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怎么鉴定 > 导航 >

磁州窑怎么鉴定?

磁州窑怎么鉴定?

古代瓷器怎么鉴定 磁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磁州窑瓷器

2021-02-01

古代瓷器怎么鉴定。

磁州窑怎么鉴定?

一、从瓷胎质地看真伪

从陶瓷材料学观察,古代磁州窑枕的质地多呈现胎体疏松,而釉面融化很好,属于釉熟而胎不熟的状态。其原因一是泥料加工的原因;二是烧成制度不同造成的。现代仿品使用的泥料在粗细方面与过去有差别。细究起来,就是坯体原料的分子排列不同。因此二者之间的泥料的可塑性性能有了改变。宋金元时代使用的原料以大青土为主,坯料与现代仿品用料似乎无大区别。但是古代与现代的原料加工手段却不同。过去是采用驴拉耙耙泥,大青土泥浆经过泥槽流动达到粗细的筛选目的。又经过长期的沉浮处理,达到最好的泥性。现在使用的是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加工,快入磨,快粉碎,快练泥,然后再使用真空练泥机,整个加工周期加快了。而且由于使用球磨研磨,其中又混入不少的其他成分。

二、从造型的特点看真伪

古代磁州窑瓷方形枕或圆形枕的制作均采用了托坯方法。即将泥料打成泥饼,用素烧模具进行托坯,然后进行粘接。现在有些仿品,有的在仿制时使用注浆工艺注浆工艺。留下浆胎印迹,与手工托坯制胎完全不同,留下的痕迹很明显,很容易辨认出是仿品。古代瓷枕的造型设计,立意简洁明快,作品的各部分结构比例合理、自然,看起来让人很舒服。有的作品上留下手工痕迹,如刮削痕迹被自然保留下来。现代仿品多使用海绵修坯,仿品作品多少棱角,而呈圆角,有明显过度修饰的外观。过去瓷枕的修坯使用了竹刀,一次性刮削,保留下刮削后的自然的痕迹。粗旷、原始的美感,留有较多的手工制作痕迹。现代仿品一般都缺乏此类痕迹。有的仿品留下了或重量过重,或个部位比例失调,或枕面塌陷等毛病。

三、釉色的差别

宋金时代的釉层很厚润、玻璃感很强。有的如冰似玉的感觉。釉面有经历年代的细密的开片裂纹。现代仿品没有此种特征。在瓷枕所用釉料的加工方面,现在使用机械处理,过去则使用石质大碾磨釉。另外,磁州窑透明釉的釉料配方似乎与现代的纯碎的透明釉-氺冶釉不同。过去很可能在天然氺冶釉中添加有少量的灰分,故能够形成透明釉色的厚润感。磁州窑的白化妆土,过去使用的纯度较高,因此烧成后很白、很亮。现在使用的白化妆土虽然延续了清至民国时原料矿,但由于取材位置与地层的变化,白土中的含铁、钛等杂志成分有了变化。这样就给仿古瓷的外观带来一定影响,如釉色缺乏滋润感,化妆土的白度缺乏暖调等。

四、古今纹样绘画出现的差距

宋时磁州窑瓷枕多为刻划花或剔花装饰。金磁州窑枕多为釉下黑彩装饰。到了元、明时期,则以高温釉上黑彩彩绘为主。瓷枕的纹样也多呈现赭彩或褐彩。这是磁州窑瓷枕鉴定的要点之一。另外,古代磁州窑枕纹样的绘画,手法比较流畅,一气呵成。因此纹样潇洒、瑰丽。形象生动、活泼,情趣。而后世仿品瓷枕绘画手法比较呆板,对绘画形象把握不准确。如磁州窑婴戏纹枕上的儿童形象。古代枕绘画用笔很流畅,依靠线条的不同粗细,表现人物的面部结构,简单几笔就烘托出人物的神态,充满情趣。而现代仿品画得比较生硬,有的尽管画得很仔细,做了过多加工。但人物形象呆板,对动作的描绘没有抓住主要特征。尤其是手的表现,面部表情的表现。现代仿品中的儿童形象多有眼无珠,显得很粗率,缺乏神采。包括磁州窑动物纹样枕,新旧作品在绘画方面的差距还很大的。

五、古今烧成特点

古代窑炉烧成需要长达几天的周期,产品在高温窑炉中长时间的充分的火工揉炼。古代烧成温度略低,火工烧成方法留下的痕迹,形成了磁州窑瓷枕釉熟胎不熟现象。古代磁州窑瓷枕一般胎质疏松,不致密。质地密度小,比重小。产品成品率比较低,有的产品时出现火刺、烟熏、粘疤等。与此相反,现代仿品瓷枕一般呈现过度烧结,釉薄而瓷胎过度收缩,比重较大。有很沉的重量感。仿品使用现代液化气梭式窑烧成。烧成时间仅为十几个小时。快烧快出炉,缺乏在窑火中经久磨练的时间。釉色很寡淡,不厚润。看起来表面总是有一层浮光与贼光。另外,液化气一种洁净的能源,燃烧时,它起火猛,火力大,烧成时间也十分快捷。由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与古代烧成使用的薪柴、煤炭中成分不一。自然也会留下现不同的产品外观。这些现象都可作为鉴定磁州窑枕真假的依据。

总之,目前彭城磁州窑的仿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有的仿制技艺之高超令人惊讶,连长期从事陶瓷鉴定的专家也曾被打眼。现代流行复古热,好的磁州窑瓷枕仿制品固然可列入工艺品行列,但它与作为艺术品的古代瓷枕,毕竟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距。虽然都是瓷枕,然而它们的时代风貌、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经济价值却大相径庭,从严格意义上讲,虽然都是瓷枕产品,但真品与仿品它们的真实内涵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此磁州窑古今作品有着泾渭分明的差距,最起码在制作的年代上就存在着“真”与“伪”的问题。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宋代磁州窑瓷器怎么鉴定?


