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元青花凤首扁壶:“变废为宝”元青花

元青花凤首扁壶:“变废为宝”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1-01-25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10年前,我曾在河北保定的一个县城工作,闲暇时喜欢逛古玩市场。有一次,当我临走之际,当地一位好友赠与我一堆瓷器碎片,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他的父亲不小心摔碎了,他留着也没多大用处,既然我喜欢收藏,就送给我作个纪念。

回城之后,我随手把碎片放到箱子里,渐渐淡忘了此事。去年初,我去北京游玩,慕名去了首都博物馆参观。在陶瓷馆里,我突然发现一件青花瓷器与朋友送我的瓷器碎片上的花纹很像,旁边注明“元青花凤首扁壶”。于是,我顾不得游览,马上去火车站买了当晚的车票。第二天早上回到家里,拎上箱子找到一位古陶瓷修复专家帮我修复。

3个月后,专家告诉我,根据该瓷器的胎质、釉质、青花纹饰及成型工艺等综合判断,应属元代青花珍品———青花凤首扁壶,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而且这件青花扁壶与首都博物馆所收藏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非常相似。

细细端详,该器是元代特色器型,高17.2厘米,底座长8厘米,宽4厘米,壶身为扁圆形。此物为盛水器具,直口圆唇,短颈,扁圆腹,浅圈足,壶左以昂起的凤首作流,分两侧出水,经过一段距离后归为一股水流,凤鼻前顶着一颗宝珠,壶右有卷起的凤尾作曲柄,壶身上部两侧绘有凤翅,下部绘有一丛茂盛的缠枝牡丹。青花图案粗中有细,笔意恣肆汪洋,给人一种雄浑大气的美感,这也是元青花的时代特征。它的制作过程采用了多种工艺,壶流为模制成型,壶柄为捏塑成型,装饰和造型融为一体,其构思可谓独具匠心。

虽然修复后仍有多处破损之处,但它在我的心里却是完美的。夜阑灯下,爱抚、把玩着一件精美的元青花,用心去实践它的工艺,用爱去复原它的完整,你就一定会豁然开朗,原来是“风流不用千金买,月移花影玉人来。”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元青花和元青花瓷器鉴别


元青花无疑是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巅峰艺术品瓷器之一,元青花的出现成为我国制瓷工艺划时代的事件,不仅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青花是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青花瓷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元青花是元朝政治思想、宗教信仰、治国方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正定青花瓷第一次向世人宣称,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过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留白纹饰都有凸起。

元青花瓷器注重绘画笔法,绘画技术高,挥洒自如,有时锋芒太露、不究细节,一笔点化往往越出边线。尤其是人物,运笔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着痛快、爽利劲健却为后世青花远远不及。元青花瓷器“纹饰繁密”,却繁而有序、层次清晰。

元青花发展的三个时期

元代青花瓷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

1,元青花初创期(1278年---1347年至正七年):元代1271年---1368年,1278年忽必烈就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烧造枢府瓷器。有朋友提到,在设立浮梁瓷局之前元军已经占领中亚(伊利汗国1258年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中亚一直烧制釉下蓝彩陶器(冯先铭《中国陶瓷》有详述),用的青料就是苏青,元青花就是把蓝彩陶换成蓝彩瓷,质量远优于陶器。伊利汗国的传统需求导致了元青花的诞生,因此元代早期的枢府釉印花和青花结合的资料就是元青花初创期的实物。

初创期的断代标准器有杭州纪年墓出土的青花塑像(1336年),景德镇出土的带年款青花釉里红器两件(1338年),在三件器物上我们可以发现,青花都不是主题装饰,而且发色不佳,说明此时的青花还未成熟。

2,元青花成熟期(1347至正七年---至正20年1360年):四川雅安至正七年的罐是质量非常高的青白釉,写款青料是上等进口料,说明到这时元青花已经非常成熟,这段时间还有至正11年款的大瓶存世。朱元璋占领景德镇的时间应该是至正20年,那么这13年的优质元青花作品主要用于对外贸易和进贡蒙元贵族使用。包括高安窖藏和土耳其托布卡比宫的多数元青花都应该是这段时间制作的。

3,元青花元明过渡期,即朱元璋控制时期(1360至正20年---1369洪武2年):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质量与明初官窑接近,并且出现大量汉文化及和亲故事题材,主要用途是御用、赏赐宠臣、作为国礼笼络中东汗国,一些大件的人物画元青花在国内基本上都出于明初的王侯大墓。洪武2年御窑厂建立,开始烧造洪武官窑,这9年可称为元明过渡时期,一些器物很明显具有明初官窑的特征。反映了景德镇窑瓷器从元至明永乐朝一脉相承之关系。

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别

1.元代青花瓷存世量非常少,元青花鉴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量,元代青花遗址只有两处,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和江苏扬州宋大城遗址,出土4件元青花瓷器,传世的元青花主要收藏的在国外,一共存世的就15件,所以收藏元青花要知道目前世界上和中国元青花存世量就不会盲目收藏,不要被古玩市场上的价格所迷惑,这是收藏大忌。

2.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

元青花瓷器跟明清元青花官窑瓷器不一样,在景德镇御窑没形成之前,元青花烧造活动是根据精美多少烧制的,所以形成了不同档次的瓷器,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类:至正型青花是元青花的标准器(最高档次,相当于明清官窑瓷器),以外销为主的大型青花瓷器,采用进口的波斯钴料。

