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郎红釉瓷器鉴别 > 导航 >

康熙郎红如何鉴别?

康熙郎红如何鉴别?

郎红釉瓷器鉴别 郎窑红瓷器特征和鉴别 如何鉴别钧红瓷器

2020-04-15

郎红釉瓷器鉴别。

凡具有浓重红色(越往底部颜色越深)、玻璃质感强、有中至大开片、器型口因釉的脱流而露出胎骨的单色红釉,均可归为郎红类。真正的郎红,就是康熙本朝所烧制的官窑或官民窑。康熙后的,都为仿郎窑。仿烧康熙郎红,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绪)和民国初期。康熙郎红如何鉴别?

第一看红

鉴定瓷器的标准依据,如包浆、胎骨、胎底,在断代郎红类红釉器,有一定作用,但并非绝对有效。本人通过文献记载、实物查看,提出鉴定郎红的真伪、断代郎红,第一要素是发色,即红釉的颜色。其次是包浆和玻璃质感、最后才是胎底胎骨。

那么康熙郎红的标准发色如何? 康熙本朝所烧之郎红器,由于高温铜的比例极高(所谓不计成本),因此,烧制出的结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红釉发色呈深紫红色,或深玫瑰紫红色。打个比方,就好比新鲜猪肝切开后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浓紫红色(有卖菜烧菜的朋友自然能够体会)。而在强光照射下,高温铜对光中的六色(橙、黄、绿、青、蓝、紫)完全吸收,对红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产生鲜红色质感。因此,康熙郎红只有在强光直射下,才会有鲜红色发色,而在自然光下,则呈深紫红色。康熙后仿制的郎红,则此特征比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鲜红色。

第二看玻璃质感、开片

康熙郎红因烧制不计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时,还配以玛瑙,因此,烧出的结果是表面具有极强的玻璃质感。

高温烧制下,形成自然开片,开片不均匀,呈中至大开片。开片不明显,隐于釉层下,与高温铜结合完美。在40倍放大镜下,显示在有少量的气泡。

第三看胎底

不少人会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实际效果么?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后仿烧的郎红,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复烧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征。康熙郎红的胎底,历史记载,实物考证的有两类,一是萍果青,此为康熙晚期产品之特征,二是米汤底,此为康熙早期产物之特征。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开片大小亦有差异。如萍果青的胎底,开片大,不明显,而米汤底,则开片纹小,与萍果青比,开片纹显着。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此三类胎底外,还存有一类型,为萍果青泛红釉胎底,还有少量的以红釉为主的胎底。

此外,康熙郎红还有一特征,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康熙郎红一般以小中器型为主,大器较少。这里不能说没有,而是较少。

到了清中晚期,仿康熙郎红的器物,一般在红釉发色、玻璃质感、开片、均与康熙本朝产物有区别,在器型上,也有较大变化,如大型器出现。后仿郎红,以光绪朝的作品最好。

近来看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新品,此类品的共性是,用化学料配出介于深紫红色与鲜红色之间的红色,我称为”妖红“。有玻璃质感,有开片。器型也变化多端,有小器,亦有大器、巨大型器,喜爱收藏朗红的藏友对此祸害品,须要小心。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康熙郎红如何鉴别?”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康熙郎窑红如何鉴别真伪


鉴定真伪是收藏者迈入收藏行列需要学会的第一个技能,只有学会鉴定其真假,才能避免错过真品,买到赝品。那么,康熙郎窑红如何鉴别真伪呢?下面,小编从几个方面为大家简单说一说,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看红

鉴定瓷器的标准有很多,像包浆、胎底、胎骨等都是,而鉴定康熙郎窑红真伪,一定要看发色,也就是红釉的颜色,其次才是包浆、玻璃质感、胎底胎骨。

那么,康熙郎窑红的发色是什么样的呢?据小编了解到,康熙郎窑红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高温铜的比例非常高,因此在烧制完成之后,自然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种深紫红色,玫瑰红色。在强光的照射下,这种红色又会发生变化,形成鲜红色的质感。

所以,只有在强光下,康熙郎窑红才有鲜红色,其他都是深紫红色。而康熙郎窑红后期的仿品,大部分都是比较淡,颜色看上去比较鲜红,无论是强光还是自然光都是一样的。

二、看开片

康熙郎窑红的烧制成本很高,正是因为如此不计成本,所以,其釉水比其他的瓷器更肥厚一些。再加上配料的时候,会加入玛瑙,因而烧制出来的瓷器极具玻璃质感。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还会因为温度的缘故,导致形成自然开片,且不均匀,不明显。在放大四十倍的放大镜之下才能看到少量气泡。

三、看胎底

康熙郎窑红仿品很多都是拿着康熙白胎去复烧的,所以,胎骨并不是鉴定其真伪的有效标准。而胎底,据小编了解,有两种考证方式,一种是苹果青,一种是米汤底,这都是康熙朝早期的特征。第三就是糖白釉。

除了釉色不一样之外,开片大小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苹果青的胎底开片很大,但是不明显,米汤底开片小,却很明显。

四、看器型

了解过康熙郎窑红的人都知道,康熙郎窑红基本上都是小型或者是中型为主,很少有大器,所以,能够遇到大器的几率很低。而大器的价格要比中小器高很多。

到了清中晚期的时候,仿康熙郎窑红的器物不断出现,其器型就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出现较多的大器。

总的来说,康熙郎窑红是一个不错的藏品,但是数量非常少,而后期仿品中以光绪朝时期的仿康熙郎窑红最好,所以,即使是仿品,价格也未必低。另外,学会鉴定康熙郎窑红真伪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为了判断瓷器的价格。因为康熙后面的郎窑红都被称为是仿康熙郎窑红,因此,市场价格肯定不如前者。

康熙郎窑红瓷器如何鉴别真伪?


