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的分类 > 导航 >

西方文献上的陶瓷分类

西方文献上的陶瓷分类

瓷砖的分类 古代陶瓷器型分类 瓷砖分类

2021-03-01

瓷砖的分类。

在西方对于“瓷”字的使用很晚,而且也比较含混。例如日本平安朝时代(约当我国中唐至南宋时期,公元794——1192年)的《和名抄》一书内曾有所谓“土师器”(即瓦器)与“须惠器”(即陶器)的名称。而在《东大寺古文字》内关于造佛所作物帐的断简中,才正式看到有关瓷器的制造。另在《日本后纪》一书的“弘仁六年正月”条内,也有所谓“造瓷器生”的记载。虽可说明当时已在尾张国山田郡(即今日本产瓷区的濑户附近)地方有人能造“瓷器”,然而决非今天所说的瓷器,只是借用了我国的“瓷”字,这一点是肯定的。因为日本原无“瓷”字,而是从中国传去的。而且未见实物,无从得知真象,仅能作为日本当时已有“瓷器”的旁证。

至于在西方最初使用Porcelain(瓷器)这一名词的是意人马可波罗(MarcoPolo)。据说他来元朝时曾见到过我国制作的一种瓷器,大为惊奇,因而使用了Porcelain这一美如贝壳的别称。关于它的语源,据清初曾到过景德镇的法人但特喀尔(LePeredEntrecolles)考证,不似中国发音而是由葡萄牙人传去的。但在葡语中Porcellana一词原是碗、钵之意。又据日人小林太市郎考证,Porcellana一词在当时的欧洲,多被人们误解是由中国话转化而成。甚至在十七世纪末期的法国巴黎市民间,还流传着“是由发明瓷器的中国人名转化而成”的无稽之谈。此外,根据西方学者们对于Porcellana的解释,则有如下几种说法:

1、法人拉波尔德(Laborde)认为是从拉丁语Porca的Porcella转化而成。这一名词在中世纪系指“真珠母”而言。

2、《马可波罗》一书的英译者马斯丁(Marsden)认为是意大利语Porco.Porcellana转化而成。原是指“子安贝”而言,以后才用来作为瓷器的专称。

其它还有不少说法。总之,原是拉丁语系的名词,系指真珠母、贝壳、或玛瑙、玉髓之类而言。到十三、十四世纪以后,才逐渐用作欧洲流传的中国瓷器专称。这主要是由于所指器物的外观十分类似之故。但也并未谈及它的透明度。这一名称由于当时在欧洲很少有人知道,所以一般未见使用。直到十五世纪,即我国时代中期,中国瓷器大量输入之后,终于普遍使用了Porcellana或Porcelaine这个名称。而在西方世界迟至十八世纪,即我国清代中期,尚未见生产白胎陶瓷器,都是色胎之物。因此对于其中坚如石质一般的器物特地名之为Stoneware(石器)。这个名词曾在十九世纪初传去日本(明治时期,约当我国清末时期),并且依照日制汉字的方式又造出了“炻器”的专称。对于它,在发音和含义上很容易同“石器”混淆不清,日本国内有些陶瓷学者中间早已提出过非议。只是由于沿用日久一时尚难改变,我国某些书中还在继续引用。但是也有些书内已经使用了“缸器”或“砂器”之类的合乎中国习惯的固有名称。例如:《怀仁县新志》(明万历二十九年序,清代版本)卷四“风俗、货类”项内曾有“磁器、沙器、缸瓦器”的记载;近人叶麟趾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1934年版)以及汪番译、近藤清治的《陶瓷及耐火物料工业》(1951年版)等专着内也使用过“缸器”这一名称。而近些年来在我国考古工作者中间又出现了所谓“釉陶”、半瓷半陶”或“原始瓷器”之类的专称,也多是指的这类器物。

值得研究的是,中外文献里常常看到的“磁”(或作“瓷”、“石慈”)字。它在一般概念上似乎与“瓷”相通,而且所谓“磁器”与“瓷器”现在已成了同义语。而古人的理解却不尽然。如清人蓝浦在《景德镇匋录》(卷八)中曾引用唐秉钧的《唐氏肆考》时一段话,并且加以评论说:“磁、瓷字不可通。瓷,乃陶之坚致者,其土埴壤。磁,实石,名出古邯郸地。今磁州有陶,以磁石制泥为坯烧成,故曰‘磁器’,非是处陶瓷皆称‘磁’也。闻景德镇俗概从“磁”字书称,余所见商估亦多以‘瓷’为‘磁’,真可一噱。磁州今尚烧造。”

如此看来,“磁”与“瓷”并不相通,而是借用。若按一般人的理解,单讲“磁”字,恐怕仍偏重于具有吸铁力的意思。例如磁力、磁气、磁石、磁铁、磁针、磁场、磁化……。在古代文献里,也往往将“磁石”与“磁器”相提并论。如《新唐书》内就曾有关于“邢州土贡磁器”与“惠州(磁州)土贡磁石”的记叙(见《新唐书》志二十九、地理三)。而唐代字典—《一切经音义》中关于“磁石”的解释是“谓吸铁者也”,并且明确指出“《说文》无磁字”。可见古今的理解是一致的。