第二类:元青花是中档青花瓷器,主要是国内窖藏以及墓葬出土的元青花文物,这些青花瓷一般青花颜料是国产的,造型中等,泛灰的居多。也有深黑的颜色,显得不干净。5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发现元青花一百多件,器形有玉壶春、花觚、梅瓶、纹盘等。

第三类:这类青花瓷是抵挡青花瓷器,这类元青花主要是出口菲律宾、印尼等东南海国家。元青花用灰黑色土青料,过火发黑、欠火发灰。

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元青花的发色以及散晕和工艺,虽然元青花没有款识,但是这些工艺是鉴别元青花的依据之一。

3.从元青花造型上鉴别

鉴别和辨别元青花年代,跟其它种类的瓷器鉴别方法一样,从器形上鉴别,器形有大中小,胎体厚重的大件瓷器有梅瓶、葫芦瓶、兽耳瓶、大盘、大碗等,还有中小瓷器玉壶春瓶、蒜头瓶、花觚、戟耳瓶、执壶、凤流壶等,这些造型也就20多种,完全可以记住的,对后仿造的需要仔细鉴别细微变化,有无手工力坯或拉坯的痕迹。

4.从元青花胎质瓷器圈足鉴别

瓷器胎质粗细要与元代同时期的其它品种瓷器相同,不能太细。太细腻多是经过现在机械球磨所致。自然粗胎和加工的粗胎还是有区别的,真品元青花胎色灰白,颗粒较粗,器物底部不施釉涩圈沙底,圈足内常有沾沙现象,火石红的胎偶有发生,但是已经不能作为主要鉴别依据了,以为你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可以做得很像的火红石了。

大罐底部的涩胎上沾有滴状釉泪,也是元青花较为普遍的现象。玉壶春瓶圈足的圆圈多位不规则,留有手工制坯的痕迹。瓶罐内分烧接坯痕明显。

5.从青料上鉴别元青花

元青花的用料比较负责,既有进口的波斯青料,也有国产的青料,用料不同直接导致烧出的花纹色泽的千差万别。

6.从元青花瓷器纹饰鉴别

元青花受到蒙古族和西亚的影响,多是西方元素图案,所以中原地区的人物故事纹饰图案不多,所以收藏元青花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

青花云龙纹梅瓶,元,高41.6cm,口径6cm,足径14cm。

梅瓶折沿,细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足底无釉,泛火石红色。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双弦线把纹样分成5层。肩部绘卷草纹和下垂云肩纹,云肩内绘缠枝菊纹,云肩纹间饰卷草纹。腹部绘云龙纹。胫(jìng音径)部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细腻,云龙纹描绘得形象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的装饰借鉴了一些元代丝织品图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纹和如意云头纹便是由披肩演变而成。

元青花菱花口单凤纹碟欣赏


元青花菱花口单凤纹碟·广东省博物馆

多年以前,就有论者断言元青花仅为数百件。因此一直以来,民间藏家手中的“元青花”几乎都是被定义为“见光死”,是最具争议的一个古瓷品种之一。

这几天又有一件元青花,引起了不少网友在微博上议论着一件由某知名拍卖行以往拍卖的一件元代青花瓷拍品,颇受网友行家们的质疑。当时由于提供的图片仅有2张,且无底部等细节图片,加上出处又是知名大拍卖行,所以更不能随便下定论。对于如此珍贵的元青花,即便是上手以后,也得三五行家在一起研究个半天再来下定论则为比较负责任的甄别行为。

但对于鉴赏水平造诣真正高超的行家里手研究者而言,其实看图片应该也是可以看得出破绽的。由于这是属于一个敏感话题,加上个人鉴赏水平有限,没有上手实物,所以在这里笔者也不便去评论该拍品的真伪问题了。但笔者可以就事论事地讲一下,自己一位前辈老师曾经对我说过的一个甄别元青花的方法——到网上搜索看看元代造的瓷工艺及龙的画法资料。而知名拍卖行的拍品,估计也是经过很多次的考证与研究的。他们上拍某件拍品,应该都会有相对的理由的。如果对于一般有大家风范的藏家而言,应该都会想自己是作为个人,有些自己的看法,加上个人阅历与拍卖行也有相对的限制,所以没必要去深究。

突然想起,以前在广东省博物馆里面的瓷器区,系统学习、收集瓷器资料时,顺手拍摄到的一件元代景德镇窑青花菱花口单凤纹碟,现与藏友们分享一下。其高1.6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13.3厘米。盘为花口,平底。内绘青花单凤菊花,内壁绘一周卷草纹,施鸭蛋青色釉。(当时无法拍摄底部,据介绍其为砂底。)

最后想提醒一下“国宝帮”们,元青花属于鉴藏重灾区,千万不能够因为手头上有点资金就“学识过人”,而作出了一个被业界质疑的“伟大贡献”。

元青花瓷器收藏元青花鉴定技巧


鉴定元青花瓷首先要了解它的制作材料

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20%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①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

②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

③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制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

④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黄色,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并非瓷胎本色。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黄色的。

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黄色。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黄色。这就是窑红。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多种特征:

