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疙瘩的形成 > 导航 >

瓷器鉴定中的蛤蜊光是如何形成的

瓷器鉴定中的蛤蜊光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瓷器疙瘩的形成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如何鉴别好的瓷器

2021-02-15

古代瓷器疙瘩的形成。

瓷器鉴定中的蛤蜊光是如何形成的?在瓷器鉴定中,对一些古瓷彩釉上以及釉边出现的类似蚌壳内侧的珠光样的光晕,称做蛤蜊光。那么,瓷器鉴定中的蛤蜊光是如何产生的呢?

从物理光学角度来看是一种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含可见光各种频率的全色光(即白光)经厚薄渐变的透明体里外两层表面的反射后,发生光的干涉(不同频率光波的叠加)出现五颜六色的光,这就是光的薄膜干涉现象。这种光的干涉现象,在水面上的汽油、肥皂泡、贝壳上都可以看到。瓷器上的釉上彩年久有氧化物析出形成薄膜,或在存放环境中外部物质在釉面结成透明薄膜,也会产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即出现“蛤蜊光”。但由于各种颜料的化学组成不同,“蛤蜊光”的强度也不同。通常以绿色较重,其余次之。乌金釉、醤釉的表面通常也有“蛤蜊光”,甚至在白色瓷器釉面上也偶尔可观察到“蛤蜊光”。形成“蛤蜊光”大概至少需几十年。这种特有的迎光显现,避光消退的光怪陆离的光晕,成了古瓷的特征,因此也成了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蛤蜊光”与“窑变”不同,“窑变”是在瓷窑中发生的,“蛤蜊光”是在使用或存世岁月中出现的;窑变是釉质色彩的变化,蛤蜊光只是釉表面的浮光。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浅谈瓷器上的『蛤蜊光』


含铅的釉上彩瓷、低温铅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发生的变化,会在瓷器表面产生一种膜状物。日复一日,随着“瓷龄”增加,这种膜状物也会慢慢地增加、增厚,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产生类似蛤蜊壳里面那种闪烁的“光”,故人们称它为“蛤蜊光”。再增厚到一定程度,还会出现“银色釉”,但“银色釉”遇水即会褪色。据我们从祖传的数十件官窑釉上彩瓷器中得出:大致要150年的“瓷龄”,才会出现“蛤蜊光”现象。

“大清道光年制”直径13.5厘米粉彩碟,就有“蛤蜊光”;图二为“同治年制”高5厘米粉彩小碗等就都无“蛤蜊光”。但这不是绝对的,“瓷彩”不同等,快慢亦有异,如蓝彩出现“蛤蜊光”现象就较快;瓷器所处的外界环境情况不同,亦有快慢。

人们原来认为“蛤蜊光”人工不能仿制,故把“蛤蜊光”作为鉴定古陶瓷的重要标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造赝者,用“电光水”、真空镀膜法制造“蛤蜊光”;景德镇的仿古瓷厂,改进工艺配方,使一出窑的五彩、粉彩瓷就有“蛤蜊光”现象。高仿釉上彩的清代官窑瓷器,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现在作旧的康熙朝五彩梅瓶赝品,高33厘米,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楷书六字款。一、因其通体“蛤蜊光”均匀,蓝彩周围“蛤蜊光”尤甚;二、自然旧貌划痕、光泽不自然;三、人物面部画得端正;四、底无明显的旋纹痕和“黑疵点”;五、瓶内壁“包浆”不对头。

古陶瓷鉴定不是件容易的事,从事收藏离不开鉴定。古陶瓷鉴定,不但要了解历代真品的诸多工艺特征和出现的真正自然旧貌外,还要时时掌握现代仿制技术发展情况。要真正地了解和熟悉古陶瓷真品和现代仿品之间微小差异,以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鉴定是件严肃的事。为人鉴定,“鉴”不出的,忌说模棱两可的话;“鉴”出的,更忌为谋私说假话!

