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鉴别瓷器真伪 > 导航 >

怎么鉴别明代嘉靖时期的瓷器真伪?

怎么鉴别明代嘉靖时期的瓷器真伪?

鉴别瓷器真伪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明代瓷器鉴别

2021-02-12

鉴别瓷器真伪。

怎么鉴别明代嘉靖时期的瓷器真伪?

怎么鉴别明代嘉靖时期的瓷器真伪?方法一:辨胎釉

底足胎釉的交接处多有火石红

从明嘉靖起瓷器胎质已远不如明代早、中期的淘炼精细、致密洁白。嘉靖初期,胎质尚能与正德接近,之后便越见粗糙。虽官窑小件仍胎质较细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质已明显见差,胎色白中闪灰,胎质干涩、空隙较多。瓷釉方面,嘉靖朝初期与正德相似,一般施釉较细腻,中期显肥厚。白釉釉色前期较白,中后期闪灰,多数为亮青釉。有一点值得注意,嘉靖时期青花器物底釉均为亮青釉。嘉靖器底足的胎釉交接处多有一线橙黄之色,也称火石红,这是鉴定的一个依据。

怎么鉴别明代嘉靖时期的瓷器真伪?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线条如硬笔所绘

嘉靖时期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轮廓线条较硬,如用硬笔所绘,由于回青料晕散现象严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线外;这一时期器物纹饰画风稚拙,如孩童所绘一般;纹饰已趋繁缛,画面缺乏层次;人物、动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调,婴戏纹中的孩童头大如斗;麒麟瑞兽老态龙钟。

怎么鉴别明代嘉靖时期的瓷器真伪?方法三:辨工艺

修胎不十分规整

嘉靖时期瓷器制作细致程度大不如前朝,除少量小件器物仍保持着前朝的精细程度以外,大件器物多制作粗糙,时有夹扁现象;嘉靖时期瓷器修胎不十分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时工艺较粗糙,腹部可见明显接胎痕;底足处理不规整,大件器物可见粘砂现象;圈足较浅,盘碗类器物底足足墙较窄,微向内收拢;露胎处常见橙色红色火石红现象。

怎么鉴别明代嘉靖时期的瓷器真伪?方法四:辨款识

嘉靖款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

明代嘉靖年间官窑瓷器款,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可分为青花款、矾红款、暗刻款及刻字涂金款等,但以青花款最为多见。以青花书写的纪念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为主。其特点是字体瘦长,笔画较粗,刚劲中藏秀逸。款字中“靖”字的特点最鲜明,即其左边的“立”位置较高,有的已位于右边的“月”字之上。落款位置和排列方式较复杂。位置已发现的有外底、内底、口沿、颈、肩、腹等处,但以外底落款最为多见,六字或四字分双行排列于外底中心,外加双线圆圈或双方框,也有无边栏的。砂底器仅于写款处盖釉。四字款中亦有个别仿照钱文按“上下右左”顺序作十字形排列的;另见有在器物外底按顺时针排列的“大明嘉靖年造”无边栏六字款,属于罕见的年款。高足杯上的款识多为六字青花款,有的书于内底,做六字双行排列;有的书于足内沿,做顺时针环绕。大件器物中,大盘于口边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围以扁框;大缸则于外口沿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无边栏。

嘉靖民窑

青花发色多数蓝中泛紫

嘉靖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因素逐步增长,加上官窑的压榨也从反面促使民窑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景德镇的民营制瓷业有迅猛发展。嘉靖民窑瓷器遗存较多,常见器物有盘、碗、高足杯、盖罐、梅瓶、香炉等,器物胎土淘炼较细,胎质干涩,间有孔隙;釉面光洁,釉色泛青;器物修胎不够规整,常有变形现象;碗类器物内底常见突起,俗称“馒头心”;盘碗类器物底足足墙较窄,圈足较浅,微向内收拢,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器物底足修胎不十分规整,并常见粘砂现象;纹饰构图趋于繁密,多数用笔草率,瓷器纹饰受官窑影响,以道教题材多见,纹饰题材十分丰富,主要有树石栏杆、花鸟、盘螭、鱼藻、天官、高仕、婴戏、松下读书老人、人物故事、“寿”字等。青花用料为石子青配有少量回青,色调多数蓝中泛紫,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轮廓线条较硬,如用硬笔所绘,由于回青料晕散现象严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线外。这一时期器物纹饰画风稚拙,如孩童所绘一般,纹饰已趋繁缛,画面缺乏层次。这一时期除了青花外,品种还有五彩、酱釉、祭蓝、白釉、绿釉、珊瑚红描金等,民窑五彩器在这一时期大量烧造;民窑青花瓷多数有款,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造”年号款;另外还有吉祥语款,有“富贵长春”、“”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写年月款的有“嘉靖三十五年岁次丙寅仲吉日造匠人明山笔记”款,此外也有书匠人款的,如“”吴文自造“陈守贵造”“陈守钊造”等,另外还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仿款。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明代嘉靖时期瓷器怎么鉴定?


