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大球泥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陶瓷品鉴:泥与火的南北对话

陶瓷品鉴:泥与火的南北对话

大球泥瓷器的鉴别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大球泥瓷器鉴别

2021-01-25

大球泥瓷器的鉴别。

中国网山西(微博)综合编辑 陶瓷作为泥与火的艺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5月24日,山西首届当代陶瓷艺术品鉴赏与投资论坛上,江西和山西籍的陶瓷艺术专家就当代艺术陶瓷发展趋势、鉴赏方法等展开学术交流,南北方陶瓷艺术研究在此“碰撞”。

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一开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李少景先生便介绍起艺术风格。“景德镇瓷器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四大特点。之所以称其‘白如玉’,是因景德镇瓷器中含有三氧化二铁的成分,通过还原灼烧,釉面发青,看上去就像玉一样。当灯光打在景德镇瓷器上时,色泽异常光亮,人的影子都照在了上面,所以它的第二个特色为‘明如镜’。而‘薄如纸’的景德镇瓷器最薄还未及1毫米,就仿佛蝉翼一般,重量也特别轻。近年来,景德镇成立了‘瓷乐队’,其全部乐器均为瓷器,根据其薄厚的不同,声音也各不相同,并能够演奏整个曲目,这便很好地阐述了它的第四个特点‘声如磬’”。

听了对景德镇瓷器的介绍,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古陶瓷专家李勇也对山西的陶瓷做了阐释。山西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文物资源丰富。但鲜为人知的是,山西的陶瓷烧造同样历史悠久,山西最早的窑址发现是在唐代,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历代窑址众多,大同窑、怀仁窑、介休窑、交城窑、霍州窑、长治窑当年窑火旺盛。山西当代的陶瓷艺术品从工艺水平上来说,不亚于古代的陶瓷。山西有生产陶瓷的条件,首先有适合烧制陶瓷的陶土,虽不及景德镇的陶土细腻,但也有自己粗陶的特色;其次是用煤做燃料成本低。山西北部以生产黑瓷为主,中部以介休窑为主,多生产白瓷,晋东南一带主要的代表是八一窑,其主要特点是在白釉上画红绿彩,采用二次彩绘工艺。

南北方陶瓷工艺特点不同,但美学价值相似。江西省工艺美术馆副馆长陈敏,山西德道设计公司艺术总监王寒冰向大家解读了陶瓷的鉴赏方法。陈敏认为,每个时代的陶瓷风格不同,在鉴赏的时候要把握其所处的时代、反映的题材和当时使用的各种工艺。而王寒冰对于欣赏陶瓷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欣赏一件瓷器,首先要看其造型比例,陶瓷的灵动线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其次是要看色彩;最后要看陶瓷的质感,中国人的美学思想极具象征意义。

通过南北双方陶瓷艺术界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对山西本土陶瓷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别样精彩】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与陪伴


本期人物

许国:中铁四局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

“别样身份”:收藏界的“百陶斋主”

开栏的话

正襟危坐、古板面孔、不解风情,提起政工干部,好像就会念文件、作报告、谈心训话。然而,越走近越发现,这是一个藏龙卧虎的有才群体。他们不仅在本职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还有收藏界的大家、有书画苑的高手、也有主持行当的翘楚,更有引吭高歌、长袖善舞的歌舞达人……工作中,他们专注敬业;8小时外,他们绽放着各自的精彩。

今天开始,本版开辟“别样精彩”这一新栏目,如果你身边的政工人身怀绝技,才情横溢,欢迎来到我们的舞台,一起欣赏他们的混搭人生。

夏初,周末的清早,晨光熹微。

皖中首府,合肥的城隍庙市场上,人头攒动却又静悄悄。第一缕阳光撒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借着光,许国蹲在一家地摊前,手里捧着一件青瓷碗。

几轮讨价还价,成交,包好,带走。回到家,也不过七点钟。

这是一件北宋安徽繁昌窑的青瓷碗,为民窑精品,流落地摊多日,却无人识货。“我能得到,一是缘分,二是眼力”,许国说。

在安徽收藏界,“百陶斋主”的名号几乎无人不晓,但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他是一个央企的政工干部。

许国出身中医世家,中药除了装在抽屉中,剩下的都装在各色的陶瓷坛子内。自小闻着药香,抚摸着这些坛子,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时光辗转、岁月迁徙,文革、破四旧,运动风风火火,及长,又搬了几次家,这些坛子碎的碎、丢的丢,不复为家传之物。

上世纪80年代初,许国参加工作,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似乎又在哪里看到了类似的坛坛罐罐,觉得特别亲切。“能买回来就好了。”

这一次偶然,便成就了半世情缘。

“我是真喜欢,中华文化早已被风雨和现代文明侵蚀得不成样子,唯独在瓷器中还能领略古老中华的魅力。”

工作之余,许国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一头扎进古陶瓷的海洋,考古现场、古窑遗址、博物馆院、古玩商城、地摊旧货,许国常常流连于此。“前三个地方是站着看,后两个地方是蹲着买,站着是为了能蹲得下去,蹲下去是为了能站得更直”。

许国最初特别关注长江中下游这一代上古时期的陶瓷器,特别是印纹硬陶,还有原始青瓷。“我觉得它以特有的古朴、深沉和冷峻的色调展示出一种成熟的美丽,不带一点漂浮与奢华,表现的是先人内心的感受。先人对自然的尊崇、生活的赞美和自我的感悟直白、率真地刻画在器物之上,跟后来华丽的风格是有很大的区别。”

许国说,他曾经收藏过几件精美的印纹硬陶。印纹硬陶是中国夏商周到西汉早期,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它比一般的早期文化的陶器要硬。因为这些印纹硬陶是采用泥条盘筑的工艺制作的,器物盘成形状以后要用一只手顶住器物内壁,另外一只手拍打器物的表面以产生纹饰。

“当我把手伸进这些器物的内部,有时候会重叠到几千年前的古人留下的手印,这时候,我就会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好像手尖仍然可以感受到先人跳动的血脉。”