如何从瓷器的釉面鉴定瓷器的年代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的,商朝的原始瓷到东汉,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常凝聚成芝麻点状。早期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在不断改进与优化。

白釉是从北朝才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在古瓷中较少见,一般被认为烧制较晚,但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已有偶然窑变的棕红器物。唐代至宋代的古瓷中有许多土黄釉色的器物,可能与古代方位和五行学说有关。中为土或黄,代表神权、中央、集权,所以在封建集团特别崇尚这种色调。

以上关于古瓷器釉面这种现象,反映了不同时期瓷器釉面是存在差异的,可能是颜色、釉层厚度、形状以及宗教色彩等等。那么按照此理论来说,既然不同朝代瓷器釉面有所差异,那我们应该可以通过瓷器的釉面来鉴定瓷器的年代。

但实际上,通过瓷器釉面来鉴定年代一直都是古瓷鉴定的一个难题。因为瓷器的保存、使用、流通、环境完全不同,导致了瓷器釉面的“老化”程度也完全不同,如出土的与出水的瓷器虽同属一个年代,但它们的釉面风化和被水腐蚀的程度是不同的。

因此,用瓷器釉面来准确鉴定瓷器的年代是很难的,至少用肉眼是无法判断的。但是,借助现代高科技,可以做粗略的鉴定,常见的方法有“热释光”、“元素鉴定法”。

本文简单介绍热释光鉴定法,它有叫有损鉴定。陶瓷胎中含有的不同矿物(石英、长石和方解石),其中石英含量最大,具有最强的热释光效应。热释光方法是通过测量所累积的辐射能得出矿物古剂量,古剂量除以年剂量可以得出该器件烧制后距离现在的时间,从而达到断代鉴定的目的。

另外,还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通过高倍放大镜、专用陶瓷鉴定显微镜,也可以有效的观察瓷器釉面,准确率也非常高。因为做旧只能做在外表而无法做到釉面里,所以通过自然老化痕、老化纹的层次感也可以辨别。

年代久远的釉面质变收缩会形成萎缩纹(即皱皮现象),如老人的面纹。萎缩纹在适度的光照下晃动易见,放大十倍左右效果最佳。唐至五代时期器物的萎缩纹相对明显,宋代以后已呈递减之势,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显看到此纹,乾隆瓷器的釉面大多有橘皮纹。

瓷器形成缩釉的主要原因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即缩釉。那么形成缩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形成缩釉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釉料时,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

如何鉴定珐琅彩瓷器的真假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有特色、釉上彩中最为精美、清代的代表性瓷器之一的瓷器,在雍正时期开始创烧,到雍正、乾隆的发展,每一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也将珐琅这一彩料彩瓷器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也是珐琅彩发展的巅峰时期。在康熙晚期皇帝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在瓷胎上创造出了新的彩瓷品种,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以及蓝色最为常见,还有一些宜兴的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有诗、书、画等相结合的艺术品,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瓷器不仅实用性能较好,也有着较高的视觉审美性。

珐琅彩的工艺尤为的讲究,从瓷器的底胎、画工、图案、色彩要求的非常严格,选胎要求其胎壁较薄,画工要求极为的规整、图案色彩的搭配要紧密结合以及胎质要求较为细腻,做工工艺较为复杂且烧成率较低,有着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清代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黄、红、蓝、绿等色为主,内容多以缠枝牡丹、缠枝秋葵、花卉等,色彩、绘画以及款式都贴合了当时瓷器烧造的特点。我们在进行购买的时候主要注意其显著特征,如:所有的色彩以及绘画都在器物外面,内壁较为洁白、底部有圈足、深弧壁,制作工艺较为精湛,不会出现质地不平的情况。例如:以康熙时期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色泽以蓝色为主,光润度较高,加上牡丹等花卉的衬托,使其碗的层次更加的丰富。从其碗内看,做工较为的精细且内部施加的釉色工艺较好。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延续了康熙时期的珐琅瓷彩绘,但是最为特殊的就是通过“勾”、“画”、“染”等工艺,对纹饰的细节刻画以及生动性上有了更加深层次的展现,特别是芙蓉鸳鸯、牡丹、麻雀、八哥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融入其中,贴合了当时的社会风情,雍正水墨珐琅彩以及蓝彩山水珐琅瓷器都是非常著名的瓷器。我们可以通过观其工艺以及细节之处的刻画、纹饰花样来进行判别。

乾隆时期的虽然在烧制量上较少,主要对绘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更加注意颜色以及配景,所以我们在进行辨别时,要注意圈足外墙的纹饰、形态。现今的珐琅彩瓷器深受大众的喜爱,一方面是它的色彩、另一方面是做工,康熙时期的色彩浓重、雍正时期的清新淡雅以及乾隆时期的精美复杂的纹饰都是我们进行鉴定的方式。

