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古典青花瓷作品赏析,淋漓尽致的艺术特色,带您欣赏不同青花元素

古典青花瓷作品赏析,淋漓尽致的艺术特色,带您欣赏不同青花元素

青花瓷器的鉴别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1-03-15

青花瓷器的鉴别。

青花双龙戏珠棒槌瓶,器形壮硕,通体青花装饰,腹部青花通绘双龙戏珠,四周装饰“壬”字云纹及“山”形火焰纹,近足绘海水纹,画工流畅遒丽,大开大合,尽显皇家气象,具有典型的青花特征,青花发色靓丽蓝中泛紫,呈现青金石色,为特有的“回青”料发色。纹饰流畅,布局疏密有致,其画法传承了经典,采用点画的方式画出铁锈斑的模样,瓷化程度很高,用手指轻叩,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音。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

开窗绘博古纹青花凤尾尊,该器造型优美,大口外撇,长颈渐收,鼓腹下敛,足底外倾,二层台圈足。凤尾尊的大口向外张开呈凤尾状而得名。外壁绘青花绘冰梅纹,开窗绘制博古纹,造型挺拔端正,足端露胎处可见胎质洁白细腻,紧实致密。釉面光洁莹润,满绘百花图纹,颈部和腹部分别对称开窗绘制博古纹,相得益彰。

缠枝花卉仙鹤纹青花口杯一对,本品口微侈,圆弧腹,及底内收,承接矮圈足,胎薄体轻,小巧可人。杯通体施白釉,釉汁洁白莹润,外壁青花施吉祥缠枝花卉纹和仙鹤纹,赏玩间不免使人清心静悟,且为成对流传,品相完美,保存至今,颇为不易。

锦绣山河青花葫芦瓶,直口葫芦造型,溜肩束腹,胎质坚细,发色浓艳深沉,并带有黑褐色光润斑点,造型硕大饱满,线条圆润舒畅。青花发色浓艳、明快,为清代上乘色调,白釉温润细腻,器形硕大,豪迈古拙,上乘佳作。

此瓶呈葫芦状,主题以青花绘山河之景。山石树木皴染自如。此瓶造型端庄,色彩明快,绘製精细,保存完好。

青花瓜楞莲口赏瓶一对,瓜棱形赏瓶,器身呈六棱花瓣形状,器口底如莲叶典雅别致。形制端正,釉面莹润。腹部主体饰美人赏菊纹,两侧分饰博古图纹。颈部会童子游戏,构图层次丰富,绘画技法娴熟,整器绘画精美细腻,青花发色鲜艳亮丽,蓝中泛紫,做工精细,白釉底。胎质坚实厚重,釉面滋润凝厚,施釉不及底,细砂底,外壁青花纹饰繁复中不失雅致大气,置于厅堂之中,彰显气派。

福寿纹青花四方葫芦瓶,通体呈四方形。胎质坚细,发色浓艳深沉,造型硕大饱满,线条圆润舒畅。口沿下青花绘芭蕉纹,上腹通绘吉祥缠枝花卉,下腹四开窗用植物变形书写的福寿文字,寓意有福寿康宁之意。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青花瓷的装饰艺术