凡具有浓重红色(越往底部颜色越深)、玻璃质感强、有中至大开片、器型口因釉的脱流而露出胎骨的单色红釉,均可归为郎红类。真正的郎红,就是康熙本朝所烧制的官窑或官民窑。康熙后的,都为仿郎窑。仿烧康熙郎红,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绪)和民国初期。康熙郎窑红瓷器如何鉴别真伪?

第一看红

鉴定瓷器的标准依据,如包浆、胎骨、胎底,在断代郎红类红釉器,有一定作用,但并非绝对有效。本人通过文献记载、实物查看,提出鉴定郎红的真伪、断代郎红,第一要素是发色,即红釉的颜色。其次是包浆和玻璃质感、最后才是胎底胎骨。

那么康熙郎红的标准发色如何? 康熙本朝所烧之郎红器,由于高温铜的比例极高(所谓不计成本),因此,烧制出的结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红釉发色呈深紫红色,或深玫瑰紫红色。打个比方,就好比新鲜猪肝切开后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浓紫红色(有卖菜烧菜的朋友自然能够体会)。而在强光照射下,高温铜对光中的六色(橙、黄、绿、青、蓝、紫)完全吸收,对红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产生鲜红色质感。因此,康熙郎红只有在强光直射下,才会有鲜红色发色,而在自然光下,则呈深紫红色。康熙后仿制的郎红,则此特征比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鲜红色。

第二看玻璃质感、开片

康熙郎红因烧制不计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时,还配以玛瑙,因此,烧出的结果是表面具有极强的玻璃质感。

高温烧制下,形成自然开片,开片不均匀,呈中至大开片。开片不明显,隐于釉层下,与高温铜结合完美。在40倍放大镜下,显示在有少量的气泡。

第三看胎底

不少人会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实际效果么?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后仿烧的郎红,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复烧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征。康熙郎红的胎底,历史记载,实物考证的有两类,一是萍果青,此为康熙晚期产品之特征,二是米汤底,此为康熙早期产物之特征。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开片大小亦有差异。如萍果青的胎底,开片大,不明显,而米汤底,则开片纹小,与萍果青比,开片纹显着。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此三类胎底外,还存有一类型,为萍果青泛红釉胎底,还有少量的以红釉为主的胎底。

此外,康熙郎红还有一特征,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康熙郎红一般以小中器型为主,大器较少。这里不能说没有,而是较少。

到了清中晚期,仿康熙郎红的器物,一般在红釉发色、玻璃质感、开片、均与康熙本朝产物有区别,在器型上,也有较大变化,如大型器出现。后仿郎红,以光绪朝的作品最好。

近来看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新品,此类品的共性是,用化学料配出介于深紫红色与鲜红色之间的红色,我称为”妖红“。有玻璃质感,有开片。器型也变化多端,有小器,亦有大器、巨大型器,喜爱收藏朗红的藏友对此祸害品,须要小心。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康熙郎窑红瓷器如何鉴别真伪”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康熙郎红瓷器如何鉴别与断代


康熙郎红瓷器如何鉴别与断代。

近来看到有不少朋友对红釉器,特别是郎红类比较感兴趣,对于不同时代郎红的断代也有热烈的讨论。因此,通过本人对馆藏标型器件查看、民间收藏材料的积累,自己的研究,谈谈对郎红的认识。

关于郎红的定名、历史渊源,上海博物馆的陆教授有详细研究,陆氏的核心观点是所谓康熙“郎窑红”,在郎廷极之前,民间就有烧制,窑口众多,器型、发色也有较大变化。感兴趣的读者可查看原始文献,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着重探讨的,是郎红的鉴别与断代。

何谓郎红?

凡具有浓重红色(越往底部颜色越深)、玻璃质感强、有中至大开片、器型口因釉的脱流而露出胎骨的单色红釉,均可归为郎红类。真正的郎红,就是康熙本朝所烧制的官窑或官民窑。康熙后的,都为仿郎窑。仿烧康熙郎红,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绪)和民国初期。

康熙郎红的特征

第一看红

鉴定瓷器的标准依据,如包浆、胎骨、胎底,在断代郎红类红釉器,有一定作用,但并非绝对有效。本人通过文献记载、实物查看,提出鉴定郎红的真伪、断代郎红,第一要素是发色,即红釉的颜色。其次是包浆和玻璃质感、最后才是胎底胎骨。

