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器鉴别 > 导航 >

建盏的鉴赏与收藏

建盏的鉴赏与收藏

瓷器鉴别 瓷砖 陶瓷文化

2020-02-02

瓷器鉴别。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陶瓷茶具發展亦与时俱进。宋代是茶与器融合历史上的一个高峰,从王公贵族到坊间百姓斗茶成风,北宋的斗茶之风成就了中国八大名瓷之一的“黑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建盏”。建盏是黑瓷代表,产自建窑,因为产地为宋建州府建安县,因此被称为建盏。其始烧制于五代末,在宋时达到鼎盛,出品多为皇室御用,深受北宋宫廷皇室所钟爱。北宋名臣蔡襄在《茶录》中就有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即今建阳)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器型饱满,釉汁肥润乃建盏的基本特征。建盏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在高温中,釉面会产生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斑纹。鉴赏建盏首先要了解建盏的烧制流程。建盏的烧制要经过一系列工序,包括洗浆、沥浆、炼泥、手拉坯、晾坯、修坯、上釉、晾釉、烧窑、出窑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一个细节上操作有瑕疵都会影响建盏的整个品质。建盏烧制要求极高,过温盏型变形,温度不到则无法产生釉斑。因此,火是建盏制作中最难控制的环节。柴烧,只能用肉眼看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有时多扔几块木头,就会烧坏一窑的建盏。建盏的工艺特点表明,烧成一件完美作品,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废品和次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一些鉴赏建议:

一、建盏的胎土选择

建盏最大的特点就是表面神奇的斑纹。能够在烧制的过程中出现斑纹的首要条件就是胎土,建盏的胎土是从建窑附近的山里挖来的,含铁质多,能耐1300℃以上的高温,所以才能烧出建盏黑釉瓷独特的“铁胎”。鉴赏建盏,先看建盏的底胎。含铁量高的胎土耐高温性差,极易发生变形和开裂,所以建盏的胎土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颗粒较粗的石英石等耐高温的天然矿物。好建盏的胎,颜色接近深灰或者深褐色,且胎质较粗糙坚硬,敲打会有似金属碰撞之声,它的优点是胎质厚重,散热比较快,注入开水也不会觉得烫手。其炼制手法需要经过炼制和简单陈腐。由于含铁量高,所以烧制时易变形报废,这也是为什么喜欢研制建盏的陶艺家都要到建阳水吉去买胎土的缘由。

二、建盏的斑纹差异

建盏作为上等茶器,与生俱来有着它的独到之处。建盏的魅力取决于斑纹,而斑纹又是千变万化,无一相同的。其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油滴斑、曜变等。兔毫斑纹有长有短,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有隐有显,所以兔毫形状清晰不一,不同部位的斑纹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匀。兔毫盏的条纹形态以柔长为美,条纹的分布不稀不紧,丝丝相扣,条纹清晰可见且有三维立体效果,条纹从盏口延伸至盏底为最佳,但这点极难做到。油滴斑纹的形成是浮萍机理,釉面斑点是由许多小斑点拼合而成。小斑点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随机而遇靠在一起,组成许多形状不一的大斑点,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纹。好的油滴盏,析晶彻底,斑纹清晰可见,斑纹大小均匀,密布在釉层的表面,尤其是盏口位置能布满斑纹的为上品,且斑纹的三维立体感非常强烈。曜变斑纹则是建盏表面的花纹,各种不同斑纹的建盏的烧制难度也不同。建盏的斑纹变化受胎土、釉料、温度以及还原气氛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总之,釉面斑纹越奇特,烧制难度越大,收藏价值就越高。

三、建盏的品相界定

一个上好的建盏,一定要满足没有明显的变形,表面无开裂,气泡、针眼较少这几个条件,界定器型是否圆润可以从盏口用肉眼观察,界定是否畸形可以将建盏倒扣在表面平整的桌子上,看它和桌面的贴合度,如果可以左右晃动,则说明变形严重。而针眼开裂等也是可以用肉眼观察出来的。