(一)青花装饰的色彩效果青花瓷是以一种单纯的青色彩料,描绘于白瓷素坯上,再上透明白釉,经高温烧成。所绘青料,溶合于釉质中,在洁白光润的瓷面,透出鲜丽的青色花绘。只见青白相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瓷器表面明净光洁,不怕食品酸碱腐蚀,便于清洗,能永葆美丽的特点。这是青花瓷器作为日用器皿的独特的长处。然而,青花色彩的本身,也有它的特殊作用。对各种色彩,都往往有各民族的爱好与时代特色,并结合实用要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艺术效果。青花瓷器,历经数年百年,古今中外赞誉不衰,是有它一定作用因素的。特别是作为日用饮食器皿的瓷器,在彩色上除了美术欣赏外,更重要的考虑该色彩的实用上清洁卫生的美。白色是一种最洁净的颜色,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虽然出现了那么多性能优良的材料,但白瓷作为饮食用具的独特地位未有丝毫动摇。青花装饰于白瓷,只是打破了白瓷的单调,使白色瓷器更加优美,并且不影响斗净这一适于饮食用具的可贵木质。这种青花白瓷,使人联想到清清流水映蓝天的美景,往往与清洁、明净联系在一起。与我国民间流传的蓝印花布一样,都反映出人民对净丽、朴素的色彩的爱好。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青花瓷器更是深受欢迎而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不仅是饮食器皿,同时还喜欢青花喜字坛,作为实用而又是逗人喜爱的摆设品。青色是一种安定宁静的色调。青花装饰于白瓷,更显出它的明艳、清丽。在现今各种室内场合配置中,表现出良好的色彩装饰效果。能起到艳而不俗,鲜而不佻,明朗而安定,既能近赏,又能远看,能够达到"远看颜色近看花"的作用。设想一个普通的房间里,有木质的案几架柜、床铺桌椅,以及被褥、窗帘等织物,一般偏向于棕褐红黄等色调,这当中有几件青白瓷器陈列其中,一定会显得特别清新优美。或于庄重的会客厅中,有几件较大一点的青花瓷器,能起到调节色彩情调作用,使肃穆中增加活泼的气分。尤其是象国家大的宴会场合、广阔富丽的大厅,重色的木质家具、洁白的台毯,台面上放满着五色缤纷的鲜花和丰盛的菜肴,再加上青花瓷器,就会大起生色。对周围富丽的环境,能起点缀和衬托作用。在整个大厅色调的乐曲中,奏出几个响亮的音键,组合成丰富协调的旋律,为整体增色,而决不是喧宾夺主。所以解放以来,景德镇为国家用瓷、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及各大宾馆等,制作了大批成套青花餐具、陈列瓷和日用瓷,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贡献。青花瓷的蓝,是一种纯度较高,给人以鲜明、莹澈之感的蓝色,所以对其呈色有"幽靓"、"苍翠"、"浓艳"、"青翠"、"幽菁可爱"、"妖翠欲滴"等等形容。但又不是一种纯粹单一的蓝色,因为在作为着色剂的钴土矿中,尚含有铁、锰等其他着色元素,因而呈色是微带一点绿味的饱和蓝色,也有的是微带一点紫味。这就形成了青花呈色所谓"典雅"、"隽永"、"柔和"、"淡雅"的又一方面,即色彩的淳厚、含蓄,决不是一种肤浅、单调的色感。由于钴土矿来源的不同,以及釉料、烧成气氛、操作手法的差异,致使各历史时期及现今生产上的青花呈色各有不同的特色,大致上可分以下几种典型色调:①宣德青花的深蓝色。青色比较凝重、透骨,色彩效果上比较庄重有分量。1956年陶研所曾为国家用瓷制作过这种色调的青花瓷器,效果很好。②成化、正德青花的淡蓝色。青色比较清淡、雅致、匀净、秀美。适宜于装饰精细轻薄的瓷器,在雍正及清代末期都曾经大量仿制过这种淡蓝色的青花瓷器,也有不少精美的作品。现在,在大量生产的高级日用瓷及精细的艺术瓷上,仍有成功的运用。③嘉靖万青花的浓蓝色。青色浓艳强烈,尚不露火气,远效果比较好,适宜于大件粗壮的作品,青料调制不当,容易接近于纯钴氧的色调。④康熙青花的鲜蓝色。青色明净、鲜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鲜蓝而不火气,是理想的我国特产珠明料的色调。现在生产上配料,一般以这种色调为标准。⑤纯氧化钴的蓝色。青色浓蓝而泛红紫,比较刺眼而浮浑。所以不用于高级青花瓷器的生产。但由于青料配制简单,发色显明,仍大量应用于普通青花蓝边碗的生产上。其它,釉下五彩中使用的海碧、天蓝等与青花呈色比较,其色鲜艳,轻快有余而沉厚不足,不够含蓄而少韵致,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国外某些青花瓷的呈色,大多接近纯氧化钴的蓝色,显得浮燥火气,缺乏深幽、明净的美感。青花只有在白色瓷持的衬托下,更显出它的美丽。因此瓷质的白度与色调对青花的艺术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理想的青花白瓷的瓷质应该是洁白透明而微带青绿色,所谓"白中泛青",是景德镇传统的青白釉瓷质,能使青花透澈、鲜明而协调。单纯的高白度瓷质,往往觉得与青花对比较强,不够和谐。当然也并不反对用高白度瓷质作青花,要是釉色透润,也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白而带蒙,会使青花失透,发色昏沉。所以青花效果的好坏,对选择白色瓷质、釉料有很大关系。这种清洁、素静的蓝,和光洁、莹润的白瓷相结合所产生的特殊彩色效果,是青花瓷器的一个鲜明特点。(二)青花装饰和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毛笔富于弹性,有锋、含水性能优良的毛笔,对于中国造型艺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绘画的光辉成就和中国书法都能够独立成为一种艺术,是与毛笔工具的运用分不开的。中国人民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有关用毛笔的技法理论:所谓一笔之下有刚柔、虚实、浓淡、轻重之变化。运笔之法有中锋、顺、逆、拖、擢等等。形容笔墨之异有:悬针垂露、奔雷堕石、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这种驾驭毛笔的特殊技巧和丰富经验,运用到景德镇的陶瓷上来,创造了划时代的青花瓷产品。在某一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毛笔与白瓷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使中国绘画和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关系更为密切了。扩大了陶瓷装饰的题材范围和意境。丰富了陶瓷装饰的手法。对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的陶瓷装饰艺术产生了深广的影响。蓝印花布和青花一样,具有民间艺术质朴、健康、爽朗、大方的气质,同样地以单纯的蓝白两色作为手段,而蓝印花布的纹样笔笔到家,处处实在,但能于板中见活,静里寓动。青花则得毛笔之功,流动清婉,酣畅淋漓,可以以虚写实,笔不至而意达;借笔势之蜿蜒、起伏、顿挫、转束,另辟一番境界。"静的可以写到万籁俱寂,天地无声","动的可以写得风驰电坼、地震雷鸣",大的可以画出烟波万顷,重峦迭障。细巧可至"毫发俱备"。纵横交错,层出不穷,极尽毛笔挥洒之能事。这与宋代磁州窑的黑花、红绿彩的彩绘用笔有显著的区别,无论在装饰题材和意境,表现的手法和效果上都较前有了飞跃的发展变化。由于不同的描绘用笔,而使各历史时期的青花装饰产生多样的艺术效果。元青花的气势磅礴,笔势飞动,讲求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细微末节。即使是云纹、海水、回纹、二方连续那样需要规矩的图案纹样,也是大致规整而已。其用笔纯熟,悬肘运腕而写,挥洒自如,转折有致,笔墨功夫非一朝一夕可就。但在青花料彩绘所不可避象的痕迹--浓淡层次少,精致的产品也不例外,料性不匀,浓淡不一,笔痕清楚,画线、填色同出一笔,连画带填,而无"分水"技法。这种用笔纯熟,而料性较生的现象,是元青花十分明显的一个标志。永乐、宣德青花用笔较工整,但却未至刻板。虽无元清花用笔之豪放,但自然明朗,娓娓而出,别具匠意,十分明丽动人。这时也还没有"分水"技法。"分手"技法的出现,及所谓"学画不学染,学染不学画"的分工,从画面效果判断,该是成化以后的事了。成化以后,呈色清亮,与用笔拓填之作品迥然不同,大片蓝色,采用分水技法;分水时,笔峰不触及坯面,只以笔稍引导涌至坯上的料水,以使形成所需要的形状,让料色自然沉淀于坯上,故能得到清亮爽目的蓝色。