在西方近代研究中国陶瓷的分类法中,还有按其性质、形状、色彩、技法、纹饰等加以划分的更为古老的方法。如早在1874年左右,英国教育部科学工艺局就曾按照这个分类法出版过一部题为《弗兰克所藏东方陶瓷目录》的名着。据目前所知,这大概是欧洲最早的一本有关中国古陶瓷分类的专书了。以此作为基础,后来虽经过不少专家和收藏家之手不断加以补充修订,然而始终未见找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陶瓷分类法。直至今日,仍旧停留在各有所本,互不相通的混乱状态。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官窑瓷:东西方通吃的皇权艺术


相较于中国其他艺术门类收藏交易仅局限于大中华区,官窑瓷器则受到全世界藏家青睐。欧债危机、世界金融动荡虽然使艺术市场低迷,但因藏家或机构资金短缺,已几十年未曾露过面的珍品又重出江湖。

2010年11月11日,一只清代乾隆时期的官窑瓷瓶以4300万英镑(加上20%的佣金,约合5.5亿元人民币)落槌,阔步甩开5个月前黄庭坚书法《砥柱铭》以4.3亿元人民币创下的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创出亚洲艺术品新的世界纪录。

阿胶、瓷器、丝绸、茶叶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礼”,其中瓷器所具备的艺术性质使得它们备受各国政要喜爱,因此也成为国礼的首选。

中国官窑作为瓷器的一种,有别于为普通百姓烧制的“民窑”,是专为古代皇帝和他们的追随者而烧制,是瓷器烧造艺术的巅峰,也代表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社会时尚。自其诞生之时,就为历代追慕而成经典。

皇帝参与创作的艺术品

就年份已久的古旧瓷器而言,位列第一的当推各个朝代的官窑瓷器件,因而也最具收藏价值。多年来的市场表现表明,明朝各代瓷器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场追捧,其现在的价格与10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10至100倍。其中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珐琅莲子碗等,如今的市场价已达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之巨。

天物馆馆长钱伟鹏分析了明清官窑瓷器收藏的6个显着特点:

首先,明清官窑瓷器属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收藏人群庞大,市场中流传的官窑瓷器少之又少。中国有兴趣于收藏官窑瓷器且有收藏实力者至少有30万人,现在大部分官窑瓷器都已经被博物馆收藏,市场中流通的都是早期的大藏家更迭卖出的,一旦错过机会,再难遇到。

西方如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日本出光美术馆基金会,瑞士玫茵堂等,往往是以基金会的形式进行收藏,一旦买入,三五十年甚至更久方才会向市场释放,因此在市面上流通的势必愈来愈少。

其次,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洪武二年(1369)官窑制度正式确立,到现在已经有643年。

第三,明清官窑瓷器专为帝王宫(博客,微博)廷使用,帝王品牌远远高于贵族品牌(包括现代奢侈品)。

第四,它的设计、创制过程极富特色,是由宫廷画师做样,和景德镇的工艺大师团队结合,共同创造出的工艺美术互补的新型艺术品。再则,为皇家制器,不惜工本,乾隆、康熙甚至亲自参与创作、指点。

第五,相较于中国其他艺术门类收藏交易局限于大中华区,世界属性使官窑具有非常强的抗风险能力。官窑瓷器在全世界范围深受追捧,东西方经济只要有一方坚挺或上扬,中国官窑瓷器的价格就不会下滑,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东方亮”。

第六,西方社会“劫富济贫”的征税制度,也使得艺术品成为完美的避税产品,一部分艺术品的资产配置,可以合理地降低所得税及最高70%的遗产税。同时,西方收藏家相对而言更为成熟,其投资行为向来是以客观理性的分析为基础,他们也观察到中国经济的崛起,势必会有更多更有实力的藏家加入官窑收藏行列,所以现在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投资的好时机。

中国古代官窑精品瓷器的拍卖历史显示,只要持有时间够长,其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美国文玩公司董事向阳先生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1974年涉足收藏, 15年后,他们将收藏的中国瓷器艺术品委托苏富比在香港举办了一场专场拍卖会。全场共上拍101件藏品,成交97件,总成交额则接近1亿港元。一件明代洪武釉里红大碗,估价为600-800万港元,成交价2035万港元;另一件青瓷(宋官窑)拍到2200万港元落槌,创造出当时中国瓷器拍卖价格的最高成交纪录。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收藏的其他品种,如非洲、美洲部落和大洋州等地的艺术品表现远不如其收藏的中国瓷器艺术品,例如非洲艺术品同样于行情高涨的1989年被委托拍卖,却是艰难出手,且仅获4.1%的年平均收益率。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式收藏


编者案:本文原作者SourenMelikian是美籍艺术市场评论人,初看本文觉得作者的观点多少有点偏激。但仔细读来,却也比较真实的反应了很大一部分西方人眼中,中国新买家的‘收藏’行为。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作者或许略有夸张,所反映的确是客观存在。2011年大陆春拍已进尾声,这个市场可谓是炙手可热。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下的时候,此文还是多有可借鉴之处的。

