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 导航 >

永乐青花瓷与宣德朝青花瓷有哪些区别

永乐青花瓷与宣德朝青花瓷有哪些区别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1-03-01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永乐青花瓷与宣德朝青花瓷有哪些区别

元末明初连年战争,导致明初制瓷业萧条。但随着经济的恢复,永乐、宣德两朝,形成了明代瓷器制作上的第一个高峰。宣德朝的青花瓷和永乐朝的差别不大,有“永宣不分”的说法。但景德镇永乐、宣德官窑发现后,这个难点已基本解决。二者主要区别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款识看,永乐青花仅见压手杯一种四字篆书款,其他均无款识;宣德青花多有款,常见者为六字楷书款。

第二,永乐胎体轻巧,纹饰纤细,釉面无橘皮纹;宣德胎体厚重,釉面有橘皮纹,纹饰粗放。同一种造型,永乐轻、宣德重。

第三,永乐青花纹饰带有明显的元代遗风,宣德青花则完全摆脱了元代遗风,自成风格。如永乐龙纹身体瘦长,但比元代略肥,常见者为直披发和竖披发两种姿态,爪比元代肥实。宣德龙纹身体变肥有披发、竖发及前冲发等数种姿态。永乐凤纹较少,宣德则凤纹多见,或龙凤并用,或凤纹与番莲、云纹相配。

第四,永乐官窑做工精细,瓶罐等立体造型接痕修整细致,不像元代及明初那么明显,而宣德时则少有接痕。永乐大盘底足多细砂底,亦修整得十分细腻,仅泛出小块的铁红斑,一般器物以釉底为主,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一部分底釉开有细片纹。宣德亦如此,但砂底比永乐略欠细腻,且火石红斑重于永乐。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有什么区别?


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有什么区别?青花瓷被誉为“瓷中之王”。明朝时期人们主要烧造的瓷器品种就是青花瓷。此后各朝各代都有烧造青花瓷,烧造的青花瓷带有该朝代的时代特征。作为紧邻明代的清代,其出产了较多青花瓷,那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该怎么区分呢?

要区分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记住两个朝代青花瓷特征就可以了。历史上明代后面紧接着清代,一般说来,下一个朝多少都会继承一些上个朝代的制瓷工艺手法等,但是明代和清代不同,清代国家昌盛,清朝初期制瓷继承了一些明代制瓷特征,但是之后人们不断发挥想象力,不断进行改革,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烧造工艺手法。烧造瓷器也就和明代大不相同了。

明朝初期,是我国青花瓷的鼎盛时期,不管是种类还是样式,都非常繁多,并以做工精细,样式多样,胎釉细致精密,图案纹饰精美、色调明艳闻名。其中永乐时期,因为受到波斯文化影响,所以当时出产的青花瓷带有波斯器皿的一些特征。明代后期,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但是光泽没有前期的好。明代青花图案纹饰内容取自大自然、题材广泛,多为写意、较少写实,用笔豪放,画面生动。

清朝早期延续了一些明代青花瓷的制瓷工艺手法,所以出产青花瓷与明代相似。到了清朝晚期,包括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个时期青花瓷带有各朝代文化、艺术特征,从款识上来说,咸丰时期青花瓷款识主要有纪年款和堂名款,民窑青花瓷还有图章式的篆书款。同治时期青花瓷款识有纪年款、堂名款,民窑还有四字篆书款、六字戳记印章款和四字抹红楷书款,甚至为慈禧专门制作的青花瓷还有专门的款识--“体和殿制”铭款。光绪时期青花瓷款识有纪年款、堂名款,字体样式多为篆书款和楷书款,民窑还有“光绪年制”楷书抹红款和图记款。宣统时期青花瓷款识也以纪年款和堂名款为主。

此外四个朝代都有仿制明朝、清朝前期的青花瓷样式款识,且仿制的款识各不一样。如咸丰时期仿制明朝的青花瓷款识有成化年制、天启年制等,而到了光绪时期,仿制明朝、清朝前期款识多为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

咸丰时期青花款识文字分为雕刻和手写两种,雕刻的是四字两行排列了、手写的是六字两行排列,且文字外围都没有边框。光绪时期青花瓷款识文字多为四字两行和六字两行排列,也有六字三行排列的,且文字外围没有边框。宣统时期款识文字则多为六字三行或四字两行排列,没有边框。

瓷器收藏如何辨别明永乐与明宣德青花瓷


瓷器收藏如何辨别明永乐与明宣德青花瓷?元末明初连年战争,导致明初制瓷业萧条,但随着经济的恢复,永乐、宣德两朝,形成了明代瓷器制作的第一个高峰。宣德朝的青花瓷和永乐时期的差别不大,有“永萱不分”的说法。但景德镇永乐与宣德官窑发现后,这个难点已基本解决。那么,瓷器收藏如何辨别明永乐与明宣德青花瓷呢?