那些古陶瓷上有光有影,许国喜欢盯着那些纹饰端详、沉思,他觉得这些纹饰都有着天启般的含义。

许国姓“许”,1998年,他竟然收藏到一件釉下带有“许兄”字样的原始青瓷壶。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器物釉下带铭文是从汉代开始的,已经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几件汉代陶瓷上刻字的都藏在几个大的博物馆,这件东西是在合肥城隍庙古玩市场淘来的,器形非常完整,非常精美,特别是上面的篆隶‘许兄’两个字非常难得。这可能是当时工匠的名字姓许,也可能是给一个姓许的人家定做的陶品。

及夜深,灯下把玩“许兄”,这是一场穿越两千年的对话,古往许兄,今来许弟,在一个汉代陶瓷上实现了相逢。

“想起来,我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

许国出差到外地,只要时间允许,就一定抽空去当地的古玩市场走走,看到安徽窑口的东西,只要能力所及,一定都想办法带回安徽。

2011年5月18号,为纪念“博物馆与记忆”为主题的第34个国际博物馆日,由许国倡导,安徽省古陶瓷专业委员会与安徽省博物馆隆重推出《陶缘瓷韵·安徽民间古陶瓷藏品汇珍展》,展出包括西周、两汉、东西晋、五代、唐宋元等时代的108件古陶瓷,其中许国的个人藏品就占了25件。普通的民间收藏展里文物价值较高的展品一般比较少,而这次展览中70%以上的展品能达到国家一级文物的水平。

现在,古玩交易市场日益火爆,但许国“只收不卖”,这早已是安徽收藏界的共知。

他说,古陶瓷是“一种不朽的生命一直在均匀地呼吸”,收藏的目的就是呵护这种呼吸的畅通。

“我们相对古陶瓷都是保管员,只能陪伴它们一段时间,这些东西迟早都是国家的,博物馆是它们最终的归宿。”

(江龙余)

(来源:工人日报)

仪器也会被蒙骗 藏品鉴定的仪器与眼力之争


古玩艺术品的真伪,是古玩收藏的关键所在。可是,在收藏圈里常常有对同一件瓷器藏品说法不一的情况。如果说专家的眼光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限,可是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手段检验出来的结果,有时也未必就能服众。

1、依靠仪器进行检验

经采访多位南宁资深藏家,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几种针对古代瓷器的检验方法,如“热释光”、“脱玻化系数”等。“热释光”可以准确检测陶瓷的烧成年代,误差为几十年,这种方法需要取样,对艺术品有一定的破坏;“脱玻化系数”能有效检测出高仿品,但是其局限在于只能检测带釉的瓷器。

南宁古玩艺术品收藏人士韦先生,曾将自己收藏的古代瓷器送到外地进行过检测。他送检的5件瓷器中有3件被肯定,2件被否定。韦先生谈到,科学检测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的古代瓷器,其胎土、釉质的微量元素含量、所占比例等等数据肯定是不一样的,并且有自己的规律所在。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检测、采集数据库,技术人员就能建立一个对比途径,从中验出真假。“这就像做DNA亲子鉴定一样”。

“现在又有了更先进的检测手段。”南宁资深藏家张先生告诉记者,云南的一个古陶瓷科学检验实验室,使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检测古瓷器,据说这种探测技术还曾经使用于月球探测车的探测器上,可以深入瓷器的釉下探测陶瓷胎体的成分。张先生说,这种检测手段不仅可以应用于古代瓷器,还可用于检测古代青铜器、贵金属、化石标本等。2009年,他将自己收藏的一批古代瓷器送到云南的这个古陶瓷科学检验实验室进行检验,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检测认定为元代至清代的古瓷器。对于这个结果,他表示信服。

张先生谈到,陶瓷的生产离不开原料,选用的原料是根据其化学组成和工艺性质来决定的。现代制造的各种高仿品,无论外形如何相似,可是都添加了现代的瓷釉成分。这些现代成分难以用肉眼去发现,可是用仪器来检测就能一目了然。对此,张先生认为,当自己的藏品出现争议,光凭行家“掌眼”拿不准的情况下,花一笔检测费求助于科技手段,是明智的做法。

2、凭“眼力”鉴定是收藏传统

可是,这科技手段检验出来的结果,却不见得广大收藏人士都认可。记者了解到,南宁曾经有一些收藏人士,想过从外地引进科学仪器经营艺术品鉴定这门生意,在进行市场调查时发现藏家们认可的情况不理想而作罢。那么,对于以主张收藏三要素“财力、魄力、眼力”之“眼力”来鉴别的古玩艺术品真伪的藏家们来说,他们的考虑又是什么呢。

“藏家通过自己的经验、学识来辨别真伪,是古玩收藏的传统之一。”南宁资深藏家马先生谈到,收藏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要求藏家先从学习、了解历史知识开始,通过平时多接触、多观察古玩艺术品,逐渐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也就是说,行家的经验其实就是一个数据库,他们能结合历史、人文、典故等因素对古玩艺术品做出综合的评判。马先生说,科技手段的检测仪器,一是难以对所有古代瓷器都一一采样,二是数据不全就难以成为评判是非的标准。

另一位资深藏家钟先生的观点也是倾向于凭经验鉴定。他认为,在实际检验当中,采用微量元素的分析技术对古玩艺术品的鉴定是有成功案例的,比如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西安附近的唐秋官尚书李晦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唐三彩制品,有关单位对其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后,通过数据库的对比,得出结论认为李晦墓出土的唐三彩使用了与黄冶窑唐三彩成分比较接近的高岭土作为制胎原料,推断如果不存在元素组成相尽的其他窑址,那么李晦墓中的唐三彩是河南黄冶窑烧制的。钟先生说,他不否定科学检测的先进性,但是关键在于对比参照物是否科学。比如说检测元青花瓷器,众所周知目前存世的、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瓷器、残片数量就比较少,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元青花瓷器数据库并非易事。