(1)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浓重的。

(2)火石红较浅淡的。

(3)露胎和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的。

(4)没有火石红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真假元青花。

火石红表现多样,是与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决定的。

(1)当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点。

(2)当胎凉晒不够彻底时,胎土中所含的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在露胎表面显出火石红。

(3)表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

(4)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为真元青花既有有火石红的,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而现代制品,也有仿制火石红的。因此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是不是真元青花就会进入误区,引起失误。

看火石红应该重点看是真正的古窑火石红,还是现代仿制的假火石红。而不是以它论真假。

一般来说,多数假窑红是从外部涂抹上的。真窑红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很容易区分。但是,几年前在窑中烧制高仿窑红已试验成功。这种仿古窑红如果没有作旧,一般比较鲜艳,出不来几百年的沉旧痕迹,比较好认。如果作旧作的好的,就难认了。因为它也是烧制出来自然形成。特别是新仿一线窑红,围绕釉边露出一线红,很能迷惑人。怎样区分呢?真正的元青花一线窑红不仅有经历数百年的陈迹,周围露胎的地方,还往往伴随产生一些由于胎土中含铁元素聚集成斑而形成的黑芝麻点。新仿窑红的胎土与古胎土不相同。因此虽然新仿出了一线窑红,但周围露胎处一般没有黑芝麻点,比较干净。这就区别开了新老窑红。当然这种现象的区别只是对今天的仿古窑红来说的。仿古与鉴别总是相斗争而存在的。我们点出如何区分,仿古者就会研究对策,他们今后也会研究出比较像的窑红和黑芝麻点来。我们的鉴别也要不断提高才行。

元青花的釉料配制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复杂。有影青釉、青花白釉、卵白釉、兰釉、红釉等多种颜色釉。在一些地方窑口烧制的元青花中还有灰青釉。

元代景德镇使用的较多的是青花白釉。这种釉是在原影青釉的基础上改善而来。其中减少了釉灰的比例(约占10%左右),增加了釉果的比例,因此釉层中A2O3的成分增加,CaO成份降低。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女士:158-0057-6484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wxgzh0501名称:马春燕

元青花凤毛麟角 透视元青花鉴赏之乱源


近年来学术界、藏界对元代瓷器,尤其是对元青花展开了空前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在济南、青岛、景德镇、上海、广州等地多次展开了“民间收藏元青花学术研讨会”。应该说,从各次会议分析观察,这类会议的原始动力出自民间藏家对自己手中藏有的或真或假的元代瓷器,尤其是“元青花”自我认知,而非出自学术界对其鉴定的本能要求。准确地说,是各路藏家对自己手中的藏品要求社会予以承认和肯定。而学术界无可奈何地顺应这种强烈的形势被动参与其中而已。各次会议学术界、藏界都进行了一定的准备,精心筹备了自己的藏品,并准备了相应的材料,进行学术交流。纵观各次会议,应承认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主观动机和交流成果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民间组织参与的学术交流毕竟是藏界历史上的突破,是发展历程上的新生事情与历史必然。但每次会议的结局却是差强人意,多次会议都呈现出以专家为主体的否定派和以藏家为主体的肯定派。两派观点对立,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每次都无法取得共识。多年来,对存世的,尤其民间收藏的元代瓷器,尤其是对元青花争议很大。笔者认为有必要请藏家、辨家冷静观察,客观分析。对元代瓷器鉴赏乱象之本质及产生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客观地透视。找出乱源之所在。以便“庖丁解牛”、顺藤摸瓜,对症下药,去认真总结、分析,或许对元青花的研究大有裨益。

一、 元青花珍稀因何起源

纵观我国历朝历代陶瓷遗存丰厚,可谓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惟独是元代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却如同凤毛麟角,寥若晨星,馆藏稀少,民间难寻。

难道是元瓷不优秀吗?否!可以说元代瓷器的创新是以前各朝各代所无法比拟的。元代瓷器的实物遗存恰恰证明了元代正是从老窑古瓷向现代瓷器发展过渡的时期。创烧出了无以伦比的青花精粹,釉里红,卵白釉“枢府瓷”,宝石蓝釉,青釉,龙泉瓷,孔雀蓝、绿釉……可谓是冠盖前朝,诸多珍贵瓷种令人望尘莫及。难道是元代历时短暂,遗存有限吗?非也。元代从1279年至1368年,共计十五朝,经历近百年,可谓是疆域广阔,横跨欧亚,文化远播。产量有限吗?并非如此,从目前挖掘出土的元代古窑址看,遗存丰厚。历年来从海外各国的遗存上或是从海外贸易沉船打捞出水的瓷器上看都是海外贸易的主流产品,品种丰富、数量巨大。难道又是元代各朝黎民百姓不普及使用瓷器,统统输出国了?老百姓都用泥盆、陶碗盛水用饭吗?事实并非如此。从遍布全国各地、地层出土和藏家手中各种元代精妙瓷片更证明元瓷使用地域之广、数量之大、涵盖广泛,更是杂瓷难以比拟的。难道是元瓷轻薄易碎,不经久耐用,破损严重,影响遗存吗?恰恰相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朝的瓷器有元瓷这般敦实厚重,瓷质坚固、耐用。以上反问和答案都是熟悉元代瓷器藏家不争的共识。既然元代瓷器如此优秀,又产量巨大,使用广泛,坚固耐用,输出众多,那为什么当今元瓷如此珍罕,反差如此巨大呢?这就不能单纯从技术层面、工艺制造上去查找原因了。要从元末明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层面去观察、分析,找出问题之所在。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了近百年的特殊历史时期。元代蒙古贵族极其野蛮而残酷地统治了汉族及其他民族,其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元代统治者将社会分成了四等。一等为蒙古族,二等为色目人(指西域各族),三等为汉人,四等为南人(指至长江以南对蒙族反抗最激烈的民族)。蒙古贵族可以任意侵占汉人的土地和资产,让汉族无偿地服徭役,殴打汉人不许还手,杀了汉人不偿性命。