这种分水技法的出现,即染和画的分工,是青花彩绘技法的一大进步。成化青花呈色清亮,嘉靖、万历浓艳,至康熙而被称为"娇艳欲滴",恐不单色料来源之别,是与分水技术法的出现及熟练掌握也是有关系的。这种染画的分工,是商品生产发展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青花彩绘技法趋于成熟的一种表现。民间青花用笔流利豪爽,点染错落生动。明代制瓷工艺的分工精细,画青者"画染"分工,专一于一两种纹样的绘制,达到高度熟练的技巧。故能于用笔之时,成竹在胸,一气呵成,如风舒云卷,痛快豪爽。青花艺人笔下的山水、走兽、人物,都是唯取其神态,纵笔描绘,不假修饰,于熟练中自求变化,故多即兴之笔而意趣万端,形成民间青花瓷画十分显明的一个特点。(三)青花装饰的构图布局从每一件历代留下来的优秀作品,及大量生产的民间青花瓷器来看,从纹样组织,黑白虚实的配置,虽有简胆繁,有工整有率笔,但往往感觉到是一个生动完整的整体。它是数百年来艺人们长期摸索创造发明的结果。不少纹样构图是经过延续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所形成的。作为创作艺人的说,有的一辈子从事这一画面,或几代画这一样式,熟练到不用眼看也一样能画。绘画时只见彩笔飞舞,一只只瓷器脱手而成,一天要画上几百只碗碟。他们对美的追求、人民的爱好是深有体会的。在艺术的创作经验,熟悉掌握青花装饰的构图布局的艺术技巧,可以从无数作品中看到所反映出来的生动和丰富的生活内容,无不与当里的人民生活、精神状貌息息相关的。象不少富有民间情趣的"婴戏图",有散点而通景的构图中,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寥寥数笔,把他们舞蹈、欢跳的姿态表现出深窍的生活意境。但也有不少作品,在反映内容上,受时代的局限性,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封建落后的东西。我们必须加以鉴别,去伪存真,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相传青花的创作绘制,从构图布局、画线、分色整个过程,往往是一手画成的,只有在大规模生产上,作坊主为了更多的利润剥削,才使画、染分工,经过大量复制,不断改进,而形成各种定型的装饰画面,表现出整体的协调、完整、统一。如瓶、罐、盘、碗的装饰上,考虑到脚、肩部与器型主体身部的关系,在这些部位适当地装饰各种图案纹样,以作主景的衬托,使主景更加突出而完整。也因此创造了大量的边脚图案。如姜芽海水、火焰宝珠、佛手、芭蕉、如意、回纹、色子、云头、珍珠、锦纹等。而在主体上又以开光、散点、折枝、缠枝、通景、满花等格式加以布局装饰,使整体达到呼应而有节奏。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这些图案的组合都有一定的动势发取得相互间的配合联系,如瓶罐的脚部,往往饰以直格莲瓣、佛手、姜芽海水等具有硬直向上动势的纹样。而肩部则饰以复莲瓣、大如意、云头、宽带锦纹等纹样,以示复盖披护,接着颈部又常以芭蕉、叶芽等向上舒展的纹样,而至口部则以小如意、云带、色子、回纹、珍珠、文武线锁口,使整体达到有机的契合,同样的盘、碗、壶、瓶等整体装饰构图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动势。不论采取回旋缠枝、折枝、散点、疏密通景的格式,其动势趋于连绵不断相互贯气,以达到整体完满统一的意境,这点,也许是我们民族艺术的普遍特征之一。如舞台角色的亮相,不管他怎样的伸腿举手,转头瞪目,通过他连贯的动势,达到姿态的平衡呼应,给人以优美的形象,即使是如何奔腾热闹的狮子舞,不管他怎样窜跑滚翻、构图的千变万化,他们总的动势常集中狮子的彩球上,发使整个舞蹈热闹而不烦乱,变化而有统一,以及国画构图上的开合问题,都是通过动势以达到整体的完整统一。在青花装饰构图中,都可以找到这种动势的规律。如明初常见的"一束莲",其花朵枝叶、彩带、根须通过动势的左右转翻,上下呼应组合成一个完满的适合纹样,特别是根须与彩带的上翻,起到节奏的平衡作用,其它各捉缠枝式样,虽回旋转翻变化很多,但动势的来龙去脉迹可寻。通过花头枝叶的穿插安排,常是放而复收,往而复回,以致轻重疏密,达到动势的均衡和安定效果。在青花装饰构图中,还必须熟悉掌握整体的黑白效果,大的块面问题及纹样组合的黑白空间,也就是景德镇艺人们在创作构图中所谈到的水路问题,虽然"水路"是指青花纹样上所留下的白地空间,白地空间的疏密大小,也就是相对地由纹样的疏密大小所造成的,这是青花与白地在视觉形象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处理青花纹样时,就要考虑水路的黑白效果,把非纹饰部分的白地,看作与文饰部分同样重要的因素加发对待。正如金石艺术上的"分朱布?quot;,国画构图上所讲究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在动笔落墨的进修,考虑到整体的黑白视觉形象,同样观赏一件青花作品,青花与白地所开成的整体色调,首先映入人们的眼帘,是形成形象的决定性因素,如宣德青花的雄健,成化青花的清秀,康熙青花的爽朗,雍正青花的细腻,表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青白对比,水路的穿插的青花构图中的重要规律。这不仅因为青花纹饰和造型是一个整体,它附着于器形这上,是从属于造形的一种装饰。均衡、灵巧的色斑分布,易于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而不致于破坏造型形体。而且因为,无白以划分、区别形象和色块,只能分出几个有限层次的蓝色,很难达到鲜明生动地表现对象的目的。假如的缺乏最深层次而又十分接近的几个蓝色中,放弃了白这一手段,剩下的就只会是蓝糊糊一片混沌了。青花纹饰讲究蓝白对比、穿插的大关系,是装饰效果的需要,是表现优美的白色瓷质的需要,也是钴土矿呈色浓淡难以掌握、层有限这一局限性所决定的。无白色瓷地的穿插对比,也就没有青花瓷蓝色?quot;幽靓"、"青翠",和使人赞不绝口地"娇艳欲滴"、"沉静典雅"的效果。脍炙人口的元青花、宣德青花,虽然只有一两个浓淡层次,并无精细可言,在彩绘技术上也决不能主是完美的,但在水路处理上却很下了功夫。十分注意纹样色块的分布,使之富于装饰性。关用间隔并列的办法,使纹样一个个突现在白地上,避免形象的重迭,抓住了青白对比这个主要矛盾。元青花的支龙纹、一束莲是如此,其他人物、动物题材的装饰构图也是如此。宣德青花的图案式折枝、缠枝花果的构图,则更是水路处理的范例。"水路"的处理,随着题材、内容、装饰意匠的不同而表现出多种的格式。有缠枝花果、卷草、一束莲、折枝花等图案装饰构图讲究均匀的水路格式。这种格式大都以灵巧、优美、大致类似的叶子,通过枝干的转折串联,构成均匀的水路,衬托出主体纹样的瓜果等,展开成韵律优美、层次丰富的构图。也有民间青花和成化常见的近于中国简笔写意画手法那样,空出大片空白,着墨不多而气象万千的水路格式。如许多民间青花的山水、花鸟小品的构图上,寥寥数笔,把秋江清肃深远,或鸟雀的欢跃鸣跳,表现得淋漓尽致。正?quot;知白守黑"用心于无笔墨处的典范。还有这样的情况:青色纹样布满整个器形,或以整片的蓝色作为纹饰的衬地,如蓝地白花的枝梅坛,在这类构图中,往往使人产生"反宾为主"的错觉,仿佛起装饰作用的不是青色,而是白色瓷地。在这种情况下,水路的安排处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如果没有充分、适当的空白,会使效果显得沉闷而板塞。怎样处理好水路,决不是青花与白地在份量上机械地平分秋色,作平铺直叙式的安排。而是在组织青花纹样时,要考虑到所形成的白地是否匀称协调,顺畅而明朗,通过大小疏密的块面,达到黑白配置上具有节奏的韵律美。这在图案纹样设计上更显得重要,水路不匀,就会感到纹样零乱,太空则纹样单薄,太密则纹样拥塞。解放后所生产的"海棠边"、"缠枝芙蓉"、"双梨花"等图案纹样,都有很好的水路疏密关系,这与绘画性纹样装饰的处理是不同的,在绘画性构图上讲究"开合、虚实"、"大空小空",把"疏可跑马、密不插针"看成是绘画性构图的普遍基本规律,也包含着水路的疏密关系。还必须认真学习总结民族优秀传统,处理好纹样?quot;水路",是青花艺术的重要手段。(四)青花装饰的纹样表现任何一种工艺美术作品,必受它特定的材料、制作工艺与使用目的所制约形成各不相同的品种状貌,有它自己的艺术语言,青花是以单一的蓝色青料,通过纹样的表现,以青白对比的手段,达到纯净、朴素、鲜明、大方的艺术效果与质感美。一般来说,它是一件实用品。