宋代磁州窑瓷器怎么鉴定?磁州窑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指称,涉及南北许多窑口。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磁州窑瓷器明清也有烧制,所以传世收藏品也较多,今天瓷库中国网就来讲讲磁州窑瓷器的鉴别知识。

狭义的磁州窑瓷器(以峰峰彭城镇和磁县观台镇为中心的诸多老窑址)的鉴别有几点要特别注意:

(一)关于化妆土。

宋金时期磁州窑瓷器的瓷胎练泥还不够精细,较为粗糙,加之当地土质不像高岭土那样纯白,因此,比较讲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层稍加提纯细练的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进行作画或书法。由于加了一层化妆土,其在烧制过程中因膨胀系数不同会导致化妆土外的釉层的表面产生裂隙。经过近千年的潮湿、干燥的变化或者运输使用过程中的碰撞,很多瓷器会出现脱釉的现象。因此,通过脱釉以及脱釉后裸露的化妆土层的新旧来判断一件磁州窑瓷器的新旧应该是比较准确。应该说,真正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瓷器(尤指那些经过精心烧制的精品),脱釉是很正常的,不脱釉反倒奇怪。

(二)关于画工。

磁州窑是中国老窑口中民窑的代表,其产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市井风情。其绘画或书法风格往往粗犷豪放,洒脱不羁。但洒脱不等于随意、孱弱。一件瓷器从练泥、做胎到施釉、绘画及至最后烧成,是相当复杂的一个过程。即便是民窑产品,为了使做出来的东西像样、有市场,在绘画的时候,工匠还是相当用心的,而且他画或者写的都是日复一日练得纯熟的内容,都有着一定的功力。而新仿的磁州窑瓷器往往为了追求民窑特点,过于随意,常常故意画的散乱,人为夸张,而书法也常常孱弱无力,章法松散,露了破绽。

(三)关于存世量。

相对于宋代五大官窑,磁州窑瓷器因为大多是为百姓日常生活而作的器皿,肯定产量很大,且流传到今天的数量也要多得多。但另一方面来讲,毕竟也经过了近千年的世事变迁,尤其是十年动荡,极易破碎的瓷器能保留到今天也是很不容易的,也不至于多到到处都有磁州窑老器。因此,一件品相很好、器形完整且不脱釉的宋金磁州窑瓷器也是十分难得的收藏品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造型品种丰富,装饰风格多彩,体现出民间艺术自由奔放的活泼情趣。

磁州窑明代曾烧贡瓷,主要为酒缸、酒坛。它的真正艺术价值,直到本世纪初年才被人们发现,尤其是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磁州窑仿品自民国始有。50年代恢复传统工艺,生产了一批仿宋磁州窑产品。近年个体小窑也开始仿制。三个阶段的特点不同。

一、民国仿品

民国仿品保留了手工制作的传统方法,仿制目的是以假乱真,骗取高额利润,多数仿品流散国外。主要品种是白地黑花和绿釉黑彩及红绿彩,造型以瓶类居多。美国收藏一件刻有刘家造款的白地黑花龙纹花口瓶,冯先铭先生断其为民国仿品。如果这件器物是民国仿品,则日本收藏的那件白地黑花龙纹瓶,其时代也值得怀疑了。二者龙纹基本一样,似出自同一人之手。存疑的宋代磁州窑瓷器见到的仅有这两件绘龙纹。元代磁州窑有绘龙纹和龙凤纹的,画风粗犷,与上述两件龙纹风格有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绿釉黑彩梅瓶一件,曾在陶瓷馆展出,冯先铭先生在世时告知笔者,这件也是民国仿品。故宫另藏一件有元丰纪年的红绿彩罐,也是民国仿品。这两件仿品的共同特点是手工制作,但修胎过于精细。磁州窑是民窑,属大规模商品生产,底足修坯时多讲效率,只是略微修整刮削,故仔细观察,多有粗率之嫌。仿品则过于认真,反倒画蛇添足,露出马脚。

二、50年代仿品

50年代邯郸陶瓷研究所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的协助下,仿制成功白化妆土刻花、黑釉刻花、白化妆土画黑花、黑釉铁锈花等品种,到70年代形成批量生产,多数足现代工艺成型,少数有手工拉坯的。他们的本意仅是学习传统艺术,立足创新,满足市场需要,敝许多梅瓶、罐等甚至做成台灯。但其中少数手工拉坯的作品,最近几年发现有人作旧处理后,已出现在国外的文物市场中,有白地黑花作品,也有黑釉花口凸线纹瓶。后者仅是半手工制品,却使不少收藏家大上其当。其实懂点工艺常识,那上半截注浆成型的花口,看便叮明辨真伪了。

三、近年新仿

当代新仿情况较为复杂,鱼龙混杂,既有乡镇企业粗制滥造的风马牛不相及的产品,也有个别高手个体小窑高仿的佳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均有此种情况。邯郸技术力量最雄厚,白地黑花作品较多,瓶、枕均有仿到九成的成功者。陕西、山西则有铁锈花作品,河南则有黑釉作品,但只仿到八成半。如果再经文物鉴定专家指导,有可能达到九成半以上。其中奥妙不便多说,以免更多收藏者上当。在此,我只能说鉴定这类高仿作品,一定要把握真品粗犷、草率和潇洒、活泼的固有风格,如同把握绘画书法的本来神韵。