那么康熙郎红的标准发色如何?康熙本朝所烧之郎红器,由于高温铜的比例极高(所谓不计成本),因此,烧制出的结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红釉发色呈深紫红色,或深玫瑰紫红色。打个比方,就好比新鲜猪肝切开后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浓紫红色(有卖菜烧菜的朋友自然能够体会)。而在强光照射下,高温铜对光中的六色(橙、黄、绿、青、蓝、紫)完全吸收,对红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产生鲜红色质感。因此,康熙郎红只有在强光直射下,才会有鲜红色发色,而在自然光下,则呈深紫红色。康熙后仿制的郎红,则此特征比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鲜红色。

第二看玻璃质感、开片

康熙郎红因烧制不计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时,还配以玛瑙,因此,烧出的结果是表面具有极强的玻璃质感。

高温烧制下,形成自然开片,开片不均匀,呈中至大开片。开片不明显,隐于釉层下,与高温铜结合完美。在40倍放大镜下,显示在有少量的气泡。

第三看胎底

不少人会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实际效果么?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后仿烧的郎红,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复烧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征。康熙郎红的胎底,历史记载,实物考证的有两类,一是萍果青,此为康熙晚期产品之特征,二是米汤底,此为康熙早期产物之特征。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开片大小亦有差异。如萍果青的胎底,开片大,不明显,而米汤底,则开片纹小,与萍果青比,开片纹显著。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此三类胎底外,还存有一类型,为萍果青泛红釉胎底,还有少量的以红釉为主的胎底。

此外,康熙郎红还有一特征,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康熙郎红一般以小中器型为主,大器较少。这里不能说没有,而是较少。

到了清中晚期,仿康熙郎红的器物,一般在红釉发色、玻璃质感、开片、均与康熙本朝产物有区别,在器型上,也有较大变化,如大型器出现。后仿郎红,以光绪朝的作品最好。

近来看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新品,此类品的共性是,用化学料配出介于深紫红色与鲜红色之间的红色,我称为”妖红“。有玻璃质感,有开片。器型也变化多端,有小器,亦有大器、巨大型器,喜爱收藏朗红的藏友对此祸害品,须要小心。

康熙郎红瓷器怎么鉴别断代?


近来看到有不少朋友对红釉器,特别是郎红类比较感兴趣,对于不同时代郎红的断代也有热烈的讨论。这里着重探讨的,康熙郎红瓷器怎么鉴别断代?

何谓郎红?

凡具有浓重红色(越往底部颜色越深)、玻璃质感强、有中至大开片、器型口因釉的脱流而露出胎骨的单色红釉,均可归为郎红类。真正的郎红,就是康熙本朝所烧制的官窑或官民窑。康熙后的,都为仿郎窑。仿烧康熙郎红,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绪)和民国初期。

康熙郎红的特征

第一看红

鉴定瓷器的标准依据,如包浆、胎骨、胎底,在断代郎红类红釉器,有一定作用,但并非绝对有效。本人通过文献记载、实物查看,提出鉴定郎红的真伪、断代郎红,第一要素是发色,即红釉的颜色。其次是包浆和玻璃质感、最后才是胎底胎骨。

那么康熙郎红的标准发色如何? 康熙本朝所烧之郎红器,由于高温铜的比例极高(所谓不计成本),因此,烧制出的结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红釉发色呈深紫红色,或深玫瑰紫红色。打个比方,就好比新鲜猪肝切开后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浓紫红色(有卖菜烧菜的朋友自然能够体会)。而在强光照射下,高温铜对光中的六色(橙、黄、绿、青、蓝、紫)完全吸收,对红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产生鲜红色质感。因此,康熙郎红只有在强光直射下,才会有鲜红色发色,而在自然光下,则呈深紫红色。康熙后仿制的郎红,则此特征比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鲜红色。

第二看玻璃质感、开片

康熙郎红因烧制不计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时,还配以玛瑙,因此,烧出的结果是表面具有极强的玻璃质感。

高温烧制下,形成自然开片,开片不均匀,呈中至大开片。开片不明显,隐于釉层下,与高温铜结合完美。在40倍放大镜下,显示在有少量的气泡。

第三看胎底

不少人会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实际效果么?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后仿烧的郎红,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复烧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征。康熙郎红的胎底,历史记载,实物考证的有两类,一是萍果青,此为康熙晚期产品之特征,二是米汤底,此为康熙早期产物之特征。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开片大小亦有差异。如萍果青的胎底,开片大,不明显,而米汤底,则开片纹小,与萍果青比,开片纹显着。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此三类胎底外,还存有一类型,为萍果青泛红釉胎底,还有少量的以红釉为主的胎底。

此外,康熙郎红还有一特征,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康熙郎红一般以小中器型为主,大器较少。这里不能说没有,而是较少。

到了清中晚期,仿康熙郎红的器物,一般在红釉发色、玻璃质感、开片、均与康熙本朝产物有区别,在器型上,也有较大变化,如大型器出现。后仿郎红,以光绪朝的作品最好。

近来看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新品,此类品的共性是,用化学料配出介于深紫红色与鲜红色之间的红色,我称为“妖红”。有玻璃质感,有开片。器型也变化多端,有小器,亦有大器、巨大型器,喜爱收藏朗红的藏友对此祸害品,须要小心。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康熙郎红瓷器怎么鉴别断代”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郎窑红瓷器如何鉴别真伪


