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 导航 >

藏品的真相

藏品的真相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厨房的瓷砖 瓷砖的背景

2021-04-01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藏品的真相

关于故宫商业化的质疑之声还没有消退,由瓷器受损开始的一系列网友爆料,再次让故宫成为焦点。新一轮的故宫“黑幕”,全部与藏品相关。刚退休的故宫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看了网上的一些质疑,惊讶于外界对故宫藏品的了解如此贫乏,也反思,“故宫的确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小系统,不怎么跟外界打交道”。

梁金生一家与故宫有据可查的就有五代渊源。清咸丰年间,他的曾曾祖父就在内务府如意馆就职,担任咸丰皇帝的宫廷画师,曾祖父后来担任宫廷画院如意馆的掌管。爷爷梁廷炜本来承袭祖业为宫廷作画,1925“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后,担任组长,负责清点清宫的公私物品。1931年为躲避战乱,故宫选择了一批珍贵文物南迁,梁廷炜和年仅14岁的儿子梁匡忠开始了长达18年的南迁生活。1949年梁廷炜接到密令,跟随国宝去了台湾,1972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去世。梁匡忠则留在南京故宫博物院,1953年返回北京故宫,梁金生是梁匡忠的第三个儿子,金生,就是生在金陵的意思。

梁金生在内蒙古插队11年,进入故宫已经31岁。“1979年国家刚刚拨了一笔款项用于故宫大修,故宫就从社会上招了50多名维修工,统一招考。”梁金生在工程队干了5年,参与库房维修建设,然后被调到保管部织绣组,后来再到总保管组,跟父亲成了同事。那时候故宫还没有地下库房,都是利用现有的地面宫殿、库房来存放文物。“先天密封条件非常差,门窗不严,风沙一过,满屋子尘土,天天打扫都没用。而那些‘原状陈列’、小范围开放的地方,就算走‘太空步’,脚一落,特别细的尘土就飞起来。”梁金生回忆,“地面不防潮,湿度大的时候地面都长毛。”故宫古器物部金石组的资深库房管理员方斌描述:“库房里后来配了专门的吸湿器,有半张桌子那么大,机器运转1个小时,300平方米的空间,能吸出两到三大桶水来。”

做库房维修的时候,梁金生就算能接触文物,也是“搬搬抬抬的事情”,“把要维修的库房搬空,东西挪到别处,修好了再搬回来”。到了保管组,他才有机会真正地跟文物打交道,第一次接触的,就是毓庆宫里成箱的织锦和布匹。“半人多高的大锡箱子,站在旁边手伸不到底,底下的布匹,要爬到箱子里,举着递出来一卷卷地打开,查验清楚是一段还是一匹,再封好放回去。”算起来,这其实是1949年之后的第二次藏品清理,梁金生身体力行地感受到了这项工作需要的无比耐心和细致。到了总保管组之后,梁金生定下了心思:“以我的年纪,再从事专项研究太难了,不如在这里踏踏实实地下笨工夫。”

藏品清理就是要摸清故宫的家底,这项浩繁的工程,从故宫博物院成立开始,一直在继续。郑欣淼到任之前,历史上的6次清点,3次在1949年之前,分别是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接收点查,文物南迁之后的点查,以及北平沦陷期间的点查。1949年之后的3次,分别是1954至1965年,1978年至80年代末,和1991至2001年。每一次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历时10年左右。从皇宫变成博物院的故宫,不仅有历代帝王的珍藏,也是一个“家”,一个庞大的生活起居场所,有一应俱全的宫廷物资,和帝王后妃们的生活痕迹。这些东西如何归类?算文物还是非文物?观念一直在变。从2004到2010年底的第七次藏品清理,在文物概念上,有了最大的拓展,把故宫98万余件藏品的记录,提升到了最新的180万余件。

郑欣淼研究过故宫的历史,他带的第一个“故宫学”研究方向的博士,毕业论文就是故宫博物院的院史。他发现,“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一直在处理非文物的东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清理,也就是1954年开始的那一轮,主旨是“清理文物,处理非文物,紧缩库房,建立专库”,从1954到1959年,主要是清理历史积压物品和建立文物库房,成立了处理非文物物资审查小组,政务院批示由中央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以及北京故宫共同组成故宫博物院非文物物资处理委员会,先后共处理各种非文物物资“70万件又34万斤”。不同时期被当成非文物处理的种类各异,茶叶、皮件、貂皮,乾隆收藏的“假次画、宗教画”,乃至士兵甲胄都有。“前几年,周海婴先生还拍卖过鲁迅先生买的清宫茶叶。”现在看来,这是对待清宫藏品问题上走过的弯路,但回到特定的情境,这种“甩包袱”的做法,“不是个人问题,是时代民族问题”。

