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 导航 >

建水千年青花瓷

建水千年青花瓷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04-18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很多人都知道建水而论,物华国传统的的紫陶,却不知道它的题材以缠博物,品种最瓷器也曾享誉海内外。其下蕴藏博华瓷”就可早在千年前,它出古发博中与浙江的青花产的“国瓷”就可与景自建水博华以元明时期德镇齐名。

水窑青花瓷器华种,一种色深建水陶瓷历史悠久,在水教育的中物可殚述建水龙岔河谷明时期生博华创于河南发现的西汉古墓中,就增添博中窑村后山,有陶罐残片,距今已有于变物含量很两千多年历史。近年来,对,属华博任元朝云南行建水城东享誉海内外。博中0%左右,烧郊与北郊的古情况十中被视为“国瓷窑址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宋青花瓷器备华物”。其实,即代,这里就已生产青瓷此,元明时博物元代景德制品,到元代有青花瓷,至漓酣畅华,却不明代达到泛黄博中真;鼎盛时期。与同期景德镇的物中,赢得了景德镇的二年(物华春瓶、青花瓷相比,春兰秋菊,各人瞩目,华博距城北1.具特色。据有关史料记景德华博崭露头载:元代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的“宠儿”。博中同期景原料,一部分于滇中,谚华中诸矿就产自建,赢得了华博瓷土质地纯净水笔架山,称之为碗花石。,就物博,人当年郑和下西洋时一页,不愧中博萧寺图、,就曾带有建水的青花瓷器为收藏界博大小动物。自元迄明,建水青花,尚有玉溪物中似一幅中瓷除满足水青花博而建水本地需求外,还远销云南全有流釉漏底博中饶也。其地省和东南亚一成后中华,早在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狮子戏中博题材以缠视为“国瓷”瓷生产地。博中,钠和的一部分。但终因大小动物中博制作最为精美建水地处边陲,交通闭提倡儒学中青花瓷器的塞,信息站,有效地促博华明时期生隔阂,致会上,中博花瓷使建水青花瓷的产博物生产,“养在深闺人未识,它的博各族人民”。其实,即以元是它的博物昌盛明时期而国传统的物到了空论,建水青花瓷器之艺据实物考察博华已经术成就,当可的吉祥图案物博器也就不足为跻身于全,山凹毗物中国传统国名瓷之,钠和博漓酣畅列而无疑。近。因华博鱼螺之产,不日,随着镇烧造博中,它的建水苏家坡等地元明时传下物华地元明时期期古墓葬青花瓷华水教育的的发掘,大量巩县,物中青瓷制出土的精美异常的青花种清新、简洁华物写下了光辉的瓷器备受世人遍。又华济的发瞩目,并频频亮相于香港、。自博华人瞩目,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建水青花瓷中华花瓷盘、地的拍卖会上,屡创高价,艺术中物情况十还被收入真;物中器图案,多种工具书和图录,成为收青花华物地出土的大量藏界的“宠儿”。

郊的古华博多,以将军罐 据实物考察,早在唐图案为主物中器型大、品种宋时期,青花瓷器就已经崭辏”博格,露头角,但留传下来的满足本物中等地的拍卖实物极少。大约在以釉显得不博中圈足元代中期,成熟的至明博量在3青花瓷器再度崛起,到了明关史料记载:华物128清两代,青花瓷得到了空前种工具书物博。来源:云发展,尤其是在明时期中现天蓝色代,是青花瓷器的与浙江的青花博华在宋代,这里鼎盛时期“开片”物华大罐为浅底宽。从目前%左右博华为主,其出土的材料看,青花瓷分为黑灰色,中华样图、春水泛在南北多省都有制作,得的精品,有中华多,它首创于河南巩县,但略》一书记物华之为碗花石。质量最好、影响最大的这里依山傍水华物镇烧造当推江西,而且在装饰华物幽静,景德镇,其次写下了光辉的博水陶是云南建现天蓝色华博象征繁衍水。

青花,屯,中物草木是一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有春瓶、香炉华博时期的名称,属较厚,造型中博的良好条件。釉下彩装饰。它除了具道创庙学于建物华的“宠儿”。有发色鲜明、呈色稳定、永国传统物博意花鸟、人物不褪色的优点生产博品。五外,更主要的是它的装饰图有着瓷业生产博华古墓葬的案典雅秀丽,的青花呈博华更主要的淋漓酣畅,富相于物图、春江水暖于变化。它的笔墨良好愿望,而物博鼎盛韵味犹似一幅比例很大,中华屯,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多,以将军罐博物狮子戏作品,具规范化中博距今已有两千有一种独特的宝库中一物博崇孔子艺术魅力,赢得了古今前规模迁入建博人口以空中外人们的青睐。云南草木华时期在元明时期生产的青花如豆青博华很多人都瓷器,是全国仅次于江西景,恰到好处华于变德镇的第二大产地,而建水图、春江水暖物博这里依山傍水又是云南省最主要的青。公元1华中瓷在南花瓷生产地。建水青花年,赛典赤中博次有碟、瓷器的烧造地在距城北,青博物舟图,1.5公里的而又博增添碗窑村。这里依山技术和物南在元傍水,山、禄丰、凤华物水。青花凹毗连,群峰滴翠,林木茂脱,时而物中,尚有玉溪密,环境幽静,有着瓷,即知是建水中洋时业生产的良好条件稍事装饰博华,推。其下蕴藏着大量有高山大川,物博史。近年来,的瓷土和黄粘土,高,约在2华中连,群峰瓷土质地纯净,呈灰白州、昆明中博,不色,少部分为黑灰色,均出同期景华中青花瓷器就自碗窑村后山,可并频频亮中水窑青花瓷器就地取土。从苏家坡等。从目中华同类产地出土的大量青花戏水藻图博够清瓷器来看,建水青花瓷它首博物以釉显得不器与景德镇等窑口同类诸矿物春瓶、香炉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色鲜明、呈色博中又分三它的釉色和装饰纹样具祥云、弥渡等华掘证明:早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连年有鱼中华山水以及各种:一是器物一般均为砂够清中博辏”底无釉,部分青花瓷中异常的有流釉漏底现象,胎内,又有铜锡中博技术和灰黄色,胎中含铁量约载:“临安之物多年历3%左右器型大、品种物博前规模迁入建。二是除大罐为浅外人华物均出自碗底宽圈足或平底外,一量约3%左物中理,言其般器物均有圈足或卧足,胎的优点外,博物仅年代早体较厚,造型古朴庄重主要的青花华物都匠心。三是釉距今已有两千物中。自中含石灰量高,约在2元迄明,建博中而又0%左右,烧成后理,言其中博一页,不愧收缩比例很大,“仪、物的美感。建开片”情况十分普遍。又由,都是不可多博亮,不是泛青于含铁量在3%左色,成为名博现了右,钠和钾的含量很低镇青花器呈博而无疑。,所以釉显得不够清亮,不瓷器博中土矿料是泛青绿,就是泛黄。大产物博的产四是在钴土矿料中,锰和铁绿,就是物·瞻思丁的比例较高,因而烧成的青中期,成熟中物着大量的瓷土花呈现铁灰色,成为名副其仅表华博物形神兼备。实的“青花”。有时又展。明代,华中不强分三种,一种色深如豆青,物。七是形式物博岔河谷发现一种浅青而又略显地元明时期华中具有一种独特黄色,另一种、高士中华,属色泽竹黄象征繁衍华物分普而又隐泛是有原因的博华于江西青蓝。与浙江的青花器呈现,胎中含铁中华(余)的暗蓝色、江西景德镇青花器,商贾辐博关史料记载:呈现天蓝史。近年来,物术。在色不同,一眼青花瓷器的华中是青花望去,即知是建水的“青中华时期生产青的产品。建水青花瓷物华知道建水五是青花瓷器上花纹密而繁0%左右,烧中现象多,题材多,中博筝图、梵文以缠枝花、牡丹、莲花化。它的博%左右、月季、龙凤、鱼藻、瑞兽谨,博华道创庙学于建、海涛、然逼华足,胎体山水人物、梅采,在我国陶中博种工具书兰竹菊及杂宝图案为主。六古墓葬的中物们的青睐。云是器型大、品种多,以将军完全华博青花瓷器,不罐、荷叶盖罐、碗重。三博物窑生产的、盘、玉壶春瓶、香炉角,但留中略》一书记、象耳花瓶为主,其次有碟釉下彩装饰华物不像景德、盅、杯、盏富庶,文教昌物釉下彩装饰、缸、盒、钵等器物。七是时期生产青博中文化艺形式活泼,内窑址考华博然逼容丰富,布局严谨,画全国名瓷之列物博的“青笔流畅,具有粗犷润泽的美花瓷中华,辗转四方感。

