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邢白瓷文化产业园“渐行渐近”

邢白瓷文化产业园“渐行渐近”

陶瓷文化 白瓷砖 爵士白瓷砖

2021-02-01

陶瓷文化。

几个巨大的碗型钢结构建筑拔地而起,高大的塔吊缓缓运转,忙碌的工人穿梭往来……日前,走进内丘县城西北方位的邢白瓷文化产业园内,记者看到邢白瓷博物馆的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据现场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博物馆的主体工程已完成80%,预计6月底就可以完成主体工程。

据内丘县旅游局文保所所长贾成会介绍,建设中的邢白瓷文化产业园,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建设工程。项目前期有两个重量级的工程——邢白瓷博物馆和邢窑遗址公园。其中,即将建成的邢白瓷博物馆占地53亩、总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是集收藏、展示、研究邢白瓷的专业博物馆。而总面积40亩邢窑遗址公园,将涵盖遗址保护、考古体验、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多个方面,在保护邢窑遗址的基础上,还将通过现代化手段向世人展示邢窑的文化内涵。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位于博物馆东南方向不远处的邢窑遗址公园,正在进行地基建设,近期有望启动工程建设。位于园区外围的邢白瓷文化产业园大道,路基施工已完成了道路工程的50%;园区周边的人文宜居配套工程,也将在9月初完成一个分区的主体工程。

此外,据贾成会介绍,位于邢窑遗址公园和邢白瓷博物馆之间的古玩交易市场,将博物馆和遗址公园连接起来,是一条集邢白瓷精品陶瓷交易中心、邢白瓷仿制中心、时尚购物街、瓷文化主题餐厅于一体的仿古街,将来还要通过发展配套的度假酒店、陶艺工坊、艺术品商店,凝聚高端生产要素和服务产业,届时一定会有力带动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延伸阅读

文化产业的“社旗样本”


以山陕会馆、明清一条街为中心的商业诚信文化旅游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以赵河古航道、古码头为中心的影视娱乐产业集聚区成为众多影视剧的拍摄基地;计划总投资6亿元的赊店老酒生态文化园开工建设……

这一切,正是社旗县实施文化名县战略,大力搞好赊店商埠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的成绩。如今,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社旗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动力、新引擎,演绎着独具特色的“社旗样本”。

立足优势

挖掘商埠文化内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必须尽快弥补第三产业‘短板’。要以商埠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弘扬传统商业诚信文化,培育经济发展软实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谈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县委书记秦鹏鸣如是说。

为了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打造文化名县作为文化发展战略,确立了打造赊店商埠文化示范园区的发展思路。

同时,社旗县积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运用财税、金融等多种手段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并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知名品牌的文化产业资本参与赊店商埠文化示范园区建设。

为强力推进赊店商埠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社旗县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工学院和省发改委工程咨询公司有关专家学者到赊店考察,高起点编制完成了赊店商埠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促进旅游和文化互融共进,形成以文兴商、以商传文的互动局面。

在多次论证会后,一个核心占地10平方公里,内含六大产业集群区:商业诚信文化旅游服务产业集群、水域码头影视创意产业集群、文化会展演艺产业集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产业集群、文化产业企业集群和生态农业民俗文化观光产业集群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浮出水面。

强力推进

打造文化产业集群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大刀阔斧地进行赊店商埠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社旗县决策者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社旗县确定了整合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打造“两大品牌”(即商业诚信文化旅游基地和明清商埠影视创意基地),发展“三个产业链”(即文化旅游产业链、影视创意产业链和文化产品产业链),建设“四大重点项目”(即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影视基地建设项目、演艺会展中心项目和相关文化产品产业集聚区项目)的发展思路,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在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我县决定倾全县之力,全方位筹资,高强度推进,科学化实施,以政府投资、项目争取和社会广泛融资相结合的方法,相继投资2.3亿元,强力推进赊店商埠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六大产业集群建设:

——以山陕会馆、明清一条街为中心的商业诚信文化旅游服务产业集聚区。我县瞄准打造“中原明清第一古镇”目标,采用政府投资、社会集资、招商引资、市场运作等方法,投入巨资,相继完成了山陕会馆周边不符合古城建筑历史风貌的现代建筑整体搬迁,建成了会馆广场和历史文化广场,五奎厂街复建正在紧张进行,有效地改善了会馆周边环境;完成了古城核心区瓷器街等10条街道临街建筑抢救性修缮及仿古式改造,完成了挹爽门、永庆街木牌楼、瓷器街石牌坊的复建、青石铺路、管线入地、仿古路灯安装等工程;按照“修旧入旧”的原则对瓷器博物馆、大升玉茶庄、四合瓷铺等6个景点,姜家大院、戴家大院、刘记酒楼、同福客栈等6座古商居,广和堂等3个老字号进行了全面修缮;对福建会馆、广盛镖局、厘金局、蔚盛长票号等4个景点进行高品位布展,开馆迎宾;火神庙的全面修缮复建正在紧张施工。

——以赵河古航道、古码头为中心的影视创意娱乐产业集聚区。投资8000余万元,在赵河古航道建成一期橡胶坝,形成占地92公顷,蓄积水面675亩,包括众多文化游乐设施的赵河文化公园;赵河二期橡胶坝及古码头、古城墙恢复已列入建设规划,现已完成部分河道整治,成为居民休闲的场所。

——文化会展演艺产业集群区。配合古镇保护开发工程,整合县城文化资源,在新城区征地100亩,投资2000万元,筹建包括文化馆、图书馆、现代化剧院、戏剧培训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中心、文化市场管理中心及大型群众文化广场为一体的县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产业集群。以独具赊店地方特色的铜器、银器、年画、刺绣、纸伞、木屐等纪念品陆续推出,恢复银器、铜器店3个;赊店陈氏木雕是山陕会馆木雕艺术的重要传承人,陈氏兄弟陈风军、陈风林的木雕产品目前享誉祖国各地,供不应求。此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生产的赊店老酒、华茸堂药业及社旗“三粉”等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相关文化产品产业集群。2009年初,社旗县成立了翔宇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如以生产装饰性文化产品马赛克的康元工艺石材厂,生产塑料花、绢花等文化工艺花卉的文鑫仿真花卉厂;国内生产LED彩色大屏幕的重点厂家英宝电子。此外,良好的产业投资环境,又相继引进日升印刷新型材料厂、新豪地陶瓷等一批相关文化产业企业入驻。

——生态农业民俗文化观光产业集群。社旗县以投资2000余万元兴建的现代农业生态文化园区为中心,逐步建设生态农业、果木采摘、花卉、垂钓、民俗表演观赏区,使之形成了独具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的文化产业集群。

创新发展

软实力化为新引擎

2010年年初,赊店镇被河南省命名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2010年9月,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被省文化厅、省发改委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011年年初,赊店镇荣获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

在2011年省政府转发的省旅游局制定的《2011年加快旅游业发展工作方案》中,赊店镇被列入省里重点打造等四大旅游古镇之一……

面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又一个“金字招牌”,

县长张明体认为:“这些都令人精神振奋,这表明社旗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省政策重点扶持笼子,在‘文化名县’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社旗充分利用赊店商埠文化的丰富资源和凝聚力,扎扎实实地唱起“文化”戏,培育文化软实力,打开了第三产业发展突破口,使赊店商埠文化因产业而大气,产业因文化而灵动。

科技、文化、旅游、资本有机对接打造出融古汇今的赊店商埠文化圈文化产业的突破式发展拉长了社旗旅游的产业链也提升了文化资源的含金量。

古镇特色诚信文化旅游产业已初显魅力,影响力正逐步扩大,吸引多家影视公司到此选址拍摄,先后拍摄了《杨家将》、《耍猴的人》、《脸靠脸,背靠背》、《别廷芳》、《彭雪枫》、《小鼓大戏》等多部影视剧。

创新使传统手艺焕发生机也催生了新的业态。赊店老酒公司围绕厚重的文化内涵做优品牌,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彰显赊店老酒文化魅力,叫响“千年老酒”、“百年老店”、“泥池窖藏”、“手工酿制”等传统特色,申报了“河南老字号”,对传统酿造工艺申报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产品因文而名。康元工艺石材厂拥有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专利30多项,年总产值4600多万元,实现税利800万元。文鑫仿真花卉厂是社旗创汇文化企业之一,目前拥有玫瑰系列、兰花系列、野草系列等五大系列产品,共48个品种,员工200余名,产品畅销韩国、新加坡、东南亚、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400多万美元。

谈起文化产业的“社旗样本”,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指出:社旗以开放的思维、独有的丰厚资源,发展商埠特色文化产业,潜力巨大。

“我们的目标是把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国内著名文化旅游胜地和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县委书记秦鹏鸣告诉记者:“根据规划,到2015年,文化产业园区实现就业3万人,年接待海内外文化交流及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13亿元,实现文化产业总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以上,构建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活力迸发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使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社旗,正以惊人的速度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的“社旗样本”,正成为社旗的一张新名片!