元末明初,由于改朝换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剿灭元朝文化理念,破除元人民族习俗,采取了许多强制措施,使元代文化蒙受了一次大的劫难。那些深刻印有元人文化印记的瓷器也在劫难逃了,元瓷自此销声匿迹,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不仅如此,其他方面也多有体现。例如,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不同朝代我国文化的珍贵遗产,而唐诗、宋词传承有序,生生不息。而元曲却到明代停滞下来,这又是向人们昭示、说明了什么呢?

读者藏家至此可能会质疑笔者,文章谈元瓷鉴赏之乱源,是否跑题了。非也,从明初至今,元代瓷器如此珍罕,而历史文献记载又如此稀少,各类元代瓷器在元代百年历史长河中是什么年代烧造而成的;主窑址在哪里;各生产哪些类别的瓷器;“枢府”瓷是否是官窑瓷器;延型元青花是否归民器;至正型元青花是否归官器;元青花是否是专为海外贸易烧制……一系列尚待考证说明的问题都未有定论。这些不正是当今鉴赏元代瓷器认识论的根本乱源之首要问题吗?正因为元瓷的珍稀,能有完整元瓷,尤其是至正型元青花者少之又少,能真正认识、鉴别元青花者只能是凤毛麟角。只可惜如此珍稀之物何能多见,固然会产生认识上的乱源,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二、 认识滞后、研究不够

虽然元青花十分稀少,堪称国宝,但国人却有宝不识宝。自古至今,各类古籍章典中对元代瓷器记述极少。仅在明初洪武二十年曹昭著《格古要论》、清末民初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和民国初年赵汝珍著《古玩指南》中对“枢府”瓷有极简单的记述。我国业界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对元青花毫无认知。对元青花的认知是由上世纪20年代末英国古玩商购买陈放在北京琉璃厂、长期被国人认为是赝品的至正十一年制元青花云龙象耳瓶之后,由英国人霍布逊提出了至正型元青花的论断,这时国人仍毫无察觉。直至1952年初由美国波普博士将英国馆藏元青花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和伊朗阿迪比尔神宫收藏诸多的元青花精品对照后,采用类比法出版了两本书,正式提出了将这类元青花归类于至正型元青花的理论。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资深学者型专家冯先铭先生首先注意到对元青花认识理论的论述,这时国人才如梦初醒,才知道景德镇元代窑工还能烧制元青花瓷,而且美不胜收。

元代青花瓷片胎体厚重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中华收藏网并不普及,有极大局限性。仅局限在学术界的狭窄范围内。有影响的仅有瓷界元老孙瀛洲先生,他在1965年撰写的《元明清瓷器的鉴定》,论述十分浅显,也有误读。众所周知,“文革”后,百废待兴,整个七八十年代对元青花的研究,鲜有成就。要说对元青花的研究,是从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华收藏网热而兴起的。其中有影响的是资深专家叶佩兰女士的专著《元代瓷器》和著名专家朱裕平先生所著的《元代青花瓷》,对元代瓷器特别是对元青花作出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对元瓷鉴赏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严格地讲,其内容重在介绍鉴别知识的分析总结,缺乏对元瓷鉴定中的一系列重点课题的理论推导。可以说至今国内对元瓷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认识水平是肤浅的。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缺乏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这又是产生乱源的因素之二。

三、 理论误导,添加困扰

在目前国内外对元代瓷器特别是元青花一系列重大课题轮廓不清、情况不明的环境下,在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一些传统习惯理论和说法,既无史书记载又无事实依据,成为人们以科学态度正确认识元瓷鉴赏之乱源,阻碍着认识论的深入发展。

(一) 元朝皇宫不用瓷器说

这一学说从何而来呢?因为清朝宫廷中没有留下元青花实物遗存,没有档案资料,故有此说。在历史上有实物无资料,有资料而无实物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古瓷领域也不乏其例。例如:历代史书对柴窑有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但至今未有人能确定哪一件是柴窑青瓷。北宋官窑瓷确实存在,但北宋官窑遗址至今未见。瓷器作为实用器、陈设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元代瓷器何等优秀,难道仅局限在民间使用,皇宫却不能使用?都用金盘、银碗、铜盆、铁锅端菜上饭宴请外国使臣和文武百官,如何消受得起,实在令人难以想像。更何况至今又有多少可以证明是元朝宫廷使用的金银器皿呢?原故宫现国博研究员李知宴先生在他近年巨著《陶瓷发展的历史及辨伪》一书第171页中指出"元代皇宫中,最高统治者不可能不使用瓷器,包括元青花"的学术观点,就是针对上述观点有所指的。而且李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故宫开挖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元代各类瓷片包括元青花,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二) 元青花作为海外贸易用瓷,是为中东、西亚地区而生产的

