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北宋宫廷专用黑盏:——蕴含宇宙的 “天目杯”

北宋宫廷专用黑盏:——蕴含宇宙的 “天目杯”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北宋汝窑瓷器鉴别 黑釉瓷器的鉴别

2021-01-11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天目杯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

什么是天目杯?WWW.TAoci52.CoM

爱好者说—上天的美意

五年前,许先生爱上了天目杯,因为它够特别。“天目杯有独特的审美趣味,是其他品杯很难超越的。了解天目杯的历史、故事的人,会对它更加欲罢不能。天目杯是上天的美意,就算不用它来喝茶,喝水也可以。”

策展人说—纹理更加多样

据本次千杯展策展人孙丽娟介绍,在宋代,天目杯是典型的“斗茶”器型。“斗茶”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胜负的决定标准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标准是以纯白为上,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而黑盏更便于看清白色的汤色和汤花,故而成为“斗茶”的典型器型。

相比宋代的天目按照油滴、兔毫、星盏、鹧鸪斑等纹理来分类,当代的天目又有了新的突破,在釉和胎上的新尝试,让天目的纹理更加多样。若用放大镜观察,在不同的光线下,可以看到天目釉内部不同的色泽变化与立体纹路,如同一个小宇宙。

百度说—专供宫廷用

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字样。这种瓷器由日本僧人带回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日本和韩国的茶道都非常重视此物。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天目杯独特在哪里?

爱好者说—浅浅鹧鸪斑

在这次千杯展上,有位吴女士特地带了自己的天目杯,来和千杯展上的天目杯一较高下。她的天目杯,有浅浅鹧鸪斑(一种天目杯纹理),摸上去凹凸不平:“这样的纹理,茶泡久了,可以留住茶香。”

策展人说—图案千变万化

本次千杯展上的天目杯,大多出自台湾艺术家之手。策展人孙丽娟专程挑选了陶艺家林泰山与郑顺仁的天目杯:“每个艺术家的天目杯都不一样。比如林泰山的天目杯,色彩多样,发色稳定,十分耐看,性价比很高。胎料和釉料都是专门配制的,为的是让釉能够更好、更稳定地发色。”

天目杯制作的困难之处,在于天目陶瓷难以烧制:“烧制天目的炉温难以控制,温度稍有偏差,极有可能烧制失败。由于温度的细微变化,烧制后形成的图案也千变万化,每件都堪称‘孤品’。”

百度说—修身养性

天目杯的茶碗敞口,小圈足,胎体厚重,釉层均匀厚润。由于每个碗、盏不同的釉色变化,仿佛就是一个不同世界的天相,可由有形的天目启发人们的“禅心”,摆脱时空,自我醒思,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所以备受喝茶人青睐。

编辑推荐

北宋官窑的鉴别


1、汝窑

宋官窑创建于北宋徽宗时期,在宋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宋瓷之粹。南渡后,因袭故京遗制,重建官窑。故宋代官窑有南北之分,南宋人叶置的《坦斋笔衡》曰:“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及其精致,釉色润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这段文字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宋代官窑瓷器的珍贵治资料,它言简意赅,把宋代官窑瓷器建立的原因、时代、沿革及其建窑地点作了明确的叙述,使我们对民窑“受命”烧造“贡瓷”至皇家“自置官窑”烧造的发展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据前述《坦斋笔衡》记载,州治临汝应为其遗址所在地,然而,临汝遗址始终未能获得考古证实。

1977年,故宫博物院在调查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时,曾采集到与宫中传世汝窑器相同的标本,并对它进行了两次科学化验,其结果与50年代故宫博物院提供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传世汝窑洗的化学数据相同。这一科研成果有力地说明二者的窑口相同。但由于当时采集标本的数量很少,因此不能以一概全而作为定论。1986年11月、12月间,上海博物馆清凉寺考古工作者提供的线索,对当地窑址作了进一步调查,共采集汝窑瓷标本40余件,并出版了《汝窑的发现》一书。

