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鉴别洪宪年制瓷器 > 导航 >

洪宪瓷辨伪不能只认“款” 应多分析其工艺

洪宪瓷辨伪不能只认“款” 应多分析其工艺

鉴别洪宪年制瓷器 瓷砖工艺 瓷砖多厚

2021-04-01

鉴别洪宪年制瓷器。

梁先生:最近看到了很多卖洪宪瓷的,请问洪宪瓷的落款到底应该是“居仁堂制”、“洪宪年制”还是“洪宪御制”?

天津文物博物馆学会张志华介绍:这三种落款都可以。所谓的“居仁堂制”是因为当时袁世凯的住所在居仁堂,所以底下有这个落款的都是特供给袁世凯的。而其他的洪宪年制或者御制,则是在袁世凯的八十三天短命政权结束后,由于洪宪瓷受到重视开始走俏,所以景德镇工匠为了生计加制的。虽然并非特供给袁世凯,但是从工艺上讲还是有很多精品的,而且也与“居仁堂制”并无太大差异,也是民国瓷器的优秀艺术品。所以并非某种落款的就一定是真的,或者是假的,落款并非是判断洪宪瓷的主要依据。

判断洪宪瓷要看一件瓷器的器形、工艺、绘图是否符合。洪宪瓷都是粉彩和珐琅彩,其中珐琅彩是以前清宫造办处引进的西洋珐琅料,在白瓷上作画后入炉烧制而成,后又加入了适量色素,因此不同于其他瓷器,是洪宪瓷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特征。后期的劣质仿冒,釉色有红有蓝,与精美的洪宪瓷差别很大。

综上所述,判断洪宪瓷的真伪不要只凭落款,应多分析其工艺,从鉴赏艺术品的角度出发才是正确的。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瓷器款字如何辨伪


瓷器

瓷器有款字据说始于宋代。宋瓷有“内府”二字者,其书法大致相类于“大观”钱,偶尔有“政和年造”款字。元瓷惟官窑有“枢府”二字款识,民窑底有字者极少。明瓷款字花样甚多。明代官窑瓷款多用“某某年造”字样,也有用“制”字者。清瓷概用“制”字,用“造”字者极罕见。这些应是最基本的款字常识。

(据陶瓷收藏网)

清代道光至光绪初年,瓷器款字作伪的手法还不甚高明,因而较易识破。这些瓷器伪款有一基本特点,就是爱挑拣历史上稀见年号来作伪。三十年代,文物艺术品市场有一种仿越窑瓷,器底伪刻“太平戊寅”(258,三国吴会稽王孙亮年号)款字,以售伪。那时被用来作伪的较为有名的年代款字,有伪托“淳化”(990-994,北宋太宗年号)、“淳熙”(1174-1189,南宋孝宗年号)的仿磁州瓷。此外,一些历史上短命王朝或者皇帝的年号,更是作伪者追逐的目标。例如明代的“建文”(1399-1402,明惠帝年号,仅四年)、“洪熙”(1425,明仁宗年号,仅一年)、“泰昌”(1620,明光宗年号,仅一年)等,这些伪托款字瓷器不但当时甚嚣尘上,而且至今流毒甚广。上世纪80年代初,伦敦拍卖市场上一件款字“建文”瓷器收藏品,经瓷器鉴定行家鉴别,即为上世纪30年代的伪托之品。

有人认为,款字作伪自清同治光绪以迄民国,简直是满坑满谷防不胜防。尤其是光绪以来,无论清康熙雍正乾隆以致上溯整个明代的瓷器款字无不有伪冒者。一些鉴定者想藉瓷器绘画来辨其真伪,但是这些仿制品之绘画,有的精致到足以乱真的程度;另一些人则欲从瓷质方面进行辨伪,而伪品中瓷质之精者也能达到鱼目混珠的程度。所以有专家认为,对这些仿制品,能够加以辨伪的手段十分有限,仅能从瓷器胎釉上作一些考察。但是若非极细心的鉴定高手,也未必能够鉴别出来。因为精于制伪者,所制必有一二特点与原物相同之处,鉴定者稍不留意,就会为这伪造的一二特征所迷惑,误以为真品。殊不知此伪器另有一些明显的作伪处,竟至视而不见。可见瓷器款字辨伪确乎难矣。

