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龙泉窑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

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

龙泉窑瓷器鉴别方法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 明代民窑瓷器鉴别方法

2021-01-18

龙泉窑瓷器鉴别方法。

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马家窑文化,是存在于约公元前3300到2100间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她创造了辉煌的彩陶文化,达到了世界远古彩陶史的顶峰。由于这些遗址与文物于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因此而得名马家窑文化,实际上是马家窑彩陶文化遗址。那么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自然草根纹鉴别WwW.taOCi52.cOM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

第二、胎质鉴别

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

第三、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彩陶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力口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

第四、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

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

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第五、色彩鉴别

真品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

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力、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对马家窑彩陶鉴别的外表特征进行了分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多种现象同时存在,环环相扣,在鉴别时应层层分析,不能固执其一点而辨真伪。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怎么鉴别马家窑彩陶的真伪?


怎么鉴别马家窑彩陶的真伪?彩陶真伪鉴别方法多样,既有普遍性、常识性的鉴别方法,又有特殊性、科学性的鉴别手段。马家窑彩陶的研究是一门学问,它的甄别同样是一门学问,虽然复杂难辨,但总有其规律可循,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彩陶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加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二)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三)自然草根纹鉴别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四)胎质鉴别

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彩陶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五)色彩鉴别

真品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部分真品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随处可见。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

马家窑彩陶收藏 真假鉴别有 四看


古彩陶收藏,虽然现在还不像古瓷器、古玉件一样非常热门,但是关注这方面的藏友也不少,尤其是还有一部分醉心于古彩陶文化的藏家,甚至自己筹办了相关的博物馆,专门用于收藏古彩陶器皿。而作为古彩陶的典型代表和艺术最高峰,距今5000余年的马家窑彩陶也正越发引起收藏人士的关注。目前的收藏和拍卖市场上,价值最高的马家窑彩陶来自2018年台湾中正的春拍,其成交价达到6622万元。除此以外,大多数马家窑彩陶的市场价格都不高,普遍在几万或者十几万的价格区间。一方面,古彩陶收藏人群较小,收藏气候不足;另一方面,远古彩陶作为受到严格文物流通管制的藏品,能够上拍交易的本就不多,其更多的价值集中在历史文化、科技艺术方面,多见博物馆收藏,经济价值有所限制也属正常。

但是,就是在这样为数不多的马家窑古彩陶器物中,还有很多仿品出现。这是由于古彩陶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市场价值并不太高,仿品只要做得精细就很容易脱手,因此“市场需求”自然上升。由于现代技术的发达,很多仿制品的造型、纹饰都能做到与古彩陶一样,不细致辨别很容易遭打眼。因此,针对古彩陶代表——马家窑彩陶,今天我们就来谈几个简单的鉴别技巧。

一看“皮壳”,即要掌握两类皮壳鉴别的技巧。第一类皮壳是合成皮壳,也是俗称的假土锈。土锈原本是因为地层中潮湿的泥土、沙粒或者含碱物质混合、迁移到彩陶表面并产生由表及里的浸蚀,于是彩陶表面局部出现的颗粒状皮壳,且很难清除。这种假土锈的制作,一般是将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混合成浆状,然后用不规则的刷子刷到彩陶表面,彩陶内部也用灌浆手段进行填饰。第二类是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属于土锈的一种,多是由于彩陶在含酸碱性物质较重的地下埋放时间过长,一般是千年以上,因此浸蚀从外到内,是反复清洗也无法抹去的。造假者一般采用酸碱性较强的化学物质水溶液进行浸泡,或者选择碱土阴湿处进行埋放,这种处理手段做出来的彩陶,前者具有较浓烈的化学气味,并且两者均浸蚀浅浮。这两种皮壳,均可以用盐酸液体冲洗,能轻易被冲掉的必然是假皮壳,同时乳胶不耐热,拿热水冲洗数次,假土锈自然显形。

二看胎质。古彩陶的胎质,由于手工技术限制,所以是厚薄不均的,内胎多有盘制痕迹,器型也不会太规整,并且由于在地层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胎质显得较疏松、有可透性,但是又具有自然的老旧感。如果看到一件马家窑彩陶胎质坚硬、光滑,胎体形制非常规整,那么要谨慎是否伪作。如果见高速轮制痕迹,必然是赝品无疑。

