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卡米亚瓷砖 > 导航 >

托普卡帕皇宫珍藏龙泉青瓷赏析

托普卡帕皇宫珍藏龙泉青瓷赏析

卡米亚瓷砖 古代青瓷器 卡布奇诺瓷砖

2020-04-18

卡米亚瓷砖。

图1.元代龙泉窑堆贴云气、龙纹、刻划纹饰平口青釉大盘

图2.元代龙泉窑双鱼水波莲纹刻花青釉平口深盘

图3.元代龙泉窑刻岩石、柳树和花卉纹青釉平口圆盘 一、托普卡帕皇宫及其珍藏

“如今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甚至是这些瓷器的祖国,你都再也找不到藏品如此丰富的瓷器馆,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这是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在陈列中国古代瓷器展览大厅介绍前言上的一句解析辞。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土耳其人以拥有托普卡帕皇宫这样一座独一无二的博物馆为荣的自豪心情,同时也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地点明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所珍藏的中国古代外销瓷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重要性。土耳其位于欧亚之交的阿拉伯半岛,是自秦汉以来联结源自中国,历经唐、宋、元、明、清数千年来的“丝绸之路”的西部最终点。就此而言,托普卡帕皇宫丰富的中国古代瓷器的珍藏也是近两千余年来中土两国人民悠久交往历史和缔结深厚友谊的见证。

关于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及其所珍藏的中国古代瓷珍,2001年土耳其外交部为了纪念中土建交30周年所出版的《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宝藏》一书之前言有专门的介绍。现笔者简述于后:

奥斯曼帝国建于1299年,伊斯坦布尔继布尔萨和艾迪尔内之后成为帝国的第三个国都。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取伊斯坦布尔后,在全城地势最佳和最险要处兴建了托普卡帕皇宫,其后约四百年间为奥斯曼苏丹的皇宫所在。1924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之翌年,将托普卡帕皇宫改为博物馆。今天,这所皇家博物馆已成为全球藏品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宫中的藏品包罗万象,其中大批文物尤其是其珍宝库中的珍品更是集中反映了当年奥斯曼苏丹的奢华生活。宝库中的中国古代瓷器大约有一万多件,是目前世界上关于中国古代瓷器收藏数量最大、品质最佳的博物馆之一。在托普卡帕皇宫珍藏的一万多件中国古代陶瓷藏品的生产年代涵盖了元、明、清三朝。这些珍贵的珍藏几乎全是来自中国南方著名的两大窑场,一个是以烧造青瓷为主的浙江龙泉窑,一个是以烧制青花瓷为主的江西景德镇窑。托普卡帕皇宫所珍藏的中国古代瓷器不仅数量众多,造型和纹饰丰富,而且在时间跨度上反映了元至清以来近六百余年中国外销西亚的各式各类外销瓷器的全貌。

关于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所珍藏的中国古代瓷器的来源,近年来吸引了不少专家的研究兴趣,也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中国国家博物馆张燕在《奥斯曼帝国与中国瓷器》一文中有较为全面的介绍。根据张燕先生的研究介绍,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所珍藏的中国古代瓷珍之来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战利品、贡品和礼品、贸易以及奥斯曼帝国独特的财务回归制度。

二、托普卡帕皇宫珍藏的龙泉青瓷珍品

托普卡帕皇宫珍藏的龙泉青瓷大约有1350余件,大都是元代和明朝初期的产品。这些中国青瓷在奥斯曼人的生活中,始终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早期流入奥斯曼皇宫中的中国青瓷大抵多是战利品和礼品、贡品,以后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的商路不断开拓和畅通,则以珍贵的商品形式进入皇宫以供皇家使用。所以这些精致、典雅、硕大的中国青瓷深得奥斯曼人的珍爱。由于它们来自遥远的东方中国,险阻重重,又由于青瓷是易碎物品,所以能得以完好如初进入皇宫,摆上皇家的宴席餐桌自然就已身价不菲,奉如拱璧。据托普卡帕皇宫档案记载,这些珍贵的中国青瓷珍品并不是随便之人可使用,而是专门用于苏丹登基、寿辰、大婚及其他重要庆典时才能动用。