千亿陶瓷产业园呼之欲出 醴陵将造文化地标


2月5日讯(记者张莉刘飞黄)一根红绳捆扎麻袋口,尽显古朴粗犷,包装上有黄永玉画的《酒鬼图》,还配有“酒鬼喝酒鬼,千杯不会醉。酒鬼出湘西,涓涓传万里”的诗。这样一个蕴含浓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酒瓶就出自瓷城醴陵,而这仅仅是醴陵大打“文化牌”,以文化助力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

2008年,醴陵市委、市政府出台《醴陵市文化发展战略纲要(2008-2020)》,将文化发展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该《纲要》中涉及的保护文化遗产、营销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地标、繁荣文化产业、建立支撑系统等五大举措,以及先后启动的投资过百亿、以文化为龙头的50余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为醴陵人全力以文化助推经济实现新一轮腾飞的强大支撑。

醴陵陶瓷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年总产值已近300亿元的陶瓷产业一直稳居醴陵支柱产业之首。在醴陵,该产业的从业人员已逾18万人,也就是说,每10个醴陵人中,就有近两人从事陶瓷生产及相关工作。

瓷是文化的载体。醴陵将文化融入陶瓷,通过“生活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生活化”的崭新定位,为这个传统产业插上文化艺术的翅膀,其产品的附加值也随之成倍递增。

目前,醴陵陶瓷产业的主舵,已由一批国家级及省部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工程师执掌。正是这些在中国陶艺美术界响当当的大师,赋予了醴陵陶瓷以艺术的精致与想象。

“一个普通的碗,作为日用瓷产品,它最高的价值也就几千元,但融入了艺术大师创作的手绘作品后,其价值即可提升至数万元甚至更高,这就是文化的力量。”醴陵市陶瓷产业局企业管理和产业信息化科负责人余武文称。

如今,醴陵的101家釉下五彩瓷企业和个人工作室,共有国家级大师18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5人,省级陶瓷行业大师112人。

政企联手,打造平台。去年醴陵建成的全国首家新世纪陶瓷艺术馆,赋予醴陵陶瓷产品更深厚的文化内涵。馆内古今陶瓷酒瓶精品展厅、酒文化展示厅、陶瓷研发试制中心、书画家联谊创作中心等一应俱全,成为该市新的地标和文化亮点。正在建设的中国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则囊括了陶瓷博物馆、李铎艺术馆等主体工程,将展示醴陵陶瓷未来发展的新高度。

与此同时,一系列保护、抢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遗址、古窑址、古建筑,打造以渌江书院为代表的历史人文地标、以李畋故居为代表的产业文化地标、以云岩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地标、以渌江风光带为代表的山水洲城地标等工程相继启动。

今日醴陵,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千亿陶瓷产业园呼之欲出,花炮产业奋起直追,书院重兴、寺庙修缮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通过有效挖掘、培育和运作,文化将成为市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不可估量的带动作用。”醴陵市政协主席陈立耀称。

禹州钧瓷文化产业的思考


一、钧瓷文化产业的含义钧瓷文化产业的含义:为社会、公众提供钧瓷产品、钧瓷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根据这个含义,钧瓷文化产业的涵盖范围包括:提供钧瓷或钧瓷文化产品的活动;炻瓷、日用高白瓷、建筑卫生瓷、园林古建筑瓷、高低压电瓷、耐火材料、陶瓷原料、釉料、工具和机械装备的生产与销售;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与交流、产品设计与开发、会展及旅游。钧瓷不仅仅是一个工艺美术品种,同是也是禹州的一张名片,是祖先为禹州留下的一个品牌,是禹州对外的一个形象概念。我们要理直气壮的叫响钧瓷文化的品牌;把钧瓷文化产业做大做强。钧瓷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今日仍继续烧制。在钧瓷的发展过程中,有鼎盛时期,也有衰退时期,也曾停烧过。但每一次的复苏和兴盛,都离不开钧瓷艺人的执著和追求。钧瓷艺人用求变的心理创造了“窑变”工艺,改变了以往单一色釉瓷的局面,便形成了钧瓷釉色高温窑变的特点,才使钧瓷有了独立的历史地位。正是这种“窑变”,形成了历代钧瓷艺人创新求变的艺术风格。为了振兴钧瓷产业、繁荣钧瓷文化,当代的钧瓷艺人在传承历史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更是在创新求变。烧成工艺在变,施釉工艺在变,造型随着时代的脉搏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变化,正是由于变,千变万化才使我们的钧瓷有了五光十色。钧瓷艺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创新求变的艺术风格形成了钧瓷文化的内核,体现出禹州人的一种精神风貌。把钧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充分挖掘,形成钧瓷文化产业,它将成为禹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二、发展钧瓷文化产业的文化背景(一)什么是工艺美术人类文明不断跨越历史长河,工艺美术作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晶也不断反映着人类发展史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生产、科学文化、美学思想的状况,更真实地反映着人类生活方式及审美意识的演变过程。工艺美术是一个复合词汇,既包括了工艺,所谓百工百艺,也涵盖了美术,所谓造型艺术的概念。“工艺美术”虽然包括了“工艺”和“美术”两个部分,但它却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工艺美术应具备对一定物质材料作艺术加工的因素。其显著特点表现为工艺与美术两者相互制约下的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工作部门和学科。工艺美术非常明显地兼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造型艺术之一,是美化大众生活的重要艺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时一刻也不能没有工艺美术。举例来说,一个人的一日生活,从早上唤醒自己的闹钟、身边的卧具、直至起床后使用的洗漱用具和餐具、穿戴的服饰以及携带的各种盛物的包,甚至包括交通工具……几乎都属于工艺美术,或与工艺美术设计有关。从工艺美术包括的品种来看,它有着比其它造型艺术都更为突出的广博性。工艺美术堪称夕阳产品、朝阳产业。夕阳产品承载着历史文化,产品越古老价值越高。朝阳产业预示着今后的发展前景,陈设工艺美术的消费主体是富裕阶层,“千元点”后的富裕阶层人数增多,恩格尔系数变小,对工艺美术的消费量必然增加。工艺美术能够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各地必然重视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振兴。李铁映副委员长在北戴河会议上讲:在座的大师,你们是艺术家,你们的作品是艺术品,你们所从事的行业是新型的朝阳行业,你们所从事的产业是有着光明前途的产业,我愿意把它称作是古老的文化、新型的产业,来定位我们今天的工艺美术事业。(二)工艺美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文化产业的统计分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个部分。 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为“核心层”。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为“外围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为“相关层”。工艺美术制造业和销售属于“相关层”全国这三部分2005年的工业增加值比例是25∶23∶52。我省郑州市三部分的工业增加值比例为23.0∶17.4∶59.6。发展文化产业离开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所在的相关层,将失去半壁江山。(三)工艺美术的分类一种分法是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将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陈设工艺美术和赏用结合的工艺美术。另一种分法是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将工艺美术,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两大类。

、传统工艺美术的分类又有两种分法一是计划经济时期把传统工艺美术划分为二十五大类。雕塑工艺品、金属工艺品、各类首饰、漆器工艺品、人造花类、画类工艺品、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抽纱刺绣机绣工艺品、工艺鞋帽时装、手工染织及机织工艺品、地毯挂毯、剧装道具、烟花炮竹、工艺伞扇、工艺装饰灯具、民间工艺品、旅游工艺品、其它工艺美术品、工艺美术品用非金属矿、其它工艺美术品原料、美术陶瓷工艺品、玩具、乐器、工艺镜、包装装璜。二是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时把传统工艺美术分为十一大类。按十一大类的分法,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分工艺雕塑、刺绣和染织、织毯、抽纱花边和编结、艺术陶瓷、工艺玻璃、工艺编织、漆器、工艺家具、金属工艺和首饰、其他工艺美术。2、现代艺术设计分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数码艺术、工业设计、服饰设计共五大类。(1)视觉传达:含广告设计、装饰设计、包装设计、商标设计、书籍装帧等。(2)环境艺术:含室内外装饰设计、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展览展示设计、舞台美术设计等。(3)数码艺术:含网络艺术设计、动漫画设计、影视传媒设计、商业摄影等。(4)工业设计:系指产品设计中的日用产品、家电产品、家具、灯具、交通工具等外观设计。(5)服饰设计:含鞋帽设计、染织设计、妆花设计、首饰设计等。(四)陶瓷