上述调查与发掘工作,证明了《坦斋笔衡》所载的“宫廷先命汝州烧造贡瓷,后自置官窑烧造”的历史的真实性。但《坦斋笔衡》提到“京师自置”,而宝丰清凉寺窑址并不在京师,这又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京师”应理解为泛指朝廷,自置官窑地点当然也可以不在京师。就文字上讲,“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与上文的“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是紧密相承的句子。其中的“自”与“命”二字是相应而言的。“命”是朝廷指令民窑烧制贡瓷而言的,“自”则是指朝廷自身建窑而言。因此,“京师”应是朝廷的代名词。这种类似句式还见于陆游《老学庵笔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此处“故都”实为北宋朝廷的借代,非指地名。因此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是一致的。

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史可知,民窑也罢,钧窑也罢,均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为这是建窑烧瓷的必要条件。没有烧瓷的主要原料瓷土及其所用的燃料(木柴与煤)等自然条件,是无法建窑烧瓷的。

考古资料证明,河南是我国唐、宋瓷窑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从河南全省的古瓷窑的分布情况看,各个时期瓷窑遗址绝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北起太行山麓鹤壁、焦作、南到伏牛山东麓的平顶山广大地区。而铁路以东几乎没有古瓷窑的遗存。古汴京(开封)地处京广铁路以东,因此它不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

官窑来源于民窑,从这个逻辑上讲,在汴京建立之前,理应有个民窑的存在。否则,这种“汴京官窑”青瓷便成了无源之水。河南宝丰清凉寺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解决北宋官窑遗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考古证实,清凉寺遗址的部分发掘品与传世汝窑瓷相同,官汝窑器的胎质大多呈香灰色,釉色基本为淡天青色。色调稳定,釉面滋润而不甚光亮。釉层开细小纹片并伴有冰裂纹,因裹足支烧。器底留有芝麻大小不等的支烧痕,制作十分精致。在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民汝窑器,经研究,当时官汝窑烧造前的遗存。这证明了先“命”汝州烧青窑器,后“自”置官窑的历史事实。

南宋官窑的发掘为研究北宋官窑的源头提供了珍贵资料。南宋官窑的发掘者认为:“南宋官窑的早期产品,受浙江制瓷工艺的影响不大,而是根据汝窑的技术而生产的,所以,从胎、釉配方,胎色、器形、釉层不透明、开裂和用支烧等,都与汝窑官窑相似。”可见,文献上的“袭故京遗制”是袭官汝窑而不是袭所谓的“忭镜官窑”。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宫中收藏三者相互印证,即可得出官汝窑即时北宋官窑,亦即汴京官窑的结论。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产品的特征为:胎质大多呈香灰色,釉色呈淡青色。并注重釉色的典雅,以开纹片为美,不讲究刻划花的装饰,个别器物仅仅装饰一道或几道弦纹。造型大多模仿古代青铜器的样式烧造,古朴而端重。制作精细,盘、碗、洗等均采用裹足满釉支钉烧法,圈足卷曲外撇,器底留有细小如芝麻大小的支钉烧痕迹。

关于官汝窑烧造的时间可作如下推断:《坦斋笔衡》云“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指明了官汝窑的上限在政和(1111—-1118年)年间。又据成书于宣和六年(1124年)的《宣和和奉使高丽图经》内记有“汝州新窑器”之说,证明官汝窑建立距宣和六年不会太久。而后便是靖康之乱。故而笼统言之,官汝窑的烧造史是上起政和年间至北宋灭亡的10余年间。

2、钧窑

官钧窑是继官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北宋官窑。考古工作者据“花石纲”史料及有关方志记载,结合宫中传世的钧窑瓷器,对其产地今河南禹县进行过多次调查。1965年,终于在禹县城北门内的八卦洞发现了古窑遗址,发掘出土的器物在造型、釉色方面均与宫中传世钧窑瓷相同。从而证实了禹县窑址即是北宋官钧窑遗址。

北宋后期,在苏、杭设置“造作局”,以应皇室之需,竞相制作各种奢华奇巧玩物。尔后,有设“应奉局”搜罗各种珍贵的花石树木,运作汴京,史称“花石纲”。徽宗根据《周礼》记载,大兴土木,凿池引泉,修建殿阁楼台。庭院满目嘉花名木,室内陈设奇花异石,并建“寿山艮岳”。为了种植奇花异草和制作怪石盆景,便在河南禹县建立了官钧窑,以烧制陈设用瓷。

