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瓷砖墙面 > 导航 >

浮梁县立饰瓷初级职业学校

浮梁县立饰瓷初级职业学校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1-03-31

瓷砖墙面。

历史上,景德镇是浮梁县下属的一个镇,浮梁县治离镇20里,实际上常常管不了镇上的事,只是行政区域划分的关系。清末,饶州府在景德镇设同知署,同知领衔六品,浮梁知县才七品。

景德镇五方人口杂居,浮梁籍人极少。民国初年,浮梁县治移来镇时,浮梁籍人进入了一些,但还是人少势单,在部、徽、杂三帮中属杂帮,而又是杂帮中的弱小者。浮梁籍人很想在景德镇占有——席之地,以扩大自己的影响,除设立浮梁公所和从旧城迁来绍文小学之外,就是创办饰瓷初级职业学校。提倡办陶瓷职业学校的,主要是项缦卿先生。

项缦卿,字庚云,浮梁里村人,生于光绪初年,江西优级师范学堂毕业,曾在江西省教育厅任职20多年,为省级视学,中间一度任彭洋县县长。民国20年(1931年)春节,项回家过年,浮梁籍教育界名流冯渊、方大瀛、金宏度、汪乃斌、方云峰等同宋拜年,项提倡办陶业学校,说了两点:——足省立陶业学校迁景计划告吹,二是浮梁有自己办陶业学校的条件。他认为,先办饰瓷班的条件已成熟,教师力量充足,应培养一代一代的“珠山八友”。但是,这件事是浮梁本籍人悄悄商议的,不希望客籍人插手,因此没有经过向县政府呈报,而是采取由浮梁籍教育界人士联名上书教育厅的形式·。联名信由冯渊起草,由项缦卿在省里活动。同年5月1日
《江西民国日报》披露:

教厅同意在景德镇设立职业学校

惟该镇教育极为幼稚,除小学外,中等学校仅市立初级中学一所。前年,全省职业教育会议曾有筹设陶业专科学校之举。该镇教育界联名具呈教厅,请于二十年度在该镇设立职业学校一所,教厅已将原呈文科核办。

不久,正式批文下达,校名定为浮梁县立饰瓷初级职业学校,校长冯渊,校址附于绍文小学(今市委大院)。蔡元培先生题写了校名,并用瓷片拼成,颇具特色。学校收招高小毕业生,初设一个班,学生1 0余人。不久,方大瀛接任校长。第二年,校名改为浮梁县立初级职业学校,旋又复名为饰瓷科初级职业学校。其校址的绍文小学,原只办高小的五、六年级,由于生源少而改办完全小学,故此职业学校借原江西陶务局局址(今合资宾馆)。时,增至三个年级,4 3名学生,1 3名教师。民因23年(1934年)夏,首届毕业生毕业,计11人。名画家章鉴为其首届毕业生。秋,招收新生2 9人,共计学生5 2人,其中浮梁籍居多。汪乃斌继任校长。

学生入学,不收学费,每人每学期缴杂费2元,图书资料费1元,学生自治会费0.45元,制服费3.5元。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和饰瓷专业学科。专业课提出“国画方向,注重L,真水,花鸟、英雄、美女以及富有民族国家思想之描写,以期瓷品之流传为复兴民族教化之助:画西画图案方面,注重色彩的调和,时代之表征,装饰之合法,以期在瓷品上充满科学及艺术兴趣的点辍,而力求中国瓷器之现代化”。在教学实践中重实际操作,设实习课,一年级为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二年级占二分之一,三年级占三分之二。先后任教的有方云峰、汪野亭、毕伯涛、张志汤、程意亭等绘瓷名家。学校还附设规模很小的彩绘厂,绘制的瓷品为社会争相订购。

民国23年(1934年)冬,江西陶业管理局成立,学校交还业权,迁址回绍文小学。绍文小学虽办成完全小学仍然生源不足而迂回浮梁旧城,这为学校的教学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第二年,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迁至景德镇,浮梁的教育开始由专署直接管理。专员丰景福下车伊始,立即看中了风景秀丽的镇立中学,拟辟为公署,于是下令将浮梁县立饰瓷科初级职业学校与景德镇立中学合并,定校名为浮梁县立陶瓷科初级职业学校,委王刚为校长,校址从职业学校。