郎窑红是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主要在明代开始开创,清朝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制瓷的工艺也到了其鼎峰时期。古代烧制的郎红是以铜来进行着色的,通过一千三百度的高温烧制而成,对于烧成的温度、氛围以及温度要求的非常严格,烧制难度较大,烧成率较低。

在民间的谚语中有:“若要穷,烧郎红”在当时郎红的瓷器就非常的昂贵。其色彩较为的绚丽且光润度较高,红艳较为的鲜明有着非常强的玻璃光泽感,由于其釉汁较厚,在高温烧制下会发生流淌的效果,所以烧制成功的郎红往往会在其口沿处露出白色的胎体,呈现出旋状的白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灯草边”。

郎窑红是通过模仿明朝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的特征烧制而成的,从其工艺特色上看,釉层较厚,玻璃质感较强,上等的郎窑红会呈现出鲜红色的色泽,釉色深浅不一。

从其釉色上看,瓷器色泽较深的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而色泽较为的浓艳的则会呈现出泛黑的状态、色泽较浅则会出现粉红色的呈现,色泽较淡的会呈现出暗褐的状态;从其器物的底釉上看,色泽较为的丰富且多样,有米汤色、苹果青色还有红釉、白釉的出现。

从其烧制的工艺上看,主要分为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单层釉的瓷器则会在其口沿处出现向下垂流的现象,一般为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而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的现象存在的。

由于釉会发生垂流的现象会出现器物的上半部出现釉色浅淡、下半部分釉色深艳的现象,对于制作工艺的精湛以及掌握的火候要求的非常严苛。

郎窑红釉的瓷器釉质较为的坚硬且提纯工艺较为的成功,从其胎体上看,呈现为洁白细密的状态而且较为的坚硬,在其瓷器的口沿处有着粉质的粉白釉以及浆白釉的出现,有多处破泡的出现;从其加入物铜来看,作为一种活跃的原色,在不同的烧制状态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泽,正常状态下会呈现出铜红色,失误的状态下会曾现出层次不同的青绿色、浅绿色等色泽;从其烧制的类型上看,品种较为的丰富,郎窑最大的成就就是将明中期的铜红釉烧制的技术延续下来。

郎窑红瓷器的存世量较小且烧制成功的瓷器较少,市场上一旦出现郎窑红瓷器的上品其价格是非常高昂的,收藏空间也是非常高的,在国际市场上都少有出现,足以可见它的珍贵。

康熙恢宏之郎窑红瓷


郎窑红瓷

也是在康熙朝,郎廷极继臧应选之后,为御窑恢复发展、瓷器推陈出新作出重要的贡献。为说郎廷极,先从郎氏家世说起。

郎氏先世居辽东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后金努尔哈赤于天命七年即明天启二年(1622)兵攻广宁,明朝生员郎熙载率兵民归降,授备御,后因功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我在这里交代一下。后金天命六年即明天启元年(1621),后金军占领明朝辽东重镇沈阳和辽东首府辽阳,并决定后金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辽阳,称为东京。转年(1622)正月,努尔哈赤率八旗兵越过辽河,向西进兵,指向广宁。广宁巡抚王化贞狼狈出逃,出城门时,牲口装载的东西,竟然被守城军兵打劫,广宁城守完全空虚。内探报告城空无人,努尔哈赤不敢相信,顿兵城外迟迟不进城。第二天又报城空无人,第三天再报城空无人,努尔哈赤才派小股官兵进城试探,回来报告是一座空城。这时降顺后金的明朝官将和广宁的士绅、生员等,在城外列队一一已剃发,设龙亭, 抬轿,打鼓,吹喇叭,奏唢呐,出城三里,夹道列队,跪迎努尔哈赤进城。在广宁失陷的情势下,郎熙载等才投降后金。

郎熙载在后金崇德元年即明崇祯九年(1636)去世,其长子廷辅承袭世职,次子廷佐隶汉军镶黄旗,后授笔帖式。顺治入关第二年,延佐官国史院侍读,后以军功授江西巡抚,顺治十三年(1656)升江南江西总督,后任福建总督,康耀十五年(1676)病卒。郎熙载同族有郎永清,永清子廷极。

清初,郎氏家族任过江西总督、江南总督、江南江西总督、福建总督、漕运总督等五大总督,江西巡抚、河南巡抚、山东巡抚等三大巡抚,还任过四川布政使、湖南布政使、江西赣府知府等高官。特别是郎廷佐、郎廷极都做过江西巡抚,并办理过陶务,以至于《清史稿》把两个人弄混,把著名的“郎窑”说成是郎廷佐督造的。其实,郎廷佐督陶是在顺治年间,记载不多;郎延极则是在康熙年间,成果丰硕,世称“郎窑”。郎廷佐、郎廷极是同族兄弟。郎氏兄弟督陶,佳话广为传颂。