明代嘉靖时期瓷器怎么鉴定?

官搭民烧

由于烧造量巨大,御窑厂无法完成宫廷的派烧任务,当时一部分钦限瓷器,以“官搭民烧”的名义派给民窑完成,代烧官窑器是民窑中的“官古器”户,在民窑“官古器”户中烧造的瓷器,平时供民间上层阶级所使用,这样就使官、民窑之间界限变得不像明初以来那样分明了。

造型古朴凝重

嘉靖时期景德镇瓷器风格与前朝大不相同,大型器物如大龙缸、大罐、葫芦瓶、大盘等的制作日渐增多,而且一般都较粗糙,不注重修胎,琢器腹部的胎体接胎痕比明初的还要明显,但官窑小件器物仍较精细。嘉靖时期,唯重大器,瓷器造型繁杂而拙笨,风格浑厚敦实。琢器中的瓶类多饰活环双耳,执壶垂腹常突起鸡心;最为流行的是各式各样的大小葫芦瓶,这与皇帝崇尚道教有关;大盘的口径达80厘米;还见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银锭形状的盒,其成型工艺难度,远胜过圆器。更有上圆下方之器,合乎道家“天圆地方”的理论,这些为别朝所少见。

嘉靖朝器物虽制作较粗糙,但瓷器制作水平取得了不小成就。在这里必须要提及的是明嘉靖“大龙缸”,大龙缸是皇宫的专用品,一是用来养鱼观赏,二是放置在宫中盛水防火的。嘉靖朝大龙缸瓷质坚硬,胎体厚重,釉质肥厚,使用回青料绘画。由于龙缸器形巨大,制作技术复杂,烧制十分困难,当时有十窑九不成之说。明人王世懋《窥天外乘》载:“嘉靖间……上忽命烧大缸,围至六尺,所用土料青料既多,比入火,十无二三完好者,做是为虚费甚巨,而人莫教言”。到明万历时期已经烧制不出这种大龙缸,万历随葬的青花龙缸,也只好用他祖父嘉靖年间制造的了。

嘉靖时期瓷器多见道教色彩纹饰

由于嘉靖帝尊道教,故当时瓷器上多见道教色彩的纹饰,如八卦、云鹤、鹿鹤、三星等;花纹图案趋向繁缛华丽,但形象却不如以前生动活泼;此时的婴戏图中,小孩的多数短躯头大,而且头后脑勺画得特别大,小孩显得天真可爱,画匠似将全部爱心绘在瓷器上;此时的龙纹还是猪嘴龙,有的张着大嘴,眼睛圆睁,一副憨态可掬的感觉;也有一些正面龙,面部向外,犹若狮头;瓶、罐于肩部多绘有璎珞纹。

嘉靖青花用的是回青,色调蓝中泛紫

嘉靖官窑青花瓷,是以使用“回青”料为标志的明代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又一个突出的阶段,由于采用西域的回青料,青花色泽浓翠艳丽,发色蓝中泛紫。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江西大志·陶书》说:“旧陂塘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石子青产于瑞州诸处。回青行,石子遂废。”可知嘉靖时期景德镇曾用过3种青花料,即乐平的陂塘青、瑞州的石子青和西域的回青。其中“回青”料主要是官窑使用,由官府专门保管。民窑中的“官古器”户可能在接受官府派烧官窑器任务时非法的挪用一点外,一般民窑是不能得到的。因此,所谓“回青行,石子遂废”之说,只是指官窑而言。事实上,即使官窑使用回青料,也一定要和江西料掺和使用。《江西大志·陶书》记载嘉靖时期官窑青花配料的情况说:“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为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石青多,则黑。”嘉靖官民窑青花瓷有各种色泽,由于使用不同成分的青料,而官窑中的典型器那种浓翠艳丽的色调正是由于正确的配比所产生的效果。回青钴料应是今新疆地区所产。