三看色彩。古陶器的彩,老的都是自然磨损,而新仿的都是人工打磨,显得不自然。四看“草根纹”。草根纹的鉴别则与皮壳鉴别比较相像,假的草根纹是伪造皮壳以后手工按压上去的,也是浮于表面,而真的草根纹是自然透渗的,深入胎内。因此假的草根纹用水反复冲洗很容易清洗掉。

除了这些经验性的鉴别方法,目前针对古彩陶,我国已经有了很成熟的鉴定方法。因此专业人士建议,如果对某一件彩陶器的时代确实难以把握,最科学的办法就是求助相关机构进行取样、做热释光检测,其断代最为精准。

马家窑彩陶真伪鉴


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

一、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彩陶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力口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

二、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

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

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三。自然草根纹鉴别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

四、胎质鉴别

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

五、色彩鉴别

真品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

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力、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对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进行了分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多种现象同时存在,环环相扣,在鉴别时应层层分析,不能固执其一点而辨真伪。

彩陶作伪的几种形式

一、新胎新彩

所谓新胎,就是用现代高速轮制技术所制的底胎。坯胎成型后,再经过煤火、电力高温处理,胎质牢固、坚硬。有的伪造者也仿古人,制作时在陶土内加植物、旷物如木屑、陶粒、黄色金属粒(铜状物),用来增加胎质的牢固性和疏松感。加入黄色颗粒的矿物质主要是模仿早期彩陶胎内存在的黄色物质(陶土中备有的黄铜颗粒)。

所谓新彩,是指现代人模仿早期彩陶图饰花纹,用现代绘制材料经后期加工的色彩纹饰。色彩分植物性和矿物质颜料。绘制工具多用尖头毛笔,其绘制过程中多出现锋芒。而古人多使用齐头笔,不易显出锋芒。制作工艺又分回窑和不回窑两类。部分高档伪品绘制纹饰后,回窑进行高温烧制,其彩不易脱落。

鉴别新胎新彩应多分析制作工艺特点、彩质特点,多与正品彩陶比较。

二、老胎新彩

老胎指在真品素面陶的基础上经打磨、纹饰绘制、皮壳伪装,再经高温烧制而后出现的伪品彩陶。其胎质与年代和真品陶器相当,约有几千年时间,而色彩纹饰则是现代人新力口绘上去的,出现千真半假的情况。对彩陶收藏而言,仍视为伪造品,不宜收藏。

三、老胎老彩修复

这类指色彩纹饰脱落后再进行修复,分局部修复和全面修复两种,又分回窑或不回窑两类。其表有伪造皮壳、草根纹处理,其中一部分是原有的,从而出现真伪混杂的情况,可以假乱真。鉴别此类多看草根纹,色彩修复后的陶器,其草根纹多在彩色花纹之下,而真品彩陶上的草根纹多在其上。在颜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也有不同,并且底胎存有残渣,有脱浮现象。从这一点人手足可辨其真伪。

真品彩陶的几种情况

一、老胎老彩相对完整的彩陶

这里指破坏很小,自出土以后其胎质没有破裂,色彩纹饰没有脱落,完好程度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彩陶,对收藏者而言可算为上品。

二、修复保持原貌的彩陶

彩陶出土时已破碎,但碎片又都保存着,经专业人员修复后,可恢复其形状。但不加修饰,保持拼接处的裂隙和色彩图饰残缺的原貌。

三、修复添彩的彩陶

残破彩陶经修复后,再加以修饰。裂缝内填加密封胶状泥土,然后根据原器上保存的花纹样式进行修饰复原。

四、残缺不整的彩陶

因种种原因彩陶出土时已遭破坏,仅残存部分残片,经拼接修复后,尚有部分残缺处,保持残缺原状。

上述分析过程中多以单独现象为例举,而在实际操作中,会同时遇到几种现象并存,我们必须一项一项进行认真分析,不能执其一而忽视其他方向。另外,鉴定工作除了掌握一般规律外,还存在个别特殊现象。例如,彩陶真品也有绘彩不回窑的特殊情况。