文物的观念在变化,历代故宫人对于故宫藏品的认知也在变化,但守护藏品的态度和原则始终如一,这种传承,梁金生最清楚。从1984年开始,他在“文物总管”的岗位上已经27年,成了故宫内部公认最熟悉所有藏品的人。梁金生说,故宫的藏品有两套账,一套是总保管组的总账,另一套是与总账相对应的各个库房的分类账。账目里,一种是“故”字号,这是1962年吴仲超院长任期那次文物清理建立下的故宫藏品账目;还有一种是“新”字号,这是1954年之后给新增文物建立的账目,最乱的是1949到1954年之间的文物,后来专门固定了一个“新”字号的字段。各个时期的账目都传承下来,梁金生特意搬出了60年代总账中的一本,16开大小的蓝布皮账本,全部是手写记录,蝇头小字,一行行清晰工整。这些账目是最原始的依据,每一次清查,新发现的文物新增号段,而原有的文物必须总账与分账、账目与物品逐一对应。

故宫的家底,就是靠这样必不可少的笨拙方法清点、记录并传承下来,直到引入电子化的信息记录系统。梁金生说,“每一套总账,国家文物局都是备案的,故宫不可能自己私自改动”,而且,任何的文物转移和调拨,账目上都必须记录,就算是因为人员交接问题,某个时期的分账出现偏差,“对比总账也一定能发现问题”。《故宫博物院藏品管理规定》的草稿,就是梁金生根据工作心得总结出来的。

让梁金生觉得最可笑的是关于那五件宋人书札的指控。网友爆料说,由故宫拍下的这五件文物后来重现拍卖场。故宫的文物征集,刚好也属于总保管组的权责范围,收纳新的藏品,是故宫博物院自我丰富的一种方式,通过藏品呈现出不断代的历史和文化。梁金生有写工作日志的习惯,他翻查出了当年的记录:“当时是徐邦达先生给院领导写信,希望故宫能够拍下这五件宋人书札,它们很有价值。院里讨论以后也决定参加拍卖会,但申请经费的时候,却因为数目太高没有得到批准,全部过程都有文件存档。”这件没有完成的拍卖之所以写进了年度工作总结报告里,属于工作失误,然后,被无限放大了。

失之交臂的这五件宋人书札,梁金生很惋惜。他回忆,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故宫的文物征集一直很容易,“尤其是解放初期,物价稳定,博物馆也少,文物商店把整车整车的文物拉来故宫,送货上门,任由故宫挑选。‘文革’故宫关门期间,也还有好多东西送进来,1966年底,在北展搞的‘红卫兵成果展览’,展出之后全部送到了故宫,当然,这部分后来落实政策的时候全部退还回去了。可是‘文革’结束之后,落实政策的80年代,可能是大家都心有余悸吧,又是一个文物进入故宫的高潮”。转折在90年代中期,“拍卖公司出现之后,局面就变了。80年代我刚负责文物征集的时候,故宫每年给我的征集费用是1万元,到了90年代初期,是每年10万元,到了1995年,征集费预算已经到了1000万元,都是拍卖公司抬起来的”。

故宫是拍卖公司喜欢的客户,故宫的名气就是提升拍品价值的最好宣传,但他们却并不会因此给故宫最公道的价格,遇到不厚道的拍卖公司,还会故意设局找人假扮买家抬价。梁金生记得,有一次拍卖,他进场后故意没有跟拍卖公司的人打招呼,坐在角落里,举牌几次之后,就再不动声色,看着价格被一路抬上去。到最后,场面上是神秘电话竞拍者胜出,但现实里,是拍卖公司不停地给故宫的领导打电话,追问故宫的竞拍者到底去了没有。最后,拍卖公司的把戏被戳穿,梁金生不仅用事先协议的价格拿走了拍品,还成功砍掉了交易的佣金。只不过,这些风光的故事只是少数,故宫的财务预算制度和文物价格的直线提升,已经让这条收集文物的路径越来越困难。“按故宫的规定,今年必须做出明年的征集预算,但是文物可遇不可求,我怎么知道明年会出现什么东西?”

关于藏品的诸多爆料出处何在,郑欣淼和故宫内部很多人心知肚明,只是不愿说破。“利益之争哪里都有,故宫是个老单位,也是个有各种告状的地方,历史上第一任院长易培基就被诬告盗宝,只是为什么出于私念,却要赔上整个故宫的名声?”