因此,在纹样表现上,不得不考虑到掌握的工艺条件,而使充分使用,并加以发展创造,随着工艺条件的突破,为纹样的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就出现新的面貌。从青花的发展史来看,也是由简单的线描--线描加拓染--线描加分水,后又有洗色、泼墨、喷刷、网板刻线贴花丝网漏印等技术,使各个不同时期的纹样形成各不相同的风貌。所以纹样的表现,从全面发展的观点出发,决不能局限于某一种程式,但作为青花艺术的纹样表现手法,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各不同的特殊性中,也包含着共同性的东西。。线描是青花的一种重要手法,也是我们民族绘画的艺术特征,通过线条来表现各种事物的形象。这咱由线条所描绘的形象,往往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最能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内在结构,更好地表现出各事物的精神实质。以达到"应物象形"、"以形传神"、"神形兼备"。有时为了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往往作大胆的夸张和省略,这对看惯了西洋素描或植物标本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符合结构的现象,如画花卉,往往把花头夸大而置于主要位置,把叶子减少缩小到仅具的特征,这对整体纹样来说,是更好的突出主题。如莲花,它的大块叶片比花头不知要大上多少倍,如果照实搬上画面,那只见大面积的叶片,还能找得到花朵?也就失去了莲花的特征,更无所谓"真实"可谈。所发在青花纹样上,这种对自然的不真实,正是为了达到艺术上的真实,有时为了适合某器型可以把各种花卉纹样的姿态,以缠枝、连续、散点、团花、折枝等格式,用线条来表现这些形象,更觉得方便、自然、生动而富有变化。在山水人物纹样的表现上,从明代作品来看,一般比较简结疏朗,充分发挥白地的作用。以简练的线条、色面,表现出"春水柳岸"的妩媚,"秋江月夜"的宁静,具有深远的艺术意境。在山石、云水、树木、人物等形象上,采用各种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也可说是形象的图案化,但一看便知道是柳树、松树或是云雾、流水,到了清代康熙时的山水,形象构图、色彩层次都丰富起来了,其纹样表现注重于小的空白、青白的对比穿插,比较匀称地布置到各种器型,纹样的构图表现希雌鹄此坪跎舷隆⒆笥叶伎闪嗖欢希尴蘩┐螅酱ā⑹髂荆可帷⒃熬叮梢钥吹角懊娴模部梢钥吹皆洞Φ模豢梢钥吹角酵獾模部梢钥吹角嚼锖褪夷诘摹U馐敲褡逡帐醯挠判愦常凶"以小观大"。以我们眸子之小,观察景物之大,象人看假山一样,我们可以从这里看,也可以从那里看,可以转着看,也可以向后看,可以先看墙外,后看墙里,把我们所看到的景象一一画下来,不就是"以小观大"的全景吗?青花毕竟是用单一的蓝色作为表达形象的手段,可以先用线描或同时采用分水,不少民间青花作品,实际上是光用线条来表现的。有时不过是线条的粗细而已。如渣胎碗上的山茶、团菊、牡丹等纹样,都光用线条来表现的,可以运用线条的粗细、疏密、点线等笔法,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色调效果,所以要搞好青花,多作些黑白图案囤的基本功练习是很重要的。在黑白图案上,强调大的黑白对比效果,疏密层次的节奏感,及外轮廓形象的刻划,使人一看,形象鲜明,而富有层次节奏,象单色的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都值得很好学习借鉴,以锻炼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由于青白对比在青花装饰艺术中的重要作用,由于青花讲究构图的"黑白"效果,由于青花表现手段有局限性,所以在纹样变形处理和形象上着力于外轮廓形象的刻划,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角度,采用省略、归纳和强化最富特征部份的手法进行塑造。荷花是青花中常见的题材,在青花装饰中的荷叶,根据主题表现的要求,根据意境、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施以各种匠意的处理,成为各种外形优美,装饰性极强的形式,有的象如意,有的象蝙蝠,有的象古磬,有的作成山字,有的状如手掌,有的强调边缘的起伏变化,使用大段小段的外弧线构成,有的选择刚刚展开的侧面形,有的着眼于中心下凹成锅形这一特征,使一个简单的外形,具有丰富的变化和充分的表情能力,其苍劲老练,朴素大方,骄健泼辣之态更是各各不同。没有一个重复的人们所看到的自然形态,但在装饰整体中,又没有一个人会认不出这是荷叶来。在花果形象的处理上,如石榴、桃李、佛手、葫芦、金瓜或牵牛、百合、牡丹花等,无不强调外形特征,使人看了一目了然,能清楚地识别出来。人物中的婴戏图也是最典型的例子,只有圆圈上落一点浓料,发提示出这是婴儿的头主洗了,民间艺人把精力集中在身心健康的小孩的无限生机、活力,一刻也不愿停息这一特点上。通过折成弓形富有弹性的身驱和舞动着双臂,抓住边连续跳跃中最富特征的一个舞姿,就把小孩的活力、天轮廓形象,只要见过一面,就能铭刻于心中,随时都能默画出来。在这点上青花和蓝印花布、剪纸、皮影、秦汉瓦当,虽意趣各殊,但在形象的概括提练上,却是异曲同工的。(五)青花装饰的色彩处理青花装饰主要以线条描绘纹样,在纹样轮廓范围的基础上,施以浓淡不同的料色,如绘画上的匀线填色,使整个装饰纹样更加生动细腻,富有深浅层次的变化。在青白对比中,使纹样的轮廓形象更加显明突出,在青花绘制工艺上,这一上色的工序叫做"分水",的有记载上写为"混水",这是采用景德镇的地方口音"混"与"分"的字音相似。但在字义上"混水"仅能说明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把料搅动混合。而"分水"具有在工艺操作与艺术效果上更广泛的意义。在工艺上,一般把料分成"头浓"、"正浓"、"二浓"、"正浓"、"影淡"五种。各碗一色,标以记号,分别使用,各不相混。根据画面需要,以浓淡各色分染,以达到艺术上的"墨分五色",明暗、浓淡不同的色调效果。在青花装饰上,浓淡不同的五种基本料色,以区分表现各事物本身特征依据,用青白对比的手段,达到装饰产效果上的富有层次节奏的韵律美,形成不同的色彩情调,表达健康向上的内容,为生产、实用服务。在青花设色上,料色的深运用,是没有绝对的色阶区分的。头浓、正浓、二浓、正浓、影淡五种料色,只相对地表明不同情趣的五种基本色相,相互配置运用,以达到统一、和谐不同的色调。头浓是最饱和的料水,呈色接近于所勾描的料线,一般只在小面积上使用,以起提神、醒目的作用。在图案纹样上,与其它料色搭配,局部地分布点缀,这种料争,会使画面活色增光,由于其色度与白瓷相差较大,用多了就会使画面显得沉重板结。其中以"正浓"、"二浓"、"正淡"三种料色最为常用,其青色的相对纯度最高,明度最强,也最有显示青花特点。所谓幽靓,青翠、娇翠欲滴,主要是指这三种料水的发色效果,在设色运用上,两种相邻的料色并列使用,效果显得匀整、柔和,但容易造成平板,如果采用间隔使用,头浓配以淡水或二浓配以影淡,就比较明快爽朗。影淡为最清淡的料色,其色度接近于白地,在使用上能起到丰富色阶的作用,作为青白对比中的过渡色,与浓水并列使用,又比较响亮明快,所以较多地用在山水通景的画面上,使景物明朗舒畅。在青花装饰的设计上,还要根据瓷品的不同用途,作整体的色调安排,如用在庄重的会堂客厅中的大型陈设瓷器,宜于用沉重一点的色调,如宣德之青花大瓶、大盘、色彩浓艳,很有分量和气势,在大型建筑中才能压得住台阵。而在成套的餐具、茶具中,青花色调就不宜过重,清淡一点,就比较明快舒适,而且在色阶上不宜用得过多,有利于生产和整体效果,只要纹样与色彩处理得好,有二、三种水色已经足够了,能感到色彩相当丰富而明朗。用多了层次,反而显得一片昏糊。我们也常见到这样一些作品:把绘画性的画面,作为青花装饰纹样,又仿照绘画设色,用深浅不同的多种料色层层浑染,分出阴阳光暗,近看可谓细腻,但远看只见一片模糊的青色,达不到装饰效果。所以色彩不在如乎用得多,而在于深浅配合得当,能考虑整体黑白层次所产重的韵律美,是以简单的条件,运用多种的手法,达到丰富的效果。青花瓷器,正是由于它在原料、工艺、生产条件上受到的制约,在悠久的历史中,经过反复实践,创造了自独特的艺术语言。正以纯净、朴素、大方、幽美的艺术形象,闻名于世,我们要发掘总结历史所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努力学习,进一步创造我国社会主义时代的青花艺术。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装饰特色