嘉靖瓷器品种繁多,色彩丰富

嘉靖五彩器开创了一代彩瓷制作新局面,色调以红绿取胜,整体给人感觉古朴艳丽。为我国彩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白釉地上直接绘以五彩的器物,其中红彩艳丽如枣皮红色,有时以黄彩衬托,使红黄色重叠,呈现凝厚的橙红色调;黄彩似同蜜蜡;绿彩为大绿;蓝色则以青花代替,色调蓝中泛紫;由于当时烧造红釉器原料缺少和技术退步等原因,多用矾红彩施于白釉之上,来替代红釉。这种彩釉的特点是多数颜色较深而亮,颜色似枣皮的红色,可见用笔涂抹的痕迹;除青花、五彩、矾红彩外,嘉靖时期烧造的品种还有,白釉、黄釉、蓝釉、斗彩、三彩、金彩、孔雀蓝釉、白釉绿彩、白釉黄彩、黄釉绿彩、黄釉红彩、红釉绿彩、黄釉青花、青花红彩、蓝釉白花等,品种十分丰富。

方法一:辨胎釉

底足胎釉的交接处多有火石红

从明嘉靖起瓷器胎质已远不如明代早、中期的淘炼精细、致密洁白。嘉靖初期,胎质尚能与正德接近,之后便越见粗糙。虽官窑小件仍胎质较细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质已明显见差,胎色白中闪灰,胎质干涩、空隙较多。瓷釉方面,嘉靖朝初期与正德相似,一般施釉较细腻,中期显肥厚。白釉釉色前期较白,中后期闪灰,多数为亮青釉。有一点值得注意,嘉靖时期青花器物底釉均为亮青釉。嘉靖器底足的胎釉交接处多有一线橙黄之色,也称火石红,这是鉴定的一个依据。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线条如硬笔所绘

嘉靖时期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轮廓线条较硬,如用硬笔所绘,由于回青料晕散现象严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线外;这一时期器物纹饰画风稚拙,如孩童所绘一般;纹饰已趋繁缛,画面缺乏层次;人物、动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调,婴戏纹中的孩童头大如斗;麒麟瑞兽老态龙钟。

方法三:辨工艺

修胎不十分规整

嘉靖时期瓷器制作细致程度大不如前朝,除少量小件器物仍保持着前朝的精细程度以外,大件器物多制作粗糙,时有夹扁现象;嘉靖时期瓷器修胎不十分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时工艺较粗糙,腹部可见明显接胎痕;底足处理不规整,大件器物可见粘砂现象;圈足较浅,盘碗类器物底足足墙较窄,微向内收拢;露胎处常见橙色红色火石红现象。

方法四:辨款识

嘉靖款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

明代嘉靖年间官窑瓷器款,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可分为青花款、矾红款、暗刻款及刻字涂金款等,但以青花款最为多见。以青花书写的纪念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为主。其特点是字体瘦长,笔画较粗,刚劲中藏秀逸。款字中“靖”字的特点最鲜明,即其左边的“立”位置较高,有的已位于右边的“月”字之上。落款位置和排列方式较复杂。位置已发现的有外底、内底、口沿、颈、肩、腹等处,但以外底落款最为多见,六字或四字分双行排列于外底中心,外加双线圆圈或双方框,也有无边栏的。砂底器仅于写款处盖釉。四字款中亦有个别仿照钱文按“上下右左”顺序作十字形排列的;另见有在器物外底按顺时针排列的“大明嘉靖年造”无边栏六字款,属于罕见的年款。高足杯上的款识多为六字青花款,有的书于内底,做六字双行排列;有的书于足内沿,做顺时针环绕。大件器物中,大盘于口边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围以扁框;大缸则于外口沿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无边栏。

嘉靖民窑

青花发色多数蓝中泛紫

嘉靖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因素逐步增长,加上官窑的压榨也从反面促使民窑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景德镇的民营制瓷业有迅猛发展。嘉靖民窑瓷器遗存较多,常见器物有盘、碗、高足杯、盖罐、梅瓶、香炉等,器物胎土淘炼较细,胎质干涩,间有孔隙;釉面光洁,釉色泛青;器物修胎不够规整,常有变形现象;碗类器物内底常见突起,俗称“馒头心”;盘碗类器物底足足墙较窄,圈足较浅,微向内收拢,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器物底足修胎不十分规整,并常见粘砂现象;纹饰构图趋于繁密,多数用笔草率,瓷器纹饰受官窑影响,以道教题材多见,纹饰题材十分丰富,主要有树石栏杆、花鸟、盘螭、鱼藻、天官、高仕、婴戏、松下读书老人、人物故事、“寿”字等。青花用料为石子青配有少量回青,色调多数蓝中泛紫,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轮廓线条较硬,如用硬笔所绘,由于回青料晕散现象严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线外。这一时期器物纹饰画风稚拙,如孩童所绘一般,纹饰已趋繁缛,画面缺乏层次。这一时期除了青花外,品种还有五彩、酱釉、祭蓝、白釉、绿釉、珊瑚红描金等,民窑五彩器在这一时期大量烧造;民窑青花瓷多数有款,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造”年号款;另外还有吉祥语款,有“富贵长春”、“”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写年月款的有“嘉靖三十五年岁次丙寅仲吉日造匠人明山笔记”款,此外也有书匠人款的,如“”吴文自造“陈守贵造”“陈守钊造”等,另外还有“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仿款。

明代瓷器怎么鉴别真伪?