龙泉瓷如何辨伪


说起我国老窑瓷器,人们往往首推宋时五大名窑,即汝官钧定哥。起始于北宋的龙泉青瓷,似乎品级要低一等。其实,优质的龙泉古瓷,从古至今,历来受到收藏家的青睐。

龙泉窑位于浙江南部龙泉地区,与福建毗邻。汉代开始,已经有瓷窑,但真正让世人认可的是北宋时的青瓷。龙泉瓷是以地域而命名,以后便相沿袭。

龙泉窑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的龙泉窑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称绝一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此后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喜好,商家纷纷对龙泉窑的产品进行仿烧。

在国内,景德镇仿烧龙泉窑产品延续的时间最长,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凭借着雄厚的烧瓷技艺,仿烧器物品种丰富。其最大的特点不是对龙泉窑产品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础上,对器物的品种和造型加以创新。

清末民初之时,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集青瓷,其后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与此同时,龙泉当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风大盛,一批民间制瓷艺人纷纷加入此行。清光绪、宣统年间,孙坑范祖绐、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时,至民国初期,县城廖献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几可乱真。

1956年,龙泉瓷厂恢复生产。浙江博物馆收藏了一批解放后烧制仿龙泉窑的产品,主要是根据南宋龙泉窑器物形制,如:双鱼洗、鬲式炉、牡丹纹大瓶等器物,但仿制得不刻意。

20世纪80年代始,一些龙泉大型瓷厂以仿古工艺品的形式大批量生产龙泉窑青瓷。

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兴起,为获取高额利润,各种文物作假应运而生。龙泉窑青瓷的作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

1.器型

仿烧往往选每个时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如北宋的执壶、五管瓶,南宋的莲瓣碗、凤耳瓶、鬲式炉、元代的牡丹纹大瓶、刻花大盘、各式香炉等器物。仿品很少是对照真品的实物进行仿烧,因此造型上线条呆板,缺乏神韵,颈肩部的转折十分生硬,足端部过于整齐,器型比例失调,器物形制的规格和尺寸也不够规范。

2.胎釉

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

对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烧,一般釉料不用化学配方,而沿用传统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选择地加入植物草木灰,尽管釉的质感非常像,但缺乏内敛的厚实感,往往浮光隐现。

明代龙泉窑豆青和深绿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现代仿制较容易掌握的,这类产品需仔细辨别。作伪器物一个重要工序,就是对器物釉表面进行去光处理,主要采用强酸溶液腐蚀、土埋及一些工业技术上的打磨。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经过作旧处理的器表损伤,在高倍显微镜下表现出的不同显像,作了归纳和总结,提高了对古陶瓷辨伪的科学水平。

3.纹饰

龙泉窑产品的伪品的刻划纹样,不如真品线条的婉转流畅。贴花工艺的纹饰,不像真品的生动自然。露胎是元代龙泉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元代龙泉窑特有的葱绿釉色和露胎赭红色的相衬,伪品对这类产品的仿烧,提供了识别点。

4.装烧方法

装烧技术在龙泉窑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垫烧的工具上,归结起来不外乎垫圈和垫饼两类,但不同时代在圈足上所垫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时代不同的烧造痕迹。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产品的“铁足”、“朱砂足”往往是不规则的。元代垫圈痕迹、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显露出“火石红”。龙泉窑早期的产品,十分完整的少见,多少留有些残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伪者往往采用“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或沾粘窑渣的手法来蒙人。

说收藏:鉴定古陶瓷不能只认某特征,仿品可能也有


火石红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垫烧痕迹。旧时在没有火柴的年代,人们取火是使用火镰敲击火石,用所产生的火星来点燃火绒。火石是一种石英岩,表面常常附有一种铁红色的皮壳。古瓷露胎处表面经常会形成类似的斑晕,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其为火石红斑。

瓷器底部的火石红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火石红斑成了鉴定元代青花瓷的一大标准,然而现在的原料和烧成方法都与元代发生了变化。首先元代烧瓷用的“麻仓土”已经枯竭,当代瓷土含铁量普遍较低。其次现在也不用老土做垫饼了,更不会用湿饼垫瓷坯,使用的是更加简便的方法,通过撒氧化铝粉或石英砂来代替垫饼。这种材料对古人来说很难获取,但对掌握现代加工机械的人来说,易如反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景德镇陶瓷仿制者就开始琢磨怎样烧出带有火石红斑的仿品来。尽管如此,仿品与真品之间还是存在明显差异。仿品只是表面功夫,真品是由内而外自然形成的,除颜色差异外,色彩分布也有规律可循。