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瓷,色泽莹澈明净,色阶层次分明,它在艺术上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时代特色,是景德镇民窑继明嘉靖、万历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崭新天地。

本文试从康熙期民窑青花瓷的绘画技巧和其题材两方面谈谈它的装饰特色。

娴熟的技巧

(一)层次分明的色阶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成功和独到之处,就是在青花的分水技巧上,运用蓝色的色阶变化,充分描绘景物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呈现一种节奏、立体感,达到明净、清朗、料分五色("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的艺术效果。所有这些,与当时作坊内科学的分工是分不开的,所谓"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这种染、画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青花彩绘技巧日臻精进。

(二)讲求线条和布局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装饰,主题鲜明突出,准确而生动地表现虚、实相间的绘画布局,在用笔线条和料色处理上都颇具匠心;如常见的山水景色画中,前半部树、小亭往往排得茂密紧凑,线条粗壮挺健,料色用得浓重繁复,显得密不透风;后半部的远山,则用较浅的料色湿笔勾染,看去疏朗开阔。这样以干湿、粗细不同的用笔和料色,可以充分突出近景的"实"和远景的"虚",浓淡虚实,相应相宜,显得意境高远,景象葱郁苍茫!

(三)吸收他人的艺术营养 康熙时期的民窑绘画,不但广泛融汇了明代版画插图的艺术营养-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对所表现的形象作夸张的加工;而且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及"四王"等我的影响,所绘纹样自有气度沉雄、明净清脱的效果,又不乏运笔出锋,细丽秀的情趣。这时期所绘人物有唐人风度。同时画匠们充分重视了对人物姿态的生动和神气表现的描绘:如头部微仰、双目向前凝视,是表现放诞,傲慢的性格;手捧酒杯、满颐髭须,蹙额静观,是表现若有所思的神色;又如面露笑容、自得其乐,身旁柳青花红,则说明人物正陶醉于春天的美妙景色之中。总之,无论是凝视遐想、沉思、微笑,还是表现超然凛凛的神气,画匠们都能以精炼和极富变化的笔法把它充分描绘出来,特别是康熙时期人物画的衣纹,往往遒劲而带方形,加上背景以树石、芭蕉之衬,简洁质朴,又显得苍古离奇,风拂衣动,使画中人物显示出一种潇洒自如的落落风度!

广阔的题材

康熙时期,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青花瓷装饰题材,应运而生,有植物、动物、人物、山水景色图案及书法艺术类。

(一)植物图案

在这类题材中较为流行的还是莲花纹,多以缠枝式,有与动物结合、也有与人物画在一起。其次是梅花,例如,"梅月清辉"以浓艳的青料描出花卉轮廓,以浅的色阶烘托出月影,景物萧疏,异常清新!

在这类题材中,还有以寓意手法,采用民间口采(吉祥语),寄物喻义,表现人民对现实社会中福禄寿喜追求的主题。常见的葡萄纹,寓意"多子多孙";瓜、蝴蝶画在一起,谐音"瓜迭绵绵",展示对丰收的祝愿,牡丹象征富贵,与花瓶画在一起,寓意"富贵平安"等等。

另外,在顺治朝就大量出现的梧桐叶,康熙时也较多,画面上只一片宽腴的叶子,旁边配诗"一叶得秋高、新春再芳菲"等,特别是那种把诗句题在叶片中间的浪漫装饰法,成了蓝色的叶片,白色字,赋予画面平中有奇的情趣,使人们某种意象得到体现。

动物图

案 "马","兔"、"鱼"等动物形象大量出现在康熙民窑青花瓷装饰题材中。马有奔卧之分,奔者"骁腾四蹄轻",卧者,则"似伏江岸听涛声";兔,以古代神话中的玉兔形出现,往往头仰起,蹲卧在小土坡上,总表现一股骄骄自在的神气;鱼,在吉祥图案广泛流行的清代,是"连年有余"的吉祥物,彩绘者常以细致,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肥硕的鱼儿,从一片碧波中跃出,翘首面对冉冉升起的术阳,象征着一种健康、向上的情趣在升腾。

(三)人物、山水图景

康熙民窑青花装饰中的人物题材较多,略可分:仙佛道教人物(飘逸的八仙过海、寿星盘腿趺坐、西王母手捧桃子等);婴戏纹(百子图、独舞图、庭院游戏等);高士图(竹林七贤等);仕女画(发鬓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似米点、端庄稳重);戏曲故事图等等。

当时较流行的还有人物与山水景色画在一起的,象"携杖缘水向家门"、"钓罢戴月归"、"秋江独钓"、"水云影伴低吟"等。这些画面的前半部往往是一老翁在水边柱杖、待渡、垂钓、钓归、凝视和漫游等形象,茅屋置其一边,湖中渔舟若干,岸边杨柳数支,远处的山峦渐隐,好一派山青水秀的江南风光,揭示出康熙时人民生活日渐繁富的现状。

书法艺术类

有中国诗词"赤壁赋""梧桐一落,天下皆秋"等,有吉祥语福、禄、福寿葡萄,以及各种字体的"寿"字等;其它的还有用少数梵文、满文、喇嘛文、蒙文作装饰的。

总之,民窑青花瓷的装饰,以质朴、情真、淳美见长,它有其自身的艺术功能,也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其中饱含着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理想、愿望、民俗心理和历史足迹,反映着民族的心理与精神素质,我们应继续探索和研究,使景德镇古代民窑青花瓷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益发得到充分弘扬!

注释:《陶冶图说》

明万历青花瓷赏析


明代万历(公元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年号)朝共48年,是明代历时最长的朝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社会经济有所发展,由于宫廷和上层社会对于细瓷的追求和废除禁海,致使瓷器产量剧增,青花瓷品种繁多,数量巨大,还出现了专供对外贸易的外销瓷。万历青花早期继承了嘉靖、隆庆朝风格,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开始使用浙江青料,器物造型也开始转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风格一直影响了明末乃至清初青花瓷器的面貌。万历朝青花瓷早期继承了嘉靖、隆庆两朝风格,晚期开始使用浙江青料,器物造型也开始转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一直影响到明末乃至清初青花瓷的面貌。故国外一些学者称万历朝为中国青花瓷的“转变期”。从瓷器数量上来看,万历青花瓷产量剧增,品种繁多,还出现了专供外销的特殊装饰青花瓷。如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编著的《明代青花瓷》一书中介绍的“明万历青花象首军持”(图1)。“军持”亦称“君持”、“捃稚迦”,为梵语“Kundika”的音译,是佛教徒饮水和洗手用具。此件军持通高20.5厘米,象首,寓意“太平有象”。小流,背部有轮盖口,直颈,腹部饱满,平底。由背到底饰青花锦地纹,内绘留白的兔纹,象颈部饰青花璎珞纹。为典型的万历朝外销瓷。据统计,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二级以上万历瓷器共535件,其中青花瓷为286件,占总数的53%以上。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万历瓷器共525件,其中青花瓷为266件,同样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流落国外和民间的青花瓷更是数目巨大,举不胜举。由此可见,万历时期瓷业烧造仍然以青花为主,并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盛况。

(图1)

万历青花胎土淘炼不够精细,所以总体质地不如前朝,较粗松,制作工艺也不如前朝精细。

官窑小件器物胎体精细致密,且白腻,大器稍差,釉面光润肥厚,足内施亮青釉。

民窑器胎体大多厚重,修胎不规整,琢器类有明显接痕,碗、盘类的圈足足径比较大,底足制作粗率,大多为粗砂底,有明显的跳刀痕,个别的是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中心落款处常有凹陷,露胎处有火石红和铁锈斑点。早期的釉面比较细腻、肥厚,光泽度强烈,玻璃质感极好,晚期的釉质稀薄,还常有缩釉现象。

盒类瓷器多变形,不平整,撇口碗的口沿有极小的凸起边,盘塌底严重,碗、盘足内有跳刀痕和火石红色。

万历早期仍然使用回青青料,发色浓重艳丽,蓝中泛紫。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回青料用竭,开始使用浙江产的浙料,由于这个时期对青花钴土矿料有了新的工艺,从传统的水选到火煅,迅速提高了青花的发色质量,使得浙料呈色青翠幽蓝,蓝中泛灰,多有晕散,色调颇具沉静感。

万历青花瓷不同时期的造型

万历朝创造了一些新的器物,有筒瓶、壁瓶、莲花瓣式盘、四吉祥开光花鸟盆、高达73厘米的大瓶和多棱器。主要造型有花觚,分撇口式、洗口式、倭角式、出戟式、海棠式,有四方形、六方形、瓜棱形,还有带环耳、兽耳、贴兽纹等。