1、款识

从款识看,永乐青花仅见压手杯一种有四字篆款,其他均无款识,宣德青花多有款,常见者为六字楷款。

2、胎釉

永乐青花胎体轻巧,纹饰纤细,釉面无橘皮纹,宣德青花胎体厚重,釉面有橘皮纹,纹饰粗放,同一种造型,永乐轻,宣德重。

3、纹饰

永乐青花纹饰明显带有元代遗风,宣德青花完全摆脱了元代遗风,自成风格。永乐凤纹较少,宣德则凤纹多见,或龙凤并用,或凤纹与番莲、云纹相配。

4、工艺

永乐官窑做工精细,瓶、罐等立体造型接痕修整细致,不像元代以及明初那么明显,而宣德时则少有接痕。永乐大盘底足多细沙底,修整的十分细腻,仅泛出小块的铁红斑,一般器物以釉底为主,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一部分底釉开有细片纹。宣德亦如此,但砂底比永乐略欠细腻,且火石红斑重于永乐。

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与外来影响


一、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

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器始烧于元代前期,到元后期至正年间达到了成熟阶段。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造型种类繁多,生产数量增大,产品不仅供宫廷与民间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作为赠物及商品大量流往海外。

(一)、永乐宣德青花瓷器款识

传世永乐青花瓷器书写款识的为数极少,这就为判断永乐青花增添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带永乐款的青花瓷器仅见到三件,款识均为四字篆书,三件为同形同纹的压手杯,仅在款识外面的局部纹饰有微小的不同,三件压手杯现为藏于故宫博物院。带永乐年款的还见之于白釉薄胎碗及红釉高足碗上,款识与青花不同,是与纹饰用同一印模于修坯时印上的。宣德青花瓷器则绝大多数均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书写位置不同,有书于器物外口的,写法均为六字横书;有书于器物肩部的,也为六字横书;书于器物底部的最多;也有书于器物里部中心的,两种均为六字双行直书楷款,外画双圈;有书于壶流外侧的,为六字直书楷款,外画双方栏;也有只书“宣德年制”四字楷款的,但为数较少,多写于器物底部。永乐宣德两朝相距时间不远,在款识书写上有四字与六字,篆书与楷书的不同差别。流传国内外的永乐宣德青花如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八百余件永乐宣德青花藏品也如此。长时期以来对于流传于世的十五世纪初期无款青花瓷器,在断代上经常摇摆于永乐宣德二者之间,有把无款的一概视为永乐时期作品,方法失之于简单,还应进一步从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帮更为细致的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细微变化,从而总结出带规律性的断代依据。

(二)、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原料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浓艳及银黑色结晶特征,目测可以看出它们使用的钴料是相同的。对于使用什么原料以及原料产地等问题,中外陶瓷学者过去做过不少探索,采取手段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化学分析及物理测定。文献最早提到永乐宣德青花原料的,是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其中提到:“……我朝则专设于浮染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以“苏麻离青”为饰一语明确讲清永乐宣德青花原料名称,“苏麻离青”是永乐宣德青花的原料,“苏麻离青”之明名似即产地的译音;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称为“苏勃泥”,嘉庆年间蓝浦《景德镇陶录》又称之为“苏泥勃”,显而易见,“苏勃泥”或“苏泥勃”是从“苏麻离青”一名演译而来的。半个世纪以来,探索者以“苏麻离青”、“苏泥勃”及“苏勃泥”等名称为依据,对照亚洲出产青料的地区进行考证,遗憾的是这种考证多年来并没有得出结果。“苏麻离青”原料虽然没有解决产地问题,但是苏麻青料来之国外,这点则早为中外陶瓷学者所公认,都确认它是外来青料,外来青料是对国产青料而言的,永乐宣德时期除大量使用苏麻离青料之外,还少量使用国产青料烧制民用瓷器,有时也与苏麻离青料同时使用在一件器物上,像宣德海水龙高足碗,以苏麻离青料画龙,以国产青料画海水,前者呈色浓艳,后者呈色淡雅,起到了衬托龙纹的作用。三十年来中外科学工作者还对永乐宣德苏麻离青料及国产青料进行了化验分析与测试,结果都表明功麻离青料含锰量少,铁及钴的含量较高,特别是铁的含量相当高;国产青料含铁量少,含锰量高。两者所含氧化金属不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苏麻离青含钴及铁高而呈现浓艳蓝色并带银黑色结晶斑;国产青料含锰高呈现了蓝中微泛紫色,含铁少没有结晶斑。化验分析所得结果,进一步证明两种青料所具有的特色,从数据上判明了苏麻离青料与国内青料的区别所在。

