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 导航 >

古代陶瓷制作过程 ,你知道多少呢?

古代陶瓷制作过程 ,你知道多少呢?

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古代瓷器制作 瓷砖制作

2020-04-15

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并且中国陶瓷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来了很大的贡献,堪称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和最富象征意义的文化遗产之一。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古代陶瓷制作过程最简化的需要十一步工序:

一、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陶瓷艺术品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五、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七、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八、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九、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序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 现在的窑有气窑、电窑、等。

十、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十一、成瓷缺陷的修补,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时烧出来会有一点瑕疵,用JS916-2(劲素成)进行修补,可以让成瓷更完美。

此外陶瓷文化与绘画、书法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些艺术部类,都是最为典型的中国民族艺术。从其实质来说,都是共同的,都是共通的。绘画性的彩绘作品是这样,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精选阅读

分析景德镇手工陶瓷的制作过程


在景德镇陶瓷古窑,我们看到了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釉色变化等

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景德镇瓷土总收缩率大致为18—20%,根据大小品种和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软硬程度予以放尺。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内外修坯是景德镇制瓷工艺中一个极为重要并优于其他窑系的成型技术,是形成景德镇陶瓷风格的一个独特的技术保障。利坯工不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部位的收缩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来说,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体厚度各不相同,因为不同部位在高温烧成时的收缩率和受力情况不一致,因而利坯时应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烧造时变形。

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古丝路余韵:揭秘土耳其瓷器制作过程


在土耳其随处可以看到精美的瓷器和陶器,陶瓷制品已成为代表土耳其文化特色产品。瓷器所描绘的花纹不但种类多样而且纹路细腻、色彩丰富,在中国的陶瓷技法传入土耳其至今,瓷器深深被打上了土耳其的印痕。

花样繁多,带有浓郁土耳其特色的瓷器

在卡帕多西亚的一家陶瓷生产作坊里,我和同行伙伴一起欣赏到了一件完整瓷器成型所必须具备的制作过程,从原料到制坯、打磨、上釉,制作的工艺和方法与我国传统的方法极其相似。

选用卡帕多西亚特有的红色粘土

经过手工艺人熟练的手法,一件瓷器雏形就完成了

别看这位师傅长得五大三粗,手法那是相当细腻,眼神也异常专注。

还要再经过干燥

上釉,将瓷胚浸泡在釉浆中,为了其均匀,这位师傅又用杯子顺着瓷胚慢慢浇釉

接下来就是最为复杂的上色

所有的图案色彩都是一点点手绘

土耳其瓷器的图案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在土耳其,你会发现很多瓷器和我们国家的青花瓷图案如此相似,又极具异域风格,这是为什么呢?要说下土耳其瓷器和中国之前的渊源。奥斯曼帝国时期,中国和土耳其之间已经拥有一条陆上的丝绸贸易之路。中国的丝绸除了通过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以外,还有一条海上交通线在源源不断地把中国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国,这条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因为这条通道是以瓷器为主要贸易产品的,所以亦称“瓷器之路”,它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

据说奥斯曼土耳其人认为瓷器乃稀世珍品,绿色是伊斯兰教的喜好之色,在很多的建筑上我们都能看到有绿色的穹顶或装饰。但到了14世纪,波斯的蒙古贵族皈依了伊斯兰教的苏菲派,由于苏菲派本身很喜欢蓝色,又认为白色是代表真主的圣洁,所以在接受皈依的同时,也接受了代表蒙古民族的蓝色。此后,蓝色成为奥斯曼皇族的崇尚之色。当看到了产自中国的大量精美的青花瓷器后,土耳其人开始学习并仿制制作起来。

我看了一小会就觉得眼晕,不知道她是怎么能坚持一直盯着看,真是很辛苦,还是一位美女呢

这个看起来像是陶器

除了色彩简洁的瓷器类型,还有很多图案繁复、色彩艳丽至极、绘有伊斯兰故事的瓷器,在一个小小的作坊里都展现了出来,喜琳也尽量都拍摄了下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在紫砂茶具创作过程中,造型方式创造了大量的造型