本文的大环境是基于美国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所以文中提到的很多问题,现象并不具有全球性。特殊之处,编者会有注解。另外,就艺术品的艺术而言,个人审美多有差异,中西方审美也多有不同,此文仅反映了作者或者是美国普遍的审美。读者读时,可择而取之。

正文:

中国艺术品市场飞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引发了诸多问题。比较有意思的是:中国政府会出台新的政策去鼓励艺术品回流么?(这是海外市场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

从今年3月纽约佳士得和苏富比亚洲艺术周的拍卖可以看出,中国艺术品不论是古代青铜器还是民国瓷器,价位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没有数以万计的‘顽固的’‘不肯放手’的中国藏家的推动,这样的涨幅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样的印象也给人感觉一丝危险。

专家们一致觉得今年3月22日,纽约苏富比推出了戴润斋先生专场,以此意味着这个市场进入了下一个新的阶段(这里作者应该是针对美国的亚洲艺术品市场)。

戴润斋先生来自上海,是为极具天赋的艺术商人,也是中国艺术贸易史上一个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经卖过很多艺术品给布伦.戴奇(AveryBrundage)先生和赛可乐博士(ArthurSackler),这批藏品也因此奠定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和华盛顿赛可乐美术馆的基础。

如果从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出发,一位艺术商人远离家乡,并将数以万计的中国艺术品销往西方国家,实在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事情。失去重要的艺术品的‘愤怒’也已经跨越了亚洲,而被感知了。这些长期流落西方或者日本的艺术品,毫无疑问,他们的这种身世遭遇到了拍场上转化成了部分中国买家今天的热情。

青铜器一直是中国文人追捧的对象,在二战期间,西方学者也对青铜器有了极大的兴趣,这也自然使得大量青铜器流失海外。但是中国的鉴赏家们/学者一直不赞成青铜器的收藏,因为青铜器的收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盗墓等行为发生。但是这种态度近几年在台湾,香港率先有所变化,大陆的买家也跟随着这个潮流。越是流散在西方的文物,越是激起中国藏家将其‘赎’回国的愿望。

第一个让人吃惊的案例就是一件公元前12世纪的商代青铜器(鼎),在苏富比上拍的,从4万-6万美元的估价,被中国藏家一路抬至27.85万美元。另外一件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品相也并不是很好,估价在2万-3万美元,却最终以17.05万美元成交。这样的故事被重复了太多次了。中国的买家像‘信徒’式的在收集文物而非收藏了。

‘疯狂的购买’并不局限于古代青铜器。一件估价在1万-1.5万的黄色玻璃器皿终以15.85万成交。一个‘乾隆’的款识,就意味着它出身宫廷。但是拍卖行在开始时却没有意识到中国藏家对于‘一切宫廷之物’的迷恋。这种迷恋或许是出自个人身价的追寻(拥有皇家的东西也能显示自己的高身价),也许来自爱国主义。

3月22日,一直以来对于‘品相有缺陷’的偏见得到了颠覆,一件朱红漆器衣柜,内有嘉靖年款识,板面有些损伤。最初的估价0.8-1.2万美元,一度流拍,但是这次的拍卖中却以15.85万美元的高价成交。

在3月23日苏富比的拍卖,揭示了现在强劲的中国市场的另一面。这天的拍卖以宋代瓷器开场,这是一批精美且出处明确的藏品。最值得人注意的一件藏品,从3万-5万美元的估价,一路涨至12.25万美元。日本流传的意见稀有的宋代瓷器让所有的藏家都没了抵抗力,定窑暗刻牡丹纹瓶,最终这件11世纪的精美瓷器以86.65万美元成交(高于估价)。

另外一件举世无双的宋瓷是一件暗刻牡丹黑褐釉的梅瓶。但是这件瓷器似乎只是日本藏家所钟爱,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西方审美一直比较推崇宋瓷,但是宋瓷在眼下中国的收藏并不如其它门类火)。这件瓷器最终成交价为50.65万美元(买家并非中国人)。但是蓝紫色窑变的钧窑却受中国买家的追捧。何以钧窑受追捧呢?学者们目前认为这种钧瓷,这些钧瓷的底面都印有数字,可能是专门为宫廷所定制的,这种带有数字的钧瓷在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都有类似藏品。苏富比成功的征集到了这样一件藏品,这件藏品原属VivianBulkeley-Johnson船长,他可能参与了英法联军对请皇宫的洗劫。

这件钧瓷在2003年11月12日,以13.03万美元从苏富比卖出,现在它的估价是20-30万美元,中国买家的‘愤怒’直接将其推至221万美元成交。同场,一件元代的青瓷杯及盏托仅以1.18万美元成交。这件器物造型技法都十分罕见,可以说是整个专场最为稀有的一件拍品了。十分大的反差是,同场拍卖中同时期的另一件青瓷,出自AlfredClark夫妇旧藏,却以50.65万美元成交。由此可见,‘艺术’大概是中国买家在购买‘艺术品’时,最后考虑的一件事情了。事实清晰如下:中国买家的‘疯狂’与‘热爱艺术毫无关系’。

疯狂还在继续:一对18世纪的白玉碗在苏富比上拍,估价为2-3万美元,最终以19.45万美元成交。拍场上,十件拍品过后,中国买家似乎都杀红了眼。一件白玉仿商代青铜器的玉雕,上有乾隆御提诗。这件东西看起来很是拙劣,也看不出任何岁月的痕迹。苏富比的专家却给了7万-9万的估价,在我看来已经很高了,但是中国疯狂的买家最终却以165万美元将其购得。