托普卡帕皇宫珍藏的元代到明初的龙泉青瓷藏品大多属器型巨大的盘、碗、瓶以及壶等。这种藏品特色的形成与奥斯曼人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奥斯曼人的饮食习惯与中国不同,中国人的餐桌上往往摆放许多小杯、碗和盘,而在奥斯曼、波斯、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大多是多人共享一道菜及主食,所以进菜及进主食时须用大盘、大碗盛装食物上桌。据文献记载,托普卡帕皇宫每天供应两餐。一餐是早上和中午之间进行,一餐是傍晚时享用。进餐时以盘腿坐姿或跪姿,席地围于充作餐桌的圆形铜盘边,盘底有矮足支撑。饭前饭后要以水壶注水净手,再用手巾擦干。餐桌没有划定坐位,菜色一道接一道地上桌,均以大盘子盛载摆放在桌子中央,周围的人全部从大盘中取食。如图1、图2、图3、图4、图5就是奥斯曼人用来进食盛装佳肴美食的青瓷大盘。这些大型盘子显然是应伊斯兰国家流行多人同享一盘菜的饮食习惯而制造的。因此,这类盘子的器型特点是,盘子大且阔而浅,便于取食。

如图6、图7是被奥斯曼人用作盛放净水,供礼拜前净手之用器。这类水注也常被用作客人进餐前,由仆人提着为客人净手之所用器具。知名作家、学者特维诺在介绍土耳其皇家饮食习惯时曾说:“土耳其人先向客人奉上一杯咖啡,然后是冷杂饮,接着是玫瑰水。用这三样东西待客被视为是很大的礼遇。” 如图8,就是被奥斯曼人用作盛放待客所用玫瑰水的青瓷缠枝纹牡丹葫芦瓶。

托普卡帕皇宫中珍藏的还有如图9所示的宽口浅底巨型大碗。这种巨碗是用来盛放羹汤和烩肉饭所用的专门餐具。而如图10、图11所示,这类中型青瓷浅碗则是用来盛放各种炖果茸、酸奶酪、冷杂饮等副食。而具专家考证像图12所示的,这种型制较小的青釉莲瓣纹盏,则是用来当作咖啡杯使用。

奥斯曼人在饮食习惯上喜食羊肉、羔羊肉、鸡肉,以上肉类多以烧、烤或炖的方式烹煮。最常吃的蔬菜是瓠瓜、茄子、卷心菜、大葱、菠菜和莴苣。此外还喜欢吃腌菜和果酱等。如图13所示的巨型龙泉青釉荷叶盖罐就是用来放置腌菜、果酱等需保持较长的食物。

所有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瓷器,在奥斯曼人的心目中都是价值不菲的珍宝。瓷器又是易碎品,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如遇破损则就需要修缮。为了装饰、保护和修缮中国瓷器,奥斯曼人将宝石镶在瓷器上,或在破损瓷器上以镶金装银的方式来修补。这类用宝石镶嵌金银装饰过的器物属帝王专用,除特殊情况外,不会流出宫外。十六世纪下半叶,奥斯曼人装饰和修补瓷器的这门工艺已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如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就是这种奥斯曼镶金艺术与中国青瓷艺术相结合的代表杰作。

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所珍藏的中国的元代至清朝珍贵的1万余件瓷器的研究价值和重要性,早在二十世纪初或更早以前就已引起世人的关注。这要归功于对这些珍宝的研究先行者,如德国学者艾恩斯特·司马曼恩,艾恩斯特·司马曼恩以选集的形式公开出版了托普卡帕皇宫所珍藏的中国瓷器的部分精品向世人展示;还有美国人约翰·波普,约翰·波普则以托普卡帕皇宫所珍藏的元代青花为研究主题,于1952年发表了他研究元代中国青花瓷的专论,揭开了元青花的神密面纱,从而开启了元青花研究的新时代;日本学者也在1986年于伦敦出版了两部介绍托普卡帕皇宫的藏品选粹。自此,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所珍藏的中国瓷器藏品,走进了人们鉴赏、研究的视野,成为了当今研究元代至明、清中国外销瓷的重要依据。