破译马家窑彩陶之谜


马家窑文化实在是令人惊叹。它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文化,也是中华文明之源。我钟情于马家窑彩陶,喜欢它的雄健、粗犷和充满神秘的色彩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激情。在我眼中马家窑彩陶是雄性的,而相对精细的瓷器则是雌性。因此,当我踏上诞生马家窑文化的古老而神圣的土地时,心中非常激动。在那里与同行的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王志安会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一座小山包上,年代约为距今4000—5000年。走进村庄,看见院落的门牌上写着:马家窑xx号。登上褐黄色的小山坡,有一块“马家窑遗址”石碑立在道旁。我们考察了先民烧窑的遗迹,在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看到窑场、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那残窑的灰层中,散落着红陶黑纹的碎片、兽骨、石斧,佐证了先民们创造的文明。我偶尔拾起几块红陶残片,虽然被黄土湮没了几千年,但残片上黑的图案依然清晰明畅,让人爱不释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我到过西藏、新疆、内蒙、四川等地考察;处处感受到马家窑文化的辐射,他是大中华大地的主流文化。

一、安特生其人其事

马家窑是安特生发现的。安特生来中国之前,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1914年,受北洋政府的邀请,来中国帮助寻找铁矿和煤矿。但后来他迷上了考古。他最早调查了北京周口店的化石,这是后来发现“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前奏。1921年4月他在河南仰韶村调查矿物时,发现彩陶片和石器,从而发现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仰韶文化。

1923年,安特生认为中国更早的古文化应在黄河上游。他从河南出发,沿黄河走到兰州之后,四处寻找,终于从一个卖烟渣的商民的货摊上,找到了一件装着烟渣的破旧彩陶罐。悉知商民所带彩陶器来自临洮,他立即赶到临洮,当时兰州到临洮还没有汽车,于是他就独自骑马沿洮河而行,不辞辛劳,苦苦追寻,足迹踏遍了临洮的许多地方,终于在离县城以南10公里的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发现了中国境内的一种新文化。安特生把它命名为马家窑文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学者顾颉刚、裴文中等专程考察马家窑等遗址,从而确定了“马家窑文化”在中国远古文化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在发现马家窑遗址后,安特生逆洮河而上,在衙下集发现了寺洼文化,然后顺洮河而下在辛店发现了辛店文化。在临洮,安特生考察发掘半年多才回到北京。第二年他又来到甘肃,继续考察发掘马家窑文化的工作。他的学识渊博,考古经验丰富,不久在广河县的半山村又发现了半山文化;向西进入青海,在湟水流域发现了马厂文化。安特生把马家窑彩陶、半山彩陶、马厂彩陶都划归马家窑文化范畴。可以说安特生对马家窑文化的发现,是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贡献,可是,过去却一直把他视作为文化特务,并以盗窃中国文物等罪名加以否定。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

1924年对安特生来说是难忘的,他完成了在甘肃、青海两地对马家窑文化的考察工作,发表了甘肃考古笔记,使马家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享誉世界,让马家窑文化走进了世界古文化的神圣殿堂。当年曾参与发掘的魏廉清老人听过安特生的报告,在报告中安特生要他们热爱家乡,保护好马家窑遗存。后来安特生从收购彩陶中带走了一部分,其余大部分彩陶留在临洮县城洋人巷基督教教堂内。解放后部分彩陶交于教育文化部门,所剩彩陶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破”掉。安特生带走彩陶是经中国政府批准的,回到瑞典后继续研究,出任远东博物馆馆长,并将这部分彩陶捐赠该博物馆,至今仍在那里展出。

最近,在瑞典东方博物馆新发现了胡适写给安特生的亲笔信,可见安特生与胡适的交往甚密。胡适对安特生在中国学术的巨大贡献予以高度评价,对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充满了敬仰。

二、八卦锅起源涡旋纹

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充满了神秘感,后人也为之津津乐道。到了马家窑遗址,看到彩陶上令人震撼的涡旋纹,我顿悟八卦的创始人伏羲可能受到了马家窑文化的影响。《周易》是周文王被囚时依据伏羲八卦演绎而成文王八卦,并进一部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的。易经是我国经书之首,是一部用阴阳学说揭示和描述宇宙内在本原规律的书,我年轻时读过,颇感费解。韩国国旗也是八卦图案,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大。

