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雍正二年试乙号样款粉彩荷莲纹盘(清雍正)

清雍正二年试乙号样款粉彩荷莲纹盘(清雍正)

瓷器鉴别 瓷砖 陶瓷文化

2020-01-20

瓷器鉴别。

清雍正二年试乙号样款粉彩荷莲纹盘

现藏天津博物馆。

清雍正二年(1724),高6.1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5厘米。

粉彩是雍正时期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在康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因吸收了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在彩料中加入了铅粉并施玻璃白,而烧成的釉上彩瓷。画法上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没骨法,突出了画面纹饰的阴阳和浓淡,立体感极强。比五彩更加娇艳、淡雅、柔和,又称为“软彩”。

馆藏清雍正粉彩荷莲纹盘,高6.1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5厘米。敞口,曲壁,圈足。盘里洁白的釉面上用粉彩绘出水荷花图。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曳、向背翻转,深绿的叶面和浅绿的叶背交相辉映。色彩雍容华贵,浓重艳丽而又不失清雅之趣。由此盘可知,雍正粉彩已不单纯是在白釉上进行彩绘,而发展成在各种色地上彩绘,其工艺特点大大超过了康熙朝的水平。盘底暗刻的“二年试乙号样”六字两行楷书款,更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烧制的,是将要呈现给皇帝御览的一件瓷器样品。这种款识粉彩瓷中极为少见,也为我们研究雍正早期粉彩瓷的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清雍正款青花缠枝莲纹贯耳瓶


清代雍正一朝,虽仅存13年,但制瓷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器型之美,可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相提并论,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型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都有很高标准。康熙时期初创的一些品种,如粉彩、墨彩、斗彩和釉里红等,此时又有新面貌。而仿古各名窑及仿明代宣德、成化之器品种更加繁多,尤其是雍正青花在青花器中以仿古著称。总的来说,雍正一朝在制瓷方面,无论是对古代器物,还是对自然界的花果形状的模仿,都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在仿制中创造出新的品种、纹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彰显于世。

雍正青花一改康熙敦厚挺拔的风格,趋于轻巧隽秀。雍正早期青花瓷器风格与康熙晚期类似。中期以后,出现模仿明代永乐、宣德的器型,造型、胎釉、青花色泽以及纹饰,极其相似。如镇江博物馆藏雍正款青花缠枝莲纹贯耳瓶(见图),高54.5、口径12.3、底径18.2厘米。瓶直口,长颈,颈部设一对贯耳,折肩,肩以下渐收,浅圈足。整器绘缠枝莲纹,肩部绘莲纹以及回纹和海水纹,近底部绘变形莲瓣纹。圈足内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缠枝纹是瓷器装饰的纹样之一,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故称缠枝纹。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展开,再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以叶子,形成枝莲缠绕的缠枝纹。缠枝纹兴起在宋代,元、明、清三代盛行缠枝纹,多作主题装饰出现。此器端庄典雅,质朴古拙,刚中带柔。胎体精细,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厚薄均匀,是少见的仿永宣青花大器。釉面光亮莹润,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为了体现永、宣青花的特点,以较浓的青花料在纹饰上刻意点染,但这些斑点漂浮于釉面。

清雍正青花花卉纹高足杯


青花瓷是我国“国粹”之一,那白地蓝花,简约明快,深得人们喜爱。成熟的青花瓷器肇始于元代,明清时期青花瓷大量烧制,成为瓷器的主流品种。而各个时期的青花瓷,都会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这给今人收藏、品鉴带来了更大的乐趣。这里来介绍一件具有清代雍正时期风格的青花花卉纹高足杯。

这件青花花卉纹高足杯(图1),高6.2、口径9.4、底径5厘米。高足杯敞口,呈六瓣花口造型,深弧腹,高圈足,圈足外撇。杯身内外及高圈足均以青花装饰:口沿内外各绘一周缠枝花草纹;杯内心青花双圈,圈内绘一枝绽放的花朵(图2),枝上散开五片绿叶,并垂下四串含苞待放的花蕊;杯外壁绘石榴等六种花果纹,两两之间以双线隔开;高圈足的外壁以青花绘六组一束莲纹,两两之间也以双线隔开。整体观之,青花纹饰绘图工整,胎体洁白,釉面匀净,器型规整。

高足杯俗称“把杯”,是元代开始出现的器型,因执于手中便于在马上饮酒,又名“马上杯”,与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元代高足杯样式一般口微撇,杯底部较丰满,承以十分细长的上小下大的竹节柄式高足。元瓷高足杯除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和卵白釉器外,还见有龙泉窑青釉高足杯、磁州窑白地黑彩高足杯等,是元代最典型的瓷器器型之一。

相比于元代,明清时期的高足杯较为少见,且造型上也有很大差异,比如这件清代雍正时期的高足杯,与元瓷高足杯最大的不同是高足变得短而粗,远没有元代那样修长;另外,杯口设计成六瓣花口式,这也是元代所未见的;杯形更像一只普通的碗,而没有元代高足杯垂腹的风格。