陶瓷可以说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统称。

中国工艺美术史告诉我们,原始社会就有了陶器工艺,从奴隶社会就开始了陶瓷工艺的历史,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中最重要的工艺品种之一。

通过对什么是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工艺美术的分类和陶瓷的简要介绍,可以帮助我们充分理解钧瓷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三、禹州钧瓷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禹州市神垕镇被授予“中国钧瓷之都”。

禹州市是中国钧瓷产品的发源地及重点产区,为了提高我省钧瓷的社会知名度,2003年原省经贸委、省轻工行业办、联合下文开展申报工艺美术特色区域的活动。根据禹州市神垕镇政府的申请,经专家评审,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神垕镇为“中国钧瓷之都”。通过“中国钧瓷之都”称号的授予,使禹州对外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二)禹州钧瓷文化产业的标准制度建设。

现在钧瓷行业已出台了《钧瓷生产标准》、《中国钧瓷名窑评比暂行规定》、《陶瓷装饰工国家职业标准》、《陶瓷装饰工培训教材》、《河南省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方案》。

(三)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钧瓷)队伍的现状。

现在从事钧瓷造型设计、制作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共有49名,1989年由河南省轻工厅认定的有1名,2001年由河南省轻工行业办认定的有2名,2002年至今由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认定的有46名。大师的平均年龄45岁。

(四)每年一届的中国钧瓷文化活动加大了钧瓷的宣传力度,是钧瓷文化产业对外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1、2004年举办“首届河南省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

搞好钧瓷产品的创新,提高我省的钧瓷产品整体水平,对钧瓷行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4年11月18日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河南省“中国钧瓷”评定委员会和禹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首届河南省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展示了我省钧瓷行业的精品,给钧瓷行业的同行提供观摩研究的机会,推动了钧瓷行业朝着重质量、重继承、重创新的道路健康发展。这届展评会共有60家企业和个人参加,参评作品850件,评出珍品90件。

2、2005年举办“中国钧瓷文化宣传周”活动。

在成功举办了2004年“首届河南省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后,为了加大禹州对外的宣传力度,拉动经济的发展,2005年,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河南省“中国钧瓷”评定委员会和禹州市人民政府又共同举办“中国钧瓷文化宣传周”活动,禹州市人民政府并将此活动写入了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中国钧瓷文化宣传周的活动保留了“河南省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增加了11月18日的“中国钧瓷文化宣传周活动开幕式”,参观了“钧官窑遗址”和“中国钧瓷(柴窑、煤窑、气窑)烧成工艺展示”,开展了“河南省陶瓷手工成型工技能大赛”、“2005年中国钧瓷名窑评选活动”、“‘我爱禹州,我爱钧瓷’冠名征文比赛活动”等活动。

通过宣传周七项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禹州钧瓷的发展。

3、2006年举办第三届中国钧瓷文化节。

2006年中国钧瓷文化节的活动主要有五项。一个开幕式活动,一个三省联合的活动,一个省级的大赛,一个市级的大赛及钧瓷产业发展研讨会。

第三届文化节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为了打造“钧瓷文化”的品牌,在前两届活动的基础上,将本届活动定为第三届中国钧瓷文化节,表明这项活动每年都要开展一次。

(2)第三届中国钧瓷文化节活动邀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国家级协会)做为主办单位,是为了将文化节活动办大做准备。

(3)邀请浙江、河北、河南三省的行业协会将“中国五大名窑陶瓷作品展”活动放在禹州召开,一是可以与同行切磋技艺,二是可以扩大中国钧瓷文化节活动的影响。尝试一下办文化节的不同模式。

(4)“河南省工艺品、旅游品设计大赛暨钧瓷创新作品展评会”主要评创新作品,目的是加大钧瓷创新的力度,给我们的大师和院校的老师增加一起探讨钧瓷发展的机会。

(5)“许昌市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手拉坯、造型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保证钧瓷产品的质量。

综上所述,禹州的钧瓷文化产业,有一个叫的响的名字“中国钧瓷之都”,有一套标准制度,有一批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队伍,有一个对外宣传活动的平台——中国钧瓷文化节活动。这所有的一切,给我们下一步发展钧瓷文化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钧瓷文化产业

(一)发展钧瓷文化产业时机已经成熟。

1、中国的“工艺美术品消费时代”已经到来,由此会带来行业的振兴,发展趋势将出现国内的规模消费拉动国际市场的繁荣。这个判断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必然带动工艺美术品的消费提升,目前的各种机遇正在带动市场大规模扩展。二是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内涵的工艺美术品的需求正在持续上升,国际收藏投资热点必然会转向以世界一流工艺水准制作的中国工艺美术品。三是发展工艺美术产业,我国有排他性的优势条件,既可以提高我国的绿色GDP规模,又可以低成本大批安置人员。

2、省八届党代会提出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跨越。加快禹州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实现两个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河南省振兴工艺美术产业实施纲要(2006—2010)》是我省建国以来由政府颁布的第一部振兴工艺美术产业的纲要。《振兴纲要》的出台是在中央促进“中部崛起”和我省建设文化强省的大背景下颁布的。《振兴纲要》的颁布标志我省的工艺美术产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振兴纲要》明确了发展钧瓷文化产业的目标和任务。

(二)加快发展钧瓷文化产业,要解放思想,转变老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法。

我认为可以把钧瓷文化产业做为一个虚拟企业来进行管理。这是讲的“虚拟企业”和“管理”,是一种思维方式。如何把钧瓷文化产业当做“虚拟企业”来抓,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建立一个机构,这个机构统领协调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个机构可以申请钧瓷的证明商标,把生产钧瓷、销售钧瓷的厂家、商家以及钧瓷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管起来。

2.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企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发展的机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可以按服务主体和服务性质由以下三个层面构成:(1)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各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供的职能服务;政府各部门转变职能推出的公共服务项目;各级财政资金扶持、支持的服务项目。(2)公益性服务。公益性服务机构受其主管部门委托提供的非营利性服务;行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向政府反映中小企业的需求和建议,按政府要求和企业需要开展的行业自律和依法维权服务。(3)商业性服务。社会各类中介机构以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按市场规律从事的商业化服务。

3.要针对钧瓷文化产业研究出台政策。比如说,关于产业人才的培养,政府可以出资或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培训班,人才培养后可以到企业去工作。大师的带徒补贴等。

4.政府加大对钧瓷的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参加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展会,以及在主流媒体上宣传。

(三)政府和行业一起打造“中国钧瓷文化节”活动的品牌。

今年的第三届中国钧瓷文化节活动,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我们还要研究明年的活动如何开展,文化节的活动方式和方法,运作的模式等,要打造钧瓷文化的品牌,形成钧瓷文化产业,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大师的共同努力。

(四)开展好各类活动,促进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

1、竞赛活动。例如:工艺品、旅游品设计大赛、手拉坯技能大赛。

2、评比活动。例如: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河南省杰出手工艺品奖章、中国五大名窑陶瓷作品展、中国钧瓷名窑评选活动。

3、宣传活动。河南工艺美术馆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对外展示和交流的平台。2006年搞了“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钧瓷名家助残义卖活动”,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提高了大师的社会知名度。河南工艺美术馆集中展示了河南的工艺美术品,各级领导看过后,都为我们河南有这么好的技艺精湛的工艺品而赞叹。

(五)抓好工艺美术大师队伍的建设。

1、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认定机制。

(1)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从事工艺美术工作艺人的最高荣誉称号。评审工作始于1979年,此后,1988年、1993年和1997年由原轻工业部(总会)和国家科委共同主持评审了三届。据统计,四届共评出204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河南有两名,一名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已去世的刘富安大师。

1997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17号),规定对符合条件并长期从事传统工艺美术制作的人员,国务院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部门可以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从1997年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至今已有9年。其间,2000年7月原国家轻工局拟组织评审,后因机构改革而中断。2001年以后,原国家经贸委为组织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做了大量的准备和协调工作。

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据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会同国家民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资委成立了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评审办公室,具体负责有关评审的组织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艺美术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地方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的申报组织和推荐工作。

我们省成立了以省政府王春生副秘书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有省中小企业服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省人事厅、省民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中小企业服务局,负责和国家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办公室对接。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产业〔2005〕2627号文中,关于大师的申报评审条件第2条规定,获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主管部门评定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满1年,才有资格申报。