小编推荐

古代瓷器:土耳其托普卡珀博物馆中国瓷器藏品


在土耳其托普卡珀博物馆中的中国和日本陶瓷收藏可以说是其馆藏中最宝贵的部分。其中主要以中国陶瓷藏品为主,包含了宋,元,明,清时期的青瓷,蓝白瓷,单色瓷,彩色瓷共约一万多件中国瓷器收藏。该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瓷器是当今世界上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收藏之一。1354件14至15世纪的青瓷、40件元青花及54件明早期青花是宫藏至宝。元和明早期青花无论产地,皆为奥斯曼苏丹的御用之器。

托普卡帕宫藏品囊括13至20世纪初中国销往奥斯曼帝国兼中近东各伊斯兰国家的种种瓷器,是中国从陶瓷生产,制造和远销贸易历史与发展的重要佐证。

龙泉青瓷的历史


青瓷以龙泉所产尤为著名。龙泉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瓷器,产于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庆元、逐昌、云和县等地,其碧玉般的釉色,优美的线条,博得人们的喜爱。早在数百年前它就已远销海外,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它是宋元时期销量最大的外销瓷。从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发现数以万计元瓷中,龙泉青瓷占大部份就足以论证。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制作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釉色追求一种青碧玉般的情调和效果。后来这种青瓷传入朝鲜,影响到高丽青瓷。日本人称之为砧青瓷,并大量仿造成。在欧注入龙泉青瓷叫做“雪拉同”(Seladon)。这个名字有着一段富浪漫色彩的传说。十七世纪初,法国作家雨费写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当时法国最爱欢迎的读物之一。后来这个小说被改为戏剧,搬上舞台,上演后轰动一时。演出时,剧中的牧童雪拉同穿着一件像海水样碧绿,像青天一样美丽的青色外衣,逗人喜爱。而来自遥远东方充满神秘感的中国龙泉青瓷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艺术品,许多贵族对它的喜爱几乎达到着迷的程度,人们很想给它起个最能表达那种狂热感情的名称。恰好龙泉青瓷的色调和牧童所穿的衣裳相似,因而人们就把“雪拉同”赠给龙泉青瓷,直到现在,欧洲人还是把龙泉青瓷叫成“雪拉同”。

龙泉青瓷创烧于五代—北宋,停烧历史长达七、八年。釉色主要有成为青瓷釉色美之顶峰的粉青、梅子青等釉色。釉层大都很匀净,富有玉质感,色调柔和。八五年,笔者在杨州“全国古陶瓷鉴定班”学习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先生还拿来一种龙泉大窑仿官窑品瓷片标本给大家鉴赏,断面上可清晰地看到胎中紫金土,釉层比胎骨厚,形成有趣的“夹心饼干”现象。这也是龙泉青瓷中一种珍稀品种。

由于时代 的变迁,烧造工艺的变化,龙泉青瓷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的时代风格。

五代、北宋时期的产品在数量上和制瓷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发展,不过从整个发展进程来看,五代和北宋早期龙泉青瓷属于初创阶段。烧制工艺未成熟,胎厚粗,釉层较薄,釉色不纯,青绿中泛黄色,釉面透明,器物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璃点或璃划纹,此外还有波浪,云纹、蕉叶、团花、鹦鹉纹饰,跟越窑、温州窑、婺窑类似。

南宋中期是龙泉青瓷形成自己典型时代风格的时期,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达到顶峰,胎薄釉层厚,釉色青翠温润,柔和似美玉。圈足小且薄,器底施满釉,它好似巧夺天工的人工制造的青玉。产品以炉、瓶、碗、碟等为主。宋代龙泉青瓷的每一片粹片,都令人为它的美感所倾倒。

元代龙泉青瓷产量多,早期有南宋遗风,中后期器形增大,胎骨较厚重,釉色多青灰、泛黄、俗称黄龙泉,圈足厚,足底内多不施釉,有的带鸡心点。装饰艺术多样化,露胎二次氧化花纹装饰,阴文刻印、花果、双鱼等都是元代龙泉的特色。

南宋至元、龙泉青瓷中,较有突破性的作品,就是“飞青瓷”,它与鲜朝时代越窑制造的青瓷斑有些相似,越窑时代的青瓷釉下铁斑釉色不鲜明,效果不佳。但到龙泉窑已变幻出浮现美丽青瓷铁斑釉。

明代龙泉青瓷胎色较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较强,无沉着的色调,釉色多见青绿或灰黄色,俗称菜玉色,釉色肥厚已无玉质感,色泽很不悦明,明中期后逐渐走向衰落,至清初便销声匿迹了。