(三)、永乐宣德青花瓷器造型

不同时期都有其不同器形,由此形成时代风格。永乐宣德时期造型也有其时代性,一般的说,永乐青花器形较小,宣德青花器形较大,带有一定的规律;有些器物两朝都烧制,造型微有不同,纹饰也稍有区别,诸如梅瓶、花浇、卧足洗、如意耳葫芦式扁瓶、鸡心碗、鸡心小杯、折沿盆、鱼篓尊等等;永乐梅瓶下部比宣德〈封底〉时丰满,花浇形式大体相同,但在柄的处理上有明显区别,永乐花浇多为龙柄,宣德我为如意柄。此外卧足洗、鸡心碗、鸡心小杯、鱼篓尊等器永乐胎薄,宣德胎厚,区别比较明显。永乐时新出现的青花器物有双系小罐、三系把壶、双耳扁瓶、如意耳葫芦扁瓶、洗口双耳扁瓶、鸡心小杯、鸡心碗、卧足洗、花浇等等,肩部带两或三个小圆系的在永乐时期比较常见,如双系小罐小口,扁圆形腹,平底,肩部两侧各饰一个小系,小巧而玲珑,三系把壶也呈扁圆形,壶腹一侧有弯曲的短流,与流相对处为一竹节式壶把,肩部饰以三个小系,造型设计极见巧思;双耳扁瓶有两种式样,一种为直口,一种为洗口,腹部均为扁圆形,口至肩连以如意形双耳。宣德时期新出现的器形较多,碗、瓶、罐、壶等器物有多种形式,碗有一种浅式者,器大而胎厚,敞口,口缘削平,口以下渐瘦,圈足,这种碗流传较多,外口多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新型瓶式有腹部硕圆的天球瓶,与天球高度略同的扁瓶、有造型奇特的兽耳折方瓶和略仿石榴式的石榴瓶等数种。罐类出现新型者较多,形式多样,大小不一,有豆式盖罐、灯笼式盖罐、以出戟盖罐最为罕见,罐肩部横出八个长方形横片,俗称出戟,盖及内底均横书“大德吉祥场”五字,造型是为了特殊需要而设计的。壶类也出现了新型式样,以扁壶最为特殊,壶扁圆形,小口,硕腹,腹部一面坦平,另一面隆起,中心突出一圆形饰,无底足,担平的一面不施釉,似可靠墙、平放或立于支架之上;另一种壶体较小,上部为壶主体,一面有流,一面有柄,下有托盘,壶盘之间连以支柱,流上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高足碗永乐宣德两朝都烧制,宣德有款的居多,在无款的青花瓷器中,一种口大而撇,碗底部较瘦的,高足稍矮的具有典型永乐造型特征,与带永乐款的红釉高足碗造型特征相同。此外一种撇口底部丰富的碗两朝也都烧制,永乐时胎较薄,釉光泽度强,釉开细纹片,青料浓黑;宣德时胎较厚,釉面有细孔如橘皮,不开片,两朝区别点比较明显,鸡心大碗也有类似特征。

(四)、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纹饰

永乐青花纹饰比较常见的为缠枝花或折枝花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压手杯,杯外均为缠枝莲;画松竹梅的只有敞口碗,杯壁斜出,没有弧度,碗里光素无纹,碗外画松竹梅纹三组。锦纹也具有时代特色,在扁瓶瓶腹两面的主体纹饰均为锦纹;由六方、六角、磬式等图案拼组成具有图案效果的锦纹装饰;画花鸟纹的见之扁瓶的两面或高足碗内,题材有梅花鹊雀;画龙纹凤纹的不多,只有龙纹盘和凤纹壶,在盘的外面画两条行龙,中间间隔以几朵万字云,凤纹亦仅见之于三系把壶,壶腹部画两个飞凤穿行于花卉之间;画人物的比较少见,传世品只扁瓶一种,在瓶腹的两面画五个不同姿态的人物,其中两人持打击乐器做打击动作,两个持吹奏乐器做吹奏状,一人双袖扬起做舞蹈姿态,形态比较生动;此外还有画竹石纹的碗,碗外竹枝柱石,画意清新,但传世较少。主体纹饰有如上述者外,永乐青花瓷器在器物的里口、外口足外起边饰作用的辅助装饰有朵花纹、卷枝纹、回纹、锦纹、正反山字纹及图案花纹等等,朵花纹边饰多为五个花瓣的梅花组成,锦纹边饰有两种,更多的边饰是画一或两道线纹。