南宁瓷器收藏人士孙先生则认为,光是凭借科学检测手段来进行古瓷器鉴定,只参照数据的相似性忽视了器物本身是否符合同时代器物的审美、艺术性等特征,是过于片面的。

3、有时仪器会被蒙骗

近年来,科技手段检测越来越商业化,对于一些缺乏专家鉴定途径的收藏人士来说,拿藏品到科学实验室去检验,是辨别真伪的主要途径。在收藏交易市场上,给古玩艺术品附上一张由科技检验机构开具的鉴定书,似乎成了一种时髦的趋势。

南宁的收藏人士李先生最近从广州的一个古玩市场买回来了几件书画、瓷器古玩艺术品。李先生不是有经验、有眼力的行家,他的观点是行家也会看走眼,不能依赖行家;而科技检验手段至少不受心情、灯光、环境的影响,能保证鉴定标准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准上,避免偏差。李先生说,他买回的这几件有证书的古玩艺术品,拿给行家帮看,有的行家说是真的,有的行家说是假的。比如有一幅清代山水画,有行家指出,这幅画所用的纸张和墨,都是清代的没有错,但是画画的人却是现代的。做假者只要找收藏清代墨块的藏家,买回墨料研成墨,再找清代出产的纸张画画,就能轻易骗过仪器的眼睛。

行家的说法,让李先生傻了眼,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这种造假情况是行得通的。不过,李先生的心态比较平和,他还是支持科技检验结果的。他认为,客观来说,时下不少所谓“行家”的鉴定水平也不见得就是权威,甚至还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士打着行家的名头搅乱市场秩序。对于普通的收藏人士来说,如果买古玩艺术品也能像其他商品一样,有可信赖的“免检”标志,那对于古玩收藏市场来说,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藏家张先生谈到,目前收藏圈子里,究竟是经验更可靠,还是科技检验手段更可靠,两者之争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这就意味着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能绝对否定其中一个。

4、综合评判收藏品真伪

如今,科学技术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社会活动领域。古玩收藏如何鉴定才好,其中的孰是孰非该如何看待,让人关注。

广西文物商店的一位人士谈到,行家、专家凭肉眼鉴定,其实也是一种科学检验手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专家的眼光也是建立在对历史、艺术、考古等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之上,得出来的一个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并不是某一位专家自己发明出来的,是凝结着一代一代人的智慧和经验。这位人士谈到,科学仪器检验方法准确的说法应该叫做“仪器检验法”,前者与后者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在如今的考古活动中,也运用上了大量的科学仪器,用科学仪器检测出来的数据对专家分析进行补充、论证,两者配合得很好。

这位人士还谈到,对于藏家来说,看待古玩艺术品的鉴定问题应该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请教专家、行家,也要讲究“找对人”。比如说,请一位木器专家来给自己看翡翠,那么得出来的结论就难免有失偏颇。实际上,有的收藏人士,在自己得到一件藏品的时候,喜欢与不同的人士进行交流,当各方给出的结论互相矛盾的时候,由于不善于分析,结果自己也晕了头。其实,藏家应该针对自己藏品的年代、材质特点,请教相应的人士。此外,对于科学仪器的鉴定,同样也要分析鉴定机构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总的来说,对于各种有效的鉴定手段,不妨持一种不排斥、不迷信的态度。对于古玩艺术品的鉴定,还是应该把握住历史、人文、艺术性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评判。

相关新闻

8年收藏30多辆老摩托

济南市民刘小康自小就喜欢摩托车,2003年“入”了第一辆老摩托,那是新中国的第一辆民用摩托车——上世纪60年代济南轻骑生产的15A,济南人称“黑老鸹”。他听说人家手里有这车,便朋友托朋友,好不容易找到了车主,车主见他真心爱车,便以几百元把这车转给了他。

刘小康的收藏范围主要是建国以后每一个时期的典型摩托车型,军用车型较少,就四五种,收藏以民用车型为主。每个时期市面上流行的车型,不同款式、同一款式的不同颜色,他都要想方设法搜罗到。他家有两个较大的车库,已经分别被十几辆老摩托塞满。自家地方不够,他还得把摩托放到亲戚朋友的车库里。近8年间,他共收了30多辆摩托车。

在网上,他还发现了济南本地有几个和他一样爱好收藏老摩托的人,便经常网聊。网下,他们会聚到一起去其中一人的车库中参观,一起交流老摩托维修技术,还互换自己多出来、对方又需要的车型。

陶瓷品鉴:不只是瓷片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上个星期,一场名为“碎宝”的个人瓷片展在江汉路展出,400多件残片静立案头候知音,在武汉瓷器瓷片收藏爱好者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宝有哪些?瞧,那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残件色泽迷人,那明成化碗盏碎片清新淡雅,那元青花梅瓶口残器流光溢彩……虽为残片,图案之华美还是让不少市民啧啧称奇。拿着放大镜、手电筒,用手摸胎质,仔细观釉色,小心辨年代,碎片在他们手中,已是一种历史,一种陶瓷文化的品位。

看瓷

内观胎质外观釉瓷里瓷外学问深

上周五,已经是“碎宝”展出最后一天,下午刚开门,还是有许多观众特地赶来。“抚片瓷追百代文明,拾遗珍展千年风采。”门口是一副用瓷片拼凑起来的对联,于无声处,彰显着藏家的独特品位。“好多瓷片啊,钧窑汝窑,还有元青花梅瓶的,你过不过来啊?”瓷片自鉴厅里,在职业技术学院教书的陶老师打电话给藏家朋友,显得很激动。“这个应该是清代,是什么年间的呢?”挂了电话,陶老师把一片青花瓷片翻来覆去地看。“应该是康熙年间,看那个胎几细,釉色几浓,明显的翠蓝。”63岁的胡先生在一旁说。自鉴厅有特地准备的检索本,对着瓷片上的号码一查,果然是。

