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瓷都景德镇祭红:千窑一宝美不胜收

瓷都景德镇祭红:千窑一宝美不胜收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3-08

景德镇古代瓷器。

世界瓷都景德镇名瓷众多,“千窑一宝”的祭红瓷就是其中之一。景德镇的颜色釉造诣极高,创造了钧红、祭红和郎窑红等名贵色釉。钧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铜红釉品种,从明朝开始,景德镇大量生产钧红瓷。明代永宣年间,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创造了祭红。祭红娇而不艳,红中透紫,色泽深沉而安定。古代皇室用这种红釉瓷做祭器,因而得名祭红。因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很低,所以身价特高。古人在制作祭红瓷时,很名贵的原料如珊瑚、玛瑙、玉石、珍珠、黄金等都在所不惜。

相传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鲜红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诏令设在景德镇的督窑官加紧烧制。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就是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祭器来。督窑的太监每日督促、鞭打窑工,并且把一部分人关进监狱,声称再烧不出皇帝催要的红釉瓷器,就要杀人了。一位老窑工的女儿翠兰,听到消息非常担心,跑到了御窑厂,发现她的父亲也被督窑官投入了大牢。悲愤的翠兰纵身跳入了熊熊的窑火当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翠兰焚身的窑炉时,惊奇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鲜血一样的红色。红色的祭器烧成了,人们说这是翠兰的血染红了陶坯,于是就把这种红色的陶瓷,称为祭红。为了纪念以身祭窑的翠兰,窑工们后来在封窑门时,用砖砌成少女的形象,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从那以后,历代皇帝都曾不惜财力烧制祭红,但是这种殷红色的瓷器,如同神话中的宝物一样,非常难得。这就是被蒙上了神秘色彩的祭红。在馆的近万件藏品中,祭红只有九件半,其中一件明代宣德年间的祭红,收藏时只剩下了残缺的一半。

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艺人就发明了红釉烧制技术,北宋年间,河南禹县的钧窑完善了这一工艺,烧出了世称“钧红”的红釉陶瓷。但是,钧窑的烧制工艺还不成熟,红釉中往往掺杂进其他的颜色,而景德镇人在宣德年间烧出的祭红,从颜色的色泽和纯度上,都超过了钧窑,人们把它叫做“宣德祭”。明朝宣德年后,几百年间一代又一代景德镇人,断断续续曾多次试烧这种红釉瓷器,但都没有烧出过当年那样的祭红。明代景德镇的御窑,是朝廷的官窑,由朝廷下订单进行生产,烧出来的瓷器专供皇家使用,当然容不得成色不好的产品。因此,烧出来的瓷器要经过督窑官员的千挑万选。河南的钧瓷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表明红釉是一种极难掌握的烧成技术。景德镇的祭红比钧红还要难烧得多,按民间的说法,叫“千窑一宝”,也就是上百炉的窑火中,才能得到一两件祭红。清朝人在《景德镇陶歌》里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难度:“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

景德镇的陶瓷行业,虽然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但还没有走出手工业的封闭圈子。制瓷工艺尤其是釉料的配方,历来是手艺人保密的重点,世代家传,决不外泄,而且配方全凭配釉人的经验和运气。陶瓷的艺术就是火的艺术。不同成分的釉料在不同温度、不同烧成气氛中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颜色,火改变了陶坯的化学成分,火把泥土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宝石。景德镇人创造了祭红、郎红等色釉陶瓷,也创造了陶瓷的神话。现在,景德镇人依然延续着千百年来古老的制瓷技艺,也延续着泥与火的传奇。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千窑一宝的华美气度——​釉里红​


知止而能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書房和家作為工作一天之後聚神,

內觀和內修之所,應宜清雅,戒奢豪,

讓自己身心能徹底放鬆,

止,而後方能觀。

欢迎关注最美文房,美得让你窒息!