(2)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是从1989年开始的。1989年10月原河南省轻工业厅、原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主持,首次评审了我省的工艺美术大师。2001年7月由原省轻工行业办主持第二次评审了我省的工艺美术大师。

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2004年12月23日,成立了“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依据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关于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评定工作的批复(豫中小企〔2005〕44号),开始了我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工作。

我省现共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52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都是由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认定的。我们的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荣誉称号,认识到身上的社会责任,要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钧瓷行业有了国家级大师,这不仅是大师个人的荣誉,而是整个钧瓷行业的。说明我们的钧瓷水平达到了国家级的水平,得到了政府的认可。政府认定一个大师,就是在这个行业树起了一面旗帜,它必然会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2、要实现匠人向艺术家的转变。

我们在看一副字,知道这副字是谁写的,书法家,某某某,看一副画,这副画,画家,某某某,但是看到一件艺术品,一件工艺美术品,不知道此作品是谁做的,名不见经传,不登大雅之堂。我和大师接触的较多,他们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往往表现的不自信。我们不要再走自己设计,然后自己制作,底款上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的事,要向宜兴的紫砂壶学习,自己做的壶,就刻上自己的名字。

这种转变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设计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别人的作品,来丰富自己。我们准备办一些讲座,请我们的大师去讲课。还准备搞一系列的活动,使我们的大师有一个从匠人向艺术家转变的质的飞跃。

3、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河南工艺美术馆要积极为大师服务,成为大师的经纪人。

《河南省振兴工艺美术产业实施纲要》提出:“重点发展工艺品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实施工艺美术品经纪人制度,利用1至3年时间,在全省建立一支规模较大、作用明显、业务素质较高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工艺美术品经纪人队伍。”

[匈牙利] 阿诺德·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中说的明白:“没有中介者,纯粹独立的艺术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所说的中介范围很广,可以说“每一个在作品和接受者之间建立联系的人(或体制)都在完成某种中介功能”。没有他们,艺术欣赏者就不可能接触到艺术品,更不可能真正懂得和欣赏艺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艺术消费者,往往首先是艺术购买者。

许多事实证明,一些艺术新秀的脱颖而出,一举成名,甚至于颇有艺术功底却不为人知的艺术家终于得到了自己应当得到的知名度,往往是不同程度地借助于商业中介的力量实现的。例如某中介机构、特别是著名的中介机构的刻意推荐,和艺术批评家有组织有目的介绍宣传,使一些原先名不见经传但有艺术功底的人物广为人知,从而使他的作品能够交换到较高的物质报酬。

在今天的形势下,指望单单依靠艺术上的投入和实践,艺术的美学的不断探索,便想跻身知名艺术家行列,实际上已经非常困难。

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没有商业中介及文化中介的帮助,想较快地成功实际上已经不可能。

对于已经名声远播的艺术家来说,想要完全割断与艺术商业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想要不借助商业中介而直接将自己的高层次的精神产品交换成相应的物质利益,实际上也已经不可能。

我们的工艺美术大师,钧瓷做的好,但效益不好,他能算是成功的吗?我们的这个行业要做大,运作思路要改变。我们的大师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需要实行经纪人制度。

关于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上谈了一点粗浅的看法,有不对的地方希望批评指正。

中华白瓷的鼻祖——邢窑


隋邢窑白釉束腰罐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在灿烂的中华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席位、深深影响着中国和世界陶瓷发展的古窑——邢窑。

所谓邢窑,就是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时期在古代邢州(今天的邢台)地区兴建的陶瓷窑。我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七)和《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里都说过,中国瓷器诞生于东汉的越窑,主要生产的是青瓷。而邢窑,初期受越窑影响生产青瓷,后来,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在北朝时最先创烧出了白瓷,并在唐朝时烧制出成熟洁净的细白瓷,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映衬局面。白瓷的诞生,让世人惊叹不已,打开了瓷器胎釉由青色向纯净洁白迈进的大门,为后来各朝代彩瓷烧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做出了贡献。所以白瓷的出现绝对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的一次重大飞跃。

著名陶瓷艺术家叶喆民教授

2012年12月3日,年近九旬的叶喆民老人说:“邢窑是中国白瓷最有名、最早的窑口。在中国陶瓷史上,青瓷变白瓷是一个飞跃…谈中国白瓷,必须谈邢窑。”(2012年12月31日《河北法制报》第8版)

2012年12月31日《河北法制报》第8版

邢窑概述——

邢州(邢台)地区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从夏商周时期起,邢州地区就是各奴隶制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曾经在此四次建国、五次定都,是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之一。邢州地处太行山东麓要冲,紧邻山西,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邢州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十分雄厚,既出过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五代后周明君郭威和柴荣,也出过名相魏征、宋璟,还出过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刘秉忠等杰出人物。

隋代白釉深腹碗邢窑博物馆藏

当南方的越窑生产出成熟、漂亮的青瓷时,北方仍处于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的环境中,北方的陶窑业无甚发展。直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社会才逐渐安定。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又先后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颁布了均田令,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北朝的瓷业才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中以邢窑最为突出。

1957年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白釉鸡首龙柄壶国家博物馆

邢窑早期模仿越窑也是烧制青瓷。在长期的烧造历程中,邢窑工匠不断总结经验,改造烧瓷工艺和制瓷原料。他们先是利用在粗糙胎体上施用化妆土的方法改善了瓷器品质,使原本粗灰的器物表面呈现出素白的外貌。后来,通过选用优质原料和对原料多次淘洗的方法,逐步降低了原料中的铁含量,使瓷器的坯体更加洁白细腻,釉色更加透明光润。到北朝末年隋朝初年,邢窑终于创烧出了白瓷——粗白瓷。

1956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执壶国家博物馆

白瓷和青瓷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制瓷原料中铁(如三氧化二铁)含量不同,铁含量越高,瓷体颜色就越深,铁含量越低,瓷体颜色越白。大多数地方高岭土的铁含量都比较高,如越窑所在地的高岭土,这是青瓷产生青色的主要原因。与青瓷相比,烧造白瓷不仅原料很难得到,烧造工艺也要复杂得多,邢窑窑工必须掌握有效控制原料中铁的含量并在烧造过程中排除铁的呈色干扰等技术难题,所以,邢窑成功烧制出白瓷,这无疑是瓷器发展史上的重大技术突破。

1956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唾壶国家博物馆

隋朝至唐朝初期,邢窑以生产粗白瓷为主,不过在原始白瓷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胎釉原料的选择,重点提高瓷器的洁白度,同时也更加注重瓷器的使用功能和观赏性。这时期器物造型逐渐向灵巧、实用性转变,胎体和釉层逐渐由厚变薄,由器外施半截釉改为通体施釉,流釉、裂釉现象逐渐减少。在装烧技木上做了重大改进,由叠烧改为单烧,器物表面不再有支烧痕,捉高了质量和产量,为精细白瓷的生产积累了丰富经验。

1957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长颈瓶国家博物馆

唐朝初期和中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茉、科技发达,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为陶瓷的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此时的邢窑在继承前人制瓷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革新和创造,陶瓷制造技木有了质的飞跃,终于成功烧制出了细白瓷和薄胎透光白瓷。唐代邢窑的精细白瓷,具有胎质密实、胎色洁白如玉、釉面光滑温润,釉色粉白且微泛青色的特质,呈现出赏心说目、耐人寻味的美感,品质优良。在器物器型设计上,注重实用功能和观赏性相结合。在加工工艺上精益求精,加工细腻、旋削严谨、施釉均匀、装烧更为考究。在器物坯料的选择上更为精细,染色杂质更少,且釉料钙含量显著减少,而碱性氧化物明显增加。在烧制工艺上也在不断改进,提高了瓷窑温度,采用式样更多的装烧匣钵等。此时邢州瓷器已经名声远扬,如《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738年)记载:“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境…邢州瓷器。”还有《新唐书?志第二十九?地理三》记载:"邢州钜鹿郡,上。本襄国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丝布、磁器、刀、文石。…"

晚唐五代白釉四出抽筋碗

晚唐至五代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优质原料枯竭等原因,邢窑的制瓷技术逐渐衰退,烧制的产品多是粗白瓷。瓷器胎质粗糙,颜色灰白,釉面暗淡呈黄色,多有流釉裂釉现象;产品器型种类也大大减少,制作工艺粗劣,完全失去了盛唐时期典雅、端庄的风采。