官钧窑自民间择选能工巧匠,烧制各种宫廷陈设用瓷。如花盆、奁、出戟尊、鼓钉洗等,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称最。质地优良,制作精细。其中的玫瑰紫花盆、月白釉出戟尊均为宫中收藏官钧窑中的精品,这类官钧窑瓷器的底部分刻有“一”至“十”的编号字样,标明每类器物有自大到小的10种型号。官钧窑出窑后皆遴选入宫,臣民难得获得,故罕见墓葬出土。北宋灭亡,官钧窑废弃后民窑承其余绪继续延烧,生产民间用瓷。所以后来墓葬出土的钧瓷,都是民间瓷窑的产品。

官钧窑遗址发掘证明,官钧窑瓷器为两次烧成。即在器物成型后,坯体先要经过、一次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造。因为钧釉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釉,须以多次分层挂釉,比一般瓷釉为厚。若坯胎强度松软,不经素烧,即挂釉烧造,会造成废品迭出。素烧还可以在施釉以前剔出不合格的坯胎,素烧有高温与低温两种。官钧铀成于高温,因此,钧游要求胎体的强度较高,经过高温素烧,可使胎釉强度一致。从而,达到提高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的目的

北宋官窑大的谜团


中国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顶峰,出现“汝、定、钧、官、哥”五大名瓷,但最珍贵的,恐怕还是官窑。笔者近日采访了文物鉴定专家孙大为先生,他不在意故宫受损瓷器的经济价值,而对宋代官窑的几大谜团兴趣颇浓。

窑址之谜是北宋官窑的最大谜团。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下,至今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的官窑遗址。关于北宋官窑窑址在何处,一般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官窑即为汝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由于从釉色、器型和胎质上看,汝窑和官窑极为相似,因此他们认为“汝官不分家”。第二种说法,由于窑址不明,存世量少,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第三种说法,北宋官窑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虽然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比较多,但是至今仍然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

官窑的存世数量同样是一大谜团。提到宋代官窑,孙大为先生感叹道:“一个成熟的艺术种类,世界各地的收藏悉数在内,成品量还不足三位数。”宋代官窑数量的稀少已经成为事实,但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孙先生认为,相对于龙泉窑和耀州窑的千年窑火不断,北宋官窑从兴建到消亡,只有短短一二十年,南宋官窑的烧制也只有130多年。另外,北方的窑口多为馒头窑,空间上比南方的龙窑和棱窑小得多,这也决定了北宋官窑不可能有很大的产量。

孙先生说,宋徽宗在被俘虏前,或许下了最后一道圣旨:弃窑,彻底毁掉,不留痕迹。像这样一位颇具艺术修养的君王,亲手毁掉自己钟爱的艺术品,是完全有可能的。元兵不但烧毁了南宋的绝大部分宫廷建筑和皇家设施,而且还挖掘了南宋历代帝王的陵墓,并全部破坏、捣毁。再加上元、宋之间的文化差异,元朝统治者在推翻南宋王朝时连同南宋官窑一起摧毁。传说,元朝时曾发生过元人武士用官窑瓷器换牛肉吃。孙先生为官窑遭遇的浩劫扼腕叹息。

工艺之谜是宋代官窑的第三个谜团。据孙先生介绍,由于宋代统治者对官窑的偏爱,其制作工艺达到登峰造极,失传之后至今难以复制。宋代官窑的制作技艺起源于唐代秘色瓷与五代柴窑。孙先生对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产生疑问,为什么要等到农历九月才开窑?是制作时对温度和湿度有什么独特的要求?抑或是诗人只是为了诗的意境随性而发?孙先生认为随性而发的可能性极小,宋代官窑工艺最难掌握的地方就是其独特的原料配方。传说有人试验了1000多种配方也未能达到宋代官窑的水平,这其中有什么奥秘,不得而知。