盒类有四方形、圆形、桃形、银锭形、双层、四层、多层式节盒、带屉式、天盖地式等。

文房用具类有笔插、笔管、笔洗、笔船、龙形笔山、调色盘、印盒水滴、烛台等。

盘类有八方形、梅花形、莲瓣形、葵花瓣形和出口外销大盘(胎体较薄,宽板沿口,器身有莲花瓣形开光,内绘花卉、杂宝等,这种外销大盘一直延续制作到清初)。

炉类有钵式炉、方形四足炉、筒式炉、鼎式炉、瓜棱炉、莲瓣炉、兽耳炉等。

罐类器形多种,口形分直口、花口、敛口,腹形有扁圆、八方形、瓜棱形,大小、高矮各不相同,还有蟋蟀罐的造型比较多,有圆筒形、扁圆形、方形、梅花形、瓜棱形、葵花瓣形等多种。

瓶类有六棱瓶、梅瓶、蒜头瓶、筒形瓶、葫芦瓶、壁瓶。蒜头瓶比嘉靖朝时开阔,颈部较粗,圆腹,圈足,有的带兽耳。葫芦瓶小口细颈,有圆形、瓜棱形腹身,也有上圆下方形。壁瓶有葫芦形、半圆形、莲花口式、瓜棱形等造型,大小各异。

万历官窑除常见的盘、碗、瓶之类外多制文具,大器比例也较大,如花缸、绣墩、梅瓶、花觚、地瓶、大盘等。小件器物精细,大件粗率。

民窑常见各式盘、碗、杯、碟、瓶、炉、高足杯、出戟尊、提梁壶、军持、鼓凳、各式洗、烛台、方炉、笔架、笔杆、调色盒、瓷塑人像等。

雕塑类最著名的有青花吹螺人、布袋和尚、八仙、南极仙翁、真武神君、观音菩萨、文昌帝君、仕女、童子和各种佛像。

万历青花器形种类繁多,大件器物数量不少,60厘米以上的梅瓶、70厘米以上的花觚、30厘米以上的大碗等较为多见。且梅瓶形体变长,瓶颈细长,瓶口颈转折处棱角突出,不像早期梅瓶那样无明显棱角。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图2)。此瓶高72厘米,口径10.4厘米,足径19.3厘米。瓶口细高,器身瘦长,瓶上有盖,宝珠纽。盖与腹面上均绘龙纹,龙身姿矫健,张牙舞爪,非常威猛大气。此瓶器型高大规整,釉面润泽,是万历青花大器的代表作。蒜头瓶也是万历时期出现较多的一种瓶式,口及腹部的各种线条变化构成了此类瓶的多种形式。

壶的造型种类也很多,有的沿袭前代壶式,有的在原来基础上又加以变化。特别是明代提梁壶以万历青花瓷为代表,壶体有瓜形、球形、六棱形等式样,提梁有高、低之别;少数为窗格式,或在壶肩部有双竖系,双系之间穿半环形金属提梁。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六棱提梁壶”(图3)。此壶通高22厘米,六棱形,敛口,硕腹,浅圈足,弯流,高提梁,带兽钮盖。腹部画人物故事六则,肩部及底有边,各画蕉叶纹,口画勾云纹,提梁画松竹梅及回纹一道,流上画回纹及花蝶,盖面画云纹,兽钮加染青色。

万历朝花觚、香炉、盒类、罐类青花瓷的造型也相当丰富。花觚分撇口式、倭角式、出戟式、海棠式,有四方形、六方形、瓜棱形,还有带环耳、兽耳、贴兽纹等。香炉有钵式炉、鼎式炉、莲瓣炉、兽耳炉等。盒类有四方形、圆形、桃形、银锭形、双层、四层、多层式节盒、天盖地式等。罐类器形多种,口形分直口、花口、敛口,腹形有扁圆、八方形、瓜棱形,大小、高矮各不相同,还有蟋蟀罐的造型比较多,有圆筒形、扁圆形、瓜棱形、葵花瓣形等多种。此外这一时期文房用具类也很多,有笔插、笔管、笔洗、龙形笔山、印盒水滴、烛台等。

万历青花瓷不同时期的用料

万历早期青花瓷使用“回青”青料绘制,颜色呈蓝中泛紫,浓艳清亮。以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明万历青花莲瓣形盘”(图4)为例,此盘口径18.8厘米,造型独特,构思巧妙,形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内莲瓣的凹饰双勾垂云纹,盘的平坦中央书梵文,周围绘两周如意云纹,以弦纹相隔。外壁第一层莲瓣内书八个梵文,用八朵花卉为隔界,第二层莲瓣尖部绘出叶脉纹,根部空白,突出莲瓣盛开的效果,近足部重叠花瓣。由于青花色调蓝中闪紫,故此器为万历早期产品。莲花为佛教圣物,此盘应为佛教礼器。万历中期采用“回青”青料加石青,呈蓝中泛灰色,具有庄重的效果。晚期回青料用竭,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开始使用浙江产的“浙料”,俗称“浙青”。由于这个时期对青花钴土矿料有了新的工艺,从传统的水选到火煅,迅速提高了青花的发色质量,使得“浙料”呈色青翠幽蓝,蓝中带灰,多有晕散,色调颇具沉静感。而民窑青花瓷用“浙青”绘制的青花大多呈色淡浅。

万历青花瓷胎釉的特征

早期万历青花瓷胎质除少数较为精细外,绝大多数胎质都比较粗糙厚重,露胎的胎骨有火石红和铁锈斑点;釉面比较细腻、肥厚,光泽度强烈,玻璃质感极好。而中期釉质肥厚莹润,釉色泛青,呈乳白色或白色。晚期尽管釉层稀薄不均,还常有缩釉现象,但是器型比较丰富,以擅长各式文房用具为特色,有笔洗、笔架、瓷砚、印盒等等,多为青色。

万历青花瓷的纹饰

万历青花创新的纹饰比其他各朝代的都多,且构图繁密、主次不清,稍显凌乱。很多器物里外满工,绘满了装饰图案,甚至在一件器物上绘了不同内容的二十几种吉祥图案。琢器类的瓶、觚等立件,构图简单的全器只用一种题材的纹样绘制,大多采用多层装饰的方法,从两层三层一直多到八九层的都有,每层内容都很丰富。但也有疏朗清秀的,比方说在青花瓷上“透雕”,即在器型上镂空纹饰,如北京保利2010年拍卖的“明万历镂空云龙纹盖盒”(图5),倒也精巧新颖、别具一格。此件盖盒直径21.3厘米,盖心点缀花蕊,盖面镂空纹孔,盒身绘飘逸灵动的云龙纹,极具神采,整体绘画具有万历时期典型的粗犷风格。纹饰虽繁缛而不乱,镂空工艺的运用令层次丰富清晰。

早期万历青花的绘画技法采用类似隆庆朝的手法,线条有阴阳深浅之分;后期绘画简单潦草,笔法稚嫩。晚期有代表性的技法是青花淡描、铁线描和淡水点染,构图时用线条加极淡的青料单线或双线勾出图案的轮廓,线条流畅简洁,再加以渲染填色,画面颇有水墨画的效果。还有一些特有的装饰手法,如在白地蓝花的画面上加绘蓝地白花的纹饰,画面蓝白互映。还有在画面上预留的空白处用单线描绘主题纹饰,称为“预留空白”。