龙泉青瓷鼎盛于南宋、元、明开始衰落,这与明代景德镇彩瓷的兴盛有关。这些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彩瓷出现,使单一色调的龙泉相形见拙。此外,龙泉青瓷生产工艺复杂,成品率低,也是它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龙泉青瓷虽然停产了二百多年,但它的声望却越来越高。近年来,国际文物市场对东方古代艺术珍品渴求甚殷,宋代青瓷更是国外著名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物以稀为贵,宋官窑青瓷洗更创拍卖二千一百万港元纪录。

龙泉窑自五十年代恢复生产,同时也开始传统造型釉色配方研究。到了八十年代,仿古产品日趋精美,造型釉色惟妙惟肖,足可乱真。东南亚印尼、泰国、越南亦有仿制,尤其是印尼仿制也很成功。另一种将旧胎残釉去掉,再施釉重烧,收藏家见此类器物要多与真品对照,以免吃亏后悔莫及。

遂宁窖藏龙泉青瓷欣赏


(窖藏现场)

1991年9月的一天,四川省遂宁县的金鱼村,几个农民正在田里翻土,突然大家听到“哐”的一声,像是什么东西被锄头打碎,接着一个瓷瓶露了出来。有人见状兴奋地高喊:“挖着宝贝啦!” 随后,通过专家正式考古发掘,从这些器物由下而上、由大到小有序摆放的情况判断,这应该是器物主人有意识的窖藏。最终,经专家清点,这处窖藏共出土器物1005件,其中瓷器985件,包括龙泉窑青瓷、景德镇青白瓷以及定窑。

(发掘现场)

特别是此次发现出土的龙泉青瓷,数量之多,品质之精是前所未见的。有人曾这样评价说: “遂宁宋代窖藏瓷器,尤其是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达到了‘至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如春’的艺术境界,把青瓷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遂宁窖藏龙泉青瓷欣赏:

龙泉青瓷荷叶盖罐 南宋 尺寸:31.5厘米,口径23.5厘米,腹径 31.7厘米,足径 16.1厘米

龙泉青瓷荷叶盖罐一般见于元代,当年,这件荷叶盖罐从窖藏中一现身,它所展现出的灵动之美,就足令世人叹为观止。后来被 尊称为三大国宝之一,全球仅此一件。

龙泉青瓷龙耳簋式炉 南宋 尺寸:高4.3厘米,口径18.4厘米,腹径 21.5厘米,足径 15.5厘米龙泉青瓷琮式瓶 南宋 尺寸:高 26.8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 8.3厘米龙泉青瓷莲瓣敛口碗 南宋 尺寸:高 6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 4.3厘米龙泉青瓷莲瓣碗 南宋 尺寸:高 6.8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 4.5厘米龙泉青瓷莲瓣盖碗 南宋 尺寸:带盖通高 9.8厘米,高7.8厘米,口径 11.9厘米,足径 6.4厘米 龙泉青瓷斗笠碗 南宋 尺寸:高 5.8厘米,口径16.1厘米,底径 4.3厘米龙泉青瓷盘口弦纹瓶 南宋 尺寸:高 31.5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 11.6厘米龙泉青瓷白菜瓶 南宋 尺寸:高 15.6厘米龙泉青瓷衔环鼎式炉 南宋 尺寸:高 11厘米,口径11.1厘米 历史的真相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有些模糊,究竟谁是它们的主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悟!无论它们历经怎样的过程,最终的结局都是:约800年之后,一个平静的下午,遂宁金鱼村一位村民无意中的挥锄,刨开了足下曾被人刻意夯实的一片泥土——至此全国最大的宋瓷窖藏由此重见天日,让世人得以重赌龙泉青瓷昔日的风华绝貌。