宋代官窑神秘的面纱和多舛的命运并不能抹灭其独特的艺术光芒。宋代官窑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只是以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给人一种静谧和含蓄内敛的美感。紫口铁足,更增加了其古朴典雅之美。器型除常见的盘、碟、洗之外,还有瓶、炉等礼器,反映出宋代文人高雅的艺术品位。

/*分页*/.turnPage{text-align:center;margin:0auto;padding:20px016px0;clear:both;color:#aaa;}.turnPagespan,.turnPagea{border-right:1pxsolid#686866;border-bottom:1pxsolid#686866;padding:2px;background:#fff;color:#bc2931;clear:both;font-weight:bold;text-align:center;word-wrap:break-word;margin:2px;}.turnPagea,.turnPagea:visited{color:#000;}.turnPagea:hover{padding:5px;color:#bc2931;}

北宋陶瓷的简单介绍


北宋陶瓷大致分为六个瓷窑系,北宋时期的陶瓷也是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时期,宋代陶瓷,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

宋朝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北宋陶瓷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另人爱不释手。如婴戏纹,或于碗心、或于瓶腹,将肌肤稚嫩,情态活泼的童子置于花丛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树折花,追逐嬉戏,真切动人,生活气息甚为浓厚。

宋代陶瓷,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

珐琅彩:高贵的宫廷御用瓷器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珐琅彩是唯一一款在宫廷烧制的御用瓷器,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高贵,这也为它的身价攀升提供了足以傲视其它瓷器的资本。

光绪 蓝釉珐琅彩瓜果纹盘(一对) 成交价 RMB42.483元 拍的高拍卖(国际)有限公司

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产胡姓人家,时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因此惊动了官府。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但他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区分宫里与民间瓷器,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古月轩”。

珐琅彩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非常讲究,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这几年,珐琅彩一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宠儿,一直是中国瓷器市场价格的翘楚。据记载,清宫收藏的珐琅彩瓷器约有400件,其中300件在抗战时期南迁,后于1949年运至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在历年市场上流通和藏家收藏的珐琅彩瓷器则不超过50件。据悉,这些流转世间的珐琅彩瓷器则多是因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八国联军抢劫紫禁城以及晚清宫廷非法偷运而流失海内外的,其价格从晚清民国至今一直高高在上。

清乾隆 珐琅彩山水人物纹鼻烟壶 成交价RMB397.25元 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鼎盛时为雍正期之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彩和粉彩共存。

收藏珐琅彩要注意以下要素:

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造型: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

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工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入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

北宋官瓷的保护和传承


北宋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引入汝瓷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瓷器,是汉族陶瓷史上唯一一个将窑址建在宫廷烧制的瓷器。当时,北宋官瓷结合瓷器制作大师的精湛技艺与宋徽宗的艺术才华,既在制作技艺上远远超出民间瓷器,同时又充盈着皇室瓷器的华贵与精致。

在金兵攻克汴京时期,宋徽宗忍痛毁窑,北宋官瓷就此停止生产。宋高宗时期,斥国资复古礼器,最终传承了北宋官瓷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南宋时期,瓷器的需求量增大,朝廷大量烧制以北宋官窑为蓝本的南宋官瓷,使得两宋官窑得到延续,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清乾隆皇帝十分喜爱北宋官瓷,并敕命工匠对北宋官瓷进行仿造。清仿北宋官瓷作品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一些仿烧作品几乎可乱真。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乃至世界著名的文物收藏机构,均藏有乾隆时代仿烧的北宋官瓷,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质、釉色,均达到了宋以后历代仿烧官窑的最高艺术水平。

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北宋官瓷的恢复,通过立项研制,最终研制成功。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是开封市政府2014年第一批颁布的民办博物馆,该馆隶属于开封宏达检测集团和宏达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生产、展示于一体的地方民办博物馆。多年来不断挖掘、研究北宋官瓷精湛制作技艺,生产出的官瓷可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北宋官瓷传世真品相媲美。

立足于开封深厚的古城文化底蕴,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集营利和公益为一体,进行北宋官瓷艺术的研究和传承。2014年,北宋官瓷博物馆在瓷器上釉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一窑三百多件,经常只有十多件烧制成功,一窑就损失三四万块钱,而连续十几窑都失败了。但是这个过程却为艺人们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不断的尝试之后,慢慢成功率有所提升,现在的成功率能够达到每窑80%的成功率。

