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罐的鉴别 > 导航 >

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 长沙出现早的图腾符号

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 长沙出现早的图腾符号

瓷器罐的鉴别 带鸟的古代瓷器 瓷器的旋纹鉴别

2021-03-22

瓷器罐的鉴别。

史前时代,长沙人沿湘江河岸而居,过着渔猎生活。他们不仅学会了建造房屋,还掌握了高超的陶器制作技艺,烧制出白陶、灰陶和彩陶。他们将原始的信仰、崇拜和审美萌芽刻画在那些陶器上,产生了长沙地区最早的图腾符号——凤鸟、兽面。

这件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残件,是1986年在长沙县南托乡大塘文化遗址出土的最为特殊的一件陶器,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它虽仅剩部分口缘,但其尺寸依然较大,残高9.2厘米,如若是个完整器,其高至少有30厘米。它的特殊就在于它与众不同的纹饰,从陶罐口至颈部,褐色彩绘是三角水波并类似舞蹈人物形态的格纹,系部变形为叶状纹饰,肩部以下是一对称的高冠凤鸟,以大叶脉纹相隔,凤鸟口衔树枝、昂首向上、尾翼飘逸,线条流畅轻盈、浪漫而充满想象。这个陶罐用来做过什么呢?装水、盛物抑或祭祀?不管怎样,它都可以说是我国南方出土的同时代最精美的彩陶之一。

南托大塘遗址位于原长沙县南托乡三兴村大塘组,1985年被发现,1986年2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了发掘。其出土文物分为两大类:石器与陶器。其中陶器以夹砂红陶与灰陶为主,有少量黑陶与白陶;器型主要有釜、碗,以及少量罐、盆、甑,这些器物多处可见刻画图案及彩绘图案,是远古长沙人审美意识的符号表达。

像这件彩陶罐一样,南托大塘遗址中还出土了许多刻有复杂陶符与图案的陶器。在一件圈足陶碗底部,有一组神人兽面纹饰,这或许就是大塘氏族的族徽吧。这件器物呈圆形,缺失严重,在底部中央有一处戳记,图案呈长方形,似一兽面,张口伸舌,上下各伸出两颗交错的獠牙,顶部有三根线条伸出,是为“冠”,兽面两侧各有两组对峙的翼状物伸出,造型对称,结构稳定,布局合理。

这种古朴威严的獠牙兽面图案,在湖南西南部的高庙文化遗址曾经出现。高庙遗址紧靠沅水,距今6800至7800年,是一处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距大塘遗址的直线距离300多公里。该遗址有建筑、祭祀坑、窖藏等重点遗迹,遗存的大型祭祀场所,面积有七百平方米以上。有学者考证,南托大塘文化的源流来自于高庙,大塘遗址的人群或许是由高庙迁徙而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所信奉的祖先或神灵是同一的。

还有一件陶片残件,刻画的是一组建筑样式。主建筑是大坡顶干栏式,坡顶中央有圆形窗口,窗口中部有横隔,周围有一周细圆点,是为装饰;大坡顶右侧有一组小型尖顶建筑,其中中间一座较高、周边两座较矮,似为储藏建筑或附属建筑。建筑整体主次分明,是等级制度明显的体现。这种建筑形式至今仍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我们现在看到的土家族吊脚楼就是这种类型。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


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

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局部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底部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唐,高22.7cm,口径11cm,底径12.2cm。 注子撇口,阔颈,瓜棱形长圆腹,肩一侧置六棱形流,另一侧置曲柄。通体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只硕鸟,褐彩线条内涂釉下绿彩。 此器造型饱满,青釉下有褐、绿两色彩,图案线条流畅,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长沙窑瓷器珍品。 唐代长沙窑大量烧造釉下彩绘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技术,开创了后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从大量实物观察,此类装饰的初期形式 是单一的褐彩斑点,之后,演变成精美的褐绿彩斑点。装饰内容从斑点纹发展到花鸟动物纹,有的则以宝塔等建筑或诗文为题材。其装饰手法是,借助毛笔用彩料在 生坯上绘画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烧成。彩料经高温处理后色彩经久不变。长沙窑工匠们除了擅长瓷器色彩和装饰内容变化外,也在造型上创造出许多实 用美观的器皿。特别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称首屈一指。以注口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则有长腹、圆腹、瓜棱形腹、椭圆形腹和袋形腹等。 注流的安置也颇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则随注身而变化,开创一代新风。 由于在长沙窑遗址出土的注子上书写有“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自入新峰市,唯闻旧酒香”等题识者,因此证明这类注子是当时的酒壶。

青釉 我国出现早的颜色釉


青釉又被人们称为“青瓷釉”,它是我国瓷器出了名儿的传统颜色釉,并且中国瓷器出现最早的颜色釉正是古代南方青釉。

虽然“青釉”带了一个“青”字,但是它可不是地地道道的青绿色,并且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人们一般把青、绿、蓝这三个不同的颜色统统叫作“青色”。青釉的颜色可以分为很多种,具体有:、仿龙泉釉、月白釉、天青釉、粉青釉、梅子青釉、豆青釉、翠青釉……无论是哪一种颜色,都会多多少少透出一些青绿色。青釉的釉色看上去使人赏心悦目,风格清雅、大气,釉面看上去十分润泽、温和,触感坚硬而细腻。

清朝康熙年间,烧造青釉的工艺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清朝雍正年间,烧制青釉的工艺水平不断迅速发展;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烧制青釉的工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中国青釉瓷器的烧制水平已经到达了一个巅峰,青釉都是采用紫金釉稍稍掺入一些青料制作而成。从青釉当前的存世量来看,目前康熙时期烧制的青釉最多,乾隆时期烧制的青釉比前者要少,而雍正时期烧制的青釉更少。