在马家窑文化遗址,我看到山上有不少被洪水冲刷的痕迹,不远处日夜奔流的洮河依旧汹涌澎湃,生生不息。先民对滔滔江水充满着崇拜和敬畏,于是就把这种真切的感受描绘在彩陶上。恩格斯指出:人类蒙昧时代的中产阶级的标志之一就是渔猎生产。远古文明几乎无一例外傍水而生,水波形状的几何纹样在世界各地早期文明中都可以找到。我看了数百件纹饰各异的马家窑彩陶,特别是面对一大批富有激情的涡旋纹彩陶罐,它那流畅自然的线条,仿佛会产生流动的节奏和韵律,让人感到有无数的涡纹在眼前周而复始地旋转,好似八卦的旋纹,我突然来了灵感,先民在有限的空间里产生出无限的循环,这多富有创造力与想象力啊。我兴奋地对身旁的王志安会长说道:“啊,原来八卦起源于马家窑,这真是上苍赐我的见识。”我为自己的意外发现而欣喜不已。随行的朋友都对此说赞不绝口,并予以认同。

伏羲的年代在马家窑文化之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紫红色彩陶,图案上不少符号竟与比它晚一千多年的西安半坡彩陶符号基本相同,可见彩陶文化年代跨度较大。先贤伏羲演绎八卦时,很可能受到涡旋纹彩陶的启发。伏羲演绎八卦之地里这里并不远,位于甘肃天山市北20公里的卦台山。山上有伏羲创绘八卦的画卦台,那里山峦屏翠,渭水环流。渭河中心有滩地数处,形似太极图样。河滩交界有一大石,不方不圆,似桂如笋,外实中虚,如画太极,名分心石。八卦来源:“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当地还有老子提笔点太极的美丽传说。在临洮城东的东山,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建筑叫“风台”,相传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升天处。老子叫李耳,他做过周朝管理图书典籍的官员,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的哲学家,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公认的中国第一位文化名人:老子西出大散关后,在渭水、洮水一带传道寻根,最后在东山的超然亭“飞升”。洮河东岸有座太极山,阴阳交错,与“太极图”十分相像,这可能是巧夺天工大自然的造化给予老子以感悟。这一古老的传说似乎同八卦的起源有一定的联系。

三、蛙纹应是女娲身

马家窑生产红黑相间的蛙纹彩陶,红彩的着色剂主要是铁元素,可能用赭石作原料;黑彩的着色元素主要是铁和锰等。矿物颜料的特点为经久不褪,让数千年前的彩陶至今艳丽如故。对于彩陶上的蛙纹,我过去一直认为可能是出于先民对青蛙的崇拜,或与当时水患严重有关。青蛙是两栖动物,能在水中生,会在地里长,出入自由。青蛙产卵量大,繁殖能力强,这与先民企盼尽可能多地繁衍后代的理念是一致的。毛泽东《咏蛙》诗云:“独坐池塘如虎距,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先民们大胆地使用极其抽象的图案,似“人”似“蛙”,来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和希望,实属高明。我在当地考察时,看到过造型各异的“蛙纹”彩陶,有不少器物上绘有人头浮雕,眼睛、耳朵、鼻嘴等十分清晰,这恐怕与青蛙并无直接联系。先民的用意究竟是什么?我再苦苦思索,猜测“蛙”与“娲”同音,这是否与女娲补天的故事相关呢?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早已在民间流传。在一次洪水吞没举世人群的过程中,只有伏羲与女娲侥幸脱险,于是结为夫妻,人类才免于灭绝。后世人庆幸人类因之得以繁衍永续,便称伏羲女娲为人类始祖名字的典籍有:《楚辞?天问》、《山海经?大荒西经》。这些都是战国或秦汉时代的论著。女娲和伏羲二名并称,始于西汉《淮南子?览冥篇》。相传女娲和伏羲一样,亦出生于成纪,凤姓,人首蛇身或人首龙身,以蛇或龙为图腾。天水民间传说,伏羲与女娲成婚的地点,在现在的天水市北道区中滩乡西十二华里处玉钟峡内。还有一种说法,说玉钟峡在今秦安县城北七里处。