蚯蚓走泥纹是钧窑器在烧成中形成的特有现象,有许多文章都提到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弄不清楚蚯蚓走泥纹是怎样形成的,把它看得十分神秘,甚至认为今人无法仿制并作为鉴定真假钧窑的标准。其后被一些人奉为圣旨,推而广之,认为所有古代钧窑真品都有蚯蚓走泥纹,没有者均为仿品。诸不知蚯蚓走泥纹仅出现在河南禹州八卦洞古窑址的所谓官钧器上,除此之外,包括元代钧窑在内都未见有蚯蚓走泥纹,与此相反,现代仿品上的蚯蚓走泥纹要远多于古代真品。

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关键是素烧。就钧瓷而言,古代除八卦洞产品进行素烧外,其余产品都是生坯上釉,一次烧成。生坯上釉需要工匠掌握高超的施釉技巧。一是要动作敏捷,不能拖泥带水,否则就会因吸水过多造成坯体坍塌变形。二是坯体在施釉前要保持一定湿度,过湿过干都不行,过湿会降低坯体吸水率,使坯体变形或釉层过薄,过干会使坯体遇水后产生风化爆裂。要知道钧窑属厚釉产品,釉面在干燥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龟裂,特别是经过素烧的陶胎,如果釉料过细或过厚都不行,蚯蚓走泥纹就是因釉面龟裂而产生的。

在经过素烧的陶胎上施釉,很容易出现龟裂现象,为了使釉面保持完好,工匠们会在入窑前用毛刷蘸水刷涂釉面,使龟裂的釉面重新愈合,故宫博物院所藏官钧瓷器釉面上的刷痕就是这样来的。釉面上的龟裂纹经过刷涂只是暂时看不见了,入窑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龟裂纹又会重新出现,当窑温达到1100°C后,釉面开始熔融将龟裂纹再次愈合。如果是龙泉瓷器那种透明釉或半透明釉产品,愈合后的龟裂纹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钧窑属乳浊釉,龟裂部位与釉面会产生色差,人们称其为蚯蚓走泥纹。

在当代人眼里,蚯蚓走泥纹原本是一种釉病现象,但在古代文人眼中它却是优点和特色,属于一种自然窑变现象,能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并化腐朽为神奇,反而成为不可多得的欣赏点。这说明古人比起现代人,更加了解陶瓷艺术的真谛所在,他们不把人为装饰作为陶瓷艺术的最高境界,反而将人力不可及的窑变现象作为陶瓷艺术应当追求的最高标准。元代以来,人们开始把陶瓷彩绘艺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清代康、雍、乾三朝达到顶峰。彩绘瓷器被不懂陶瓷艺术真谛的西方人爱不释手,反过来它又始终主导着近现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清代晚期浅绛瓷的出现,终于把这门艺术领进了死胡同,迫使它与书画艺术合流。

