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汝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汝窑——宋朝的永恒传说

汝窑——宋朝的永恒传说

汝窑瓷器的鉴别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汝窑瓷器的鉴别方法

2021-03-08

汝窑瓷器的鉴别。

公元1126年,北宋王朝首都汴京,被东北游牧强权金国攻陷,史称“靖康之难”。这一场仗,不止摧毁了一个政权,亦给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明形态,带来严重打击。宏伟壮丽的隋唐盛世,把欧亚文化共冶一炉,三百年来的种种养份,经历五代十国的洗炼,到北宋已内化于无形,成就强大的张力。这种张力,不像我们谈及波斯或阿拉伯等任何帝国般,以疆土的广狭,军力的多寡论英雄,却以高尚的精神和气度,教人心悦诚服,无比向往。北宋的军队,虽然不堪一击,但宋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无论在当世抑或现在,仍然俘虏人心。这种像谜一般的魔力,从文字上已经感受不到了;当年的遗迹,亦早已不知去向;唯有少数证据,在岁月冲刷之间,像河床里的金子般散发着光芒,而汝窑,正是最令人珍惜的一种。

宋朝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这个排序,不是乱来的。本来,按窑场的出现次序,应该是定窑先行,但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言,则汝窑地位无出其右。其遗址虽然到现在还没法完全肯定,但大致在河南(古称汝州)应无疑问,跟北宋首都汴京非常接近。

汝窑的出现,在北宋晚期,宋徽宗的时代。政治史上,那是一个不知所谓的混乱时代,艺术史上,却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巅峰。赵佶作为朝廷上的皇帝,或许不合格,但作为艺术家之中的皇帝,却当之无愧。凭着绝逸群伦的天才和生命力,他不但自身的创作成就高超,而且独具慧眼,赏识了无数卓尔不凡的艺术家。如果他不是搞垮了国家,后世的名声大概不致太差。而汝窑的出现,正是他的文化大业下的一道手笔。

宋徽宗是个非常虔诚的道教徒。道教讲求清净无为,凡事要与大自然和谐合一。我们可以想象,既有艺术家脾气又有大把钱花的徽宗,一定把自己的生活打点得一丝不苟,极有品位。北宋宫廷一直使用的瓷器,是定窑。定窑的颜色是白色,对道教徒而言,这种颜色太刺眼,于是皇帝把心一横,重新订造,开始了汝窑昙花一现的历史。这个说法,最早源自北朝末年徐竞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不过,这只道出了汝窑的来历。但它的神秘之处,又在哪儿?

汝窑的色泽,传说是来自天上。后周世宗柴荣,曾经烧造过一种名为“柴窑”的瓷器,却在北宋已经失传,只剩下当年立下的口谕:“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这)般颜色作将来”。宋徽宗倾尽人力物力,就是要超越前朝,制作出可与之匹敌的汝窑,其成品的颜色,效果如出一辙:汝窑的瓷胎,不是白色的,从边沿上可以看到,带着淡紫,叫做“香灰胎”;而瓷器的釉色,不论是半透明抑或不透明,都显出一种非常柔和悦目的天青色,并常常带有轻微的釉裂纹,称为“蟹爪纹”。这种颜色和效果,后世一直在模仿,无论是南宋的官窑和哥窑,抑或清代的雍正和乾隆,尽管最后都做出了自己的风格,但在模仿技术而言,却只能做到袭貌遗神的程度!

汝窑水仙盆,传到乾隆手上,他竟误以为这是猫食盆,闹了个大笑话。

古籍记载,汝窑的颜色如此细腻,是因为釉中加入了玛瑙粉末。但根据英国最新的化验报告显示,尽管玛瑙粉末与釉内的主要矿物互不排斥,却无助于成色的改变或提升。这个消息,对于矢志重现汝窑的艺术家固然是一大打击,对于存世汝窑的珍贵价值却是一次肯定,因为连这唯一可能破解汝窑秘方的线索也断了,这项文化遗产就更形稀罕了!

汝窑纸槌瓶,底部有“奉华”二字,应为宋高宗爱妃之物。

汝窑瓣形温酒器,里面原本应该有一个酒壶。

存世的汝窑,全是小件器,几乎没有超过30厘米的作品,这一点跟宋朝很像——面积虽小,内涵却无穷。汝窑在中国瓷器之中,已经到达“濒临绝种”的类别,在全世界的公私收藏之中,只有60多件,其中台北故宫有21件,北京故宫有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有7件,都不可能在市场上流动了,能够曝光的,只有5至6件,也就是说,对于收藏家而言,这简直是“恐龙级”的珍品!