笔者认为,这件雍正时代的高足杯充满了很多仿古的元素。首先,高足杯本身就是元代最经典的器型;其次,杯外壁和圈足外壁各绘六组以双线分隔的花卉纹图案,是模仿元代青花瓷中常见的一圈莲瓣纹内绘花卉纹的形式;再次,杯内心所绘的花朵也很有元青花杯心花卉纹的风格;最后,这件高足杯青花发色上也有仿元青花晕散和“铁锈斑”韵味。

众所周知,元青花和明初永乐、宣德青花所使用的进口钴料(苏麻离青)含铁量极高,因此着色深处可见深黑色的斑点,俗谓“铁锈斑”或“黑褐斑”。而清代青花瓷早已不使用进口钴料,雍正时为了仿“黑褐斑”的效果,会人为刻意重笔点染。耿宝昌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总结了雍正青花发色的五种类型,其中第五种就是“发色晕散,系仿明宣德青花的新色调,雍正官、民窑器中都有这种色泽,但其青花纹饰中类似宣德青花的黑褐斑,则都是人为重笔点染而成,漂浮于釉面中,而非像宣德青花那样自然而成,沉入胎骨。”细观这件高足杯,其青花发色正是这种感觉,虽看似有“铁锈斑”,但只是浮于釉面中,并不像元青花、永宣青花那样黑褐斑深入胎骨、釉面凹陷的效果。

这件青花高足杯器身未见“大清雍正年制”等款识,应属于一件民窑瓷器,不过,无论是造型、胎釉,还是青花发色等方面均较为上乘,是一件雍正民窑瓷器中的佳品。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清雍正)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清雍正,高16.9厘米,口径3.9厘米,足径4.9厘米。

瓶直口,垂肩,圆腹,腹下渐敛,圈足。内外皆施白釉。外壁白釉上,以珐琅彩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松树苍劲,翠竹挺拔,梅花秀丽,绿叶衬托红花,画笔委婉细腻,此瓶不失为雍正时期官窑的绝美佳器。图案上方墨书“上林苑里春常在”7字,笔法自然流畅。在诗句的上、下方分别用胭脂彩画成印章式款,分为“翔采”、“多古”、“香清”三组。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款。

此瓶造型呈橄榄状,又称“橄榄瓶”,造型秀美,工艺精细,胎体轻薄,似半脱胎。釉质莹润无瑕疵,彩绘纹饰精湛,是清代雍正瓷器中的杰出之作。

这件器物是在江西景德镇御窑中烧成瓷胎,解运入宫后,在宫中造办处按照雍正皇帝批复的画样,由珐琅彩画师用珐琅料绘画,再入低温炉中烘烧而成。此器不仅反映出制瓷技艺的精湛也表现了高超的绘画技法。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底部

清雍正画珐琅花卉寿字纹盏


画珐琅花卉寿字纹盏,清雍正,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高8.5cm,口径5.1cm,足径2.5cm,托盘口径16cm,足径12cm。画珐琅工艺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

画珐琅花卉寿字纹盏盏为圆形,直口带盖,圈足。下置托盘,盘中心凸起盏槽,与盏的圈足相吻合。盏托上绘制了莲花、月季、翠竹、梅花、桃实、石榴、灵芝、佛手、葫芦以及蝙蝠等多种寓意多福多寿、子孙万代的吉祥纹样。盏托饰开光12个,开光内分饰篆书寿字及花卉、桃蝠纹。在珐琅地色彩的设计上,分别使用了浅蓝、黄色以及雍正时期非常流行的黑色,设色清晰鲜明,对比强烈。盏足内白地,双方框内蓝色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托盘底黑色珐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此盏造型秀美,图案花纹用笔细腻,制作工艺极为考究。

画珐琅工艺

画珐琅工艺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

清雍正釉里红喜鹊登梅纹笔筒


釉里红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罩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这种高温釉下彩瓷烧造难度极大,初创于元代,历明清长盛不衰,但各个时期的表现良莠不齐。

有清一代,雍正、乾隆时期釉里红烧制最为成功。釉里红从康熙朝恢复烧造后,至雍正朝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是雍正釉下彩中烧制的特别成功的品种。釉里红在雍正朝又称为“宝烧红”,制作工艺比康熙时更为精细,器物呈色稳定,色调红艳。由于釉里红的呈色技术运用娴熟,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的纹饰内容较康熙时表现的题材更为广泛,所绘纹饰均清楚明晰,造型优美,同呈色鲜亮艳丽。此一时期釉里红器型有碗、盘、高足杯、石榴尊、水盂、花盆、玉壶春瓶、天球瓶、锥把瓶、象耳瓶、方瓶、观音瓶、梅瓶、葫芦瓶、宝月瓶、鹿头尊、盖罐、笔筒、盒等。雍正釉里红纹饰有龙、云龙、云鹤、云蝠、蟠螭、桃实、树木、石榴、三鱼、三果、莲池图、缠枝莲、缠枝花、串枝花、朵花、莲托八宝、灵芝、松竹梅、八宝、团鹤、葡萄、凤穿花、八仙、山水人物、五蝠捧寿等。器底多署“大清雍正年制”楷款,另有仿宣德釉里红器底有署“大明宣德年制”仿款。