兰州人早将“蛙纹”通称为“神人纹”。这个“神人”很可能就是原始部落领袖女娲。甘肃博物馆编辑的《黄河彩陶》一书中将“蛙纹”彩陶,均以“神人纹”命之,这比较符合科学事实。“神人纹”身上长了很多善于游泳的“手”,发展到后来,先民的崇拜对象需要更多功能:不仅能够战胜水,还要能上天,能腾空而起。龙的雏形出行就在“神人纹”基础上产生了,我们在当地看到的彩陶上的原始龙纹图案就是最好的见证。

四、舞盆留原始巫术

临近甘肃的青海乐都县柳湾彩陶博物馆已落成,新型的建筑像白色的圆柱顶着一个彩陶盆。陶盆上正是大通县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盆上的图案,共三组五个女子手拉手,他们整齐地侧着头,踏着统一的步伐,辫子甩向一侧,尾巴似的飘带一起甩向一侧,静止的画面上展现了节奏和动感,在清澈的河边整齐划一地踏歌起舞。先民们是欢庆谷物的丰收,抑或是在祝贺出征的胜利,一般学者都这么认为。

经过反复思索,我以为这恐怕与今天轻松浪漫的舞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我看来更像是在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在举行原始巫术,这应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巫,祝也。祝祭主赞辞者。”在西藏实地考察时,我看到那里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巫舞,巫师装扮成神的模样,充当与神沟通的使者,在祭祀中手舞之,足蹈之,以取悦神灵。舞者还不断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声,以吓退妖魔,祈求平安。由此我联想到今人对舞蹈纹彩陶盆的认识,可能只在表层而已。

舞蹈纹彩陶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泥质红陶,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敛口,卷唇,画面舞者动作协调,踏着音乐节拍,舞姿轻盈,神态生动,优美,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物图画之一。这件陶器的纹饰,画师是经过精心构思的,表现了在五千年前的黄河边就有了类似的精神活动。先民面对某些自然现象或者对自然力不理解或不可抗拒时,往往会归咎于神鬼的作用。古代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周书?司巫》云:“若国大旱,则帅巫舞雩(古代求雨一种仪式)。”《尚书?益稷》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先民将自己打扮成各种野兽的样子,击打着石质乐器,跳着原始宗教巫舞。原始巫舞内涵极其丰富;有演习图腾崇拜;有向上苍袒露心迹;有祈求人口繁盛;有求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更有祈求驱赶魔鬼等。人们从更广阔的内涵加以推测都不为过。原始画家对生活的感受是深刻的,其表现技巧也是高超的,他以虔诚的心灵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先民的愿望。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马家窑文化是一支与仰韶文化关系相当密切并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相当发达,尤其是彩陶出土的数量之多和彩陶花纹之繁缛,是其它新石器时代彩陶无法比拟的,在造型和彩绘上又有独自的地方特色。今天所见的马家窑彩陶,都不是传世之品,都来源墓葬,而且都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它是后代对去世的先辈的陪葬品,是虔诚之物,神秘之物,神圣之物。在绘制这些彩陶时,先民们必是怀着极其严肃的心情操作的。他们所画的每一笔线条,都不是随意之作,而是寄托着他们的情思,表达着他们的理念。他们绘制的图案,反映着当时社会现实和基本思潮,并有着某种传承关系。

我国西部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历史悠久的彩陶为特征,从距今约8000年历史的最早彩陶的发现,彩陶经过了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漫长的文化岁月,延续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彩陶 马家窑文化的亮点


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黄河两岸延伸到洮河流域的地区里,给人类文化开创了光辉的“彩陶文化时期”。早在四五千年前,人们将陶器用作饮食、盛水、炊煮的生活用具,彩陶的珍贵在于它把实用与美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900年的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早期的彩陶类型。马家窑遗址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著名遗址。

