式有青花、红彩、刻字涂金等数种,均为楷书,未见篆书。款字的排列形式,有两行直款、单行横款,也有环形和十字形六字款的。民窑器中有写“嘉靖制造”、“大明年造”年款的。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东书堂”等。人名款激增,如“陈守贵造”、“邓奎自造”等等。吉语款也增多,如“富贵佳器”、“福寿康宁”、“国泰民安”等等。另有写“金大蘸坛用”款的器物,系当时的道教用器。

万历:官款以“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四字两行款少见。有的款外带双圈,也有不带圈的,或六字款呈环形。有青花和刻划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增多,如“徐庆堂”、“纯思堂”、“程廷梓造”、“万福攸同”等等。

天启:官款以“大明天启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也有书“天启年制”的。民窑中书纪年款的见有“天启元年”、“天启八年”、“天启三年唐氏制”以及“大明天启米石隐制”等等。堂名款、吉语款有“竹石居”、“白玉堂”、“同乐佳器”、“仁波佳器”等等,还常见图案款,如兔子、灵芝、方胜等等。

崇祯:崇祯时期署官款的器物少见,有“大明崇祯年制”及“崇祯丁丑”(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等。民窑盛行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如“翔凤堂”、“甲戊春孟赵府造用”、“富贵佳器”等等。

清朝豇豆红瓷器有什么特点特征


清朝时期的豇豆红瓷器是康熙时期发展最好的时期,瓷器的品种越来越丰富、种类越来越多,豇豆红的瓷器就是其中的一类,受到了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喜爱。豇豆红主要是属于一种高温铜红釉,一般是以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通过高温烧制而成,上色的方式也是非常特殊,一般瓷器都是通过浸釉、浇釉,然而它确实通过吹釉来进行上色的。

在其釉色上有着高低之分,上等的学名为“大红袍”,釉色比较鲜明,整个瓷器瓶身为一种颜色,透光度和光泽度都很好,洁白纯洁,一般釉色深浅不一的器物在烧造的过程中,受到了氧化的作用,在瓷器的器口露出绿色的苔点,属于豇豆红中的次品。虽然这是小小的瑕疵,但是在收藏爱好着的心中却是另一番独特的美景。

正是因为豇豆红的烧制难度较大,掌握这项技术的工匠人又很少,所以很少在市面上可以遇上真正的豇豆红瓷器,大多数的豇豆红瓷器成品都是有绿苔点,在光绪时期和民国年间市面上的豇豆红瓷器大多都有绿色苔点,几乎对于大红袍的烧制很少,所以说现在市面上豇豆红瓷器的大红袍的收藏价值才是最高的,价格自然也要比普通常见的绿色苔点豇豆红瓷器要高很多。

一般在豇豆红瓷器的外表上,通常以小件为主,文房用品特别常见,盘、碗之类的很少见,大件器却绝无,比如说:太白尊,造型大致为一个倒扣的碗,小口、矮、颜色光泽度高、形制大小较为统一,所以说也形成了一定的烧制技巧,在烧制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太过普通,样式相似的太多,反而收藏价值和价格就会减少很多。

由于市面上古代的豇豆红瓷器存世量很少,出现了许多仿制品,一般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式进行初步的辨别,一是通过看其器型,由于在康熙时期属于皇帝的专属器物,所以一般都为文房用品八大码,有柳叶瓶、太白尊、印泥盒等,普遍特点就是器型特别小,都在十几厘米以内;二是观其颜色,上等的豇豆红釉质地纯净,可能会含有粉质,红色颜色浅淡,往往散步着很多天然的绿色苔点;三是通过看其底部,底部足圈施白釉,微微泛青色,手感极其的光滑细致;四是通过看其款识,一般都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款识无双圈,青花的呈色较深,楷体的字迹较重,而飘若无力的一般都为光绪民国时期所仿制的;五是看其豇豆红纹饰,太白尊一般都为暗刻的龙纹,蟠龙瓶的龙纹是龙纹是呈绿色,不同品种呈色是不同的。

清朝康熙年间的豇豆红瓷器是我国瓷器历史的一道绚丽的篇章,不仅在其品种上更加的丰富、纹饰上的多样化、器型的优美化,造就了它的今天。

明清时期德化窑有什么特点?


