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唐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绚丽多姿的唐山天目釉瓷

绚丽多姿的唐山天目釉瓷

唐山瓷器的鉴别 红釉瓷器的鉴别 黑釉瓷器的鉴别

2021-02-08

唐山瓷器的鉴别。

油滴天目釉瓷“文房四宝”——荣获“第五届河北省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每套系国外市面价值2万元以上。

釉面晶莹光润,色泽经久不变。近日,在唐山陶瓷艺人刘文坦的工作室里,记者有幸一睹我国已失传七百年的陶瓷神品——铁系黑釉曜变天目瓷。

刘文坦介绍,天目陶瓷难以烧制关键在于炉温难以控制,温度稍有闪失,成品就会擦肩而过。窑内每次烧制瓷坯几百件,因春夏秋冬季节不同,最后烧制的成品数量也不同,成功率最高仅为30%。因其烧制工艺精深,每件成功瓷品都是收藏家们可遇而不可求的“孤品”。

曜变黑宝石天目釉瓷——阳光下看,碗内有唐代失传至今的“秘色光”。

曜变蓝圈天目釉瓷——和现存日本的宋代曜变天目茶碗相近,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斑点,二是斑点周围闪耀着蓝色光彩。

曜变蓝圈天目釉瓷

木叶天目釉瓷——宋代传统名瓷,碗内有杨树叶图案。

茶叶末天目釉瓷

兔毫天目釉瓷

玳瑁天目釉瓷——碗内为福建沿海海龟背图案

曜变红宝石天目釉瓷

曜变红宝石天目釉瓷

曜变鹧鸪斑天目釉瓷——瓷品有正点鹧鸪斑、类鹧鸪斑等品种。

延伸阅读

多姿多彩的紫砂壶艺术


紫砂壶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茶具,凝聚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寸柄之壶,盈握之杯,韵致幽逸,光华潜蕴。宜兴紫砂,始于宋而盛于明清。宋代诗人梅尧臣品茗时留下《寄茶诗》写道:“小石冷泉留翠味,紫砂新品泛春华”,其中“紫砂新品”四字意喻紫砂乃新兴的陶器,为紫砂创烧宋代遗下佐证。紫砂泥是深藏宜兴山腹地层中薄薄一泥层,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富韧性。有紫色砂泥,奶色白泥,橘色黄泥,黛色绿泥,猩红原泥等等,被誉为“五色土”。用紫砂泥塑造的佳壶皮色繁多,有白砂、淡墨、沉香、水碧、墨绿、豆青、冷金、海棠红诸多名称。在制壶工艺上明代大师金沙寺僧和供春作了开创性贡献,作品多为自然形、树瘿壶,质坚胎薄,有“供春之壶,胜如金玉”之誉。明末清初大家倍出,壶式千姿百态,尤其注重筋纹器制作,以时大彬、徐友泉为名家,使制壶技艺益发细致,造型由大壶向小壶类发展。制壶造型更讲究空间对比,重复对照,整体形象的虚空感,从而使紫砂壶追求精神享受,身心愉悦迈进一步。康熙、乾隆年,自然形壶广受欢迎,注重施釉和彩饰,代表人物是陈鸣远,他所造壶有意把筋纹器与自然器相融合,再被自然体取代,开创一代宜兴紫砂文丽工雅风尚。清嘉庆年间至光绪年,紫砂造型艺术发生转化,以壶上镌刻画为风尚,式样典雅适古,宜于表现书画艺术为主。西泠大家陈曼生与著名壶手杨彭年、杨凤年兄妹,珠联璧合,携手奏刀,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刻于一体,茶壶成了文人思想和才学的积淀与展示。新中国成立后,以顾京舟,蒋蓉为代表的工艺师,大力开创新工艺,新造型,汇集历代精华,融先贤妙思于壶,使紫砂壶艺术绽放更耀眼光芒。

此件乾隆“圣和”款提梁壶(图一),外观呈紫色,坯体坚致洗炼,砂粒研细。壶身成型工艺用打筒技法打成,壶嘴塑—螭,盘蜒构成多层次立体感画面。提梁浑圆厚实,根植壶身肩部增加了稳定性,壶造型优美构思已蕴玄妙,远望呈“圆”字,壶盖、壶钮、提梁,无论侧视和俯视都交叉呈现“圆”形轮廓,舒畅而自然。提梁壶成形不易,要求对紫泥可塑性和烧成温度有精确估算,是对匠人综合技艺考验。