宣德时期御器厂为宫廷烧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余件,据明文献记载绝大多数为青花瓷器,这可以说明为甚么流传至今宣德青花仍然较多的一个原因,当前国内外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宣德青花,故宫博物院得天独厚,收藏宣德青花多达七百余件,这是一批极为宝贵的财富,为研究宣德青花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宣德青花不仅造型多种多样,纹饰也比较丰富,器物装饰花纹最常见的仍属缠枝或折枝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灵芝、松竹梅等纹,在大型盘碗的盘身里外及盘心等部位更为常见。在盘心部位纹饰变化较多,有画折枝牡丹两朵的,一仰一覆,也有两朵牡丹并列的,均辅以枝叶,在枝叶的安排处理上也极尽巧思,既赋之以生机,又富图案效果;此外也有于盘心安排三朵、四朵以至五、六朵花卉的,都能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树枝线条生动流畅,也起到了烘托主题纹饰的效果。新出现的装饰花纹有仕女游园,在盘、碗、高足碗的外部画亭台楼阁园景,几个仁女游于其间,也有画吹箫引凤的。团龙、团凤以及团龙凤等纹饰也开始出现,在葵瓣式洗、莲瓣式高足碗等器物的里外、在每一花瓣上画以卷曲做一团的龙纹凤纹或龙凤纹纹饰,大大丰富了宣德青花瓷器的装饰画面,又赋予器物以宫廷御用瓷器的标记。海兽纹也属宣德时期新出现后种题材,在碗及高足杯的器物外面画不同形状的异兽于海水上,兽体一半在海水之上,一半陷于海水之中若隐若现。画海水龙纹的最为生动,宣德时期画师们对汹涌澎湃的海水以及漩涡、浪花的描写最为擅长,对龙纹的描画也极生动;海水龙有两种画法:一种为白地蓝花,一种为蓝色海水白龙,划刻龙体轮廓及脊麟纹,龙体矮健,四爪有力;龙本来是想象中的动物,但是经过画师们的生花之笔,把它画在瓷器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瓷器上书写藏文的也始于宣德时期,已见到的有僧帽壶,出戟罐、碗和高足碗,有在碗外通体写藏文的,有的在突出部位写藏文一周,也有只书写几个藏文的,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画一束莲花的宣德青花也传世不少,束莲纹始于北宋,此后即消声匿迹,至明宣德时又再次出现,并做为主体纹饰画在大盘的盘心部位。画枇杷绶带鸟的传世品有三件,均为同形同纹的大盘,盘心画折枝枇杷果一枝,一绶带鸟立于枝上做回首啄果状,布局与构图极佳,似取材于宣德时画院画家稿本。画灵芝纹的宣德青花较多,或为主体纹饰,或为辅助纹饰,有缠枝的,也有折枝的,壶柄上有竖画三个灵芝的具有图案效果。有在整器上画海水的,但不多见,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展览一件青花双耳三足炉,炉体硕大,胎厚达4厘米,近底部厚达10厘米,炉口直而广,颈直而短,炉腹硕圆,颈两侧各有一冲天耳,腹下承以三兽形足,炉通体画海水,近底处画矗立的江牙,整个纹饰具有寿山福海涵意。此炉系仿照故宫博物院藏宣德款铜炉式样制做的,铜炉颈部凸起半球状漩涡纹饰一周,青花大炉亦照样模仿并画漩涡纹一周,此炉高达56.厘米,为传世宣德青花瓷器罕见的珍品。做为边饰和起间隔作用的纹饰题材常见的有卷枝、回纹、海水、朵花纹,变形海水、正反山字、正反云头及曲带纹等等,这些纹饰为明代中后期青花所继承。

二、永乐宣德青花的外来影响

中国陶瓷自唐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频繁往来,陶瓷器大量地流传海外,一方面它对亚洲国家的陶瓷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摹仿中国陶瓷之风一时兴起,今天了到实物的有日本仿烧唐三彩,朝鲜仿烧越窑青瓷,到了宋代这种影响更加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在对外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外来因素,唐代凤头壶、牛首杯等等器物可以看到这种迹象。明永乐宣德时期三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每次都携带有大量的增物和供交换使用的瓷器,青花瓷器大量地流传到东南亚和西亚地区不少国家。聪明智慧的景德镇制瓷工匠,以交换宝物之中汲取外来文化做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营养,永乐宣德青花传世品中不乏看到这种文化交流的结晶,可以看到一些具有西亚地区特色的造型器物,有的造型或纹饰与伊朗、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家器物一样,有的在造型或纹饰上稍加改变,这些瓷器今天已被视为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研究中国与西亚地区伊朗、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家人民友好往来与贸易交往等问题不可缺少的实物依据。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吸收西亚地区因素的有以下九种器物,它们是天球瓶、如意耳葫芦扁瓶、洗口如意耳扁瓶、执壶、花浇、鱼篓尊、折沿盆、盘座、直流壶和扁壶。它们有的摹仿陶器,有的摹仿黄铜器(Brass)有的摹仿金银器,以摹仿黄铜器的较多。

