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陶瓷分类

景德镇陶瓷分类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1-25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陶瓷分类。

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世,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是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景德镇陶瓷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着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

景德镇陶瓷分类共九类: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颜色釉瓷、珐琅彩瓷、变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

第一类:青花瓷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第二类: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

第三类:斗彩瓷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斗彩这个名称,明代的文献里未见记载。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南窑笔记》的作者认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图案的称为斗彩。

第四类:颜色釉瓷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二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

第五类: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第六类:变色釉瓷

亦称“异光变彩釉”。釉色随光源不同而变化。以高级细瓷的白釉釉料作基釉,以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铈、镨、镱等混合稀土氧化物为着色元素,经一定工艺处理,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在适当的烧成温度下,产生物理与化学变化,生成一种新的固溶体。

第七类:古彩瓷

古彩:又名硬彩,为别于清代粉彩,一般称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为古彩。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在800-900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第八类:新彩瓷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旧称洋彩,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因当时采用进口彩料,画面具西洋风格,故又名“洋彩”。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瓷器,称新彩瓷。

第九类:雕塑瓷

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景德镇陶瓷史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慨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已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青白瓷刻花注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明洪武 青花缠枝莲大罐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 雍正 粉彩八桃天球瓶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景德镇老瓷厂记忆:景德镇陶瓷厂


景陶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上一辈的老瓷都人,谈起景德镇陶瓷厂(以下简称景陶),都会清晰地记得景陶门前的运煤专用小铁路,每当满载着煤炭的小火车轰隆驶过,那之后的兴奋之情;还有景陶办公大楼的门楼,那是当时全市所有工业企业中最独特、最宏伟、最气派的一栋门楼,让不少瓷都人记忆犹新。

近日,记者来到景陶,那昔日象征着景陶曾经辉煌的大门,如今已经锈迹斑斑;曾经热闹非凡的厂房,已经空无一人……

建厂初期披荆斩棘

1958年9月1日,这一天对于每一个景陶人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的,这一天瓷器十二瓷厂、十五瓷厂、十六瓷厂合并为景德镇市建筑瓷厂。

谈及景陶的前身,现任景陶厂长杨景华滔滔不绝地介绍,景陶的前身是景德镇市第二陶瓷手工生产合作社(简称“二社”),而二社的前身又是余协圣瓷行,老板是人称“三尊大佛”的资本家余炳哲。

1950年10月余炳哲抽走转移大量资金,使生产停顿,瓷行于1951年5月关闭,瓷行93名工人要求资方老板发工资维持生活。当时工人代表与资方老板进行谈判达成协议,老板同意付给工人“共同工资”,但“大佛”不肯“善哉”,未履行协议。于是工人联名上诉到市法院,经过法院裁判之后,将这些固定资产作为股金自动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恢复生产。

恢复生产之后二社逐渐发展,让工人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征程,他们白天生产、晚上义务劳动,在资金不足以全部建设正规厂房时,他们挑来泥土、运来竹子搞基建,用竹片糊黄泥搭起一栋栋简易厂房。在1958年,这一年二社已有部分工人迁到毛家坡新厂房生产。新厂房的建成,告别了点多面广,迈出了厂房、设备、人员高度集中的关键一步,为今后的景陶奠定了基础。

发展期间充满曲折

只要熟悉景陶的人都知道,景陶主要出产工业陶瓷,其中三角牌釉面砖更是闻名中外。据景陶老职工回忆道,当年厂里生产的面砖,其特点吸水率适中,光洁度好,耐酸、耐碱性能强,使用周期长。

可景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冲击着每个角落,由于当时极左思潮干扰,瓷厂生产经营一落千丈,企业也是面目全非,运作十分艰难。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景陶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招收新工人,工人年龄面临着青黄不接,就在1973年,这一天下着雨,但是景陶的职工们却觉得这是一场喜雨,因为在这一天,景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迎接了158名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青年工人到来,这些都是各大院校高才生,他们的到来,及时地为景陶补充了新鲜血液。

据景陶书记常水根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是景陶最令人羡慕、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时期。这一时期,景陶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釉面砖生产量和质量节节上升,产量位居全国之冠八年之久。这一时期,釉面砖品种日益增多,全厂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象。

“要知道,当年我们生产的三角牌釉面砖,出产上海、北京等地,都是免检产品,畅销到连找厂长批条子都买不到,当时时任厂长为了减少上门客户的纠缠,特意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前剪贴了报纸上的一副“兔开尊口”的漫画,”常水根骄傲地说。

从景陶建厂初期开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后,当时的厂领导班子看准了市场对釉面砖需求不断增长的时机,“咬定青山不放松,”果断决策,让效益不高的日用陶瓷和工业瓷逐渐减产直至全面停产,进而举全厂之力来发展效益较高的釉面砖。