珐琅彩瓷器鉴赏及成交价格参考:

1:清雍正珊瑚红地珐琅彩牡丹纹碗,尺寸:直径12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RMB 4,424,000 ,成交时间:2013-12-15,拍卖公司: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雍正年制”,本朝官窑。

此碗以珊瑚红为地,上绘蓝彩对角牡丹三朵,花瓣边缘以黄白二色渲染,衬托出阴阳反侧之态,四周辅以绿彩枝叶,翻卷自如。底为青花双方框“雍正年制”四字楷款,色泽淡雅,章法规整。制作工艺、纹饰均沿袭康熙朝,绘画技法、纹饰风格摹自西洋,符合康雍时期宫廷对西洋艺术追求的历史背景。款识与前朝风格一脉相承,是极为尊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此类彩瓷为雍正朝颇为独特之种类,宫中此类碗在清代乾隆时期所配制的木制匣盒上称为珐琅彩瓷器。同类之作尚见巴黎吉美博物馆有藏。

2:清康熙珊瑚红地珐琅彩九秋同庆小碗,尺寸:直径10.8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4,370,000 ,成交时间:2011-11-13,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四字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雍干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创始于康熙朝,是在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故在当时也称作“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它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无论用料、绘工,皆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故其一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

此碗胎体细薄坚致,内壁施白釉,温润莹美,外壁施珊瑚红彩为地,色泽匀净浓妍,以诸色彩料绘就牡丹、秋葵、菊花、兰花、罂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药、栀子花等九种秋天盛开的花卉,构成九秋图。图中花枝招展,风姿绰约,妍美妩媚之态在秋日华光之下一展无遗。绘画技巧高超,以彩料之浓淡的变化来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突出花卉的立体感。布局繁密有致,自带清疏之气。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遂集九种秋草于一图,寓意九秋同庆,共贺丰收。底以青花双方框内书“康熙御制”四字款。整器隽秀娇巧,堪称收藏绝品。

3:清雍正蓝地珐琅彩花卉"万寿长春"字盌,尺寸:直径11.7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4,034,100 ,成交时间:2002-10-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秋季拍卖会。

4:清康熙黄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碗,尺寸:直径13厘米,估价:RMB 1,800,000 ~ 2,600,000,成交价: RMB 3,190,000 ,成交时间:2004-06-07,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春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楷书款。

碗地子为明黄色,以衬托四朵黑粉二色花瓣的莲花,绘者用绿、紫、蓝等色绘莲花的卷叶,并用丰富的色彩描绘细微之处,图案生动,形态逼真。绘者运用了康熙皇帝所喜爱的西洋透视法,色彩浓淡处理适度,赋予画面生动的立体感。同时,多姿多彩的颜色增添了欢快的色调。表面晶莹剔透的釉质,与画面浑然一体。

5:清雍正御制珐琅彩月季海棠图盌?,尺寸:直径12.7厘米,估价:HKD 1,8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2,880,000 ,成交时间:2007-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方框蓝料《雍正年制》楷书款。

口微撇,深腹,圈足。胎体轻薄,内壁光素无纹饰,外壁绘嫩黄色月季和粉红海棠,诗题朱庆余的《题蔷薇花》:「粉着蜂须腻 光凝蝶翅明」,「佳丽」迎首,下钤「金成」、「旭映」红料印,底蓝料双方框《雍正年制》楷书款。在雍正皇朝短短的十三年中,把粉彩工艺推到了高峰,如此?绘月季、海棠,意境清幽,色彩绚丽,幽姿淑态,互相辉映,正如《陶雅》曰:「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

6:清雍正珐琅彩白地轧道牡丹玉兰花卉瓶,尺寸:高23厘米,估价:RMB 1,800,000 ,成交价: RMB 2,016,000 ,成交时间:2008-10-11,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8金秋(第63期)拍卖会。

7:清雍正珐琅彩红地西番莲纹茶碗,尺寸:直径11.6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 ,成交时间:2013-11-17,拍卖公司: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雍正御制”四字二行双方框楷书款。

此品碗形较浅,外壁以浓艳的红彩为地,绘三组西番莲纹,花叶翻转自然,以不同彩料区别阴阳向背,富有立体感。胎体坚致轻盈,釉面莹洁温润,填彩准确,色料鲜亮妍丽,为雍正时期彩瓷之精品。

8:清乾隆珐琅彩万花锦碗,尺寸:直径10.3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1,365,000 ,成交时间:2000-10-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0年秋季拍卖会。

9:乾隆年制珐琅彩花鸟瓶(一对),尺寸:高17.8厘米,估价:RMB 35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1,035,000 ,成交时间:2013-07-12,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铭文:高邮。秀擢三秋干,奇分五色葩。碧,露。款识:乾隆年制。

如何鉴定钧窑瓷器的真伪?