明清时期德化窑有什么特点?德化窑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其始于宋代,明代得到很大发展,以烧造白瓷著称。其“象牙白”可与明永乐时景德镇创烧的甜白瓷相媲美。景德镇的甜白瓷中微微泛青,德化窑则是一种纯白釉器……

德化窑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其始于宋代,明代得到很大发展,以烧造白瓷著称。其“象牙白”可与明永乐时景德镇创烧的甜白瓷相媲美。景德镇的甜白瓷中微微泛青,德化窑则是一种纯白釉器,胎质致密,釉面纯净晶莹、光泽如绢,釉色凝脂、通体透明,在光照下隐现出肉红或乳白的色调,又称“鹅绒白”,外国更赞为“中国白”。它釉色纯洁莹白,胎与釉浑然一体。结合的非常紧密,釉层和胎质几乎分不清。其优秀作品不以纹饰为主,而刻意追求材料的质地美。

清代德化窑的白瓷与明代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即清代的釉色缺乏明代产品那种温润如玉的质感,釉层色泽泛青,很可能是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或还原气氛掌握不当所致。

德化窑烧造的瓷塑作品最为精巧,明代已形成了自己的技法和风格。当时,佛教在中国流行,神仙佛像等瓷塑在全国非常盛兴。民间瓷塑艺术家何朝宗所创作的瓷塑观音有72种造型,大、小规格200多种,其中以十八手观音、证莲观音、坐岩观音、披坐观音最为著名。器物造型优美、神韵动人、线条柔和、衣纹深秀。坐者庄严肃穆,衣角柔和飘垂;立者衣巾临风飘指,俨然驾云渡海,堪称一绝,被日本和欧洲国家誉为“东方艺术”。所塑如来、弥勒、菩提、达摩、罗汉等也仪态生动、神彩奕奕。另外,德化窑烧造的案头小雕塑也为明代晚期的瓷坛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

除雕塑工艺品外,德化窑还生产一些仿古的尊、鼎、炉和一些日用器皿。这些器物的装饰通常以刻、划、印并重,因器而异。龙纹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龙的形象常常被运用于器物的装饰或造型当中,诸如龙凤、云龙、龙鹤、双龙戏水等纹饰及龙凤花瓶、龙瓶、蟠龙烛台、双龙灯具、龙嘴壶、龙虎爵形杯等造型器物。而五爪龙是统治者的专利,民窑彩绘中的龙只是四爪或三爪的,不能超越五爪的等级制度,但画风粗犷,比官窑的瓷器更显得生气蓬勃。康雍时代的龙形体大、身披鳞甲、气势磅礴,用顿捺皴点笔法渲染龙游浮云、翻腾转侧、一身三现的形象。乾隆时代摹古之风盛行,仿前朝景德镇成化、弘治情调,出现特殊的双龙纹:腰身细长、后半尾部为花叶状或凤尾形,轻盈绮丽,俗称香龙。这时期的莲塘游龙也灵活敏捷,一龙或双龙游戏于池塘中,曲折的水波丝丝缕缕,繁密布置,有的则以青地白花的形式构图,显示出池水中的游龙动态。雍正至道光时期,德化窑流行火珠云龙,往往从器里延伸到器外,被称为过墙龙,整个画面富有跳跃式的动感。另外,龙在德化窑釉下青花、五彩、粉彩等装饰中也是数不胜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化白瓷恢复烧造传统产品390多种,现代题材产品日益增多。

明清两代瓷器的款识有什么规律?