另外一个‘过度的’‘奢侈的’的例子也发生在这个专场拍卖中,一对17世纪黄花梨的椅子,既不是很稀有也无特殊款识,是一位美国藏家从香港购得的。估价在20-30万,但却不可思议的达到了277万美元。

一件十分普通的黄花梨的柜子,带一些黄铜配件,以6.25万美元成交。一件近代的景泰蓝花瓶拍得2.5万美元。一对19世纪末的景泰蓝花瓶也以6.58万美元成交。

远不止这些,你会发现任何中国艺术品只要与历史有关联,不论其本身是多么缺乏创造力,都能够激起拍场中中国人的激情。一幅十九世纪晚期描述平舆战争的宫廷画。这段战争史显然有效的阻止了这幅画作陷于平庸,最终以超其最高估价198万美元成交。

疯狂的拍卖在今年纽约苏富比春拍的瓷器中变得越发猖狂,一件民国粉彩瓷器6000-8000的估价,居然以131万美元成交。更夸张的是,一件被苏富比定义为类属民国的普通的粉彩瓶并且有着明显的伤痕,从800-1200美元的估价,竟一路飙升到了180万美元。所有人瞠目的同时,我感觉中国人拍卖似乎像是在做一种任务,不管好的坏的,古代的近代的,只要是流落他国的就一定要买回。

这种不可理喻的购买已经触及到了中国艺术品的任何一个门类:青铜器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追捧,即便是在近几年流失的,中国买家也不放过。一件1998年流至香港的西周青铜器,以其三倍的估价33.8万美元成交。在苏富比每年上拍的时候都会有一些不注明时代的藏品,一件红木的鸟笼,据悉是1974-1975年时美国藏家从上海购得的,此次拍得了8.05万美元(11倍其估价)。

苏富比上拍的大理鎏金青铜造像

每个拍卖专场总有那么两三件绝对稀有,绝对精美的拍品,但是太奇怪!中国人在这居然放弃了!一件精美的大理鎏金观音铜像,或许是因为着尊造像还未完全汉化(大理风格),最终以400万美元被外籍藏家购得(四倍于其估价)。这尊观音像2002年也曾经在纽约佳士得出现过,当时是以28.44万美元成交,是由GiuseppeEskenazi(著名中国艺术品商人)提供。

Eskenazi与他的儿子还有他的生意伙伴(Daniel)收藏了大量的中国艺术品,从公元前三世纪的到清乾隆年间的。在他的画廊开业的当天,中国买家就买下了四件在展的瓷器,一件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因为太受买家喜爱,坚持立刻就要完成交割。同样的一天,同样的地点。一件金镶银的带有点中东风格的汉代朝臣雕像,这是件十分稀有的造像,整个中国历史上少见,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其它国家的藏家为它争破了头,而中国人却对它似乎毫无兴趣。

另外一件稀有物品是一件祭祀用的杯子,典型的远东风格,让它显得更加珍贵的是,杯身上刻有一首短诗以及年代。有两个汉字可解释为‘莲花大师’(因为是英文译文已无法得知其中文二字)。或许是对这首短诗的总结,有或许是敬献给杯子的主人。这么无与伦比的一件艺术品竟然让中国人忽视了。事实上,这是一件没被美国博物馆收藏了多年的藏品。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JamesLally画廊,所有伟大的作品最后还是留在了西方。

公元前十世纪西周带饕餮纹饰的青铜器,是西方市场上最完美的中国青铜器之一,自然开馆当天便被出售,售价20万美元。买主是位美籍华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这样的卖家不会只被青铜器外在魔力所吸引。在它(青铜器)的内部刻有七子铭文,著名是谁为谁而制作了此物。在这位卖家之前,这件青铜器已经在一位中国文人那流传了有6代了,并且这件青铜器早在1850年就被著录过。

但是这样的信息,你会发现,和目前市场上中国新近的买家是没有关系的。中国的新买家,我们把它叫做‘吸尘器原理’。他们吸空一切除非他们受到强力的组织或者比较复杂的文化问题又或者他们能有更广泛的鉴定知识。

当然,‘这份顽强心是可取的’(这里的顽强指的是中国买家在拍场上势在必得)当你享受来自中国买家无尽的资金时。

顺治時期陶瓷釉色分类


五彩——顺治民窑的器物较多保留晚明的古拙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浓重红绿彩绘制粗犷的纹饰。加绘青花的色彩浓重的五彩器,俗称“大明彩”图案以绿叶红花的双犄牡丹锦鸡纹为多,也有的绘枭兰,怪石,竹石牡丹纹。画面常缀有提句,其青花色调翠蓝。在素白釉面上,不加绘青花而直绘五彩的器物日渐增多,施彩和纹饰均展现出清代五彩的全新面目:釉面大多平净,红,黄,绿诸彩虽较淡,但很鲜亮;人物场景的绘制,笔触渐细。有点五彩器属有“百花齐”。顺治五彩器大多已在清末民初时流落到海外,常见于法国各博物馆中。