青釉的历史非常悠久,它在我国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延用的时间又比较漫长。青釉在我们国家分布的范围非常广。我们国家大部分瓷土矿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铁矿,因此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发明创造了瓷器,青釉便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品种之一。实际上,青釉的釉色也比较符合中国老百姓们的审美情趣,青色和玉色的颜色比较接近,因此人们不约而同地认为青釉端庄大气、古朴雅致。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多个地区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原始青釉瓷器、六唐至南宋时期的南方青釉瓷器、宋到元明的龙泉窑青釉瓷器、宋代北方青釉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青釉瓷器。宋代也是青瓷发展的黄金阶段,宋代的五大名窑是汝窑、定窑、官窑、哥窑、钧窑,除了定窑之外,都在烧制青釉瓷。

在一众青釉品种里面,豆青属于珍品,而且现代在青釉中,数量最多的是豆青釉。大部分豆青釉瓷器上釉并不均匀,只有出自景德镇的豆青釉的成色比较好,釉面比较均匀,并且有润泽感。朋友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当地收藏市场上淘一淘。

几何纹白陶瓿鉴赏


高20厘米口径18.5厘米

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发展涤讪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这件白陶瓿是商代刻纹白陶的代表作品,它仿造青铜器的式样制作,是一件盛酒器。造型为球形,敛口斜肩圆底,口沿外折,圈足外撇,给人以端庄饱满的感觉。

陶瓿的装饰纹样全部由直线构成,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先用线条在瓿上划出网格花纹,然后在网格内填刻主题纹样,再用刀刻去主纹以外的胎土,使其微微凸起,而在凹处再刻饰云雷地纹,形成由凸雕的主纹与细密线刻的地纹组成的瑰丽图案;颈部是夔纹,腹部为曲折纹饰组成的兽面纹,方菱作双眼,折线作鼻翼。装饰布满全器,构图谨严,凹凸疏密结合自然,对比强烈,产生虚实变幻明暗相生的艺术效果,细细赏玩,如观天上的辰星,繁而不乱。

夏商两代,白陶器专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惹人赏爱,故做工十分考究,不厌甚精。到了商代后期,这种风气越演越烈,多出费工夫的精品,而产量很少。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鸟纹是如何演变的?


鸟纹是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广义上可包含由鸟纹与其他内容组合而成的纹饰,如花鸟纹;狭义上则仅指纯粹鸟纹或以鸟纹为主体的纹饰。神话性质的凤纹或其他瑞禽纹也可归在鸟纹类属。常见于青铜器、玉器和陶瓷器的表面。

表现方式有刻划、彩绘、模印、堆塑等。鸟纹最早出现于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期,遗存彩陶蒜头壶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彩陶也有鸟纹的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陶器上已有简化鸟纹,商周时期北方青铜文化、辛店文化陶器上的鸟纹仍很简单。战国时期已出现彩绘鸟纹。魏晋时期,鸟纹多贴塑在器物上,如谷仓罐上觅食的小鸟等。唐宋以后,受中国画影响,鸟纹多与花卉纹组合绘画称为花鸟纹。唐长沙窑住壶的鸟纹绘画生动形象,宋代吉州窑、磁州窑鸟纹民间生活气息浓郁。明清时期花鸟纹形式多样,有绶带鸟、鹧鸪、喜鹊等,表现方式,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及描金等。

鸟纹还有其他的形式,如立鸟纹、团鸟纹、变形鸟纹等,他们都是青铜器纹饰。立鸟纹的鸟作飞翔形站立状,有的站立如人形。这种飞翔状立鸟纹,是春秋战国铜器装饰的显明特色,商和西周铜器上的鸟纹,都作静止形构成,未见有飞翔状立鸟纹。而团鸟纹外框呈圆形,鸟作圆形适合,昂首、尾上卷,以云雷纹为饰,通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变形鸟纹其状象鸟形,作一正一反排列,头尾特征较明显,中填其他纹饰,盛行于战国时期。

现代,鸟纹这种传统纹样仍然被广泛应用着,尤其大多数应用于家居饰品中。另外,也常应用于各种浮雕和透雕之中。

陶瓷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鉴赏


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长沙窑褐绿彩罐


长沙窑,又称铜官窑,它兴盛于唐代中晚期,一直延续到五代。长沙窑烧制的器物以青瓷为主,器型品种有碗、碟、瓶、罐、瓷枕等生活器皿。它虽在质地、成型、精巧等方面逊于越窑青瓷、邢窑、定窑白瓷,但它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开创陶瓷史上釉下彩绘的先河,特别是釉下彩绘山水、人物、花鸟及诗文书写,透出一缕大唐民俗文化的清新气息,而深受海内外人们的挚爱。

地处安徽省西南、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安庆地区,墓葬中时有长沙窑器物出土,品种有壶、罐、碗、玩具等等。图为怀宁县一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长沙窑褐绿彩双系罐。此双系罐高18.5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17.5厘米,直颈,口沿外侈,窄肩,直腹,底部内凹,肩贴双系,双系两面用褐绿彩点绘相似的斜方形状图案纹饰,斜方纹内用绿彩点绘波浪纹。整件器物形体大方,修胎规整,釉层莹润光滑;为衬托出彩料的成色,达到其彩绘美的效果,器物胎上涂有一层化妆土,起到了增强胎体的致密度和增加瓷胎白度的作用;同时纹饰采用点、线表现手法,水墨晕散效果的抽象图纹,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是一件难得的唐代长沙窑珍品,2004年安徽省文物鉴定站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收藏于怀宁县文物管理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 长沙出现早的图腾符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白陶彩绘鸟纹双耳罐: 长沙出现早的图腾符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罐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