明代瓷器怎么鉴别真伪?

明代是中国瓷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显着的地位。明代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烧造技术,在宋,元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制瓷工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宋,元时期,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到了明代,五彩,斗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渐发展和流行起来。青花瓷在元代已趋成熟,但存世量极少。经过明代的改进和创新,青花瓷才被推广开来并成为中国明代,清代及现代瓷业发展的主流。

明代瓷器装饰手法已从元以前的刻、划、印、塑等转为彩绘(绘画)为主要手法。绘画纹饰的内容更加复杂多样,植物、动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鸟、鱼及虫等无不入画。明代早期以写意画为主,画风自由、奔放、洒脱;明后期以写实为主,画面抒情达意,简约轻快,极有漫画趣味。

发展周期:

整个明代1368——1644年,先后有十七个皇帝在位执政,共经历276年(除南明外)

其瓷器的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

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

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民窑不仅产量超过官窑,而且烧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以与官窑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2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

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4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

怎么鉴别宣德瓷器的真伪?


怎么鉴别宣德瓷器的真伪?宣德朝制瓷业发展迅速,生产出了闻名于世的宣德青花以及冠绝一代的宣德红釉和五彩,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备受国内外人士的欣赏和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高超的技术造诣。

方法一:辨胎釉

瓷器胎质较细,釉面有橘皮纹现象

宣德时期瓷器的胎,由于瓷土的选择讲究,加上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好,所以胎质细腻、洁白、坚硬。细砂底器物,手感极其细腻滑润,有时可见杂质,呈褐色斑点。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橘皮纹,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气泡所致,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青花瓷釉面较厚,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但莹润度不及永乐时期;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稍显粗犷

宣德时期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纹饰画法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纹饰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画面更加疏朗清新、端庄稳重。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给人一种威慑感;青花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画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

方法三:辨工艺

砂底细白,抚摸如糯米粉的感觉

宣德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也像饺子皮的感觉);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器物底足采用两面斜削的手法,足墙较窄;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由于当时工具所限,除盘碗类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宣德时期工艺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显;器物里釉依然平滑细腻,并可见白色绞丝纹。

怎么鉴别蓝釉瓷器的真伪?


怎么鉴别蓝釉瓷器的真伪?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三彩陶器。高温钴蓝釉瓷器则是元代景德镇发明的。钴是青花的呈色剂,融在釉中,即可烧成钴蓝釉,呈色十分稳定。但是色彩鲜艳的蓝釉,除釉色纯净外,尚须有洁白的胎质映衬,方能显现出蓝如宝石的理想釉色。景德镇陶工在元代发明高温钴蓝釉后,又于明清时发明了回青、洒蓝和天蓝等釉色,绚烂多彩,耐人寻味,现分别介绍如下:

1、洒蓝

洒蓝也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一种蓝釉,制作工艺与蓝釉不同,却与青花有共同之处,只是青花以钴料作画,洒蓝则是将钴料吹于坯上,其装饰效果,取决于钴料吹于坯上的形状。如果是星星点点地吹于坯上,则形成洒蓝的装饰效果。洒蓝釉成熟于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厂遗址曾出土宣德洒蓝釉碎片,观其釉色,似为实验器,说明宣德时开始创新这种釉色。星星点点的钴料融于透明釉中,极类釉中包裹着朵朵雪花,故也被称为“雪花蓝”、“鱼子蓝”。明代宣德洒蓝釉完整传世器物仅见一种钵形碗,高为12.5厘米左右,口径26厘米左右,现知传世有4件,国内首都博物馆存1件,其余3件流散国外,均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款,当是宫中流出之物。

清康熙时,洒蓝釉又恢复了生产,《南窑笔记》称其为“吹青”,并认为是清初新制,实制上当为仿宣德的产品。康熙洒蓝呈色稳定,做工精细,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的。康熙以后历代均有洒蓝釉瓷器生产,仿康熙洒蓝的也不少。鉴定时要注意各时代的造型胎釉产,仿康熙洒蓝金彩容易脱落,常有后世金彩脱落后描金复烧的,一定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后描金的痕迹。现代仿品金彩是用金水烧的,呈色比康熙金彩艳丽,要注意二者的区别。