仿品底足及坯体的修饰风格,都是仅能仿到貌似,而不能仿出固有的韵味的。珍珠地至今未见一件像样的仿制品,因为其原有的工艺方法,至今不得其详。鉴定磁州窑仿品的根本要领,是记住古代磁州窑瓷器是民用商品,一气呵成的画风,一挥而就的草率修坯,均与商品市场密切相关。

磁州窑陶瓷仿品如何鉴定


磁州窑陶瓷仿品如何鉴定。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造型品种丰富,装饰风格多彩,体现出民间艺术自由奔放的活泼情趣。磁州窑明代曾烧贡瓷,主要为酒缸、酒坛。

它的真正艺术价值,直到本世纪初年才被人们发现,尤其是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磁州窑仿品自民国始有。50年代恢复传统工艺,生产了一批仿宋磁州窑产品。近年个体小窑也开始仿制。三个阶段的特点不同:

一、民国仿品

民国仿品保留了手工制作的传统方法,仿制目的是以假乱真,骗取高额利润,多数仿品流散国外。主要品种是白地黑花和绿釉黑彩及红绿彩,造型以瓶类居多。美国收藏一件刻有刘家造款的白地黑花龙纹花口瓶,冯先铭先生断其为民国仿品。如果这件器物是民国仿品,则日本收藏的那件白地黑花龙纹瓶,其时代也值得怀疑了。二者龙纹基本一样,似出自同一人之手。存疑的宋代磁州窑瓷器见到的仅有这两件绘龙纹。元代磁州窑有绘龙纹和龙凤纹的,画风粗犷,与上述两件龙纹风格有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绿釉黑彩梅瓶一件,曾在陶瓷馆展出,冯先铭先生在世时告知笔者,这件也是民国仿品。故宫另藏一件有元丰纪年的红绿彩罐,也是民国仿品。这两件仿品的共同特点是手工制作,但修胎过于精细。磁州窑是民窑,属大规模商品生产,底足修坯时多讲效率,只是略微修整刮削,故仔细观察,多有粗率之嫌。仿品则过于认真,反倒画蛇添足,露出马脚。

二、50年代仿品

50年代邯郸陶瓷研究所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的协助下,仿制成功白化妆土刻花、黑釉刻花、白化妆土画黑花、黑釉铁锈花等品种,到70年代形成批量生产,多数足现代工艺成型,少数有手工拉坯的。他们的本意仅是学习传统艺术,立足创新,满足市场需要,敝许多梅瓶、罐等甚至做成台灯。但其中少数手工拉坯的作品,最近几年发现有人作旧处理后,已出现在国外的文物市场中,有白地黑花作品,也有黑釉花口凸线纹瓶。后者仅是半手工制品,却使不少收藏家大上其当。其实懂点工艺常识,那上半截注浆成型的花口,看便叮明辨真伪了。

三、近年新仿

当代新仿情况较为复杂,鱼龙混杂,既有乡镇企业粗制滥造的风马牛不相及的产品,也有个别高手个体小窑高仿的佳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均有此种情况。邯郸技术力量最雄厚,白地黑花作品较多,瓶、枕均有仿到九成的成功者。陕西、山西则有铁锈花作品,河南则有黑釉作品,但只仿到八成半。如果再经文物鉴定专家指导,有可能达到九成半以上。其中奥妙不便多说,以免更多收藏者上当。在此,我只能说鉴定这类高仿作品,一定要把握真品粗犷、草率和潇洒、活泼的固有风格,如同把握绘画书法的本来神韵。仿品底足及坯体的修饰风格,都是仅能仿到貌似,而不能仿出固有的韵味的。珍珠地至今未见一件像样的仿制品,因为其原有的工艺方法,至今不得其详。

鉴定磁州窑仿品的根本要领,是记住古代磁州窑瓷器是民用商品,一气呵成的画风,一挥而就的草率修坯,均与商品市场密切相关。了解这点之后,读者再去观察真物的造型和纹饰,自会融会贯通,学到鉴定磁州窑瓷器的方法。

磁州窑瓷器价格怎么样?


磁州窑瓷器价格怎么样?磁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与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汉族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在收藏界中,是颇为主要的一个高古陶瓷鉴藏门类。在民间的收藏家手中,但凡是玩高古瓷器的藏家基本都会有磁州窑。在2000年之前,磁州窑相对唐三彩等当时的热门品种价格要低很多。而2000年之后,由于古董赝品已开始成为了收藏市场的主力军。磁州窑的真品老瓷,亦随着收藏群体的壮大而价格大涨。当时的各大拍卖行已陆陆续续对磁州窑的拍卖有了异常的关注,因此造就了2004年的千万元天价磁州窑梅瓶。纵观最近10年以来关于磁州窑的拍卖状况,并未属于步入正轨阶段。据雅昌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磁州窑的总拍品为717件,总成交额为3,499万元。其成交比率还不足五成,由此看来磁州窑的升值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

1323宋磁州窑风花雪月酒色财500-800万575万2013-10-07

4057磁州窑白釉刻花四系壶100-100万437万2011-12-27

0076西夏磁州窑茶叶末釉留白220-280万286万2014-07-14

0917北宋磁州窑剔花牡丹梅瓶120-220万138万2013-04-07

3256磁州窑白釉刻花四系壶120-240万132万2014-11-15

0918北宋磁州窑刻花卷口瓶68-80万112.7万2013-04-07

宋代磁州窑该怎么辨别真伪


宋代磁州窑该怎么辨别真伪呢?