南宋龙泉窑精品赏析


龙泉窑是历史悠久的一处南方瓷窑,以烧造青瓷享有盛名。其自成体系的生产始于北宋,衰落于清初,长达七八百年之久。窑址广泛分布于今浙江西南部,并进而影响到福建、江西、湖南乃至更远的地区,已发现的各时期青瓷窑址多达500余处,其中仅龙泉境内的古代窑址就有300多处,构成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广阔、产量巨大的瓷窑体系。 两宋之际,社会动荡,全国各地包括浙江的其他瓷业都处于低潮,浙江瓷业生产的格局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越窑、婺州窑、瓯窑已相继衰落,而地处偏远山区的龙泉窑却凭借它优越的制瓷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加速发展。此期的龙泉窑瓷业开始摆脱越窑等窑系的影响,烧造出以厚胎、薄釉、刻划花为标志的龙泉窑产品,确立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南宋龙泉窑青釉雕镶蟠龙盖瓶 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22.5厘米,瓶呈盘口,盖钮为一卧鹅,形象生动。瓶颈凸雕蟠龙一条,腹部一周饰浅浮雕莲瓣,通体施粉青釉。瓶口有损,用金粉补之。蟠龙瓶是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的一种陪葬器皿,大多数有盖,盖顶常饰虎、狗、鸡、鹅、鸟等禽兽形钮,以虎钮居多,故又常被称为“龙虎瓶”。

南宋龙泉窑青釉划花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口径17.5厘米,碗身好似倒置的尖顶斗笠,是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碗形。碗内壁釉下刻划极其少见的两组飘带绣球纹饰,线条清晰流畅。此器以其口沿包镶铜扣并拥有“清宫旧藏”的身份而显现非凡的身价。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印花粉盒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嘉定十五年,1222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口径8厘米,盒呈扁圆柱形,卧足。淡粉青色的厚釉匀净滋润,底部及子母口扣合处露深灰色胎,胎质细腻致密。润泽的质感、精致的做工,令人遥想墓主人生前优雅的生活。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盂形罐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4.8厘米,口部露胎,盖顶平弧,罐身较矮。与同墓出土的粉青釉印花粉盒具有极相似的呈色及胎质,让人猜测是否为一窑所成之器。

南宋龙泉窑菊花鼓钉纹三足炉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三足炉是宋代开始流行的一种炉式,常呈筒状。此器造型小巧规整,高4.7厘米,釉呈透明的水绿色,器身上下各饰一周菊花鼓钉纹,为原本普通的造型平添几分秀美,推测为焚香用具。 南宋中期以后,在大窑等地的部分窑场,由于受到官窑的深刻影响,开始烧制明确具有仿官窑性质的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两种高档厚釉制品。这种高档制品不仅被征作宫廷用瓷,而且其中的主打产品——白胎类厚釉青瓷还被远销到日本等海外市场。龙泉窑对青瓷的造型设计、胎釉配方、上釉技术和成型装饰等都作了重大改革,使产品釉层丰厚,制作精细,式样优美,种类繁多。尤其是光泽柔和的粉青色釉和碧绿的梅子青釉的烧成,使青瓷的烧制技术达到新的高峰。由于加厚了釉层,此前流行的刻花、印花纹饰容易被厚釉盖住而显现不出来,故这一时期产品器面的装饰性开始减少,更注重在造型上下功夫,装饰有浮雕、出筋和贴饰等,在厚釉的映衬下,显得安静素雅。此期的龙泉窑开始进入全盛时代,完全取代了越窑的历史地位,成为我国南方青瓷的中心产区,并由此而驰名世界。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因其日益增长的海外贸易而为人所称道。事实上,其用于内销的量也非常大,就南宋时期的墓葬、窖藏而言,出土器皿中以龙泉窑数量最多。显然它在当时已占据了国内大半的瓷器市场。除此之外,高品质的南宋龙泉窑还是当时皇室及高层社会中相当普及的日用器物。在南宋皇城遗址和宋六陵墓地,大量出土龙泉青瓷就是有力的证明。

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14.9厘米,饼形盖,上塑立象为钮,生动传神。盖下有子口,筒形身。在灰白细腻的胎骨外,粉青釉醇厚润泽,光洁如玉。整件器物风格素雅,工艺精湛,是南宋龙泉窑中绝无仅有的造型,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渣斗 丽水市博物馆藏 2002年12月丽水市南宋墓出土

渣斗为古代贵族宴饮吐鱼骨或兽骨的承器。从东汉始出瓷质渣斗开始,一直持续到晚清,历朝历代都广泛使用,只是造型各有变化。此器高8.7厘米,整体施粉青厚釉,为龙泉窑精品。