郎廷佐,字一柱,顺治十二年(1655)授江西巡抚。他虽在任十五个月,却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蠲免钱粮。江西自明末以来屡遭兵祸,水旱频仍,流民失所,积欠赋税多达银“四百万”。郎廷佐上《请舒江南三大困疏》,请求蠲免积欠,获得御准减免。第二是安定社会。时江西饶州地域,社会动荡,乱兵剽掠,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郎廷佐派兵安定境内秩序,景德镇瓷业得以恢复。第三是督造龙缸。这缸体积太大,“径面三尺五寸,墙厚三寸,底厚五寸,高二尺五寸”,连续烧造三年,均未成功,只好作罢。廷佐后任江南江西总督、福建总督,康熙十六年(1677)病逝。但是,郎延佐不会想到,他的工作为族弟郎廷极后来开创“郎窑”奠定了基础。

郎廷极,字紫衡,汉军镶黄旗,曾官登莱青道,就是山东登州、莱州、青州的道台,驻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南巡,御书“振鹭高飞”匾赐之。康熙四十四年(1705),他升任江西巡抚,前后在任八年。郎廷极是位好官,上任两年后,康熙御书赐给郎廷极,包括“布泽西江”匾额,以及对联“政敷匡岫春风满,惠洽鄱湖澍雨多”;又赐郎廷极“貉帽、貉褂、缎袍、马匹等物”。郎廷极署江南江西总督,身居高官,清廉自守,“节礼馈送,一无所受”。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漕运总督郎廷极病逝。康熙帝评价其“实心办事,区处得宜”“尽心抚恤,人皆感悦”。卒后受祭葬,谥“温勤”。

不过,郎廷极的主要贡献还在于监督御窑,留下了“郎窑”的美名。郎窑成就很多,这里只说两点:一是仿古瓷器,二是郎窑红瓷。

仿古瓷器是郎窑的一个亮点。史载郎窑“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清初文人刘廷玑曾经记载了一连串郎窑以假乱真的故事:

予初得描金五爪双龙酒杯一只,欣以为旧。后饶州司马许玠以十杯见贻,与前杯同。讯,知乃郎窑也。

又于董妹倩(董绍孔)斋头见青花白地盘一面,以为真宣也。次日,董妹倩复惠其八。

曹织部子清(曹寅)始买得脱胎极薄白碗三只,甚为赏鉴,费价百二十金。后有人送四只,云是郎窑,与真成毫发不爽,诚可谓巧夺天工矣!

郎窑仿古之所以如此逼真,和郎廷极“嗜古”有很大关系。当时有位叫许都谏的文人,写了首《郎窑行》,把郎廷极的好古、师古述说得淋漓尽致:

宣成陶器夸前朝,收藏价比璆琳高。

元精融冶三百载,迩来杰出推郎窑。

郎窑本以中丞名,中丞嗜古衡鉴精。

网罗法物供品藻,三千午内纷纵横。

范金合土陶最古,虞夏周秦谁复数。

约略官钧定汝柴,零落人间搜出土。

中丞嗜古得遗意,政治余闲程艺事。

地水火凤凝四大,敏手居然称国器。

比视宣成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

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

上诗最后一句的“雨过天青”当指青瓷,“红琢玉”则是形容郎窑红。

仿古瓷器的烧造,不仅体现了追古尊祖的儒家传统理念,也体现出景德镇御窑的不凡烧造技艺。

清朝景德镇御窑,先后出现康熙时的“臧窑”“郎窑”,雍正时的“年窑”,乾隆时的“唐窑”。“年窑”和“唐窑”将在雍正和乾隆时期再讲,“臧窑”“郎窑”在此做简单介绍。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平定三藩之乱接近尾声,康熙帝派工部郎中臧应选等人,驻景德镇御窑厂督造瓷器。臧氏督窑时间最长,因有“臧窑”的说法。臧应选督陶,可以看作清朝御窑厂开始运作的一个标志。尔后,郎廷极督,颇有政绩。

郎窑红瓷是景德镇御窑“郎窑”瓷器的特色。这里的“红”是指釉色,即宝石红色。宝石红是人们普遍喜爱、非常珍贵的瓷器。宝石红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发明烧造的,明中期以后工艺失传,直到康熙时才再次烧成。这种红釉颜色就像红宝石一般,温润艳丽,透明度高,“华而不俗”,丽而不娇,最惹人爱。郎窑红釉瓷器的烧造,工艺难,投入大,废品多,成品少。在康熙朝,郎窑红瓷器名贵难求。民谚云:“若要穷,烧郎红。”这种说法,既生动,又真实。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达官贵人、王公大族,也难得持有一件。

下面列举三件郎窑红瓷器。

一件是清康熙郎窑红釉棒槌瓶(口残),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年制,高23.3厘米,口径5.6厘米,足径9.3厘米。筒式瓶为清代瓷器瓶式,因形如农村妇女洗衣用的木棒槌,故称棒槌瓶。此瓶造型挺拔,古朴大气,线条简约,端庄典雅;瓶口因残而镶鎏金铜口,器身施郎窑红釉,釉汁浓稠,下垂于足,色彩鲜丽,明如镜,润如玉,艳如花,赤如血。

第二件是清康熙郎窑红釉观音尊,故官博物院藏。高45.5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14.4厘米。因形体宛如一尊亭亭玉立的观音,故名观音尊。尊内壁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郎窑红釉。胎体厚重端庄,釉面鲜红明亮。观音尊是康熙郎窑红瓷器的典型器物,也是廉熙朝瓷器中的流行式样。