天球瓶其形为小口,口颈相连,腹部硕大如球,平底,是仿照叙利亚同式瓶烧制的,伊朗阿迪比尔寺庙收藏有天球瓶一件;颈肩之间有双耳,纹饰分两部份,腹部上半为大小八组圆形纹饰,大者四组均刻阿刺伯文字,小者四组为卷枝纹,腹部下半刻阿刺伯文大字,两面各饰以一组圆形卷枝纹,凤纹之间均饰以凸起的乳丁纹。永乐宣德天球瓶只见之于青花瓷器,形式大同小异,均无耳,纹饰均为永乐宣德时期常见者,诸如缠枝花卉、云龙及海水龙等纹。

如意耳葫芦扁瓶有两种形式,一种上部为葫芦形小口,下部扁圆形;一种为下部稍大于上部,两种瓶的两侧均有如意形耳,下均为长方形圈足。此种瓶是仿照西亚地区同形陶瓶烧制的,在瓶的口部略有变化,主体纹饰两面也仿照瓶的宝相花式布局,传世品以宣德时期较多,有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款的,均书于瓶口的下面。传世文物之中还有铜质者,造型、纹饰及年款均与宣德带款者完全相同,很有可能西亚地区有些种黄铜(Brass)双耳瓶,因此也有铜质仿制品。洗口如意耳扁瓶其形为洗形小口,瓶腹较大,圆而扁,口肩连以如意形双耳,宽圈足,肩部左右各凸起一圆饼。此种瓶式元与明初均未见过,从形式看也属摹仿西亚地区器形烧制的;传世青花瓷器中有永乐时期者,以两面画锦地纹饰及缠枝花者稍多,所画图案纹饰也具伊朗特色。

执壶为宣德时期常见壶形之一,壶体瘦而高,小口,口一侧有形方流,流口呈葫芦形,与流相对处有曲柄,口与颈相连,丰肩,肩以下渐敛,腹部近垂直形,圈足。此种壶是摹仿伊良十三世纪银壶造型烧制的,伊朗银壶腹为十方形,流向上翘起,圈足外撇,而宣德时期青花壶改为圆形腹,壶流改为平行,与壶柄高度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外撇圈足也改为直式。经过一些小的改变仍然保存了伊朗的民族形式,同时也适合了明代宫廷实用需要。

花浇也属永乐宣德时期常见的,一种新的造型,其形为口颈相连,腹近球形,口肩连以曲柄,底心内凹。花浇是仿照西亚地区黄铜及白玉花浇浇制的,黄铜者刻纤细花纹。永乐宣德青花花浇也传世不少,永乐花浇均为龙形细柄,宣德者柄为如意形,宣德花浇有六字横款的,均书于肩部。

鱼篓尊,浅式,敛口,口以下渐广,腹下部肥大,圜底。是摹仿西亚黄铜鱼篓尊形式烧制,西亚地区黄铜鱼篓尊有两种形式,造型大体雷同,仅口部稍有不同,一种为直口,一种为敛口,直口者器外刻有纹饰,敛口者光素无纹,永乐宣德均摹仿敛口鱼篓尊,外部多绘缠枝花卉,口下多画图案纹饰,器物里心画折枝花卉。折沿盆盆口沿外撇,盆身上部微狭,下部略广,盆身几近垂直,平底。折沿盆是仿叙利亚彩绘盆及伊朗黄铜折沿盆形式烧制,伊朗阿迪比尔寺庙收藏品中有一件叙利亚烧制的彩绘折沿盆、盆外主体纹饰画团花四朵,花间均书阿刺伯文字。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仿折沿盆的流传不多,盆有大小,里外里缠枝牡丹、莲花及牵牛花纹的稍多,永乐折沿盆形式较小,纹饰富西亚地区特色。