钧窑瓷器的生产制作自元末以后渐次衰败。明代万历年间,钧瓷的“钧”字因犯了神宗朱先生的名讳,窑场被官府封闭,此后钧瓷生产一蹶不振,陷于濒临绝境的地步,尤其是钧瓷烧制过程中自然窑变的奥秘更是技艺失传,无人知晓。直到清光绪五年(1880年),禹州神垕镇钧瓷世家中的芦天恩、芦天福、芦天增兄弟三人,由于受古董商高价收买宋钧的诱引,在小型发掘中得到启发,立志恢复钧瓷,此后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钧瓷的烧制开始有了初步的成果,并由此展开了恢复生产,烧制出了色彩单调的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宋钧“雨过天晴”器,此后又在“天晴”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抹红、飞红等新工艺,虽然这种彩斑红暗,较“宋钧”呆板,但毕竟大大前进了一步。

1907年,芦氏第二代艺人芦光东已成为一名优秀的钧瓷工匠,其作品“折沿盘”、“乳钉罐”等,被误为“宋钧”而被大英博物馆珍藏,“两个桃子”钧品青绿挂红,形象逼真,玉润晶莹,致使开封“群古斋”古玩铺以四百块银元重金买去,误作为出土宋钧珍藏。芦氏家族烧制的钧瓷精品与宋钧相比,几能乱真,因此有“芦钧”之称,在当时古董商中间还流传有“谨防芦瓷,小心上当”之说。

芦氏仿宋钧是近代最早、也是较为成功的仿伪之作,对恢复钧瓷的生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精品之作虽已达到了真假难分的程度,但还是有较为明显的破绽。如仿宋钧釉绝无“蚯蚓走泥纹”,窑变红斑发暗,且内外各半,自成片段,不及宋钧自然。这与当时人们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对钧瓷窑变釉的呈色机理和烧制过程中釉面出现的各种复杂变化还不能充分认识有很大关系。

钧窑瓷器仿制品的大量出现应该是近几年来的事,这是受到收藏之风日甚于日、古董市场日趋活跃以及作伪者趋时牟利等多方面的影响。由于钧窑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纹装饰,故其作伪者主要是伪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

1、鉴定钧窑瓷器的真伪,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1)科学技术手段 如“热释光”和“火化种子分析”,这两种方法误差较小,测定古瓷的烧制年代准确率较高,但在测试时均需在器物上的钻孔,取出少量的样本,会对器物产生损害。

(2)凭借经验 这种方法虽然带有主观因素,但其简便易行,不受其它条件的限制,所以目前鉴定瓷器的真伪大多采用这种办法。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经验”,不仅指的是要了解钧瓷作伪的方法,更要了解钧窑瓷器在不同时期的造型、釉色的变化及烧制情况,有时还需要用“推理”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辨别真伪。例如,现在我们在古董市场及某些私人的藏品中时不时地可以看到北宋钧窑的“官钧”产品,有盆托、鼓钉洗之类的,其制作还说的过去,并且底部还刻有证实其官钧“身份”的数字号码,这对于一些连钧瓷真品都很少有机会上手的陶瓷收藏者来讲,无疑是个“机会”。但买到手后,请专家一鉴定,才知又交了“学费”。其实鉴定北宋钧瓷官窑产品的真伪应该是一个最简单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常见问题:北宋朝廷设立官窑生产钧瓷是专供御用的,严禁民间使用,凡是烧坏的一律砸碎深埋。70年代禹州钧台窑全面发掘时,钧瓷官窑产品一件完整的都未得到,由此可知官钧的使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它不可能流散于民间。所以现在我们在市面上接触到的宋官钧瓷器基本上都是假的。