根据款识以定瓷器之新旧真伪,是鉴别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并且各有其特征。只以明代款识而论,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识,首先要注意其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肩等八笔的特征,都须认真加以领会和对比,以有助于识别真伪。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写仿款的人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处。既然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动。这种破绽,只有多结合实物反复印证方能看出。

然而,只靠这一方面的研究仍嫌不足,尤其是元代以前瓷器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制”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只见过耀州窑有印着“大观”、“政和”字样的碎片,元代也只有带“枢府”、“太禧”以及干支的器皿,且为数甚少。明清两代纵有款识,而晚清及民国所仿字体十分逼真,极难识别,必须同时详较其字体及位置,方不致发生错误。例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见到圆器上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器里部的中心,而文献上还有六字款的记载,但无实物,并且在琢器上也未见过带年款的器皿,不过仿器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字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又如宣德款所谓“宣德年款遍身”的说法。普通多在底足中心或圆器里心与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甚至个别还有双款(如合欢盖盒、文具盒等在盖里和底足均有年款)。这类款识有竖款也有横款,六字款多而四字款少。至于嘉靖年款的排列方式较前复杂,除单行横款、双行直款外,尚有环形款,十字款(即上下左右写)等。诸如此类,都需要进一步掌握其规律。

大致说来,在字体方面明代多用楷书款(只有永乐、宣德、弘治和其他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康熙篆书款尚不及百分之一),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由于乾隆开始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 趋势。而明、清两朝的楷书款与篆书款书法上也各有其不同的风格,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了。

其次还应仔细观察款色。例如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照视,多是深厚下沉,清初仿品也大致如此。道光以后的仿品青色则散涣,而且浅淡上浮。尤其是宣德款色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几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但是后世绝难仿效的特征。自明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甚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与刻、雕、印、堆的方法上并未减少。只有认真加以区分,方可看出因用料和技术不同而各有其书法特点,同时由此也可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但是堆料款“康熙御制”的康字却受原料特性与边框的限制,不易舒展,又如乾隆时期以前多用青花款,其后多用抹红款,而且清代康、雍、乾堆料款的瓷器绝大部分是官窑中的精品。

在用字和写法乃至字数方面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製”,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成化的“成”字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特征,万历的“萬”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以及写“康熙御制”四字款的瓷器90%以上为当时新制的精品等等,这些都是鉴定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明、清瓷器除一般的官窑款外,民窑瓷器中带年款的也不在少数。但大都是景德镇所制,其他地方窑写款的极为罕见。除上述记年款识外,还有所谓堂名款(中和堂、慎德堂)、殿名款(如体和殿、储秀宫)、轩名款(如宜古轩、尘定轩)、斋名款(如拙存斋、乾惕斋)、吉言款(如万福攸同、德化常春)、赞颂款(如万寿无疆、洪福齐天)、陶工款(如吴为、崔国懋)、珍字款(如珍赏、珍玩、奇石宝鼎之珍)、用字款(如上用、公用)、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辛丑年制)、供养款(如“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村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 胡得一元帅打供。”“皇清康熙甲子岁仲秋日吉旦供奉普陀禅院圣佛前。”)等等。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位置、款色和字数、结构等各方面,也应当知道同一时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务必互相印证,稍有可疑之点,便应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讨。何况仿品中尚有新物旧款与真坯假彩等手法,主要仍须根据造型,其次要参考纹饰、胎釉等各种特点,如此步步深入,才可能具有比较可靠的辨别能力。

明朝瓷器款识有哪些特点?


明朝瓷器款识有哪些特点?明代时期,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建立和发展,瓷器上的款识趋于系统化、规范化。民窑瓷器的款识则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以下介绍一些明代瓷器的款识特点。

洪武:洪武一朝,未发现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民窑也极少见,仅见有青花书写“福”、“寿”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县发现“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刻划在罐腹,系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

永乐:明清两代,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作为款识,始于永乐。款式仅见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一种,未见有楷书款。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方明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端视,砚底刻“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十字篆文,经仔细比较,与瓷器上永乐款识字体相似。因此,永官款可能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写在瓷器上。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体式。民窑青花器上有书写“福”、“禄”、“寿”等字的。