2、天蓝釉

霁蓝、回青和洒蓝的钴含量均在百分之二左右,如果降低钴含量在百分之一以下,则可烧成天蓝色的高温颜色釉。此种釉色为康熙时始创,雍正乾隆时继续生产,色泽幽雅,传世数量不多,精品均为官窑生产,其造型有瓶、觚、洗、碗等类,基本未见大件瓷物。故宫博物院雍正天蓝釉呈红葡萄纹碗一件,把天蓝釉与釉里红融于一体,清新淡雅,耐人寻味,是代表雍正天蓝釉最高水平的精绝作品。康熙天蓝釉呈色浅淡,雍正略深,乾隆时积釉处微泛淡黄绿色。后仿天蓝釉的胎、釉均与真物有较大差距,注意把握真物的时代特征,鉴定真伪比较容易。现代新仿烧制天蓝釉并非难事,要注意当代高仿作品的出现。

3、元代蓝釉

元代蓝釉产品传世完整者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2件左右。故宫博物院藏蓝釉白龙盘一件,为清宫旧藏之物,盘中心贴塑三爪白龙一条,龙纹矫健,刚劲有力,动态盎然,为典型的元龙风格。同样的白龙盘早年流散国外两件,一件存日本出光美术馆,另一件现存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另有蓝釉白龙梅瓶一件,也是贴塑三爪白龙一条,原有3件,一为扬州博物馆收藏,一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另一件为宫中旧藏,原存颐和园,可惜后被打碎。还有蓝釉白龙罐一件,是残器,为镇江地区本世纪90年代出土。解放后杭州出土元代蓝釉爵杯一件,保定市出土元代蓝釉金彩、蓝釉金彩杯和盘各一件,其呈色蓝如宝石,金彩画法娴熟,灿烂的金光与蓝宝石似的釉色呼应成趣,给人以富丽华贵之感,是代表元代蓝釉烧造水平的杰出之作。此外,西亚地区尚藏有元代蓝釉白龙和白花、飞鸟及海马纹的大盘,直径多在45厘米左右,分别存于伊朗巴士顿博物馆、阿特别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博物馆。这几件蓝釉瓷器当是元代与青花一起生产的外销瓷。

元代蓝釉瓷器传世稀少,且均藏于国家博物馆中,仿制者很难拿到手中,只能比照图录仿制。现代仿品主要出于景德镇,有用煤气窑烧的,也有用柴窑烧的。鉴定时只要把握元代造型胎釉特征,自可识别真伪。如盘底元代真品虽看去粗糙,但用手摸时,却感到平滑,新仿者或过于细洁,或过于粗糙,均未仿到真品原有的神韵。元代蓝釉真品釉色深沉,后仿者多偏蓝色,过于轻浮。

4、霁蓝釉

明、清蓝釉习称“霁蓝”,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与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划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宣德霁蓝釉鉴定要点如下: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5)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凸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6)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传世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遗址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弘治、正德蓝釉瓷器带官款的极少,鉴定时主要是把握两朝瓷器的胎釉及造型特征。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有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接近底足的聚釉处则发黑色。回青釉则呈淡蓝色,没有刺眼的浮光,有些器物的口沿及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见造型仍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民窑也有霁蓝釉瓷多是庙堂所用祭器,以炉、瓶最多,均无官款,但有年纪年款的。

怎么鉴别建窑瓷器的真伪


坐落在福建建阳市水吉镇的建窑是我国宋代几大著名药厂之一,在这里烧制的黑釉瓷器是我国目前瓷器市场上重要的瓷器之一。然而,仿造技术的发达也让瓷器市场上出现了众多的假冒建窑瓷器,尤其是价格昂贵,制作精美的兔毫盏一系列的建窑瓷器。那么,人们到底应该怎么来辨别建窑瓷器的真伪呢?

一、从瓷器的外观来鉴定

对于宋朝建窑所生产的建盏瓷器而言,它们在外观上一般分为敛口和敞口两个类型,大多数的小碗其口大足小,外形类如现在常见的漏斗。在具体的外观设计上,距离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一道圆形棱角,外壁靠近足部三分之一往往不会施釉,而靠近口沿出的釉质颜色大多为深黄褐色,而且釉水分布上下并不均匀,靠近口沿部分较薄,越往下越厚,达到足部时呈现自然垂流的水珠形状。在建窑瓷器当中,建盏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其中在博物馆以及拍卖会上常见的为口径在十厘米左右,高度在六厘米左右以及圈足为两三厘米的中型型号偏多。这些瓷器的外观古朴敦厚,线条自然,并时刻焕发着历史的厚重感。