北宋邢窑黑釉弦纹梅瓶内外壁通体施黑釉釉色光润胎质坚硬邢窑博物馆

宋代是我国陶瓷快速发展时期,地处邢窑以南的磁州窑和以北的定窑蓬勃兴起,其瓷器的品种更多,瓷品的质量也优于当时的邢窑,邢窑已开始衰落。宋金时期,在邢窑故地虽有一定规模的陶瓷烧造,但制瓷技术反而多受定窑和磁州窑的影响,烧造出印花白瓷、黑釉器和三彩器等非邢窑特征瓷品,瓷品风格与唐代邢窑已相去甚远,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小,到元、明时期,邢窑的窑址已消失殆尽,无处寻踪,一代名窑从此消声匿迹。

北宋白釉褐彩碗釉下施化妆土

邢窑窑址的发现——

邢窑自元、明完全败落消失了500多年。长期以来,中国陶瓷界只知道历史上有邢窑存在,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窑址。从上世纪起,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寻找。

据唐代中期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李肇所编撰的《唐国史补》(卷下)记载:“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邱白瓮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国史补》又称《国史补》,是一部记载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的重要写实轶事小说,所记载的事多为后世引用。

邢窑发掘现场照片

《国史补》清楚写着“内丘白瓷”,说明唐代邢窑窑址应该在邢台的内丘县,以此为线索,从1952年起到1972年长达20年的时间里,河北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对邢台地区所辖的沙河、邢台、内丘三县进行过七次考察,虽发现一些窑址,但始终没有唐代窑址的踪影。

文革后,河北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重启寻找窑址的工作,并将查找范围从内丘扩大到外围县市。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终于在内丘北边的邻县——临城县境内的祁村、岗头村、西双井村发现了唐代的窑址群。人们在庆祝成功找到邢窑窑址的同时,也开始怀疑《国史补》的记载有误,因为事实证明“邢窑不在内丘而在临城”。为此,1992年出版的《中华文明史》还明确指出,唐代白瓷“河北临城邢窑最有名”。

较早在临城县找到的部分邢窑遗址

对这个考古结论,内丘人当然不服。1982年至199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陆续在内丘县境内勘查出邢窑遗址20多处,并通过国家相关机构和专家的认定。这20多处窑址中,大多数是盛唐之前如北朝、隋朝、唐朝初期中期的窑址,这些窑址属于邢窑在黄金时期的窑群,可以断定就是邢窑的中心窑区。他们终于以更多的确凿证据证明,《国史补》关于“邢窑在内丘”的记载是正确的。

内丘县发现的邢窑窑址

窑址之争当然只是探索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还是邢窑研究专家程在廉先生的观点比较中肯和全面:根据文献记载和窑址出土遗存实际,认定邢窑中心在内丘是正确的,但临城、隆尧一带,根据其地质结构、制瓷资源分布、出土遗存工艺等分析,都属于邢窑范围。

邢窑窑址分布图

至此,邢窑的范围基本查清,这是一个分布广阔的窑群,跨州连郡,包括内丘、临城、邢台的窑址都是邢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窑址主要位于河北省内丘、临城、邢台三县和邢台市区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交接地带,分布于京广铁路以西的泜河、李阳河流域,集中在临城县西双井以南、邢台县西坚固以北约60公里长、约30公里宽的狭长地带内。

内丘县城中心发现窑址,引起轰动

目前已经发掘的邢窑窑址有近30处,包括:临城的西双井、祁村、岗头、澄底、射兽、南程村、解村、山下、陈刘庄、代家庄;内丘与临城交界的磁窑沟,内丘县的南岭、北大丰、中丰洞、西丘、北双流、内邱县城西关北、内邱县城西关西、内邱县城步行商业街、张家庄、北光、白家庄、冯唐;邢台市区的顺德路;邢台县的西坚固…等。

耿宝昌等专家当年查看位于西关村村北蜂窝煤厂的西关北窑址,这里就是如今邢窑博物馆的位置

在邢窑窑址漫长的寻找过程中,我国很多著名的陶瓷专家如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耿宝昌等,都深入现场,对考古工作进行指导,并参与对邢窑的甄选、认定等过程。

邢窑的技术成就——

邢窑作为我国制瓷史上重要的古窑场,她创造了多项技术成就,对后来的定窑、磁州窑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推动我国陶瓷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盈”字款白釉罐里外满釉釉色洁白似雪釉面莹润光亮邢窑博物馆

唐邢窑白釉罐

邢窑开创了烧造白瓷的先河,一改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南青北白”态势并迅速超过青瓷而广为世人接受,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我国后来白瓷的兴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内丘西关北窑址发现的隋代精细白瓷,制作精美,胎质坚实,细洁如玉,断面有玻璃光泽,完全符合现代细瓷的标准。有一部分量产的隋代邢窑出品的精细白瓷叫“透影白瓷”,胎厚不足1.5毫米,其透影性能非常好,说明隋代窑工已经掌握透影白瓷的配方和工艺,而这种制瓷工艺直到700年之后才被后人突破。

1957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辟雍砚国家博物馆

邢窑的薄胎透影白瓷

邢窑首创白瓷坯体装饰技艺,主要表现形式如在坯体上使用戳印、模印、切削、按压、贴塑、捏塑、划花、刻花、印花等技法,后期还出现了乳丁、点彩、铁锈花、剔花等装饰方法,其中的印花工艺是所有装饰方法中处于独树一帜的领先地位。邢窑的坯体装饰技艺对我国历史上各个窑场的陶瓷装饰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唐邢窑白釉凤首盖贴花皮囊壶1996年河北故城县出土河北省博物馆

唐邢窑白釉刻花扁壶、执壶邢窑博物馆

隋模印纹扁壶于1985年即在内丘县礼堂北侧中兴市场窑址出土邢窑博物馆

唐、五代邢窑白瓷邢窑博物馆

隋宝相纹印花扁壶陶模2003年内丘县城关窑址出土

隋鹦鹉纹杯陶模1988年7月内丘县西关窑址出土

邢窑在隋朝之前就广泛使用匣钵,是我国最早使用匣钵的窑场之一。匣钵是烧制高质量瓷器的重要工具,而邢窑的匣钵独具一格,如桶状匣钵、盒式薄壁匣钵、漏斗匣钵等,有的可以自由组合、重复使用,装烧方式也多种多样。邢窑匣钵的使用使得瓷品质量得到了提升,还能进一步扩大了窑的容量,并能有效地防止坯体变形,大大降低了烧制成本。

邢窑各种垫圈、支架、支钉、匣钵等窑具

唐玉璧底碗和带有玉璧碗的匣钵(示意图)

邢窑对馒头窑炉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是邢窑烧出精品瓷器的前提。特别是唐代邢窑的窑炉汲取了两汉以来在窑室后墙上设置两个烟囱的做法,炉内火焰保持流通,使窑室内温度均匀。根据细白瓷烧成温度测试,这种还原焰窑的窑温可达到1380℃。

五代邢窑临城县祁村1号窑炉

金邢窑临城县山下1号窑炉

邢窑较早大量使用印刻款识。在邢窑窑址和西安、北京、杭州、赤峰、长治、易县等等地方,先后出土了带有款识的邢窑瓷器。这些款识有“盈”、“大盈”、“官”、“翰林”、“药”、“工”、“张”、“李升”、“李”、“□弘”、“□楚□”、“解”、“退”等瓷器或残片。这引起了现代人很大的好奇。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把带有“盈”、“大盈”、“翰林”、“官”等款的瓷器与唐玄宗的“大盈库”联系起来,认为邢窑在盛唐时期是官窑。这个说法是比较牵强的。邢窑是有很大的成就不假,这是相对于瓷器行业本身纵向比较而言的,邢窑还没有达到让朝廷纳为官窑的程度。事实上,此时的瓷器还没有完美到让皇族青睐的地步,皇亲国戚依然青睐金银器、玉器、玻璃器(琉璃器)等。更何况,字体这么随意、内容这么宽泛的款识,怎么能出资朝廷官窑之手呢?一个合理的解释,可能大盈库方面定向定购过一些瓷器,用作给下臣等人的赏赐。而其他一些款识,可能是一部分工匠的名字或姓氏。

唐代邢窑白釉“官”字款三瓣莲花碟1985年三月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火烧壁出土

邢窑的款识

邢窑也烧制唐三彩,但和河南巩县、密县、登封和陕西铜川等窑以生产各种用以陪葬的三彩明器为主不同,邢窑的三彩器有钵、镇、罐、盘、碗等,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釉色有单色和复色之分,呈黄、绿、蓝、红、棕、褐等色,其釉色较均匀,玻璃质感强,有开片纹。值得一提的是在内丘发现的“金星釉”(又名砂金釉)陶片,其釉中分布有极小的金星晶体,在阳光照射下,金星闪烁,熠熠生辉。