市面上有不少白底黑花釉下彩仿品,特别是梅瓶、四系瓶和碗罐之类。但真品胎土颗粒较大,给人以粗、干、硬的感觉,造型雄浑、挺拔,修胚粗旷自然,只注意大效果,常出现凹凸不平现象。而仿品则胎色过白,磁化程度高,缺少硬、朴、拙的韵味。在纹饰方面,宋元画工作品流畅自然,意到笔随,比随意走,故多有潦草练笔之处,而仿品的纹饰无不拘禁死板,即使有意出现连笔,也连得极为勉强,根本不见真品豪放质朴的时代风格。那么,宋代磁州窑该怎么辨别真伪呢?

鉴定要点:

1、看胎骨成型方法:采用浆胎者均为伪作。磁州窑注浆成型技术采用的时间约在1948年之后,如是浆胎,必为后仿无疑。

2、看模印痕:模印痕是在瓷器的口部,圆形器身的最大直径处,有明显的对接痕,或凸或凹,是用模制胎后,虽修平但烧成后仍存留的痕迹。今仿器多数采用模制,此痕难以消除。古代也有接口,工艺上是拍打衔接,并有粘接口、耳者。

3、看足的工艺处理:足部有明显的印坯成型特征,或有意在足内造作旋坯刀痕,慢轮加工,呈不规则刀痕,或非旋刀痕者均为伪作。

4、看支钉痕:支钉痕是古代叠烧、摞烧时防止粘连的支钉遗留在瓷器的底、口、肩部的痕,有此痕者真者多。现代采用油、电、气烧,器物因平摆在棚板上平烧,多不叠摞,且支垫铝粉,故无此痕留。

5、看粘疤:古代陶瓷烧制过程中经常出现倒窑、倾斜或叠烧不当造成的粘疤或疤痕。今因装窑太密,造成口沿与身上的粘痕,粘痕多在最大直径处。

6、看火刺痕:火刺是煤烧的特征之一。宋、金时代观台窑的白釉,多为细密的米子开裂,釉层厚处呈微黄色、微黄绿色。而今仿品,釉开裂纹大,釉透明而色亮,釉层厚处呈乳浊白色或称鼻涕釉。

7、看黑釉:磁州窑古代黑釉是当地特有黄土所淘制的釉。黑釉的采选、炮制十分严谨,烧成后呈色乌黑油亮。而今之釉多为适应快速烧成,添加了熔剂与呈色剂,釉光亮又黑,但釉质硬度差,釉表面易有划。

8、看绘料:磁州窑白地黑花彩绘用料为氧化铁矿物(俗称斑花石)。古代有釉下彩绘、釉上彩绘的区分,又有厚料、薄料之分。又因烧成火焰气氛不同,铁的还原呈色产生不同的色调,俗称褐色或铁锈色等。今仿者,所用料多采用购买别人已制好的成品,大多数仿者不会配制特殊的黑料,因而采用厚料的彩绘方法,在釉面上有凸感的黑花者少,实际上现代的白地黑花瓷以薄彩者众多。

9、看珍珠地:珍珠地是磁州窑特有的一种装饰方法,古瓷上这种纹饰表面平滑,色朱红或暗红或黑褐色。今刻划表面凹凸不平,手绘珠地大小不一,呈色为胎的原色或填充黑彩、褐红彩于划痕内。

10、看刀功:特别是瓷枕枕边之刀功,古代制枕多为专职,刀工技术精湛。而今仿者多以模制,少量生产,品种多样,故不精于刀功。

11、看齿痕:古陶瓷在粘接处多用篦子加工,留下篦纹。而今采用竹签、锯条或钢锯条,纹饰有明显的区别。

怎么鉴定哥窑?


怎么鉴定哥窑?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裂纹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釉色

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底足

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怎么鉴定古董


从烧制的时间上看,釉下三彩的烧制成就最高的是在清代康熙时期。到了上个世纪初期,曾经出现了很多仿照清代康熙釉下三彩烧制的瓷器,那么如何鉴定康熙釉下三彩的瓷器呢?

康熙时期的釉下三彩瓷器工艺复杂,烧造难度也比较高。相比之下,此后烧造的釉下三彩瓷器,不仅在胎质和造型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带有当时的气息,最重要的是在纹饰的发色上,大不如前。因此在鉴定康熙釉下三彩瓷器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器物表面纹饰的发色情况。

鉴定古陶瓷的真伪,可以说底足是关键。

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

由于时代和地区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鉴别一件陶瓷器时决不能离开这方面的细致观察。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但是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的方法加工处理后,也可以将此种“火光”去净(如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即能找见破绽和不自然的光泽)。相反地,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有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灿烂如新(如遇到此种崭新的旧瓷,须从器形、釉质、色彩、纹饰、款识等几方面详如考虑)。所以,如果只凭暗然无光即所谓“失亮”一点作为历年久远之证也是不可靠的,又如一般旧瓷常有所谓柳叶纹、牛毛纹、蟹爪纹、鱼子纹、鳝血纹、冰裂纹等大小不同的片纹,这些虽成为宋官窑、哥窑、汝窑等等瓷器上自然出现的特征,然而后世仿品同样能凭人力作出相似的片纹。尤其是雍、乾时期景德镇仿官、仿哥的制品最能乱真,稍不经心极易混淆。因此仍需进一步观察釉中所含气泡的大小疏密,方不致眩于假象。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谓的“棕眼”等,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凤凰博客 c| yt0A0QsE