二、看瓷器的胎体

据科研和收藏界专家研究发现,宋代建窑瓷器的烧制其胎土是使用了当地的富铁瓷土,烧制而成的建盏瓷器的外壁厚度一般在2-8毫米的厚度,足部厚度在一厘米左右,即便如此薄的厚度,整个建盏瓷器依然有一种沉重感,拿在手里压手感较强。由于当时烧制技术上的原因,瓷器的胎体颜色呈现紫褐色,颗粒感重,外观略显粗糙。即便是在后期修胎工艺上,其手法草率,修胎的棱角痕迹明显。故此,体现在瓷器的胎体上表现上大多为圈足留有浅黄色垫饼痕迹,整个胎体略显粗糙,重量偏重。

三、通过看釉质判断建窑瓷器

由于大多数建窑瓷器的烧制是在一千三百多度的条件下烧制而成,此温度下的釉水大多会向下流动,从而导致了瓷器上部釉质较少,足部偏厚,且在颜色上呈现三氧化二铁的黄褐色,受到土壤中化学物质侵蚀,口沿等处还会有坑洼麻子底以及露胎处。

建窑瓷器是我国瓷器当中宝贵的财富,它的出现为我国瓷器文化史添加了浓厚的色彩,希望大家在收藏建窑瓷器时学会辨别真伪,以此让收藏更有意义。

怎么鉴别元青花的真伪?


怎么鉴别元青花的真伪?

元代青花瓷器的创烧产生,以及收藏鉴赏普及,是一个世界性文化课题,更是全球范围内,文博界、收藏界最为关注和热衷的焦点议题。

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立国后至元十五年(1278)便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元贞元年(1295),浮梁县升为浮梁州,在元泰定后“由本路总管监陶”。无论是饶州路总管监陶还是浮梁瓷局管理,元朝政府对景德镇这个地方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景德镇是创烧元青花的圣地,我国同时也是使用元青花最为普遍的地区之一。考古资料表明,凡是元朝统治过的一些重要区域,几乎都能发现有使用元青花器物的痕迹。而来自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考古资料表明,元青花在元朝就被输送至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出口”业绩,充分说明了元青花在当朝时的受欢迎程度和巨大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逐渐增多,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国有博物馆不断从民间收购来补充馆藏,有名气的拍卖公司不断拍出元青花真品,这使得元青花的收藏数量逐年攀升。据2011古董《拍卖年鉴》载:仅2010年在佳士得、苏富比、永乐佳士得、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富德这几个拍卖公司中,拍出元青花瓷器就达11件(假货假鉴假拍不算)。而在国内外市场上,元青花的成交价格也是一再攀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元青花,收藏元青花,研究元青花。元青花已成为古代艺术品中最为热门的焦点话题之一。

元青花显露出的巨大经济价值,也让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机,纷纷设窑烧造仿造元青花瓷器。如景德镇仿造元青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由景德镇陶瓷馆和东风陶瓷厂联合研制进行。从1983年《景德镇陶瓷研究》“在仿造元代瓷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发表的文章说明,开始的仿品是对照着已经发表过的馆藏图片资料仿造。仿造成功后,继而拉开了景德镇民间大量仿造元青花的序幕,各种档次的仿品开始源源不断地分散到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大批仿品充斥市场,令极少量的真品变得真假难辨,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知假鉴假、知假拍假的丑恶现象,给收藏领域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误区。这给一些初涉元青花收藏的收藏者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平和的心态和专业人士的协助引导,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

那么,我们是怎样来确定元青花的真伪呢?

我们也是从学习标本入手的,标本就是古瓷碎片。这些珍贵的古瓷片,正是认识元青花、熟悉元青花、掌握元青花特性的法宝。通过大量的摸索研究总结,才能让我们的收藏研究达到从量变到质变升华,才能练就出一双火眼金睛去鉴别真伪,淘得真品。

有人认为:凭什么别人总是假的,你总是真的?这个问题提的好!正因为我们选择了正确的鉴别方法,靠的是正确的方法、刻苦地专研和脚踏实地地实践精神,才达到“离真品更近的结果”。如在我260多见元代陶瓷藏品中,其中元青花整器和残器大小80多件、元青花重要题材的藏品有20多件。而这些都是我从混杂的民间藏品中筛选征集所得。这批藏品经过了13次展览展示,历经诸多文博界专家和元青花瓷器行家们的反复论证和检验,得到了广泛认可。

人们常说,真正的古董是可以对话的,那就要看你是不是真正地认识它、了解它、熟悉它了。在社会上征集摸底的实践经验告诉我:绝大部分的好藏品已经被一些懂行的收藏家收藏起来了。比如有一件元青花花卉出戟瓶,是在南京早年发现的,先后