如何扩大釉面砖生产规模,经过商量之后,最好的选择是把工业瓷车间改造成釉面砖车间。但是改造的资金在那里?面临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景陶人利用多种渠道寻求合作伙伴,在1981年至1982年,景陶在难以从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能力,采取这一变通的灵活措施,使景陶的釉面砖产量大增,一跃成为全国釉面砖产量第一的专业厂家。

不仅如此,在1980年至1987年,景陶釉面砖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整整八年,当时景陶头上一直戴着桂冠,光芒四射。“三角牌”产品在整个上世纪的80年代畅销美国、港澳、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是最受欢迎的建陶产品之一。

景陶人的创业精神

余昌铨1955年就进入景陶,直到1997年才退休,作为一名老景陶人,他有着景陶人艰苦朴实的创业精神。正如余昌铨的老伴常说的,“他就是块头木头疙瘩,笨。上班从未迟到过,就连我生孩子的时候也还在上班,从来都不知道请假这个两个字,天天就惦记着生产生产”。

虽然时隔多年,但是余昌铨依然深深地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时,工人们上下班全靠步行,要走一个多小时,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发出怨言。当时工厂搬到毛家坂时,这里还是比较荒芜的地方,工厂用竹片编成篱笆做围墙,厂里规定没有到上班时间是不开门的,来得早的人都老老实实在门外等候。当时有一个姓黄的工人家里没有闹钟,下半夜3时左右就起床,走到厂里还没有天亮,但他又不敢跨过篱笆进厂,只好在曹家岭灰棚子里休息一下,不小心睡着了,一觉醒来,到厂里已经迟到了,还受到了处罚。由此可见当年的纪律是多么的严格。

余昌铨在景陶一直都是从事匣钵工作,这项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丝毫都没有怨言,起早摸黑的一干就是40年,他说,“我们那时就把厂里当成了自己家,从来都没有迟到早退,一周就休息一天,休息时还要义务劳动半天;有时半夜刮风下雨,我会习惯性的跑到厂里去看匣钵是否被雨淋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做匣钵40余年,但是余昌铨坚持下来,对他那个年代来说,只要认定了这门手艺,就会一直干下去。

回想起,以前厂里的辉煌,余昌铨自豪地说:“在80年代,我们厂是全市最好的一个厂,也是全市第一个有公交车接送职工上下班的单位,当年6辆公交车停在厂门口,是多么的气派”。

景陶的蒸蒸日上,与干部和职工艰苦奋斗是离不开的。老职工老占告诉记者,当年他在厂里的时候,不管是干部还是职工,都是一样的在生产线上辛勤的工作。现代剧《窑前战歌》就是以厂里一个职工老董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1976年的一天,烧练车间窑炉的烟道发生堵塞,烟道不疏通,瓷器要报废,老董得知此事之后,二话不说,钻进了烟道,硬是将堵塞烟道的匣屑。砖块一铲一铲掏出来,高温将老董的脸灼得青紫,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人加入了抢修行列,终于将烟道疏通了。

别看现在景陶厂生活区破旧不堪,生活区内公园,丝毫看不到绿意,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职工宿舍、子弟学校、保育院、职工医院、食堂、浴室、文化中心等设施应有尽有。生活区内花园不仅绿树成行,花草芬芳,花园内还有喷泉,环境优美。

“可是就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等地区乡镇企业及其他性质的建陶企业的崛起,‘三角’牌受到猛烈的冲击,经济效益逐步下降,并出现经营亏损,景陶在1997年全面停产,目前景陶主要以出租方式将厂房、设备租给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老占说。

景陶从辉煌鼎盛到退出市场,从部属国家大型二类企业到市属三类企业,它经历了五十余个春夏秋冬,这人生漫长的半个世纪,就好似流星在历史星空划过的一瞬间。在这期间虽没有隆隆的炮声和弥漫的硝烟,但一座座高耸的制粉喷雾干燥塔和一条条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作业线却是见证了景陶昔日的光辉,尽管如今这种辉煌已不再,但景陶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首届景德镇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景德镇举行


10月21日下午,首届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我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圆形会议厅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包括御窑整体保护,文博学术研究,御窑工艺开发,御窑品牌运作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汪立耕,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史文斌,市政协副主席王祖庆、潘义忠,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市文博权威专家刘新园出席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我市文博界代表150余人参加论坛。史文斌讲话。

史文斌指出,景德镇御窑是皇冠上的明珠,在景德镇一千七百年的陶瓷制造生产历史进程中,御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其严格的手工技术和周密细致的生产管理制度,不但烧造了美轮美奂的传世极品,更是对景德镇民间陶瓷的生产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他强调,市委、市政府对于我市陶瓷发展非常重视,提出陶瓷是景德镇的命脉,加强古陶瓷的研究与利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围绕御窑所进行的御窑整体保护,文博学术研究,御窑工艺开发,御窑品牌运作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御窑陶瓷论坛是我市文博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市陶瓷发展的一件大事。

