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仕女瓷器 > 导航 >

欧洲瓷盘诉说化蝶故事 西洋人把玩仕女图马克杯

欧洲瓷盘诉说化蝶故事 西洋人把玩仕女图马克杯

古代仕女瓷器 古代欧洲瓷器 古代中国瓷器欧洲

2021-04-01

古代仕女瓷器。

这个马克杯属于老外来样加工的广彩,上面绘的是中国传统仕女图,这是老外用来喝啤酒的杯子……大部分欧洲人都没来过中国,他们也很想知道中国的女人长什么样,所以这样的马克杯很好卖。”

——广州民间收藏家阿伦

中国瓷器热销海外,引起西方人的嫉妒,曾有一首英国歌谣如此写道:“为什么把钱往海外抛撒,去讨好变化无常的商贾?再也不要去中国买瓷器,这里有的是英国瓷器。”有这样的想法,西方人学习烧瓷的热情可想而知。早在明成化年间,意大利威尼斯人安东尼奥在景德镇学会了烧制青花瓷;康熙时期,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在景德镇居住了七年之久,他详细了解了瓷土、彩釉的烧制方法,并通过信件传到了西方。

18世纪初,欧洲人已经可以成功仿制中国瓷器了。广州民间收藏家阿伦收集的大量欧洲瓷器,各式各样,不但造型不一,花色各异,而且功用也不尽相同。就数量和质量而言,要举办一个“欧洲瓷器展”绰绰有余。

“买办世家”传世瓷盘

在众多欧洲瓷器中,先介绍两个最大的白瓷盘。最大的一个直径至少50厘米,阿伦说它是清代的东西。“它的主人原是黄埔村民罗伯常,他是香港汇丰银行第一任买办,任期是1865-1877年,当时汇丰银行成立时,他持有股份,经济实力雄厚,拥有许多企业股票。罗伯常去世后,他的儿子罗鹤朋当了第二任买办,任期是1877-1892年间。罗鹤朋曾经出钱捐了一个清廷候补道台的头衔,出入于两广总督的衙门。不但如此,1882年他还替他的老板,也就是银行总经理杰克逊捐了一个相当于按察使的三品顶戴。同时,罗鹤朋也做保人,于1883年和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两次从汇丰银行获得的广东海防借款,都是通过罗鹤朋作中介的。”

另外一个盘子略小些,直径40多厘米,胎略薄,镶有青花边,背面印有“RoyalIronstonechina”的字样。“这个盘子比刚才介绍的那个盘子年代略微晚一些,都是英国陶瓷公司烧制的。老外的瓷土没有中国景德镇的好,所以烧出来的瓷器没有清脆、洁白之感。”阿伦一边说一边用手敲了一下盘子底,只听一阵沉闷的声音发出来,像是敲在木头上一般,“当年中国瓷器很贵的,并不是每个老外都能用得起。村里这些瓷器除了老外自用以外,经常作为礼品赠送给中国人,或者作为交换之物。这两个白瓷盘是罗氏后人借给我展览用的”。

瓷盘诉说“中国版化蝶”故事

小小的瓷盘里却深藏着大文章,阿伦说这里面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老外在瓷盘上描绘了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建筑城堡等样式,盘子到了中国,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欧洲当地的穿着打扮、生活习性等,坐在家里通过研究盘子就可以掌握老外的需求,从而开辟新的生意领域。比如,我们看见他们的瓜果蔬菜跟我们的不同,下次就可以让老外带点种子来,在中国试种,成功了也可以投放到市场。”

“我来跟你说说这个盘子里面的故事吧。”阿伦拿着一个小号的青花瓷盘说道:“这是英国公司烧制的,乍看上去中国元素很浓,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花鸟人物等,实际上它是仿制的中国青花瓷,同时图案也加了另外的元素,比如栏杆、小鹿等,同时他们还编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贵族家的女儿很漂亮,和一个长工私下里相好,但是贵族把女儿许配给了一个伯爵。结婚当天,女儿和长工私奔了,他们俩坐船去了一个荒岛上,从此就生活在那儿。可是,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暴露,伯爵坐船到了岛上,杀了他们夫妻两个。这两个人死后双双变成了鸟,在空中飞来飞去。”