在紫砂传世品中,有少数题款“雍正”、“乾隆年制”、“贡局”所制官府定烧器,以其精巧雅致而备受青睐。(图二)这件雍正年造团砂泥绘井栏壶就是这类器具典型。泥绘装饰,流行清初,是一种在紫砂坯体上装饰方法。即在已完工尚有一定湿度的泥坯上,用其他色泥或本色泥料堆画山水、花鸟,泥料画出有一定厚度恰似薄雕效果。色泥有乌泥、朱砂泥、白泥等。此壶用乌泥绘竹、菊、蝙蝠。笔意跳跃富朝气。桥形钮内扣绳纹环,小巧可爱。壶盖为平嵌盖,达到“准缝无纸发之隙”水平。壶身弧度与桥钮弧度一致,体现了对称性。壶把向外回转得大了些与嘴的长度契合,求视觉上调和。匠师充分利用紫砂泥特有肌理质感,与朴素玄妙乌泥对比,恰如其分的装饰,达到含蓄而提神醒目的艺术表现力。底款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可见显然是由官府指定装饰,交付宜兴“贡局”烧造,然后奉贡皇室使用,故而弥足珍贵。

(图三)壶身成竹鼓式,桥钮、把柄、壶嘴塑成竹节型,壶盖几片竹叶点缀摇曳,盖内钤“玉麟”椭圆形款。黄玉麟,宜兴上袁村人,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幼孤,年十三学艺,善制供春、鱼化龙式壶,精巧不失古意,善画山石皴法,妙若天成,金石家吴大先后聘请其为自己造壶,得大收藏,壶艺大进,文亦高。

这四把凝取历代藏家真爱的壶中珍品,由上海长城艺术品拍卖公司征集而来,将现身2005年12月28日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

天目瓷 皇家御用品茶神品


天目瓷也称“天目釉”,是以铁质黑釉烧制的陶瓷,主要指古代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窑变瓷器,约在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来我国留学,从浙江天目山带去建窑瓷盏,并称这种瓷盏为“天目”,后来人们把黑瓷统称天目瓷。

天目瓷

天目瓷器釉色名,结晶釉的一种。胎质粗糙坚硬,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黑或褐色釉釉层中透射了状若兔毫的自然结晶釉纹。因其釉中闪现出各种变幻莫测的色彩,又称有黄兔毫、红兔毫、蓝兔毫、黑兔毫等。是在底釉上透出黄、红、黑等色流纹流丝,自然流淌,恰似兔毛悬浮在釉面上而得名。因产率特别底,所以显得特别名贵而受人欣赏。建安的黑釉茶盏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年,起初以烧造无斑纹通体乌黑的茶盏为主,称为“乌金釉盏”,当时只在建安产茶地区流行,北宋初年,朝廷把建安地区划为贡茶产区,建立了北苑茶园,黑釉茶盏也被专门进贡给朝廷。

随着宋代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北苑茶园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贡茶产地,产品层出不穷,以追求冲泡后的茶汤色白为佳,常以“似雪”、“胜雪”赞之。这种独特的茶文化极大地带动了黑釉茶盏的烧制,茶盏的新品种也不断被烧制出来,除了乌金釉盏,后来烧制的兔毫盏成为当时最流行产量最大的建盏品种,这点可以从建盏窑址出土的大部分是兔毫盏得到证实。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意思便是建盏以青黑色为贵,最好是带有月光下兔毫的光泽,就是所谓的兔毫盏。

天目瓷茶盏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

敞口碗:口沿外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俗称“斗笠碗”。

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

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造型较丰满。

精美天目瓷

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也有加强口沿强度,防止烧制变形的工艺上的考量,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饱满,手感厚重,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盏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村中山前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窑址面积约5600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5米,地面上分布着大量的窑具和瓷器残片。从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器物类型有碗、枕、灯、罐、盆、盏、瓶、小玩具和缸等

天目瓷瓷器纹路

从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拣选到的器物标本看,具有产品种类繁多、色彩丰富、釉质新颖而富于变化,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北宋末至金代为鼎盛时期。它的制作手法分别受南方吉州窑系、河南禹州窑及北方磁州窑系的强有力的影响,从而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封天目瓷窑遗址,是继焦作修武当阳峪窑之后,又一处宋金时期北方民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省天目瓷窑遗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李封天目瓷器,是河南天目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绚丽多彩的艺术 东方瑰宝唐三彩


·唐三彩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

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它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溶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烧制过程中,用含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形成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色,但许多器物多以黄、绿、白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或两种,人们统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现藏故宫博物院)制作唐三彩,是先经过舂捣、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状,再修整、晾干后,放入窑内经1000℃烧制,待冷却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焙烧至800℃即可。

唐三彩始见于唐高宗时,开元年间极为盛行,器物造型多样,色彩绚丽,到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在唐代时期作为随葬品使用,用于殉葬。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是馈赠亲友的良品。

·唐三彩

唐三彩不仅在唐代国内风行一时,而且畅销海外。还在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唐三彩。

·唐三彩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唐三彩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国际市场上,唐三彩已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品,曾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产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唐三彩大马、骆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