王刚进校,对全体师生是一个很大的震动。学校原为浮梁本地人所办,学生也多为浮梁籍人,尽管王刚提出了“充实教育实施,提高学生程度,添办成瓷专业”的方案,也招收了成瓷班,学生数发展到103人,教职员19人,并从上海购进了一批成瓷机械,其中有发动机、辘轳机、粉碎机等,不久,办起了实习工厂,又建窑一座,但还是顶不住浮梁人的派性,不及一年便辞职他就。专员公署为缓解矛盾,委社会名流汤有光为校长,不过,时隔不久,校长一职还是落到了浮梁人手里、后阶段因日本飞机常来景德镇轰炸,学校时停时办,进步甚微。

民国33年(1944年),省立高级陶瓷科职业学校从萍乡迁址景德镇,次年与县立陶职合并,校名改为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至此,浮梁县立饰瓷初级职业学校在其顽强地生存l 3年之后,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归宿。景德镇立初级中学饰瓷班

民国l 7年(1928年),景德镇建市制,名景德市,创办了景德市立中学,校长汤有光,校址设于莲花塘畔(今市委宿舍处)。二年后,市的建制撤销,学校更名为景德镇立初级中学,校长施文谟。民国22年(1933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南昌开会,黄炎培在会上提出大办职业教育,普通中学也要转为职业学校,“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施文谟参加了会议并申请加入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他回到景德镇,提出了将镇立中学改办成以成瓷科为主的职业学校的计划。第二年,根据省教育厅“景德镇立初级中学改办职业学校,原有初中班次,办至毕业为止”的命令,招收初一学生为职业饰瓷班,学生37人。延聘绘画名家毕伯涛、张志汤为专业教师。

在办饰瓷班之前,学校原拟设陶瓷制造和经营管理二个专业,因为,近在咫尺在县立职业学校已是饰瓷专业,无须再步人家后尘。但是,向原陶业分校租借窑厂一事遭到回绝,向省里要求经费又分文未给,鉴于此,只得先办饰瓷班,待以后再作计议。民国2 4年(1 9 3 5年),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将校址辟为公署,遂与县立饰瓷职学校合并,饰瓷班入该校学籍,普通班办到毕业止。

扩展阅读

定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从定窑的兴衰过程中可以看到,定窑细白瓷的产生,至少有如下影响:第一是唐代形成的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在北方的成熟白瓷生产中心由邢窑转移到定窑,定窑稳定的不加化妆土的生产技术,奠定了之后青白瓷乃至青花等彩瓷的发展基础,第二是首创了覆烧法技术,大大提高了瓷器生产效率,第三是定窑极高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反映出唐宋时期瓷器制造业的全国瓷窑之间的技艺交流,一方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定窑窑系,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大最著名的白瓷体系。定窑烧造延续时间之长,在五大名窑中居于首位,各个时期的定瓷反映了历史上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还反映了北方民族融合甚至是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也应该看到,恰恰是定窑首创的覆烧法,浪费了大量的优质瓷土,定窑在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埋下了迅速走向衰落的种子,这是现代发展工业提高效率的同时所必需借鉴的历史教训。

收藏价值

由于定瓷精品的稀有,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众多收藏家追寻的重要目标。在国际上,定瓷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亚洲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定瓷均被作为古老东方艺术珍品收藏。在日本,一件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宋代定窑紫釉描金碗被视之为稀世珍宝。

定瓷中的黑定、紫定也历来为收藏家推崇备至,明代曹昭认为 “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就是一件黑定精品,其成交价是雅昌艺术网拍卖数据库有记录的白定最高价格的3.3倍。

境内外价格的差异,也是这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五年来能稳坐拍卖价格头把交椅的原因。据了解,在境外及香港地区,上乘定窑刻花碗、盘,其成交价达到8万英镑以上的并不鲜见,而在国内同类器物的成交价一般只有其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1998年香港拍卖了一个直径20厘米的定窑刻莲花纹葵口盘,估价38-42万元港币,成交价54.8万元港币。而相似的定窑盘,在国内最多也就几万元。

此外,收藏者对宋代五大名窑的崇拜也为造假者提供了造假空间,尽管诸多赝品的出现,使得定瓷的拍卖市场颇显冷清,但定瓷精品的市场潜力仍不容小视。雅昌艺术网的数据显示,从199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件定窑盘口梅瓶以396.44万元成交至今,定窑的总拍品达到408件,已成交拍品146件,成交总金额4240.9692万元,成交比率为36%。不过专家提醒藏家,在收藏定瓷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不能仅仅从表面特征上来鉴定,而更应该看重器物内在的神韵、时代特征及制作工艺上的文化特征。