马家窑类型彩陶注重彩绘装饰,多为橙黄、橙红陶,绘黑彩,制作比较精致细腻,工艺精湛,其纹样多采用黑线,构成复杂的花纹,以长短线和弧线构成的几何图形为主,成功地运用了诸如对称、连续、反复等形式美的法则,常见的条纹有水波纹、三角纹、圆点纹、方格纹、垂帐纹、平行线纹、重叠弧线纹以及人面纹、蛙纹等,彩绘幅面很大,气势磅礴。内彩比其他类型要多,常施绘于浅腹的盆、钵、碗等。笔者收藏的这件甘肃省出土的“双 彩陶碗”为橙红陶,绘黑彩。碗高9 厘米,碗口直径 16 厘米,碗壁内外绘有重叠的弧线纹,运笔娴熟,构思巧妙,从纹样看属马家窑类型。

甘肃省现已发现1000余处古文化遗址,其中大部分都有彩陶,数量之多可想而知。可惜的是大批彩陶原件出土后被人工描绘或进行粗制滥造的粉饰,使其失去了原有模样,这件“双 彩陶碗”侥幸逃过了再加工的厄运。

马家窑彩陶值得收藏吗


众所周知,世界各地的大河滋养和孕育了各种古代世界文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而灿烂的华夏文明,就源自于黄河流域,甘青地区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繁衍出了新石器时代彩陶的灿烂光辉。甘肃素来被人们誉为“彩陶之乡”,其中以马家窑文化最为引人瞩目。

马家窑文化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五千多个春秋,有着自己别树一帜的特色以及与众不同的风貌。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人们才从考古活动中发现马家窑彩陶,出土之后的六十年时间里,都被专家学者们当作考古研究的实证文物。直至后来才被人们当作收藏品来进行投资收藏,距今也仅仅只有30年时间。

最开始收藏马家窑彩陶的都是一些艺术工作者或者是文化学者,他们前往甘肃青海一带创作或者工作的时候,会顺便在当地的农村收集一些马家窑彩瓷,这个时期收藏马家窑彩陶的人们,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兴趣爱好,将购入的马家窑彩陶当作装饰品或者是教材,而鲜少把其看做投资品种。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儿八经的瓷器投资收藏者们开始关注彩瓷收藏,从此马家窑彩陶中身价接连翻番,仅仅过去了10年时间,一件马家窑彩陶精品的市值已经翻了上百倍。

在我国大部分彩陶文化渐渐走向衰落的同时,马家窑文化彩陶却与众不同地继续走过数百个春秋,在不断革新中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纹样,烧制了无数丰富多彩的彩陶,为中华彩陶文化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家窑彩陶主要可以分为砂制和泥制,运用黑彩在器壁表面描绘出颜色群,不但具有强大的装饰性,还兼具有实用性,既能作为日常生活器皿,又能作为欣赏陈设器。马家窑彩陶做工精细,构思精妙。就纹饰而言,马家窑彩陶丰富多彩,比较常见的纹饰有水波纹、网纹等等。就器型而言,马家窑彩陶各具特色,比较常见的器型有碗、钵、盆、罐、壶、瓶、杯等,并且各种器型的彩陶都有着主要纹饰。

虽然现在收藏市场还很浮躁,对古陶的重视远不如对古瓷,但是由古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远高于古瓷器,市场前景值得期待。喜欢马家窑彩陶的朋友不妨去古玩市场上淘一淘,毕竟它目前市价相对较低,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并且投资风险不高。

马家窑彩陶有什么特点?


马家窑彩陶有什么特点?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2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东端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祖厉河、关川河。

马家窑彩陶的特点与类型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并开始使用慢轮修坯,且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娴熟的绘画技巧。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最高,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分析、探讨彩陶花纹的演变、装饰手法的运用、装饰部位的选择等,研究工作不断深入。马家窑文化可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三种类型一脉相承,但又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其区别主要在于彩陶图案。

马家窑类型的彩绘以黑色为主,纹饰主要是几何形纹和图画两大类。几何形纹饰常见的有圆点纹、方格纹、网纹、旋纹、弧线三角纹等。这类纹饰线条变化优美而生动,构图严正,虚实相生,阴阳相关,疏密得当,富有强烈的动感。图画类纹饰主要有蛙鸟和人物舞蹈纹。这些图画虽然稚拙,但神态生动,现实生活感极强,说明先民匠师在生产生活中观察到了它们的习性,熟悉它们的形象。