胡先生收藏瓷器十多年,此次瓷片展出了一个星期,他已经来了3次。“看,香灰胎、天青釉,这是典型的宋汝窑;底足有褐色斑点,俗称‘糊米底’,这是明代成化窑的典型特征;清代早期和晚期的青花不同,前者用料足,釉色浓,尤以清三代的作品最为顶峰。”胡先生一面滔滔不绝地说,一面眼睛不停地四处扫视宝贝,“瓷片可是鉴定瓷器的活标本啊,怎么看也看不够。”

此话不假。这400余片碎宝的主人、藏家王瑞华在武汉市文物商店工作多年,对此深有体会。“瓷片和瓷器不同。瓷器是整的,只能看到外观;瓷片则可以由外看到内。不同年代、窑址的胎质、釉色、工艺、风格等,都各有不同。”他觉得,一旦瓷片看得准了,鉴定整件瓷器就容易多了。“就好像交朋友一样,从外表看不出来,只有多相处,才能了解得更深刻。”

收瓷

逛窑拣漏何惧苦典藏历史乐怡然

“我爱收古瓷片,无论出差旅游都爱逛‘窑子’。”藏家王瑞华的话把记者逗乐了。原来,酷爱古瓷片的他,为了收藏,经常到窑洞捡拾瓷片,那展窗里的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残件,就是用残片拼起来的,非常珍贵。

王瑞华之所以钟情古瓷碎片,还跟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他在武汉文物商店上班。有一天,一对农村夫妻带着一个色彩青翠艳丽的传世瓷瓶来到店内,文物专家王协臣一眼就看出是元青花,这个瓷瓶,如今已是价值上亿的武汉博物馆镇馆之宝。

从那时开始,王瑞华就下定决心,从收集陶瓷标片做起,学习陶瓷鉴定知识。市里工地施工,他跑去寻觅淘宝,弄得满脚泥土也不觉得脏;出差旅游,他更是必到全国古窑遗址转转看看,捡拾瓷片,通过观察瓷片的图案、工艺,以期更加深入了解每个时代作品的特点,以训练自己的眼力,20多年从未间断。“同样是兽耳,清代早期的图案清晰,纹路精细些;晚期图案模糊、纹路粗糙,为什么呢?这与清晚期国力衰弱有关。这里面,学问大得很呢!”

此次展出的400多片瓷片,满满铺了好几张大桌子,却还只是他所有藏品的九牛一毛,“一共有近万件呢!”在王瑞华的宝贝中,有定窑、磁州窑的碎片,有汝窑、钧窑等珍贵的碎宝,也有元、明、清的青花瓷器代表作残片,有的元青花残片甚至价值上万。“其实收集瓷片,成本并不高,有时在地摊上,花几十元就能收到。”王瑞华觉得,瓷片其实就是活的教科书,书本只能增加知识,经验必须要到实践中去体会,藏宝鉴宝不能按图索骥,纸上谈兵。“收藏瓷片,就是藏一段历史,那意义不可估量。”

爱瓷

谈热爱无关风月 说精通尚需累积

看的人多,懂的人少;买的人多,一淘一个准儿的人少。这不,50岁的陈先生刚开始玩瓷片,还没摸到门道。觉得是龙泉窑的,其实是湖田窑;觉得是瓷州窑的,一查是吉州窑,恼得他无可奈何,一个劲儿摇头。看来,玩瓷片,还是需要点眼力和沉淀。“那是啊,没搞懂不能乱收,有个朋友收了几麻袋,我一看,九成都是假的。”胡老先生拿出自己几块珍藏的瓷片,记者一看,呦,好东西不少,宋代汝窑、明代成化窑,居然还有钧窑。“俗话说,‘家有黄金万两,不如有钧瓷一片’,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就有一只用宋、元两代钧窑瓷片镶嵌的清代老红木四扇屏,如今价值连城啊!”胡先生不无得意。“您会卖吗?”记者故意问,“不卖,这珍贵的东西,自己留着,当个故事看也是好的。”说起自己的宝贝,胡先生一脸郑重。比起经济价值,他更重视对历史的收藏。

不过,现在市面上假瓷片也很多,王瑞华也希望通过记者告诉广大收藏爱好者,遇到汝窑、成化窑、钧窑等窑口的瓷片时,出手一定要慎重。“其实每个瓷片都是不同年代历史文化、工艺水平的体现,都有它的价值,当你把它当成一本书来看,每个瓷片都是段鲜活的故事。”藏家王瑞华的话很有诗意,这也是他办此次展览的意义。

后记:记者走的时候,还有许多市民驻足观看,有的俯身细观,有的蹲下身来贴着玻璃看,眼里写满认真。想起展览负责人李智刚说的话,“这个公益活动,其实就是个学习的平台,我就是希望,武汉人到外地买古董,一开口,别人就竖起大拇指说,武汉人真专业。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想到这里,记者来回奔波的脚步也轻松起来,前方也似乎有了清晰的方向。

赵炎和他的紫泥公社


北京紫砂艺术馆馆长赵炎

砂与壶结缘,紫砂壶便成为壶中群芳之冠,紫砂壶与文人结缘,紫砂壶便更添独特的文化艺术气息,构成历史上一道独特的紫砂文化风景线。

紫砂壶的古厚纯朴、不媚不俗似乎天生就是在倾诉着文人的品格。其实,还不尽然。“不止是文人,简洁、大方、古朴、内敛、沉稳、厚重、包容、和谐,紫砂的这些品格更应该是咱们国人的品格。”赵炎的话语中透着对紫砂文化的虔诚和宣扬紫砂文化的信心。

有人说赵炎是个地地道道的紫砂壶痴迷者,也有人说他是紫砂壶收藏家,还有人称之为当代宣扬紫砂文化的“紫砂第一人”,而在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眼里,赵炎分明是一个宣扬紫砂文化的虔诚布道者。