釉里红的鼻祖还应该是唐宋时期的铜红釉,特别是北宋钧窑的玫瑰红,海棠红等釉色的烧制成功,为釉里红的创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现有史料来看,釉里红瓷器应该创烧于元代,成熟于明代,辉煌于清代,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当然,各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精品的产生。特别是元代中后期,这种制瓷技术以得到了提高,从现有的实物来看,釉里红的发色还是有不错的表现。

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釉里红系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其红色用铜红料在釉下,故属釉下彩。

瓷器烧造时需要一种环境,专业术语叫“气氛”,瓷器都是在某种气氛中烧成的。一般来说气氛就是两种:一种是氧化,一种是还原。简单来说,就是炉子开着火门,有充分的氧气进去,就叫氧化气氛。而关着窑门,闷着火,就称为还原气氛。

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简单说它是闷着火烧成的。温度稍高点,或者稍低一点,它立刻就会失败,温度如果一低,颜色就会变黑,非常不好看。温度如果一高,颜色就飞了,没了。温度高低之间允许的差额大概在十度。在古代,这一点温差是非常难控制的,只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窑工,才能看出来。

釉里红又分为:釉里红线绘、釉里红拔白、釉里红涂绘。

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但由于高温铜红的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

釉里红拔白,其方法或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图案花纹部位,或在该部位上刻划出图案花纹,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之中以胎釉本色显现出来。

釉里红涂绘,以铜红料成片、成块地涂绘成一定的图案花纹。

瓷都景德镇掀起“红瓷”创作热潮


5月30日上午,在景德镇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综合厅走廊过道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幅幅精美大气的陶瓷作品。这是2011艺术巡礼展征集作品的现场。据记者了解,此次活动的开展获得许多陶瓷企业及陶瓷艺术工作者的支持,千年瓷都景德镇也因此掀起了红色陶瓷创作热潮。

从主办方了解到,此次征集作品主题反映共产党党成立90年来的艰辛历程和光辉成就,重点为江西四大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瑞金、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以及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与瓷都景德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景德镇市文联主席余志华表示,“红色摇篮千年瓷韵”——2011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巡回展,是市委市政府继成功举办台湾两岸陶瓷精品展、辉煌60年北京展以及上海世博会期间推出陶瓷成就展,南昌国际生态文化节陶艺展之后又一次全国性大型陶瓷艺术展。市文联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要承办单位之一,按照展览组委会统一部署,积极筹备并已向全市各界征集展品,“我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市艺术家、陶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以及大力支持,红色主题巡礼展一定会取得成功,为我们敬爱的中国共产党9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各大艺术机构均在积极组织创作,特别是有不少艺术家不顾年迈,克服种种困难,放弃休息时间和一些客户订单,主动到革命圣地采风和认真创作,送到展厅的作品已有300多件,充分展示出瓷都艺术家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对党的热爱之情。

2011年7月至12月,景德镇市还将在南昌、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举办“红色摇篮•千年瓷韵”——2011艺术巡礼展。

千年窑火不熄“瓷都”景德镇的辉煌


素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千年窑火不熄,以生产“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而享誉海内外,元明清皇家在此设置官窑的时间就长达600年之久。景德镇的官窑瓷器,成为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中最辉煌的一页。

景德镇从汉代就开始烧制瓷器。北宋年间烧制出了青白瓷后,开始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从元代起,朝廷正式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烧制成功了著名的青花瓷器。明清是景德镇官窑的鼎盛时期,朱元璋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就在景德镇开设了御窑厂,并专门派太监到景德镇督造瓷器,相继创造了绚烂的釉上彩绘和彩釉瓷,还有清新优雅的永乐宣德青花,釉下釉上互相辉映的成化斗彩,以及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等。清代景德镇又烧制出了闻名遐迩的五彩、粉彩、黄彩、珐琅彩和各种名贵色釉。