全球收藏家之中,数日本人对汝窑最为珍爱。为什么?因为日本人的神道教与中国的早期道教相似,而日本在历史上对中国最为仰慕的时代,亦是唐宋时期。现在日本人的茶道、花道、香道所用的瓷器,全是唐宋风格的“青瓷”(celadon)而非“青花”(underglazeblue),即使在清末以来的动荡里,日本人对中国明清瓷器兴趣一直不大,他们收集的大宗,主要是青瓷、剔红、书画等。中国人反而自元朝灭宋之后,渐渐从记忆深处移除了祖上的品味,爱上了来自中东的繁缛花纹。我们在中学课本上读元世祖的高压政策,四色人等和达鲁花赤,都随政权更迭消失了,但青花取代青瓷的品味,到现在却依然影响着我们。

可幸的是,在二十一世纪,中国人似乎重新想起了那份淡然悠长的品味,故宝重入炎黄手中的机会亦近在咫尺。宋徽宗也许做梦都没想到,他的天下,在有生之年被自己亲手弄丢了;他的品味,却在千年之后征服了欧亚两极。

苏富比今季上拍的汝窑葵形笔洗,希望它能落到有心人手上!

这次苏富比春拍的汝窑小洗,在卖场上固然是价高者得,但笔者由衷盼望,价高者德行亦高,好好把这份人类的共同瑰宝承传下去。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高岭土的传说


     高岭土是陶瓷制品的坯体和釉料以及粘土质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 它以我国江西景德镇高岭村所产的高岭土(瓷土)而出名,并已成为 全世界之瓷原料的通用术语。

关于高岭土有个传说,赋有传奇色彩。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一户姓何的穷汉,租种着地主的几分瘦田。 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几乎全都被地主刮走了,只得靠瓜、薯、菜充饥度日,生活得十分艰苦。何氏夫妻虽穷,但心地却很善良,平日里只要听说谁家的锅揭不开,宁愿自己挨饿,也要省下那点瓜薯给人送去。邻近穷苦乡亲,都很尊敬他们。一个冬天的早晨,北风呼号,雪花纷飞。何老汉刚把屋门大开, 只见屋檐下躺着个几乎被冻僵的老头。他忙唤来老伴,将老人抬到自 家床上,把仅有的一床破棉絮盖在老人身上,还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 破棉袄脱下来盖住老人。同时,何大娘也烧好了姜汤,夫妻二人细心 地将姜汤一匙一匙地喂进老人的嘴里。过了一会,老人终于苏醒了过 来。 老人不能说话,用手指指口中,意思是说要吃东西。何老汉家中 只有野菜汤,怎能给老人吃呢?与老伴商量,只好又到财主家去借了 那一升还两升的米来。熬好了热腾的稀粥,端到老人面前喂他喝。白 发老人喝了粥,精神好多了。他下床站起来激动的对老何夫妻说:“ 你二人确是名不虚传的好人啊!”便从衣袋里取出一粒洁白晶莹的小 石块递给老汉,说道:“这粒小石块送给你们,可将它种在村后的高 岭山上。过了七七四十九天,那里会张出挖不尽的白玉土,是制瓷的 上等原料。你们可以挖起来,运到景德镇去卖钱。”说完,哈哈大笑 就不见人影了。 老何夫妻惊得目瞪口呆,以为遇到神仙了。夫妻俩果真到高岭山, 挖了深坑将小石块种下去。过了四十九天,他们又来到高岭山挥锄一 挖,只见原来是黄色的泥土,变成了白嫩的玉色土。夫妻俩非常高兴, 通知穷乡亲们一同去挖玉土,运到景德镇。果然卖到好价钱,大家都 有了收入。

从此,这一带的穷乡亲们都改行挖卖玉土了,日子也比以 前好过起来。 景德镇自从采用高岭土配制瓷器以后,出产的瓷器洁白无暇,更为精美。

1712年,有个法国的传教士昂特柯莱曾向国外介绍过高岭的瓷土,于是高岭土变在全世界闻名了。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後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定窑

定窑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後,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定窑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迁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定窑还有如柿子般颜色的红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装饰手法有划花、印花、雕花等各种图案包罗万象,其制作细腻精致、线条流畅、胎质坚细、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盘较多,胎薄而圆正。为避免烧制变形,多采覆烧,再镶以金属作缘。

汝窑

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後人补刻的。

钧窑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哥窑

哥窑创使者为浙江省处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烧者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烧者为「弟窑」,又名龙泉窑或章窑。

哥窑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纹开片,这种裂痕是由於釉与胎的收缩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称为鱼子纹蟹爪纹,也有的称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缘显出一道褐色边称为「紫口铁足」。

龙泉窑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宋代瓷业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窑外,山西省平阳的平阳窑、陕西省耀州的耀州窑,福建省建安的建窑,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烧制相当好的瓷器。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是华北大窑业中心,很受日本重视,历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销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瓷器上那些永恒的爱情故事


说到瓷器的爱情故事,窑窑的脑海里,第一个画面就是《我在景德镇等你》的歌曲内里穿越千年的爱情故事!你造吗?除了广为传播的歌曲外,另有那些描画在瓷器上动人的爱情故事,你真的相识吗?