黄釉——色调较前后两朝“崇祯与康熙”都深,除光素器外,也有暗刻龙纹的官窑器。故宫博物馆所藏黄釉盘,器壁浅坦,口沿微折,器壁外下方刻有莲瓣纹,以紫色勾勒轮廓线,器内暗刻龙纹,款识书写规整(康熙官窑款器有与相似之处)

茄皮紫釉——紫色泛滥,俗称“茄皮紫”或茄皮蓝。盘类与黄釉器型相同。有光素器,也有内暗刻云龙纹外刻莲瓣纹的。此种釉色,顺治,康熙两朝完全相同,只是康熙时更多见。两朝的官窑器。器底均以楷书写款;也有无款的,但康熙时的器口略微显厚。

白釉——似卵皮,白中泛青色,多数器口施酱黄釉。釉面。釉面虽肥厚,光亮度不足,但却无明代白釉釉面的那种油腻感.

民国瓷器的分类及辨伪方法


民国瓷器总的来说技艺并不高超,但是“居仁堂”、“解斋”款识的名瓷堪称千古绝响,被学者称为“中国瓷业史上一朵复兴之花”。民国瓷器存世量较大,常见瓷器有以下几类:

1、仿古瓷。民国仿古瓷是中国历史上高峰期之一,常见的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的白瓷,仿宋代汝、官、哥、定、钧窑,以及元代的瓷器和明清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及单色釉器居多,而最流行的是仿雍正、干隆的瓷器。

2、日用瓷。民国日用瓷以青供给、粉彩为主,这类瓷器虽然继承了晚清瓷器的风格,但其造型较晚清瓷器纯朴自然,以简单和平直的造型为多见。

3、洪宪瓷。民国时期随着封建帝制的灭亡,“官窑”已成为历史名词。袁世凯称帝后,1916年以后景德镇瓷器以水彩和粉彩为主,郭世五在当时督烧的御用瓷器,便成为近代藏家追逐的稀世珍品,世称“洪宪瓷器”。

4、新粉彩瓷器。民国粉彩瓷画与传统粉彩相比,在造型、线条、色彩、光线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画的营养,实现“瓷”与“画”的完美结合。新粉彩瓷画的先行者是潘宇和汪晓棠,上世纪20年代后期以王琦为首的“珠山八友”成为新粉彩瓷画的代表人物。这时的作品在今天来看是值得一藏的,现在市场上也比较少见,价位年年上扬,追族者越来越多。

如何确定是否民国瓷呢?这要从它的款识说起。

民国瓷器款识丰富,堂名款、铺名款、人名款、吉语款、纪年款和仿写款各具特色。堂名款有徐世昌用的“静过堂制”四字青花篆书款,郭世五用的“解斋”红彩篆书或楷书款及“颐寿堂”都是著称一时的堂名款。铺名款有“江西瓷业公司”、“竹里瓷社”、“刘荣盛号”等,大多在器物底部。纪年款有“洪宪年制”、“康德四年”等。因当时盛行仿干隆时期的作品,故以“干隆年制”最为多见。吉语款有仿康熙的“洪福齐天”,仿雍正的“千秋如意”等。人名款较为著名的郭世五的“陶务监督郭葆昌制”及“汪平野亭”、“许人出品”等。

民国瓷器真伪取决于以下几点:

1、胎质。早期的民国瓷器有精粗之分,粗者胎釉结合部多泛黄,晚清瓷器大多没有这种特征,也比清瓷要显得紧密一些。仿品胎质不仅坚密,而且生硬,分量或轻或重。对经常接触民国瓷的人来说,上手一掂,真伪分晓。

2、釉面。民国粉彩瓷画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特征,一种略微泛黄,表面光泽柔和,给人以松软的感觉,缩釉、串烟,但透过紧绷的表面,仍能看见柔软的釉质。仿品光很强,即使经过高锰酸钾处理,其光泽也不会太柔和,一般都有生涩僵硬的感觉,所仿缩釉、串烟也不自然。

3、饰瓷用料。民国青花大致上分两类,一类完全沿用清代用料,杂质多而色泛灰,精神涣散。一类青料发色纯正艳丽,只是入骨不够,稍欠沉着。仿前一类民国青花不多,仿后一类色彩死板,毫无鲜活之气。

4、画工与题铭。民国瓷器上的题铭、书法千姿百态,但大多功底扎实,铭文有来历。仿民国绘画难,仿民国书法更难,仿题铭难上加难。因此要鉴藏民国瓷画的真伪,当然离不开你的书画功底,以及独到的眼力和鉴别手段。

康熙瓷器上的抽象画早西方几百年


中国陶瓷史是一部从原始走向精致,

从盲目走向理性的历史。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器形越来越标准,纹饰越来越精细。但是,在这样的主流趋势下,也总有一些例外,它们追求的不是具象,而是抽象;它们面对的不是皇家,而是民间。唐代有绞釉,绚丽多彩,美轮美奂。宋代有兔毫、油滴、曜变天目,似乎揭示了生命的起源与宇宙的奥秘。元代是釉里红斑,刻意的点染,如火焰,又似鲜血。明代有洒蓝,似纷纷暮雪,万籁俱寂。而清代,康熙一朝的虎皮三彩,充满童真,稚拙中给人以简单的愉悦。虎皮三彩严格意义上讲属于素三彩的一种。素三彩,即使用黄、绿、紫三色,在瓷胎上作画,后二次低温烧造,独不用红色。红色由于颜色热烈,称为“荤色”,因此,此种工艺得名“素三彩”。