明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梅瓶

要想烧造出精美的瓷器,熟练的工匠、优质的瓷土和釉料都是不可缺少的。官窑以皇家的名义,独占了这些资源。明代把具有生产技能的瓷工编入“匠籍”,要求他们4年一轮地到官窑上班。另外一些数量较少的绘画艺人和烧“龙缸”的大匠,也被官窑雇用。明代景德镇的优质瓷土也被官窑独占,称为“官土”,民窑无权使用,只能采用较次的。当官土日益减少时,官窑还想再占其他地方的瓷土,曾经引发过官民之间的严重争执。明代生产的主流瓷器是青花,但最好的青料也被官窑独占,由外国进口的回青,只准在烧造御器时使用,民窑只能通过各种非法途经获得一点高级青料。民窑生产瓷器的品种、式样甚至颜色,也处处受到官方的限制。《明英宗实录》记载,“禁江西瓷器窑厂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戍口外”,“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

官窑生产的瓷器,只供宫庭使用,除了由帝王赏赐之外,即使是最高贵的王亲国戚,也不能从御窑厂得到瓷器。《明实录》记载,宣德二年:“内官张善伏诛。善往饶州监造磁器,贪黩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器多以分馈同列。事闻,上命斩于市,枭首以殉。”宦官张善就因为将官窑御用器“分馈同列”而掉了脑袋。

官窑的辉煌,还与当时皇家对高雅精致瓷器的热衷和喜好分不开。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就是一位既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又善于绘画的帝王,尤其对景德镇御厂的生产相当热心和执著,特别是对小巧精致的工艺品情有独钟。他的审美情趣和个人喜好直接影响到御窑厂的生产,于是,成化官窑烧造出了瓷质精美、彩饰优雅、小巧别致的斗彩瓷器,成为明代官窑之冠。清雍正皇帝也是一个超级“瓷器发烧友”,皇宫密档中有多份他的御批,对瓷器的样式、纹饬、色彩多次提出具体的要求。一些督窑官也以不耻下问的态度,潜心瓷器制作,着意创新,督造出了精美绝伦的瓷中精品。

官窑烧制皇家瓷器不惜成本。它烧制100件相同的瓷器,只有4件是贡品,所剩下的贡余品、试验品、废品甚至超过皇帝需求的合格品等全部打碎并就地掩埋,保证了皇家御用瓷器的完美无暇。

瓷都景德镇镇窑柴窑窑炉大修开工


7月4日上午9时,历史博览区标志性景点——镇窑柴窑窑炉大修正式启动。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正大出席了简短而又热烈的开工仪式。

千年古镇窑是景德镇制瓷历史上体积最大、名声赫赫的柴窑,一次要烧300担窑柴,出窑的瓷器数以千计。古镇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烧炼检修中,为节省窑柴、节约成本将柴窑窑炉缩小了三分之一。古镇窑仅此一座,已被国家、省、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恢复古镇窑原有的规模,让柴窑窑火熊熊燃烧,传统的制瓷技艺传承下去,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市文化局和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大力推动下,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论证,决定修旧如旧,对古镇窑柴窑窑炉进行大修,恢复原来烧300担窑柴的规模。目前我市仅存余云山、余和柱两名66岁的挛窑传人,此次柴窑窑炉大修,对挛窑艺人的传承很有意义。由于挛窑人才缺乏,为保证工程质量,修复进度会缓慢些,但今年10月瓷博会期间重烧300担窑柴的壮观一幕会再现。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告诉记者,将免费为陶艺家和各个窑口烧瓷。

千年瓷都景德镇准备复建官窑


竣工两年的昌南大道绵延5公里,几乎全部辟山而建,道路两旁刻意保留的山体斜面,用各种碎瓷制作成了“千年窑火”等造型;几条主干道路的路灯,灯柱全部用陶瓷装裹;甚至连路名都与陶瓷有关:瓷都大道,古窑路……

沿古窑路步行数分钟,就到了古陶瓷博览中心。76岁的刘水德坐在作坊里,一边吸烟,一边观察着游客的动静。如果导游介绍完上一道工序,向他这道工序走来时,他就把烟含在嘴里,拿起一只待加工的半成品瓷器,熟练地“表演”起来。