宜德:宣德时期,帝王年号款激增,大多数为楷书,也有与永乐一脉相承的篆书款。款式仅见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大多数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宣德年制”四字款少见。刻款有楷有篆,以楷为主。未见有印款。款识外常围有单线圈、双线圈、长方框及长方框外加双圈等,也有无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较随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里心、器盖等处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款识还见有“大德吉祥场”、“敬权”等,民窑青花中见有“福”、“寿”等字款。

正统、景泰、天顺:正统、景泰二朝未见任何带年款的官窑器。正统一朝,迄今仅见民窑器楷书“正统元年”和“正统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见。天顺朝仅见四件:一件印“天顺年造”款卵釉云凤纹瓷盘,为官窑器,现收藏于英国达维护特基金会。另两件书“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一件书“天顺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炉。

成化:以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为主,款识外,有的加双圈,有的加双方框,也有无圈框的。官窑罐类,还有在底足写“天”字款的。民窑款识有写“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

弘治:以青花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两行款为主。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款,多为刻款。尚有以红彩写“弘治年制”和“上用”款的,亦系官窑器。民窑器有写干支年款的,如“壬子年制”(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也有写“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吉语款的。

正德:正德官款主要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款和“正德年制”四字楷款,其中以四字款居多。有书写款,也有刻划款。除了用汉文外,此时亦有用阿拉伯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民窑器常见“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还有“长命富贵”、“天下太平”等吉语款。

嘉靖:嘉靖官款一般都在底足书写“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两行楷款,并带有双圈;器口边书写六字横款者少见,但大盘、大缸等的口沿处也见有。款式有青花、红彩、刻字涂金等数种,均为楷书,未见篆书。款字的排列形式,有两行直款、单行横款,也有环形和十字形六字款的。民窑器中有写“嘉靖制造”、“大明年造”年款的。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东书堂”等。人名款激增,如“陈守贵造”、“邓奎自造”等等。吉语款也增多,如“富贵佳器”、“福寿康宁”、“国泰民安”等等。另有写“金大蘸坛用”款的器物,系当时的道教用器。

万历:官款以“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四字两行款少见。有的款外带双圈,也有不带圈的,或六字款呈环形。有青花和刻划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增多,如“徐庆堂”、“纯思堂”、“程廷梓造”、“万福攸同”等等。

天启:官款以“大明天启年制”六字两行楷款为主,也有书“天启年制”的。民窑中书纪年款的见有“天启元年”、“天启八年”、“天启三年唐氏制”以及“大明天启米石隐制”等等。堂名款、吉语款有“竹石居”、“白玉堂”、“同乐佳器”、“仁波佳器”等等,还常见图案款,如兔子、灵芝、方胜等等。

崇祯:崇祯时期署官款的器物少见,有“大明崇祯年制”及“崇祯丁丑”(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等。民窑盛行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如“翔凤堂”、“甲戊春孟赵府造用”、“富贵佳器”等等。

不同朝代的官窑瓷器有哪些特点?


不同朝代的官窑瓷器有哪些特点?。

瓷器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各类瓷器精妙绝,令人叹而观止。官窑瓷器是瓷器的一类,相对于民窑在制瓷工艺上要求更严格,因此官窑瓷器也更加精美。根据时代的不同,官窑瓷器被划分为唐代官窑、宋代官窑等等,那么不同朝代的官窑瓷器具有哪些特点呢?

官窑瓷器的历史由来

其实最开始制作瓷器,应该是从民间开始的。我想起初他们可能是闲来无事,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瓷器,有花瓶、碗、碟等等。越到后来,人们对他们的造型装扮越来越熟稔,所以瓷器开始广为流传。而这等新奇玩意,官家要是不参与,岂不是落后了。而随着瓷器的身价越提越高,那么一些臣子就会觐见,挑选或者是自己制作一些比较珍贵的瓷器进贡给更高更有权势的统治者。所以,在唐朝时,开始兴起了公家的制瓷窑,官兵监督民间一些手艺比较好的技术工制作大量瓷器,再从这些瓷器中百中选一甚至千中选一,拿去进贡,而其他留下自己用或者拿出去售卖。所以,那时就出现了官窑瓷器。而官窑瓷器的底部一般都会有公家印记。