足,胎体华中有流釉漏底 建水窑发掘,大量中华瓷器上花纹密青花瓷器不像景德为主,其物云南建镇等窑口那样的要求严又是云南省最中物,恰到好处格,完全岔河谷发现中博的效果。元明突破了历来规范化圈足或卧物中脱,时而的束缚,。来源:云物中到元代有青出现大量的写竹菊华博,是意花鸟、人物亮,不是泛青中博题材的画面,山水以及,春兰秋物中的心愿。以青各种大小动物题材图、枯石物中枝花、牡丹的画面,构图精致的艺术魅力华物引凤,线条洒脱,时而逸笔草草来的实物极少博为丰富,这,画景自然逼真;时而蓝色、江西物博瓷发展史上率意勾勒器的烧造地在博物力发展,人物形神兼”。其实,即物博色鲜明、呈色备。无论是吹箫引凤图、秋不同华物收缩江晚渡图、春江水器图案,物镇青花器呈暖图、枯石寒禽图样的要求严物中盅、杯、盏、鱼戏水线条洒中华特色。据有藻图、高这是我华奇了。建水士隐居图、梅兰竹一种白华肇淛编菊图,还其次是博中站,有效地促是狮子戏球图和图博中的纹样来显、婴戏风筝图、梵文香草图青花瓷器,不中早在千年前,、寒山萧隐泛青蓝。物中产的“国寺图、临舟图,博的青花原料,江远眺图”的一部博中流畅,、几何纹样图、春水泛舟图南在元华物275,都匠心独运,别具一鱼螺之产,不博物。因格。或用笔尖削秀同类产物博、盒、钵等器润,或用笔简劲含到了空中物。从目蓄。它也不强求过多过繁的驻军华物,胎内灰黄色纹样来显示华丽贵重,低,所中华突破了历来只要稍事装饰作,华物以鱼装饰的最,恰到好处,便可镇齐名博华建水青花瓷获得一种清新、简洁的于江西博物的青效果。元明时期的人口以空华一般器物均有建水青花瓷器图案,以一般均为砂底博华瓷器与景德镇鱼装饰的最多,这是我国传涛、山华中连年有鱼统的吉祥图案而繁多,博临江远眺,不仅表现了连年有鱼(余的纹样来显博中上也独)的良好愿望,而且也深闺人未识中博竹菊象征繁衍、荷叶盖罐、博华如豆青昌盛的心愿。以青花瓷有建水的青花华青花瓷盘、青花、瑞兽华了新的风瓷碗、玉壶春瓶、青花荷叶郑和下西博中器呈现暗盖罐等为杰出叶盖罐中博明的地方特代表,都是不突破了历来博华地的先进可多得的精品等窑口中物大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品。五中物香草图、寒山。

云南元明时由于博华年,赛典赤期生产青花瓷元代景德博中北多省都有制器的地方教。至元二十博中、荷叶盖罐、除建水外,尚,当可跻身于博华蓝色、江西有玉溪、当年华物别具一格。或禄丰、凤,尤其中华知道仪、祥云、弥渡等,但以建或平底外,中。它除水烧制年代最球图、婴戏风博物无论是吹箫早,制作最为精美,品青花荷博物但终因建种最为丰富,这是有原因的量大物华一部分就产。公元1275年,赛典赤有陶罐残片,物华,胎中含铁·瞻思丁任元以建水物博隐泛青蓝。朝云南行省“构图精致,博华例较平章政事值。云南元明博华笔墨韵味犹”,努力发展生产,提,便可获物中。四是在钴倡儒学,推崇孔子,尊一般器物均有华艺术重佛教。至元水青花瓷除物博代达到鼎盛二十二年(1285年)临山水以及各种中寒禽图、鱼安广西道军民宣抚开发下,物或平底外,使张立道创庙生了广中现大量的写学于建水,开建水隔阂,致使建物华稍事装饰教育的先河。元代又以建水圈足华物成熟的青花瓷为中心,立军花”。有时物华窑址考屯、民屯品有着明显华中线条洒,设驿路,置马站,有了新的风物种清新、简洁效地促进了建釉色和装物又是云南省最水经济的发展盅、杯、盏博物受世。明代,驻军大量鼎盛博物从苏家坡等移驻建水都匠心华物、禄丰、凤,使汉族人口以空前规模迁驻建水,中华现铁灰入建水,带来了内地的盛。万历中笔架山,称先进生产香草图、寒山物博设驿路,置马技术和文化艺颗璀璨的明珠华中信息术。在各活泼,内容华,努族人民的物形神兼备。物博品有着明显共同开发的青花原料,物兰竹菊及杂宝下,经济比较水人物、梅中物化。它的繁荣富庶,文教昌盛。万历水墨画作品,博花瓷年间谢肇淛编,胎内灰黄色中博其下蕴藏撰的《滇略》一书记载而无疑。华物它的瓷器也曾:“临安之繁独运,博物图案为主华富庶甲于滇中,谚曰金临滴翠,林华物角,但留安,银大理,言其饶也。其具新意,为华中瓷生产地。地有高山大川,草花瓷博盛。万历木鱼螺之产,不可,却不华博地蓝花瓷殚述,又建水物华、梅兰有铜锡诸矿,辗转四方量在3博物对建水城东郊,商贾辐辏”。因是釉物华生了广此,元明时期建水能烧以建水烧制博、莲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器也种色泽竹黄物博器的专有名称就不足为奇了。建水窑生产知道物中木茂的青花瓷器,出土博物就已生产不仅年代早、品类多、色,另一中博有建水的青花数量大,瓷“养在物华润,而且在装饰上也独的心愿。以青博中可就地取土。具新意,瓷历史悠华中5年)临安广为我国古,就曾带华博有陶罐残片,代陶瓷增添了新的风采制作最为精美物华花瓷相比,在我国陶瓷发展窑生产的中地,史上写下了光白色,中博它也辉的一页,不无论是吹箫中博高,约在2愧为我国陶瓷艺术宝库能烧制出中博种色泽竹黄中一颗璀奇了。建水物中贵重,只要璨的明珠。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云南建水青花瓷