盘座造型具典型西亚地区特色,上下均折沿,座身近垂直,中部凸起一周,盘座中空无底。此形是摹仿西亚地区黄铜盘座形式烧制的。黄铜盘座兴起于十三世纪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十四世纪时仍然盛行制做,据已知资料,目前收藏于埃及、英国及美国博物馆的十四世纪黄铜盘座共有八件,此外埃及开罗还流传有陶质盘座,它们形状特征大体类似,黄铜座器身外部刻团花及阿刺伯文。宣德时仿烧的青花盘座目前有两件,一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一件现藏于大马士革私人之手,两件造型纹饰完全相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盘座,乾隆时已收藏于清宫,曾定名为无挡尊,乾隆曾为此盘座写过诗句,今天应还它以盘座的原有名称。直流壶其形为撇口,球形腹,圈足外撇,腹上部有流,流直形向上斜出。此壶明显富有西亚地区金属器特色,传世永乐青花直流壶见过两件,一藏于故宫博物院,一流散海外,两件壶造型纹饰完全相同。

扁壶,为宣德时期一种造型奇特的壶,壶身小口无颈,有盖,腹硕大呈扁圆形,肩有双系,壶一面坦平无釉,盛物可靠于墙壁,不用时可平放,一面隆起,中心凸起一圆饼。此种壶式元末明初均未见过,是仿照西亚地区壶式烧制的,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数件,壶身均画缠枝花卉,体积均较大。

除上述九种器形外,永乐宣德青花瓷中带西亚地区影响的还有不少,本文只做一扼要的介绍,系统的研究将是很有必要的。

宣德青花瓷怎么鉴定?


宣德青花瓷怎么鉴定?1、宣德官窑青花采用苏麻离青钴料,烧出的瓷器呈色黑蓝,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浓色处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清《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宣青所烧出的青花带有如此多的铁结晶斑点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由于铁离子本身带有负电,当青花在窑内烧制时经过热运动产生分解反应和化学反应的作用,铁离子相互吸附而积聚,在高温下凝聚成晶点晶块分布在青花层面上。由于受热的膨胀而深入到胎里凸出到釉面,这种釉面上分布的晶体如行云流水有动感。这就是宣德青花黑铁结晶体所形成的机理。

2、宣德青花的橘皮纹的问题。由于宣德釉富含碱金属氧化物的缘故,所以,它的前朝永乐和它的后代正统都没有这一种釉面。它是宣窑特殊的生产工艺。这种釉高温黏度大,冷却过程较慢,继而形成的一种高低不平的橘皮釉面,能使人看上去有厚重感,器物显得饱满,也可称是宣德窑工的匠心独运吧。所以《清秘藏》说“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诚哉斯言。

3、宣德青花胎的问题,业内人士都说露胎为细砂底,其实宣器的砂底上面抹一层釉浆或护胎土的不在少数,以起到一种护胎作用。至于火石红的问题,有的有火石红,有的没有,这是因为它形成于二次氧化的结果,胎里的铁在还原气氛中应呈现青白色,在炉内接触到氧,才能产生火石红,这是火石红形成的机理。

4、宣青装饰问题,宣德青花纹饰都是采用双勾填彩的方法,一律是用小笔触填就,无论大块花瓣或是小块叶瓣,人物衣着,龙凤躯体毫无例外都是用小笔触填彩,绝无一笔平涂之法。只要是真正宣德青花,只要你仔细看,无论是大块青或小块青,都有浓淡,尤其是大块如牡丹花、月季花等,杂陈着黑色晶体,在较强的光源下,闪烁亚光,煞是好看。装饰纹中也出现梵文,用作边饰,有的就用做主题纹饰如出戟梵文盖罐,祭祀用的大匙等。

5、宣德青花的釉泡问题,宣德青花的釉泡是大、中、小分布在釉膜下的。所谓釉膜是古玩行中的称谓,实际上它是连续相玻璃介质上面的一层硅磷胶它高低不一,大小不同悬浮在釉面下,这是由于胎釉原料中的吸附水,结构水,以及自然水在沸点以上的高温中汽化而形成、受高热膨胀直向釉面冲刺,一直冲到硅磷胶下面,无力再冲破而停留,这样就形成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分布不均而悬浮的釉泡,而这种釉泡它是受到釉的化学结构、釉的细度以及高温黏度和窑温制约的。宣德釉富含碱金属元素,故高温黏稠度大,釉泡的冲刺阻力也就大;由于水分含量分布不均,所以也就形成大小不同高低参差的悬浮气泡在硅磷胶下面。这就是宣德釉泡形成的机理,

6、宣青釉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釉厚处泛青,釉薄处泛微黄的釉面;这也是识别宣青真假的一个方面。在现代史上有位明清瓷器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他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凡款色雾暗而下沉,器身和口里足内闪有明显的牙黄色,浓釉处微闪青色者,具备这三个特点,虽无橘皮棕眼,也无疑是真品。”这是前辈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后辈借鉴。其实孙先生所说“虽无橘皮棕眼也是真品”潜台词也就是宣青橘皮棕眼仍为要素。