瓷中奇葩——粉彩轧道瓷


图1 凤尾形卷草纹

图2 “卍”字纹

图3 图案纹

乾隆朝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以其丰富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著称于世。尤其是乾隆早期发明的粉彩轧道瓷就是其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年来,粉彩轧道瓷备受人们的青睐,市场价格逐年攀高。2011年在香港苏富比[微博]举行的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逾2.5亿港元成交,创下了清代瓷器拍卖的历史纪录。

粉彩轧道瓷始创于乾隆早期,它是在督陶官唐英和景德镇工匠不懈努力下,借鉴瓷胎画珐琅制作工艺而创制的一釉上彩新品种。它的烧制地点就在景德镇御窑厂,在督陶官们的严密组织下,集中景德镇和周边地区的最好的瓷用原料、最好的工匠,不惜工本精工细作而成。

粉彩轧道瓷就是在主体或局部纹饰外的锦地上轧上花纹的瓷器,这种瓷器做工复杂繁琐。它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珠联璧合。所谓粉彩就是用玻璃白料为底色,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的没骨法彩绘渲染图饰的彩瓷,这种瓷器的特点是画面阴阳突出,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柔和淡雅又明亮。所谓轧道,又叫雕地,宫中称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谓耙花,它先在白胎上用丝绵均匀拍上一层色料(锦地),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锦地上用一种状如绣花针的工具刻划出细小的、诸如凤尾形卷草凹纹,从凹纹上可隐约看到白胎。最后配以花鸟、山水或开光等图饰。

笔者根据纹饰把它分三种形式,第一为常见的凤尾形卷草纹(图1),第二为“卍”字纹(图2),第三为图案纹(图3)。第三种制作难度最大,传世的品种不多见。

在存世的粉彩轧道瓷中,台北故宫[微博]藏品最为丰富、乾隆藏品最多,北京故宫次之。民间也有极少数,但多为晚清或者民国仿品,其中不乏老胎新加彩,且做工粗糙。其造型除了常规的碗、盘外,还有灯笼瓶、爵杯、套瓶、转心瓶等,器身的空雕、镂雕、堆雕应有尽有。纹饰多以缠枝莲、洋花为主体,并加饰夔龙、夔凤、鸳鸯、蝙蝠、八仙等纹样,组成各种符合圣意的寓意祥瑞、吉庆的图饰。

粉彩轧道瓷在乾隆后期均有仿制,但精美程度都不能和其相提并论。

近几年来,景德镇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吸收和消化粉彩轧道技艺,为有关文博单位复制了一批以假乱真的仿品,同时还不断创造、创新了许多款式新颖的轧道瓷。如礼赠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绿地粉彩轧道花鸟石榴尊,被收藏界誉为新一代“官窑”瓷。

洪宪瓷


民国初年(1916),袁世凯复辟称帝,定国号为“洪宪”。袁世凯在阴谋称帝时,亦仿效清朝制度,设御窑,派郭葆昌到景德镇监制“洪宪窑”。据史科记载,当时郭葆昌就制作了100件仿雍正、乾隆的珐琅彩和一批粉彩。因袁世凯居住的地方为中国南海的居仁堂,所以烧瓷款为红色纂书“居仁堂制”和“居仁堂”。由于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皇帝就一命呜呼,所烧“洪宪瓷”不多,留传下来的就更为稀少,成为了瓷器收藏家寻觅、收藏的目标。

六招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


1.古瓷纹饰、刀法自然流利

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作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4.釉上彩瓷一般达100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蛤蜊光”。

5.有的赝品采用在旧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其改头换面,冒充名贵品种。鉴别的方法是: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伤痕,如伤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的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很别扭。

6.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我国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来讲为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因此鉴别古瓷的金色,可以说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此外,古瓷的金色历久磨损变色,或仅留下痕迹,仿古瓷金色则艳丽耀眼。