南宋龙泉窑海棠盏 丽水市博物馆藏 1986年丽水市城西路出土

口径11厘米,此器优美而奇特的造型令人爱不释手,如玉般滋润的厚釉质感尽显“粉青”的风采。

南宋龙泉窑粉青水注 丽水博物馆藏 1998年丽水市中山街出土

水注又称砚滴,系文房用具,常与砚合用,用以贮水。此种器盛行于宋元时期,以龙泉青瓷为大宗。此器高8.9厘米,造型秀巧,圆润可爱,原物应配有盖。

南宋龙泉窑鱼耳炉 湖州市博物馆藏 1978年湖州市下昂乡石泉村坟山头墓葬出土

口径8.5厘米,宋代流行的一种炉的样式,将器耳做成鱼形,常见于龙泉窑、哥窑及南宋官窑产品。其整体造型模仿古代青铜器,多用于陈设或焚香。

南宋龙泉窑青瓷何仙姑像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像采用露胎氧化法烧造,通高17.5厘米,何仙姑端坐于山石之上,神态怡然自若。服饰及左手所执荷叶皆施青釉,开片,头、手、足及山石皆露胎呈深红色,工艺巧妙精湛。

南宋龙泉窑青瓷刻划花梅瓶  私人藏

梅瓶通高36.2厘米,通体施薄釉,釉色青中带黄,器身上下分饰莲花、荷叶及莲瓣纹。过去古陶瓷研究界常把此类器物归为北宋龙泉窑的典型产品。

南宋龙泉窑青瓷把杯 浙江省博物馆藏

高4.1厘米,通体施米黄色和灰青厚釉,遍布开片,紫口铁足,处处彰显龙泉窑“类官”产品的特色。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款龙泉窑青瓷刻划花盒盖  私人藏

直径17.3厘米,盒盖盖面刻荷叶莲花纹,有粉蝶、蜻蜓穿行其间。盖壁边缘刻有“不忍自生祸,岁登无由自诊,万事大吉利也。乾道七年正月上。自记耳。□子”铭文。这件盒盖因其盖面刻划有与图11的梅瓶风格极为相似的荷叶莲花纹,为同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参照。

南宋龙泉窑莲瓣碗  丽水市博物馆藏 1963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进士叶梦登妻潘孟光墓出土

口径18厘米,细密的莲瓣,在如水般淡雅柔和的绿釉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可人。这类广口小圈足的莲瓣碗是南宋龙泉窑的常见造型。

龙泉窑梅盘赏析


盘的形制是元代流行的式样,却是甚为少见的五出花口。盘面采用露胎贴花手法将梅枝顺着盘的左缘作弧度呈现,上方一弯新月以较小的反方向弧线与之相应,右缘则有一山石与梅枝对称,下方刻划水纹及梅月倒影。釉色炉火纯青,温润如玉。而堆饰的梅梢月纹及倒影则另我想起,林和靖的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此盘在整体造型上布局合理,其精湛的工艺和超凡的艺术构思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其堆塑的梅月纹颇具文人画的气质韵味。梅树造型古拙优雅,肥不臃肿,瘦不枯槁,枝有偃仰,花分疏密,枝相依,花相向,势体自在。王冕《梅谱》云:“枝须立其意老;花须成其意逸”,堆塑的凝重和立体感更能发挥造型艺术的优势,有力刻画梅枝曲如斗柄的形态,势若屈铁的苍劲桀骜,传达出梅花受天地之气,禀霜雪之操的神韵。而釉面青绿如玉恰似一倾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则淡雅清秀,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内敛,似淡又浓。浅浅的水纹似动又静,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牵引出一个意蕴悠远的时空。画面各元素刚柔相济,阴阳相应,虚实相生,形、神、意俱佳,堪称诗画艺术与龙泉青瓷这一载体的完美结合。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书画中的传统题材,有恋梅成僻者如林逋以“梅妻鹤子”自居著称。梅诗梅词在宋代很盛行,而林逋此句一出,被后世奉为咏梅绝唱,影响深远。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即以《暗香》、《疏影》为词牌名谱唱了咏梅词,梅花疏影横斜的风韵也成了一种审美标准,梅与月更从此结合为一组特定意象,广泛运用于漆器、金银器、铜镜等器物。就瓷器而言,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吉州窑瓷等都不乏梅月纹的例子。