由于外销的需要,构图上万历青花大量采用了开光的形式来表现纹样,“锦地开光”就是万历朝青花瓷装饰的一大特色。它借鉴于云锦,锦地有古钱锦、米字锦、梅花锦等,开光的形式有圆形、长方形、四方花瓣形、长方花瓣形等。如1996年中国嘉德拍卖的“明万历青花开光人物图盖罐”(图6)。此器高40厘米,鼓腹丰肩直口,底施轴落六字双圈官窑款,带有宝珠纽盖。肩饰缠枝灵芝,胫绘变形莲瓣,腹部是四面开光,内画人物图,盖上装饰以折枝花卉和云纹。青花发色蓝中泛紫,所绘人物生动传神,布局疏朗,层次清晰,是明万历时期的典型青花器物。盖上有纹一道,罐口磕一处。再如1982年出江西广昌纪年墓出土的明万历外销转内销的青花瓷盘,欧洲人称“嘉橹”,日本人叫“芙蓉手”,也是典型的外销开光瓷盘。

万历青花主要纹样有云龙纹、双龙纹、穿花龙纹、穿花团龙纹、龙舟纹、龙凤纹、月影梅花纹、卷云纹、杂宝纹、蕉叶纹、缠枝杂宝纹、灵芝纹、八卦纹、进宝图等。如2011年北京诚轩拍卖的“明万历青花穿花龙纹蒜头瓶”(图7)。此器高45.5厘米,自上而下分别以青花绘卷云纹、璎珞及杂宝纹、卷云纹、蕉叶纹、缠枝杂宝纹、龙穿花纹、花叶纹,共七层纹饰。纹样繁而不乱,极富层次感。青花发色淡雅,略有晕散。胎体厚重,造型挺拔,传世较为少见。杂宝有珊瑚、海螺、十字杵、古钱、银锭、象牙、犀牛、火珠、方胜、云板等,经常使用其中八种图案则称为“八宝”或“八吉祥”,没有像前朝那样规定死板。人物纹主要是绘制婴戏、仕女、仙人、老子出关、四妃十六子、达摩,还有戏曲插图等,另外在人物纹旁边往往还配以山石、梵文、八宝、龙纹等。纹样的特征是人物体形比较失真,画面多有道教色彩。仙翁的脑门很高,像冬瓜。小孩儿的头大,后脑勺大,和身体不成比例。具有万历青花特征的纹样还有娃娃攀花纹、狮子穿花纹、灵芝纹、天宫麋鹿图等。天宫麋鹿图绘于器心,是为“厚禄”之意。

万历青花瓷的款识特征

万历青花上的款识具有独特的时代风格。从字体布局到字体书写,与前代皆有不同。一是将朝代款与吉言或斋名、王府名、干支相结合,组成一体的款识,如“大明万历年德府造”、“大明万历辛丑年造”等。二是朝代款识,改变前朝隆庆款的“造”为“制”。三是字体上改变前朝的以楷书为主,而用篆、隶、行、楷。笔法刚劲有力,端庄工整。官窑器大多书青花“大明万历年制”双行六字楷书双圈款,如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明万历青花莲瓣形盘”盘底(图8),很少使用“万历年制”四字款。还有和其他字句合用的,如“古周饕餮,万历年制”、“万历年制,纯忠堂用”等。

万历民窑青花上的年款有“大明万历年制”、“大明万历年造”、“万历年制”三种。除年号款外也有“福”、“禄”、“寿”,以及“福寿康宁”、“万福攸同”、“金玉满堂”、“富贵佳器”、“天禄佳器”等吉语佳句款。

款识

官窑器大多书青花“大明万历年制”双行六字楷书双圈款,很少使用“万历年制”四字款,只有和其他字句合用的,如“古周饕餮,万历年制”、“万历年制,纯忠堂用”等。

民窑器年号款有“大明万历年制”、“大明万历年造”、“万历年制”三种。除年号款外也有古语款、赞颂款、图记款等,有“福”、“禄”、“寿”、“万福攸同”、“金玉满堂”、“玉堂佳器”、“富贵佳器”、“天禄佳器”等

明代不同时期的青花瓷的特征


讯 明代一朝由于青花瓷器具有如此美艳、雅洁的艺术和优良的传统,而且一次烧成,永不退色,精粗瓷器都能应用。因此在明代三百年间的瓷器装饰史上,它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各个时期,由于青花使用的原料不同,所以呈现不同风格。永乐,宣德青花之所以受世人推崇,传说这种瓷器所用的钴料来自南洋,俗名“苏泥勃青”。

这种钴料本来是一种玻璃,很难碎成极细的粉末,而且易熔于火。如用来绘制图案花纹很容易使颜色湮散,是一种极难实用的原料。

15世纪前期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了短短的30年。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景德镇御窑厂基本处于停烧状态。从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看,情况也是如此,出土物非常少。

到了15世纪中期以后的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青花的色调有了新的转变,颜色趋于清淡,尤以成化青花为典型器,与前期的青花的浓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华瓷器在选料、成坯和烧制上非常讲究,胎薄釉润,淡雅宜人。在绘瓷的技法上,由单一的笔画平涂发展成用细笔画线,另用大号笔“分水”的渲染法,使画面更接近国画的笔墨效果。

明代中晚期,即16世纪20年代以后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青花色调又一次发生变化,成为蓝中泛紫的堇青色。纹饰题材一变过去的花卉、山石,而更多有道教色彩的云鹤、璎珞、八卦、及婴戏等图案,造型也与过去有所不同,可谓别开生面。

晚明时期是指16世纪晚期17世纪初期的泰昌、天启、崇祯时期。这个时期的青花在绘画方法上常采用单线平涂方式,青花料往往向外流散。由于采用上等浙料,青花色调再一次形成浅浅、雅致的风格,以天启青花为代表。崇祯时期改用“朱明料”绘画,形成青翠明亮色调,与清初顺治、康熙青花风格十分接近。

日本的青花瓷


中国的青花瓷在十四世纪中成熟后,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以后,青花技术也渐流入诸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都烧出了以模仿中国瓷为主的青花瓷。

日本将青花称为染付,所用钴料称为“吴须”或“唐吴须”,一般认为,青花技术由中国传到朝鲜,再由朝鲜传至日本。1592-1598年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从朝鲜掠走了大批陶瓷器和陶工,被称为“陶器战争”,从战争中带回的陶工对日本青花瓷的烧制起了重要作用。

与此可以相互印证的是,日本青花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1603-1876)初的1616年,距陶器战争约20年,在时间上是吻合的。

江户时代早期(相当于中国的明末)的产品以日用器为主,纹样多是简约的松、竹、梅、柳、葡萄、卷草等植物纹,青花呈色灰蓝,较暗。纹样采用双勾填色的笔法,和中国明代晚期的民窑青花风格上很接近。

江户时代中期的日本青花已显示出浓烈的本土文化特色。一些十八世纪初(相当于中国乾隆时代)的作品构图严谨,绘画工致,淡雅而端丽。这时生产的青花碗很受民众欢迎。日本的陶都濑户烧制陶胎的“青花器皿”手制成型,胎体厚重,呈扁平的长方形,纹饰有野鸟、野兔、人物、花草等,稚拙古朴。

江户后期(相当于中国的道光、咸丰、同治)青花瓷制作已很普遍,有瓷胎青花也有半陶半瓷的青花。很多青花都配套生产,如茶道用具水指、茶入、茶碗、香盒、香炉等。纹样受中国清代青花影响,色调艳丽,称“青华手”。

日本青花中可称为官窑的是锅岛烧。锅岛烧是江户时代锅岛藩的御用窑,创建于1628年(中国崇祯元年),从作品看,十八世纪的产品(中国的康熙、雍正年间)最为成熟。锅岛烧有青瓷、五彩和青花三大系列,都非常成功。