故宫的定位

郑欣淼就任之前,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位已经空缺了11年。张忠培1991年卸任之后,一直没有任命新的院长。郑欣淼是陕西人,从地方干部做起,1992年调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继而担任青海省副省长,因为做眼睛手术必须离开高原,才到了文化系统,历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和文化部副部长,就此与文物结下渊源。2002年,故宫成为文化部直属单位,同年10月10日,郑欣淼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10米红墙里的天地,对时年55岁的郑欣淼来说,也是全新的开始。“故宫是个老单位,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从解放以来,总共16年没有院长(1952到1954年,1984到1987年,1992到2002年),实在千头万绪,我很有压力。也有人说,不能拿历史问题当借口,但故宫确实是个有历史问题的老单位,牵涉到方方面面,这个不是我能抹掉的。”他说。

上一任院长张忠培也有同样的感触,他是故宫院长职位空缺4年后的继任者,1987年6月20日正式就任。这位北大考古系毕业的高材生,在吉林大学任教30年,一手开创建立吉大的考古学科,只想站在考古学术前沿搞学问,对于故宫博物院院长的任命,心中虽然并不情愿,但也决心有所作为。保卫处副处长王子宁对这位老院长印象深刻:“夏天穿着大裤衩坐在门边搓着脚跟警卫聊天,朴素得像个农民,但是只要一谈起学术,完全换了一个人,是位令人真心钦佩的学者。”张忠培用学者眼光对故宫做了一个初步评估:“四大优势只剩了一个半——学术研究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考古学术的发展,宫廷文物这一块没有地位,古建筑这一块好一点,优势领域就是保存的传世文物。”

这个院长该怎么当?故宫到底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张忠培还记得,“全院开会讨论,说得最多的是管理传世文物的部门,古建部的人也发发言,宫廷部没人说话。专家们也有各种意见,提出故宫应该办成艺术博物馆。我的想法是,应该区分故宫和博物院,故宫有两块牌子,既是国宝,又是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那故宫的特色应该突出两方面,一个是传世藏品,一个是明清故宫,历代王朝缩影”。讨论没有结果,但张忠培想清楚了,“少说多做,先从规章制度建设开始,让各部处权责分明”。他从1988年开始故宫的奖金改革,希望“在不伤害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实行按劳分配的竞争机制”。

张忠培还做了另一件硬碰硬的事情,重新做产权登记,收回故宫不同时期被划拨或者被其他单位使用的房屋。“我来的时候,故宫的房子有14个单位占着”,其中就包括端门地区。端门外1917年就被划拨给了历史博物馆,张忠培回忆:“在公安部门的主持下,1988年我跟当时的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坐下来谈,我们是北大考古系的同学,都是苏秉琦先生的弟子,我们达成了协议,端门地区的产权归故宫,但历史博物馆可以使用,继续租赁经营用以补贴开支,一直使用到他们盖好新馆。如果万一那时候福利还不行,也可以继续使用,但最终还是要归还给故宫的。”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后来合并成立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新馆2011年才竣工。张忠培定下的协议,终于在郑欣淼的任期得以实现,郑欣淼说:“今年4月30日签的字,11月端门所有的经营户必须退出,到时候天安门管委会将协助我们收回,具体怎么把端门利用起来,我们还在考虑,可以保证的是,游客再也不会看到那些闹心的历代太监宫女展了。”

郑欣淼比张忠培幸运得多,他赶上了故宫百年大修的历史机遇。工程计划长达20年,每年投资1个亿。上任之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与郑欣淼谈话,就特别指出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主持故宫大修。郑欣淼正式上任后不到一个月,故宫大修启动。作为初来乍到的“新故宫人”,他在千头万绪里开始了他的任期——维修方案怎样制定,招标工作如何进行,组织机构如何设定,任务如何计划分配,等等。除了古建修复本身的各种不确定性,还有社会上的各种争议之声。“背景也很复杂,当时不光故宫,颐和园、天坛都在修,一些国际组织在质疑中国的修复方法。其实,修的范围、进度都可以商量,争议关键是我们的方法和工艺对不对。”