这是近年来业内流行的一种学术思想,确定在西亚地区伊朗、土耳其、欧洲、日本等国保存有一批器形硕大、质地精良、纹饰精美的元青花珍品。东南亚地区也有一批延型青花小器。正是此学说之源。但多年来,全国各地出土元青花的元代墓葬和窖藏不下几十处。大量元瓷窖出土的元青花瓷数量不菲,其精美程度不亚于各国藏品。事实胜于雄辩。对照此说,不攻自破。

西亚人崇尚蓝色,确有其事,特别喜爱瓷器中的青花瓷也能成立。但精美之物,何人不爱,否则为什么元、明、清不计其数的幽蓝青花能广播民间,生生不息,延绵不绝。不能因为你爱而我不爱。

近来又有一种异说,部分元青花确实绘有西亚艺术风格的制品,有些还增加了西亚人擅长鎏金、錾银的工艺装饰,说是西亚艺人来到景德镇亲自绘制的。这完全是虚无主义的自我否定,难道他们懂得“龙凤呈样”是中华民族神圣皇权的图腾吗?“一品清廉”、“连年有余”、“三顾茅庐”,让他们读解犹如天书,读不懂汉文化,岂不是对牛弹琴。难道这类瓷品也是为他们生产的吗?这是典型的中国文化。

这些误导的学术观点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与当今元青花瓷已知现存事实不相符合,严重阻碍了对元青花瓷器的研究和考证。因为蒙古人的丧葬习俗是将陵墓葬在草原,然后用马踏平,不留坟茔,给考古发掘带来极大难度。但迄今为止连一座蒙古皇陵、王子、王孙墓都没有找到发掘,怎么就能下皇宫内不使用瓷器的结论呢?这些观点至今很有市场和影响,根深蒂固。这是否也应视为正确认识元青花来龙去脉的乱源之一呢?

四、 图鉴误导、乱上添乱

近年来为适应中华收藏网普及的市场需要,各种收藏类书籍、图鉴、期刊杂志层出不穷。应当承认许多资料、刊物是本着对读者、藏家认真负责的态度编纂发行的。藏品真实可靠,内容丰富多彩,表述详实准确,印刷装帧精美,对认知鉴赏藏品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也有相当多的图书、图鉴并没有太多可靠准确的文字表述,而是虚枉标价,互相传抄、翻拍,内容重复、漏洞百出,东拼西凑而成。这类图鉴并非是学术之作,而是市场之作,为的是迎合一些将藏品视为市场投资行为,以期尽快获得保值、升值,获得短期套现获利的宣传广告型图书资料。

更有甚者,某些以学术著作为名,又为某些具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刊行的图书。例如,某人民出版社前几年发行的《元瓷新鉴》,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翻开一看,简直将赝品尽收眼底。一经发行,在国内外引起不小惊扰,造成了很坏的国际影响。本来,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就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加以这类图书的纷扰、兴风作浪,以售其奸。此类图书理所当然地应列作学术打假的范畴中去了。

五、“李逵”、“李鬼”擂台赛,真下台来假登台

屈指数来,当今在对元代瓷器尤其是对元青花鉴赏中,最大的乱源莫过于对赝品的催生与泛滥。正是因为国人对元青花的认知甚晚,知之甚少,真实可靠的实物寥若晨星,馆藏之宝又难见天日,密不示人,自然使得元青花的轮廓扑朔迷离。这就给仿品、赝品客观上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广阔空间。各种高仿、中仿、低仿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孕育而生。有如披着元瓷的“李鬼”,大闹藏界。仿品层出不穷,赝品流肆街市。打不胜打、防不胜防。更有作旧手段,挖空心思,什么酸泡,钉锔、皮砣,更叫人心惊肉跳、匪夷所思。

近年来,元青花的孤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攀升,屡创新高,惹得涉世不深的藏家耳热心跳、心动神摇。看到了赝品的元青花,仿佛捡到了大漏,拾到了元宝。听那些装神弄鬼、天方夜谈的“美丽故事传说”,心理防线决溃千里,仿家为谋取不义之财,引人入壳,藏家梦想寻宝,犹如鬼迷心窍。

有些高仿大师本意并非作假,尽心尽力研究传承工艺,以求突破创造。但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如有高价买家,他们也就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上当只怪自找。

在各次元青花学术研讨会上展示的私人藏品既有货真价实的真品,又有精心仿制的伪作,可谓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藏界大致分为几类:一类是潜心收藏者,明知藏品的来源,却也无法启口道破天机。另一类为眼力不够者,其路漫漫,还得修行。再类则是明知有假,甚至是仿家本人,却也要鱼目混珠,以期得到专家的认定,藏界的认可。而一些专家大致有三种心态:

一.是元青花如此珍罕,非馆藏莫属,何能落入寻常百姓家,统统归为异类,打入另册。

二.是专家本身也难有定数,无法拿捏,惟恐走眼,与其说真,不如说假,无关痛痒,没有责任。

三.是在当今赝品丛生,仿真水平日见提高,专家一般是不研究市场的,也很难把握其中奥妙。与其祸从口出,惹事生非,不如不置可否。

能够一言定真假、一语定乾坤的领军人物犹如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太少了。何能不乱呢?