清康熙郎窑红釉棒槌瓶、清康熙郎窑红釉观音尊

康熙朝红色釉瓷器,除了郎窑红以外,还有豇豆红。这是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因釉面酷似豇豆皮的颜色而得名,是铜红釉瓷器中最精妙的一种。豇豆红釉质匀净细腻,含有粉质,红釉中往往散缀因烧造时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由于红釉的深浅及绿色斑点分布在不同的部位,所以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等美称。清人洪亮吉(1746-1809)曾作诗赞誉其釉色:“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典型器如清康熙豇豆红玉壶春瓶,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高28.3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9.3厘米。瓶口轻薄舒展,瓶颈细长,突出丰满的瓶腹,整体造型,柔和淳厚,弧线流畅。除口沿留出白釉边外,瓶里及器表均施豇豆红釉,瓶肩部、腹部于红釉中散布黄绿色斑点,如棉絮状浮于红釉之上,绚丽多彩,绿中闪红,红中点绿,柔和悦目;瓶底为纯白釉地,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清康熙豇豆红玉壶春瓶

康熙帝是清朝文化型、学者型皇帝。他学习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尊重和弘扬中华文化,酷嗜文人雅趣--茶酒花香、琴棋书画、吟诗雅集、读藏赏玩、笔墨纸砚;每天笔耕不辍,留下许多文房瓷器--瓷笔杆、瓷笔筒、瓷笔山、瓷笔插、瓷印泥盒、瓷笔洗、瓷水丞、瓷墨床、瓷镇尺、瓷砚台等。康熙帝喜欢各式各样的瓷笔筒,精致美观,被誉为空前绝后。这里介绍五件御窑制作的瓷笔筒。

1.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故官博物院藏。高16.2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19.2厘米。这件笔筒在白色外壁上以青花楷书《圣主得贤臣颂》,结尾用书写形式钤釉里红“康熙传古”篆体印。竖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无其他装饰,却清爽雅致。颂文见于《汉书•王褒传》。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

王褒,字子渊,蜀人,自称“生于穷巷之中,长于蓬茨之下”,应汉宣帝刘询之诏,到京师,受召见,膺重任,呈颂文。王褒著《圣主得贤臣颂》,名扬于当世。这篇颂赋共781字(比三篇《心经》还多一个字),其文略曰:

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众。……世必有圣知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上下俱欲,驩然交欣,千载壹合,论说无疑,翼乎如鸿毛过顺风,沛乎如巨鱼纵大壑。其得意若此,则胡禁不止,曷令不行?化溢四表,横被无穷,遐夷贡献,万祥毕溱。是以圣主不遍窥望而视已明,不单顷耳而听已聪;恩从祥风翱,德与和气游,太平之责塞,优游之望得;遵游自然之势,恬谈无为之场,休征自至,寿考无疆,雍容垂拱,永永万年,何必偃卬诎信若彭祖,呴嘘呼吸如侨、松,眇然绝俗离世哉!《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盖信乎其以宁也!

2.清康熙乌金釉描金山水图笔筒,故官博物院藏。高15.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8厘米。这件笔筒外壁通体施乌金釉,釉面漆黑明亮。釉上的金彩纹饰虽已脱落,仍可见图案痕迹。一面为方形开光,开光内绘山水人物纹;另一面则书苏轼《后赤壁赋》全文,文末“己丑岁仲冬月右录赤壁赋”落款,并书圆、方闲章各一枚。“己丑”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此件笔筒蓝底金彩,图文并茂。

3.清康熙祭红釉笔筒,故宫博物院藏。高16.7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6.3厘米。这件笔筒满施浓重的祭红釉,而口沿和近足处则透出白色胎骨,简洁而不单调,雅丽而不奢华,端庄而不呆板,特有一番情趣。祭红,釉色红艳深沉,是康熙朝御窑恢复的明代中期以后失传的一个品种。

清康熙乌金釉描金山水图笔筒、清康熙祭红釉笔筒

4.清康熙洒蓝地五彩人物图笔筒,故宫博物院藏。高14.3厘米,口径18.3厘米,足径18.3厘米。笔筒圆口,直壁,玉壁形底内施白釉。外壁洒蓝地五彩装饰。这件笔筒的主题图案是五彩魁星,奔跑在梅花桩上,右手执毛笔,左手握银锭,寓意“必定夺魁”。这个主题图案,衬托在洒蓝的底子上。洒蓝,浅蓝色地的釉面上呈现深蓝色斑点,犹如撒下的雪花,故又称“雪花蓝”。明宣德时景德镇御窑创烧,清康熙时最精。

5.清康熙釉里三色山水人物图笔筒,故宫博物院藏。高15.5厘米,口径18.8厘米,足径18.5厘米。这件笔筒洋溢着文人气息,仅有四种釉色:白色底子,红色花树,豆青色泥土,青花远山,近水、堤岸、树木、人物。尤以青花,浓淡相宜,布局协和,出神人化,山水画卷,写入笔筒。釉里三色,是以青花釉里红而增豆青色,创烧于康熙时期。