论坛上,与会国内外专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陶瓷考古专家、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发表了许多具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真知灼见,专题对景德镇御窑进行研究、探讨景德镇御窑陶瓷文化精髓。通过研讨和交流,为御窑的开发利用出谋划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陶瓷文化,提升御窑和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

主办方告诉记者,本次大会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将把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汇集成册,编撰成书,并形成瓷博会固定的活动项目,为提升景德镇御窑的研究水平,扩大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发展贡献力量。

潮州陶瓷叫板景德镇


继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授予广东省潮州市“中国瓷都”荣誉称号之后,6月16日至19日,潮州市又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中国瓷都——广东潮州陶瓷(北京)博览会,集中展示潮州市陶瓷业的总体风貌和整体水平,展示潮州市陶瓷历史文物和陶瓷生产的规模、门类、品种、技术水平、档次、出口量等各方面情况。

据介绍,这次陶瓷博览会具有规模大、门类全、水平高等特点,是有史以来潮州市与国家、省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专业展会。这次博览会共有73家企业参展,展厅总面积共8790平方米,设标准展位398个左右。这次博览会不仅展示了在中国陶瓷之林一枝独秀的工艺美术瓷,还展示了日用瓷、卫生洁具、仿古陶瓷、圣诞瓷、电子陶瓷等门类系列产品。既展示、反映瓷都悠久陶瓷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又展示当前畅销国内外市场的名优新特产品,还展示了国家级、省级大师名作和历年来获奖精品。其中:有上世纪70年代由邓小平同志赠送给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国礼“友谊通花瓶”;有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1.2米高的“春色瓷花蓝”;有获国际博览会金奖的“剑兰通花瓶”、“白玉通花瓶”等;还有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美誉的“清明上河图”、“红釉大鱼缸”、“五百罗汉图”等多项陶瓷精品。此外,还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瓷挂盘和世界上最高的青花九龙瓶,有神韵独特,堪称世界最小的手拉朱泥壶等陶瓷精品。

潮州市是广东的“东大门”,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潮州市陶瓷业的历史和现状是我国陶瓷业的典型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潮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古瓷都和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笔架山宋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州陶瓷有着丰富的瓷土资源,其中“飞天燕”瓷土矿总矿量3219万吨,居全国已勘探各瓷土矿的瓷土资源蕴藏量的第二位,为潮州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潮洲是全国最大的陶瓷产区之一,去年销售额116.8亿元,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150多亿元;是全国陶瓷生产企业最多的地方,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是全国陶瓷出口量最大的地区,去年出口额达6.43亿美元,居全国各陶瓷产区之首;是全国最大的工艺瓷、日用瓷和卫生洁具生产基地,卫生洁具年产占全国总产量57%左右。

景德镇陶瓷怎么鉴定?


景德镇陶瓷怎么鉴定?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息,能够生产青白瓷的能工巧匠代有传人。在当今众多的个体制瓷作坊中,仿制出几可乱真的宋、元时期的青白瓷并不是难事,因仿品而致使藏友“打眼”之事屡有发生。现就景德镇烧造的青白瓷真品与仿品如何鉴别,提示如下:

首先看胎质。宋代青白瓷的胎质,虽说是洁白坚致细腻,瓷化程度高,这只是相对而言,它还达不到现今瓷器胎质的洁白坚致细腻的程度。宋代湖田窑青白瓷的胎质为最好,但由于当时还没有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发明),胎质比不上现代瓷器坚密,这从残器的剖面可以观察领悟,明显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孔隙。另外,宋代很多青白瓷的露胎处(尤其是器底)会有颗粒状土渣,这是因为当时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炼,坯土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细的缘故。现代的低中仿青白瓷,胎质紧密,雪白光滑,十分坚挺,是较容易辨别的。有仿作者在瓷土中掺入微量的色土和细沙粒,以改变胎质的颜色和结构;有的则在成品瓷的露胎处,抹上黄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这些只要稍具常识,即可看出。

其次看表釉。宋代青白瓷是高钙釉瓷器,釉中氧化钙含量高达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时,釉的流动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划印花、转角、折弯等处聚釉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许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则显白,釉面光泽亮润,“莹缜如玉”。现代仿作者大多以宋代湖田窑的釉色为标准来仿造,但往往过犹不及:仿品大多为石灰碱釉,釉中氧化钙含量低,在高温下流动性弱,少有明显的聚釉特征,器物通体釉色比较一律,且釉面失透,看上去釉色发僵。有的仿品采取人为聚釉的手法,即在刻画印花、转角、折弯等处多喷釉,使釉层增厚,釉色加深,但这种人为聚釉,釉中难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来不自然,形似色块。有的仿品玻璃质感特强,光亮刺眼,与古器“宝光”相去甚远。还有少数作坊采用酸蚀手段去光,结果轻者手感滞涩,重者釉面酸孔累累,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察觉。