被藏友们转来转去几次易手,大家谁都没有重视这件瓶子的最大意义,最后转到了一位南京当地知名收藏家手里。后来,经元青花俱乐部的一位会员介绍,我看到了这件出戟瓶,非常喜欢便提出求购。起初,这位藏家舍不得转让,经过几次做工作,最终如我所愿被我购入囊中。经过简单修复后,它便成了我收藏品中最珍爱的藏品之一。后来,北京大都会馆在举办展览时还曾把这件出戟瓶当作标志性器物来做宣传,可见这件器物还是在瓷器藏界引起足够高的重视和认同。

一般情况下,只要听说哪里有元青花的消息,我都会尽力安排时间“飞奔过去”。再远,也会抽空跑一趟去看看到底是真是假。回想起10多年前在内蒙古地区征集时,每一次出门都特别渴望见到元青花。正是在那一时期,让我收获大量的元青花瓷片标本,对我收藏鉴识元青花,起到了很大帮助。

在鉴别时,除了对器物常规的胎土、釉面、画工、纹饰、器足、手头,以及正常磨损和使用痕迹的辨别,我们不会忘记对高仿品制作进展的信息重视和研究,尤其是对用特殊手段制作的高仿品欺骗性加以防备,要了解到真实的仿造信息不可忽视。

经过近20年的收藏经历、实践磨练,反复的藏品展览,每一次的展览、展示都能结交一些玩真货的专家和藏友,每一次的征集交流,都能丰富自己的藏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鉴别经验。目前,我正在做的一项工作是,有计划地把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元青花藏品和碎片标本慢慢地积聚到一起,待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做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元青花展览,展现给社会。我想,这个工作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我的体会:1.在收藏交流学习中一定要找对门路和结识良师,包括书籍资料一定要寻找正确,参考图标选用确保正确。2.认识真品要从标准的标本入手,经常不断地对照标本交流,认识真品,熟悉真品,多看博物馆里的资料核对实物找感觉,从社会实践中不断摸索找灵感。3.藏品要勇于亮相,多举办藏品展览、展示、讲座、交流,以此机会结识有实际经验的高手、结识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倾听业内人士的评论和意见,不断取得收藏鉴赏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在多次的展览中,笔者曾受到过国内外大批元代瓷器研究专家们的赞扬和积极评价。藏品中,选择收藏了有代表性的元青花标本1000多片,有一些在元代陶瓷中属于特殊品种,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尤其是带有文字的元青花“火照”60多只。这一批“火照”,对研究元青花的烧造生产的形成,以及烧制成熟的过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学术价值,是研究元青花烧造试品、成熟样品的重要资料。

我国南京博物院着名瓷器专家、有着“青花王子”之称的张浦生老师,曾6次来京指导我的收藏研究工作,并欣然为我题词:“苦尽甘来与时俱进”。国际着名的收藏机构香港天民楼的掌门葛师科老先生来观看后,给与很高赞誉,并热情邀我去香港看他们收藏机构的27件元青花藏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泰斗级专家耿宝昌老先生一行,参观后同样给予很高的评价。国内一些知名收藏研究机构表示出极大的研究兴趣,国际着名收藏家族给予很高的评论。国内一些科研机构也主动来承担一些科技测试,想来证实眼学和科技测试的是否一致。在几年中,国内外已有超过100位研究元代瓷器的专家学者来我馆指导收藏鉴别工作,很多都是着名的大专家,用科学而严禁的专业精神和谦诚热情的品格对我的收藏给与了积极的建议和帮助。

我国是元青花的主要产地,也是使用元青花的重要场所。民间有元青花的遗存,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元代器物还待我们去认知和发现。民间会经常发现一些普通的元青花器物,虽然这些元青花可能有的器型小、发色浅淡、绘画简单,市场价值不是很高,但它们的历史文物价值却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把这些零散的藏品串联、整理出来,一定会有很大收藏研究价值。然而大众收藏一般都喜欢把眼光盯在档次较高的漂亮藏品上,总是抱着要发大财的心理去收藏,如果是这种目的,我要告诫大家: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我收藏这些器物和标本的来源有几个方面:1.海南渔民早年从南沙群岛打捞上来的元青花出水瓷片标本;2.内蒙古地区元上都附近元代皇宫旧址和生活遗址大量出土标本;3.北京元大都皇宫遗址和附近生活遗址出土的大量元青花标本;4.景德镇元青花窑址发现的大量元青花标本和火照及窑具;5.祖国各地大面积的城市改造出土,散落在民间收藏家手里的元青花标本(南京、扬州、杭州、安徽、河北等地);6.有名气的拍卖公司和国外的个人收藏机构。