类似藏品还见于大英博物馆和大维德基金会。大英博物馆梅月盘原为20世纪英国顶级收藏家,伦敦“东方陶瓷学会”创始人George Eumorfopoulos(尤摩弗帕勒斯)藏品;大维德梅月盘似受过火患,釉面开片沁黑,这两只盘的独特处是梅花作白色,雪梅式样算是踵事增华吧。另,浙江省博物馆古瓷标本中心“元龙泉大窑窑址标本旧藏”有类似梅月纹盘瓷片,可证这类梅梢月纹盘为元龙泉大窑所出。 比较不禁发现,雪梅与红梅的梅枝式样,以及相应的露胎呈色、盘式似乎都是区别开来的,这也是古人的匠心所在吧。

龙泉青瓷上的鱼纹饰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龙泉青瓷肇始于三国,兴起于北宋,在南宋中晚期达到鼎盛,明代中晚期后开始衰落,其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单色釉瓷器品种。双鱼洗,鱼耳瓶均是宋元时期龙泉窑青瓷中的经典之作。

大英博物馆藏双鱼洗

大英博物馆藏四鱼洗

大英博物馆大维德爵士藏四鱼洗

成长于深山绿水之间的龙泉窑工匠,他们所见到的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皆可创作入瓷。据说当年陈万里先生在看到宋元龙泉窑双鱼洗上有很多鱼的形象好像从未见过,后来在龙泉老百姓家中吃饭,无意中看到餐盘里盛放的鱼与瓷器上的鱼极其相像,遂意识到龙泉瓷器上的鱼纹很可能就模仿自龙泉本地土生土长的品种。

元龙泉窑贴花双鱼纹折沿洗

瑞士玫茵堂藏青瓷双鱼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鱼耳纸槌瓶

历代古陶瓷的纹饰,不论官、民窑,都有以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如游鱼——富足有余、年年有余等。龙泉窑游鱼有单鱼和双鱼,单鱼的时代较早,双鱼中,两鱼同向一般早于相向者。有双鱼成对同向并行,有首尾相对戏嬉,有阴刻纹装饰,有阳印纹装饰,还有堆塑纹装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双鱼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代鱼耳纸槌瓶

台北故宫藏元代双鱼洗

古代瓷器:早期龙泉青瓷欣赏


小碗南朝

撇口碗唐代

五角盖瓶唐代

双系盖瓶五代

盏托五代盘口长颈双系盖瓶五代五管瓶五代浙江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品中的一块瑰宝,南朝是龙泉青瓷的初创阶段,当地劳动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此时的龙泉窑处于就地销售的小规模生产状态,操作简单,制作粗糙。产品以碗、钵为主,釉色青黄,无光泽,多施半釉。唐中期以后,产品种类增加,多通体施釉。五代时期生产的一种淡青釉瓷器,胎质细腻、造型端巧、刻花纤细,别具一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龙泉青瓷的莲花纹装饰


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咏赞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最著名的咏莲名句。中国人爱莲花,莲花自古以来就是被人们不厌其烦吟咏的题材,诗仙李白也曾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佳句。

莲花在中华文化中是有特殊寓意的景物,它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美德富有人格意义。龙泉青瓷色泽素雅,釉色青莹,意境深远,其冰清玉洁的超脱形象,与莲花超凡脱俗的品格相辅相成。我们总能在龙泉青瓷的许多作品中,发现附有莲花纹饰或者本身就是莲花器形的精品物件。1972年在南京灵山南朝大墓中出土了一件名为“青瓷莲花尊”的青瓷器,该瓷器一出土,便得到世人的赞叹,这件瓷器有着“六朝青瓷之王”的美誉,通体装饰有浓郁佛教色彩的莲瓣,是罕见的青瓷艺术珍品。收藏家们对莲饰青瓷也是情有独钟,赞赏不已。那么,莲饰之青瓷备受推崇是何道理?莲纹又与青瓷有何渊源?