此外,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如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难能可贵的特点,可是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若不参照其他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则往往失于片面。例如元代琢器表里釉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窑裂、漏釉、缩釉、夹扁的缺陷;永乐白釉器皿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和闪黄色,釉厚聚处则闪浅淡的豆青色,并且琢器的表里釉多均匀一致;康熙郎窑红釉则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汤底”“苹果青底”等特征。这些都是后世仿品难于仿效之处。

至于明代景德镇官窑的釉质多有肥厚之趣,清代初期官窑釉质则有紧密之感,不过是就一般而论,当然也有例外,而且后世的仿品在这方面更不乏乱真之作。所以说只凭釉质而断瓷器的新旧真伪仍嫌不足,必须进一步研究其胎质。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大致说来,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质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但也有极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清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的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之处,大都可以看出胎质火化的特色。例如元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多较洁白细腻而且很少含有杂质,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这些一方面标志着胎土淘炼方法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进步,同时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试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论,因为选料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粗细,虽亦不免含有微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点,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摸多有温润细腻之感。而明末清初的砂底器皿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则比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质一向以纯洁细润著称于世,迎光透视多呈牙白或粉白色,并且具有一种如脂如乳的莹润光泽。而雍正官窑仿成化的瓷器尽管在造型、纹饰和色调方面都有相当成就,同时其釉质、胎质在表面上看来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则呈纯白色或微闪青色。

上述这一点当然也关系到原料本身质量的改变,例如对于嘉靖瓷质不及前朝,一般多归咎于“麻仓土”渐次告竭。《博物要览》中曾有“夸饶土渐恶,较之往日大不相侔”的说法。然而也不宜过分执着于胎土的颜色和粗细之论,因为即使是景德镇同一时代所产的瓷土,也决不止采自一两处产坑,从而有的细腻滑润,有的细而不润,有的甚至相当粗糙,何况胎土配合的成分也是决定胎质的关键,而且由于制作方法和火候不同,胎色又有纯白、微黄、微灰或微青等若干区别,因此如果凭胎体本身的质量作为断代的标准,还是不够全面的。

有些胎体过薄的器皿如脱胎瓷和永乐、成化瓷一类,因露胎处极为细小,较难辨别胎土的颜色。有些即使不是薄胎,但因裹足支烧而足不露胎,或受窑火影响而使露胎颜色发生变化,如所谓“紫口铁足”的器皿在宋、明、清瓷中均不乏其例。这些似已成为鉴别上的重要条件,然若剖视其断面,便可发现未直接受窑火煅烧的内部胎色并不如此。同时,一般传世品经过多年的污染,也很难辨清胎体的本来颜色。所以为了有助于胎质方面的鉴别,有时还需要兼用比重量、听声音的方法(如所谓瓷胎声音清脆,缸胎体重而坚硬,浆胎体轻而松软等)。至于带有支钉痕的器物,如能细审其钉痕的大小、形状及数目、颜色,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般说来,永、宣、成瓷胎均较元瓷为轻,而宣德器皿又比永乐为重,若由断面剖视元、明器皿,在口边处的厚薄区别并不很大,主要全在器身和器底相差悬殊。其他如后世新仿的宋吉州窑黑釉圆琢器皿,无论其外貌如何神似,总觉声音清脆(古瓷研究者术语中所谓声音发“冷”),而真者声音反觉沙哑,也是一个明显的实例。

由此可见,辨别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光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挲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可以说耳、目、手三者并用,方不致限于表面或拘于一格,而对于旧坯新彩、补釉提彩、旧彩失色重画,以及旧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识等各式种样的仿品。尤其应当慎重研究。如果满足于局部的特征相符而失于整体的条件不合,或只看外表而忽略器里,或但观釉色而不问胎质,都是片面的。所以说造型、纹饰、款识、釉质、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纹饰在同时代的银器、漆器、铜器乃至织绣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证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若能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往往能发现时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而对于历代瓷器纹饰中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芽,正德瓷的回文的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画,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在决疑辨伪中有重要作用。

总之,观察瓷器纹饰既要考虑到它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色到多彩的发展过程,也要留意其题材内容、笔法结构以及时代风格和所用材料,并且多参考其他旁证,方可得出初步认识,当然还不能执此一端即轻下结论,因为后世利用所谓复窑提彩、旧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种种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乱真。必须进而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乾隆时期资器的鉴定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

青瓷怎么鉴定?


青瓷怎么鉴定?青釉陶瓷是中华民族古文明文化的重大发明,创世界陶瓷艺术之先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青釉瓷的出现理论上可以追溯到我国商汤时期,始称原始青瓷。从考古资料记载,从山西夏县发现的原始青瓷瓷片标本来看,约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有了原始青瓷。这里我们且不考究原始青瓷发明的具体时间,但从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器物发展到原始青瓷器的过程实是人类历史一具大的飞跃,也为迄至宋元时期青瓷器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青瓷器是以古朴典雅、端庄秀丽的器形,幽静文雅、深沉涵蓄的气质而深受世人的青睐。其釉质追求若冰如玉、晶莹滋润,釉色呈奉纯正淡雅、层次丰富。工艺讲究作工精细,线条流畅。鉴于青瓷器特有的风格,因此成为历代皇宦权贵,文人雅士追宠与收藏的目标。北宋时期的五大官窑除定窑外,其它均为青釉瓷器。特别是钧瓷,虽属青釉瓷系但不是普通的青瓷,它以独特的窑变艺术,浑厚凝重的釉质、五彩斑斓的釉色居瓷林之首。青釉瓷器以丰富的内涵,神奇的韵味列瓷林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璀璨之星。如何欣赏,如何鉴定古青瓷器,笔者就自己的经验谈一下看法。