7、自明代成化朝开始到晚清民国均大量烧制,最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二朝,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不仔细对比辨别、观察分析,极易混淆。

宣德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


宣德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皇后对艺术品具有浓厚的兴趣,宣德帝本身在诗、书、画及游艺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才能,明代万历沈德符《野获编》、清刘体仁《七颂堂识小录》、《列朝诗集小传》等均有记载,能诗善画,且有大量作品留世,如:《武侯高卧图卷》、《万年松图卷》、《莲蒲松荫图卷》、《苦瓜鼠图卷》等作品。除了瓷器,宣德朝的铜器、珐琅、雕漆及织绣、绘画等,俱能成就辉煌。

宣德青花胎体精密细腻,胎质洁白坚硬,薄厚适度。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有桔皮纹,极少数有开片。釉中气泡密集,大小不一。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哪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从宫中传世品来看,以进口料描绘为主。

这种进口青料来自波斯,叫苏麻离青(亦称苏泥勃青)。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与国产料有很大的不同,据化学分析,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烧出的瓷器呈色黑蓝,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浓色处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同时,工匠们熟练地运用不同含量的青料,烧制出色调不同的青花,令人赏心悦目,如蓝地白花、淡描青花等。青花的制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以上二本书均对宣德青花有很高的赞誉。

宣德青花造型比永乐青花丰富得多,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常见有盘(敞口、撇口、折沿、菱花口),碗(撇口、花口、墩式、鸡心式、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高足杯,瓶(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委角瓶、大天球瓶、绶带耳葫芦扁瓶、扁瓶),罐(壮罐、轴头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瓜式、竹节式、盂式),花盆(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壶(扁壶、背壶、梨形壶、执壶、茶壶、僧帽壶),洗(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砚滴、笔管、灯、水盂、盏托、军持、花浇、钵、盒、豆、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盘类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敛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造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以把莲盘传世最多无论大小极少见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为无釉细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多写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台阶底,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摹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点,如:天球瓶,瓶颈短粗,上阔下敛,花浇、鱼篓尊、盘座、折沿盆、八方烛台等。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宣德青花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并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改变了元代青花层次繁密的布局风格及粗犷的画法,装饰上渐趋疏朗,规矩中富于变化。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很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动物纹有:龙(团龙、夔龙、螭龙、海水龙、行龙、龙纹牡丹、龙穿花、龙穿莲),凤(团凤、云凤、双凤、凤穿莲、龙凤)鱼藻纹、麻鹊、海兽、飞象、麟麟、狮子等。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凤结合在一起。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箫引凤、婴戏图、琴棋书画,仕女常常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阔。另外庭园小景、莲花托八宝、梵文、藏文也经常出现于青花瓷器上。当时比较常见的边饰有正反相连的回纹、正反山字、点珠纹、朵花、卷草、蕉叶、忍冬、缨络、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其次是四字款、横款一般写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当时写篆书款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字体清晰,六字有的大小不一,起落笔处呈尖状,“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此为宣德年款的鉴定要点。

根据结合近年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宣德地层出土资料来看,永、宣青花既有其同点,二者也有许多区别之处。概括起来,永乐青花胎体较轻,釉层更为肥厚、莹润,青花十分浓重带有晕散,温度高于宣德青花,造型小,尺寸不是很大,纹饰清新秀丽,笔道细,无桔皮纹,大多无款,仅见于缠枝莲纹压手杯的篆书款;而宣德青花,胎体重,釉色白中泛青,釉层多布气泡,有桔皮棕眼,青花浓淡相间,带有黑色斑点,造型丰富,尺寸大,纹饰画法笔道较粗,大多写有年款。

名声显赫的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自明代成化朝开始到晚清民国均大量烧制,最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宫旧藏的宣德青花为蓝本,去精心烧造,造型、尺寸、纹饰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宣德青花的韵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纹碗、缠枝花纹钵缸,折枝花果纹花口碗,缠枝花纹鱼篓尊,海水异兽纹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叶纹玉壶春瓶、花果纹梅瓶、花卉纹书纹灯、团龙纹葵式洗、海水龙纹天球瓶、绶带耳葫芦瓶、牵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锦纹盖罐、凤穿花纹罐、松竹梅人物纹盘、把莲盘、花果纹执壶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不仔细对比辨别、观察分析,极易混淆。

青瓷与青花瓷的简单区别


大家总是会问青瓷与青花瓷有什么区别,其实,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而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部门,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除了越窑外的青瓷享有盛名外,刑窑中的白瓷制作精美,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

嘉庆朝青花瓷器有哪些特点


嘉庆朝青花瓷器有哪些特点?清朝自嘉庆帝起,国势逐渐走入下坡。康、雍、乾三朝盛世景观已成为历史,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反映在瓷器制作上也是同样,精美绝伦的瓷器日趋减少,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不但如此,许多品种因此还有所减少。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乾隆以后,青花瓷器的烧制质量及数量已大不如从前。那么,嘉庆朝青花瓷器有哪些特点呢?