唐邢窑三彩三足炉、钵、盘邢窑博物馆

宋代邢窑黄绿釉陶塔式罐器座一侧露胎未施釉墨书“大宋国赵州临城县龙门乡…昇武生白…人为父…一所至和(或顺)”邢窑博物馆

邢窑技术的影响和扩散,推动了相邻窑口乃至全国陶瓷业的繁荣和发展。先说定窑,唐代邢窑如日中天之时,定窑才刚刚起步,到北宋时邢窑衰败定窑兴起,定窑后来追上。无论从出土器物造型、胎釉风格、装饰技法,还是从窑址窑炉结构、制瓷原料等方面分析,宋代定窑与唐代邢窑均有相似之处,因此,定窑深受邢窑影响的结论是毋庸置疑的,原因是窑工流动使得使得烧制技术相互传承和改进。后来文献记载说定窑因“有芒”而不受权贵青睐,又产生了汝、钧、哥等其他名窑,影响深远。再说磁州窑,由于与邢、定二窑毗邻,虽然晚于邢窑和定窑但发展迅速。因磁州窑体系庞大,老大哥邢窑的制瓷技术因此也迅速被掌握、扩散和创新。当然影响也是相互的,比如磁州窑受邢窑化妆土白瓷的启发而有所创新,在增加白度的作用之外进一步加工,以其白地绘黑花、白地剔划花等姻熟技巧独树一帜,并且反过来影响宋金时期邢、定二窑的装饰方法。

金代邢窑白釉葵花纹罐下腹至足处饰弦纹三条假圈足内施黑釉外施白釉黑花邢窑博物馆

邢窑的文化艺术成就——

相比于技术成就,邢窑更辉煌之处在于她的文化艺术成就。陶瓷制品除了作为当时的生话用品外,也是一种真实反映出时代精神符号的文化艺术品。无论是釉色、造型,还是釉面装饰都充分汲取了当时的艺术特征和人们的审美情趣,都在邢窑出品的瓷器中留下印记。

1957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带盖唾壶国家博物馆

白瓷在隋唐创烧和流行,说明当时人们崇尚白色。如果说越窑青瓷的釉色,代表着青翠、内敛的自然之美,那么邢窑白瓷的釉色,就代表着傲雪凝霜般莹润、肃穆、圣洁之美。我讲隋唐人崇尚白瓷是有依据的,唐朝较早期的著名诗人李颀的《赠张旭》:“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李颀(690-751)和草书之圣张旭交谊深厚,这首诗把张旭那嗜酒狂癫的外表之下,藏着一个高雅悠然、向往自然的心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看张旭的草书,就像欣赏一幅行云流水的自然山水画。可见,白瓷碗剩米饭,是唐代当时向往的生活景象。白居易也在《过李生》中用“白瓯青竹箸,俭洁无膻腥”来形容生活的淡雅。

唐白釉“中”字款碗胎洁白,质地坚硬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水绿邢窑博物馆

1957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环柄杯国家博物馆

在唐朝,人们喜欢白瓷,可能更甚于喜欢青瓷。对这个判断,估计有人不认同,因为有茶圣陆羽的《茶经》里有赞越窑贬邢窑的句子为证。我判断的理由恰恰也是这些句子。《茶经?四之器》原文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看见了吧,“邢处越上”是一种社会呼声,陆羽说“别人认为邢窑比越窑好,我不这么认为”,他是从茶色的角度,认为用青瓷泡茶,茶色呈“白红”是好的,而用白瓷泡茶茶色发红,所以不宜使用,至于类银类玉啥的,那都是现找的理由。这说明陆羽是试图纠正很多人喜欢用邢窑白瓷喝茶的习惯。就陆羽本人都认为茶色都是越白越好,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尚白比尚青更主流。唐朝宰相、著名诗人元稹在《饮致用神麹酒三十韵》有吟诵邢窑瓷器的诗句:“七月调神麹,三春酿绿醽。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试滴盘心露,疑添案上萤。”晚唐诗人齐己在《逢乡友》中写有诗句“竹影斜青藓,茶香在白瓯。”还有,晚唐仕宦显达、工部尚书、著名诗人薛能在《夏日青龙寺寻僧二首》中有:"凉风盈夏扇,蜀茗半邢瓯"的名句。元稹(779年-831年)、薛能(817-880年)官都比较大但生活的年代比陆羽(733-804年)晚,陆羽去世薛能还没有出生呢,齐己(863-937年)生活的年代更晚,这说明在陆羽的《茶经》写成的几十年后,唐朝人依然喜欢用邢窑茶碗喝茶。可见地位不高的杠头子陆羽讲的话也只能代表他自己,并没有在唐朝产生什么影响。

1956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龙柄执壶国家博物馆

1957年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白釉双连龙柄传瓶国家博物馆

邢窑瓷器的造型威武雄健,饱满硕大,雍容洗练,线性对比张弛有度,集优雅的造型、精细的材质、独特的装饰于一身,呈现出奔放张扬、儒雅悠长、气韵非凡之美。晚唐诗人、文学家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茶瓯》中赞美邢窑瓷器:“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皮日休是湖北天门人,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皮日休在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任起义军的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终。作为南方人的皮日休能够如此赞美北方的邢窑,可见当时邢窑的美誉度有多高。

1954年西安隋大业六年郭家滩姬威墓出土白釉束腰盖罐国家博物馆

邢窑雕塑制品雕工精美、神态逼真,都是邢窑工匠们用手工塑造出来的,充分展现了邢窑制瓷工匠的创造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宝库珍贵的实物资料。现存在世的邢窑雕塑制品有:白瓷人物、白瓷龙、白瓷双马、白瓷狮子、白瓷象、白瓷卧免、白瓷骑马俑、白瓷人形烛台、白瓷狮形枕、黑釉龟枕、褐釉狮子、三彩鸳鸯烛台、三彩胡人抚琴莲花熏台等;有一些实用器物也是经工匠手工塑造的,亦可归于雕塑制品范畸内。例如:白瓷皮囊壶、凤首龙柄壶、白瓷双龙烛台、白瓷莲座烛台、八角兽纹钵台、白瓷美人鱼壶、白瓷人物壶、八棱兽首杯、双鱼瓶、鸭形水注以及青釉凤鸟、褐釉人物灯、三彩龙首高足壶等。

唐代邢窑白瓷狮1936年被维克多亚阿尔博特博物馆收藏

唐邢窑白釉带座立象河北临城中羊村唐墓出土邢窑博物馆

唐邢窑白釉骑马甬、白釉褐彩蹲狮邢窑博物馆

由于邢窑、越窑瓷器的胎质密实,敲击声音清脆悦耳,唐朝官员还拿他们来演奏乐曲。据唐《乐府杂录·击瓯》记载:“武宗朝,郭道源后为凤翔府天兴县丞,充太常寺调音律官,善击瓯。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筯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咸通中有吴缤,洞晓音律,亦为鼓吹署丞,充调音律官,善于击瓯。击瓯,盖出于击缶。”这个记载既说明邢窑、越窑瓷器的品质好,还能作为乐器演奏乐器,丰富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

唐代邢窑白釉三足杯1986年河北内丘金店镇东张麻村出土

唐邢窑白釉带托塔形瓷盖罐1984年在射兽村征集邢窑博物馆

唐邢窑白釉葫芦形短流执壶2003年河北邢台邢钢东生活区出土邢窑博物馆

邢窑的衰败——

邢窑自晚唐、五代开始衰败,到宋金时期,规模大大缩小,目前仅发现一处宋金时期窑址,产品制作重新回到从前,胎壁厚、颜色差,回归到靠化妆土来装饰的地步,并已在仿制定窑、磁州窑,风格与唐代邢窑已无渊源关系,实际上此时邢窑已经衰败殆尽。所以,社会上在谈论宋代五大名窑时,往往只包括“官”、“汝”、“钧”、“哥”、“定”,既不提邢窑,也不提越窑。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代名窑——邢窑的衰败呢?概括专家的分析,有战乱破坏、原料枯竭、技术渐趋落后等等几方面原因。