立足于开封深厚的古城文化底蕴,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集营利和公益为一体,进行北宋官瓷艺术的研究和传承。2014年,北宋官瓷博物馆在瓷器上釉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一窑三百多件,经常只有十多件烧制成功,一窑就损失三四万块钱,而连续十几窑都失败了。但是这个过程却为艺人们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不断的尝试之后,慢慢成功率有所提升,现在的成功率能够达到每窑80%的成功率。

手拉坯工艺制品储罐和笔洗

在博物馆的经营过程中,博物馆还免费为开封市民以及外地的游客开放,游客可以进馆内免费参观,同时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陶艺,馆内的陶瓷艺人也会为其烧制,瓷器出窑后可带回家。此外,博物馆成立实习基地,为开封市内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免费传授学生关于瓷器的知识,学习和了解陶器制作工艺。

1984年用煤窯烧制的传世品器型:方尊

1984年煤窯烧制:出戟尊

现在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的经营慢慢趋向稳定,烧制成功的瓷器,经常被全国的瓷器爱好者和收藏家购买,也被一些外地的瓷器店和厂家来此批发瓷器。另外,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还会带着制作精致的瓷器参加一些民间艺术的展出,不断扩大北宋瓷器的传承。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馆内展品共计2000余件,主要分为1984年煤窑烧制官瓷作品、历代瓷器作品和现代瓷器作品展区。

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展厅陈列的北宋官瓷精制作品

展柜陈列的是2010年在烟台中国民间艺术品展览会上获得金奖的大弦纹瓶

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的艺人正在制作茶壶

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的艺人正在制作茶壶

官瓷制作第一次素烧过的半成品:茶壶、公道杯、菊花茶杯

对于今后北宋官瓷的传承,开封宏达集团将会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形成文化、商业、旅游共同发展,做好官瓷的展示、展销以及收藏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项目,继续推动北宋官瓷文化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建盏的鉴赏与收藏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陶瓷茶具發展亦与时俱进。宋代是茶与器融合历史上的一个高峰,从王公贵族到坊间百姓斗茶成风,北宋的斗茶之风成就了中国八大名瓷之一的“黑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建盏”。建盏是黑瓷代表,产自建窑,因为产地为宋建州府建安县,因此被称为建盏。其始烧制于五代末,在宋时达到鼎盛,出品多为皇室御用,深受北宋宫廷皇室所钟爱。北宋名臣蔡襄在《茶录》中就有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即今建阳)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器型饱满,釉汁肥润乃建盏的基本特征。建盏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在高温中,釉面会产生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斑纹。鉴赏建盏首先要了解建盏的烧制流程。建盏的烧制要经过一系列工序,包括洗浆、沥浆、炼泥、手拉坯、晾坯、修坯、上釉、晾釉、烧窑、出窑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一个细节上操作有瑕疵都会影响建盏的整个品质。建盏烧制要求极高,过温盏型变形,温度不到则无法产生釉斑。因此,火是建盏制作中最难控制的环节。柴烧,只能用肉眼看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有时多扔几块木头,就会烧坏一窑的建盏。建盏的工艺特点表明,烧成一件完美作品,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废品和次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一些鉴赏建议:

一、建盏的胎土选择

建盏最大的特点就是表面神奇的斑纹。能够在烧制的过程中出现斑纹的首要条件就是胎土,建盏的胎土是从建窑附近的山里挖来的,含铁质多,能耐1300℃以上的高温,所以才能烧出建盏黑釉瓷独特的“铁胎”。鉴赏建盏,先看建盏的底胎。含铁量高的胎土耐高温性差,极易发生变形和开裂,所以建盏的胎土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颗粒较粗的石英石等耐高温的天然矿物。好建盏的胎,颜色接近深灰或者深褐色,且胎质较粗糙坚硬,敲打会有似金属碰撞之声,它的优点是胎质厚重,散热比较快,注入开水也不会觉得烫手。其炼制手法需要经过炼制和简单陈腐。由于含铁量高,所以烧制时易变形报废,这也是为什么喜欢研制建盏的陶艺家都要到建阳水吉去买胎土的缘由。