按照盘子上的图案来看,这样的故事也说得过去,只是缺乏考证,权且当作故事来听,也未尝不可,这也很像中国版的“化蝶”故事。

绘有仕女图的马克杯

阿伦向记者展示的这个广口马克杯,据说是光绪年间烧制的。“它的主人也就是这座涉趣园的主人胡彪先生,当时是清廷在香港贸易公司的买办。”阿伦说:“杯子属于老外来样加工的广彩,上面绘的是中国传统仕女图,这是老外用来喝啤酒的杯子,除了一小部分水手来过中国,大部分欧洲人都没来过中国,他们也很想知道中国的女人长什么样的。坐在酒吧或者家里,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欣赏美女,多么惬意啊,所以这样的马克杯很好卖……”

“而另一件稀奇物件也属于胡彪先生,而且是他当年用过的。”当阿伦把一只很重的水晶墨水瓶拿出来时,记者第一反应以为是香水瓶,透明、雕花,其实这是一个墨水瓶,里面是一个圆柱形,用来装墨水。“这是西洋进口的东西,这个钢笔尖也是胡彪先生当年用过的,据说有好几个,很遗憾只留下了这一个”。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雍正粉彩描金开光西洋人暖锅


史书记载雍正对艺术有很高的感知和鉴赏力,他曾直接干预器具的设计与制作,并留下了大量指点的谕旨。在这些谕旨中,“四爷”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褒雅贬俗,务求尽善尽美。

在雍正眼里,凡是达到“文雅”、“素净”、“秀气”、“精细”的器物方能赢得“甚好”的评语,得以“持进御用”;反之,则是“蠢了”、“甚俗”,甚至重做;对不可改做的器具,还会连连叹息:“可惜了材料”,并束之高阁。

据《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记载,雍正特别感兴趣、着意指点的种类包括瓷器、漆器、绘画等。里面详细记录了皇上的谕旨和制作过程,从中可窥见雍正帝的审美标准和鉴赏水平。

暖锅由早期的粥罐、火锅演变而来。此暖锅在隔层里可放置炭火,在严寒的冬日里食材具有保温功能,充分体现了皇家日常用膳细节的生活品质。

工艺精良考究,造型奇巧而典雅稳重,通体多处描金装饰,可见用料不惜工本;纹饰细腻且寓意吉祥。整器色彩富丽堂皇,雍容华贵,把观赏性及实用性完美的结合到一起。

整器由三个独立的盖、碗、底座所组成,组成后严丝合缝,全无晃动松弛之感,底部放置炭火处留有排烟孔洞,以强调暖锅的功能性,可见烧制工艺已运用了自然科学的方法。

锅盖之造型奇绝无比,咋一眼望去则犹如清代官帽,别有一番趣味;盖身两侧塑矾红螭龙,身形矫捷,映衬于盖顶宝珠之下彰显帝王之尊。

腹部四开光绘西洋人物画,绘画多以西洋人生活点滴为主,充分体现了雍正帝对于西方文化的认可和推崇。此暖锅正是有了中西方艺术文化的融合,以及广博精深的内涵,华美绚丽的纹饰,成为雍正时期不可多得之传世精品。

清代乾隆粉彩描金开光西洋人育子图倒锤瓶


乾隆一朝官瓷的装饰可谓新奇异巧、富贵华丽,不惜工本,繁缛之风日趋。乾隆之初尚袭雍正之风,不过很快改变了风格,多次要求督陶官烧制新奇瓷器。

十八世纪时西洋绘法已传入多时,《饮流斋说瓷》记载:“乾隆大兴锦地花,参入泰西界画法,俗谓之规矩花。镂金错彩,叹为观止。人物细微,毫发华现,翎毛尤极工致” 。“乾隆贡品绘碧瞳捲发之人,精妙无匹,西商争购,值亦巨也。”

粉彩描金开光西洋人育子图倒锤瓶乃乾隆四年(1739年)升为督陶官的唐英奉谕旨所造,此人聪明好学,博学多才,对诗书画印等有着深厚的造诣,通过他与工匠“同其食息”,终于成了深谙土脉、火性、诸料的专家。

此瓶集督陶官的创新精神及西洋文化并融汇贯通,开创了全新的瓶式,造型繁缛且不乏新颖,整器呈倒锤形,给人以端庄灵秀之感;上下两侧塑型螭龙耳,并施描金工艺,彰显皇权本色。