仿古瓷色辨伪


瓷器仿古之风颇烈且流长而源远。

据说早在宋代,即有人模仿制作当时五大名窑瓷器。明清时,更有专仿宋代

名窑的名瓷器出现。晚清以迄民国,历史上诸般名瓷更成了仿制者追逐的目标。

瓷器辨伪也就成了一种专门学问。这里仅就瓷器色彩方面的辨伪作一简述。

红色红为最难仿之色。光绪初中叶所仿者,只是薄施淡抹而已。民国时,则

无论大红、深红,以及胭脂红、豇豆红等难仿效之色,都无一不有仿制者。而且

所仿亦往往能达到六七成真。虽专家亦往往被其所欺。这类瓷器,色泽尽管可以

炫人,但行家里手则可从瓷质、瓷胎细加辨识,终可寻找出其中与真器不类之处

来。

绿色绿色之难仿更胜于红色。纯色釉中的绿色者则颇足乱真,但细察亦可见

其色仍乏深黝之致。至于仿康熙彩之硬绿,就更难形似,其釉色常常混而不清,

或者发黑,或者发黄;这是因为掺入有洋料之故。所以,凡是新仿制者,其有硬

绿处,莫不用砣去光,以掩其痕迹。这也往往成了辨伪之一要害。

紫色紫色也是最难仿之色。釉薄则色淡,厚则发混。而且,新仿制者,其色

往往紫中发红,或紫中发黑;这是因为由其它色配合而成的原故,与旧瓷之紫比

较起来,则一眼能见其差别。

黄色黄色之新仿制者,其色均匀,足以乱真。但是也有毛病,就是色泽过鲜。

假若是深黄,则釉色亦略显混浊,与天然之金珀黄光润透亮迥然不同;至于蛋黄

色,与旧者相比较,也能看出其差别。

蓝色蓝色是历来仿旧中最有成效者。光绪中,仿蓝瓷或蓝而带黑,或蓝而带

灰,都不难于判断。民国时,仿制康熙蓝工艺水平竟达十之七八,以致足以乱真。

对此辨识的办法,则只有从瓷器的胎质以及所绘画面加以辨别了。

白色白色是最难辨识的色彩。大概说来,新仿制者,其釉色近糠,火气十足,

要想像旧瓷那样的莹润美质,是很不容易的了。有人认为可以从白瓷的发青发黄

之点判断其年代,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尤其民国时新仿制的白瓷,其光致之极,

几乎与乾隆时所制一样。但在瓷器鉴赏家眼里,则能见出其细微差异:一则光由

内发,一则光由外铄,两者相去终为太远也。

黑色黑色瓷新制与旧制终难相混。旧瓷黑釉与彩浑成一片,新瓷之黑不但显

得浮光泛然,而且仔细辨认,即可见出釉与彩之间杂有明显痕迹,不能水乳交融。

瓷器制伪与辨伪的方法都很多,以上仅就瓷色方面作一简单介绍。

“毛瓷”收藏与辨伪


1996年12月14日,毛主席用瓷在北京太平洋拍卖有限公司首次亮相,68件主席用瓷瞬间拍卖一空,总成交870万元人民币,平均每件12.2万元。“毛瓷”的珍贵开始为世人所知。据说,1996年文莱王室曾欲以550万美元的价格向一位中国收藏家购买300件毛主席用瓷,平均每件15万元人民币,但最终还是遭到这位收藏家的拒绝。

中国的收藏家有个习惯,都希望自己的收藏品能成套。实际上收藏“毛瓷”是很难成套的。一套完整的“毛瓷”有多少件,所包括的那些品种数量各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连“毛瓷”的作者们都说不清楚,一人一种说法,也无记录可考。当年陶研所送交中央瓷器的出库单据和资料绝大部分已丢失。目前所说的“套”都是商家为了销售需要编造出的谎言。

在市场上,假“毛瓷”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用轻工部陶研所历年来生产的其他陶瓷产品冒充“毛瓷”产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7801”冒充“7501”。

鉴定:“7501”画工严谨、细腻,“7801”画工粗糙,而且两者画法也有所不同,以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叉,“7501”向上收笔,“7801”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

第二,利用制作“7501”时剩余白瓷胎进行“后加彩”。此种赝品均为釉上彩产品。

鉴定:这类瓷器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质量缺陷者,如黑点(铁点)、针孔、缩釉等。有的赝品为掩盖瓷胎上的质量缺陷,在彩绘过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图案等进行遮盖,必须仔细观察方能看得出。

第三,私窑新仿品。一些私营陶瓷厂垂涎于“毛瓷”的惊人售价和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积极网罗人才研制仿品。

鉴定:这些新仿毛瓷的制作水平与真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胎质、造型、色彩以及画工还不及“7801”,明眼人一看便知。

背/景/资/料 揭开“醴瓷”的神秘面纱

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广东潮州、浙江龙泉、江苏宜兴等处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瓷器产地地。至清朝末年,全国瓷业生产兴旺发达,景德镇窑、德化窑与醴陵窑并称南方三大名窑。其中湖南醴陵的实用瓷价格十分低廉,但因产量少,长期以来只供国宾用品,未为收藏者所熟悉。

传奇身世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工程竣工,在旧金山举行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湖南醴陵釉下彩瓷器,因瓷质细腻、画工精美获得最高金牌奖。1905年,清政府拨库银18000两,派熊希龄等人在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匠师在传统青花装饰的基础上,创造出今天名扬于世的“釉下五彩”瓷。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文革瓷”因造型和风格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独具魅力,而“主席用瓷”无疑是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代表。1974年,醴陵为毛泽东特制了一批瓷器,然后就没有再造了,这就是后来称作“毛瓷”珍品中的一部分。经瓷器专家鉴定,该批薄胎釉下双面五彩花卉瓷器晶莹剔透,似玉泥嫩肌般温润可人,各项指标皆展示出醴陵瓷的独特神韵和成就。醴陵在民间就有“红色官窑”之称,几代国家领导人对醴陵瓷的偏爱更令它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也大大提升了其价值。