现代仿钧的产地一般还是源于禹州的神垕镇,这里不仅有烧制钧瓷的优良传统,而且还集中了一批当今最优秀的钧瓷制作高手。神垕镇的钧瓷制作近几年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釉色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它也面临着产品的销路问题。笔者所熟识的几位钧瓷艺人就曾抱怨:现在的收藏者不喜欢新货,有些厚古薄今。在这种情况下,神垕钧瓷也开始生产仿古瓷,如尊、瓶、炉、钵、碗、盘等,其造型一般是仿宋、金、元时期的民窑器形,制作工艺和斑彩装饰也力求与之相似。仿古瓷的制作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人为地将之做旧,充斥于古玩市场,不仅会对古钧瓷的形象有所损害,而且也容易使古玩市场产生混乱。

2、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看其制作工艺。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现代仿钧瓷器有些是批量生产,它采用某种材料作成模具,然后用“注浆法”灌注成型。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匀,份量较轻,更有粗制滥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这是作伪者最拙劣的一种作法,聪明一些的则在器物的内部,如瓶类的瓶体内,人们不易察觉的部位,人为地粘些其它物质(如水泥)以达到古钧瓷厚重的感觉。或者在“注浆法”成型的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但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与真正“手拉坯”均匀的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轮指痕不仅粗糙,而且每一圈与每一圈的轮指痕分布极不均匀。

其次,看其釉色和釉质。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虽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由于中原地区地下水含量较少,土壤中的含碱量适中,所以无论是墓葬,还是窑藏出土的钧瓷,都很少有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其釉质往往产生出类拔萃的钧瓷,令人赏心悦目。现代仿钧器不管是仿宋钧的造型,还是仿金、元时期的钧瓷的特征,其釉色多为天蓝,很少有天青、月白釉。而且为了达到与出土钧瓷相近的釉质,刻意伪造土锈或作去浮光的处理,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釉色发乌,不自然,看上去极不舒服。

其作旧及辨别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其浮光的效果。虽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无数平行的摩擦痕。

(2)将新仿的钧瓷放入含有酸性等带有腐蚀性的溶液中浸泡,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伤痕。

(3)作伪者有时也意识到了上述方法给钧瓷釉面带来的损害,所以也采用含有油类的软布进行抛打,同样可以使釉面产生出柔润的效果,但是与真品釉面光滑细腻的手感明显不同,作伪处理过的钧瓷釉面触摸时有油质感。

(4)在酸性物中浸泡之后,马上以土覆之,作出人为的土锈,且这种土锈渗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骗上当。其实根据近几年来北方出土的钧瓷,以及在钧台窑发掘所获得的大量钧瓷标本来看,钧窑瓷器面上的土锈很少,出现大块土锈粘结的现象更为少见,大都呈现出一种光洁细腻的效果。有些作伪者以粘合剂作出的土锈粘结假象,实为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之举。

(5)人为剥釉现象。作伪者有时故意在钧瓷的底足部分剥去一部分釉层,露出胎质,以期达到给人以年代久远之感觉。由于现代仿钧与古代钧瓷真品的制胎原料源于同一产地,故其胎色十分接近。但是与真品的自然剥釉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伪品的破绽:真品的剥釉断面基本上是直茬,伪品的剥釉断面是斜茬。

对于钧窑瓷器的辨别,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钧瓷真品釉面上的块状窑变斑为紫红色;仿品的窑变斑不是偏浅就是过深。仿品的胎色较之真品稍浅,同时由于古代胎泥淘练的工序繁复,所以胎质细腻致密,而现代钧瓷的胎泥淘练较为简单,胎质断面有时有杂质或产生孔隙。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钧瓷生产的观察发现,现代仿钧瓷器大部分都达不到宋钧制作工整、釉色玉润晶莹的工艺效果,大多仿品只是比较接近于金、元时期的钧瓷风格,但胎、釉与金、元时期相比又显得较单薄。

总之,钧瓷真伪的辨别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彻底掌握的学问,它需要日积月累地不断学习、观察和揣摩,更需要经常了解现代钧瓷的发展状况及仿钧生产工艺变化的新动向。

如何鉴定正德年制瓷器的真假


作为明代第十位皇帝,正德皇帝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可以说是奢侈无比。他对生活的奢侈需求也推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比如景德镇瓷器。为了满足正德皇帝的需求,景德镇在瓷器器形和品种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创新,出现了很多独特的存在,而正德皇帝本人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装饰有阿拉伯文字的瓷器,这是正德年制瓷器的典型特征,那么,正德年制瓷器的真假如何鉴定呢?