清康熙洒蓝地五彩人物图笔筒、清康熙釉里三色山水人物图笔筒

前面讲的万寿瓶没有康熙朝年款,康熙前期御窑瓷器很多也没有年款。本来从明代宜德朝起,御窑瓷器写年款已经成为定式,为什么康熙早期却很少写年款呢?有人认为这同浮梁县巡检陈履升有关。

陈履升,字峻天,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做过浮梁县巡检,官正九品。他在任上严禁景德镇陶户在瓷器底部书写年代,以至于康熙早期瓷器很少写年款。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来,此人“一生敬惜字纸,无所不用其极”。敬惜字纸,就是带字的纸不能随意丢弃。陈履升把敬惜字纸延伸到瓷器上。他说:“字碗者,犹之字纸也。污弃字碗,犹之污弃字纸也!” 他派人到处搜集带字的瓷片,简直走火入魔,后发展到花钱收买,每个瓷片“予五钱,易之”。这导致“贫家儿童觅字碗求钱者遍里巷”,“老稚争相搜剔,觅得者投于门,无虚日”,陈家变成瓷片收购站。陈履升亲手把这些有字瓷片一一洗净,贮藏起来。钱塘江涨潮时,他带上收贮的瓷片,乘船倒入海口处,“肃拜而归之于海焉”。这样坚持了几十年。

瓷器写字,是个惯例,世代相延,怎么能因地方官的个人嗜好就废除呢?有的陶户拒不照办,陈履升“笞之”;有的陶户送钱求情,陈履升“厉色却之”。

敬惜字纸,是图什么?陈履升没明说,清代文人讲得直白:敬惜字纸,造福后人--“子孙科第不绝”,是为后代积福。然而,子孙要有福气,需先争气,单靠父祖积福是远远不够的。其子陈恂,康熙朝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时人把这看作陈履升敬惜字纸的福报。然而,陈恂晚节不保。康熙五十六年(1717)乡试,有个叫陈凤墀的请人代考。他是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与陈恂同乡,奉上1500两银子,请陈恂帮忙,让主考放过。放榜之日,士子哗然,联合告发,惊劫朝廷。

康熙震怒,派人严查,查出了“案中案”:原来陈恂的女婿也参加了考试,并请岳父从中疏通,因未考中而案未发。康熙五十八年(1719),判决:将主考官斩监候、秋后处决;找人替考的陈凤墀,绞监候、秋后处决,其父绞监候、秋后处决;疏通关节的陈恂,绞监候、秋后处决,其子绞监候、秋后处决,其婿先杖责、后服劳役。替考的枪手、其他考官、保荐考官的人也都追究责任,受到惩处。

有人说,子孙双双论死,陈履升泉下有知,夫复何言?其实,陈履升的教训,不在于种善因而未得善果,却在于教子陈恂,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所以虽高中进士,却触犯科考皇法,子孙双被论死。

清朝,经历康熙朝61年发展,步入盛世。康熙瓷器被《匋雅》誉为“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熙大帝开创了清朝御窑的历史,并将御窑推向高峰,而雍正朝御窑与瓷器,又有新的发展。

康熙郎窑红的鉴定方法


郎窑红釉,清康熙时期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所烧的一种红釉。是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延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仿烧成功的,所以称郎红。郎延极在任时积极推动和主持景德镇瓷器生产,取得很大成就,使景德镇官窑、民窑都蓬勃兴旺,故以其姓氏命名这个时期的瓷窑称“郎窑”。今天小编主要和大家说说康熙郎窑红的鉴定方法。

郎窑红釉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1320℃以上的温度还原焰烧成,在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数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民间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郎窑红器在烧成艺术上是按照明朝永乐、宣德时期的宝石红的要求来作的。因为永宣的宝石红是一个伟大的发明。红是明王朝最高等级的颜色,整个明代红釉均以它为榜样,也是历代皇宫所追求的,但明朝中期以后烧造红釉瓷器的工艺步步下降,已很少烧出那种效果,到嘉靖时皇帝不得不下令以矾红代之。红釉工艺渐渐失传,失传了一个多世纪。康熙时国运昌盛,景德镇制瓷工艺得到巨大发展,名贵的宝石红瓷器终于烧成。凝厚温润,婉若红宝石的郎窑瓷器,其优美的品格超过永宣的宝石红,谈瓷家们仍然以宝石红来称呼它。鲜艳明亮的红釉颜色如初凝之牛血,故又称为“牛血红”。

康熙后期四十四年以后,这个时期整个时代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国内政治相对稳定,像刘源、焦秉贞、冷枚等宫廷画家和其他文人日益受到皇帝的重视,整个社会文化氛围比较浓,印刷业的发展,版画艺术、经典小说及其插图在社会广泛流传,康熙前期那种刚烈、火气旺盛的风格逐渐转变成重视文化底蕴的柔和雅致的风格,郎窑红瓷器在器物造型上也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时代的特点,每件器物造型不像前期那样硬朗坚挺,比较灵活,注意转折、变化,整个气氛比较柔和,不笨拙。