四、建盏的幻彩效果

好的建盏能折射出不同色彩的光芒,在阳光或灯光下亦或是装进茶水后都能放射出不同的光芒。建盏的幻彩主要以金色银色蓝色为主,也有一些盏能焕发出多种色彩。乍看兔毫,低调黯淡,其貌不扬,但是细观会发现青黑的釉面光亮如墨玉,灵动的纹样或如兔毫。而盏上的纹样由窑火自然烧制而成,竟能成就这般奇迹,让把玩者不胜冥想,出自自然圣手,亦静亦动,大同之中各有特色。而像曜变、异毫之类的绝品,则只能期待窑神的恩赐了。

五、建盏的艺术美学表现形式

建盏的艺术美学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它除了日用功能、陈设审美、把玩品味,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制盏艺人本身的思想感悟。审美趋向,造型意识等,这些表现在精神世界方面的内容,决定了建盏的结构、风貌和基本风格,是其艺术表现形式的延伸和发展。每一件作品,都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是实用性与功能性的统一。在形象美、形态美、古朴美、典雅美、舒适美中,通过造型表达,通过创作感悟,通过使用怡人,通过收藏悦情,通过品玩者贯通而达到一种新境界。

收藏建盏,一个大的原则是尽量收集宋代老盏,鉴定老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釉面和陶土。仿古建盏釉面大多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质浸泡者则釉面呆板晦涩,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感。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较细腻,胎体表面平整光滑且较薄,手感较轻飘。其次,仿品大多不见冰裂纹,也有人为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产生的冰裂纹,但裂纹较粗。第三,仿品若用手指轻轻弹击,发出的声音较清脆;而宋代老盏发出的声音较深沉。第四,底足刻“供御”“进盏”是在入窑之前,烧后未必是优品,这类铭文不能作为判断珍品的充分条件。建盏碗口的金扣、银扣也不能作为评价品位的依据,因为民窑众多,谁都可以给自己的盏镶金戴银,而往往这些作品盏口有缺陷。所以珍品只能通过比较产生。如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有魅力一样,往往一枚宋代老盏即便你对它知之甚少,只需静心屏气就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

建盏集天地灵气于一体,融雅玩、实用于一身;在火的锤炼中,与天合其德,与地合其性,与人合其情;一把好盏,承载着岁月的变迁,表达着制盏者的心声,流淌着鉴赏者的酸甜,表达着建盏文化的精华。

扩展阅读

建盏:一带一路的高贵使者


建盏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实用功能不仅令国人叹为观止,成为宋代社会的特殊文化载体,而且,它还伴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军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风靡海外,成为“一带一路”高贵的使者。

早在宋元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量外销海外。特别是南宋时期,朝廷鼓励出口,同时,为防止钱币外流,规定换取外货不得使用金银铜钱,而以瓷器绢帛为代价兑换,因而瓷器外销出口量很大。早在镰仓幕府时代(公元1192—1333年),日本的僧侣们来到浙江天目山学佛,回国时就带走了一批建窑建盏。因此,日本人故称“天目瓷”。伴随着中国茶道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建盏愈来愈受到日本各界的青睐。1976年,在韩国新安海域发现一艘从宁波出发的元代沉船。船内出水的物品中,发现有大量的建窑建盏。据《高丽图经》载:宋代末年,中国商人频繁到朝鲜经商,除去带上武夷山的茗茶外,也带去了大量上等的茶具建盏。

建盏的外销既有陆路,也有水路。宋元时期,福建的泉州、福州等港口均从海运将建盏出口到伊朗、埃及等西亚、北非和中欧等国家。泉州港当时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号称“东方的威尼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站。2007年4月,“南海一号”沉船从广东阳江一带打捞出水的文物中发现了大量的黑釉建盏。为此,笔者作了专题报道。

是何原因使建窑黑釉瓷会惊现在“南海一号”沉船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电话采访了原中国陶瓷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历史系叶文程教授。他多次带领厦大考古系学生到建窑遗址调研,可以说叶文程教授是研究建窑建盏的权威。他说:“在‘南海一号’沉船上发现有建窑黑釉盏,并不奇怪。前不久在‘华光礁一号’宋代沉船上探挖出的古瓷器里也有建窑黑釉瓷器。前些年,在韩国西南木浦市海域发现的一艘元代沉船,在千余件瓷器中,建盏就有117件,最引人注目。”他还说:“宋、元时期,不少商船满载着各种精美瓷器从泉州出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往东南亚,非洲,乃至古罗马帝国的市场上交易。作为黑釉瓷代表的建窑系以其状如兔毫、油滴、鹧鸪斑纹的建盏自然倍受客商的青睐。因此,迄今为止,在菲律宾、印度、马来半岛,埃及的珍宝市场上,发现有建盏就是明证。”