瓶腹于上部,开光绘“西洋人育子图”,画面描绘了西洋母亲着便装育子的形象,宽大的外套、精致的花边和时尚的头巾尽显欧洲贵族的典型气质。整幅画面以墨线勾勒人物形象,并以平涂法为衣装大面积设色,庭院里的古树、山石、栏杆,均以中国画的表现方式表达。

纹饰至上而下,由繁多的吉祥如意纹所组成,并且色调多样,颜色过渡自然,纹饰绘制精美无比,寓意深刻非凡,整体呈雍容华贵之感,好生气派。

率真而自然的写意笔法,凸显出画面张弛有度的笔墨意境,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描绘西方人物形象,是中国瓷绘画工对西洋人物图像的再现,是以传统中国文化底蕴与西方文化元素的触类旁通。

瓷器仕女图有什么特点


瓷器仕女图有什么特点。

瓷器仕女图是以瓷胎为载体绘图,因此配景的构图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特殊因素。在构图时就特地利用瓷胎的形状来巧妙地分配配景的布局:器物大体为柱状体的瓶、筒之类的,在器体的一侧构图,另一面则题以诗词,这样画面既不满,又增加了欣赏的角度,显得更有品位;器物大体呈平面的像瓷板、盆之类的则基本上是整体构图,在边角处题字;在盆一类的器形上则利用盆底面构图,盆底边缘为自然的界限,构成窗之类的类似于园林建筑中的框景,而盆底多取为室内景色,而在盆底界外的盆壁部分就是窗外了,当然画的是庭院景,秉煌于甲午年创作的娇盆瓷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近代瓷器仕女图描绘最多的样式是蝶髻、钵盂头、大盘髻、蚌珠头、倾椎髻,还有少量的丫髻和民国时流行的烫发。

古代女子因受封建礼制的约束,一般讲究举止矜持,仪态优雅,动作有节、含蓄。同样近代时期的瓷器仕女图中,描绘的女子大多是温婉贤淑,举止优雅,行为端庄的淑女,那些女子走路莲步轻移,笑不露齿,甚至手除拿东西外都很少露在外面。

古代女子日常生活中的抚琴、对弈、读书、教子等活动,在近代时期的瓷器仕女图中都有所描绘。罗仲林在一件器盖上画一女子头枕书箧躺在一芭蕉叶上,书被扔出好远,满面愁容,器侧画一女子在窗前伸开双臂,似在伸展懒腰,又似在窗外发现了令她高兴的事而欢呼。余远生辛酉年作品中有一衣着华丽的女子双手握着锄头锄地,像这些场景中女子行为动作的描绘,可以说是对“中规中矩”礼仪要求的反抗。

在描绘现实生活题材的仕女图中,仕女图多与娃娃图相结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子图,虽然相夫也是古代女子的重要任务,却少见描绘女子与成年男子在一起的画面。这也许是“男女授受不亲”封建观念的影响。

清三仕女图珐琅彩瓷


 这件由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珐琅彩瓷茶壶,开光处画了三个仕女在闺房中戏墨的情景。茶壶的珐琅彩绘,边饰繁复,色彩鲜丽。瓷器图案,具有多样组合形式,以把各种纹样组合在一起,达到装饰的效果。运用开光,打破了历代纹样装饰中的陈规旧俗,人们看闺房中的仕女如犹隔窗看美人。三仕女各具情态,一执笔戏墨,一执扇观之,一扶纸牵引,好不快活自在。

清代彩绘瓷器的纹样,包罗万象。\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式被广泛运用,吉祥图案,寓意深刻。此茶壶上的人物,反映出清乾隆时社会文化的提高和繁荣。三仕女专注于书画技艺的交流,从世俗生活折射出乾隆时期太平盛世的社

会景象。仕女图历朝均有绘制。在清代瓷器绘画装饰纹样中更为常见。此壶的仕女占据开光处空间,且主题鲜明,妙笔传神。壶盖上蓝彩中的红色蝙蝠纹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蝠\幸福\的奇异对应,是俗常的价值祈愿,是人们追求美好的反映。

乾隆粉彩描金开光西洋人三足葫芦盖瓶


天然“S”形态的葫芦,有很强烈的动感美。上下两部分尺寸不同的球状体通过曲率特别大的束腰连接在一起,在柔性的重复与呼应中很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