唐朝、宋代官窑瓷器的特点介绍

唐朝官窑瓷器特点

在唐朝以前,瓷器一般都是单色调的青色,而到了唐代这个以色彩为美的朝代,瓷器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唐朝烧制出的官窑瓷器的品种非常多,并且它们的外观美丽精致。并且,它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单调,而是上面开始加了一些颜色比较鲜艳的美丽彩色花纹。它也不仅仅只是摆在室内只能供我们欣赏,它们的实用性也是非常强的,并不比唐朝以前的瓷器差。

宋代官窑瓷器特点

到了宋朝,人们对于官窑瓷器的推崇更是到了一个高峰。并且那时候更是出了五大名窑:定窑、官窑、钧窑、哥窑、汝窑。定窑出产的瓷器主要是白瓷、黄釉瓷,少数有酱色、红色、黑色等比较名贵的瓷器。一般都是比较薄和轻,也比较坚硬,颜色虽然是白色,但是并不透明。官窑主要生产的是颜色晶莹剔透的青瓷,外表有开裂或者冰片的形状。钧窑出产的瓷器中碗盘最多,但是最为出名的还是数花盆。汝窑出产的瓷器是比较有特点的,它的里面会加入一些名贵的玛瑙,让它看起来与众不同。

清代瓷器的款识都有什么特点


清代瓷器的款识都有什么特点。

清代瓷器款识多而普遍,无论官窑、民窑器,除康熙初期外,大多留有各式款识。

顺治时期的官窑瓷器,年号款不多见,主要有楷书六字双行“大清顺治年制”、楷书四字双行“顺治年制”,均为青花书写,青花色泽比较深浓沉稳。另有少量“大清年造”、“大清年制”的,均是明末遗风。

顺治民窑以各种吉祥款、斋堂款、人名款为多。吉祥款如“雅”等,斋堂款如“望仙楼”、“百花斋”等,人名款如“许世文亢公制”等。

康熙早期款识字体以楷书为主。帝王年号款少见,多为干支纪年款、斋堂款、图记款、花押款。款识排列多种多样,有六字三行、六字双行、四字双行,四字十字形钱文排列等。

中期仍以楷体字为主,且大量出现帝王年号款。排列形式也趋向统一,以六字双行为主。

晚期则以楷书为主,另有少量篆书,排列形式也以六字双行为主。

康熙民窑器极少写年号款、纪年款的,大多数为赞颂款、吉祥款,尤其多斋堂款、图记款。

雍正款识以楷书六字两行和四字四行为主,有少量六字三行和六字一行的。此时篆书款也逐渐的多起来,有四字双行,六字双行,六字三行多种形式。

雍正民窑器仍以斋堂款居多。

乾隆时期的款识由康、雍时期的楷书为主变为以篆书为主。排列由六字二行为主变为以六字三行为主。书写材料除青花外,多种材料并用。

乾隆民窑除大量吉祥款、赞颂款外,也有不少写年号款的,但一般字体草率,有的甚至只是半边字,不可辨认。

嘉庆款识也以篆书六字三行为主。多用青花书写,也有红彩、金彩及刻款的。

民窑款识多为吉祥款、赞颂款、斋堂款之类,书写工整。也有写年号款的,字体草率。

嘉庆时期还兴起了一种篆书带方框的款式。篆书工整、框线整齐,似图章印鉴,故俗名印章款或图章款。

道光款以篆书为主,大多为六字三行式排列,也有极少一字横列的。

道光民窑器中,部分王公大臣烧制的斋堂款器,质量颇高,款字书写也见功力。

咸丰款识楷篆并用。款式则有六字三行、六字双行等。嘉庆朝始兴的篆书图章式款,此时大为盛行。

同治款识以楷书六字两行为主,青花书写色调浓艳,略有晕散。

民窑器除大量吉祥款外,也多年号款。年号款多为六字二行,也有四字双行者,均为红彩印章或篆书款,大多字迹草率,色泽暗涩。

光绪款识楷篆并用,以楷为主。款式多为六字二行。

民窑器多为篆书图章式款,篆书十分草率。民容器中的斋堂款器,制作上乘,款识也较精。

宣统官窑款仅见楷书,六字双行,以青花书写,字体工整秀丽,青花色泽明快,无圈栏。

各朝代仿哥窑有什么特征?