建盏的黑色魅力不仅使日本、高丽人叹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同样格外垂青这块小小的黑盏。

那是在1935年6月的一天,在芦花坪建窑遗址上,出现了一位蓝眼睛高鼻梁白皮肤的外来者,当地农民看到他倘佯在一片废弃的,年代久远的瓷片堆积层上,他逐一拾起一片片发出紫色光芒的,斑纹呈现出兔毛状的残片仔细端详时,只见他的双眼发出惊喜的蓝光。他高喊道:“喏!这就是我千寻万遍所要寻找的‘天目盏’!”这位外来者就是时任美国驻中国福州海关官员的詹姆斯·马歇尔·普拉曼。

他曾到福州古董市场购得一件黑釉盏。他看到栩栩如生状似兔毫的茶盏,在艳阳下随着不同角度发出神秘的光晕,便爱不释手。经多方了解,他记住了产地在水吉一带的建窑建盏。但当时战乱,无法前行。两年后,他好不容易辗转到南平,经建瓯,来到水吉后井。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他走遍建窑遗址方圆十余万平米的四座山头,用自带的锉刀小铲,小心翼翼地挖掘出不少残碗、匣钵、垫饼及带有各式各样斑纹的残片。此外,他还雇请来7名农民帮助挖掘,当每挖到一块较为完整瓷器,他便欣喜若狂。次日,他付出高价,雇来4人用扁担挑着整整装满8箩筐的瓷件,得意洋洋地雇船水运出山。

回国后,普拉曼将建窑带回的建盏写成《建盏研究》,并发表在1935年10月26日《伦敦最新新闻插图》上,轰动一时,让他成为第一个发现建盏真正来源的西方人。而今,普拉曼带回大量的建盏考古实物珍藏在密歇根大学博物馆,吸引来全球众多的收藏家和游客。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盏经过无数次的历练,终于涅槃重生。近年来,随着一批建盏技艺传承人的涌现,建盏以其绚丽夺目的身影,作为高贵的使者重新出现在“一带一路”上。

据报载:“建阳叶兴旺、叶兴勇兄弟烧制的银油滴建盏作为南平市代表团的礼物送给意大利普拉托副市长simonefaggi”;“2016年2月29日,建阳廖设生师傅烧制的一只12厘米束口油滴盏作为珍贵礼物,馈赠给了斯里兰卡总统maitiripalasirisena。这是建盏首次赠送给外国元首”;“2016年3月3日下午,黄祥元‘贡御隆’束口七彩异变建盏被世界佛教青年僧伽会作为珍贵礼物,馈赠给南非总统祖马。”

尤其是早在2015年底,建阳建盏工艺大师黄美金父子接到迄今在世界上收藏陶瓷珍品最多的世界级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邀请函,欲将“曜变金油滴”建盏永久收藏。为增进中英两国之间友谊,扩大建盏在世界的知名度,2015年11月13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英国期间,黄美金、黄文勇父子来到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时,受到博物馆亚洲部高级研究员、中国藏品部主任刘明倩女士(mingwilson)的热情接待。当她接过金光闪闪的金油滴建盏时,爱不释手,连称:“这是来自东方的国宝!”刘明倩女士说:“来自此类建窑仿古精品金油滴瓷器,还是首次入馆珍藏。”

次日,闻悉金油滴建盏被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大英博物馆中国陶瓷馆馆长杰西卡女士迫切希望能将此珍贵瓷器馆内收藏。在香港著名收藏家严崇庆先生热心斡旋下,黄美金父子慷慨应允,将随身带来的两件口径12厘米撇口金油滴建盏赠给该馆。当这位有着研究中国陶瓷30年经历的大英博物馆中国陶瓷馆馆长、东方部资深研究员杰西卡女士接过两块金盏,惊喜万分,连称:“中国制造的瓷器非常精美!它将与先前留在馆内的中国古瓷器,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

之后,黄美金激动地对笔者说:“此次英国之行并践约,使仿古建盏首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落户两家世界顶级博物馆,非常不易!对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意义深远。感到能以一己之力为国家添彩、为民族争光,深感荣幸!”