如何鉴定正德年制瓷器的真假

1、看胎釉

釉中气泡较多且比较小,看起来和鱼子差不多,胎质比较白,而且细密,干涩。

2、看纹饰

正德年制瓷器的纹饰比较柔和,采用的是双钩填色法,不分阴阳,画面没有层次感,而且布局比较繁琐。

3、看工艺

正德年制瓷器正处于由细致向粗糙过渡的时期,小件虽然依然秀美,但大件已经出现厚重的情况。由于胎质脚软,盘子多有塌底的情况出现,足底有露胎可见黄溢,火石红痕较多。

4、看款识

正德年制瓷器为两行双圈楷书,有青花款、矾红款以及暗刻款。正德年制瓷器的暗刻款多用在素三彩上,为四字楷书款,矾红款则多为官窑年款,青花款多在器物外底可见,为双行并列。通过款识也能鉴定正德年制瓷器的时期,但同样的,现在造假很多,款识鉴定只能当做参考,不能用作唯一标准。

正德年制瓷器的特征

正德年制瓷器的造型非常丰富,除了继承前朝的造型之外,还增加了很多新品种,比如梅瓶、双兽耳瓶、出戟瓶、葫芦瓶等,花盆类也有长方、六方以及菱花、八方等。供器类包括烛台、笔盒以及四层式圆盒、砚台、水滴、花插等,碗类有鸡心碗、高足碗、大碗、诸葛碗,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宫碗,其器型是口沿外撇,腹部深宽的,这种碗也被称为是正德碗,声誉非常高。

正德青花的原料分为两种,一种是石子青,一种是回青。正德朝的青花碗也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和弘治晚期差不多的,色料用的是江西上高县的石子青,发色稳定,少部分暗沉,有晕散带褐色铁锈斑。晚期则改用回青料,这种料制作出来的青花蓝色中带有紫色,与之后的嘉靖朝时期的青花相同。

正德年制瓷器中的典型瓷器非三彩莫属,正德素三彩以黄色、蓝色、绿色、紫色为主,不用红色,因此被称为是素三彩。景德镇素三彩烧制始于成化时期,在正德时期是最好的,不仅色泽浓艳,且材料细润,纹饰洒脱。

正德瓷器精品鉴赏及拍卖成交价格:

1:明正德黄地青花花果纹盘,尺寸:29.3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HKD 15,800,000 ,成交时间:2005.10.2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5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正德年制》款。

2:明正德青花朵云双龙纹盘,尺寸:直径22.5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2,200,000,成交价: RMB 3,105,000 ,成交时间:2017.12.1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正德年制」款。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通体罩施白釉,釉质滋润,釉面匀净,微泛淡青色。内外壁皆以青花为饰,发色淡雅,浓淡相宜。盘心双圈内饰三朵灵芝形云纹,口沿装饰一周卷云纹;外壁饰双龙赶珠图样,双龙作追赶之状,雄姿遒劲,威势凌人,气夺千里。外底双圈内书「大明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字迹工整,结构清秀而笔力内蕴。其「德」字书写颇有特色,心上无横,也为此一时期官窑款识书写特色。如本品外壁描绘双龙赶珠纹样,盘心描绘品字形云纹,于洪武一朝既有烧造,并延烧至万历时期。据《明太祖实录》记载:「甲申,上入婺州……城未破先一日,有五色云见城西,氤氲如盖,城中望之以为祥及城下,乃知为上驻兵之地。」并于实录中数次记载五色祥云,皆为「圣德」所致,是为祥瑞之兆。故而祥云成为有明一代新样之吉祥纹饰延烧不绝。

3:明正德斗彩缠枝花卉撇口尊,尺寸:直径13.8厘米 高10.7厘米,估价:RMB 2,3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2,645,000 ,成交时间:2017.12.20,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品为较罕见之明正德斗彩缠枝花卉纹撇口尊,存世稀少,该尊造型周整,釉色、花纹均为正德御窑斗彩之代表。