再看器型。青白瓷的生产时间长,窑口众多,器型十分丰富,按类分有日用品、陈设品、礼器、明器等等,鉴定时需要认真掌握各个时期不同品种的基本造型以及演变规律与特征。如看青白瓷荷叶形盖罐,其“开门”的宋代青白瓷特征应该是:典型的器型,白中微黄的胎质,晶莹透亮的釉色,罐内壁粗拙的胎泥连接条疤,平底垫烧的褐黄色饼痕,外壁刻花低凹处积釉呈淡淡的湖青色。现代仿制的青白瓷,大多数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图谱或存世品进行仿制,仿品虽然可以形似,但无法做到神似,更不可能在细节上都注意到。

第四看纹饰。真品可以在很薄的胎体上刀刻纹饰,所刻纹饰清晰。而仿制的薄胎青白瓷,虽然胎体也薄,有的甚至可以薄到半毫米,但采用的是现代制模灌浆法,器物显得规整、呆板,缺乏灵性与韵致。与宋代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两样。而且,仿制的薄胎青白瓷,其装饰只能是印花或划花,绝无刻花,这是因为在如此薄的胎体上刻花,需要有相当工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何况,古代瓷工的心态又岂能是现代瓷工的浮躁心态所能比拟的。

最后看底足。宋代青白瓷基本上采用芒口覆烧、涩圈叠烧和垫饼置烧三种方法,现代仿品也注意到这些烧造特征。一般仿品,芒口和涩圈都有露胎,只要掌握了看胎质的知识,是不难识别的。而有垫饼置烧痕迹的仿品,鉴定起来相对要难一些。真品的垫饼痕呈淡淡的土黄色或褐黄色,且深浅不一;大多仿品实际上并非用垫饼置烧,而是在匣钵中(有的甚至不用匣钵,直接在气窑中裸烧)烧出成瓷后,再人工采用釉料、颜料以及杂料做出饼痕,这种“饼痕”颜色为黄黑色或酱色,饼痕甚至高出器底,与真品饼痕自然渗出吸附明显不相同。有的低仿品直接将黄色浆水或黄泥涂满器底,冒充垫饼痕。还有些有圈足的仿品,足根无釉,器底满釉却有饼痕;有的既有饼痕,又有支钉痕,根本不符合烧窑工艺。

最值得警惕的是景德镇烧造的高仿品,其是手工成型,胎釉已完全达到逼真程度;高薪聘请刻花高手,刀法十分娴熟,也采用垫饼支烧,留有支烧痕。只是在支烧痕的颜色和造型曲线变化与真品略有差别。福建烧造的新青白瓷,多数仿品的釉色近似卵白色。

景德镇:“创意陶瓷”当家


讯近年来,江西景德镇市把陶瓷元素融入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一方面充分利用浓厚的陶瓷文化和历史传统优势,吸引大批知名企业和文化机构落户;一方面将近现代陶瓷工业生产空间、里弄生活空间与当代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为发展创意陶瓷搭建平台,走低碳发展、创新发展的转型之路

造型别致的餐具、拙朴雅趣的饰品、憨态可掬的摆件……在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内的乐天创意集市,一件件富有创意的陶瓷作品让人爱不释手。雕塑瓷厂厂长汪建中告诉记者,创意集市创办8年来,每逢周六从未间断,连主办者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坚守“非创意作品不得入市交易”这一底线的市集并没有昙花一现,反而规模越办越大,生意越做越红火,至今累计近50万的境内外人士前来参观购物。

“近年来,景德镇市按照‘坚持陶瓷发展优先,打好陶瓷产业主牌’的发展理念,把陶瓷元素融入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全过程,走了一条低碳发展、创新发展的转型之路,逐步形成了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景德镇也跻身全国产瓷区发展前列。”景德镇市委书记邓保生说。

据统计,该市去年陶瓷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陶瓷工业总产值、陶瓷固定投资额和陶瓷产业税收分别为126.1亿元、3.85亿元和2.13亿元,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在景德镇,一公斤的泥料如果是用来制作日用瓷餐盘,售价不过是10元。假如用它制作成一件陈设瓷挂盘,售价可超过100元。倘若是一件由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陶瓷大师、专业教授装饰创作的瓷瓶,其卖价则会飙升上百倍、上千倍乃至上万倍不等,创意陶瓷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发展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景德镇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钧说,“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本身就是创意。景德镇市‘因瓷而立,因瓷而兴’,制瓷历史长达1700多年,发展创意产业具有无可比拟的特色与优势。”

