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瓷砖颜色 > 导航 >

定州花瓷瓯 颜色天下白

定州花瓷瓯 颜色天下白

瓷砖颜色 白瓷砖 古代定州瓷器

2020-04-18

瓷砖颜色。

定窑的兴盛

定窑,位在中国古代定州区域所产的瓷器,其白瓷作品为宋代以来所推尊。考古发现其最主要的窑区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境,窑场绵延密布,产量丰富。唐代开始兴作,十世纪晚唐、五代时成为中国北方名窑,产品广受中原、江南、辽国贵族所喜爱。及至宋、金时期,定窑窑业技术精进,如以煤为燃料、以覆烧技法改善质量、以划花与印花装饰器表,均成就定窑的特殊性。不但为贡入北宋、金朝的内廷用品,也突破边境藩篱,广见于大辽与南宋的墓葬中,故享有「天下第一」的赞誉。

唐末~五代定窑绳纹盖罐

北宋苏东坡曾咏叹「定州花瓷琢红玉」,金人刘祁亦记载「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句,足见有花纹的定窑白瓷,风靡当时代。白色胎土上或以刀刻划花纹、或以模子笵印花纹,罩上透明釉后,纹线间积釉色深,呈现清晰的图案,为牙白素净的瓷面增添无限的华美。这样含蓄温雅、变化万千的美感,是赏鉴家们心目中的白瓷典范,遂也为宋代以来各地官民窑场竞相袭仿。台北故宫的收藏里,定窑类型的瓷器近八百件,多数具有花纹,无论划花流畅如画、印花繁丽如织绣,均能见到宋人纹样设计的多样趣味。

北宋定窑龙口执壶 十世纪

六世纪后期,中国北方有意识的研发白色陶瓷。至隋唐,以邢窑为中心,烧造白瓷的窑场遍布北方河北、河南等地,产量丰富,「无分贵贱通用之」。河北定州曲阳县的定窑也在唐代中叶以后逐渐兴盛。 早期白瓷,色泽变化大,素净中有作浮雕表现者,造型颇见金属器的影响。定窑瓷器刻有「官」、「新官」款者,似与供用朝廷相关;而文献、碑记都显示,中唐与五代时期定窑设有窑务官,监管瓷窑烧造或征收税务。

五代定窑「官」款花式盏托

定窑的发展

北宋中期,社会安定,产业勃兴,繁荣的城市有着优质生活的需求。就瓷器言,烧造普及,名窑迭兴。定窑领先采用支圈覆烧法增加质量,用划花、印花技法增添花纹,均使瓷器大量产烧并维持一定的质量,能供应国内外广大的市场。

覆烧定窑碗盘日用器的形制甚为规律,口缘多无釉,是所谓「芒口」,方便安装金属稜釦以增添瓷器光彩。芒口因覆烧而产生,定窑碗盘倒扣在环形支圈上,每个支圈层层相叠,则外表看似一个筒形匣钵,内层却是多个不相碰触的同形式碗盘。因此一方面节省窑内空间可大量烧造,一方面口部支撑有利于细薄广口小足器不易变形;是瓷窑装烧技法的发明,一时随从者众,远至江西、福建窑场亦皆有袭仿者。

划花定窑十一世纪中叶前后,定窑的窑工开始以划花装饰瓷器,宽刃的雕刀作斜刀与回锋变化,快速的呈现画笔提捺勾描般的线条;又善于利用梳箆般的多岔工具,在主纹饰间划出平行流畅的复数线条,增加花叶的丰满,或水波的流动。

北宋~金划花水塘双凫碗 十二~十三世纪

划花花纹,最常见的是一枝莲花或萱花,穿绕器面,花叶疏朗跌宕、优雅自生。其他如水塘鹅雁、游鱼,快速却柔和的线条,勾划对大自然的讴歌;面如小牛的螭纹和昂首跨步的行龙,都神采奕奕、活泼灵动。