一、判窑口是鉴定古青瓷的基础

元代以前青釉陶瓷器物的鉴定,窑口的判定是基础条件之一。古青瓷是我国陶瓷业的先驱,窑口遍及大江南北。汝窑、钧窑、官窑、耀州窑,临汝窑在我国北方,哥窑、越窑、龙泉窑,瓯窑,婺州窑以及南宋官窑郊坛下窑、修内司窑在我国南方。众多的名窑口加上其他窑口的效仿,大有“器成天下走”之势。所以器物窑口的判定与否是鉴定古青瓷的主要基础。

二、器形是鉴定古青瓷的主导

古青瓷器物的器形形成,具有传承性和借鉴性。社会背景,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客观因素所形成的规律是古青瓷器物形成的主要条件。传承性的概念是:受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制约,以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器形和历代瓷器传统器形为蓝本,延续和发展所形成的器形。借鉴性的概念是:以其它窑口的器形以及另类器物如:青铜礼器、玉器等为范,着重于观赏和实用性。所以古青瓷器物的器形因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用具体的规格来衡量,要根据它的具体特征来认定。首先要掌握器形的形成规律,是否符合时代的风俗风貌,其次要区分官窑民窑的器物器形,官窑器器形拘谨,形式单调。民窑器器形开放,形式多样。总之,鉴定古青瓷器要着重于古。要古朴,有古风、有古韵。而且要形式美,线条流畅,庄重协调。

三、胎质是鉴定古青瓷的条件

宋元以前的青瓷制作,各窑口基本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胎骨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俗称陶土。各地由于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差异,陶土中所含的各种矿物质和化学成分比例不一。鉴于各窑口制作与烧制工艺的不尽然,因此胎骨的内在质就会表现出各自明显的特征。汝窑瓷器:民窑器胎骨粗而厚,呈灰色胎;官窑器胎骨细而薄,呈浅灰白色,俗称香灰胎。钧窑瓷器:民窑器胎骨粗而疏,厚而坚,呈灰、深灰色或土黄色;官窑器胎骨呈沙粒状厚而坚实,多为灰色胎。由于胎土内含有一定比例的氧化铁元素,烧制温度在一定的条件下,裸釉处多呈酱红色,其程度和氧化铁含量多少有一定的关系。青瓷器的胎骨原料主要为可塑性和柔韧性较强的多年风化沉积岩,所含腐殖质较多,虽经多次淘洗沉淀,由于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会留下明显的痕迹,这对古青瓷的鉴定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四、釉质色泽是鉴定古青瓷的主要因素

唐代以前的青瓷主要以生活需求为主,以祭祀礼器、陈列瓷为附。发展至北宋,人们的审美观随着物质基础的夯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在满足那种玻璃质感,光度透度较强,以石灰釉为主烧制成的青瓷器物。而是追求温润如玉,荧光内含,聚沫攒珠,层次丰富以石灰碱釉为主烧制的青瓷器物。北宋五大官窑中的青瓷系均以釉质釉色而闻名。汝官窑器物的釉色以天青色,月白色为主,和着如冰似玉的釉质恰似:碧水清潭,文静幽雅,底润深含不露。钧官窑器物的釉色以飘逸的兰色乳光为成色基调。特别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行成的红色,紫红色等窑变效果,斑斓绚丽,和着浑厚凝重的釉质恰似:潺遄溪流,蜿蜒激淌,极尽风流悌傥。所以各青瓷窑口以不同的方式,形成各自具有特色的青瓷器物,在鉴定的过程中,要熟悉各窑口不同的特征,才能做到心中有底。

五、纹饰是鉴定古青瓷的必要方式

青釉瓷器在宋元时期以前,应用纹饰工艺的窑口占的比例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有越窑、婺州窑、瓯窑、耀州窑以及临汝窑。主要表现手法是:点缀、堆塑、刻花、印花等手法。工艺精湛,刀法犀利,线条流畅,形态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渲染力。六朝青瓷多采用褐彩点缀,南朝多用各式刻划的莲瓣纹。宋元时期的耀州窑,临汝窑以刻花印花为主,主要有:团菊、缠枝菊花、缠枝牡丹、莲纹、卷草纹、海水纹、水波游鱼纹以及鸟禽、婴戏等纹饰。还有一些堆塑饰件如:衔环兽头、龙形、蛙形、代表吉祥的禽,兽等。这些辅件大多用于瓶,炉,罐的上面。汝,官,哥,钧窑的器物,极少采用纹饰

工艺手法。主要是以端庄秀丽的器形,温润如玉的釉质,纯正幽雅的色泽以及自然形成的流纹,开片而赢得世人的青睐。著名的开片纹有:鱼子纹、蟹爪纹、冰片纹、金丝铁线。流纹有:蚯蚓走泥纹。古青瓷的鉴定,纹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手法工法运用与否,纹路纹理是否自然,是鉴定的主要依据和手段。

六、制作工艺是鉴定古青瓷的重要手段

青瓷器的制作工艺是匠师长期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步拓展演变成有一定规律的工艺流程。这种规律性的工艺流程有强烈的时代风格,所以它不具有绝对性。各窑口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制作工艺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形成各自的特点。

宋元以前青瓷器的制作属于发展和创烧阶段,制作工艺是根据实用性而形成的,总体看来较为粗糙。发展至宋代,特别是到了北宋中晚期,瓷器的制作进入鼎盛时期,其制作工艺根据实用性和观赏性而发展成较完美的制作工艺。从瓷器的原料选用,淘洗、配比、制胎、切削、成型和施釉等技艺十分精湛。特别是烧造工艺更为讲究,器物的性质和烧造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精美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器物采用满釉支烧方式,其次用垫烧和复式烧制方式,生活和其它所用的粗器采用的方式较随便一些。所以对古青瓷的鉴定,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器物,其制作工艺的与否是鉴定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七、沁色包浆是鉴定古青瓷的特殊方式