近年来,景德镇市积极探索“陶瓷文化创意引领的中国瓷都重构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浓厚的陶瓷文化和历史传统优势,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和文化机构落户;一方面则以老城区原陶瓷企业为基础,将近现代陶瓷工业生产空间、里弄生活空间与当代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构建雕塑瓷厂的国际陶艺村、为民和宇宙瓷厂的陶艺创意谷、艺术瓷厂红店粉彩工厂和建国瓷厂明清窑作遗存园四大板块,为发展创意陶瓷搭建平台。目前,该市已有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3000余家,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基地1家。

一团团与面粉看似无异的陶瓷粉料,一片片薄似蝉翼的陶瓷瓷片,一只只造型各异的陶瓷电子元器件……这些“新面孔”,正是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技术陶瓷,也是景德镇在陶瓷转型发展进程中着力引进和重点扶持的“王牌”:景德镇市开发生产的低膨胀材料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瓷绝缘子独家用于京津高速铁路建设,其产品可满足高达350公里时速列车运行的要求;景德镇市研发生产的微波介质滤波器件,曾用于神五、神六飞船上。

近年来,景德镇市积极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陶瓷,研发新产品和高新技术成果300多项,引进辰道、和川粉体等一大批高技术陶瓷企业入驻,产品由原来以压电陶瓷为主,扩展到纳米陶瓷、陶瓷粉体、远红外陶瓷、生物陶瓷等,形成了品种齐全的产品架构,实现了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使高技术陶瓷产业形成集群效应。目前,景德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吸引了400多家陶瓷企业入园,年产值近10亿元。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园则充分发挥部省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产业化基地、全国陶瓷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势,吸引了148家各类陶瓷企业入驻。

高技术陶瓷的兴起,也为景德镇传统陶瓷改造和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托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陶瓷工程中心和陶瓷工业园区,景德镇大力支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创新和产品艺术化发展,青花、玲珑、粉彩传统日用陶瓷特色依旧,釉中彩瓷、抗菌瓷、骨质瓷现代日用陶瓷新品迭出。

景德镇陶瓷闪耀APEC


11月11日,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首都北京圆满落幕。连日来,当举国上下在庆贺和分享此次峰会的成功和亮点之处时,远在江西的“瓷都”人民也倍感喜悦与自豪。因为,代表着景德镇乃至中国最高制瓷水平的一大批涵盖艺术陶瓷、传统手工艺瓷、生活日用瓷被APEC会议主会场多个重点区域陈列和使用,展现出千年瓷都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现代陶瓷产业发展的创新科技与独特魅力,令世界高度瞩目。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景德镇从汉代开始制瓷,千百年来不仅汇集了四面八方的良工巧匠,也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成为历朝历代宫廷用瓷的烧制地和新中国成立后赠送外国元首“国礼瓷”最多的产出地。尤其是时隔13年后的今天,景德镇继2001年上海APEC会议供瓷之后,再次赢得本届北京APEC会议的青睐,这充分认可了当代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在坚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发展战略的今天,依然站在了世界的至高点。

今天的成就是明天的起点,景德镇陶瓷在发展中不断前行,明天必将再创辉煌!

景瓷现身APEC重点区域

今年8月,一封名为“北京亚太会办2014154号文件”寄到景德镇市,这是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北京市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给景德镇市发函,邀请该市为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主会场重点区域提供精品瓷器及部分生活日用瓷。

接函后,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指派该市瓷局负责此项工作,并要求该批陶瓷必须彰显瓷都特色和实力。对此,瓷局积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和优势,抽调一批实力强、技艺精湛、工艺超前的国家级、省级陶艺大师和教授,以及部分知名企业参与到APEC陶瓷的生产与制作中。接到任务的人员和单位在兴奋之余更多的是责任,他们不仅投入了最饱满的热情,还纷纷亮出看家本领,采取最尖端的工艺制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最终,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瓷局从中遴选出60余件精品艺术瓷、工艺瓷和数千件生活日用瓷送往北京。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批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精品艺术、传统工艺以及生活日用陶瓷被陈列和使用于北京APEC会议的多个重要区域,具体分布为:雁栖湖(13件)。2014年APEC主会议厅设在北京雁栖湖,该会议厅共有10个陈列展柜,全部陈列了景德镇陶瓷,分别为国大师陆如和黄卖九艺术瓷各1件,国大师宁钢和赖德全艺术瓷各2件,省大师吴能和教授杨冰、张学文、陆涛等艺术瓷各1件;雁栖湖主席会晤室陈列传统工艺传承人邓希平作品1件和熊建军珐琅彩瓷有限公司珐琅彩工艺瓷2件;水立方(19件)。2014年APEC主宴会厅设在水立方,该宴会厅共有4个展柜,全部陈列了景德镇陶瓷:国大师俞军和赖德全、教授陆涛艺术瓷各1件、熊建军珐琅彩瓷有限公司珐琅彩工艺瓷1件,水立方外方休息室和贵宾休息区(各国元首及夫人等待我国领导人会见的区域)共有15个展示柜,分别展示了御窑元华堂作品传统工艺瓷3件(青花斗彩传承工艺品),熊建军珐琅彩瓷有限公司珐琅彩工艺瓷4件,著名音乐人郭峰在景德镇市生产、绘画、烧制的8匹“百骏图”; 国家会议中心(4件)。国家会议中心306会晤室有国大师俞军作品1件,4-2会晤室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白明在景德镇市创作的作品3件;颐和园安缦酒店(16件)。由该市汉光陶瓷提供的“金秋颐和”餐具(共28套1500件)成为APEC经济体领导人夫人宴会用瓷。另该酒店展示区东面陈列了16件景德镇市精品陶瓷,分别为国大师宁钢2件、李游宇3件、俞军11件;北苑北京会议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分别陈列了御窑元华堂传统工艺陶瓷3件和熊建军珐琅彩瓷有限公司珐琅彩工艺瓷2件;APEC会议部分宴会厅使用了景德镇市景东祥达公司生产的 “莲寿”餐具(共计3000余件)。