4:明正德黄地绿彩云龙纹碗,尺寸:直径20.8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2,128,000 ,成交时间:2008.06.07,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8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敞口、弧壁、圈足。器黄釉为地,刻云龙纹及变体莲瓣纹,并填绿彩,外底青花双圈内书“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低温黄地绿彩瓷始创于明代永乐时期,宣德、弘治、正德、嘉靖朝均有烧造。其制作工艺先在胎坯上刻划纹样,纹饰上填低温铅绿釉,隙地填低温黄釉。正德黄釉绿彩瓷有盘、碗、高足碗、奓斗等器形,多饰刻填云龙纹。

5:明正德黄地绿彩赶珠云龙纹渣斗,尺寸:14.8厘米,估价:HKD 700,000 ~ 900,000,成交价: HKD 2,125,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正德年制》款。

黄地绿彩龙纹乃正德瓷经典纹饰之一。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窖瓷 匠尝试新色釉配搭,黄地绿彩为其中之一。永乐及后历朝官窖均 曾试烧黄地绿彩器,惟未曾成功。永乐御蜜地层出土黄釉绿彩残片,其中有盘及带盖小执壶各一件,均为黄地绿彩刻云龙纹。 宣、成二窖也有黄地绿彩瓷片出土,有阴刻,也有堆花者。

6:明正德素三彩荷叶形洗,尺寸:直径24.5厘米;高9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2,070,000 ,成交时间:2014.05.19,拍卖公司: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正德年制”四字楷书横款。

素三彩自成化时期已初露端倪,景德镇珠山遗址出土的三彩鸭形香熏,即为成化素三彩的珍贵实例。弘治时期烧制的一些低温釉,如娇黄、法翠(即瓜皮绿釉),至正德朝大放异彩,此两种釉色与釉上蓝彩、茄皮紫相结合,发展出新颖的素三彩瓷器,成为正德时期的名贵品种,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产量不多,尤为珍稀难求。

拍品器形独特,以自然生长的荷叶为形,口沿随形起伏,内外均暗刻筋脉,并饰以黄绿二彩,下承藕节式四方足,四角相连处塑为花朵,饰黄、蓝彩,藕节嫩白,阴刻根须,以蓝彩涂绘,外壁以深紫釉书“正德年制”四字楷书双框款。此类荷叶形器,亦可见于同时期之其他工艺制品,如故宫博物院藏明中期填彩漆梵文荷叶式盘,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泉釉荷叶洗,可见以荷叶之形化裁为器者,为明中期流行的新式样。

7:明正德-嘉靖黄地五彩龙纹绣墩,尺寸:高34.8厘米,估价:RMB 1,800,000 ~ 2,200,000,成交价: RMB 2,070,000 ,成交时间:2016.05.1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6年春季拍卖会。

明中期画家仇英的作品多有涉及宫廷活动,一幅《宫中图》卷中,亭内的皇帝在妃嫔的环侍下坐在交椅上,亭外一官员踏步阶上作引导状,另一官员举步向前,欲俯身拜谒。皇帝左右咫尺处各有一坐墩,仿佛准备赐坐所用,其上为团云绣饰,以宫内赐坐之制,仅恩及皇太子、亲王、宰相等一品以上。晚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上说:”宫中有绣墩,形如小鼓,四角流垂苏者,亦精雅可用。”

绣墩其实为坐墩,是古代坐具的一种。因人们喜在上面覆盖一层织绣的坐垫,而名其为”绣墩”;又因其造型腹部大,上下小,状似腰鼓,故又 名”鼓墩”。此绣墩呈鼓形,器形硕大恢弘,两道鼓钉纹将腹部纹饰分为三层,鼓钉一周上紫彩;腹中部以黄地为底,绘绿彩加紫彩荷塘穿花龙纹,下承海浪纹,似海水江崖上双龙盘旋,双龙细长弯曲,张牙舞爪,气势威猛。腹部鼓钉上下绘绿彩牡丹花卉纹。剔刻、添彩技法娴熟老辣,釉色亮青、硬度感强。器形硕大,釉面厚润,古拙感强。造形纯朴,给人以稳重厚实之感。其外壁纹饰装饰均采用赭石色和绿色、搭配以紫色,色彩古朴素雅,纹饰布局疏密得体。黄彩浓艳,绿彩鲜亮,与深沈的紫彩形成鲜明对照,其中绿彩色调偏向孔雀绿,为明代素三彩的特征,纹饰布局对清代官窑黄地素三彩品种具有重大影响。

8:明正德白釉素胎绿彩云龙纹碗,尺寸:20厘米,估价:HKD 1,600,000 ~ 2,000,000,成交价: HKD 1,940,000 ,成交时间:2012.10.09,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正德年制》款。

深壁弧腹,撇口,矮圈足。盌心划五爪团龙纹,纹饰留素胎,上添绿彩,余隙满施釉。内壁留白,外壁另饰绿龙一双,隙地浅划山石波涛。器底署青花六字双圈楷款。

“窑变”是怎样形成的?