古青瓷最晚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左右。历史的长河给它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俗称沁色包浆},也为鉴定古青瓷的真伪提供了特殊的方式。

鉴定古青瓷一要看,二上手,三品味。看:除器形,釉质,胎质外,还要看光泽。光泽是瓷器的外在表现方式,是衡量瓷器品位的主要条件。传世器物由于长时间的把玩与使用,其表面必然留下相应的痕迹,光的适度比较柔和,呈现出自然的陈旧感,似荧光状。出土器物并不一定表现的土痕累累,水渍斑斑。瓷器质量的成否与烧造方式,温度气氛息息相关。烧造程度好的器物,表面釉质强度较高,如果埋藏地方土质较干燥,所含酸碱性适中的情况下,器物表面基本完好且光泽亮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光泽会随着光阴而自然流失,显得温润柔和。反之,埋藏的地方土质湿度较高,所含酸碱性强,器物表面会显得土锈斑斑,失去原有的色泽,甚至面目全非。二上手,是直接感触器物具体特征的主要手段。首先重量感悟,古瓷胎质的细密坚实程度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发展性。器物的制成各窑口

具有各自的具体特征,重量及重心是否适中,压手和轻浮感是否符合窑口及时代的特征。其次器表感抚,古瓷因年代久远,表面受客观因素的侵蚀,釉面会发生一定量质的变化,温润如玉。手抚如“乳犬毛肌”光滑柔软,十分舒服。一些土锈水沁较重的器物,也有相应的柔软感。三品味,所谓品味就是领会古瓷的韵味。万物皆有灵气。古瓷的灵气就是它的古风古韵。古瓷器是我国几千年文明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载体,饱含着中华历史的沧桑巨变。所以古瓷器物必须具备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

鉴定是一门学科,是一门复杂性较强,知识面较广,容自然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鉴定学是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行为。鉴定是艺术,是欣赏水平与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要掌握好鉴定这门学科,不但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全身心的投入,为更加繁荣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而贡献。

怎么鉴定同治瓷器?


收藏瓷器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盛行的,深受藏家们的喜爱。然而在这个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鉴定瓷器的真伪,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怎样去鉴定同治瓷器的真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种方法去辨别。

同治瓷器就是我们所说的,同治时期民窑烧制的粉彩瓷器,从大部分的瓷器中看,同治瓷器的胎底可以分为薄厚两种。轻轻敲打能够发出比较尖锐的声音,有点类似于铜器的声音,同治瓷器和清朝末年的瓷器有相同的特点。同治时期还有一个特点是制作不统一,胎底比较厚的显得有一些粗笨,因为釉面不足够平整,所以他上面有很多的褶皱,也成为了它的特点之一,从这一点能够辨别出瓷器的真假。

在同治年间,有很多瓷器上面的纹理都是用了红彩进行添加的,然而,显得他表面不够光滑,也成为了红彩的特点之一。同时他也延续了前朝时期的绿釉,色泽非常的浓厚,在施加颜色的时候也是比较厚重的,但是因为釉面不够平整,上面没有细小的皱纹而因此成为他的特色之一,也是现在人们无法去模仿的,所以可以作为鉴定的一个比较重要依据。

再者在釉面上布局比较凌乱,因此缺少生气,总是给人一种比较暗淡的感觉,显得表面不够润滑,这也是成为了能够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由此能够看出他上面的一些缺点,却成为了能够鉴别他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去辨别这种瓷器的真伪。

虽然说它的外形和其他的瓷器有很大的区别,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并没有影响到他的价值,并且在这几年价值一直处于一个上升阶段,有着非常高的上升潜力。这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去辨别这种瓷器的真假,但是需要告诉大家的是,像同治瓷器现在出现的赝品还算比较少的。也是,由于他是古时候民间民窑烧制的瓷器,和官窑烧制的瓷器在价值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说也是因为这样现在现存的同治瓷器还比较多,可以作为一个传家宝来收藏,也是比较有意义价值的。

她也有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只不过他的历史背景比较普通。像现在的同治瓷器是比那个时候的民窑青花瓷器,在价格上要高出一些的。同志瓷器在造型上是非常独特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所以说对于一般的工薪家庭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以上的一些鉴别方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如果大家在这些鉴别方法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多多了解一下同治时期它的特点。建议大家在自己无法确定真伪的情况下,可以找一些专家进行鉴别,或者说大家可以去一些正规的场合去购买这些瓷器,可以从根本的去杜绝赝品的出现,也能够保证大家买到自己喜欢的瓷器。

同治瓷器图片及价格:

1:清同治黄地墨彩牡丹花卉缸(二件),尺寸:高35.6厘米,估价:RMB 1,600,000 ~ 2,200,000,成交价: RMB 2,645,000 ,成交时间: 2014-05-11 ,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体和殿制”篆书款。“体和殿”为清代晚期堂名款,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光绪九年为庆祝翌年的慈禧五十大寿,耗银子六十三万两修缮改建储秀宫,将储秀宫南边的翊坤宫后殿打通为穿堂殿,取名“体和殿”。慈禧在使用瓷器上有自己独特的要求,要求为她烧制的瓷器上都要署上自己曾经住过的殿堂名。其胎釉和绘画的精细程度近似于道光时著名的署“慎德堂”款的器物。落有“体和殿”款的瓷器见有黄地墨彩花卉纹盒、缸、盆等器。本品圆口,折沿,肩部横书红彩“体和殿制”四字篆书款。器身绘缠枝牡丹纹,花朵娇艳盛开,叶脉、花蕊绘制细腻。这件缸外壁以富丽的黄色为地,上以墨彩绘制雍容华贵的牡丹,牡丹花朵绽放,枝繁叶茂,墨色浅淡,春意盎然,颇有几分清雅之气。 此缸胎质坚实细腻,施釉均匀莹润,釉面光洁莹亮,造型独特,装饰图案优雅,构图疏密有致,意境悠远,品相甚佳,色彩浓淡相间,极富质感,实为难得之作。