《康熙虎皮三彩宫碗》

口径较大,有18cm。敞口,直壁,弧腹,圈足。碗内、外皆点绘虎皮斑,黄、绿、紫、白四色交织,施彩不及底,如大雨淋墙,令人充满无限遐想。

明清景德镇窑的素三彩制品,充满了严谨的皇家气质。在明代,素三彩器以正德一朝最为有名,正德朝的素三彩器均为官窑器,以香炉、花盆为最多。晚明时期,素三彩很少烧制。康熙一朝,景德镇的制瓷业百废待兴,其素三彩器也独具特色。首次出现了在暗刻龙纹上绘有素三彩花果的装饰风格,并开创御窑黄地绿龙碗,为贵妃用器;绿色紫龙碗,为贵人用器。而就在素三彩的大家族中,出现了特立独行的虎皮三彩,此种工艺极少有官窑器,大多是民窑器。分别以黄、绿、紫三种笔触,交织着在器物内外壁上点斑点,斑点相互浸染,二次入窑后,一种流淌感最终定格下来。此种情趣为当时的民间所喜爱。《康熙虎皮三彩撇口碗》

口径14.5cm。这只碗器形不同于上只,撇口,直壁,弧腹,圈足。两种碗型都是清代典型的器形。此碗同样是内外施虎皮斑,施彩到底。

康熙虎皮三彩因纹饰特殊,为藏家所喜爱,故而仿品也甚多。对于市面上的虎皮三彩器,要格外小心。素三彩欣赏

20世纪初,美国现代艺术大师波洛克以颜料随机泼洒、点染创造天价艺术品。其作品风格极像虎皮三彩的效果。康熙瓷器上的抽象画早西方几百年,但是,由于作者为工匠,而从未被留下姓名。虎皮三彩,是真正的抽象艺术美,它所体现的是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交点。

不得不知的钧瓷分类大全


钧瓷作为一种被研究的对象,当应从不同角度把握,也即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地研究。分类是研究的基础,结合钧瓷自身的特征,可作以下分类:

一、从年代分:

传说中的钧瓷:民间传说中的钧瓷;

历史上的钧瓷:从史载真正的钧瓷开始到新中国的建立,包括唐宋元明清民国等;

建国后的钧瓷:从1949年始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当代钧瓷:自1994年至今,以液化汽为代表的钧瓷业的兴起。

二、从造型方面分:

1、器皿类

2、异型类

3、人物类

煤烧工艺-唐马(张建钊作品)

三、从烧制燃料方面分:

1、柴烧

2、煤烧

3、液化气烧

四、从窑炉结构分:

1、龙窑

2、炉膛窑

3、倒焰窑

4、梭式窑

五、从窑炉的形状分:

1、馒头窑

2、炉式窑

3、圆形窑

4、方形窑

5、乳膛窑

六、从钧釉呈色分:

1、蓝钧类:包括天青、月白等。

2、红钧类:包括各式红釉紫釉等。

3、钧花类:包括各式钧花釉类。

4、彩钧类:包括各式杂色釉类。

七、从施釉方式去分

1、汗浸施釉即底釉、面釉一次均匀施釉。

2、点斑施釉即在完成施釉后,有意识点染釉斑。

3、泼斑施釉即在完成施釉后,再进行泼釉,刷釉处理。

4、渲斑施釉即在完成底釉后,对面釉进行渲染和间疏施釉。

八、从钧瓷借鉴和继承方面分:

1、钧瓷

2、仿钧以当地窑区优势、借鉴钧瓷而烧制的类钧瓷产品。

3、钧仿以禹州神后镇钧窑区的工艺手段,借鉴其它窑口的成就而生产的类钧瓷品。

九、从烧成工艺来分

1、中性——还原类。

2、氧化——还原类。

十、从钧瓷审美来分

1、极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并有诗情画意,灵性寄托者。

2、珍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鲜明,可收藏。

3、精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可欣赏。

4、礼品工艺完整,窑变成就一般者。

5、正品负有工艺缺陷,但不明显者。

6、次品工艺缺陷明显,不可入大堂之上的。

注:工艺存在稍微缺陷,但窑变尚可时,当退一级。

益寿瓶(王现锋作品)