1曹植和甄宓

传说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与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明帝曹叡后,惨遭毒害致死。曹植得到甄后遗枕,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以作怀念,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众人称之为宓妃。将甄后和洛神相提并论,现实上是对故人的吊唁和感情拜托。《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闻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内容画的作品,此中最感人的一段刻画是曹植与洛神邂逅,但是洛神却无奈拜别的景象。

2卓文君和司马相如

卓文君,汉代临邛豪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仆众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产业与之,使回成都。后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闻君有二意,故来相断交。愿得同心专心人,白首不相离。”与之断交,司马相如感叹老婆才情,乃止。

3李香君和侯方域

清孔尚任《桃花扇》中李香君是明末秦淮名妓,貌美且醒目音律诗词,得四方游士追慕。侯方域风流倜傥,才气横溢,是“复社”名士。两人一见倾情。后阮大铖匿名托人赠予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果断退回。阮大铖挟恨在心。弘光天子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乘隙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果断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侪杨龙友使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死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伍侯方域逃回探求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4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闻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家喻户晓。牛郎是个孤儿,被刻薄的嫂子荼毒,分家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老牛很通灵性,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老牛劝牛郎去见,后织女做了牛郎的老婆,男耕女织,生存完满。但天帝与王母娘娘反对,划出一条银河,牛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忍的爱情绪动了喜鹊,喜鹊搭成了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玉帝无奈,答应每年七月七日牛郎织女可以在鹊桥相会。宋代词人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邂逅,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如果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借牛郎织女离合悲欢的故事,歌颂坚忍诚挚的爱情。

5梁山伯和祝英台

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晋代会稽郡上虞县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会稽城(绍兴)游学,途中碰到梁山伯,两人相偕偕行。同学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厥后祝英台停止学业返回故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学的挚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分忧郁而过世。祝英台出嫁时,颠末梁山伯的坟墓,忽然狂风大起,拦阻迎亲队伍的进步,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厥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脱离了凡间。6杜丽娘和柳梦梅

汤显祖所著《牡丹亭》中的著名故事,形貌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文辞书丽:“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恋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些句子在后代传播甚广。7唐玄宗和杨玉环

《永生殿》故事形貌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为讨杨玉环的欢心,唐玄宗不吝泯灭大量人力物力从海南岛为杨玉环收罗奇怪荔枝,“一骑尘世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马嵬坡叛变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日夜缅怀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派方士去外洋探求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8崔莺莺和张生

书生张君瑞与前朝相国女儿崔莺莺在普救寺相遇,二人一见倾慕,怎样莺莺早已许配给表哥郑恒。誓要抢莺莺为妻的叛将孙飞虎此时带兵重围寺院,处于危急中的崔夫人答应:“谁有退军之计,便将莺莺许配给谁。”张生自告奋勇,向白马将军发信求救,孙飞虎被一网成擒。岂料崔夫人出尔反尔,以莺莺早已许配郑恒为由迫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当。幸得丫鬟红娘出谋献策,安排莺莺与张生月下幽会,两情相悦,私定终身。后被崔夫人察觉,夜审红娘,红娘奇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允许将莺莺许配给张生,才子美人终成眷属。 9贾宝玉和林黛玉

《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故事也是让多少人唏嘘喟叹。[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此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怎样心事终须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挂念。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陶的起源的传说


陶的发明是人类社会伟大的事件之一。在中国,凡是古代重要的发明,往往把它和“圣人”联系在一起,把这发明本身也当作“圣事”或者“圣迹”。这一点,在《考工记》里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陶的发明,也同样被称作“圣人”之作,当作“圣事”,“圣迹”。这在众多古籍中,记载着有关圣人发明陶器的传说。

女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始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作人。”

神农:神农制陶器的文献,记载在《周书》一书中。据清马啸《经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而种之,作陶冶斧斤”。清朱琐所著《陶说》卷二引《周书》:“神农作瓦器”。宋《太平御览》卷八百之十三亦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