紫砂茶具作为一种工艺品,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往往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着,所以我们也要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它、研究它,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紫砂艺术,为我们服务,才能促进紫砂陶艺的再度辉煌。

在茶具创作过程中,造型方式创造了大量的造型,是一种比较重要的造型方式。它非常强调形象特征,对事物不同形象的特点、性格、气质通过人的主观理解,对表象进行选择、取舍、概括,取其本而舍其末,进行写意式的概括,以神造型。它的表现形式,造型语言不是追求自然形态的表现真实,而是抓住事物的某种特点或相互联系,进行想象式的变形、夸张,达到形神兼备,寓形于意的整体效果。

比如弯把梅桩:以梅桩为茶壶壶身,整体前倾,壶嘴为生机盎然的枝丫向前勃发,强化了前倾的动势,两根梅枝回旋为把,使整体的前倾趋于缓和。以波浪形为壶盖,和整体呈“S”型曲线的造型主体协调统一。陶艺家通过对自然形体取舍、提炼成脱皮露骨的壶身处理效果,既强化实用功能,突现材质肌理效果,也使造型更加冼炼、概括,加强了整体的气势动态。在这里,陶艺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怀着充满对自然、对生活的真诚情感,通过对形象特征的客观把握,达到对心物交融,表达作者坚强、谦虚的情怀,是生命、情感的外向力和理性内在的凝聚力的的艺术形象的表现。整体形象挺拔而不僵硬,苍劲而不枯竭局部饰以梅花,增强了生命活力。整体造型流畅粗放,浑朴遒劲,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统一。

竹段壶:不规则的竹节为壶身,赋予了高低、长短、相向地变化,丰富了视觉效果,整体竹节错落有致,参差有致,自然生动、刚柔相济。夸张的嘴把和前倾的壶身呼应成势,让人感受到内在的张力和生命力。竹叶俊秀挺括,巧妙地表现了造物主所酝酿出的生命。设计师对自然对象经过自由灵活、概括夸张的模拟、汲取,使形体曲直适度、纵横合理、构图饱满。通过对刚劲俊秀、坚贞挺拔的竹的整体把握,来取得拔节发叶,蓬勃向上的生命之势,借以抒发人们对性格坚贞、虚心向上的高风亮节的君子的赞美之情。这种写实取意造型方式是“以形写神”,“以形取意”、以自然形体表现艺术情意,以有限外在的造型形体表达出无限的内在的精神世界,而又展现艺术品想象力,把握自然形态和材料物质。重视自然规律和法则,不被自然所束缚,使有机形体适应造型理念,通过对具体对象的描述和细节再现,借物抒情、状物言志,反映设计师们对生活、事物的认识和态度。

这种造型方式要求布局合理,立意明确,提炼准确,意境深远,情趣盎然,在形体中融汇陶艺家们个性体会和感情,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中国古代钧瓷发展过程的起伏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 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 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 唐钧 ”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 “ 靖康之变 ” ( 1126 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立令 “ 钧不随葬 ”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 神钧宝瓷 ” ,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陶瓷制作发展


“倾缥瓷以酌酃。”——《笙赋》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陶器的烧制是人类继掌握了用火之后的又一项伟大成就。陶土可以塑造出各种形状,焙烧后就定型为一种坚固的器具,这就是陶瓷的起源,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几乎都是独立掌握了制陶技术。当人类开始了相对稳定的农牧业定居生活时,陶制的烹饪器、饮食器、储存器就成为了生活的必需。中国陶瓷有8000年的历史,几乎在每个时期,中国陶瓷都在不断改进,不断创造,攀登一个又一个陶瓷技术的高峰,创造出精妙绝伦的陶瓷产品。中国陶瓷是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是一种物化的文化。中国陶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制造、探索和欣赏陶瓷艺术所形成的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马家窑文化彩陶瓮,约前3000—前2000年。