郑欣淼选择的应对方式,与当年的张忠培很相似,埋头做事,不争辩。修复之后的武英殿和太和殿就是答卷。“武英殿我们经验还不够,更换琉璃瓦时新旧分开,所以新的那半看起来特别亮,批评我们的人也特别多,说故宫修得金碧辉煌像影视城,其实新的琉璃瓦都有火气,太亮,过两三年之后就好了。等到太和殿工程,我们就吸取了教训,8万多块琉璃瓦,全部拍照,每块瓦都编号记录,哪块需要换,哪块不需要,哪块只要上釉,哪块要连泥坯一起更换,一块块来处理。”关于故宫大修5年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在2007年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得到了肯定。“22个国家的40多名专家,3个国际组织到太和殿现场考察,那些外国专家都明白了,东方的建筑是不一样的,材料不同,工艺不同,维修的方式肯定不同。”众口难调,关于故宫大修的争议当然还在,但郑欣淼和故宫的修复团队已经有了底气,“中国式的修复方法已经得到了国际的认同”。

郑欣淼和张忠培一直保持着联系,两位老人常常在电话里探讨,求同存异。张忠培的任期只有“2年1个月13天”,他因为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1989年8月被停职,1991年卸任,各种构想,空成遗憾。但他在郑欣淼身上,看到了诸多构想的实现。他对郑欣淼的评价是:“这个院长没有选错人。”郑欣淼也觉得,他们对故宫的思考有许多共通之处。回顾9年任期,郑欣淼的自我总结很简单,一只手就能数完:“故宫的百年大修,第七次藏品清理,提出‘故宫学’研究,两岸故宫交流和故宫的国际交流。”总的方向,是让故宫以开放的姿态,与外界有更多的互动,公开化,透明化。“比如我们正在编辑出版的500卷《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这是第一次透彻地向公众交代故宫的家底,让全社会来监督。”郑欣淼也希望藏品大系能够澄清一种误解,就是北京故宫只有皇宫,好东西都去了台北“故宫”。“台北‘故宫’的65万件文物,38万件是档案,近20万件是图书,真正的书画文物只有10万件。好多人喜欢拿台北‘故宫’跟北京故宫比,其实两者差异很大,台北‘故宫’是公务员建制,跟我们的很不一样。”

其实故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像“文物总管”梁金生形容的那样,就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开放管理处处长檀文亭回忆,故宫的游客从“假日经济”、“黄金周”的概念提出之后,才开始增多,游客暴增则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2009年10月2日,是故宫历史上游客最多的一天,14.8万人。“那是什么概念,外面,从午门排到端门外,全是排队的人和旅行社的各色小旗子,里面,高个的只能看到人头,矮个的只能看到别人的衣服。游客散后,一地垃圾。”这种压力还在持续,2011年的国庆,虽然故宫已经做出了每日限流8万人的方案,并且提前通知公众,但从国庆当天开始,游客压力就在持续增加,同样在10月2日、3日呈现井喷态势。就算没有之前一系列的是非和争议,这种旅游压力,也必然让故宫要越来越多地全方位接受公众检视,这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公众对博物馆文化需求的进步。

主管经营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曾经是国家文物局第一任博物馆司司长,他一直在思考博物馆文化,他觉得:“欧美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公众日常文化消费的一个部分,但我们的博物馆意识,远没有深入人心。”“中国以文保单位为依托的博物馆占了1/3,到底应该以什么眼光和理念,来传播这种以藏品为主的博物馆文化?如果大家说起故宫,都是经济换算,动辄是里面的什么东西值多少钱,其实应该由故宫来反思,你给公众提供了什么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是问题。”72万平方米的故宫,开放区域已经将近1/2,蜂拥而至的游客们兴趣点究竟在哪里?除了拍着故宫的门钉,激动万分地说终于看到了皇上住的地方,还有什么?那些已经被磨得锃亮的门钉,都是附庸传说和走马观花的印记。

10月2日,国庆游客最多的那一天,本刊记者再次到访故宫,上午9点半,整个中轴线上,已经水泄不通。而故宫陈列部精心布展的三个主题展览,武英殿的书画展、文华殿的瓷器展,以及午门城楼的兰亭展,却游人稀疏。这三个展室都免费开放,有凝练的主题,展示着诸多传世文物,还配备了现代化的展览解说和演示系统,就算对这些主题从不了解,也可以通过现场电子设备的辅助,开始一段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可惜,这些稀疏的游人里,愿意静下心来欣赏的人更加少,许多人只是匆匆绕场一圈,无视禁止拍照的警示,拿着相机或者手机,趁着工作人员不备,偷偷按下快门,闪光灯此起彼伏,闪过那些传承百年千年的传世文物。午门兰亭展里的工作人员们,一上午都在重复同样的话——“请不要拍照!”从最初的客气克制,慢慢变得不耐烦和生硬,但他们的努力,旋即就被更多的闪光灯淹没了。■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藏品的真与假