十一、从工艺方面分

1、特级 工艺完整,窑变呈景。

2、甲级 工艺完整。

3、乙级 工艺缺陷存在,在50公分外,不明显者。

4、级外 工艺缺陷存在,但不同时具备三处者。

5、残品 工艺缺陷,超过三处以上者。

十二、从足部处理方面分

1、满釉支钉烧钧瓷

2、满足垫饼支烧钧瓷

3、圈足支烧钧瓷

4、圈足满釉支烧钧瓷

5、半釉钧瓷

6、无釉钧瓷

十三、从底款方面分

1、无款钧瓷

2、数字款钧瓷

3、殿名款钧瓷

4、姓氏款钧瓷

5、窑厂款钧瓷

6、题款钧瓷

十四、从底款设计上分

1、阴刻式

2、阳刻式

3、印章式

4、印纸式

5、钤印式

十五、从铁足成否来分

1、本色无釉呈铁足

2、施酱底釉呈铁足

3、本色无釉,非铁足

十六、从修饰部位上来分

1、口饰

2、颈饰

3、腹饰

4、足饰

十七、从修饰方法来

1、附饰

2、阴饰

3、无饰

十八、从大小尺寸分

小件20公分以下,中件45公分以下,大件60公分以下,超大件,80公分以上,特型180公分以上。

十九、从功能上分

1、实用类

2、审美类

3、兼具类

飞翔壶-(温红远作品)

二十、从摆放位置分

1、壁挂类

2、架柜类

3、厅堂类

总之钧瓷的分类,是认知、研究钧瓷的有效途径,把握了这些,可能会尽快地上升到一个层次。

小知识:清红釉瓷器的分类


据传釉里红瓷器的创造发明还缘于一次偶然的巧合,说是元代铜匠围着粘有铜屑的围裙,到窑厂找绘制瓷器的艺匠聊天时,把铜屑抖落在成型瓷器未干的坯面上了,因铜屑粉末颗粒细微,难以肉眼观察得到,所以蘸釉水时也未被工匠发现和处理,后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制青花瓷的同时,粘了铜屑器皿部位也还原气氛烧制成带有晕散的红色,幸运的是这种铜元素要还原成红色的温度要求几乎与青花一致,经追究,发现这种红色即为铜匠围裙上的铜屑所致,就这样,一种釉下彩瓷器的新品种——“青花釉里红”就这样问世了。

明清红釉瓷器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鲜红釉瓷器

属于釉下彩,名称叫法有所不同,有宝石红、宣烧、醉红、大红、祭红、霁红、积红、极红等。永宣鲜红釉瓷器的特点是釉层不流不裂,色调庄重肃穆、深沉安定,由于釉层垂流使瓷器口沿和突出之处露白,俗称“灯草口”。永乐红釉器的胎、釉相对较薄,色泽光亮鲜明。宣德器胎、釉比永乐厚,釉层厚度约为永乐的两倍,釉面光泽度相比减弱,温润感明显增强,红釉中似有茸毛。景德镇朱山近些年曾出土有宣德鲜红釉暗花梅瓶,釉面稍有垂流,但不过足,足边整齐。足边积釉处、纹饰边缘处,红中现青灰色,这是宣德特有的“青虾之背”颜色。宣德红釉器款识有白釉下的青花双圈款和暗刻双圈款两种,在历代红釉器中唯有宣德红釉瓷器的玉质感最强,烧得好的红釉器会像红宝石一样漂亮、迷人。明代红釉的配方里含有鲜红土,到了嘉靖时鲜红土已开采殆尽,只能改烧矾红器。故明代人田艺衡记载:宣德之贵,今与汝敌,而永乐、成化也以此重矣。明后期宣德官窑瓷器的价格已接近宋代名窑瓷器。

二是釉里红瓷器

属于釉下彩,颜色多为暗红。唐代就有雏形,始盛于元代,主要以铜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绘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从元代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由于烧造的火候难以掌握,烧成的釉里红呈色多不稳定,常有苔绿斑点和烧飞烧黑的现象。直到雍乾两朝才能较好地掌控窑温,烧出的釉里红大多红色纯正。

在西方,玫茵堂是中国艺术品收藏界的金字招牌


玫茵堂一直被收藏界认为西方私人手中的最好的中国瓷器收藏。在国际市场上可谓是一块金字招牌。几年它不仅刷新了明代瓷器的交易记录,还让我们隐约的看到了当年的青花热。

香港苏富比于2011年10月5日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了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秋季拍卖。除了一贯备受藏家青睐的常设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外,苏富比更再度呈献超卓之欧洲名藏──“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这次拍卖合共推出超过 310件拍品,总估价逾 11亿。可谓大手笔。

单说玫茵堂珍藏一场就推出逾40件拍品,总估价超过4亿3,000万港元,大多为明清珍品,品味典雅、清华美韶,尽显御窑登峰造极的烧制技术。其中两件单品的估价都过亿,这些都显示了苏富比对“玫茵堂”三个字的信心。拍卖结果证明,玫茵堂依旧是一块金字招牌。

乾隆粉彩九桃天球瓶

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及中国艺术部国际主管仇国仕( Nicolas Chow)在拍卖结束后表示:“从今天玫茵堂珍藏的拍卖情况,中国收藏家拍场内,争相竞投最上乘的佳器,当中《明永乐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更以1亿6,866万港元高价成交,刷新明代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于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拍卖,32件玫茵堂珍藏的旷世珍品,总值近5亿6,000万港元,每件拍品平均以1,750万港元成交。”

仇国仕的名字或许不是那么熟悉,但是谈及他的祖父仇炎之(Edward Chow)大家都会联想到“玫茵堂”。玫茵堂意为‘Hall among Rose Beds’(掩映于玫瑰花丛中的厅堂)。居住在伦敦的独立学者Regina Krahl是研究中国瓷器的专家,她在1994年出版了第一本《玫茵堂中国瓷器珍藏》,将玫茵堂的两位主人苦心孤诣多年收藏得来的瓷珍故事娓娓道出。