这是一片明清之际建造的民窑作坊,作坊的瓦片与木桩都失去了本色,一律变成灰色,另一边是展示区,整齐地排列着已经烧制好的花花绿绿的瓷器,给作坊带来鲜艳色彩。“我10岁就开始学做瓷器了,干了56年喽。”刘水德说,他们这些作坊,一方面作为旅游景点展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让老艺人的手艺失传,“现在烧窑都用瓦斯,用电了,但我们的老手艺还是不能丢。”刘水德带了两个徒弟,他手把手地把技艺传授给了他们。

实际上,刘水德及其他老艺人在作坊里“表演”的工序,只有主要的五道:做坯(使器具初步成型)、印坯(使器具内壁光滑)、利坯(使器具外壁顺畅)、刹合坯(为器具内外上釉)和画坯。而在古代,完整的工序多达72道。

见记者眼馋,刘水德让开位置,让记者也来“利坯”。坐下,仿照老师傅的样子,用木棍搅动辘轳,使之快速转动,然后拿来一只碗具,用一把蝴蝶型的刀具沿碗具外壁刮削,辘轳带着碗飞快地转动,刮削下的粉末雪花似的飞扬。很快,这只碗被记者划了个洞,经此一试,记者彻底打消了转行做窑工的念头。

离作坊很近,是窑工们的祖师爷——“风火仙师”的神庙。不过,这位“风火仙师”并非虚构人物。明神宗时期,景德镇受命为皇帝制造殉葬龙缸,但多年未果。32岁的童宾为了反抗暴政,投身窑火。次日,窑工们惊奇地发现,龙缸竟烧成了。从那以后,童宾就成为窑工们膜拜的对象。

刘水德说:“只要干上我们这行,轻易不会转行的,会干到死的那天。”

“复建”官窑,市政府搬迁

彭春文是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科的科长,人很忙,电话一个接一个,因为,前一天晚上,景德镇庆祝“千年华诞”的晚会刚刚结束。

北宋年间的1004年,当时叫“新平镇”或“昌南镇”的景德镇,将一些贡品瓷器运到朝廷,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皇帝特别喜爱,于是询问瓷器的产地,因为当时的年号为“景德”,于是大臣就回答:“产于景德镇。”景德镇因此得名,并在千年发展史上写下辉煌一笔。

景德镇市瓷局,是全国仅有的两家陶瓷行业行政管理机关(另一家为河南禹州市陶瓷局)。12月20日,瓷局综合科主任段雪灿这样评价千年以来官窑对民窑的促进作用:“由于要上贡,官窑出产的瓷器都是百里挑一,同时,也使得日用陶瓷向艺术化方向发展,最终使景德镇瓷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至于“瓷局”,其实早在元代就有了。

果真,在“御窑厂”的大型宣传牌上,记录着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立浮梁(现为景德镇下辖县)瓷局,因此奠定明清两代制瓷工艺的基础。

“御窑厂”遗址就在市中心商业区,离“瓷贸大厦”很近。说是“遗址”,其实走进去,已经看不出一点遗址的影子了,两边全部是大型宣传牌,介绍着官窑的历史,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民居和机关。“其实你只要再往里走,能看到一座当时人们办公的场所,这也是地面上唯一的历史遗存物。”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说。

据这位负责人说,当时官窑管理极其严格,朝廷时不时派员督陶。有一次,为了整肃纪律,杜绝官窑贡余品的外流,明朝宣德帝朱瞻基将督陶官张善处死,然后将所有的贡余品、次品打碎,并深埋“御窑厂”。这一打碎深埋的举动,固然是为了维护皇权,但也“打出了官窑的至精至美”。

“‘御窑厂’地下有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地带,堆积着价值连城的无数古瓷碎片。”原在“御窑厂”办公的市政府整体搬迁至景德镇的新区。现在,国家文物局正在这里开展有计划地发掘,不久,这里将成为“中国陶瓷文化遗产中心”。

历史文化名城要“盘活”