古瓷鉴定


古瓷鉴定的主要内容

1、断代:即鉴别某件古瓷的相对烧造年代,又叫"分期断代"、"器物排队",古瓷中,多数器物上没有落年款,有的器物上落有年款的。前者首先是解决断代问题,后者有辨别真伪的问题和伪品的仿造年代问题。对景德镇古瓷的断定,一般要求按如下时代来区分:五代,宋朝早期、中期、晚期,元朝前半期、后半期,明朝与清朝要求按照帝王年号来分期。但按照帝王年号分期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决不意味着产品所具的特征是随着帝王的更换而变化的,而是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人们审美观和生活习惯的变化、陶工的一代代地更新而渐渐变化着的,是沿着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艺术发展常规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在断代时,掌握产品演变的总趋势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考古学上的广泛应用,近十多年来已使用了"烈释光(TL)法"测定古瓷的烧造年代,误差可达到10%以内,但这种方法往往要在器物上钻孔取出少量的标本,有损害器物。另外,对那些"后加彩"、"后烧款",或受到过暴晒、加热等干扰的器物,是不太适用的。在目前情况下采用目测仍是十分重要的,即是用科学仪器对古瓷断代推广了,也必须和人的实际鉴定经验相结合,正如医学上先进的诊断仪器不能完全代替医生的临床诊断一样。

2、断真伪:名窑产品影响其他窑口的生产,这是在商品生产中常见的事,如景德镇五代生产的"蟹壳"青釉瓷,在胎、釉、造型等方面都深受越窑青釉瓷的影响,但这并非仿古生产,从古瓷鉴定角度来说,是属于窑口的问题,不属断真伪的内容。断真伪是区分有意仿制前代产品的赝品。即把"仿古器"与"真器"识别出来。景德镇明朝成化御窑厂仿宋朝龙泉哥窑纹片瓷极似。正德时开始写"宣德年制"等寄托款,嘉靖、万历以来更盛。清朝雍正、乾隆仿古瓷的水平很高,唐英所督造的御窑厂,"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景德镇陶录》)。清末和民国,仿古生产有不少专门的小作坊,有的达到了乱真水平,此时的对外货易也几乎成了古董贸易了。解放以后,仿古瓷生产仍然是瓷业生产中的一部分。这样一来,致使传世的"古瓷"中赝品充斥,鱼目混珠。我们在古瓷鉴定时就要认真去做"去伪存真"的工作了。

3、断优劣:即鉴别古瓷的质量和价值。质量一一是指古瓷本身是否存在烧制时所造成的或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毛病,如变形、裂痕、冲口、阴黄、粘釉、磨釉、缩釉、剥釉、剥彩、脱彩、漏彩、补彩等。价值--是指某件古瓷的历史、科技、艺术方面的价值。历史价值是说该产品带有绝对的烧造年代或知道了相对的烧造年代,可作为断代的依据;能证明某一品种的创烧年代或衰落年代;能证实中外技艺交流或反映某一历史事实等。科技价值是说该产品能反映古代制瓷技艺发展进程和瓷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反映瓷业的革新、创造和高超的技艺等。艺术价值是看构成产品美的三个基本要素:瓷质、器型、装饰的艺术处理是否高,三者之间是否和谐统一,能否代表某时期的陶瓷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此外,国内外稀少的产品也往往是珍贵品。

4、断窑口:即鉴别产品的产地。唐代陆羽《茶经》,在品茶时同时评论了不同产瓷地区的茶碗,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是在古文献中较早以瓷产地来称道产品的窑口的名称也相随而生,随着瓷业的发展,窑口的命名方法也越来越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方法。

(1)以烧造地点来命名。如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江西吉州窑,景德镇湖田窑等,这种命名方法较为普遍。

(2)以某窑的主技者的姓氏来命名。如景德镇唐代的陶(玉)窑、霍(仲初)窑,明代的崔公窑、周(丹泉)窑,清代的郎(廷极)窑、年(希尧)窑、唐(英)窑等。

(3)按烧造年代来命名。如景德镇明代御窑通常分别叫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等。

(4)按产品的攸用者的身份来命名,如官窑、民窑、枢府窑等。所谓官窑,是生产专供朝廷和皇家使用(包括皇帝用来赏赐入贡国及使臣,或赏赐群臣、亲贵)的各种瓷器的窑,也称御窑。如北宋的汴京官御、南宋的杭州官窑,景德镇元代的"御土窑"、"枢府窑",明、清的御窑(又叫官窑、厂官窑)。所谓民窑,是为了满足国内外广大人民生活需要而生产民间用瓷的民营手工业作坊。据《陶雅》说:"民间所卖之瓷器厂人则谓之曰客货。凡所以别于官窑也。官窑之尤精者,命曰御窑。御窑也者,至尊之所御也,官窑也者,妃嫔以下之所得用者也。"

同时期的不同窑口产品,有差别明显的,亦有相近的,这需要我们去加以区分。产品的地方特色主要是因原料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断窑口主要是看产品的胎、釉特征,其次是看工艺、造型和装饰等诸因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