2:清同治蒋中正旧藏五彩梅花花神杯(一套十只),尺寸:直径6.5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600,000,成交价: RMB 1,725,000 ,成交时间: 2019-12-20 ,拍卖公司:上海明轩国际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本品为同治御窑摹康熙五彩花神杯之佳品,杯撇口,深腹,下承圈足。外壁以青花五彩绘十月芙蓉花,其旁题五言月令诗句,其诗句为:「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末钤「赏」字篆文印,底署「大清同治年制」青花六字双行楷书款。其器制玲珑,壁薄如纸,釉润似玉,笔法精妙,施彩清雅秀逸,颇得康熙花神杯之精髓。此套花神杯来源显赫,早年为蒋介石先生旧藏,后由阪西利八郎递藏。存放花神杯的锦盒内,付有蒋介石先生亲笔信件一张,墨书「阪西先生大鉴,惠书奉读名画展览会赞助员辱,邀谨当遵命担任也,此复顺颂日祉。」落款蒋中正,由此内容可以知道阪西先生邀请将中正参加名画展览会,蒋中正欣然接受。此套花神杯应为蒋介石先生赠给版西先生的礼物,漂流异国他乡,最终回归故土,一套十件,且品相保存完好,弥足珍贵。

3:清同治粉彩百蝶大地瓶,尺寸:高137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 ,成交时间: 2014-06-04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春季拍卖会。

本品为晚清御瓷难得恢弘巨制,其形制硕大,造型规整端庄,气势恢宏,通体施釉莹白温润,通体以粉彩绘“百蝶富贵”图,所见彩蝶翩翩起舞,姿态各异,设色华丽,俱不相同,笔意工整,翅质表现细腻,无论点、擦和线条均流畅生动,宛若趣意盎然的国画小品。“蝶”与“耋”谐音,因此百蝶寓有“寿至耄耋”之意。口沿下饰粉彩夔凤纹,但见夔凤于花丛中穿飞翱翔,身姿优雅,体态舒展,近足处饰莲瓣纹,莲瓣之上亦绘夔凤穿花纹饰。整体绘画精细,釉彩明艳,甚为精彩。彩蝶纹饰最早出现于乾隆时期洋彩轧道御瓷之中,至道光朝颇为流行,道光皇帝对此喜爱至深,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数件道光朝御用堂名款白地蝴蝶纹瓷器,清雅佚丽,可谓开后朝粉彩百蝶纹之先河。晚清同、光时期西太后慈禧对此种百蝶纹样亦十分喜爱,此点可由当时大量采用蝴蝶为装饰的宫廷服饰看出,可为一时潮流,故才会有此种大型百蝶陈设御瓷的出现。

4:清同治粉彩花卉捧盒(一对),尺寸:直径33厘米,估价:RMB 650,000 ~ 950,000,成交价: RMB 943,000 ,成交时间: 2017-01-12 ,拍卖公司:北京观唐皕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迎春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同治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拍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同治粉彩百花纹捧盒形制相似,可兹比较。盒硕大饱满,颇具气势,白釉为地,口沿及足胫皆描金边,外壁上以粉彩绘折枝百花图,玉兰、荷花、牡丹、芙蓉、莲花、兰花、芍药、水仙等各色花卉,姹紫嫣红,群芳争艳,绿色枝蔓,互不相连,取百花献瑞之意。全器纹饰布局匀称,密而不乱,施彩清丽,别具一格,成对相传,实为不易。底矾红彩篆书“同治年制”四字双行款。

5:清同治青花竹石芭蕉玉壶春,尺寸:高29.2厘米,估价:RMB 350,000 ~ 450,000,成交价: RMB 920,000 ,成交时间: 2011-11-19 ,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秋季拍卖会。

6:清同治青花缠枝花卉赏瓶,尺寸:高38.6厘米,估价:RMB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828,000 ,成交时间: 2014-05-11 ,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春季拍卖会。

7:清同治宝石蓝釉玉壶春(一对),尺寸:高30厘米,估价:RMB 350,000 ~ 450,000,成交价: RMB 713,000 ,成交时间: 2013-04-27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第22期精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同治年制”款。瓶撇口,束颈,溜肩,垂腹,圈足微外撇,造形丰腴优雅。底书“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瓶外壁满施宝石蓝釉(祭蓝釉),祭蓝为以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料,因其色烧成像蓝宝石般幽蓝而又称“宝石蓝”,自明以来祭蓝器以祭祀用具为多,此瓶施釉均匀,釉质细腻,发色纯正静穆,形体端庄秀美,祭蓝釉为清代较为盛行的品种,成对保存,诚可珍贵。

8:清同治青光加彩海水云龙纹大缸(一对),尺寸:55厘米,估价:RMB 280,000 ,成交价: RMB 605,000 ,成交时间: 2002-06-26 ,拍卖公司:天津文物,拍卖专场:2002春季文物展销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磁州窑怎么鉴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磁州窑怎么鉴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怎么鉴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