陶经过了从灰陶、黑陶、白陶到印纹硬陶、彩陶的发展变化之路,在陶器的造型上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细、由平淡到生动的渐进过程。早期陶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是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兵马俑,也叫秦俑。秦俑位于陕西临潼附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自1974年开始,迄今已发掘了呈品字排列的三个俑坑,出土了真人大小的兵马俑6000余个,其中有活马大小的陶马30余匹,战车100余乘,组成了规模宏大的秦俑博物馆。一号坑规模最大,长230米,宽62米,深5米,面积达14260平方米,是主力步兵战阵,排列着一个一个整齐威武的军队方阵,间有雄健高大的战马。陶俑有士兵、驭手、铠甲军士、军官、将军,姿势有立姿、跪射姿。二号坑略小,是骑兵战阵,有战车上千辆。三号坑最小,仅有六七十个军官和将军俑,似为指挥部。这些兵马俑做工极其精良,须发毕现,面部表情生动,姿态自然,衣纹流畅,显示出严肃刚强、器宇轩昂的神态,战马也敦实有力、蓄势待发。这形象地证明了当时中国陶瓷技术达到了何等卓越的水平!这是一支为秦始皇死后护卫的冥军,为了建造它,老百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举世瞩目的珍宝,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现任法国总统、当时的总理希拉克说:“不见金字塔,就不算到过埃及;不见兵马俑,就不算到过中国!”

秦俑博物馆内1号坑,这是一个以步兵为主的长方形军阵。

陶的第二个辉煌时期是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主要由黄、绿、白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制陶技术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常见的唐三彩有三彩马、骆驼、仕女、龙头杯、乐伎俑、枕头等。三彩马威风凛凛、健壮雄武,是最常见的品种。最出色的作品是三彩骆驼,背上载着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牵驼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生动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回忆起当年骆驼跋涉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唐三彩的生产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的特点,采用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涂在陶胚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唐三彩是中国制陶工业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

陶的第三个高峰是紫砂陶器。紫砂陶器是一种紫色泥料制成的无釉陶器,由含铁量高的紫泥以1200度的高温烧成,外观精致细腻,亮泽柔和。紫泥因含铁量不同而呈现猪肝、冻梨、淡赭、铁色等色调。紫砂陶器成型多以打片拼贴或揿模手法,高品质制品多以手工成型,注浆成型用于大批量生产的大路货。宋代文献中已提及紫砂器,到了明清两代,紫砂陶器进入鼎盛期,以江苏宜兴紫砂最为著名,极品往往价值连城。紫砂壶泡茶有保持茶香、不失原味、耐热性好、隔宿不变等优点。

紫砂壶中的名品常以“素面朝天”为贵。图为明朝紫砂提梁壶。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瓷的故乡,瓷甚至是中国的同义语。陶瓷是陶和瓷的总称,其主要区别是,陶由陶土烧制,瓷由瓷土烧制,瓷是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烧制瓷的瓷土中含有高岭土、石英石、长石和莫来石,含铁量低,烧制温度为1200—1300度,涂在表面的釉必须和瓷一起经过高温烧制,烧制成的瓷色白,坚硬度提高,不吸水或吸水率在1%以下,扣之有金属声。

在经历了铅釉的出现和青瓷、白瓷技术的竞相发展之后,成熟的青瓷成为瓷器的主要代表,中国瓷器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宋代达到第一个高峰。那时有六大窑系: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龙泉青瓷窑系和景德镇青白瓷窑系,这些都是民窑,产品供整个社会需求。官窑专门为皇宫王室生产用瓷,最著名的是五大名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官窑。元代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分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而不拘谨,大气天成。还有一些器型较小的元青花瓷器,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行一时。大型、高档元青花瓷器存世极少,总计不过几百件,因为当时就是用于商品交易,大部分已经流失在国外,因而弥足珍贵。20世纪50年代,得知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卡普陀比宫珍藏有元青花瓷器上百件,中国陶瓷专家思得一见,但是土耳其方面极其审慎,此事迁延再三,直至21世纪之初,经过多次磋商甚至外交周旋,土耳其总理特批,此盛事方得实现。一连三天,中国的七名陶瓷专家在土耳其方面荷枪实弹的军警严密监督下,见到了、鉴赏了这批稀世珍宝。这批元青花瓷器共40件,器型硕大,通体满绘,色彩浓艳,青翠亮泽。中国专家激动不已,一位老先生说:“初看咽声细,一抚再抚赞不停。”还有一位老先生说:“有生之年得睹此珍宝,了却平生心愿,死当瞑目矣!”可见青花瓷器在专家心目中的位置之崇高了。