为了更好地做好民间元青花收藏鉴赏摸底工作,我创办组建全国性的元青花收藏俱乐部,会员已有80多人,其中有骨干力量数人,已经形成了收藏鉴赏元青花较为成熟的专项研究机构的基础人选,元青花俱乐部每年组织会员到有学习意义的遗址和城市举办民间藏品展览、讲座和义务鉴定,在艺超网元青花版为藏友网友义务鉴赏、鉴定,结交更多的藏友高手做朋友,引导初藏者们找到正确的收藏方法,劝解怎样去理解收藏,怎样做到快乐收藏。

我们已经形成了有一定水平的鉴赏圈子,我们这个圈子,相互提醒、相互解答、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的风气已经逐步形成,很多会员有眼力、敢说话,积极参与俱乐部活动,我相信他们今后应该是民间收藏、研究元青花的骨干力量,是值得信赖的藏友和朋友。我也非常感谢很多藏友朋友源源不断地提供的信息,尤其是,经过筛选,选择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为我的藏馆收藏品增加了光彩。我坚持实事求是,认物不看人,不为金钱诱惑,敢于说真话,不骗人、不坑人,这是我的处事原则,也是我做人、为人的法宝。

目前,对于元青花的研究,我们国内的实物资料相比国际上要多,应该说已经走在世界的前面,但民间的研究仍不可忽视。因此,普及元青花收藏鉴赏知识、提醒收藏误区和陷阱以及提高民间收藏研究保护意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怎么鉴别建盏的真伪?


建盏是中国宋代的八大名瓷之一,是宋代皇室的御用茶具,因为产地在宋建宁府瓯宁县,所以称之为是建盏。建盏产自于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窑,从建窑出产的瓷器极负盛名。在宋朝,人们十分喜欢斗茶,而建盏作为斗茶的极佳茶具,深受人们的欢迎。根据文献资料,在当时有很多诗句来描述建盏,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等。怎么鉴别建盏的真伪?

一:看外观(造型)。

宋代建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

二:看胎体。

宋代建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

在“建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


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

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对于这种异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说市场中流通的就没有真品,但是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就成为各位藏友首先需要学习的问题。

就鉴定来讲,没有捷径可走。但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理智,就是我们获取好方法好捷径的基础。如果没有理性的东西,总想跳跃式的寻找途径、捡些漏,我认为是最危险的。本文主要是论述自己在对古代瓷器“目鉴”过程中积累的心得——痕迹鉴别方法。

对古陶瓷的鉴定来讲,从传统上,不外乎对瓷器的胎、釉、款识、纹饰、烧造工艺、制作工艺、窑口特征几方面来鉴定。有的书上或者有的专家在讲课中,对一些时代特征的分析非常透彻,目前尚难以突破。但是,也很难让人理解。为什么呢?应为所有结论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书。比如说,宋代定窑胎子非常致密,釉色非常莹润,有牙黄色泪痕。莹润到什么程度、致密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你认为润、致密;我认为不润、不致密;没法比,无法量化。如果拿宋代定窑的胎质跟明、清代相比,它肯定胎子不是很致密,烧造温度没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的温度高。

许多收藏爱好者反映,瓷器教科书上描绘的词汇,读起来非常动听,却很难理解。究其缘由,主要是感官的东西太多,缺少量化的标准,很难让人掌握。古代瓷器年代的鉴定取决于什么?是鉴定者的感觉?是鉴定者经验的积累?还是鉴定者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如果说三者都有,依然让人难以理解。于是,不知何时鉴定者在神秘光环的照射下令人敬畏,不止让同行迷茫,更让藏友“敬仰”。由此看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各式鉴定证书能有这么大的市场了。

对古代瓷器鉴定是否真的没有标准?我认为,鉴定古代瓷器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有广义概和狭义两种概念。

1、广义的概念是类比法。比如说龙泉窑、越窑、临汝窑还有钧窑,每个窑在随着它的早期、中期、晚期的发展进行类比;同时也可以各个窑之间相类比。由此,得出胎、釉、绘画、款识、窑口及烧造工艺的鉴定方法。关于这五个方面鉴定方法,我认为有关瓷器鉴定的书中已经写的很多了,这里不做赘述。

2、狭义的概念是痕迹鉴定法。是笔者在对古代瓷器鉴定过程中的心得。用观察痕迹的方法去鉴别古陶瓷的真伪,我以为这种方法属于狭义鉴定方法概念的范畴。因为这种方法的特点有两点优势:A、便于入门初学,不掌握基础鉴定方法者应用;B、对具有鉴定古代瓷器能力者,有更上一层楼感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怎么鉴别明代嘉靖时期的瓷器真伪?》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怎么鉴别明代嘉靖时期的瓷器真伪?》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鉴别瓷器真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