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心态交织下,矛盾相互对立,难求其解。观察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根溯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完全是元青花的商业价值在背后操弄作祟,藏家要求鉴真,专家矢口否认。长此以往,怎么能不在一个“乱”字上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呢?即使展品存有元青花真品,也会湮没到仿品如林的海洋中,难以洁身自好,只能再蒙尘垢。这真是应验了《红楼梦》里那句名言“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在这场“李逵”与“李鬼”的博弈中,输家往往却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李逵”被“李鬼”打下擂台。这就是当今元青花鉴赏中的客观事实。

六、元青花鉴赏的真正出路

综上所述,种种乱源纷扰,各类赝品丛生,剪不断、理还乱,各类仿真水平日益提高,各类观点对立,相持不下。当前赝品滥觞于市场,作旧风靡于业内,仿艺犹如“芝麻开花”,“故事”更加娓娓,专家心惊肉跳,藏家如履薄冰。问题不在于打假,“打假打不尽,骗钱催又生”,问题在于如何求真、鉴真,这才是元青花鉴赏的真正出路。

(一) 加强学术研究,有组织地开展元青花研究

应当承认,国内业界对国宝元青花的认识较晚,研究尚不充分,学术理论也是滞后的。基本上承袭国外至正型、延型的理论。至正期为元代晚期。但元朝历经百年,最兴旺、强大为元世祖忽必烈一朝,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横跨欧亚,科技、经济发达(1260-1294年)。按理是发展瓷业的最佳时期。国内至今只知唐青花,而不知宋青花,也无实物可证。那么元青花何时起源?没有宋代传承为何突然崛起?海上贸易和陆路古丝绸之路哪条为主?因为陆上元路相对清晰,内蒙古、甘肃、新疆都有墓葬、窖藏出土。直至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都有精美实物可证。为什么东、南亚各国仅有延型小型贸易器物,又多为冥器入葬?而中东、西亚又多为至正型大器,并完好地保存在王宫之中。是否属于馈赠物?是否因为蒙古族为马背上善于陆路征战的民族,曾征服过西亚及东欧,并长期统治该地区,输出瓷器状况究竟如何?……诸多学术问题仍扑朔迷离,确实需要深入研究,完善国内外对元青花的认识理论。同时还可以以各地收藏家协会为基础,组织本地区或跨地区真正有志于认真研究元青花藏家成立民间元青花学术研究会。可以聘请专家给予讲课指导。其宗旨以学术研究为主导,罗列出学术课题和研究方向,各研究会之间可以协调,分专题研究,不定期地召开学术研讨会,组织撰写出学术论文。与一些学术刊物或期刊、杂志商约一定的版面予以讨论发表。这种研究会为避免“拜金主义”因素掺杂干扰,一定不要以谋取商业利益为导向,否则一切都会变味的。这样组织起来的民间研究会总结出来的学术研究成果,比较真实,准确可靠。使对元青花,当然也包括其他品种的元代瓷器的学术研究,走出单纯专家、学者研究的殿堂,对深化滞后的元代瓷器研究是大有益处的。

(二) 走上目鉴与科学仪器检测相结合的科学鉴定之路

目前国内对民间是否有珍贵真品元青花的学术命题本身就是荒诞不经的,但又是事关今后国内对元青花研究能否在理论上突破的瓶颈,已走上了如同两只山羊过独木桥,相持不下的对峙局面。对传统的目鉴法各执一词,难服众望。如此珍贵瓷品,不能由一人判生死、一语定乾坤。那就需要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采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检测手段辅以验证。例如x射线荧光分析法、热释光检测法、电子探针化学成分比例分析法、中子激活法。这就要求科学研究检测部门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将搜集到的各类元青花瓷片作分析检测,积累大量数据资料,建立起元青花从胎到釉,从釉到钴料的数据库和相应的检测程序和应用软件。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论发展过程。科学的认识结论胜于任何“天书”传说或诡辩。笔者认为,只要是求真达知的藏家是不会讳药忌医的,也应付出必要的代价。即使是那些作高仿的国手大师也心知肚明。原材料中的麻仓土,早在嘉靖年间早已枯竭,元青花用的瓷石、绢云母、高岭土成份也今非昔比,元青花用的苏麻离青钴料产地有人说产自伊拉克的萨马拉城,可未见实物,人为配方难以还原。

古人制瓷的七十二道工艺难以面面俱到地仿真。最主要的是古代工匠与现代仿师功力不同,心态不同,古人是顺其自然,而现代人是刻意模仿,仿品永远达不到真正的画风神韵,必然会有马脚露出。与其目鉴因人而异,不如科学检测更实际、准确、可靠,排除了人为心理各种复杂因素的主观干扰。这是古瓷鉴定的必由之路。

(三) 增加馆藏元青花器物展示

当前,凡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均深藏不露,秘不示人。长期以来,这些藏品被视为国宝,幽居馆中,难识庐山真面目。怎么能使广大观众认识真品元青花的特征呢?不见真品,自然赝品便可以大行其道了。再珍贵的藏品,也是国人的珍宝。国家文物部门要有改革、创新的作为,要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让广大人民群众和收藏爱好者鉴赏真品的风采,进行国宝元青花的普及教育。相当部分的藏家对自己手中藏品是真是假,心中会更有定数。免得深陷其中,不可自解,自拔。