陶瓷文化鉴赏-青白釉盏托(宋)


北宋青白釉盏托

规格:高14.6cm瓷都江西景德镇设窑烧瓷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在东郊胜梅亭(杨梅亭)、石虎湾(白虎湾)、黄泥头一带生产青瓷、白瓷;宋代在湖田、湘湖烧制青白瓷和少量白瓷。青白釉瓷器由于含钙量高,在1300℃高温下烧制时,釉流动性大,遇有花纹等凹凸处便聚积较厚,这样,使整器釉面厚薄不一,薄处显白,厚处略深,总体效果浓淡相间,莹润似玉,十分优雅。以此制作茶具,无论杯、碗、盏托,都有一种淡雅的韵致。盏托又称茶船、茶托(茶拓),是承托茶盏以防烫手的用具。据《唐语林》记载,此物始于“建中(唐德宗年号)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手”,而用蜡来固定杯子。后人乃将茶托中部做成环状,即成盏托。事实上,盏托在东晋时已出现,宋、辽时样式繁多,托口显著增高。

紫砂与文人一如壶与盏,有紫砂的地方就有文人


紫砂与文人的关系剪不断理不清,缠缠绵绵,有诗的地方就有紫砂,有紫砂的地方就有文人。文人小聚一壶两盏,快意人生,谈古论今。生的意义,在此刻化为缕缕幽香透过紫砂,化为凤蝶。

紫砂壶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因它使看似简单的泡茶饮茶多了几分特别的韵味,同时也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之美感。每每和朋友们聊天畅谈时,泡上一壶好茶,相聚的时光更添滋味,紫砂也成人们情感的纽带,好的紫砂壶能与人同存在一起同乐共娱,它能为人解人间之烦恼。紫砂壶有活气,这与中国的文化和文人不可分割,文人们为紫砂壶注入了生命。

广为人知的紫砂壶经典“曼生十八式”,“曼生十八式”虽有名,但真正知其十八式为何的人恐怕少之又少。陈曼生本人并不会制壶,因其人在溧阳当官,好紫砂,就请了制壶高手到家探讨壶艺,他又是书画篆刻高手,对壶型有独特的见解,于是他便自己画出了壶型,制壶人按图制作出茶壶,同时在壶身上作书绘画,使其更为生动,最终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壶艺世界。现在曼生壶存留世上的很少,人们将一些好的器型也充入十八式之中,使十八式越发有了完整之感。

紫砂壶: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与青睐


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它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邵友兰,清道光年间人,是当时的制壶名家之一。也是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辈人。邵友兰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致,质坚如玉为一绝”。所用印章有椭圆式带边纹的“阳羡邵友兰制”,还有带边的方章“友兰秘制”,小印楷书“友兰”二字,铭刻一般署名“二泉”所作。由于紫砂艺人的印章材料坚固,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终生都在使用,因此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紫砂壶作者的一个直接依据。

1950年至1960年的宜兴紫砂壶,是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品种,这个时期的紫砂工艺,可以说是紫砂制造工艺能够流传至今、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历经战乱的宜兴紫砂从业者仅存五十多人,而制壶的老艺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老艺人组织起了合作社,恢复了紫砂壶的生产。这个时期出现了朱可心、王寅春、蒋蓉、顾景舟、吴云根、裴石民等一批壶艺大师,这些大师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质优良,工艺规范,受到了茶壶具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与青睐。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这是宜兴历代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所创造的。清末时期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不论圆、腰圆、四方、六面、侧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随意制作。同时还为造型的平面变化提供条件,这就形成紫砂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壶盖的制作最能显示出其工艺技术水平。圆形壶盖能通转而不滞,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也没有落帽忧;六方壶盖,无论从任何角度盖上,均能吻合得天衣无缝。所有这些独特的高难度的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