据估计,全国醴陵“官窑瓷”收藏品不超过400件,“毛瓷”绝大部分收藏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南海丰泽园等处,流落于民间的不足200件。

走入民间1974年制作毛瓷时剩下了最后4吨未被使用的高岭土,封存了30年之久,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红色瓷典”中被特批使用。这批醴陵瓷器集中了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进行创作,制成品率仅为10%(烧制了2万套才遴选出这2004套精品),极为珍贵。专家估计每套价值达到3万元以上。

广州市的收藏专家指出,瓷器的价格上升不但和产地、工艺与珍稀程度息息相关,而且也和社会情趣有关。艺术珍瓷在市场上的地位在于迎合了高端人群的需求,这些人群因为其身份地位的特殊而有得到珍瓷的可能与需要,在投资、购买、收藏与拍卖的过程中,珍瓷的价格具备了很大的上升空间。

北宋定瓷的辨伪


定瓷是以工艺闻名天下的,它的印花和刻花技艺开创了北方装饰工艺的先河。它的造型独特,技艺精湛,装饰题材丰富,因而深受收藏家们的喜爱,所以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仿品,一般可以从造型、釉色、装饰花纹和底足等几个方面来鉴别。

定瓷作为北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白瓷,是其他陶瓷无法效仿的。因此在辨别定瓷的真伪时,首先看它的造型,真品

定瓷是以工艺闻名天下的,它的印花和刻花技艺开创了北方装饰工艺的先河。它的造型独特,技艺精湛,装饰题材丰富,因而深受收藏家们的喜爱,所以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仿品,一般可以从造型、釉色、装饰花纹和底足等几个方面来鉴别。

定瓷作为北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白瓷,是其他陶瓷无法效仿的。因此在辨别定瓷的真伪时,首先看它的造型,真品的造型端庄典雅,线条自然流畅,而仿品的造型一般比较拘谨。第二,从釉色来说,定窑白瓷是白中泛黄,白中泛青,仿品的釉色过于白,给人一种煞白的感觉;第三从装饰花纹来看,定瓷有刻花、印花等多种工艺,它的花纹十分清晰,而仿品的装饰工艺简单,尤其印花的效果十分拙扑;最后从底足的处理方法来看,定窑白瓷的底足不是很规整,底釉也不是很均匀,一般有漏釉的痕迹,而仿品的低足比较光滑,底釉比较均匀。

“毛瓷”收藏及其辨伪


迄今为止,市场炒作过的毛泽东相关文物中,影响大、价位高、最神秘的莫过于“毛瓷”。只是因为没有官方的正式版本,这才给民间传说有了想象的空间。1996年12月14日,毛主席用瓷在北京太平洋拍卖有限公司首次亮相,68件主席用瓷瞬间拍卖一空,总成交870万元人民币,平均每件12.2万元。“毛瓷”的珍贵开始为世人所知。据说,1996年文莱王室曾欲以550万美元的价格向一位中国收藏家购买300件毛主席用瓷,平均每件15万元人民币,但最终还是遭到这位收藏家的拒绝。

中国的收藏家有个习惯,都希望自己的收藏品能成套。实际上收藏“毛瓷”是很难成套的。一套完整的“毛瓷”有多少件,所包括的那些品种数量各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连“毛瓷”的作者们都说不清楚,一人一种说法,也无记录可考。当年陶研所送交中央瓷器的出库单据和资料绝大部分已丢失。目前所说的“套”都是商家为了销售需要编造出的谎言。

在市场上,假“毛瓷”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用轻工部陶研所历年来生产的其他陶瓷产品冒充“毛瓷”产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7801”冒充“7501”。“7501”画工严谨、细腻,“7801”画工粗糙,而且两者画法也有所不同,以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杈,“7501”向上收笔,“7801”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

第二,利用制作“7501”时剩余白瓷胎进行“后加彩”。此种赝品均为釉上彩产品。这类瓷器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质量缺陷,如黑点(铁点)、针孔、缩釉等。有的赝品为掩盖瓷胎上的质量缺陷,在彩绘过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图案等进行遮盖,必须仔细观察方能看得出。

第三,私窑新仿品。一些私营陶瓷厂垂涎于“毛瓷”的惊人售价和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积极网罗人才研制仿品。这些新仿“毛瓷”的制作水平与真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胎质、造型、色彩以及画工还不及“7801”,明眼人一看便知。