“艺术瓷独领风骚、传统工艺瓷灿烂依旧、日用瓷精致文雅。”看着这批“走进”APEC会议的陶瓷,人们赞不绝口。陈列出的57件艺术陶瓷和传统工艺瓷涵盖青花、青花釉里红、粉彩、颜色釉、结晶釉、珍珠彩、珐琅彩等多种装饰手法,且饱含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博大精神,寓意十分美好。如宁钢的粉彩瓷瓶寓意着中华民族欣欣向荣、社会和谐;俞军的青花釉里红、吴能的釉下紫藤、陆涛的青花点彩作品,纷纷赞颂了祖国繁荣昌盛、高贵祥和;李游宇青花作品寓意祖国生气勃勃、不畏艰险、傲然屹立的品格;景德镇御窑元华堂的作品均以御窑的标准制作,无论从工艺还是题材,都代表了中国传统陶瓷的最高工艺水平;邓希平的郎红釉灯笼瓶色彩艳丽,异常喜庆,寄托着对祖国的美好祝福;熊建军珐琅彩瓷整体纹饰寓意国家和谐、和平、富强。景德镇新昌景公司精制的天青釉“莲心”文房四宝,象征着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国泰民安;日用瓷 “金秋颐和” 餐具无论在设计、工艺、材质都堪称国际一流。在设计上,以黄金色为主装饰色调,以“凤纹、炫纹、祥云”为图案,与颐和园的景色交相辉映,衬托出社会繁荣昌盛、气象万千;“莲寿”青花餐具采用“缠枝莲”、“寿桃”图案,寓意祖国蒸蒸日上。

超凡实力铺就“国礼”路

APEC会议是汇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0多个国家领导人及嘉宾的高规格国际盛会。是什么让大批的景德镇陶瓷进入如此重要的会议和多个重要区域?

毋庸质疑,是景德镇千年的金字招牌,是无与伦比的制瓷技艺。

早在宋代,皇帝宋真宗赐年号“景德”,元代设立浮梁瓷局、到明代建立御窑厂,直至清代达到瓷业鼎峰,景德镇就是官窑的设置地和皇家用瓷的生产地,不仅地位显赫,也创造了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的盛景。到如今,景德镇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其日用瓷、艺术陶瓷和传统手工艺瓷已经站在了世界的最高峰。2001年,景德镇陶瓷股份公司生产的红叶牌日用瓷就荣登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后,又被选为上海APEC会议专用瓷,随后还助阵雅典、北京奥运会,并荣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庆典观礼台专用瓷,甚至多次作为国礼瓷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今天,人们依旧可以看到,景德镇陶瓷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陶瓷三年强攻”战略决策,通过调结构、优环境、上规模、创品牌,促进了陶瓷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截至今年10月,该市陶瓷工业总产值达到240.2亿元,同比增长14.93%;陶瓷产业税收达3.5亿元,同比增长5.81%;陶瓷固定资产投资达70.89亿元,同比增长10.43%;规模以上企业数达77户,同比增长14.92%。

数字的背后,是景德镇市多措并举发展陶瓷产业的辛劳付出。

—以调整产品结构为手段,推动陶瓷工业转型升级。引进大批高端日用陶瓷企业和培育本土优质企业,推动传统日用陶瓷产品革新和发展高端日用陶瓷;依托陶瓷学院等本地院校的科研力量,并加强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吸收国内外领先的高技术陶瓷人才和科研成果,做大做强高技术陶瓷产业;鼓励艺术家成立工作室、艺术馆,同时盘活改制陶瓷企业资源,探索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延伸陶瓷产业链,建立和完善原料、成型、模具、花纸、色釉料、烧炼、包装、营销、物流、设计、会展、电子商务等产业体系。