在西方,提到中国的艺术品收藏,玫茵堂藏瓷可谓私人藏家的个中翘楚,和阿尔弗雷德·克拉克(Alfred Clark)及玻西瓦尔·大卫(Percival David)齐名。(阿尔弗雷德·克拉克和大维德均系热心中国古瓷收藏的学者,其收藏是除却北京和台北的大型博物馆藏之外最为重要的中国瓷器藏品。)被苏富比称为“玫茵堂主人”的是瑞士商人斯蒂芬·裕利和他已经过世的弟弟吉尔伯特·裕利。现年93岁的瑞士商人,出生在菲律宾,兄弟二人经过多年的苦心,将他们父亲在马尼拉创立的商行发扬光大。今天的裕利集团是亚洲领先的医疗服务及药品提供商,并且是该这一地区最大的农业综合企业,年营业额达120亿美元。这个集团的大部分现在仍然为家族所有,为这对兄弟创造了可观财富。

裕利兄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他们在新加坡的合伙人购买中国艺术品,早期,从古代青铜器到晚期的瓷器,这对兄弟对中国艺术品存有广泛兴趣。但他们按照年代将各自的兴趣进行了划分:吉尔伯特专注于新石器时代到宋代之间的早期陶器,斯蒂芬则将精力倾注于元明清三代的瓷器。

后来合伙人将仇炎之介绍给这对兄弟。仇炎之是战后知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和经销者,他多年在上海、扬州经营古玩生意,因其眼力极佳,收藏了大量的瓷器精品和高古青铜器。谈及仇炎之收藏之丰富可举例一二。仇炎之生前就曾在1979年卖给上海博物馆瓷器167件。1980年过世后,其家人把他的毕生收藏委托苏富比拍卖,1980年暮春及秋季拍卖其175件藏品。1981年及1984年又分别拍卖其收藏的古玩精品,这些拍卖曾经引起极大的轰动,收到空前的效果,并从此掀起了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拍卖高潮。当时仇炎之驻香港,1967年,仇炎之从香港移民欧洲,定居日内瓦,这其中受到了斯蒂芬许多的协助,二人成为好友。在收藏方面,玫茵堂的藏品数量也在仇炎之的协助下数量渐丰,并且获得了数件重要的珍藏。

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

玫茵堂其实是在菲律宾的瑞士藏家斯蒂芬和吉尔伯特·裕利在仇炎之和桂斯·艾斯肯纳奇的协助下历经50余年而成就的。它以其艺臻技绝的御制瓷器举世闻名,为史上最精炼的私人御制瓷器收藏之一。收藏囊括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历朝瓷器中最上乘珍品,被认为是仍在西方私人手中的最好的中国瓷器收藏。

这次拍卖中最大的亮点无疑是那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此瓶高36.5cm。当时估价就高达8000万至1亿2000万港币。最后以1亿6866万港币成交,它刷新明代瓷器世界拍卖纪录。梅瓶绘折枝花果纹以明朝永乐年间最为著名。此瓶其身巨大,上饰十组折枝瑞果纹样,绘画细腻生动,为后期小型青花花果纹梅瓶奠定下了基础。现存这类梅瓶成对十分稀少,只有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有一例可做对比。此器形比例得当,是永乐年间一件难得的精品。

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

这场拍卖另一个亮点是两件出众的粉彩典型器。一件是乾隆粉彩九桃天球瓶,《大清乾隆年制》款,高 51 cm。估价8,000万至1亿2000万港元,最后成交价为9026万港元。中国瓷艺发展到清十八世纪随着崭新色釉之研发达至臻美顶峰清,遂绘制出万至诸多精巧细致的花果枝叶纹样,如见是次清乾隆九桃天球瓶,及清雍正粉彩过枝月季梅花图大盘。所饰桃枝成双,蜿蜒交锁,瑞果硕结,斑斓炫目,色彩动心,搭配井然,花别树异,画艺至臻,其用意隽永,寄寓丰实长寿。此瓶之华丽构图遂成就乾隆时期经典绘瓷纹样之一。另一件出众的粉彩则是清雍正粉彩过枝月季梅花图大盘,《大清雍正年制》款,高50.3cm。成交价4994万港元。

从这个拍卖结果来看一方面显示了“玫茵堂”这块金字招牌的号召力,另一方面可看出青花依旧热度不减,以苏富比为例,根据数据显示明代青花之前最高拍卖纪录为:明宣德,青花“鱼藻纹”棱口洗,4299万人民币。粉彩最高成交价为:清乾隆,粉红地“锦上添花”粉彩通景“山水庭廓”图双耳撇口瓶(一对),成交价8661万人民币。明代青花瓷并未变现出今天这种强势,但是从这场交易来看,无论从品相还是从估价和成交的差距来看,青花都表现出了强势的态势。这场中的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山形爵托2866万港元成交,远远高出估价1000万港元至1500万港元。这让人想起来当年的青花传奇,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当年在伦敦佳士得的成交价是2亿2861人民币,但那一年是2005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