葫芦瓶自唐以来盛行,且器型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人们用此表达美好的诉求。北京瀚海拍卖会上,一件乾隆青花海水红彩龙纹如意耳葫芦瓶,以八千三百四十四万元成交,创中国瓷器拍卖记录。

乾隆官窑瓷器,不同于康熙时的端庄,也与雍正朝的淡雅有别,而是呈现出繁缛的面貌。乾隆朝的发展可谓迎来了清代空前绝后的巅峰。艺术形态则是在特定时代气息与时代心态的折射,所以在乾隆官瓷中,我们能够窥见鼎盛时期足以睥睨古今的盛世图景。

此件葫芦盖瓶亦是如此,通过常见的葫芦瓶,加以多种寓意吉祥的瑞兽,化平淡为新奇,造就了繁缛大气且反映了乾隆盛世的器型。各种瑞兽、纹饰通过工匠之手,奇巧的拼凑其中,并无突兀堆砌之感,反而呈华贵和奢靡之风。

盖顶白釉青花料塑型“望天吼”,即龙王之第三子,有守望习惯,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望天吼陪鸾伴架,以助君王识别善恶忠奸、铲除小人,确保国家兴旺、江山永固。而下两侧为辅耳兽面衔环,其形象猛兽怒目,露齿衔环,威猛无比。

葫芦瓶瓶腹塑两只螭龙,造型秀美,寓意吉祥。底部塑三只狻猊,狻猊为龙之五子,传说中狻猊喜烟火,身有佛性,其形象一般在香炉上出现。其寓意为稳坐江山、威震八方、四海升平。

瓷器胎质精细,釉面肥腴而坚致,并光润匀净,葫芦瓶通体精绘缠枝莲宝相花纹饰。葫芦上部开光绘中国传统花鸟纹,下部亦开光绘西洋人物;加之满身的吉祥瑞兽,精美之绘画纹饰,真可谓精彩纷呈,乃乾隆盛世之珍品也。

北京最早的油画《桐荫仕女图》


油画,是公认的西方美术绘画品种,但它的本源,实出于亚洲。在阿富汗巴米扬山区的洞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创作于公元650年左右的油彩壁画,而西方将油与颜料结合,则是13世纪以后的事了。

油画从东方传到西方,再传回东方,在这个轮回中,北京地位独特。

1600年,利玛窦来京传教,为得到皇帝的批准,便将三幅个人作品进献给明神宗,它们是北京城最早的油画。1605年,利玛窦在宣武门内建了一个小经堂,这三幅作品便供奉于此。

明清两代,北京和广州是最吸引西方传教士的两个城市,传教士们带来了西方的科技,也带来了油画,遂使北京成了传播西方美术的桥头堡。

让利玛窦失望的是,明代皇帝对油画兴趣不大,直到清乾隆时,情况才得以改观,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法国人王致诚等先后被聘为宫廷画师。乾隆两次平定准噶尔叛乱,为纪念这一不世功勋,他让西洋画家们创作了大型历史纪实组画《平定西域战图册》,并在法国雕成铜板,印了200张,全部工程历时11年。看到成品后,乾隆大为满意,从此对西方绘画至为推崇,并要求从“包衣”(家奴)中,挑选聪明的小孩来跟传教士们学画。

据记载,这些学习西方油画的包衣子弟,有王幼学、丁观鹏、张为邦、班达里沙、八十、孙威风、葛曙、永泰、王儒学、于世烈等,他们是中国最早学油画的人。

说到北京油画,不能不说郎世宁,他历仕康雍乾三朝,不仅会油画,还自学了中国画,他将中西技法融会一炉,加上门下弟子众多,甚至在宫中形成了“新画体”集团,成为东西美术交流的标志性人物。

不过,当时做宫廷画师也并不轻松,每天清晨就要从东华门寓所步行进皇宫,7点必须报到,然后上班画画,一直画到下午5点。房间方位不好,冬冷夏热,工作条件很差。郎世宁的作品当时影响不大,因为他的中国画是后学的,根基薄弱,笔力不足,当时的中国画家对他颇不以为然。