(四) 积极开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加深认知

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珍爱元青花的藏家都知道,在国外各大博物馆中,不同程度地珍藏着精美的元青花。如:伊朗的阿迪比尔神宫,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博物馆,日本的东洋美术馆、出光美术馆、东京博物馆、大阪国立美术馆,美国的弗利尔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法国吉美美术馆等。迄今为止,只有极少数专家到海外进行学术交流,见过此类藏品。文物部门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积极筹划,有组织地与国外博物馆之间开展学术方面的交流,将国外的珍贵馆藏邀请到国内展出。这将是对广大观众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良机,也是对广大古陶瓷爱好者最实际、最深入的鉴赏知识教育,以提高广大藏家的认知水平,是最好的打假措施。这类展览必将对元青花的学术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 加强考古发掘、调查研究

无论是珍藏国内还是孤悬海外的元青花,发源地都是出自中国。但时至今日连元青花的主窑地都尚未找到,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目前,许多陶瓷史上千古之谜在许多学者、考古工作者和有志者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发现、发掘。如北宋汝窑在河南宝丰清凉寺发掘出土,南宋郊坛下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被古瓷爱好者发现,宋龙泉官窑在龙泉县大窑村被发现。这些窑址的发现,对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未被扰动的地层中堆积的各种窑炉、窑具、烧造方法、工艺特征及烧造瓷器的种类、纹饰特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实证。元青花主窑址的发现、发掘必定会诠释元青花的烧造历程。对揭晓元青花的一系列重大学术课题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

透视目前对民间收藏的各类藏品鉴赏之“乱源”,乱在认识“晚”,乱在认知“浅”,乱在学说“误”,也乱在认定“贪”。对待元代百年辉煌制瓷史的深入研究,必须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敢于尊重客观事实,纠正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心态,要尊重他人的学术观点,勇于自我否定。既不要夜郎自大、自命专家,也不要妄自菲薄听天由命。面对国宝元青花大量精品孤悬海外,深感痛心疾首。某些国人善于“内斗”、“内耗”的积习也该认真反思改改了。元青花的精品均在国外,对元代瓷器,尤其是元青花的研究,其路漫漫。历史的脚步是任何人阻挡不住的,但只要承认元青花的故乡在中国,对全面正确认识国宝元青花的问题一定能正本清源,为中国陶瓷史增添新的辉煌篇章。

丝路遗珍:元青花云凤纹高足碗


1976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阿力麻里古城遗址出土了一件元青花云凤纹高足碗(见图),高11.2、口径15.9、足径6.5厘米,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截至目前,新疆出土的元青花瓷器不多,最著名的除了这件高足碗外,还有一件元青花执壶。

此高足碗大口微敛,弧形壁,竹节状高足中空,与元代甚为流行的撇口、圆腹、高足的样式相比,此器形制比较少见。碗内外满绘纹样,内里饰一对穿梭于云间的凤凰,一雄一雌,一凤一凰,雄凤头顶一只孔雀羽翎,翩翩起舞;雌凰与其遥望,头部无羽翎,尾部为三羽纹饰。主题图案流畅自然,生动而有情趣,四周绘缠枝牡丹纹;外壁画缠枝牡丹、莲花纹,近底处绘一周变体莲瓣纹。通体釉色白中闪青,色料浓淡不匀,青色中有黑斑点,有自然晕散现象,具有“苏泥勃青”的特点。在入窑烧造过程中,可能由于青色颜料不能适应过高的火候,碗口内壁形成锯齿状的“冰挂”,造成青花的晕散严重,纹样略显模糊,但碗内的双凤纹仍不失精美流畅之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高足碗、杯的装饰一般注重外壁,内底纹饰多装饰在底心,像此器这样内里满绘图案的甚为珍稀。1979年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湖田窑北岸元后期地层也出土过一件青花莲池鸳鸯纹高足碗,形制与此件十分相似,很大可能是在同一地方烧制的。

高足碗、杯是元代开始流行的器型,明清各朝均有烧造。从传世与出土的景德镇窑制品看,元代高足碗、杯的制作工艺与明清有明显的区别,元代的器身与高足采用泥胎相接,故足内顶端无釉处留有呈乳钉状凸起的粘接痕,明清的器身与高足采用釉料接胎,故高足内顶端光滑平整。

阿力麻里古城是当时新疆乃至中亚的大城市之一,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国际都会,被誉为“中亚乐园”,西方人称为“中央帝国之城”,也是中原和中亚联系的一个重要枢纽。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件青花凤纹高足碗可能是元朝宫廷给西域诸王的赐物,反映了阿力麻里察合台汗王与元朝政府的密切关系。

如何鉴别元青花


元青花的特点体现在造型、胎釉、款识、工艺技法等多方面,这些时代特点是经过几代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但是,目前古玩市场上出现的赝品多将传世品中许多“开门”的特点通过作伪的手法一一表现出来。那么,在科学仪器还不能完全解决古陶瓷鉴定问题的今天,该如何鉴别元青花的真与假呢?