各朝代仿哥窑有什么特征?1.宋元龙泉黑胎哥窑:黑胎;紫口铁足;金丝铁线;宋代器型;气泡如聚沫攒珠;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釉层为失透乳浊釉;釉面有一层酥油光皱;

2.非黑胎宋哥窑:明清朝廷从民间征集品:(1).胎质: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似聚沫攒珠;(6).釉层为失透的乳浊釉;(7).釉色有:粉青、月白、灰青、青黄等多种;

3.元哥窑:器物比南宋哥窑稍粗糙,胎体一般较厚重而疏松。视觉上好象火侯不够,含有一些杂质,釉面不太均匀洁净。开片零乱,不清晰,缺乏宋哥窑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宋元以前用干法施釉,明清以后用湿法施釉,在釉泡上表现不同);

4.洪武仿哥窑(明代仿哥窑,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嘉靖三朝):胎色灰黄,胎质粗松,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纹;以月白色釉为主;口部涂有茄紫色;

5.永乐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细洁光润,片纹开裂较大;

6.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谈黄,灰白(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有象明代白釉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酥油光皱不同;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底足涂抹了一层酱紫釉,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僵直;颜色浅淡;气泡具有宣德瓷器特征。

7.成化仿哥窑:胎质细腻白净,釉质肥厚晶莹,玉质感较强,器口与器足有的施酱色釉;有的没有;有的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开片有大小,呈金丝铁线状,纹路僵直;分布不均匀。

8.嘉靖仿哥窑:水平较高,胎体厚重欠规整,胎白粗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黄釉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

9.明代民窑仿哥窑:集中在成化,嘉靖二朝;其特征是:釉色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纹片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修胎不规整;多数为宜兴欧窑作品;

10.清康熙仿哥窑,此时工艺水平提高;造型庄重规整;胎质白而坚细;釉面莹润;玻璃光泽强;有的刻有中丞二字,为郎窑作品;

11.雍正仿哥窑(清朝雍正、乾隆仿的最好,可以乱真,用黑胎):雍正仿哥窑胎质为铁灰色,外表有油亮光泽,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但缺宋哥窑那种酥油光泽。开金丝铁线,但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不如宋哥窑在小区域也有曲折变化。

12.乾隆仿哥窑:基本上是雍正朝延续,开片欠细碎,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多数僵直,在小区域曲折变化欠佳。

13.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制瓷工艺低下,显露粗糙之气,胎质为白胎;釉质多松懈肥厚,釉面不够均匀干净。有波浪釉特点,器口涂抹酱黄釉,底足涂抹黑色釉。

10.同治、光绪、宣统三朝:有些精品不再有波浪釉,釉面疏松,紫口铁足靠涂抹,名为仿,却己是有名无实。

11.民国仿品:又兴起一个高朝。清未民国初,因英、法、日、德、美大肆收罗中国瓷器。涌现出一大批仿古能手,其品种之齐全,数量之多超出任何一个朝代。这个时期仿哥窑釉色只有粉青与月白二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上釉采用湿法上釉法,从气泡上及胎质上可以区别。

12.现代仿品以景德镇叶宏明等人为高仿,虽然仿制了黑胎哥窑及官窑,但其包浆、开片、气泡及玉质感是无法仿的。其他造假者是白胎,与南宋哥窑己不可同日而语,相差甚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清朝代款识有什么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清朝代款识有什么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明清瓷器款识鉴别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