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首见于六朝青瓷。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国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随着民间信佛者的剧增和大量寺庙、石窟的修建,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它从东晋时期的初露端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此时莲纹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种技法。

随后,莲花题材的瓷器随着佛教在华夏大地上的发展不断地增多,工艺更日趋成熟。佛教艺术发展到唐代,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幻想的宗教世界已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把外来艺术的精华水乳交融地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中。”莲纹自东晋出现在瓷器上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到宋代已完全脱离了宗教影响,成为优美的纯装饰性题材。莲纹此时已逐渐失去了宗教色彩,日益表现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民族风格。由于唐宋以来推崇牡丹,莲花已逐渐失掉其传统的优势地位,但深受人们喜爱的莲纹仍是宋代各大窑系中普遍使用的题材。

龙泉溪口窑出土青瓷瓷片,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龙泉青瓷是继浙江的越窑、瓯窑之后兴起的青瓷窑系。早在五代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就已经大量采用莲纹来装饰青瓷器物,如当时大量生产的碗、盘内壁和大粉盒盖面都装饰各种写意莲荷纹,有的纹饰繁密,两张荷叶托一个饱满的花蕾;有的纹饰较为简约,为两枝花蕾相向的缠枝莲。到了南宋和元代,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期,由于这一时期的青釉已经由原来较透明的淡青釉发展为半透明的乳浊釉,装饰风格也为之大变,原来的细线写意刻花变为阳刻凸雕装饰,大量的碗、盘、瓶类的圆器外壁都采用莲瓣装饰,有覆莲瓣,更大量的是仰莲瓣装饰。

南宋龙泉青瓷的仰莲瓣装饰有其自身的发展路径。此时其他窑系已不甚流行的莲瓣纹,而在这里仍作为主要纹饰盛行不衰。龙泉青瓷装饰技法以刻划为主,早期产品与瓯、越两窑有许多相似之处,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北宋中期以后,刻划花逐渐由纤细娟秀向繁密发展,器物外壁经常装饰一种带叶脉纹的莲瓣。“外壁单面刻制莲瓣的装饰似乎已成为各类制品的共同花纹,几成一个时期的装饰风格。这种半浮雕式的刻花莲瓣纹,中脊显明而挺拨,瓣面自中脊坡向两侧,大小相间,形成双层仰莲,象一朵盛开着的荷花”。到了南宋,这种莲纹装饰技法终于走向了成熟的顶蜂。

工艺美术大师叶小军龙泉青瓷作品【莲花碗】,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工艺美术大师叶小军龙泉青瓷作品【一品清莲】,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当代龙泉青瓷的艺术匠师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莲饰仍然是主要的装饰方式。许多青瓷器,比如莲花碗、莲花熏炉、莲花茶具等,以凸雕的手法进行器物外表的莲瓣装饰,既优雅大方,又富于美感。

龙泉青瓷之所以被世人珍爱,除了她优雅端庄的造型和晶莹清亮的釉色外,吉祥富丽的纹饰也是其深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上龙泉青瓷各个朝代的作品装饰题材丰富多样,尽现古代窑工的聪明智慧与巧思。但不论哪个朝代,莲瓣纹或莲花装饰都是其主流装饰手段。许多当代龙泉青瓷艺人在自己的青瓷作品创作过程中,注重表面装饰,并且特别钟爱莲花装饰,而且在莲纹装饰过程中,不仅仅仿效古代大量采用莲瓣纹装饰,还大胆采用莲叶、莲花、莲蓬的全景式写实图刻画到高度近一米的观音瓶、天球瓶等大型青瓷瓶体上,那荷叶风卷云舒的动感,那荷花摇曳生姿的俏态,无不令人喜爱。

龙泉青瓷中的莲纹、莲饰不但赋予了青瓷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也使得青瓷造型极具动感,富有变化,优美异常,龙泉青瓷因为莲花而更具灵性。将莲饰灵活运用于龙泉青瓷的制作,彰显了青瓷艺人们高超独特的造型工艺,他们以气传神,以形传神,却又含而不露,造就了莲饰青瓷的极高境界——佛法清远人格以及青瓷艺术的完美结合。

可以这么说,莲花纹饰的青瓷就如同传说中的飞天,轻盈灵动又温婉端庄。在过去她既为我们青瓷制作技师们所钟爱,也为广大青瓷鉴赏家所喜欢,她的生命力是如此的强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她还会随着社会变迁的潮流继续发展下去,会带给人们更新更美的精神文化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