公社,《现代汉语词典》是这么解释的:“它是原始社会中人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一种结合形式,如氏族公社等,也是无产阶级政权的一种形式,如法国1871年的巴黎公社、我国1927年的广州公社。”而上世纪60年代,当我走出校门回乡务农,自己也就置身于农村“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文革”期间,学校的红卫兵组织也一夜冒出许多带着革命色彩的××公社。

时移世变,公社的概念已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渐淡去,谁料想,山东小伙子赵炎,玩了几年宜兴的紫砂壶,竟别出心裁地在北京注册了一家“紫泥公社”,真好玩。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说它始于北宋,是因为漫长的制陶历史,使独树一帜的宜兴陶器,门类逐渐齐全,品种逐渐增多。勤劳聪明的陶工,在大量的制陶原料炼制中,发现了独特的、十分细腻的紫砂泥,可用来制作精细耐用的案头日用器皿,如水壶、茶盏等等。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中的壶,想必就是选用紫砂泥做成的,当时尚未兴散茶冲泡,大概也只能派煮水的用场。而梅尧臣所说“紫泥新品泛春华”中的紫泥,应该就是紫泥所做,用来喝茶的碗、盏之类。说它盛于明清,则是因为明朝中晚期的饮茶方式已由饼茶烹煮改为散茶冲泡,宜兴的紫砂壶应运而生,为中国的茶文化登峰造极提供了更有利于发茶,也更有利于文人墨客书法情致的独特器皿而贡献巨大。

生活方式的改变呼唤着生活用品的改良与创新,所以说,宜兴紫砂是为茶而生。至于繁荣于当今,更让我辈有目共睹,泱泱中华从未像今天这样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人们安居,社会和谐。享受喝茶,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更是精神升华的品茗赏壶。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极大地带动了宜兴紫砂工艺的发展与提升,因此宜兴紫砂也由茶而兴。

宜兴紫砂因资源稀有、做工精良、造型丰富、泡茶上乘、装饰高雅、且具独特的人文气质等方面的价值,鹤立于世界陶瓷艺术之林,让文人、茶人情有独钟,成为当今玩家、藏家、投资家追逐热捧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艺术品,他们因对宜兴紫砂的厚爱而大力宣传推介;要感谢文化人、书画艺术家对宜兴紫砂的积极参与;与此同时不能忘记的,就是奔走在紫砂产区紫砂人和社会上众多玩壶人之间经营艺术品的商人。赵炎,就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一个,他在闻名遐迩的琉璃厂西街,成立了2000多平方米的北京紫砂艺术馆,可见一斑。

我不知道赵炎发起成立“紫泥公社”初衷是什么,作为一个商人,是否看到目前宜兴紫砂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由原本的集体工厂回归到千家万户后,利弊各显,能否再来一个回归,即倡导业者应“形散神不散”的行业精神,面对同一个行业之“公”,共同来维护宜兴紫砂这样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品牌。果真如此,倒也功德无量。

赵炎也真有能耐,居然还能请来紫砂行业中的“守拙抱真”而口碑极佳的何道洪大师挂名紫泥公社社长,还说紫泥公社的“党委书记”要我来担任,说既是公社,就要有党委书记啊。按照他的思维,宜兴紫砂生产可以千家万户百花齐放,而市场经营,要有专业公司来做,北京紫砂艺术馆就是他要走向市场的作品展示馆,也就是紫泥公社的窗口门户,通过不懈的努力,把紫泥公社的牌子做响,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商号。于是,他不辞辛劳,北京、山东、宜兴来回奔跑,在芸芸制壶大军中,挨家挨户拜访,宣传他的紫泥公社,推销他的营销理念,并把中华传统工艺中的优秀文化元素,让制壶者借鉴。于是,2000多平方米的北京紫砂艺术馆中,数百件宜兴紫砂艺术品长年展出,常换常新。2008年6月,他组织编写了《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紫砂陶艺卷》,2010年9月,还牵头举办了“首届北京紫砂艺术节”,吸引了京城众多喜爱和关注紫砂的人士参与其中。最近,赵炎还和媒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推出宜兴紫砂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当今的名人名作、崭露头角的新人新作,隐于民间的实力派制壶人的扛鼎之作。总之,为了让“紫泥公社”声名鹊起,他是脑勤、嘴勤、手勤、腿勤,一刻不停。

为了紫砂,赵炎还有许多目标去孜孜以求。比如说,北京的紫砂艺术节要坚持每年一次办下去,他想邀请一批著名的书画家到宜兴,筹划“印象中国——宜兴卷”的书画活动,他还想出版新中国成立后的宜兴紫砂七位老艺人的紫砂艺术生平丛书,他还想以紫泥公社杯冠名,在宜兴组织制壶手工技艺大赛……不断从文化层面、时代需求去挖掘紫砂历史,培育紫砂新人,参与创造宜兴紫砂的未来。

这些,已远远走出了一个壶商所做的事情,毋庸讳言,赵炎是一个商人,不管是北京紫砂艺术馆、山东淄博的艺术馆,还是紫泥公社的运作,都需要钱来支撑维持。我从来不贬低商家在发展紫砂中所起的作用,这也是几百年宜兴紫砂走向市场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愿赵炎能抓住机遇,与紫砂人共生共融,在致富紫砂人的同时,自己也富足起来,否则,这些美好的目标无法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富民紫砂已是不争的事实,文化紫砂已形成共识,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诚信紫砂,这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但这条路非走不可,传统工艺品如果不能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市场竞争中就会被打垮,而不讲诚信的行业将会不打自垮,衷心希望赵炎和他的紫泥公社,能和宜兴的紫砂业者同舟共济,携手发展。

(作者为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相关链接

从文人紫砂到国人紫砂的推动者

自与紫砂结缘,十几年,赵炎的世界里再也离不开紫砂。把玩紫砂,收藏好壶,拜访名家,白天无数个奔波,梦里无数个萦回,他的脚步、他的思想几乎完全被紫砂占据,赵炎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紫砂人。