在胎釉上找差别

真品元青花总的观感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致,有的白中泛点儿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更重要的是釉面坚实感强。新品元青花胎釉很复杂,以青白釉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经打磨后釉面无光泽。

在原料上巧辨别

真品元青花使用两种青花料,一种为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所使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蓝艳,有宝石蓝的感觉,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微微带点儿锡光,手感微微下凹。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斑点中心为深褐色,外围蓝黑色晕散到釉中。另一种为国内墓葬出土或外销到东南亚的小件青花瓷,多使用国产料,色调蓝灰。这类仿品比较少见。新仿制的元青花使用的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出的黑褐色斑点比较密集,斑点颜色较浓重,侧看斑点处,釉上仿佛浮有一层薄薄的银灰色金属片。

在纹饰上找不足

真品元青花纹饰紧凑和谐,笔线有力,具有一种壮美之感。新制品笔线拘谨无力,有的画面纹饰较稀松,器表给人的感觉过于工细漂亮。

从釉斑上辨真假

真品底部都有釉斑,可能当时工匠在施满釉后需将底部釉很快擦掉,但又没有彻底擦干净,只要使其在窑内不粘连就可以了。釉斑有大有小,或宽或窄,釉斑周围有的还有浅淡的火石红色。现在的新产品,釉斑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随便抹成的,釉面扁平,光亮不自然。

元青花鉴定法


近来随着人们对元瓷的深入研究与收藏热的升温,人们对元瓷的青睐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但元瓷似乎很神秘,市场上仿品又这么多,究竟怎么来辨伪?

■元代青花瓷的胎质白,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上大多有铁褐色小点。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盘盘口有采用菱口的,凤形壶与八楞缸为特有造型,只有元代才有。

■元瓷白釉泛青色,釉质虽莹润,但常有积釉处,积釉有时如泪痕,青花常有晕散现象。

■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盖内不施釉,器胎轮旋纹粗糙,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口。

■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

■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说是“满画”,这是元至明特有的绘画技法。

元青花因传世少,因而身价很高,故市场上历来赝品满地。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橘红,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

【元青花】瓷器鉴定


近日,有读者来信表示希望专家为自己的“元代青花罐”进行鉴定,广州市文物总店专家张卫星鉴定该器物后认为,是“新仿元代青花莲塘清趣陶玉壶春瓶”。

什么是造假者最有“市场”的瓷器?当然是元青花。自从“鬼谷子下山”拍出2.35亿元的天价后,元青花成为收藏爱好者和瓷器贩子注目的对象,各种类型的“元青花”在市场上层出不穷:有所谓的清三代、清末、民国仿元青花器物的,有前所未见的超大盘、直径超过1米的,甚至有收藏家竟然藏有整层库房的元青花,其中“鬼谷子”数件……

关键词一:元青花

元青花器物少在中国使用,它是元代统治者为了与其他国家“联络感情”,在景德镇特别烧制的“礼物”,造型与中东的金银器相似,一般送到土耳其和伊拉克、伊朗等国的皇室。因为蒙古族为游牧民族,“马背上的生活”适用金银器,认为瓷器易碎、不上档次,所以皇室不使用瓷器。但由于青花为外国进口料,价格高昂,所以部分小件青花普通品由国内的有钱人家使用,老百姓一般使用白釉瓷器。

关键词二:清三代仿元青花

一些收藏爱好者在市场上听人家说有康熙、民国仿元代青花,信以为真,以为也有收藏价值。实际上,历代都认为元代并无青花,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经过许多考察和史料证实,才把“元青花”定义下来。在此之前,并无如一些人所说的“清三代仿元青花”的东西。在青花的概念里只有2种:元代青花和上世纪80年代的仿元青花。上世纪80年代,景德镇挖掘到一些元青花瓷片,后来由研究所进行研制仿造了大量的元青花,而且一般是仿外国宫廷器型的器物。

关键词三:“超大”元青花盘

目前市场上出现许多“超大件”元青花,甚至在某个私人博物馆同时出现几十件。从工艺水平历史考证,这在当时的工艺上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据了解,许多收藏爱好者只用了几千元甚至几百元就能轻易将这种大盘买回。专家表示,之前曾引起轰动的“鬼谷子下山”成交价格高达2.35亿元,如果真的存在直径1米的元青花大盘,价格至少也要近10亿,并不是平民百姓可以在市场上用几百几千元能“捡漏”的。

关键词四:造假贩子“自残”

大部分收藏爱好者认为只有不完美的、肮脏的瓷器才是真品。造假贩子抓住了这个心理,故意把瓷器造残,又被行内戏称为“自残”。如“玉壶春瓶”(见图),本来应该有一个比较长的瓶径,但造假者却把瓶颈截断,并将截口磨平,造成残品经过修饰处理的效果。

这种赝品的成本不及数百元,如果器物完好,价格虽然可开到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但买家会更加审慎,出手风险大;如果器物不完好,价格就只能开到1万元左右,但买家会更加心中暗喜自己找到了“捡漏”的机会。

元青花难得一见

据有关资料记载,有记录的元青花只有几百件,10月份召开的国际性“元青花研讨会”上,也不过展出10多件元青花,已经叫人惊叹。目前广东的国有单位所藏有元青花不超过10件,而广州市文物总店建立近50年也只曾拥有过3件,元青花的难得一见可见一斑。另外,青花多为白底青花,蓝底白花少见。

广州有大量元代瓷片出土,甚至出土了一件很大、很薄的元代釉里红瓷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