古代对"窑变"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各有各的说法。概括起来说,凡是开窑后得到的产品,在色、彩、形、音、质等方面发生引人注意的特异变化,既说不出原因又不能在生产中重复其结果者都称之为"窑变"。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显然其中有不少牵强附会和夸大不实之词,甚至还有很多迷信色彩。历史传说瓷器有因窑烧而变形者,如《文房肆考》卷三·古窑器考说:"明诏景德征烧屏风,变其二为床、船";又有传说瓷器因窑烧而变质者,如《格古要论》说:"相传宋文丞相过此(指吉州窑),窑变为玉,遂不烧。"此上二例都不可信。但瓷器因窑烧而变色者则甚为多见,如《清波杂志》说:"饶州景德镇,大观间有窑变,色红如朱砂。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当时的陶工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种现象,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就从迷信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它是"妖"。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所谓"色红如朱砂",其实就是由于釉中含铜,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还原成铜红而已。古代而窑烧而变色的著名窑变釉有宋代的钧窑窑变、景德镇康熙年间的苹果绿和绿郎窑、雍正和乾隆年间的窑变花釉等。古代有些黑釉也会出现窑变现象。窑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浙江地区烧造的原始瓷青釉器上就已出现乳光斑,这种现象在宋代以前烧造的青釉器或黑釉器上,特别在器物的出筋或转折处的积釉部位经常可以见到。大家知道,瓷器在烧成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如果釉的组成不均匀或两种不同性质的釉施于同一器上,其变化就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烧成过程中发生的许多奇妙现象无法理解,于是就出现不少奇谈怪论。通过千百年的长期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现在我们认识到多数窑变现象都与釉的分相有关,现代陶工还能通过配方设计和控制烧造工艺,大量烧造各种窑变釉(参见上图)。

“蛤蜊光”、“光晕”和“油光”的区别


“蛤蜊光”,是指明清五彩、粉彩瓷器彩料周围轮廓线在”白釉上“的一圈1~2mm的五彩光;或是没有彩料,仅仅是在白釉上形成的不规则圆形五彩光。其主要形成原因是因为彩料里含有“铅”,经过近百年的时光,铅被氧化所造成。蛤蜊光一般在明末(指天启往后,嘉、万五彩基本不见)、顺治五彩,老康五彩、斗彩,雍正斗彩、粉彩(官窑的比民窑多见)和乾隆的粉彩等等上都可看到。

晚清的五彩、粉彩上也看看到,但出现频率不如三代。民国一些日用粉彩瓷器上亦十分常见。“光晕”,在许多陶瓷著作上指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彩料“本身上”产生的一层彩光,不是在白釉上的。这类现象主要产生在明代五彩上(以“枣皮红”为明显)和清代、民国的五彩、斗彩和粉彩上。“油光”其实是油污之类在瓷器上的物理呈状,或在白釉上,或在彩料上。理论上讲在历代瓷器上都可以形成。第二,谈谈三者在鉴定瓷器真伪时的作用:“蛤蜊光”,按照我的经验和了解,目前景德镇还不能仿造蛤蜊光。但有蛤蜊光并不能绝对推断彩瓷为真!只能说“有蛤蜊光,极大多数的彩瓷都是老物”。(具体理在文后“补充”里赘述)“光晕”,不是鉴定真伪的依据。据笔者所知,现代景德镇所烧粉彩瓷器都有光晕。是因为烧造温度的关系。但若能细心比较、甄别和体会,能对老的光晕和新的光晕的物理表现有所区别的话,它亦不失为鉴定彩瓷真假的好依据,尤其是明代五彩。“油光”完全不是签定真伪的依据。其形成原理与瓷器本身无关。在此提及油光,主要是不要误把它当作蛤蜊光或光晕。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鉴定中的蛤蜊光是如何形成的》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鉴定中的蛤蜊光是如何形成的》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疙瘩的形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