2008年,全国巡展活动“丹青妙手绘紫砂”,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秦皇岛、青岛、宜兴、上海、广州、香港和台北,一时间国人纷纷说紫砂,赵炎身体力行了从文人紫砂到国人紫砂的努力,可谓是史上未有的国人欣赏紫砂壶胜景。

2009年,“荆溪陶苑品六家”紫砂盛事,让中国画坛名家与紫砂艺术大师再度齐手话紫砂,携手社会大众上了一堂生动紫砂文化课。

2009年夏天,“紫泥公社”成立,成为北京最大的紫砂艺术馆。自从京城有了紫砂艺术馆,每月的定期讲座,紫砂人与社会大众的活动交流,北京十大茗壶评比,赛壶、品茶活动,北京空气弥漫的紫砂文化气韵便愈来愈浓。

是琉璃厂的古文化气息成就了北京紫砂艺术馆,还是紫砂艺术馆惠添了琉璃厂的文化光晕,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写进了馆里。

门前潺潺的流水,清雅中在诉说着生命之源,彰显着主人“上善若水”的道家哲学。走进屋子,仿佛走进了紫砂的艺术殿堂。满目望去,皆是精品,徐汉棠的“冰纹石瓢”、蒋蓉的“荷叶青蛙”、鲍志强的“三阳开泰”、汪寅仙的西瓜壶、王寅春的方器……或规矩方圆,或大方隽永,或朴茂内敛,或细柔空透。“大师风采”、“名家名作”、“力量中坚”、“大家之家”、“十二之星”、“丹青妙手”、“荆溪陶苑”,这里几乎云集了当代所有的名家之作。

宜兴紫砂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稀有精品。“我把宜兴紫砂搬到了北京,还要把紫砂文化带给全世界。”馆长赵炎笑着说,脸上写满了自豪。“每一把壶都是有生命的,读懂它,就会喜欢它。”

举办展览、组织宣传、学术交流,编辑紫砂典籍,举办北京紫砂艺术节,赵炎的每一步努力都可以当之无愧地写进紫砂的历史。2010年至今,两届北京紫砂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当代大师精品紫砂展,紫砂、书画、茶文化与国人齐分享共交流,紫砂文化在北京揭开了新的篇章。

“紫砂是集实用、玩赏、珍藏于一体的艺术品。沏一壶茶,把玩一把壶,带给人的是极大的身心愉悦。身心愉悦放松了,人才能有一种宁静的心和纯净的心。中国的文化需要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传承,紫砂走进我们的生活,才能得到真正传承,读懂了紫砂,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宁静以致远’的意境。如果人人手中一把壶,也在一定层面上彰显了中国的和谐盛世。”赵炎说。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东汉白瓷豆

目前国内研究瓷器的专家比较一致地认为,东汉时期已经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由于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又比铜、漆、木等器的造价低廉,而且原料分布广泛,一经烧制成熟,就迅速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用具。这时期的瓷器多数胎体纯细,常见罐、碗、壶、盆等,釉汁均匀,釉面富有光泽。

东汉白瓷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地区,由于战乱较少,社会相对长期稳定,制瓷手工业窑场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而黄河流域,大约在北魏迁洛之后,在南方的影响下,制瓷手工业才发展起来。

南方地区的制瓷手工业以越窑为代表。东吴时期的越窑青窑窑址在上虞县已发现30多处,烧窑窑炉均是利用山的自然坡度建造的窄长形龙窑。瓷器胎体坚硬细腻,多呈淡灰色,以淡青釉为主,其次为青黄釉。

东汉青瓷弦纹高足碗

常见的生活用具有碗、罐、盘口壶、多子盒、薰炉、唾壶、虎子、狮形烛台、羊形水注、水盂、砚以及专门供随葬用的灶、鸡笼、狗圈、谷仓罐、碓、磨等模型明器。装饰纹饰主要有刻划的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纹和贴塑的人物、飞鸟、走兽等。

六朝 青釉越窑灯盏

西晋虽只有短短几十年,却是越窑制瓷成就十分突出的时期。器物胎体比以前增厚,釉汁厚而均匀,釉色多见青绿和青黄色。瓷器造型和装饰方面也比东吴时期有明显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器物造型,如鸡首壶、鹰首壶、鸡头或虎头双耳罐、扁壶、猛兽尊、狮形烛台、熊形尊、镂孔香薰、熊头或蛙头形水盂等。

南朝 青釉盘口鸡首壶

随葬的明器中还常见犀牛形镇墓兽、男俑和女俑。器物造型矮浑端庄,多配以铺首、弦纹、方格纹、联珠纹或飞禽走兽组成的纹饰带,以及贴塑的龙首、羊头、熊足等装饰,使器物显得美观大方,稳重而有气魄。

东晋时期的越窑青瓷基本上承袭了西晋青瓷的风格,缺乏独创精神,器物种类减少,东吴、西晋时期一度大量生产的明器基本上停烧,生活用具中的碗、盘数量大增。

西晋 青釉堆贴人物鸟兽纹谷仓

造型趋向简洁统一,并由低矮逐渐向瘦长演变。少见刻划贴塑纹饰,点染酱褐釉斑很盛行,在同一件器物上可以看到几十点之多,丰富了釉面的装饰效果。

南朝青釉贴花罐

南朝时期越窑比较典型的器类主要有钵、碗、罐、壶、尊等,器物变得修长而秀美。装饰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模印贴塑人物、动物图案几乎绝迹,点染酱褐釉斑之风也告衰竭,代之而起的是贴塑莲瓣和刻划莲花纹。莲花纹的广泛使用,可能是受当时佛教盛行的影响。

北方地区的制瓷手工业首先兴起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的北朝晚期墓葬中,出土许多具有北朝风格的瓷器。经科学调查和发掘的瓷窑遗址仅有山东淄博市寨里窑,枣庄市中陈郝窑和河北内丘县邢窑三处。