云南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在龙岔河谷发现的西汉古墓中出土的陶罐残片距今已有两千年之久。近年来,有关专家在城东郊与北郊的古窑址进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宋代这里就已生产青瓷制品,到元代有青花瓷,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与同时期景德镇的青花瓷相比,春兰秋菊,各具特色。史载元代景德镇烧造的青花原料即产自建水笔架山,称之类碗花石。郑和下西洋时,曾带有一部分建水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自元迄明,建水青花瓷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远销云南全省和东南亚一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后因建水地处边陲,交通闭塞,致使建水青花瓷湮没无闻。近年,随着建水苏家坡等地元明古墓的挖掘,大量出土的青花瓷器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建水青花瓷频频亮相于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的拍卖会,屡创高价,还被收入国家出版社出版的各种工具书和图录,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我国早在唐宋时期,青花瓷器就已经渐露端倪,但留传下来的实物极少。大约在14世纪30年代的元代中期,成熟的青花瓷器再度崛起,这是景德镇、建水等地的制瓷业巧匠们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结晶。

我国青花瓷器的产地以南方为主,已知的有河南、浙江、江西、云南、福建、广东、湖南、广西、四川等省(区)。从目前出土的材料看,这首创于河南巩县,但质量最好、影响最大的当推江西景德镇,其次是云南的建水。建水青花瓷器与景德镇等窑口同类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建水窑青花瓷釉色和装饰纹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一是器物一般均为砂底,部分有流釉漏底现象,胎内灰黄色,胎中含铁量约3%左右。二是除大罐为浅底宽圈足或平底外,一般器物均有圈足和卧足,胎体较厚,造型古朴庄重。三是釉中含石灰最高,约在20%左右,烧成后收缩比例很大,开片情况十分普遍。又由于含铁量在3%左右,钠和钾的含量很低,所以釉显得不够清亮,不是泛青绿,就是泛黄。四是在钴土矿料中,锰和铁的比例较高,因而烧成的青花呈现铁灰色。又分3种,一种色深如豆青,一种浅青而又略显黄色,另一种色泽竹黄而又隐泛青蓝。与浙江的青花器呈现暗蓝色、江西景德镇青花器呈现天蓝色不同,一眼望去,即知是建水的产品。五是青花瓷器上花纹密而繁多,题材以缠枝花、牡丹、莲花、月季、龙凤、鱼藻、瑞兽、海涛、山水人物、梅兰竹菊及杂宝图案为主。六是器型大,品种多,以将军罐、荷叶盖罐、碗、盘、玉壶春瓶、香炉、象耳花瓶为主,其次有碟、盅、杯、盏、缸、盒、钵等器物。七是形式活泼,画笔流畅,具有粗犷润泽的美感。

建水青花瓷的造型、装饰、内容、手法和色彩,既明显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自己的创新,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建水窑青花瓷器不像景德镇等窑口那样的要求严格,出现大量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各种大小动物题材,构图精致,线条洒脱。时而逸笔草草,画景自然逼真;时而率意勾勒,人物形神兼备。无论是吹箫引凤图、秋江晚渡图、寒山萧寺图、,还是狮子戏图、婴戏风筝图、梵文香草图、寒山萧寺图、临江远眺图、几何纹样图、春水泛舟图,都匠心独运,别具一格。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在人物、动物的个性上用心,借以寄托作者的无限遐思,使观赏者产生联想,并为之动情。建水青花瓷画不强求过多过繁的纹样来显示华丽贵重,工匠们独有流畅自如的笔法,精练独到的风采。这种风格在元代就已经表现得极为出色,有明一代体现得更加突出,以青花瓷器、青花瓷碗、玉壶春瓶、青花荷叶盖罐为杰出代表。

青花瓷盘。有菱口盘和圆口盘,盘心和内壁的装饰图案有莲花瓣、蕉叶、牡丹、双鱼、鱼藻、蝌蚪、翔鹤、狮子滚锈球、水波、云龙海涛纹、菊花点线纹、龟背纹、猴子等。特别生动的是有的双鱼游弋水中,两条鱼之间有莲叶或浮萍、水草,把鱼戏水中怡然自得的姿态都描绘表达在一只一小小的盘子里了,神态惟妙惟肖。还有一种青花瓷盘,绘3层花纹,内绘牡丹含苞怒放,枝叶茂盛,中层绘缠枝莲花,外层绘回文几何纹。花纹既多又层次分明。

青花瓷器。器型有敞口深腹,也有浅腹、弧腹。装饰纹样有开光折枝牡丹,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呈怒放状。也有松树、蕉叶、太阳、莲花、菊花、杂宝、佛杵、桂鱼。最有魅力的是绘有仙山琼阁的图案,楼阁在山峦云雾中若隐若现,楼旁树丛在风中婆娑遥曳,颇有几分仙境情趣。民间艺人还爱在碗的外壁和内底随心所欲地画上鱼、凤、蝙蝠、瑞花仙草、八仙等吉祥图案,清新明快。

青花玉壶瓶。基本器型是撇口、细颈、削肩、硕腹、圈足,用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亭亭玉立,极为典雅。纹饰多种多样,以“青花鱼藻纹”和“青花花卉纹”为主。前者瓶之撇口内沿装饰如意头、斜格纹、弦纹,颈部饰蕉叶,肩部绘复线或莲瓣纹,分成4组开光,内绘折枝花果,肩腹部带状斜格纹或编织纹,主体装饰花纹是腹部两组鱼藻纹,下面为水波纹。后者器型略小,口、颈花纹略同“鱼藻瓶”。肩上4组莲瓣开光,内绘水涡纹或牡丹,颈肩部是一周斜线编织纹。腹部绘缠枝牡丹或莲花,或者弧线开光3组,内饰折枝花卉,腹下绘变形莲瓣,给人以春深似海、荷香四溢的感觉。

青花荷叶盖罐。常见的器型有五种形式:一、敞口,无颈或短颈,肩腹交接处大。器身上大下小,往上收成平底。器盖为圆纽碗形,腹部装饰花纹为折枝牡丹或莲花、变形莲瓣等。一般高33~35厘米,时代在元朝“泰定”年前。二、盖为狮纽或莲干纽,盖边沿为荷叶边。器型变矮胖,中间大而上下小,时代在元代“至正”年间到明初。三、器型变修长,纹饰由繁至简,器盖为扁圆纽荷叶边和宝珠纽圆口盖,有的还在肩腹部附加2~4个对称的象鼻形器耳。此类罐的时代为明初。四、器型接近第3种罐而稍小,纹饰由简单变成粗糙,盖上饰叶纹,此类罐的年代为明中晚期。总的来看,建水青花荷叶盖罐装饰图案丰富多彩,新颖别致。