嘉庆朝共25年,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景德镇御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制作基本上处于因循守旧状态,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不再烧造。

可以说嘉庆朝瓷器的烧造仍沾乾隆朝的光,从造型和釉色都与乾隆晚期类似。嘉庆早期青花瓷器的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水平。嘉庆青花,发色与乾隆晚期常见青花近似,只是略微淡些。在绘制手段上常有偷手,尽可能地节省材料与人工,这是由于市场需求的质量降低所致。有些瓷器虽然仍署乾隆款识,但确是嘉庆早期的作品。原因是嘉庆四年之前,太上皇乾隆爷仍在世,署乾隆朝款识哄老爷子高兴,也属国人传统尊老习俗。

到嘉庆后期,画工精致,出神入化的作品不是很多,青花瓷器质量开始显露出下降的迹象,造型不如乾隆规整,尤其民窑青花,器身多有歪斜,器口、壁薄厚不均,施釉稀薄。至于小件器物中的瓶、罐、盘、碗和文具类,有的还能细致如前。因嘉庆后期的风格与道光时期的风格相近,故而传统的习惯上又有“嘉道窑”之说。

嘉庆瓷器的纹饰风格,大体沿袭乾隆时期,工笔与写意并用,但总的笔法纤细拘谨,构图刻板。此时,除流行夔凤、蝙蝠、瓜瓞绵绵、三多、百子、吉庆、“喜”字等吉祥纹饰外,还有大量的竹石芭蕉、五伦图、万寿无疆、锦鸡牡丹等图案。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嘉庆时期也有一些青花派生品种,如:青花红彩描金、青花描金、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紫、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等,与乾隆朝相比器种要少得多。

嘉庆朝青花御题海棠形茶托,算得上雅致的器物,其青花发色接近乾隆,海棠形的花托内开光题写五言长诗,字迹清秀。从开光外环的边饰上,可以看出嘉庆所绘花形还延续乾隆的风格,但用笔已有迟疑,花朵呆滞,不复有乾隆的韵味。

嘉庆早期官窑青花瓷器多写“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嘉庆晚期青花多写楷书款,有四字和六字,字体工整,结构严谨,整体上看是以篆书款为主。民窑青花草、篆流行,但写法极草率、减化。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后者居多。此时,开始盛行各种堂名款识,并影响到以后的制瓷署款。

如何鉴定明永乐青花瓷


青花瓷是明代瓷器中的主流产品,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明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品种丰富多样,新创了许多器型。今日,就明永乐青花瓷如何鉴定,中国古玩收藏鉴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为本报读者支招。

器型:明永乐瓷的造型以灵秀端庄,优美飘逸,厚薄适中而著称。器心内凹外凸,呈塌底状,大盘底足多为细砂底,用手抚摸光滑温润,有如糯米粉感,时有小块铁色斑。永乐瓷器一般为底足平削,小器底釉呈波浪纹,圆器中的撇口器口沿极薄,尖而不圆。常见的圈足有高深外撇式,内墙外撇式、里直外收式、齐平式等。

胎釉:由于烧成温度高,釉面白中泛青,呈肥亮感,少数瓷器有开片,青花有晕散现象。

纹饰:常见的纹饰有海水纹,卷草纹,竹石芭蕉纹,仰莲纹等。花卉中以缠枝莲、牡丹、菊花、灵芝、月季多见,动物纹饰方面主要是龙凤、麒麟、海水异兽纹等。这个时期的绘画出现双勾填色,即线勾轮廓,内用小笔填色,改变了元代和明洪武一笔点画的风格。

款识:明清两代官窑瓷器冠以帝王年号款始于永乐,自此成为定制。但永乐青花官器中署款并不多见,仅见青花压手杯器里中心书“永乐年制”篆书款。另外还有图案花纹围绕款字,绘双狮滚球的,球心书写年款;青花单线圈内绘团花,花心篆书款;以双鸳鸯围绕,里心四字款。款字笔道浑厚圆润,多为圆角,刚劲挺拔。后来的仿造者多用四字、六字楷书。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永乐青花瓷与宣德朝青花瓷有哪些区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永乐青花瓷与宣德朝青花瓷有哪些区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