宋代酒具,景德镇青白瓷注子注碗。

青花梅瓶

明清两代的瓷器生产继承了历代之长,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生产又不断攀登新高峰。有人以这样的话称赞瓷器的品质:“薄如纸,明如镜,色如雪,声如磬。”可见明清瓷器已经进入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你知道“窑”字的来历吗?


搞陶瓷的人应该说都见过煅烧陶瓷制品的一种设备-窑。远在五千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把制好的土坯放在窑中,用火进行煅烧。为什么要用"窑"字来代表这种煅烧陶瓷制品的设备呢?从窑字本身结构来看,不管是繁写的"窯"字,还是简写的"窑"字,都有两个共同的部分,却上面的"穴"字和下面的"缶"字。"穴"是山洞,这好理解,那么"缶"是什么东西呢?

谈到"缶",倒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约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相会,名为促进两国友好,实则想要挟赵王,赵王知道秦王脆计多端,担心秦国暗算故借故不去,但谋臣蔺相如与大将廉颇等考虑再三,却主张赵王赴会为上,如果不去,反而被秦国笑话,灭了自己的威风。赵王认为二位大臣说得有理,决定应约去渑池会见秦王,并命令蔺相如同行,大将廉颇在边境上布置重兵,以防不测。宴会上,秦王盛气凌人,并假装酒醉,旁敲侧击,戏弄赵王,说道:"寡人听说赵王善于弹瑟(一种古代弦乐器),今日盛会,请赵王弹一曲助兴"。赵王不敢不依,勉强弹了一曲。哪知,赵王正中圈套,秦国的史官赶快把这位事记载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此情景,非常气愤,上前对秦王说道:"赵王听说秦王很会击缶,今日胜会,也请大王击缶助兴。"秦王不肯,厉色拒绝,蔺相如再次相请,说道:"大王如果一定不依,在这五步之内,我愿意以颈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左右立即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面不改色,大声喝斥,众人吓得口瞪目呆,空气异常紧张,秦王为了解除眼前的危机,迫不得已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立即命令赵国的史官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里秦王所击的缶,就是窑字里面的缶,它是古代的一种陶器,用来盛酒的。春秋战国时候曾经拿它当作乐器。我国的文字最早是象形文字,"窑"字形成这样的结构,有它一定的依据。这使我们从某一个侧面考证到,最原始的窑炉是利用现成的山洞,或者挖掘洞穴,用石头砌成,在里面焙烧"缶"一类的陶器。直到后来的龙窑,阶级窑,甚至今天的倒焰窑,隧道窑,也都有一个"洞穴",这就是烧成室,在里面焙烧各种制品,它是用各种耐火材料砌筑的;里面焙烧的制品不是古老的简单的"缶",而是各式各样的精致的陶瓷制品。

传说毕竟是传说,其实最原始的窑炉比以上所说的"窑"要早得多,那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窑。解放后,考古工作者曾在黄河中游的西安半坡村发现古老的仰韶文化窑址。陶窑的形制大致可分为竖穴窑和横穴窑两种。那种原始的陶窑只能烧一件大的陶器,一般器物则可同时烧四、五件。到龙山文化时期,制陶术因陶窑结构的改进而提高,窑室容积逐渐增大。

《天工开物》称烧窑系利用"火气又循级透上"之势。《尚书洪范篇》谓火有炎燥之性,同时又有向上之性。按前者属于"传热"范畴,后者属于"流体力学"范畴。古代陶瓷器的焙烧与陶瓷窑的结构则是具体应用以上两种性质。这也是古代窑的科学依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