东晋 越窑青瓷褐彩双鱼洗

寨里窑瓷器胎体一般较厚重,火候较高,早期的釉汁斑驳不均,多呈青褐色,晚期改进较大,青釉光亮度增强。器类以碗、盘、高足盘、罐、瓶为最常见。北朝窑烧制的莲花尊,代表了北朝制瓷的高水平。

中陈郝窑是北方唯一经过考古发掘的北朝晚期的瓷窑遗址,制瓷工艺与寨里窑颇为近似。

邢窑是唐代邢窑的前身,主要烧制碗、杯、钵、盘、罐、瓶等,以青釉为主,并烧制少量的白釉。白釉瓷器与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一样,都具有釉层薄,普遍泛青的特点。北朝邢窑白瓷的烧制成功,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为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段泥梅花壶


在中国的工艺美术中,雕刻是一道极其绚烂的光。几乎所有的材质和器物,都被这道艳光照耀。许多时候,因了这雕刻,器物和材质的优劣好坏,反而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工艺家的情感与思想,重塑了器物,令器物脱胎换骨,有了灵魂。其绰约风姿,仿佛是有温度和香气的,令人销魂。以刀代笔的刻,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延伸和洇化。它不仅具备了中国书画的笔墨情趣和高雅意境,就其爽利、硬朗、果断的刀风,更是软笔所不能抵达的境界。

紫砂器铭刻,古已有之。此风当代尤甚。众所周知,紫砂壶有光货、花货和筋纹类之分。雕刻往往施之于光货。本来受宠于文人的紫砂壶,因了铭刻,变得更加文人了。紫砂壶刻不易,要求刻者有较深中国画功底,深谙中国书画的笔墨意趣。非但如此,刻者还不能太过随心所欲,必须要充分尊重原绘画的风格,通过自己的再创作,扬原作之长,避原作之短。当然,刻者的高超技艺,便也在这种尊重和扬避中鲜明地传达出来。这与改编自文学名著的优秀电影是一样的道理。

沈觉初是沪上大名鼎鼎的画家,与刘海粟、王个簃、谢稚柳、唐云、来楚生、单晓天、方去疾等齐名,合称海上书画篆刻八大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竹刻和紫砂壶刻大师。他的刀刻作品,遍及紫砂壶、扇骨、臂搁、笔筒、砚台、砚木盖等。以刀代笔,挥洒自如,一派大家风范。当代壶刻,宜兴有任淦庭,上海便是沈觉初了。沪上著名书画家所作书画的紫砂名壶,其壶刻几乎都出于沈老之手。如此人物,捉刀“雕虫”,也许是大材小用。但是,雕虫雕龙,孰高孰低,许多时候真也说不清。在江湖上,沈觉初的刻名,要远大于他的画名。至少对于紫砂业而言,有无沈觉初,并非无足轻重。沈觉初是位长寿老人,一生刻壶无数。据说他90岁那年,还一下子刻了80把梅花壶。沈觉老画梅,本是一绝。因此他刻梅花壶,不打画稿,直接刻梅于壶上。刀笔老辣,游刃有余。所刻梅花或繁枝密蕊,或秀雅含羞。朵朵有神,却各不相同。万般风情,令人击节。

上海警官朱明清兄,竹刻藏品颇丰。嘉定竹刻博物馆编印的图录中有十多件古今精品,都是他的收藏。去年去他的翥云轩观赏竹刻,却意外发现一把沈觉初所刻紫砂壶,不禁垂涎。

明清兄豪放之士,爽快地将这把段泥梅花壶见让。壶为沈觉初89岁时所刻,底有“沈觉初刻,时年八十九”字样。刀笔略显颤巍,却筋骨老到。壶身刻梅花数枝,疏影横斜,苍劲灵动,似有暗香隐约,正是沈觉老刀笔。也许这把梅花壶,正是那80把之一也未可知。

收藏品鉴赏


收藏已成为时下投资理财的一大热点。在古玩界有这样的说法,管收藏字画的为吃软片儿.管收藏瓷器的叫做硬片儿,管陶器叫做“瓦片”儿。收藏不但能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而且还能进行资产保值增值。面对市场各种收藏品,投资者应该不断提高收藏品鉴赏能力,才能成为投资赢家。本文以瓷器收藏为例,抛砖引玉。

一、收藏的原则

1.积累原则。一个人的修养来源于常年的知识积累,做收藏投资,不仅提高自己的鉴赏知识,还应尽量多读相关书籍,尽可能多地知晓历史、考古和社会知识。知识多了,修养深了,收藏的眼力才会逐步增强。

2.兴趣原则。有许多事物,初看没什么收藏价值,但当收藏达到一定规模,或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后,却又显示出了极大的收藏价值。因此只要确有兴趣,什么藏品均可收藏,但要持之以恒。

3.熟知原则。商场上有句至理名言:“小熟不做。”对某一收藏品的品种、性质、特点、市场行情等有关情况不熟知,就难以准确判断各品种的真伪、价值及未来价格走势等,从而不能作出准确、及时的投资决策。

4.辨伪原则。拍卖会、古玩销售场所并不能保证拍品一定是真品,有很多赝品鱼目混珠。这时候,鉴别真伪就很要紧。辨伪,要听听专家的意见,没有把握的,多找几位进行求证,不要轻易出手。而一旦看准了,对自己十分满意的艺术品,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如何逢高投资古瓷

在中国传统收藏界,陶瓷、青铜、书画向来被视为三足鼎立的“三大项”。而陶瓷的投资更是备受收藏界的青睐,在艺术市场上高价频出。那么该如何投资古瓷呢?