二、建盏的斑纹差异

建盏作为上等茶器,与生俱来有着它的独到之处。建盏的魅力取决于斑纹,而斑纹又是千变万化,无一相同的。其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油滴斑、曜变等。兔毫斑纹有长有短,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有隐有显,所以兔毫形状清晰不一,不同部位的斑纹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匀。兔毫盏的条纹形态以柔长为美,条纹的分布不稀不紧,丝丝相扣,条纹清晰可见且有三维立体效果,条纹从盏口延伸至盏底为最佳,但这点极难做到。油滴斑纹的形成是浮萍机理,釉面斑点是由许多小斑点拼合而成。小斑点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随机而遇靠在一起,组成许多形状不一的大斑点,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纹。好的油滴盏,析晶彻底,斑纹清晰可见,斑纹大小均匀,密布在釉层的表面,尤其是盏口位置能布满斑纹的为上品,且斑纹的三维立体感非常强烈。曜变斑纹则是建盏表面的花纹,各种不同斑纹的建盏的烧制难度也不同。建盏的斑纹变化受胎土、釉料、温度以及还原气氛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总之,釉面斑纹越奇特,烧制难度越大,收藏价值就越高。

三、建盏的品相界定

一个上好的建盏,一定要满足没有明显的变形,表面无开裂,气泡、针眼较少这几个条件,界定器型是否圆润可以从盏口用肉眼观察,界定是否畸形可以将建盏倒扣在表面平整的桌子上,看它和桌面的贴合度,如果可以左右晃动,则说明变形严重。而针眼开裂等也是可以用肉眼观察出来的。

四、建盏的幻彩效果

好的建盏能折射出不同色彩的光芒,在阳光或灯光下亦或是装进茶水后都能放射出不同的光芒。建盏的幻彩主要以金色银色蓝色为主,也有一些盏能焕发出多种色彩。乍看兔毫,低调黯淡,其貌不扬,但是细观会发现青黑的釉面光亮如墨玉,灵动的纹样或如兔毫。而盏上的纹样由窑火自然烧制而成,竟能成就这般奇迹,让把玩者不胜冥想,出自自然圣手,亦静亦动,大同之中各有特色。而像曜变、异毫之类的绝品,则只能期待窑神的恩赐了。

五、建盏的艺术美学表现形式

建盏的艺术美学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它除了日用功能、陈设审美、把玩品味,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制盏艺人本身的思想感悟。审美趋向,造型意识等,这些表现在精神世界方面的内容,决定了建盏的结构、风貌和基本风格,是其艺术表现形式的延伸和发展。每一件作品,都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是实用性与功能性的统一。在形象美、形态美、古朴美、典雅美、舒适美中,通过造型表达,通过创作感悟,通过使用怡人,通过收藏悦情,通过品玩者贯通而达到一种新境界。

收藏建盏,一个大的原则是尽量收集宋代老盏,鉴定老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釉面和陶土。仿古建盏釉面大多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质浸泡者则釉面呆板晦涩,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感。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较细腻,胎体表面平整光滑且较薄,手感较轻飘。其次,仿品大多不见冰裂纹,也有人为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产生的冰裂纹,但裂纹较粗。第三,仿品若用手指轻轻弹击,发出的声音较清脆;而宋代老盏发出的声音较深沉。第四,底足刻“供御”“进盏”是在入窑之前,烧后未必是优品,这类铭文不能作为判断珍品的充分条件。建盏碗口的金扣、银扣也不能作为评价品位的依据,因为民窑众多,谁都可以给自己的盏镶金戴银,而往往这些作品盏口有缺陷。所以珍品只能通过比较产生。如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有魅力一样,往往一枚宋代老盏即便你对它知之甚少,只需静心屏气就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

建盏集天地灵气于一体,融雅玩、实用于一身;在火的锤炼中,与天合其德,与地合其性,与人合其情;一把好盏,承载着岁月的变迁,表达着制盏者的心声,流淌着鉴赏者的酸甜,表达着建盏文化的精华。

花色黑釉


花色黑釉

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

黑釉釉料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