唐邢窑白釉瓷茶炉胎体细白坚硬邢窑博物馆

邢州地区历来是华北战略要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唐朝晚期至五代时期期,由于藩镇割据,政局混乱,争战频繁,仅邢州一带60多年之中就发生战祸二十八起。《资治通鉴》对此有所记载,如:“唐值宗中和三年(883年)九月。邢、洛、磁州之人半为俘馘,野无稼穑。”、“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八月。兵屯邢州。”…“乾宁元年(894年)三月。邢州城中食尽,克用兵势浸弱”、“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年)正月。朱全忠兵败邢州,僵尸蔽野,斩首二万级。李嗣源追至邢州”、“后晋齐王开运元年(944年)十二月。契丹复大举入寇邢、洛、磁州,杀掠殆尽”…“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闰七月。契丹麻答,贪猾残忍,民间有珍货、美妇女,必夺取之。麻答遣其将杨安等纵兵大掠邢、洛之境。”、“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契丹主将数万骑入寇,攻内丘,死伤甚众,五日后人城屠之。”等28次!《资治通鉴》记载的这28次有关的战祸,使得这个地区野无稼穑、生灵涂炭,大批劳力被迫服役,或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内丘。无疑这些战祸影响了邢窑生产,成为邢窑衰落最重要的社会原因。

唐邢窑“盈”字款海棠碗河北省内丘县西永安唐墓出土内丘文物所藏

矿产资源条件是陶瓷手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内丘和临城一带的地质构造条件比较复杂,地层严重断裂分割,瓷上矿层层位不定,被多组方向不同的断层切割成不大的小条和小块。即使瓷土的质量很好,但产状零乱,数量有限,有的呈鸡窝状,有的开采条件困难,加上开采不善,可采矿量和质量均无保证,为细白瓷长期生产造成原料供应上的困难。当质量好的瓷土找不到或采不出来的时候,就只好利用当地质量较差的瓷土,如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岩来代替。在制坯后,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上釉,制出比较粗陋的“假白瓷”,以供民间低层次需要。因此,邢窑的衰败与瓷土的采掘和供应减少是密切相关的,这可能是唐代邢窑细白瓷生产一段时间名声大振之后,又很快消声匿迹的一个原因。

唐邢窑白釉钵、盂、罐邢窑博物馆

邢窑白瓷的脱颖而出,达到“邢处越上’的社会呼声,是很了不起的技术成就,在包括工艺制作、烧成技术以及造型与纹饰一度处于十分领先的地位。邢窑在唐朝几百年一直未断烧造,只是烧制地点和品种历代有所不同。叶喆民先生认为,邢窑固步自封,只有别人学习他,他很少学习其它名窑技法,没能在高起点上进一步改进。长期以来,邢窑仅靠“光素无纹”的单调式样,是很容易给世人造成审美疲劳的。尤其到晚唐五代时期,越窑“秘色”瓷已独占鳌头,形成了所谓“陶成先得贡吾君”独领风骚的局面。李知宴先生认为,与整个唐朝社会艺术与工艺发展趋势相比,邢瓷只追求质感美和质量的提高,而新品种却增加不多,不注重追求色彩和装怖花纹,这也是邢窑走向衰落的一个原因。

唐邢窑黄釉三脚炉、钵、乳钉罐、盘邢窑博物馆

还有一个关于柴窑的传说与邢窑衰落有关。五代的后周在郭威与柴荣两个帝王明君的统治下,励精图治、国力增强,几乎完成统一全国大业。后周世宗柴荣皇帝(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就是邢台隆尧县人,出生地就在邢窑所在地带,他年轻时靠往外贩卖瓷器等生意赡养义父郭威。此时邢窑仍处于旺盛时期。相传柴荣在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即公元955年,为了征战需要,集中邢窑优秀工匠去另建了官窑,烧制更高级瓷品支持军用(或军队自用或筹集军费),后人把柴世宗建立的官窑称作柴窑,因建柴窑带走所有导致邢窑的衰败。可惜,柴荣在位只有5年时间,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在他病逝的第二年即公元960年,他的拜把兄弟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大宋朝。当然,因柴窑导致邢窑衰败只是传说,缺乏可靠证据,连柴窑到底在哪里都是一个谜。我甚至对关于柴荣对柴窑批阅的名言“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的真实性也是越来越怀疑,柴荣从小就对白瓷很熟悉并打了不少交道(贩卖白瓷),怎么会对天青色感兴趣呢?

隋邢窑青釉弦纹碗、高足盘邢窑博物馆

唐代白釉绿彩执壶邢窑博物馆

唐黑釉双系罐、双系壶邢窑博物馆

邢瓷溯源


“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陆羽《茶经》

邢窑始烧于北朝,历经隋代、初唐,发展到中唐、盛唐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我国白瓷生产中心,五代转入低谷,宋、金再次中兴,延续至金、元、明,烧造时间长达1000余年。“类银”“类雪”的白瓷是邢窑的最高成就。

由青至白

有人说,瓷器就是一把土。一部陶瓷发展史,就是人类以火“攻”土的历史。

地球上泥土和岩石中,含铁广泛。一部陶瓷发展史,也是人类以火“攻”铁的历史。

邢窑出产的瓷器,并非只有白瓷。据考证,由于北朝初期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南迁居民的回归,给邢台地区带来了先进的青瓷烧造技术。加上本地有着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瓷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

在掌握青瓷烧造技术的基础上,把胎釉料中铁的成分提炼出来或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再提高掌控火温的能力,白瓷就诞生了。

燃烧、燃烧、再燃烧,升温、升温、再升温,一气呵成,就是白瓷的烧成方法。据计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0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

透影迷踪

隋代是邢窑制瓷技术的高峰,此时出现了透影白瓷,其烧造只持续了数十年。它的突然出现与突然消失,成为邢窑的一个未解之谜。

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中有“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的记载,意为内丘出产的瓷器有透亮的特点。外国文献中也有对透影白瓷记载,阿拉伯人苏林曼在公元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笔记》中说:“中国人持有白色粘土制作的碗,像玻璃一样,可以看到里面盛的液体。”

透影白瓷薄如蛋壳,最薄处不到1毫米,其技艺之高,以致首次出土时文物工作者竟不敢相认。根据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化学分析,其胎与釉中均引入了一定量的钾长石,其釉中也可能掺入了石英矿物。

可透影白瓷犹如昙花一现,隋代以后就再也没有生产过。如此高超的制瓷技术在中国再次出现,已是800余年后的明成化年间,而欧洲到18世纪初才有使用石英和长石烧制瓷器的技术。

邢台市邢窑研究所所长张志忠推测,透影白瓷可能是隋炀帝的专用瓷,由皇家集中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大师试验而出。由于技术难度高、对原料要求苛刻及战乱等原因,透影白瓷的烧造技术没能流传下来。

天下通用

隋唐时,邢窑的烧造技术已经超越越窑,社会上对白瓷的需求量陡增,宫廷专门设机构在此采购邢窑瓷器。当时,白瓷分为制作考究、选料精细的细白瓷和面向百姓、成本低廉的粗白瓷,白瓷达到了“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程度。

邢窑烧造的瓷器种类丰富,品种繁多。从用途上分,既包括餐具、酒具、盥洗具、文具、储藏具、工具等生活用品,又包括佛教用具和冥器;从胎釉分,包括精细白瓷、粗白瓷、黄釉瓷、酱釉瓷以及唐三彩。邢窑白瓷,庄重大方,雍容华贵,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堪称瓷中精品,唐宋时就被当作贡品大量运往京师并远销海外,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都有邢窑白瓷出土。值得一提的是,邢窑盛产唐三彩,是我国历史上烧造唐三彩的三个著名窑口之一。陶瓷学者对邢窑出土实物标本经过分析后认为,邢瓷不论是胎质和釉质,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高的,无疑需要极高的焙烧温度。

白瓷于北朝创烧,技术高峰在隋,鼎盛在唐,之后渐渐粗糙,走向民用。明清之际,白瓷已经基本断烧。

张志忠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发现推测,白瓷逐渐落寞的原因主要有二:细白瓷的原料不易开采,邢台地区高岭土呈鸡窝状分布,非常分散,且高岭土中只有15—30cm厚的一层才能达到细白瓷的制作要求,原料越开采成本越高;因战乱导致政治中心南移,促进了南方瓷发展,北方瓷逐渐由高端转向民用。

邢窑揭秘

“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李肇《国史补》

邢白瓷,几乎在全国各大博物馆都有它的身影,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曾出土。据史籍记载,白瓷在唐代不仅为宫廷御用,在百姓中也备受青睐。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唯一出产白瓷的邢窑只存在于史籍之中。

邢窑究竟在哪里,一直是中外陶瓷学者关注的问题。

首揭面纱

李肇《国史补》中有“内丘白瓷瓯”的记载,故一般研究瓷史的学者都认为邢窑遗址当在内丘。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在1952年到1972年长达20年的时间里,曾对邢台地区所辖的沙河、邢台、内丘3县进行过7次考察,虽发现一些窑址,但没有发现唐代的窑址。