半山类型的彩绘黑、红二色相间,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纹饰是螺旋纹和锯齿花边纹。螺旋形图案用弧线起伏旋转的效果,构成了二方连续的饰带围绕于膨圆的器腹上半部,其间还穿插了等距离、非常醒目、富有特色的大圆圈,在这大圆圈中又加入了黑圆点或横、竖、斜的直线纹和交错纹,以对称的四大圆圈纹最为常见,也有多圈的,例如十二圆圈纹。这种纹饰变幻无穷,充满了匠师美好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半山彩陶的装饰中,我们还能经常看到一种中间是红色粗线,而其两侧为相对黑色的锯齿纹。色彩对比和谐,显得素雅大方,给人以深邃、有力的印象。

马厂类型的彩绘以黑、红二色为主,大体沿袭了半山期的基本母题,最有代表性的纹样是大圆圈纹。由于排列、组合、间隔的不同,产生了更富变化的艺术效果。虽然马厂彩陶表现技法较以前简化,纹样处理较以前不够精细,但以其粗犷、质朴的风格同样在马家窑彩陶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彩陶中的最后绝唱。

总之,马家窑文化的陶器造型独特而丰富,花纹图案绚丽多彩,有反映农业和植物采集的草叶纹、花卉纹,有反映渔猎的网格纹;有反映生育观念和对“蛙”、“性”崇拜的葫芦纹、鱼纹、蛙纹和生殖崇拜图;有反映大自然的流水旋涡纹、水波纹、起伏山川纹;也有反映社会活动的人形踏歌舞蹈纹和代表文字雏形的“田”、“十”、“米”字纹等。

马家窑彩陶的价值

甘肃是马家窑彩陶分布最广的地区。甘肃省博物馆、定西市博物馆、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临洮县博物馆、临洮彩陶博物馆、白银市会宁县博物馆等收藏机构都藏有许多精美的马家窑彩陶,其中仅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彩陶博物馆馆藏就有1000多件珍品,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马家窑彩陶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欣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马家窑彩陶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而且还创造了中国最早的绘画形式。马家窑彩陶的绘制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就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

马家窑彩陶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其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形成了古朴浑厚的艺术风格。其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弘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之一。

要看一种物品的收藏价值,就要看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增值价值等。所有的远古陶器都有历史价值,而马家窑彩陶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其他远古文化类型的古陶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它的巨大增值潜力。近年来,马家窑彩陶的价格不断增长,成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

汝窑的鉴别方法


汝窑工艺早已失传。20世纪50年代河南就有组织地研究、复制汝瓷产品,并获得成功。改革开放后,由于收藏热的兴起,河南等地有私人小窑也仿制汝瓷,并且作旧,冒充宋汝骗人。要想认识真的“宋汝”,必须见真器,手拿把掐,将形制、质地、釉色、纹片等工艺特点牢记在心,手感重量和温度都要体验。只有记住真的,才能辨别出假的。一般来说,辨别可分以下3步。

一看形制。看“宋汝”中有没有这种器形的东西,如果釉色质地等其他工艺与“宋汝”均相同,那么这件东西就是新发现的宋汝新器形。不过,现在大多是造伪者为迎合收藏者的心愿,造出的一些奇形怪状的“汝瓷”;也有的是仿造早已发表过的、大家所熟悉器形,然后酸咬,作旧制造“真相”。

二看质地。用手指轻弹,如声音不发木,手感不对,或轻或重,支钉痕过白或过脏,釉面有人为的伤痕或油污,都要警觉。老东西不一定都脏。“宋汝”工艺精巧,有自然的“包浆”,釉面往往出现未化开的玛瑙颗粒;胎色黄灰,不密实,松软。“宋汝”瓷面光润,自然不刺眼,如果釉面虽不刺眼,但手感发涩,或有刺鼻的味道,就要警惕了。当代仿品一般都是胎体较薄、较坚硬,敲击发声较高,没有自然包浆。

三看气泡。“宋汝”用柴烧,装窑用匣钵,火力渐进,烧成停火后保温好,钵内冷却慢,小泡有机会聚成大泡,故气泡稀疏,“寥若晨星”。新仿品多用电炉或气炉炼制,气泡现象与宋汝瓷不同,或小泡密集或看不见气泡,或泡大而众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龙泉窑瓷器鉴别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