舜:《墨子·高贤下》载:“瓦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其它如《韩非子·难》也有类似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舜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宁封子:据《列仙传》载: “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炉,犹有其骨。时人葬其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

不是汝窑的临汝窑瓷器


临汝窑不是汝窑,但是临汝窑施釉的厚度及温润程度又和汝窑相似,很多人以为是一样的瓷器,其实不然。汝窑是宋代朝廷的贡品,临汝窑多用于民间。临汝窑产于河南省临汝县,是宋代青瓷系中一个窑址。主要窑址在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大谷店等地。

临汝窑瓷釉颜色以青中闪绿为主,釉泡大而多,釉面不太光亮,有开片亦有不开片的。瓷器施釉薄厚不匀,且不规整,常出现缺釉和沾有窑渣现象。

临汝窑豆绿釉敛口碗

临汝窑豆绿釉敛口碗口径18.9cm,足径5.5cm,高7.8cm,质量463g。

临汝窑月白釉荷花碗

临汝窑月白釉荷花碗 口径22.4厘米,通高10.3厘米,底径9.7厘米,重量975克

临汝窑青釉缠枝花纹碗

临汝窑青釉缠枝花纹碗通高4、口径11、底径3.4cm

青花瓷的传说


提起青花瓷,人们都知道它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静的“人间瑰宝”。但问起它的来历,人们不一定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元代时,镇上有个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赵小宝。小宝有个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一天,青花问小宝:“这瓷坯上的花儿,如果能用笔画上去,不更好吗?”小宝皱了皱眉头,说:“我早就想过。可是找了许多年,找不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啊。”

青花听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种颜料。并央求专门找矿的舅舅,带她进山找矿。开始舅舅不肯,说找矿太辛苦,女孩子吃不消。后来,经青花再三恳求,才勉强答应下来。第二天,天刚拂晓,青花和舅舅便进山找矿去了。

秋去冬来,时间一晃过去了三个月,小宝见青花和舅舅还未归来,放心不下,便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与舅舅。小宝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来到了山前,发现前面山谷有一缕青烟,顿时心头一热,匆忙朝冒烟的方向奔去。

来到山谷,小宝才看清,青烟是从一座倒塌了的炭窖里冒出来的,便钻进破窖,发现窑的一角堆满各色各样式料石,再一看,窑的另一角还躺着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老人身边堆有几段柴火,柴火上正冒着一缕缕青烟。小宝仔细地朝老人瞧去,这才看清,躺在地上的老人正是青花的舅舅。他急忙抱起舅舅,不停地叫喊:“舅舅!舅舅……”老人渐渐苏醒过来,一看是小宝,急忙对小宝说:“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

小宝顺着舅舅指的方向,拚命朝山顶找到了青花冻僵的尸体。在她身旁的雪地上,还堆着一堆堆已选好的石料。小宝见状,哭得死去活来……

掩埋了青花,小宝含着泪水,搀扶舅舅回到镇上。从此,潜心研制画料。他将青花如娘采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颜料,用笔蘸饱,画到瓷坯上、经高温焙烧后,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瓷便从此诞生。

青花瓷的出现,突破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框框,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绘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景德镇瓷器之风格。后人为了纪念廖青花,遂把画在瓷器上的这种蓝花称之为“青花”,把描绘这种蓝花的彩料称之为“青花料(廖)”这两种叫法,一直沿至今天。

柴窑传说


我国古代的祭祀礼器多用青铜器,周世宗柴荣即位之后,开用瓷器礼器代替青铜礼器的先河。柴荣创建御窑--即后世所谓的柴窑,诏令制造祭祀所用的瓷礼器及皇宫所用的日用陶瓷。窑匠向柴荣征求瓷器的颜色时,柴荣指示:“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要求把瓷器烧成雨后青天的颜色。

清梁同书的《古窑瓷器鉴定考》云:“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柴窑为我国历代名瓷之魁,然而传世真品极为稀少,后人因此多对其赞誉叹惋不止。北宋仁宗朝时,已经很难见到柴瓷的真容。欧阳修《归田录》云:“柴氏窑色青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宋仁宗朝距后周时间并不算长久,当时人们得到柴瓷残片时,却不惜用黄金来装饰,足见其稀有珍贵的程度!明代时,皇宫还收藏一些柴瓷,如《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府所藏(瓷器):柴、汝、官、哥、钧、定。”但在民间,柴瓷则难得一见。明朝末年,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就慨叹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明代因此有“片柴值千金”的说法。明代之后,柴瓷开始绝迹,无人再见过柴瓷实物。到目前为止,中国各大博物馆均没有收藏一件柴瓷,而网上一些宣称是柴瓷真品的收藏品,也没有得到有关专家的鉴定。现在全世界只有日本珍藏一件柴窑青百合花瓶,据说是600多年前明朝皇帝回赠给日本幕府将军的礼物,但也是一件残品,即便如此,这件柴瓷残品也被日本人公认为是国宝中的国宝。