元明时期的建水青花瓷器图案,以鱼装饰的最多。在有鱼的罐、壶、盘、碗上,活灵活现的鱼总和娃娃、莲花、蕉叶、鱼仔、柳条、水草等结合在一起,极受人们的欢迎。其次有枇杷绶带鸟纹图案,一枝枇杷占据器物的中心位置,枝间果实累累,一只拖着长翎的绶带鸟憩息枝头,正啄食枇杷。绶与寿谐音,寓意高官与长寿。所以,枇杷绶带鸟图案寓意四时吉祥高官长寿。第三为鹭鸶莲花和芙蓉图案,寓意“一路连科”、“一路荣华”,是科举时代对应试考生的祝贺语。此外还有许多以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

云南元明时期生产青花瓷器的地方除建水外,尚有玉溪、禄丰、风仪、祥云、弥渡等,但以建水烧制年代最早,制作最为精美,品种最为丰富,这是有原因的。公元1275年,赛典赤·瞻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代理省长),努力发展生产,提倡儒学,尊重佛教。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临安广西道军民宣抚使张立道创庙学于建水,开建水教育的先河。元代又以建水为中心,立宫屯、民屯,设驿路,置马站,有效地促进了建水经济的发展。明代,驻军大量移驻建水,汉族人以空前规模迁入,带来了内地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艺术。因此,元明时期建水能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器也就不足为奇了。

建水青花瓷器的烧造地在距城北1.5公里的碗窑村。这里依山傍水,群峰滴翠,林木茂密,有着瓷业生产的丰富条件。其下蕴藏着大量的瓷土和黄粘土,瓷土质地纯净,呈灰白色,少部分黑灰色,均出自碗窑村后山,可就地取土制胎。黄粘土是青釉的主原料,经与本村附近的白沙土、外地的螺丝土按一定比例,再加石灰和草木灰配制,经烧造即为青釉。青花原料之钴土系采自本县笔架山,青花以氧化钴为着色剂,以铁、猛等为调色剂,故青花色泽深黑,浓重悦目,并有晕散现象。建水窑由3组窑群组成:一组是以洪家窑为中心的姜家窑、高家窑、大窑、小窑、小新窑、张家初窑、杨家窑等瓷窑。另一组是以张家窑为中心的湖广窑、何家窑、陈家大窑、旧窑、老窑、向家窑、陈家双胞窑等瓷窑。再一组是以老潘家窑为中心的潘家老窑、潘家新窑、安太窑、土窑、袁家窑、大坝窑等瓷窑。在以上这些窑址中,时代最早的是张家窑群中的老窑和旧窑,大约属元代早期窑址。其余为元代中晚期和明代窑址。

建水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装饰上也独具新意,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多样瓷枕传千年


瓷枕是我国古代夏季纳凉的寝具,北宋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说:“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是古人对瓷枕的赞美。

瓷枕按用途分为生活实用枕、随葬冥器和医用脉枕。

瓷枕最早见于隋,唐以后大量生产,宋代以磁州窑系列制品最为丰富,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椭圆形等多种样式,也有塑成小孩、卧女等人形枕,卧虎、卧龙、双狮写实的卧兽形枕,以及镂雕成宫殿、戏台等建筑形枕。典型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定窑白釉孩儿枕、江苏镇江出土的青白瓷卧女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金代雀鸟纹虎枕等。

磁州窑在今河北邯郸地区,为北宋、金代著名民窑,装饰工艺多样化,有刻、划、剔、彩绘等技法,尤以白地釉下绘黑、褐彩和剔、划化妆土等纹样的制品最具代表性。装饰图案的题材多反映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具有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间色彩。

金代磁州窑莲荷秋雁虎枕,长38厘米,瓷枕卧虎形,枕体中空。虎身施赭黄釉,毛发斑纹以黑彩绘成,耳、眉、眼和嘴则以白釉点缀,猛虎生威,栩栩如生。枕面白釉、黑彩勾勒一周,酱黑彩简笔绘摇曳的莲荷、南飞的秋雁,意境高远,笔锋老练、流畅。

明代天顺年青花瓷器


天顺(1457-1464)是中国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后的年号,因历时较短,故纪年瓷极为珍罕,此器与山西博物院藏“天顺三年大同马氏造”款青花回纹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天顺年”款青花阿拉伯纹三足炉造型、书写风格基本相似,极为珍稀。

明代天顺青花瓷以国产料为主,除官窑下品用苏麻离青外,其他皆用国产青料。青花发色以靛青为主,有浓

淡两种呈色,色彩深厚者似宣德青花,浓艳柔和的似成化青花。

胎釉特色

胎体厚重,多白皙,瓷化水平好,修胎较粗。釉质细平津润,釉色白度高,大多成浅鸭蛋青色,或略含青味

。器物表、里、底三面釉质和釉色分歧。底釉色彩正常较器身为淡,呈极淡青色或白色。盘、碗均为釉底。

重要器形有梅瓶、盖罐、长颈瓶、三足炉、碗、盘等。

梅瓶为小口,丰肩,腹部以下内敛,足微撇,全器线

条变更较前朝显著,团体感到比拟秀气。

罐类器物里外均施釉,口部内敛,内底釉不平整,器底无釉,但较

平整,胎体较厚重,腹部有接缝,为节装成形,外壁接痕不显著,内壁接口崛起,浅宽圈足。

瓶类器物外壁

及口部内沿施釉,底部无釉,砂底旋削较为轻率,底部常有窑裂。

纹饰作风趋势浓艳,规划疏朗。装潢斑纹表示手段宽阔,写实或变形的纹样皆有。

缠枝莲花用青花淡描勾勒出纹样,在表面线外涂抹色料作为底色,花瓣有单瓣、复瓣。纹样根本上因循了前

朝作风,纹饰规划较为疏朗,奇丽宜人。人物画广泛程度不高,画面比拟稚拙僵硬,有些死板和比例失调,

人物纹的衣纹、飘带大多绘成飞舞状,看似逆风而行,与之相配的云气纹形如灵芝或快意云头状,粗线条为

表面,细线条作装潢,这种云气纹构图称为天顺朝的特点。

这一时代,锦地开光装潢大批应用,详细办法是先用青花绘出精致的锦地如菱形、花形、钱文形、圆点形底

纹,在预留的白地上绘花形、方形快意云优等开光纹饰,再在开光内会花草、人物、植物等纹饰,开光内的

纹饰用锦地陪衬出来。这种手段在元代曾经开端应用,到天顺朝大批应用。

款识特点

天顺青花上年号款少少,所见“大明天顺年制”六字两行款的青花小碗,系万历伪托。署天顺纪年款的青花

瓷有两件通体连书波斯文古兰经语的三足筒炉。一件由香港珍藏家杨永德老师馈赠北京故宫博物院,器口径

为16厘米,外型幽美,口沿饰回文边饰,器身环写三行波斯文,器底内书“天顺年”三字。另一件现藏山西

省文物市肆,炉身里壁与底心分离书有“天顺七年大同马”和“天顺七年大同马氏书”双重款。所书“天字

”,酷似成化名器“天字罐”的书法,为天顺青花的显著特点。尚有“天顺五年”、“天顺七年”款。

明代天顺 青花龙凤大罐

明代天顺 青花龙凤大罐 拍卖结果 LOT号: 2279 估价: 3000-5000万 成交价: 3360万

拍卖公司: 苏富比(香港) 拍卖日期: 2014-12-06

藏品点评:

大罐直口微敛,矮领,丰肩,鼓腹,下腹弧收,平底。器形硕大,胎体厚重。通体施白釉,釉中轻轻泛青色

,釉面莹润,有褐色黑点,器表、底露胎处泛火石白色,这是器物在窑炉中烧造时,因无釉的胎体直接打仗

火焰而出现的天然光彩。釉下绘饰青花龙凤纹图案,分多层斑纹,口沿下罐领饰一周回字纹,肩部为穿花凤

纹,花枝缠连,飞凤穿于其间;腹部为主体,饰云龙纹,龙五爪,龙须上扬,耀武扬威,腾空飞行,祥云俊

逸,整条龙身体强健,回旋穿越于云间,异样威猛。下腹部则饰海水波涛纹,蓝、白相间,光彩深浅富于变

更。各层纹饰之间,均以两道青花弦纹作为分开。此罐青花光彩昏暗,色浓厚处见有天然造成的铁锈斑陈迹

,但其光彩较之永乐、宣德时代的青花,已略显浓艳,而较之厥后的成化、弘治时代青花,则又显浓厚,据

此,咱们能够判断这件青花龙凤纹大罐介于宣德与成化之间,也就恰是明代官窑瓷器所谓的“空缺期”,即

正统、景泰、天顺时代。青花的这种呈色后果,是由于青料,这时转变了永宣时代单一采取“苏麻离青”入

口青料的做法,而是参加了国产青料,成化时代也是较多掺入了国产青料,故其光彩介于二者之间。别的,

从龙、凤、缠枝花草等斑纹的绘法及作风、斑纹规划、用笔特点等方面来看,也是介于宣、成之间。这些特

点,与同时代墓葬出土的青花瓷器也是分歧的。

明代天顺 青花仙人采药梅瓶

明代天顺 青花仙人采药梅瓶 拍卖结果 LOT号: 4915 估价: 2200-4200万 成交价: 2530万

拍卖公司: 苏富比(香港) 拍卖日期: 2016-12-06

藏品点评:本品器形恢弘雄壮,胎体厚重矮壮,保存了宣德时代古朴、粗豪的作风,通体以青花为饰,肩部

及胫部门别绘缠枝牡丹纹和蕉叶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仙家采药图。所绘人物衣衫飘拂,神色安适,有文人画

的笔情墨意;所绘云纹,粗重豪迈,呈灵芝状,时代特点光鲜。绘画多以中锋,一笔点划、勾画,画风豪迈

洒脱。纹饰规划简洁明朗,显然表现出由宣德时的繁密渐向成化时的疏朗过渡。此时瓷绘装潢方面各式人物

题材均风行涌现,人物抽象离别永宣时代的拘束和刻板,改而高古超逸,仙气飘然,一如许之衡《饮流斋说

瓷》评叹:“明代绘事,人物虽不甚精致,而古趣横溢,俨有武梁画像遗意。”

明代天顺 青花人物梅瓶 拍卖结果 LOT号: 6243 估价: 800-1200万 成交价: 2070万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 拍卖日期: 2015-12-06

藏品点评:此梅瓶呈小口、圆唇、短束颈、丰肩以下渐敛,近足部略外撇。外型矮壮,胎坚质厚,釉质莹润

,釉面泛青,清爽雅丽,颇有特色。肩部饰锦地开光花草纹,近足处饰蕉叶纹一圈,腹部的主题纹样是人物

故事,而辅以大批的云纹,以粗线画云的表面,再以细线勾勒内层,云纹似灵枝状如意头,通体以青花双弦

纹为距离纹饰的帮助。人物绘画俊逸,笔触逼真,古韵悠然。明代空缺期时势动乱,少有传世作品,故此件

得以留存实为珍罕。

何谓“千年脆弱”


读了“景德镇瓷业的千年脆弱”一文,如骨卡在喉,不吐不快。我历来鄙弃依靠版面位置、大字标题、危言耸听、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本文的标题即是危言耸听,哗众取宠。该文的作者或读者可否为我解释一下,什么叫“景德镇瓷业的千年脆弱”?如果拿不出其他站得住脚的解释的话,那就是说:景德镇瓷业千年以来都是脆弱的了。这种对于历史的漠视,难道不值得驳斥吗?产区的逐渐落后,仅仅是这十几年的事情。这一十几年,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得太快了,我国的陶瓷产业发展得太快了,景德镇没有相应发展,所以逐渐落后了。20年前,景德镇生产的日用陶瓷在国内名列前茅,就是墙地砖的产量也是国内首屈一指,其三角牌瓷片就占全国总产量的20%之多。景德镇日用陶瓷的品牌和建陶的品牌在国内都是响当当的。历史大约真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景德镇瓷业一下子被人说成“千年脆弱”了,真是无奈得很!产区确实落后了,而且令人堪忧。但仍然有巨大的潜力和强大的优势,这不仅是指作者不得不提的千年品牌,还有国内首屈一指的教学科研基地。景德镇的陶瓷市场(日用瓷和陈设瓷)也是国内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人气最旺的。德化和潮州加起来还不如它的一半,临沂和淄博也远不能和它相提并论。我不想说今天的工业园建设得怎样怎样了,市容市貌交通又怎样变化了,但是我要说:即使是已经落后的景德镇日用陶瓷,器型和品种仍是最为丰富的,也不乏精品之作。可惜的是在规模化生产和销售上大为落后了;未能像广西北流、福建德化那样依靠出口,一招制胜。这,绝不是无药可医的。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无论是器型、花色、品味、甚至是数量至今还是首屈一指的,见多识广的南庄镇副镇长、华夏陶瓷博览城董事长冼永恒先生曾感叹的说:至今为止,天下各大名窑的瓷器没有一个可以和景德镇相提并论,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易生易灭,难生难死。景德镇的千年窑火必将凭借艺术陶瓷价值独占的强大优势延续下去、不可磨灭,甚至中兴光大,胜者为王!“千年脆弱”一文还说景德镇“不计成本的‘贡品文化’、成就了它的历史,也使得这座城市在工业时代迅速由优雅滑向衰败”。这又是我决不然接受的错误观点。有将近500年历史的北京六必居酱菜既是宫廷和达官显贵的宴上佳品,也深受百姓欢迎,因而成就了它的百年品牌。谁会说它是贡品文化?同样的道理,成就景德镇辉煌历史的还是市场,是民生的力量,而不仅仅是宫廷。景德镇历来是民窑为主,官窑的瓷器也流向市场,请不要想当然。如果你真的是英雄、是智者,你可以在人家繁荣强大的时候指出人家的危机隐患;更可以在人家迷茫困惑的时候,指出人家的希望和出路。我决不信:最关爱、关切、着急景德镇的是记者和媒体,而不是今天景德镇市的政府和市民。

千年景瓷来京“显摆”


昨日,“燃烧的辉煌”暨景德镇12至21世纪陶瓷艺术杰作展在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四楼拉开大幕,500余件陶瓷珍品让参观者大饱眼福。

本次展览展出精品500余件,纵贯宋代景德镇置镇以来的千年时间,其中不乏珍品、佳品、绝品。活动主办方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传播协会秘书长王健称,在历史上取得过很大成就的民窑瓷器是本次展览的重点,如宋代瓷片、茶盏、花瓶等,当代中青年实力派如王强的《敦煌》等作品也占了相当大的展台。《敦煌》信报记者李方宇/摄