1980年初,临城县二轻局成立了邢瓷恢复研制小组。要恢复白瓷技艺,就必须找到邢窑遗址。于是,小组请来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指导勘查,开始了寻找窑址的工作。专家们从可能性最大的贾村(古名瓷窑沟村)开始搜寻,没有找到。继而往北到南程村,又没有收获。再往北到祁村,终于找到了大量“类银类雪”的白瓷碎片。

有关寻找困难的原因,张志忠解释说:“很多窑址所在地,村民都知道本地自古就烧瓷,遍地是瓷片,但不知道这些碎瓷片是著名的白瓷。专家学者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与邢窑相遇了。”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邢瓷恢复研制小组在临城境内共勘查出包括祁村、岗头、西双井等在内的邢瓷窑址18处。出土了较完整的玉环底碗、玉壁底碗、瓷马残件、执壶等白瓷器物。所以,《中华文明史》明确指出,唐代白瓷“河北临城邢窑最有名”。1980年11月18日,新华社记者胡承清以《“邢窑之谜”初步揭晓》为题,第一次向国内各大报纸播发了新闻电讯稿。中新社记者随后撰写特稿,将这一重大发现公布中外。

何处是邢窑

临城发现窑址后,立刻引发“邢窑热”,中外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而一场争论也随之展开。

面对临城的重大发现,众多学者提出“历史记载有误”的观点,认为邢窑就在临城,而非史籍记载的内丘。

也有学者认为,史籍记载无误,是调查不够彻底,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继临城后,将会发现更多的古窑址。

在激烈的争论中,内丘人坐不住了。1984年,内丘县文化局组成内丘县文物组,专门调查邢窑窑址。从当年夏天到第二年冬天,文物组在内丘境内五个乡镇方圆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先后发现了28处古窑址。

1988年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内丘县西北关遗址试掘,首次发现了隋代透影白瓷200多片,可辨别出器形的有碗、杯、盘,填补了我国陶瓷史上一项空白。

2003年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内丘县原礼堂及影院一代进行考古发掘,发现窑炉10座。出土大量“盈”字款、“翰林”款以及首次发现的“官”字款瓷片,证实了内丘县城就是唐代白瓷的烧造中心。

发现不断

通过田野考古,中外史学界对“邢州白瓷出自邢台市”这种大致的界定,终于有了确切而具体的地理位置,中外学者一直关注的“邢窑之谜”破解了。

内丘县文保所所长贾成惠说:“据史料记载,唐太和年间内丘县城曾遭遇大洪水,北魏时期兴建、历经隋唐的古内丘城被淤泥掩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邢窑遗址都埋藏在地表以下150—200cm。”

2012年4月中旬,原内丘县粮贸大厦旧址区域建筑拆迁时,发现了邢窑文化遗迹。此次发掘的窑炉是邢窑已发现窑炉中最早的几组,且完整度高,窑门、窑壁、烟囱等大部分存在。窑炉布局模式罕见,是研究早期烧瓷行为的重要资料。该发现为将邢窑历史上推至北朝提供了重要物证,入选“201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接二连三的考古发现使我市在陶瓷研究领域的地位不断攀升。2013年,《中国古陶瓷学会2013年年会暨“南青北白”越窑与邢窑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慈溪市举行,15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展开了学术讨论,我市精选110件白瓷真品展出,“南青北白”首次在现代产生碰撞。

中国瓷网及绿宝石艺术陶瓷馆馆长朱东明先生与邢瓷传承人张志忠在邢窑博物馆参观

中国瓷网及绿宝石艺术陶瓷馆朱东明先生与邢瓷传承人张志忠在临城文物局修复基地

邢人追梦

“恢复邢白瓷的辉煌,是我的梦。”

——张志忠

邢台学院南门外,是一条热闹的小街道。沿着街道的一条分叉路往深里走,僻静处的一片空地上,邢台市邢窑研究所呈现眼前。

研究所的工作室内,所长张志忠诉说着他的邢瓷梦。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志忠已在临城瓷厂参加工作,并主持完成了18种邢窑白瓷的仿制。至今已出版《千年邢窑》等多部专著,被业内誉为“邢窑研究恢复第一人”。他建造了自邢瓷断代后第一个专门烧造邢瓷的作坊,烧造的“邢瓷”竟被收藏家当作真品收藏。

张志忠认为,目前恢复邢瓷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瓷土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国内多数名窑周边的瓷土资源都已枯竭,所以他建议邢瓷产业应走精品路线,“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原料和人才。”

中国瓷网及绿宝石艺术陶瓷馆馆长朱东明先生与智英豪先生

内丘县城南街上,有一家当地人开办的“邢窑文化唐青花博物馆”。馆长叫智英豪,今年50岁,圈内人都称他为“老智”。老智从事邢瓷收藏20余年,收藏瓷片上万件(片)。

他的博物馆不大,前身是一所幼儿园,他把这地方租了下来。走廊里、屋子里,所有避雨的地方都搭满了架子,展示着各种各样的瓷片、陶片、拼合完整的陶瓷和制作陶瓷的工具等。参观的人都会惊诧藏品的数量,原来老智有每天早上去建筑垃圾厂遛弯儿的习惯,大部分展品都是他从垃圾堆抢救出来的。抢救出的不仅有“盈”字款、“翰林”款的瓷片,还有一件“唐青花”残片,它是老智博物馆名称的由来。

老智曾表示,内丘县邢白瓷博物馆建成在即,到时他会无偿捐献出自己的藏品,让这些邢台人的宝贝住进更大的“家”。

老智说的邢白瓷博物馆,是内丘邢白瓷产业园区的一部分。该园区位于内丘县县城西北,总投资21.6亿元,总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目前,博物馆的主体工程已完成80%,预计下月底全部完成。

邢白瓷的烧造改变了世界陶瓷发展方向,让所有人用上了洁白无瑕的瓷器。保护和恢复邢白瓷,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邢台人追寻的梦想。

陶瓷文化鉴赏-邢窑


邢窑:在今河北内丘县,唐属邢州。故名。以烧白瓷为主,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与同时代著名的越窑所产青瓷齐名。白瓷分粗细两类,其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粗白瓷1胎色白,胎体厚重,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2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3产品有碗、杯、壶、罐、钵和直口平底盘较有特色。4施釉方法器内满釉,外壁施釉不到足。5器外旋削痕较明显,部分器物足底外缘有一道切削斜棱。6光素,无纹饰。(2)细白瓷1胎白而细洁,瓷花程度高,胎质坚实致密,胎体厚重。2釉色白润如雪,微闪黄或闪青,釉厚处呈浅水绿色。3不施化妆土。4产品有碗、盏、瓶、罐、喷、盒和烛台等,其中凤头壶、皮囊壶和穿带壶等别具一格。5碗类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墙壁略高于内墙或相当,挖足较浅(玉环底)或为玉壁形足。6施釉方法为器内外、足心满釉,足端露胎。7光素,无纹饰。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书“翰林”款,为官用瓷。

陶瓷文化鉴赏-邢窑址


唐代白瓷窑址。分布在河北省临城、内丘二县交界的磁窑沟和临城境内的程村、解村、澄底、岗头、祁村、双井村一带。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具有典型邢窑特征,与唐陆羽《茶经》记载的邢窑白瓷“类银”、“类雪”相吻合,也与李肇《唐国史补》所记的“内丘白瓷瓯”相一致。窑址发现于1980年,经调查,证实了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一部分白瓷是邢窑的产品。邢窑白瓷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并对其他瓷窑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窑址中未发现窑炉。窑具比较先进而多样,除一般漏斗状匣钵、桶式匣钵外,还有一种盒式匣钵,有盖有底,坯体置其中,然后放在漏斗状匣钵之上,专用于烧造高档白瓷。

邢窑产品造型规整、制作精致、胎质坚硬,釉色洁白则是其主要特点。器形有碗、盘、壶、罐、盏托等。碗最多,大多为浅式、敞口,口往往凸起一道边沿,底为玉璧形,足矮浅。壶短流。罐丰肩平底。盏托为五瓣口沿,腹较深,矮圈足。器物均施满釉,釉面光滑,色纯白或白中微微闪青。唐代邢窑白瓷不仅销售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海外。在埃及著名的富斯塔特、印度河上游的婆罗米纳巴德等古代遗址中,都有发现。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及其周围地区,也出土有邢窑白瓷。

(见彩图[邢窟白瓷碗片(唐)])

[邢窑白瓷碗残片(唐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