郎窑红器釉层凝厚的色泽浓艳如初凝之牛血。而红釉薄的,则会出现如鸡血一般的鲜红器。釉层厚薄不是判定郎窑红真伪的唯一标准,因为手工制作,施釉的次数与厚薄不能绝对一样,有的就厚一些,有的就薄一些。无论是釉厚一点的或釉薄一点的,共同的特点都是釉的玻璃质感很强,透明度高。郎窑红釉釉泡小而闪闪发亮,釉清澈透亮有垂流现象。郎窑红一般外壁施红釉,内壁施白釉、米黄色或微泛青色的白釉。红釉层是生坯挂釉,多次施釉,高温一次烧成。

康熙郎窑红器底足釉面一般呈透明的米黄或浅绿色,为什么圈足内釉会变成米黄等色呢?那是因为装窑时要用垫饼垫底,将坯件和匣钵分开,以免釉层流动时将匣钵粘住使瓷器报废,因此圈足内壁被封住,使圈足内壁部位的烧成气氛和坯件上端不一样,即圈足内面的釉没能烧出明亮的红釉,甚至不成红色,烧后变成颜色不正的米黄色,或米黄泛绿色等杂色,人们称为“米汤底”,或苹果底,但也有较少的红釉底。

口部因釉层较薄,铜分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氧化,多露胎骨,呈现粉白、淡青或浅红色的“灯草边”。因为铜的胶体粒子比重大,比其它物质向下流动性大,所以红色挂不住,这样器物口沿出现一道整齐的白边,越往器体下部,红色越浓艳,这是由于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集聚器下之故,但郎窑器物底足旋削工艺高超,流釉不过足,很少出现粘釉的缺陷,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如果烧成良好的还原气氛,就呈红色,如不是还原焰而是氧化焰,烧成瓷器的釉就是绿色。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内呈氧化气氛,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就出现了传世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而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

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比较敦实,手感极好,大件作品相当厚重,精巧玲珑的薄胎作品较少,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有人为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以此来仿造“灯草口”口沿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园式、滚园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端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盘、水盂、渣斗等圆器,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琢器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写款、福、寿、大清年制。

郎窑红,祭红,钧红呈色机理基本相同,可是它们的外观状态及工艺烧成条件都所不同。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及烧成条件的要求看,钧红与郎窑红有非常近似的地方,可是它们两者的釉料组成及工艺制备情况却相距很远,与此相反,祭红与郎窑红无论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及烧成温度等均有显着的不同,可是它们的釉料配合及工艺情况都比较相近。

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窑红“仿品多为民国时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时的仿哥釉器再加绿釉或干脆加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器的。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半部釉色与下半部釉色反差较大,不协调;三是胎质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过轻或过重;五是器型没有康熙时的典雅端庄;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艺不一样。只要细心观察对照,仿品和真品还是可以区分的。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康熙郎窑红的鉴定方法”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康熙郎窑红的工艺特点


郎红,又被人们称为郎窑红,它是中国珍稀的传统红釉瓷器。烧出郎窑红的景德镇御窑当时的督陶官姓郎,故而得名。

清代康熙皇帝酷爱古代瓷器,尤其喜欢红釉瓷器。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古文化中,红色寓意大吉大利。但是高温铜红釉的烧制工艺难度非常大。从明代开始,红釉瓷器烧造就十分衰落。后来经过长年累月的战乱几乎失传,在清代制瓷匠人才开始重整旗鼓,力求恢复红釉瓷器的昔日风光。我们都只到高温铜红釉很难烧好,对烧成气氛的要求非常高,郎窑红釉的着色剂是铜,须得在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之下才能烧制出来,并且铜是一种特别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窑温下,呈色也不同。由于当时烧窑工艺并不成熟,因此百窑难出一件。民间流传这两句俚语——“若要穷,烧郎红”和“家有郎红,吃穿不愁”。在当时景德镇御窑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复烧红釉瓷器,成功创制出了全新的红釉瓷器品种——郎窑红。

郎窑红瓷器有着“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之美誉,釉面洁净通透,流动性比较大大,通体玻璃质感,呈有大片裂纹,釉色浓淡不均,色调饱满鲜艳,洋溢着一丝丝动感,令人感到充满希望。多是大型器物,譬如说观音瓶、棒槌瓶、胆式瓶、梅瓶、蒜头瓶等等。也不乏中型器物,譬如说盘、碗、炉等等。它们的造型大气华美,和跳脱明朗的釉色相辅相成。即使很少有郎窑红带有款识,但是我们也能够知道,这种生产成本极大的瓷器,也只有皇室才可以使用。郎窑红的颜色鲜红,艳而不俗,故而能够受到皇帝垂青。

郎窑红瓷器可分为单层釉与双层釉。双层釉郎窑红瓷器无“脱口”的情况,单层釉郎窑红瓷器口沿露胎,于是出现“脱口”情况;又因为釉慢慢下流,器身出现“垂釉”现象,上半部分釉色浅,下半部釉色深;只要做工精细以及火候恰好,器身出现“郎不流”现象,垂釉通常不会过足。因此鉴别一件郎窑红瓷器的真伪,可以通过脱口、垂釉、郎不流这几个特征来判断。

因为清代康熙郎窑红釉瓷器价值不菲,所以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仿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假技术越来越高超,有的仿品甚至达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不得不提醒各位购买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康熙郎红如何鉴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康熙郎红如何鉴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郎红釉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