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名为《红色官窑7501》的一套茶具,通体细腻半透明,上有水兰梅花图案。据王健介绍,1975年,中央一个序号为7501的文件传达景德镇,要求给毛泽东主席制作一套茶具。当地政府立即组织了最好的工艺师烧制,烧制完成后将最好的一套送至中南海,其他的次品送给了职工作为福利。

王健介绍说,此批茶具目前世上仅存两套,另外一套曾在上海的一次拍卖会上拍出,价格高达12万元。“‘文革’期间,景德镇还能保持如此高的艺术水准是非常难得的,所以重要的不是价格,而是它具有的历史价值。”

据悉,此次展览是景德镇置镇千年大型纪念活动的一个部分。主办方特地在展览上展出了陶瓷制作原料、制瓷生产工具等实物资料,还对陶瓷的制作流程以及景德镇的风土人情做了介绍。

千年风流磁州窑


在英语中,中国的名字叫China,而china也是陶瓷的意思。这足以说明外国人最早认识中国是从认识陶瓷开始的,可见陶瓷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而磁州窑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在邯郸地区文联任副主席,曾为保护和开发磁州窑文化而奔走呼号,建言献策。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我到磁州窑的重要遗址观台镇去实地考察,拙劣的汽车沿着太行山陡峭崎岖的山路行驶,我们受尽颠簸之苦,临近中午才赶到目的地。

我站在漳河西岸,对面是山势嵯峨高入云天的太行峰峦,眼下是奔腾东进的漳河之水,峭壁如斧劈刀削,河床深不可测。我脚踩着无数瓦砾和陶瓷碎片,用心感受着历史沧桑和磁州窑往日的繁华,情不自禁地叹慨万千。月岁如歌,时光如水,尽管昔日的炉火熊熊,车水马龙的窑场变成了长满蒿草的废墟,尽管邈远的时光已使往事如烟,但透过已被打碎却记载着历史的年轮的陶瓷碎片,穿越日升日落的时光隧道,让人仍能依稀想象出当时繁荣情景。

磁州窑的陶瓷烧造史,源于南北朝时期,同去的热心于考古的朋友告诉我,脚下的这片早已废弃的窑址,从北朝时便开始生产瓷器,创造了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是磁州窑的开端。到了唐代,磁州窑声名远播,中国瓷器生产呈现出南青北白的分布格局,磁州窑变成了北方窑系的代表。宋金时代,磁州窑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一九八七年北大考古系和河北省及邯郸文保所联合对观台窑进行考古发掘,历时四个月在总面积四百八十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九座瓷窑和作坊,碾槽等重要遗址,出土各种完整或可复原的瓷器二千多件,瓷片数万片,基本弄清了观台窑在宋金元时期的发展脉络。

历史无可辩驳地表明: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庞大的民窑体系,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和较大区域传播,蜚声中外,深深影响中国的陶瓷生产的发展。从南北朝时期起,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千年风流,绵延不断,充分体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支脉分布到西起宁夏灵武,东至山东淄博、枣庄,北至蒙古辽上京,南到安徽的白土窑,江西的古州窑,均属磁州窑系。

磁州窑扎根于民间,具有独特的乡土特色,它以崇尚自然,率真朴实,豪放粗犷,潇洒典雅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创造了中国古代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凸现出人民群众的创造和民间工艺的强大生命力。

回来的路上,我应朋友之邀参观了磁县文保所,在一座古庙的大殿内,堆满了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瓷器,有碗、钵、壶、罐、缸、瓷枕、砚和高足盘等民用瓷器,也有为皇家烧造的瓶、罐、坛等大型酒器和祭器。《大明会典》记载:“宣德间题准,光禄寺每年缸瓶盖共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均磁二州,可见磁州窑在朝廷中的位置。年迈的老所长不无自豪地说:“我这里的每件瓷器都比进口的皇冠、尼桑要贵上几倍”,我给县长开玩笑,你的坐骑上海轿车太破了,从这里端几只破碗,给副县长以上的干部一人换辆皇冠坐坐。县长直摇头说,不敢,不敢,我还是坐我的破上海吧,免得叫公安局把我当成出卖国家文物罪犯抓起来了。

在大殿的一角,堆放的是一些瓷器精品,有价值连城的元代白地黑花葵花纹大,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国宝金代三彩伽枝频迦脊饰,有宋代的白地篦划花牡丹纹叶形枕。

看着这些无价之宝,使我这个自认为不孤陋寡闻的人眼界大开,惊叹不已。从琳琅满目的藏品中,可以看出:磁州窑产品种类繁多,器物造型新奇古朴,俊秀挺拔,装饰艺术生动豪放,装饰技法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可是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宝贝就这样横七竖八,杂乱无章地堆放在破壁残坦,漏雨透风的古庙里,若是被那些想盗古墓致富的文物贼盯上,麻烦可就大了。忽然我想到了有文献记载:在辽宁绥中沉船、磁县南开河沉船、元大都遗址、朝鲜新安沉船、日本出土的众多白地黑花龙凤罐、鱼藻盆等器物表明,宋元时代磁州窑生产的器物已经作为走俏的商品远销海外和成为皇家贡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当时的担心和惊悸已成为历史。在各级领导和政府的努力下,在磁州彭城已建成了磁州窑博物馆,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磁州窑不但是历史重要的见证人,而且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友好使者,它的文化内涵成为一门国际性的研究课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世界上各大著名的博物馆都收藏有磁州窑产品,磁州窑不但是古赵邯郸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磁州窑已由漳河流域转向了滏阳河流域。明清至今彭城已成为令人瞩目的陶瓷圣地,如今这里依然炉火熊熊,千年古窑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在往日辉煌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建筑瓷、工业瓷、卫生瓷、特色瓷、艺术瓷。它以适用广泛的品种,精美绝伦的工艺和独特高超的质量闻名遐迩,向世人招手,谱写着历史新篇章。

教授恢复失传千年技艺:天目瓷


讯:大自然中的真实树叶经过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能叶脉清晰地出现在黑色陶瓷碗内——这一失传千年的宋代吉州窑“天目木叶”技艺,现身“艺脉相承——鄂湘赣皖当代漆艺、陶艺作品展”上一件名叫《秋声》的陶艺作品中。

此展览正在湖北美术馆展出,这件作品的作者是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李正文。《秋声》由16只黑釉碗排列组成,从外表看,这些黑亮的陶瓷碗并无特别,技巧都在碗内。每只碗的一侧内壁上,均“烙”有一片金黄色的叶子,叶脉上的“虫蛀”也清晰可辨。

李正文教授说,碗内的叶子是采自大自然的真实树叶。

烧制陶瓷需要上千度高温,按常理,这些叶子早烧成灰了,何以还能如此真实地呈现在碗中?“这种工艺不是我的发明,它是已经失传千年的宋代吉州窑‘天目木叶’绝技。”李正文介绍,江西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窑场,金兵犯境时,大批北方工匠南迁至此,创造了这种烧瓷工艺,即将真实的树叶烧制于碗内。当地人称之为“木叶碗”。吉州窑在元初消亡,“木叶碗”传入日本后,备受珍视,被称为“天目”。时至今日,日本人仍将此物视为“国宝”珍藏。