“瓷贸大楼”是景德镇市以销售陶瓷为主的专业市场,肖群英正在与伙伴们打牌,她周围的货架上,陈列着精致的艺术瓷、日用瓷。

“我们景德镇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瓷器———传统嘛,从烧窑、做坯到彩绘,基本上一家人都能包干。”她说,不过现在,会制作瓷器的人家越来越少了,“都集团化了。”不制瓷了,就开始贩瓷。景德镇市直接从事陶瓷行业的从业人员就达10万人,如果把搞经营销售、企业管理的人员也算在内的话,景德镇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人在从事陶瓷行业。

但是,景德镇人也有危机感。日本的京瓷陶瓷企业,一年的销售收入相当于江西全省的财政收入,而且,他们占据了工业技术陶瓷的制高点和绝大部分市场。景德镇市瓷局段雪灿为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与国内其他产瓷区相比,工业还处于落后位置,产品花面陈旧,器形单调,成本高,价格和市场占有率低。12月16日,当地的《瓷都晚报》刊发消息,景德镇市专门分管陶瓷工作的副市长历数非法展销、地摊经营以及梭式窑深藏城区的危害,然后,他对在场的人士说,大家对景德镇的艺术瓷关注很多,现在,“请多多关注日用瓷。”

“就我的理解,他是在强调艺术瓷和日用瓷两者需要统筹,”博物馆馆长助理、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军说,日用瓷需要艺术化,艺术瓷也要面向市场,需要产业化。在他看来,只要克服长期形成的工匠作坊心态、官窑做派,抛开“等、靠、要”的落后观念,了解国内外陶瓷发展趋势,艺术瓷和日用瓷都有市场。

一位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创办了一所“陶艺研修院”,每年慕名前来研修的学生络绎不绝,不但声名日隆,而且收入可观。这件事给景德镇以强烈的启迪和震撼:景德镇的陶瓷教育早已形成系列,其陶瓷学院是全国唯一的陶瓷专业院校,在景德镇,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师”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达到12位。一个毕业生能办教育,为什么景德镇不能办?于是,景德镇开始做相关产业的文章。如今,从昌南大道进入景德镇,偌大的广告牌就告诉你:景德镇还在建设中国陶瓷博物馆等旅游文化设施。

在馆内的陶瓷艺术研究所内,画工们正在专心致志地进行“釉下彩绘”作业,他们画几笔,就抖一抖笔,以便颜料能浸润到笔尖,画完一幅往往需要3天。多少年来,景德镇就是依靠这种方式,打出了名气。千年瓷都景德镇,因瓷而立,因瓷而名。

瓷都景德镇全力抢救后一座古窑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最后一座古窑已出现窑体内壁剥落、部分柱子蛀空等“险情”。陶瓷专家和文物保护官员认为,如不及时保护,这座世界上仅存的一座镇窑将面临倒塌。

镇窑,即景德镇工匠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窑炉,看起来结构简单,却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瓷类,这是目前任何现代窑炉都做不到的,在世界陶瓷史和窑炉史上也属奇迹。

1984年,景德镇市以这座古窑为中心,创建了集古陶瓷、古建筑、古工艺为一体的古窑瓷厂,将手工作坊和老艺人集中起来,向游客展示明清时期景德镇独特的拉坯、印坯、利坯、剐坯、画坯等手工制瓷的关键工序。2006年5月,景德镇的手工制瓷作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这座曾为明清皇族烧制出精美瓷器的古窑已经停止烧窑,仅留下一座空荡荡窑房供游人参观。数百年来支撑窑炉的槠木柱子已经表皮剥落。此外,一根柱子已被白蚁蛀空,仅留一层表皮。200平方米的窑体内壁也已出现道道斑驳,露出大片砖块。

古窑瓷厂副厂长刘俊臣说:“按照传统,要维持窑厂正常生产,窑房每5年需要修缮一次。但由于失去瓷器坯源,再加上现代烧瓷工艺的更新,这座官窑1992年以来从未修缮,现已丧失了烧窑功能。”