定窑划花萱花笠式盏 十二~十三世纪

北宋定窑 莲瓣划花莲荷螭纹盘 十一世纪~十二世纪初

金定窑划花龙纹大盘十二~十三世纪

印花定窑北宋晚期,定窑工匠以蘑菇样的模子同时整饬造型并笵印花纹,而多件模子具有年代刻款,显示印花技法在金代更为盛行,可大量重复制作同形同纹的作品,供应广泛的市场需求。

北宋~金定窑印花孔雀牡丹盘 十二~十三世纪

金定窑 印花牡丹百褶盘 十三世纪

北宋~金定窑 印花婴戏图折沿盘 十二~十三世纪

工整的印模,与金银器型模相似,常制作规律的分格与菊瓣曲褶的壁面,布置飞鸟舞过繁花、水禽荡漾于细密水波间,而螭纹矫健、祥云密布、花叶伸展,密无缝隙,均见刻模者构图设计的独到处。

金定窑印花犀牛望月碟 十二~十三世纪

定窑型瓷器与影响

北宋中期之后,北方白瓷窑场遍布,如井陉、磁州、霍州、巩县、介修以及文献所载的宿州、泗州等地,多袭仿定窑划花、印花、覆烧作品。南方地区,传载「南定」之名,如考古所见之景德镇、吉州、宣州、南丰、光泽、邵武都相当程度的刻意追仿定窑。明代文房以定窑为贵,仿定作品充斥,至如官方御窑,如永乐、乾隆时期的白瓷,也都明显呈现以定窑为典范的迹象。

南宋景德镇窑系印花石榴梅月碗 十二 十三世纪

十八世纪 明末清初包袱式壶

元霍州窑印花旋纹花卉钵 十三 十四世纪

小编推荐

定窑白瓷独步天下


宋定窑孩儿枕在五大名窑中定窑是唯一以烧造白瓷取胜的窑场,它历经唐、五代、宋、金、元五个朝代,在长达五百余年的悠久岁月中,一直盛烧不衰。其产品不仅是人民大众日用所需之瓷,而且最早进入北宋朝廷,成为历代帝王、文人、士大夫赏玩的名瓷,单从这点来看,足以使其他各窑逊色,因此也有人将定窑作为五大名窑之首。

定窑始烧于唐代,当年邢窑盛名满天下时,定窑就受邢窑的影响开始烧制白瓷了,而且所制精品堪与媲美,到后来定盛而邢衰,至宋时人们已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定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取代邢窑白瓷而显赫于天下,一方面是由于在色调上,它属于那种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恰似淡施脂粉的少女肌肤,给人以温柔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它善于运用印花、刻花与划花的技巧,将白瓷从纯白釉装饰推向一个繁花似锦的新阶段。

元朝人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刘祁所言“花瓷瓯”是指定窑白瓷上那种以模印、刻画为主的装饰而言,其清新明快的刀法,刚劲有力的线条,层次分明的构图,以及取法于宋代丝织品中缂丝图案的纹样,均在定窑暖白色釉层的掩映下相得益彰,其工巧富丽的程度,与花釉瓷器相比毫不逊色,可谓独步一时冠绝当世。

甜白瓷


甜白瓷:也叫填白釉,是明代永乐年间,由景德镇瓷窑创烧的白釉瓷,系宫廷祭器,宣德以后多有仿制。其特点:胎体较薄,釉面柔和,釉色似棉白糖,故称“甜白”。器物常可见透光刻纹或印纹。永乐甜白价高一等。清三代亦有仿制,区别是工艺精湛,轻盈秀丽,胎壁极薄。

瓯窑茶具溯源


苏轼夫子有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俗是一种难改的毛病。比如写毛笔字写生硬写俭朴倒无妨,如果俗,那就无药可救了。瓷窑是匠艺,也就有俗雅之分。当然,瓷器的俗雅倒也不至于推及可否救药的高度。本身就是器具,器具讲实用,能用好用的就好。接下去才再讲形制韵味、讲风格艺术等等。从茶到茶具再到茶道,这期间发展的过程是很漫长的。