利玛窦当年的画作早已散佚,但郎世宁的作品仍有部分留存,至于国人自己的油画作品,应以《桐荫仕女图》最早,此画技巧笨拙,也未署名,应为西洋画师的弟子所做。以后郎世宁的弟子王幼学、丁观鹏等,都有一些作品传世,满族画家五德的纸本油彩山水画,是这一时期中国画家油画作品的代表。

国人真正接受油画,还是薛福成访欧,写了《巴黎观油画记》,此文传诵一时,加上后来康有为的大力,才使油画真正被大众所接受。

雍正粉彩描金花草西洋人物多穆壶


明清时期,皇室对西藏传佛教极为重视,许多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器物开始进入宫廷,多穆壶即是例。“多穆”本为藏语,,原意为盛酥油的桶;到了雍乾时期,为了藏、汉民族间的友好与和睦,皇上便用此器赏赐喇嘛和权贵以及用于宫中陈设。

最早的多穆壶是以木或其它物料制成,需用皮带或金属箍起来,然后用金属钉固牢,后来演变为华美灿烂的法器。清代大量的册封和法事需要大量精美的法器和摆设配合,造办处因此生产了许多这类器物,同时也供清帝赐高僧之用,故多穆壶更是流行,各种材质均有制作,有金属也有瓷质,且以金属器为多,主要为各种金属胎珐琅器,存世常有所见,但瓷质有穆壶比较罕见。

此壶品相极佳,壶为筒形,口部塑为僧帽状,两侧各塑矾红描金龙柄与龙流,彰显皇家之风范。壶内满施松绿釉,壶身四道彩箍,外体除开光处通体绘缠枝莲宝相花纹,浑然天成,庄严肃穆。

最为难得之处是开光内之西洋人物画,与传统国画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壶底绘:梅、兰、竹、菊。此乃中国人民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号称“花中四君子”。

西洋人物绘画多以生活点滴为主,充分的揭示了雍正皇帝对于西方文化的认可和推崇。此壶绘画正是有了中西方艺术文化的融合,以及广博精深得内涵,华美绚丽的纹饰,成为雍正时期不可多得之传世精品。

多穆壶被称壶中王,是宫廷收藏珍品。如今粉彩多穆壶存世量极少,除故宫外,世界其它著名博物馆中也极其少见,可见本品的珍贵,值得藏家倾囊而出。

雍正 粉彩描金花草西洋人物多穆壶 尺寸:

口径:11.7cm

高:52.5cm

足径:15.7cm

乾隆粉彩涂金开光塑贴西洋人螭耳大瓶


明朝景泰年间是掐丝珐琅最鼎盛的时期,乾隆帝也对景泰蓝喜爱有加,而进行了仿制,但只仿了其型却仿不出神。乾隆帝幕古心切,逐命工匠烧制瓷胎仿景泰蓝器皿。

而工匠不辱使命,在瓷土的世界里硬是做出了瓷胎仿掐丝珐琅器,这一创新使乾隆瓷有了新的门类,同时也开创了观赏的新视野。

粉彩涂金开光塑贴西洋人螭耳大瓶,为乾隆时期极为罕见的传世精品,此器硕大无朋,并且一双完整无缺,实为可贵。通身共十五种纹饰,给人以层次分明,布局巧妙,威仪堂皇之感。

全器以天青底描金,绘以缠枝莲花卉,颜色恬静而淡雅,寓意吉祥。瓶腹开光处配大面积鎏金,简直是一件极品清仿明景泰蓝;若不细看难以分辨,实为彩瓷皇家御器。

腹部主体纹饰绘西洋人物,绘画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生动的反应了中国文化的巨大的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整器不惜成本内、底均施绿松石釉,底钤“大清乾隆年制”鎏金雕刻篆书印章款。

肩部描金寿字纹,与卷口寿字相呼应,寓意“八方寿考”。开光鎏金西洋人物凸雕,除了有家庭和睦之外,亦暗合四象,寓意“天地人和”,整器流露出和睦、吉祥、安康、长寿、如意、幸福、富贵、华美之感。不论帝王或者庶民,所求者,不外如是也。

乾隆 粉彩涂金开光塑贴西洋人螭耳大瓶 尺寸:

口径:26cm

高:87cm

足径:29.5cm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欧洲瓷盘诉说化蝶故事 西洋人把玩仕女图马克杯》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欧洲瓷盘诉说化蝶故事 西洋人把玩仕女图马克杯》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仕女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