“如果白蚁威胁、内壁脱落问题不解决,加之烟囱的泥砖结合越来越不稳固,不出几年,这座官窑就会倒塌。”他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院教授李菊生说,古窑瓷厂是中国陶瓷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后人了解陶瓷制作历史的珍贵文物。尽管它已丧失了烧制功能,但政府部门有责任对这个传统陶瓷文化具体、现实的形象进行修缮保护。

镇窑蕴含的历史、经济、科研价值已得到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局长江华说,景德镇市政府正在将镇窑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文物局也将下拨30万元的白蚁防治经费,防治方案已获通过,资金将于今年底到位。修缮后的古窑将恢复烧窑功能,每年烧制两次,向游人展示陶瓷的烧成过程。

除了硬件设施亟需修缮恢复之外,维系传统窑炉运转的制瓷工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刘俊臣认为,手工制瓷的传统传承形式是带子传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实现这种发展模式。

在古窑瓷厂展示手工拉坯的76岁老艺人王炎生,从事这项技艺已60多年。他有一次性做成空心葫芦的绝活。他说,学习拉坯不仅要勤奋,还要有悟性,一般从小学。他现在没有合适的传承人。

负责剐坯的80岁艺人曹开永告诉记者,他们以前学制瓷时,一个人就学一个工种,一个工序要跟师傅学3年。曹开永也没有徒弟,不是他不想教,而是没人愿学。他说,剐坯工序难度高,而且累。和机器相比,手工制瓷效率低,赚不到钱。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在老手艺上花费心思。

为了解决手工制瓷的后备人才问题,景德镇市教育部门兴办特色教育,在大中专院校、职业高中开设了许多与陶瓷相关的专业课程。景德镇古窑瓷厂也克服重重困难,改善老艺人的生活条件,鼓励老艺人带徒传艺。

景德镇 千年瓷都浴火生


都说景德镇是一张世界性名片,而陶瓷就是这座城市的“金字招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受到严峻挑战,效益滑入谷底,整个行业陷入困境。进入新世纪,景德镇市适应全球经济大趋势,开始重新审视陶瓷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并迅速调整对策,掀开了陶瓷产业改造的新篇章。

大手笔之一,大力兴建园区,重建生产基地。借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这一契机,大胆实施“退城进郊、退城进园”战略,于2002年着手建设1.5平方公里的陶瓷工业园,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打造一个崭新的陶瓷产业基地。两年之后,又开辟了新的基地——总体规划达8.12平方公里的陶瓷科技园,吸引陶瓷企业纷纷入驻。如今,陶瓷工业园已有台达、常青、环球等40余家陶瓷企业落户,陶瓷科技园也有台湾海畅、浙江三雄、潮州东富盈、清华大学新纪元等30多户高技术陶瓷企业相继加盟,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大手笔之二,瞄准品牌企业,引企拉动引资。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城市品位和功能不断完善,陶瓷产业的招商引资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外引陶瓷企业入市战略中,该市坚持引进规模大的、科技含量高的、国际上品牌响的企业。几年下来,台资企业台达、海畅、东璟,美资企业常青,日资企业嘉佳以及东富盈、大邦陶瓷等数十家知名陶瓷企业相继来景德镇投资建厂,引进外资4800万美元、内资10.6亿元。他们的加盟,不仅带来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工艺技术、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市场份额。这些项目达产达标后,每年将新增产值14亿元。

大手笔之三,扶持民营陶瓷,帮助其做强做大。景德镇历来有“官民竞市”的传统,有大大小小民营陶瓷企业2400余家,从业人员4.5万人。为尽快把这些小苗培养成大树,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陶瓷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举措,使得环球陶瓷、佳洋陶瓷、鹏飞建陶、南光陶瓷、望龙陶瓷等一批民营陶瓷企业脱颖而出,成为非公经济的龙头企业。今天,民营陶瓷企业的产值已占据该市陶瓷产业的半壁江山,成长为新的主力军。