茶产在四川,《神农本草》里有记载,神农氏是茶的发现者。与传说人物牵扯一起,只能说明茶在中国发现得早。如果按时间的顺序去推测,茶在商代是贡品,春秋战国是祭物与药膳,东汉以后才从神坛走到民间,到了唐宋,就变成可获利丰厚的朝廷的重要税收来源。从时间上来看,瓷质茶具的发展也恰恰与之相吻合。其他的窑口如何,还要细细地去了解,但是看土生土长的瓯窑,茶酒具真正的流行开来也是东汉以后的事。六朝时,瓯窑中茶酒器里,最为有意思数鸡首壶,鸡首为嘴,高低变化,虽然变化单一了点,今日视其憨厚之姿,依然生动莫名。唐、五代、宋,观照瓯窑出土的茶器,变得绚烂多彩,似乎瓯窑迎来了精神上的一次升华。窑工主观的思想表达多了起来。

比如六朝的这些走马灯的朝代里鸡首壶数量不少,窑工们围绕着这种壶从年代上看只是通过器型变化来说明壶的不同。但是到了唐朝开始,鸡首壶退出舞台,让位于更为艺术实用其他饮器。盛唐给流通业带来便利,全国各地的窑口销售的走势极为繁华,迎合市场的需求,开始生产大量的用于喝茶的器具。而此时,喝茶经过变迁,商业化的倾向已非常明显,唐代许多城市已有煎茶卖茶的茶铺。而对茶具的需求除了质,也有量上的要求。浙江区域内,越窑在宁绍一带崛起,而唐代的茶叶制作上的革新就是出现“烹青”,有点像今天的炒青,与过去的生晒不同,这种茶叶在泡的过程中,茶的青翠能从汤水里体现出来。越窑的釉色,能较好地突出茶叶翠色。

相比瓯窑,此时,已从高潮进入一个平缓的发展,其釉色上的褐彩并没有发扬光大,反倒胎釉偏黄,不稳,甚至结合上也出现一些问题。不过,好在此时,瓯窑生产的器形已呈现较为自由宽松的多样化。这个时期的饮器类,如茶具、酒具等更注重个性化创新,不管是否是南北窑匠们相互模仿,一些不见前朝的器形开始出现,印象中瓯窑造型反倒胜出釉色,更为抓人眼球。这当中,唐人喜好的凤首壶,虽然存世的作品没见到,但是从近些年瓯江下游两岸的窑址出土的凤首壶的标本器来看,做工还是相当可圈可点的。此外,如曲流壶、玉璧底碗、执壶等,这些存世的瓯窑作品中,茶具的做法,都相当的不俗。眼前呈现的这件青釉瓜棱形竹节柄壶,就算得上唐代瓯窑的一件奇形器,它的把是直形的,颈部的嘴几乎与壶口同高,更为奇特的是,直形把与壶嘴呈现的是一个九十度角,这种做法,从便利上讲,是比不过执壶,由此想到,它的烧制是为特定的功能而设计的。

当然,唐代的泡茶始讲茶道,因此,是否是一件茶道用具?否则,如果是酒具的话,这样是不便对向倒酒,而瓜棱形竹节柄壶,又有几个有趣的要素,其一是柄专门做成虚竹形,竹为不俗之物,说明做此壶是刻意而为之。其二,倒水时,手提竹节柄,嘴口不朝客人,以示尊重。其三,自倒自饮比较方便。当然,这些不过是猜测,它是茶具的可能还是很大。此外,这种茶具,应当还有与之配套的杯盏,甚至泥炉,只不过今天留下来的仅此壶了。

到了宋代瓯窑的茶具,由于卖茶为业的茶铺已非常普遍。瓯窑茶具也随波逐流,共性多了,没有个性,就说不上雅与不雅了。尾声就止在元。

定窑白瓷的纹饰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

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

定窑白釉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钢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谐调,这应看成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立体感。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繁而不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是动物纹饰。动物纹饰中主要有牛、鹿、麒麟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上。飞龙纹位于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花卉纹以牡丹、莲花最常见,菊花次之。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