中国历代名窑的瓷器鉴定传承,均有不少实物流传后世,为何独有柴瓷绝迹了呢?据专家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柴瓷的流布范围极为有限。柴荣规定,烧制出来的合格瓷器只允许在宫廷里使用,残次品全部当场毁掉,不准流入民间。二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他曾告诫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说:“服用玩物,珠宝玉器,不可求之过甚,否则亡国之祸立至。汉文帝停楼台之建,唐太宗罢修洛阳宫,皆为惜资财、戒奢靡。朕之德不及汉帝唐宗,若所费太过,如何为天下之君?”就是基于这一执政理念,赵匡胤登基伊始,即诏令关停耗资巨大、污染严重、破坏环保的柴窑,并遣散工匠人员,由此造成了柴瓷的失传和绝迹。对于文化界和收藏界来说,实在是一项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业内专家预测:柴窑藏品如果出现在瓷器拍卖古玩拍卖会上,将是国际拍卖行的奇迹。

瓷板虎的传说(上)


(本期故事为邓滨听其邻居胡康戎所述)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景德镇有个画瓷板画的艺人,姓汪名大亭。这汪大亭手艺精巧,画什么像什么。他最拿手的是在瓷板上画老虎。据说,为了使笔下的老虎画得活灵活现,汪大亭经常出没在荒山野岭,冒着生命危险,跟踪老虎,观看老虎的生活习性。用汪大亭的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姿。

汪大亭还利用景德镇瓷器"光致茂美"的特点。画出的老虎,双眼全不着色,让它空着,待瓷板烧好,从窑炉中取出,那老虎的双眼便明中透亮,格外有神。若是初次见到,还认为老虎是真的,你准会吓得倒吸一口气,后退三步哩!却说有一年,从安徽来了一伙好猎手,在景德镇最高的南山中,捕捉住一只约有千斤重的过山虎。这只过山虎皮毛锃亮,五彩斑斓,一时惊动了全镇的男女老少,纷纷涌着去看热闹。

这过山虎正好放在瓷器街最有钱的窑户老板麻得天的府前。麻得天见着这只斑斓威武的过山虎,顿时眼红起来。心想;若是弄下这只虎,剥下它的皮,挂在厅堂上,岂不威风十足?于是,也不问价,便要猎手们把过山虎抬进后院,当场剥皮破肚。

待猎手们七手八脚,把过山虎开膛破肚,忽然发现肚子里还有一只活生生的虎崽。

猎手们正想一刀宰了这虎崽,在一旁观看的麻龙彪忙喊:"别宰,别宰,我要,我要。"麻龙彪是麻得天的独生宠儿,年纪虽然只有十六七岁,但他依仗家中有钱有势,平日里驾鹰逐犬,伙同一帮恶棍无赖,在镇上胡作非为,称霸一方,十分可恶。

这时,麻得天一听儿子吵着要虎崽。气得胡子一翘,眼珠一瞪,喝道:"傻瓜,这老虎也能养得?不怕它把你吃了!""不怕,不怕!"麻龙彪一个劲争着要,"我用铁链把它锁着,它咬不到我。""不行。"麻得天还是不答应,"老子什么都依得你,可这养虎,万万不行!"麻龙彪一听父亲不答应,便就地一躺,滚了起来。他一边滚,一边撒野,又哭又闹。逼得麻得天毫无办法,只好让步说:"哎呀呀,我的小祖宗。别闹别闹,老虎归你养,归你养,不过,千万得看管好。""那当然,那当然。"麻龙彪一听父亲答应了,就倏地爬了起来,双手一伸,抱走了虎崽。

这虎崽在麻龙彪的喂养下,长得活泼健壮,不到一年功夫,便长得有四五尺长。麻龙彪心中自然欢喜,每天牵着这只虎崽,东游西逛,吓得四周百姓,无不远远躲开,好端端的一条热闹繁华的瓷器街,只要见到麻龙彪牵虎走过,顿时就冷落寂静起来。(未完待续)(邓滨口述晚报记者邹勇宾整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汝窑——宋朝的永恒传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汝窑——宋朝的永恒传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汝窑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