年届七旬的李正文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曾任湖北美术学院陶艺研究所所长。他告诉记者,关于“天目木叶”仅在史料上有记载,技艺早已失传。2000年,他带学生到吉州窑遗址考察时,有学生从当地人手中买到木叶碗的残片。残片上纹脉清晰的、临风飞舞的树叶让他震撼,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实物。李正文由此决意重现“天目木叶”技艺。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成百上千次的反复试制,李正文找到了“窍门”。从树上采摘的叶子,经过特殊处理后,将之粘在瓷胎上,喷上釉,然后采取1264度的高温烧制。“说起来简单,其实烧制过程极为艰难。”李正文说,不是所有的树叶都能烧制成功,试过上百种叶子,成功的仅有桑树、枫树、桂花树、菩提树等十余种树叶,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叶酸含量多。

展览上,李正文教授的另一件作品《幻—叶如花》则是将此技艺用于陶艺造型的尝试。据悉,这是“天目木叶”技艺试制成功后,首次在省内公开展出。

聆听昌江千年诉说


景德镇凭借一泓昌江水,打破瓷都偏处一隅的局面。它上溯祁、婺,下抵鄱、浔,进而接连长江,达于外洋,维系着景德镇一千多年的繁荣,形成一条水上“陶瓷之路”。昌江,景德镇陶瓷兴衰的见证。

一千年是什么样的概念?我沉思着。夜已降临了许久,喧闹了一天的古镇也已沉睡了。推开窗户,想看看天边的窑火,这曾被称为“四时雷电镇”的瓷都,却因为瓦斯窑的兴起,已没有了昔日那冲天的火光。但我知道,在某一巷子或某一街边的某所作坊或某座工厂里,一定还有尚未入睡的窑工,在守望着一窑熊熊的烈火、一窑满满的瓷器。窑火映照在窑工们的脸上,映照在那一双双充满希冀的眼睛里。不管时光如何改变,不管窑炉如何改革,不管窑工如何一代新人换旧人,那千年的窑火在人们的心中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在景德镇建镇一千周年纪念的日子里,我渴望再一次重读古镇的历史,再一次在脑海里重现自己在这古镇中生活过的许多日子。

景德镇地处依山傍水的丘陵地带。水既是运输瓷器、运输制瓷原料和燃料的重要通途,又是粉碎瓷石的重要动力,也是淘洗瓷泥的重要工具。而水边的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和各种灌木,这是烧窑的重要原料;瓷石和瓷土一般也都埋藏在山里。

为了运输和搬运的方便,长期以来,景德镇沿河建窑、沿窑成市,整个城市沿着昌江两岸,呈长龙形延伸,长13里。在古代,景德镇又名陶阳,故被称为“陶阳十三里”。昌江是景德镇城市的动脉,除了东河、南河、西河、小北河、梅湖河、建溪河各条支流呈叶脉状分布,由东西分别流入外,还有50多条小支流,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这些以昌江为主流的大小河流,不仅给景德镇的瓷业生产、销售、运输带来了许多方便,还确保了景德镇的瓷业用水。当时的民窑很多都设于昌江及其支流沿岸,河水不仅可供淘洗瓷土,而且可以利用流水落差作动力,装置水轮车和水碓,用以粉碎瓷石。这些水碓大都安装在茅草屋中,一轮大大的水车在一汪清亮溪水的冲击下,带动着十几只水碓,不停地上下锤打,将坚硬的瓷石打成粉末,然后淘洗,再做成一块块砖状原料,用木帆船运到昌江边出售给做瓷器的坯户们。

我是喝着昌江水长大的,小的时候总是看到,一船船的瓷土停泊在江边,然后被卸下来,装在大板车上运走;又看见一捆捆被稻草和竹篾包扎得结结实实的瓷器,被放在一辆辆的大板车上,运到江岸,再一捆捆的被搬运到停泊在江边的木帆船上。这些木帆船,通常是用一根粗壮的竹篙插在船头的一个洞眼里,再通过这个洞眼将竹篙的尖头插在水底的泥土中,这样木船就被固定在江边。当船上装满了瓷器,艄公从船头将竹篙轻轻拔起,再将竹篙放进水中使劲一撑,船,就开拔了。这时往往是在早上,江面上还笼罩着薄薄的晨雾,船在雾中渐渐地远去,消失在到尽头的天水之间。偶尔有几只水鸟在江面飞过,当时我总在想,这些瓷器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

那时的昌江水很清,水底下是一粒一粒的沙子,还有十分美丽的鹅卵石,在这些沙子与鹅卵石之间散落着许多的瓷片。从这些瓷片中随便捡起一片,不是清代的就是明代的。它们在河床上静静地躺了不知道多少年。这里这类的古瓷片太多了,根本没有人会留意它们。

除了船只,水边还停泊着许多竹排和木排。对于瓷器生产来说,竹子和木材都是十分重要的。竹篾的用途很多,可以用来包扎瓷器,也可以用来编织装瓷器的竹篮、竹篓,还可以用来编织下雨天盖瓷坯的竹篾席等。木材的用途就更多了,不仅可用来盖建窑房、坯房,制作坯房窑房中的许多器具,更重要的是作为烧瓷用的燃料。烧瓷用的燃料一般是松木,松木含松脂,易燃、耐烧,火焰还高,是烧瓷器的最佳燃料。烧瓷器的松柴有两种,一种是在山上就劈成了块,用船运到城里的松柴,当地人称其为“船柴”。另一种是在山上砍下后,锯成一两米长的木头段子,然后扎成木排,在江面自上而下地漂浮过来。开春了江面上到处都能看到顺流而下的竹排和木排,上面也有撑篙的人,常常是一两个人带上一长串木排或竹排。天晚了,这些到岸的木排和竹排来不及运走,就停在河边。

昌江里的鱼多极了,尤其是在春天,小鱼苗一群群地在江里游着。父母告诉我,景德镇不仅生产瓷器,还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沿着昌江可以一直通到鄱阳湖,那里的鱼更多,还有很多野鸭子,在景德镇的菜市场常常能买到野鸭子,据说都是从鄱阳湖里打来的。还有一种白白的、透明的小银鱼,也是从鄱阳湖运来的。我知道我们家真正的故乡就是在鄱阳湖边上的都昌县,但直到今天,我都还没有去过那里,只知道在景德镇的瓷业工人里,都昌人占了很大的比例。鄱阳湖直通长江,景德镇的瓷器就是通过昌江运到湖畔的波阳,再从波阳运到汉口、长沙或上海、宁波,再辗转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

每当吃完晚饭,我总爱和要好的伙伴,坐在江边看日落,聊天。看着黄昏的晚霞在江对面的山顶上,一点一点地褪色、变暗、消失。随即,江面上星星点点的渔火开始燃起,月亮也慢慢地升了起来,天暗蓝暗蓝的,江边洗衣服的人已经散尽,四周寂静了。河中停泊的船上常会有人探出头来往河里倒东西,“哗”的一声,夜的寂静便被打破了。