1.选择那些相对少、精、异形的古陶瓷器。大凡收藏者和买家都希望自己手头上拥有“人无我有”的器物。器物精美,历来都是受到人们追捧的,所以价值就会高。而异形瓷器,因工艺难度大、成本高,就算现在价高利低,但今后潜力会成倍增大。

2.选择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古代名窑作品。有些古瓷,无论当时还是眼下,都可算作高质量精品,但由于人们因时代、民俗、社会传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一时难以认识其真正价值。此时的购藏绝对是潜力巨大的“绩优股”。

3.古瓷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有冷有热,有高有低,要正确把握其中的“度”。不仅要打时问差,还要学会打“地区差”。例如:南、北方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使艺术品存量也不同,生活指数、购买力、消费能力和水平也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器物价格的地区差。

三、“一要,三不要”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可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避免收藏一些假古瓷呢?这就需要注意以下“一要,三不要”: “一要”长于陶瓷学问。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紫砂壶和花盆著称的陶都江苏宜兴,有以陶塑人物和动物造型见长的广东石湾,还有生产唐三彩的河南洛阳,生产黑釉陶罐的山西浑源,生产刻花陶器的四川荣昌等;瓷主要产地有以生产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有生产雨点釉和发展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的浙江龙泉,生产釉上彩花瓷的广东潮州,生产仿南宋官窑艺术瓷的浙江萧山等。

陈设艺术瓷作为商品,价格并非越高越好,这需要认真加以鉴别,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选购陈设艺术陶瓷要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灯光往往会出误差,对瓷质可轻轻弹叩,听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沙哑声音有裂纹的,再好看也不值钱,而且有裂纹的陶器不易保存。

“一不要”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十分珍贵,即使是皇家也不易得之。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就很昂贵,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更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

“二不要”受古瓷鉴定理论书的误导。收藏者往往依照古瓷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目前,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

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按图索骥,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而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问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

“三不要”把收藏定位放得太高。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

总之,收藏者要多与同好收藏的人士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还应该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只有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提高。

四、瓷友禁忌

因为对古陶瓷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而结成的朋友,叫瓷友。过去收藏古陶瓷,为藏品的安全起见,往往是关起门来自己玩,密不示人,那是社会不安定造成的。如今盛世收藏,对于一般收藏者说来,应有开放的意识,打破封闭、广交朋友,变一人玩为众人一起玩,与友同乐,更有乐趣。然而结交瓷友,也应有所选择,有可交与不可交之别,有的可深交,有的只是“点头”之交罢了。

首先,瓷友应是雅友。收藏古陶瓷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文人雅士,清茶一杯、观陶品瓷、谈古论今、互相启发。从陶瓷上看到历史的兴衰,看到土与火的创造,看到前人的智慧与技艺,看到古代的艺术与美学,通过鉴赏来与古人对话,从而进入一般人无法领略的高雅境界。

其次,瓷友应是诤友。正因为古陶瓷博大精深,所以才要瓷友之间经常雅集切磋、聚会研讨、帮助掌眼。这时特别需要收藏者有虚怀若谷的气度、瓷友问实话实说的爽气。悟性有快慢、知识有长短、经验有多少,意见自然也常会有分歧。不能碍于情面,不敢真话实陈;也不要固执己见,听不得不同意见。为求真理,面对实物,对照理论,可以争得面红耳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真正的朋友。

第三,瓷友应是益友。瓷友之间的友谊应建立在诚实诚信的基础之上,以相互协助、相互有益为原则,且对人要宽容、友善、谦让、讲究信誉。因此,为瓷友鉴定,要信而有证;为瓷友提供信息,要占而有信。即使瓷友之间交流、交换藏品,也要本着共赢互利的宗旨。收到珍品精品,共学共赏;有了挫折,共同总结教训、互相开导、真诚沟通。但往往由于金钱利益的关系,陶瓷界经常上演令人痛心的一幕幕骗局。下面就提出三点禁忌来警示初学者。

一是忌“蒙骗”。为经济利益驱使,编故事,设圈套,以假充真,信誓旦旦,助友为名,行骗为实。这样只能毁誉于己,失信于人,失去朋友。当然更不能合伙去骗别人。

二是忌“贪争”。在共同的收藏活动中发现可藏之器,心中都想归为己有,于是不择手段争抢不休、不惜哄抬价格。这样只会翻脸失和气、贪心失友谊。

三是忌“背毁”。对于一件古代遗留下来的陶瓷器,其文化内涵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见仁见智,是由各人的实践经验和文化艺术素养决定的,瓷友之间有不同见解是很正常的。切忌看出问题来,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甚至面誉而背毁,有意抬高自己,却将朋友贬得一钱不值、一无是处。这绝非真正朋友所为。

任何收藏品,包括书画、金银、玉石、古董家具等均需要有相应的鉴赏能力,例如辨伪能力,价格判断能力等。收藏品鉴赏是一门学问,要认真研究,不断学习,才能在这个领域越走越远,收获更多

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和纹饰


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青瓷逐渐代替青铜器、漆器。大陆很多省分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它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器、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装饰,两面贴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装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企望死后能过象生前一样仓满粮实的富有生活。谷仓在江南地区吴、西晋稍大一点的墓葬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是装稻子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臀部触地。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圆形虎子多为正烧。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从上面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造型上很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数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习称桥形系。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短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装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头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 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 故给人瘦长的感觉。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黑釉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形如盘、碗、罐等也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东晋香薰,此器型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有楼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 三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北方青瓷以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莲花尊为代表。莲花尊北魏墓出土两件,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各收藏一件。通体饰上覆下仰的莲花,洞窟艺术中的飞天也出现在莲花尊上,还有团花、兽面纹、叶纹等,装饰极为丰富。莲花尊南方亦有出土,没有北方的气魄雄伟,北方莲花尊胎体厚重,釉厚的地方近于黑色。可以肯定,南北朝时期,南北都烧造这种器物,但窑址在南北方都未发现。河北只发现有类似莲花尊特征的标本,在山东淄博窑发现了浮雕莲花瓣,这只是一点线索,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北朝青釉莲花罐,上有浮雕莲瓣,莲花瓣是印好后贴上去的,肩部六个桥形系,沿用东晋时的,但较东晋时的粗壮。这类器物出土日益增多,北朝晚期釉中含铁量较低,故釉色为浅青色,与隋代的较为接近。北朝贴花罐,含铁量高,釉为黑褐色并有窑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