—以改革开放和创新为动力,建好产业、教育、研发、贸易等基地。充分发挥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园区为省部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陶瓷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全国陶瓷产业示范基地等平台优势,将其打造成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和高端手工制瓷基地;利用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学院、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部、省、市陶瓷研究所等大批教育机构培育优秀人才。目前,该市陶瓷人才达3万人,其中,国家级艺术大师80人,省级艺术大师208人,各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361人,高级以上职称1950人;依托国家日用和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为行业提供完备的产学研瓷业生产体系;借助每年一度的国际陶瓷博览会在做好陶瓷精品展示、陶瓷文化交流的同时促进贸易成交和项目合作。

—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目前,该市共建有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基地15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基地1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而且,近百亿元规模的特色文化产业带—“陶溪川CHINA坊”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即将完工,市中心城昌南拓展区已启动建设。

—以“经济兴市、品牌强市”为战略,提速陶瓷品牌建设。推进商标申报,抓好知名商标,突破著名商标,培育驰名商标。目前,该市注册商标由2009年的不到50件增加到现在的600件,实现了市知名商标33件、省著名商标43件、中国驰名商标3个。而且,景德镇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陶瓷商标成功注册。

—以文化保护为突破口,激发传统陶瓷文化活力。倾力保护老窑址、老厂区、老街区。投入1.5亿元修缮、复建御窑厂,将其打造成全省唯一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以52座窑炉遗址为点,以“一轴四片六厂”工业遗存为线,以北起瓷都大桥、南至昌江大桥老街区为面,全面铺开大遗址片区保护工作。同时,开展近现代陶瓷工业遗存保护区建设工程,利用一批老国有陶瓷企业工业厂房和窑炉打造创意产业项目,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共赢。

再接再厉迎接未来的“APEC”

景德镇今天的成就绝非偶然,而是必然。因为她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一切能人志士,在交流和比拼中发展;因为她有不断进取的精神,继承并发扬、推陈而出新,任何困难也无法阻挡其前进的步伐;更因为她有创造奇迹的智慧,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让精品佳作层出不穷。

在景德镇市,从事艺术陶瓷创作的人数近万人,他们中不仅有高等院校的师生,还有科研院所、文化机构的艺术家,更有大批流落于民间的陶瓷爱好者。近年来,高等院校与世界各国间的艺术交流十分频繁,各种展览、研讨会几乎从未间断,不仅拓宽了高校师生艺术创作视野,更有效解决了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瓶颈。同时,各类科研院所和文化机构艺术家们也一改昔日闭门造车的作风,纷纷“走出去”,体验大自然、感受新生活,并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专业展会,或举办个人展览,倾听更多人的意见和建议。民间的艺术交流更是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有2万余外地艺术家来到景德镇,成为特殊的“景漂”,一族,他们在学习陶瓷艺术的同时开展多形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景德镇陶瓷艺术与世界各主流艺术融合发展,将形成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当下,景德镇正着力传承、保护和创新传统制瓷技艺,以展现1700多年来高超的工艺。该市将在陶瓷工业园区内规划800亩土地打造邑山陶瓷综合体项目,将老城区内的一批老陶瓷企业集中搬迁入园,形成规模化生产,促进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中的“名坊园”项目即将于明年初完工,届时,来自全国各知名窑口和景德镇地区有影响、有绝活的近30家手工制瓷企业将集中展示、制作各种陶瓷工艺精品,形成手工制瓷集散地和手工技艺大观园。同时,也将于明年亮相的“陶溪川”陶瓷艺术商业街区将以汇聚文化旅游、艺术交流、展示交易、会展博览、餐饮娱乐、酒店公寓等多功能全业态的形式继续带动和助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创意陶瓷更具活力。在今天的景德镇“选用‘吨中取斤’的特殊泥料,通过拉坯、注浆、利坯、印坯、高温釉下彩等80多道纯手工工序……”这种将科技创新运用到日用瓷生产,实现日用瓷艺术化的已远不止“汉光陶瓷”一家,更多的日用瓷企业都向在高端和高技术进军。

为振兴陶瓷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景德镇市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和行业管理,在出台《景德镇陶瓷原料矿工业指标》、《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景德镇瓷器原产地保护标准》等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即将出台《景德镇陶瓷促进与保护条例》、《景德镇陶瓷市场管理办法》等,更好地促进政策环境和机制保障。此外,该市还将策应“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以瓷为媒,加强与“一带一路”上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双丰收。

因此,未来景德镇陶瓷文化,无论是艺术陶瓷、传统工艺瓷、创意陶瓷,还是生活日用瓷都将创造更多的辉煌。

景德镇陶瓷,期待下一次“APEC”!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是自宋室南迁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在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瓷区,而且产品质量之高,生产规模之大,制作之精,品种之多,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制作工艺过程中,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是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

景德镇窑的发展过程,很可能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先形成元末明初时期的葫芦形窑[44],然后逐渐形成小型蛋形窑[45],清末至今,随着瓷器产量的不断扩大,已由原来小型的蛋形窑改为至今仍继续采用的大型蛋形窑。柴窑的主要部位尺寸如图1所示。