本文要介绍的这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雍正釉里红喜鹊登梅纹笔筒(图1),原为清宫旧藏之物。该笔筒高15.6、口径18.3、足径18.3厘米;底心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图2),外围青花双圈。内外施白釉,外壁釉里红装饰。主题图案绘洞石、菊花、牡丹以及在花间飞舞的3只蝴蝶,另有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梢,似在啼鸣,又欲展翅鹏飞。自古以来,无论是文人诗词,还是匠人瓷画中,他们对于喜鹊的喜爱溢于言表。清代陶瓷上的画面常有吉祥寓意,这件笔筒上画喜鹊登梅即寓意“喜上眉梢”。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人物图笔筒赏析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人物图笔筒赏析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人物图笔筒》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是1 0 0 0多年前,我国著名诗人李白撰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开头两句话,它形容着时间的飞快过去。

几个世纪以后,这一不朽名赋被移植于一件景德镇官窑瓷器笔筒上,创作出了一幅《春夜宴桃李园图》,使这件作品显得更加富有艺术魅力。

这件笔筒制作于清雍正时期,高1 3.3厘米、口径及底径均为1 7.4厘米。白釉为地,外壁一周绘粉彩人物亭园图,底部写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器外粉彩画面分两组,正面客厅中,李白与众兄弟围几席地而坐,有的举杯畅饮,有的高谈阔论,有的持杯思索,有的凭栏凝视,更有的醉酒斜倚,神态生动,姿态各异。

另一组为园内观赏图,有几人俯伏于石案旁,聚精会神地观赏着字画,也有的侧身仰望明月,更有的凝神沉思,三名童子则忙碌地侍候于左右。画面张挂灯笼,提示着时间是夜晚,桃李盛开是表示春天,主题十分鲜明。

这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瓷器作品,它出于由皇家内务府官员唐英监督烧造的景德镇御窑厂,属精心创作的器物。

此器外壁用釉上彩的粉彩绘画,这种粉彩从康熙中晚期开始运用于瓷器上,雍正时期大规模制作。由于粉彩瓷的大量烧造,原先烧造量很大的五彩瓷迅速地减少了。

但雍正朝的粉彩,大量的还是由民窑来烧造,官窑烧造得不多,因为官窑瓷器都供皇家使用,所以要求特别严格,首先它必须有优质的胎釉;其次是有精美的制作工艺,更要有优质的粉彩原料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传世清代瓷器中有很多笔筒的形制,有大小两种,以康熙朝烧造的产品为最多,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民窑烧造,很少见到官窑器。

雍正朝大笔筒明显减少,小笔筒稍多,但大都是民窑所烧,所以雍正官窑笔筒更显得名贵。这件作品,无论是胎质、釉色和釉上粉彩的绘画以及构图,都体现了很高的水平,是雍正瓷器中难得的精品,现陈列于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中。

名瓷欣赏—清雍正五彩仕女纹罐


【名称】清雍正五彩仕女纹罐

【类别】瓷器、五彩瓷

【年代】清雍正年间

【文物原属】清宫御用陶瓷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高34.1cm,口径14.6cm,足径15.3cm。

罐撇口,颈微收,圆肩,肩下渐敛,圈足外撇。主题纹饰为通景庭园仕女婴戏图。四仕女在游园、憩息,四小童伴左右。其中一仕女右手提花篮,对面两仕女并肩相倚而立,身后闪现一小童作趋前伸手取花状,令二仕女侧面相望,另一侧洞石上坐一绮袖仕女,面前二小童似与身后的小童嬉戏。所绘仕女均发髻高耸,面目清秀。画面以深浅不同的绿色调为主,间施以红、黄、黑、蓝等彩,色彩丰富鲜艳。在人物的衣服上,以淡雅的色釉映出丝绸的质感。罐肩部饰锦地缠枝菊纹一周。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雍正朝粉彩瓷开始盛行,五彩瓷渐少。此罐造型规整,底釉洁白,画工精细,是雍正朝五彩瓷收藏品中的精品。

琳琅阁珍藏 清雍正瓷器收藏鉴赏


琳琅阁珍藏 清雍正粉彩福禄寿软棒槌瓶

开门雍正粉彩福禄寿三星软棒槌瓶,非常典型的画片,高43厘米,绘画彩头甚为精美,胎釉彩明显的清早期特征,画工细腻,出自名门,流传有序,是一件精彩漂亮器物。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琳琅阁珍藏 清雍正青花一束莲绶带耳抱月瓶

雍正仿永宣青花一束莲绶带耳抱月瓶,器连座通高28.9cm,净高26.1cm。

瓶身扁圆,两侧微鼓,正面观似满月,两面绘一束莲纹;束颈、蒜头型小口,侧附绶带如意双耳,细砂底小方足; 发色浓艳入骨,画风清雅洒脱,胎质细腻致密,为雍正仿明永宣青花精品。为追求永宣苏泥勃青料风格发色,此器由人工使用国产青料浓色堆点来体现黑斑和晕散,做工甚为精致逼真。更难得老配红魔底座,雍容华贵,典雅大气。抱月瓶向来是藏家热捧的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