锅岛烧的青花呈色纯净,有浓淡色阶,和康熙后期青花相似。绘画时一丝不苟,注重写实,植物的筋脉、枯叶、虫洞都真实地反映出来。有些作品采用留白处用青釉渲染的方法,还有些采用加绘五彩的方法,都显得华丽端庄,有一种皇家气息。造型以盘为主,另有碗、瓶、壶、釜等。胎质细腻,扣之声音清脆,具有日本瓷的特征。

古代日本陶瓷生产遍及各岛,有不少窑址烧制青花,伊万里烧是当时的青花名窑。

伊万里烧青花的主要成就是烧制具有异国风格的器物,在伊万里烧中,很有特点的是模仿中国外销瓷的“芙蓉手”。“芙蓉手”指明晚期采用分格开光装饰的青花盘,因盘边的分格很象芙蓉花瓣,因此用之来命名。这些日本生产的青花盘和中国产品非常像,远销到欧洲,西方人很难分清。有些伊万里青花上还题“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年号款和“富贵长春”等吉祥款,这种出于商业利益的亦步亦趋的模仿也反映了日本青花和中国青花的渊源关系。

日本瓷尤其是日本青花瓷在中国流传的数量可观,大多数人或不识或轻视,对于藏家来说,失之交臂是很可惜的。

艺术家刘敏青花瓷作品展在津开展


28日,“艺术家刘敏青花瓷作品展”在南开区迎水道天津民间艺术展示中心展出。

据展出方介绍,作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陶瓷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的刘敏先生出生于艺术世家,从事陶瓷绘画30多年。作品题材广泛,功底扎实,技法全面。他的陶瓷作品集山水、人物、走兽融为一体,山水衬托人物,人物增添山水动感,走兽富有乐趣,不仅内容丰富,且有层次。无论粉彩、青花、颜色袖的绘画都有很高的造诣。这次被展出的百余件青花瓷艺术作品,为刘敏先生多年的倾情力作。每件作品不仅技法难度大,而且费时耗力,光润的瓷面透着典雅的青色,青白相映,形成了青花瓷诗一般的意境。

据刘敏先生介绍,他在创作现代青花陶瓷作品过程中,大胆汲取了水墨画的笔墨精髓,形成了构图虚实相生,意境深远,形成了“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如《松风流泉》这件作品,依赖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以精炼的笔墨语言,使青花瓷赋予了超自然的美感,令人回味与陶醉在独特的青花瓷艺术中。又如作品《秀阁春风》的笔墨山水万物,他通过聚与散、近与远、虚与实表现技巧,使观赏者领略到了笔墨造势所形成一泻千里的无穷意境。

青花陶瓷作品《五虎冬瓜瓶》

据展出方介绍,刘敏的陶瓷作品在国内外曾多次获得大奖,受到过陶瓷评论家吴海云、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锡良等专业人士很高的评价。目前有数十件青花瓷作品被美国、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地区的艺术馆及个人收藏。

天球瓶陶瓷作品《秀阁春风》

青花瓷之嘉庆青花


清朝自嘉庆帝起,国势逐渐走入下坡。康、雍、乾三朝盛世景观已成为历史,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反映在瓷器制作上也是同样,精美绝伦的瓷器日趋减少,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不但如此,许多品种因此还有所减少。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乾隆以后,青花瓷器的烧制质量及数量已大不如从前。

嘉庆朝共25年,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景德镇御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制作基本上处于因循守旧状态,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不再烧造。

可以说嘉庆朝瓷器的烧造仍沾乾隆朝的光,从造型和釉色都与乾隆晚期类似。嘉庆早期青花瓷器的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水平。嘉庆青花,发色与乾隆晚期常见青花近似,只是略微淡些。在绘制手段上常有偷手,尽可能地节省材料与人工,这是由于市场需求的质量降低所致。有些瓷器虽然仍署乾隆款识,但确是嘉庆早期的作品。原因是嘉庆四年之前,太上皇乾隆爷仍在世,署乾隆朝款识哄老爷子高兴,也属国人传统尊老习俗。

到嘉庆后期,画工精致,出神入化的作品不是很多,青花瓷器质量开始显露出下降的迹象,造型不如乾隆规整,尤其民窑青花,器身多有歪斜,器口、壁薄厚不均,施釉稀薄。至于小件器物中的瓶、罐、盘、碗和文具类,有的还能细致如前。因嘉庆后期的风格与道光时期的风格相近,故而传统的习惯上又有“嘉道窑”之说。

嘉庆瓷器的纹饰风格,大体沿袭乾隆时期,工笔与写意并用,但总的笔法纤细拘谨,构图刻板。此时,除流行夔凤、蝙蝠、瓜瓞绵绵、三多、百子、吉庆、“喜”字等吉祥纹饰外,还有大量的竹石芭蕉、五伦图、万寿无疆、锦鸡牡丹等图案。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嘉庆时期也有一些青花派生品种,如:青花红彩描金、青花描金、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紫、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等,与乾隆朝相比器种要少得多。

嘉庆朝青花御题海棠形茶托,算得上雅致的器物,其青花发色接近乾隆,海棠形的花托内开光题写五言长诗,字迹清秀。从开光外环的边饰上,可以看出嘉庆所绘花形还延续乾隆的风格,但用笔已有迟疑,花朵呆滞,不复有乾隆的韵味。

嘉庆早期官窑青花瓷器多写“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嘉庆晚期青花多写楷书款,有四字和六字,字体工整,结构严谨,整体上看是以篆书款为主。民窑青花草、篆流行,但写法极草率、减化。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后者居多。此时,开始盛行各种堂名款识,并影响到以后的制瓷署款。

迷人的青花瓷


我爱收藏各种民间的青花瓷。

青花,又称“蓝花”,“白釉青花”或“釉下蓝”等,属瓷器釉下彩的一种。从最早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青花始于唐,宋时加以继承,成熟于元,而兴盛于明、清两朝。可以说青花瓷在我国瓷器史上沿袭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并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的陶瓷史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早在元朝,我国的青花瓷就销往海外。直至中世纪乃至现代,收藏精美的中国古青花瓷是西方社会中皇室成员及贵族富豪们相互夸耀或斗富的一种资本,难怪在国外的大型拍卖场上,人们为了购得一件中国古青花瓷,争相竞价,千金一掷的现象屡见不新。

青花瓷,有民窑(民间瓷),官窑(御瓷)瓷器之分。官窑瓷因为皇家宫庭专作,除制作工艺精湛外,图案一般细致刻板,充满匠气,反不及民窑瓷上的生动流畅,潇洒自如而引人入胜。此外,官窑瓷当时制作量少,随着岁月的流失,传至如今,存品已属凤毛麟角,难得一见。而民窑制品却面广量大,不但传世品较为丰富,花式品种也颇为繁多,流通时价格便宜,赝品也少。注重青花瓷画的欣赏,收藏者在收藏时审美观与见识会不断地提高。两年前我去北京郊外旅游,大伙都为顶着盛夏的烈日爬长城而疲惫不堪,而我却为在途中觅到二片优美的青花碎瓷片而感到高兴。回家后将这两片带有图案的瓷片裁成菱形及椭圆形嵌在红木镇纸上,顿时使桌边摆件古趣盎然。在我的熏陶下,女儿小小年纪也成了一名“考古家”,每逢野外踏青或郊游之际,她总要拾一些青花瓷片认真端详一番,尔后会冲着我欢叫:“爸爸,这是清朝的瓷片!”“爸爸,这是明朝的古董!”于是,我和妻子边游览边向她讲述青花瓷画中人物的历史故事及传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典青花瓷作品赏析,淋漓尽致的艺术特色,带您欣赏不同青花元素》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典青花瓷作品赏析,淋漓尽致的艺术特色,带您欣赏不同青花元素》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