表1 窑砖和泥浆的化学成分(m%)

名称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Na2O

窑砖

66.28

17.83

6.85

0.76

0.44

1.88

2.96

泥浆

68.33

22.03

3.87

0.97

0.78

1.40

2.64

蛋形窑的结构是窑前部高而宽,后部低而窄,全窑长18~20m,窑前高度约5.4m窑尾约2.3m,窑底倾斜度为3°,全窑容积约150~200m3。紧接窑尾末端设有一与窑长相等的烟囱,高约16~18m,窑墙和窑顶厚度约02.0~0.25m,窑身两侧用窑砖围砌成一护窑墙,与窑身之间留有0.2~0.3m空隙,作为空气隔热层,以减少窑内热的损失。窑的前部有一个窑门,高约3m,宽约0.6m,进门处有一火坑,在火坑上部与窑底水平高度处,全部用烧过的旧匣体和窑砖砌成火床(或炉栅),长约1.2m,宽约0.7~0.8m,炉条之空间设有用窑砖砌的骑子(即斜放窑砖)。高温烧成时,烧窑工常常将斜放的骑子用铁钩钩下,以增加窑内的空气量,提高烧成温度。装窑完毕后,即将窑门用窑砖封闭,上部留一0.3×0.4m的投柴孔,投柴孔上部用两只匣钵砌的窑眼,以作为观察前部火色、估计窑温之用。投柴孔下部留一发火孔(除渣孔),另在窑顶靠近烟囱前设有看火孔,以配合观察窑内的瓷器成熟程度。烟囱的断面似半截蛋形,全部由窑砖砌成,壁厚约0.10~0.12m,上口断面约2m2,烟囱断面高尖处一般都朝向窑身的方向,现就其热工技术特点简述如下:

(1)从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而论,景德镇的蛋形窑采用一般耐火度极低的粘土砖(耐火度1300℃)和砌窑灰缝泥浆作为砌筑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所使用的窑砖的化学成分和泥浆的化学成分列于表4-2。惊人的是未使用耐火度高的耐火砖和耐火材料。窑砖的物理性能如表2所列。

表2 窑砖的物理性能

耐压强度

105Pa

抗弯强度

105Pa

体积密度

(g/cm3)

空隙率

(%)

真密度

(g/cm3)

透气率

(kg·/cm2/mm)

111.5

23.3

1.95

27.09

2.65

0.021

(2)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烧成。根据实际记载,窑室面积约200m3,可装瓷器20t,匣体柱约40余柱,随着窑内前后温度的不同,约5排一种配方,全窑共装约24个坯釉配方产品。窑室前部装高温坯釉产品,即精细白瓷(1300℃);中间部位烧中温坯釉瓷器,那普通白瓷,温度为1250℃上下;窑的后部装低温坯釉粗瓷(或称灰可器),温度为1200℃上下。此外,在窑内还装有高、中、低温颜色釉,在烟囱底部装匣钵处温度为950~1000℃,常装低温釉瓷,如法华釉产品。窑内各部位装窑产品的利用率很高,如无高超和熟练的烧成技术是难以办到的。

(3)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烧成周期快,产品质量高,是蛋形窑最大的特点。全窑烧成时间共20~24h,最高温度1300℃,窑前部的CO含量为5~8%,窑中部为4~6%,窑的后部为2~4%,最后部(在烟囱底部)为1~2%,说明在烧成过程中全窑处于弱还原焰与重还原焰变化之中。窑内压力的分布情况为,窑前部自窑成5m处至发(清)火孔的动压维持在1.33×102Pa左右,窑中部自窑底0.1m高至发(清)火孔3.95m处的动压维持在零压左右,窑的底部(约0.1m高)为0~(―4-6)× 133.2Pa。说明窑内大部分处在零压阶段,过量空气极少,这是景德镇陶工们为了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制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泛青白瓷,经历了多少代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才达到了如此高度的筑窑和烧成技术水平。

景德镇蛋形窑的炉栅强度与倒焰窑、阶级窑相比[26]如表3所列。由表中数据表明,景德镇窑的炉栅强度最小,热效率最高,燃料消耗量也最低。景德镇窑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加上在一窑内装入多种瓷器品种同时烧成,确实是代表我国古代瓷器烧成水平的一项伟大创举。

表3 炉栅强度表

窑 别

项 目

炉栅面积(m2)

窑室几何容积(m2)

倒焰窑

4~6

100~120

20~30

阶级窑

4~5.0

160~200

36~40

景德镇窑

0.90~0.95

180~200

190~200

我国陶瓷烧成技术和窑炉发展的过程相当长,随着地区和时代的变化,其改进也是多种多样的,简要的概括起来可以归纳成下述图表作为总结。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陶瓷分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陶瓷分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