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广东潮州、浙江龙泉、江苏宜兴等处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瓷器产地。至清朝末年,全国瓷业生产兴旺发达,景德镇窑、德化窑与醴陵窑并称南方三大名窑。其中湖南醴陵的实用瓷价格十分低廉,但因产量少,长期以来只供国宾用品,未为收藏者所熟悉。

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工程竣工,在旧金山举行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湖南醴陵釉下彩瓷器,因瓷质细腻、画工精美获得最高金牌奖。1905年,清政府拨库银18000两,派熊希龄等人在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匠师在传统青花装饰的基础上,创造出今天名扬于世的“釉下五彩”瓷。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文革瓷”因造型和风格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独具魅力,而“主席用瓷”无疑是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代表。1974年,醴陵为毛泽东特制了一批瓷器,然后就没有再造了,这就是后来称作“毛瓷”珍品中的一部分。经瓷器专家鉴定,该批薄胎釉下双面五彩花卉瓷器晶莹剔透,似玉泥嫩肌般温润可人,各项指标皆展示出醴陵瓷的独特神韵和成就。醴陵在民间就有“红色官窑”之称,几代国家领导人对醴陵瓷的偏爱更令它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也大大提升了其价值。据估计,全国醴陵“官窑瓷”收藏品不超过400件,“毛瓷”绝大部分收藏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南海丰泽园等处,流落于民间的不足200件。

砖瓦辨伪


我国古代建筑房屋,最初是用夹版筑土成墙的版筑技术。以后又发展到使用土坯垒砌,称为“甓”。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考察,殷代还没有发现瓦,屋顶用茅草遮盖,据推测,瓦在周代已经产生,但多用于贵族的屋舍,一般人的住室仍用草顶,所以古人常说“茅茨不剪”、“茅茨土阶”。砖的发明比瓦要晚,战国遗址中曾发现过空心砖,但用于墓室。《诗·陈风·防有鹊巢》中说“中唐有瓷”,意思是说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的路是用砖砌的。甓,旧释“瓴甋”,即砖,用砖砌墙是比较晚的事了。

一、砖

一般建筑用砖,是素面的。汉代烧砖,由于其火候高,砖质坚硬如铁,常用作砚材,成为古玩。砌在墓室中的砖,多有画像和文字,一向为收藏家所重视,秦汉砖更为珍贵,有所谓“秦砖汉瓦”之说。砖刻文字,在考证历史和书法艺术上,有其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画像砖,则是十分宝贵的艺术珍藏品。画像砖有的是用雕刻好的模型印制的,也有直接在砖上雕刻的,有的还加施色彩。至东汉和六朝时期,随着厚葬之风和砖式墓的流行,获得更大发展,其形式也从秦汉的一砖一画,发展为六朝的大型砖印壁画。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影响日远,画像砖开始被大量应用于佛教石窟、寺院。各个时代的画像砖,在制造工艺、雕刻技法、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上都有着鲜明的特征。秦汉时期,多为雕刻砖,表现手法一般用大块大面的浮雕,块面圆厚,古朴简练,粗放而富于动感,砖体坚劲如铁,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六朝开始,画像砖开始用模制批量生产。唐代经济文化获得全面发展,佛教艺术发展到空前规模,制砖工艺也达到历史最高峰,不仅画像砖种类多,数量多,而且工艺也完全成熟,形状规范,火候适中,质地坚硬,砖面有一定的光泽。艺术风格写实写意并行,纹饰多有佛教艺术题材,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华美璀灿。雕刻技法成熟,纹样精致,广泛采用线雕,线条均匀,曲折回环,自由舒展。这种线面结合的技法,使主要部分鲜明突出,人物、花卉形象生动。唐代以后,画像砖逐渐衰落。洞窟中窟顶、甬道顶遍绘连续性团花,整体图案艺术形成严整、匀齐、庄严的艺术风格,但由于刻意追求装饰效果,纹样繁缛,题材雷同,往往给人以单调、呆板图案化的感觉,缺乏艺术性。宋代的龙、凤砖,画面主要施用粗细不同、宛转自如的凸线,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造型栩栩如生。清代画像砖,有的在烧成的砖上直接施以平面阳刻浮雕,或者再用墨线勾绘,以表现细部特征,造型粗放豪迈。画像砖是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高度结合的珍品,是研究我国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