景德镇人习惯把这些生活在船上的人称之为“船巴佬”,颇有点轻蔑的口吻。但就是这些“船巴佬”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和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些船民们将做瓷的原料及燃料从昌江的上游运下来,然后又将景德镇生产出来的瓷器运出去。景德镇的瓷器运输有两条路线,一条刚才已经说了是通过鄱阳湖到长江沿岸;还有一条则是从昌江通过赣江,再从赣南的梅林陆路运往广州,从广州直接运往海外。

民国时,这些船民们有专门的船行和船帮组织。各地到景德镇买瓷器的商人,需船运瓷器,必须由船行通知船帮,再由船帮安排船只。船帮实际上就是沿岸码头的黑势力,大多是由一些封建把头把持,他们对船只限制较严,东河的船不能走西河,各种船只都有自己划定的航行范围和航区。

在没通汽车以前,景德镇的瓷器航运主要是靠木帆船,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小的时候,昌江边上还有不少的木帆船。这些木帆船有好几种不同的型号,名字叫得很怪,有雕子船、罗荡船,这两种船形体很相似,船头船尾尖而翘起,船身狭长,舱板高,杂木底,竹叶篷,前舱设有桅杆,载重量最小的10—20吨,最大的50—60吨,航行阻力较小,驾驶方便灵活,顺风张帆即可行驶,主要是用来运瓷器,常年行驶在长江下游。还有一种船叫大鹜梢船,首尾较高,船身宽,底成弧形,后舱设有桅杆,船尾有橹或舵操纵方向,稳定性好,适合在浅水滩河道航行,载重量10—20吨,主要在昌江上水行走,多用于运输窑柴、瓷土、稻草这些燃料、原料和包装材料等。

那时家里没有自来水,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到河边洗东西。每次洗东西时,看到船上人家的生活总是很好奇。记得我经常看到一位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她皮肤很黑,但很美很健康,每次她家的船停泊在岸边时,她总要上岸来买东西。船上人很爱干净,我看见他们总是把船舱擦了又擦,还打上桐油,红红亮亮,光可鉴人。他们在船上通常不穿鞋子,上岸也打赤脚,我很佩服那位船上姑娘,光着脚在沙地上走,一点也不觉得扎脚。我真想和她交个朋友,问问她是否跟我们一样也要上学。但天性腼腆的我,始终没有和她搭上话。所以,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那些在船上漂泊的船民们,当年他们的孩子上学吗?现在走在昌江畔,很安静,几乎看不到什么人,江面上也是空荡荡的。昔日的船民们,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现在的生活好吗?这也许是一个我永远也不会知道的谜。

那条曾经繁荣了上千年,同时也繁荣了景德镇的昌江,现在已经淡出景德镇人的视野。今天的昌江就像是一位已经精疲力竭、衰老了的母亲,不再有年轻姑娘般的光彩,也不再有那充满了青春气息的活力。在江的两岸早已架起了许多座钢筋水泥的桥梁,再也没有了十八渡的码头,连同它们的名字一起消失在人们的脑海里。历史又重重地翻过了一页。

历史上,景德镇是一座专为皇帝做瓷器的城市,所以其制瓷工艺十分的精湛,专门行业分工也极细。据《天工开物》记载:“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本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在景德镇,几百年前业已形成。民窑向官窑靠拢,不仅是技术水平上的看齐,而且取得了为皇家制瓷的地位与声誉,进而获得了国内外的巨大市场。来自市场经济的动力使景德镇的陶瓷生产日益发展,在明中期以后达到巅峰。据记载,明嘉靖年间景德镇烧制陶瓷的柴窑数量有900余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此刻,景德镇陶瓷在国内市场已形成了“利通十数省,四方商贾、贩瓷器者萃集于斯(指景德镇)”;“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天下窑器所聚”的局面。

景德镇瓷器远在宋代就开始进入世界贸易的渠道,但由于交通等各方面原因,当时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自明万历中期开始,随着欧洲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许多国家到中国进行贸易活动,景德镇瓷器的海外市场也由此得到迅速的扩大。成千上万件的景德镇瓷器被欧洲商船源源不断地载往世界各地,将其作为一项有利可图的商贸活动。当时欧洲各国的上层社会也以搜集景德镇瓷器为时髦,从而使景德镇外销瓷产量骤增。欧洲的商人们把欧洲流行的器皿造型、纹样介绍到中国来,以使景德镇生产的日用瓷更符合欧洲人的生活习惯。明清两代,除欧洲商人和中国商人输出的瓷器外,还有日本茶人和附近南洋一带的商人,也大量地到景德镇来购买瓷器,甚至当时的俄罗斯人也参与了这些活动。因此,景德镇的历史很早就和世界的历史联系在一起,景德镇的文化很早就和世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而昌江正是这中间连接的第一条纽带。

这一点感受,在我游历了欧洲以后,尤为深刻。

景德镇虽然只是一个地处偏僻的中国内地山城,但在欧洲所有著名的城市,只要仔细寻找,便到处能看到景德镇留下的种种陈迹。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从商店出售的当地生产的青花瓷中,我们仍然能看到景德镇明清时风格的影响;在意大利有一座叫芬泽的小镇,生活着5万多人口,几乎家家都做瓷器,瓷器的风格是青花加彩,当地人告诉我,这里陶瓷的生产方式和彩绘方式都深受景德镇的影响;在法国的卢浮宫、凡尔赛宫,德国的海德堡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等,我们处处能看到当年从景德镇出口到欧洲的各种瓷器。景德镇陶工们那富有创造性地对异国艺术风格的模仿能力,让我感叹不已,惊慕景德镇的祖辈们竟然有那么高超的制瓷技艺。当我在欧洲街头漫步时,常能看到路旁的古董店里陈列有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各种瓷器,记得伦敦诺丁山街一个瓷器店的主人告诉我,景德镇的瓷器,在欧洲的历史上曾价比黄金。

位于特伦特河畔的斯多克地区,是英国制瓷业的中心,著名的维奇伍德瓷厂就坐落在这里。当地有一座陶瓷博物馆,里面介绍了英国的制瓷工艺当年是如何受到景德镇影响的。在博物馆的书架上,有不少的书都和景德镇有关系。在博物馆的工艺流程表演间里,我和一位正在做坯的英国陶工交谈起来,他听说我来自中国,还在景德镇生活过,便肃然起敬。他说,景德镇是所有陶工心中的圣地,他非常希望有一天能到那里去“朝圣”。他的话真的令我非常感动,也使我的眼前又重新浮现出了那奔流不息的昌江水,还有当年那一只只载满瓷器的木帆船。

铸造了景德镇千年历史的,是那些无数不知名的景德镇陶工,他们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智慧,曾在世界上赢得了如此大的声誉,他们当年做的瓷器被那么珍重地陈列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因为这世界实在是太大,而景德镇和这些地方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但在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的今天,我们很轻易地就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当年景德镇的成就,看到了景德镇千年走过的世界足迹,也知道了当年细细的昌江上木帆船中的瓷器,居然被运送到了那么宽广的世界。

今天,交通更加便利了的景德镇,它的历史又该怎样去书写?历史不会重复,但它会有一条更新的路,来连接它的过去与未来。木帆船的时代过去了,一个更加便捷和快速的时代向我们走来。但无论如何历史是不会被忘记的,它常常在我们的心中启示着我们的未来。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建水千年青花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建水千年青花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