大手笔之四,占领科技高地,加快创新步伐。在景德镇市的极力争取下,我省第一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该市落地,并依托学院开展陶瓷前沿科学的研究。如今,工程中心研究的部分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引导项目”,得到国家创新基金的支持,多个成果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大提升了产业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

“千年瓷都”景德镇的生存困境


在中国,景德镇是个特别的小城市,几乎每个从这里机场出发的旅客,都随身携带了机场能允许的最多数量的随身行李。3月22号,从景德镇出发飞往的北京的一趟航班,空姐额外花了15分钟的时间来重新安排旅客的行李。一位空姐暗暗嘀咕:“明明还有许多座位没卖出去,行李架竟然都满了?!”飞机起飞的时候,所有的空座上都“坐”满了行李,装在里面的,都是瓷器。

景德镇原名昌南,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据说,英文“china(陶瓷)”就是由此而来。宋景德元年,宫廷下诏命当地烧制御瓷,并在底款署上“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得名。近日,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估价并不高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意外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陶瓷商务网。一千多年过去了,宋、元、明、清都以不复存在,而这四朝官窑所在地景德镇却因而扬名天下。景德镇曾以自己“千年瓷都”的身份为傲,是中国惟一一座依靠一种产业维系生存十个世纪而没有中断的城市。

然而,文明世界的china,在世界市场的价格却已经是一落千丈。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日用瓷单件出口均价为34.62美分,而进口日用瓷单价高达4.90美元,出口价格仅为进口价的1/10。其它的陶瓷品种和其它行业的产品也有类似情况。

景德镇开出租的李师傅,载了一位对瓷器没有什么了解的游客在城里转悠。作为一个老景德镇人,他好心建议到:“千万别去买什么大件艺术瓷。现在的景德镇,水很深啊,普通瓷器蒙你几万块钱那叫一个容易。要对瓷器不懂的话,买点便宜的餐具开开心心回去就行啦!”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游宇介绍说,中国陶瓷曾经有着无比辉煌的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百年来,中国陶瓷生产一直停滞不前,传统工艺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设计观念落后,中国陶瓷产业始终在低层次徘徊。现在世界上70%的日用瓷是由中国生产的,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用的是中国瓷器。但是,一些世界知名博览会上,中国馆的瓷器确是价格最低的。

瓷都的衰落

明清两代,景德镇一直是皇家陶瓷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有很发达的日用瓷产业。改革开放以后,陶瓷行业引入了市场机制,国家订单也已被激烈的市场竞争代替,习惯了坐地起价的景德镇人仍然坐等买主,并没有尝试出去接触、了解市场。尤其是在器形方面,由于观念封闭,一直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除了模仿之外别无创新,完全和市场需求脱轨。上世纪90年代,连年亏损的几大国营瓷厂不得不改制为股份公司,“化整为零”让景德镇的瓷器产业失去了规模化生产的能力。一夜间,6、7万瓷厂的工人们为了生计成了各自为政的作坊主。拉坯大师王炎生,就亲身经历了这个转变。

76岁的王炎生是家里学拉坯的第五代传人。拉坯,就是拉制出瓷器形体的步骤,也是考验师傅手巧技高的关键一步。王炎生从8岁开始学习拉坯,16岁的时候进入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国营瓷厂——建国瓷厂。1952年,建国瓷厂正式挂名营业,厂址就在明清时期的御窑厂。

“当时在瓷厂工作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那时瓷厂员工的收入是普通城镇人均收入的两倍。而且我们的瓷器都被当作国家领导人送给外国友人的礼物,”王师傅回想起来还是很自信。瓷厂在90年代后期倒闭,厂里的工人一下子都失业了。王师傅说“很多师傅都转行了,只有不到1/10的人继续做瓷器,大部分人想开小作坊。但是因为规模小,无法正常维持生计,许多小作坊也倒闭了。我们这行做的是手艺,经常不练就生疏,慢慢的也就丢了。”

王炎生是幸运的,瓷厂倒闭以后,他在景德镇“古窑”景区找到了一个工作——展示拉坯工艺。工作很轻松,每天有游客的时候简单表演一下就行,一个月近2千的收入,在这个小城市也算中等水平了。在古窑景区,还有很多像王炎生一样的制瓷大师,现在他们的工作也都是做展示,剩下的时间,这些师傅们聊聊天,晒晒太阳,收入的稳定让他们不需要在费力的靠手艺吃饭了。工艺现在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展示的项目,而非精美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精益求精的步骤了。

在制瓷中,师徒相传也是一个不变的传统。在欧洲,作坊的瓷匠们都用同一种原料配方,但在成品的造型、颜色的创意上都各自有不同。但在中国,瓷器的外观几乎家家相似,但配方确实保密的,而这个秘密,也只在人数有限的师徒体系中流传。

王炎生的拉坯技术也只有三个传承人,他15岁的孙子,是最小的一个,而小孙子现在也是以学业为重,拉坯技术不能每天都练习。即便如此,王炎生也不愿把手艺外传。她说:“这个是家族手艺,怎么能被其他人随便学走,那我们的技术还有什么奥秘?都传开了就不值钱了。”

小作坊的挣扎

景德镇人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景瓷为豪,但如今的景德镇,小作坊产品最是出名。最多的时候,瓷都有4千多小作坊,产品良莠不齐。这些作坊出产的一些大瓶子大盘子,前几年在一些国家的“展销会”经历也很尴尬。这些印着“景德镇制”的大件,在展销会上售出比原价翻了数十甚至几百倍的价格。展销会初期,展商会以高价出售,展销会越往后,同样的产品价格就不断下降最后一落千丈。这样不利于瓷都发展的名声也导致了另一个尴尬——景德镇人出国的护照都难以拿到签证了。

然而小作坊里,还是有一些有理想的年轻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开创一片新局面,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07级毕业生雷杰就是其中一员。他说:“现在要找一位老师傅学陶瓷制作简直不可能。都是家传的,好多老手艺人也不做了。现在景德镇市场上真的很难找到好的瓷器,跟明清时候比,完全不似当年盛况了。小作坊求生很困难,市场都变成了恶性竞争的关系,大家都是拼低价,而不是比品质。”

对于雷杰的介绍,06级中国美院的毕业生汪豪,也有同样的感受。与很多景德镇的私人作坊一样,汪豪也在城区边上的村子里租了一栋房子做工作室。每个月1千多的房租,还有生活开支和工具原料,每个月的收入也刚刚能饱腹。汪豪说:“现在学校里教的陶艺,只能学到一些基本的步骤,几乎不可能让你从头到尾完整的体验制作工艺,也就无法体会制作工艺背后一些因为操作的细微差别造成的神奇差异。”

汪豪说,现在的人讲求实用性,学校里教授的也只是手艺,而对于陶瓷文化的体会少之有少。“陶瓷,手工制作的东西都是有灵魂的,必须去体会和实践,不是一种快文化。”

对于在学院的学生来说,创意,是他们理解的年轻一代的招牌。今年大四的陶瓷学院雕塑系学生高灵,现在也算一个年轻创业者了。和很多陶院的学生一样,高灵也在学校附近租下了一小栋村子里的居民房,作为自己的陶瓷作坊。每个周六,景德镇都会有一个创意集市,很多年轻人带着他们自己设计制作的陶瓷来“赶集”,一些厂商也借此机会寻猎一些好产品。高灵最近接到的是一个杭州的香薰公司的订单,制作香薰的瓶子。800个瓶子,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单子了。他自信的告诉我们:“我的一个师兄做的挺好,一年挣了几十万呢。”而对于技艺的精良与否,他这么说:“我们自然不能和那些老艺人比,但我们有的是他们没有的创意,我们做有个性的东西,这是我们的市场。”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都景德镇祭红:千窑一宝美不胜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都景德镇祭红:千窑一宝美不胜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