← 瓷器的断代细致入微

↑汉代小铜章的鉴别

可不是假的。你要说我这是假的,不信到哪说理你也得输。顾客哑然。

还有人把古代文物、艺术品的修复,一律视为假,凡“动过手”,修复过的古代艺术品,都被打成了“假”,“假”成了黑五类的代名词。一件古物历经数百年沧桑,难免要有磕磕碰碰,损伤在所难免。既使是重伤,比如,腿断了,枨断了,配一条腿,配一条枨,都是正常的,价钱上肯定要打折扣,但不能称之为假。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件宣德款黑漆香几,经过几次改制,其面上花纹是明代万历时加嵌的,其四腿的螺钿龙纹是清代康熙时改制的,现在它仍然是故宫的一级文物。故宫家具库的家具有很多都经过修复,有的还添了新料,也仍然是二级文物。而且故宫科技部还在大量修复文物,没有人说这些修复过的文物是假的。故宫博物院近年大规模修缮古建,如弘义阁、体仁阁、慈宁宫、钦安殿、太和殿,都经过了大修,换了不少建筑构件,换了多少砖,多少瓦,油漆彩画都是新的,也没人说这些建筑是假的。故宫博物院在中正殿火场废墟上重建了中正殿、西花园,也只能说是重建的,或新建的,而不能说其是假的。如果把修复过的动过手的都说成是假的,照这个说法推论,一个人因工伤断了腿,医院为其配了假肢,这个人难道就不是人了吗?

还有人说老料新作也是假的。再举一个例子,故宫收藏着大批明清时期的织绣袍料,每件一个文物号。1985年,故宫因陈列需要,提出明代袍料,缝制一件龙袍,只是销了袍料的文物号,而换成龙袍的文物号而已。它仍然是珍贵文物。没人说它是假的。一件家具,一件龙袍,或一座建筑只要主体构件大批完整,只能说是有修配,在家具门类中,存在这种情况,有人从民间收购大批旧家具构件,他们从大批旧家具构件中检选各类构件,东拼西凑的赞出各式家具,攒的好的几乎可以乱真,这类器物有时明显看出是拼的,也只能说其不是原配,是动过手的,比如一张桌子,断了一枨,八个牙头,丢了四个,我们为其配了枨子,补了牙头,使其恢复了原貌,保护了这件古董。即使修配得不是很合理,也没有理由说其是假的。一般来讲,只要初始构件在百分之七十以上,有百分之三十的修配,哪怕有些不合理的修配,只要没破坏主体构件,仍然属于真品范畴。如果初始主体构件不足百分之七十,则另当别论了。

也有人说现在除正规博物馆收藏的东西是真的,外边的东西都是假的,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难道民间就没有好东西?难道八国联军抢走的东西都被毁得一件不剩了?从现今情况看海外文物大批回流,证明这些当初被八国联军抢去的古代艺术品也并非都被毁了,这批回流文物中的确有丢失配件的,经过补配而成器,实际上是对这件文物施加了保护。

总之,很多类文物没有真假概念,只有新旧概念。只有在冒名顶替的情况下才临时具备假的因素。

(作者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目前收藏界谈论最多的是真、假问题,好多人认为古代的旧物才是真,而新仿者一律被视为假。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举个例子,我们用真材实料依明代样式仿制一件,工艺水平也接近或达到原件标准,有的甚至超过原件水平,这种现象只能说它是明代式样的仿制品,俗称“明式”,而非明代作品。它与明代是两个概念。我们无理由说它是假品或伪品,即使是有意做了旧。如果有人别有用心硬说它是明代古物时,它才临时具备假的涵义,冒名顶替属于假,比如一张画,明明是仿的,上面有画家的名,如果公开表明此画是仿的,就不存在“假”问题,只能说是仿品,仿的好可称为复制品,或赝品。赝品的意思也多指仿制品或复制品。如果你把它当作真迹去骗人,它才临时成为假品。

我曾遇到一个场面,在一家古玩店,一个顾客看到店家柜架上摆一件瓷器,旁边有一说明牌,写着“乾隆款青花瓷瓶”,大呼你那是假的。店主拿起瓷器,和颜悦色反问,你看有没有乾隆款?有。是不是青花?是。是不是瓷?是。是不是瓶子?是。那凭什么说我这是假的?要说这是新仿的,千真万确,但它

上海收藏品市场的历史


瓷库中国讯有特色的大型古玩艺术收藏品市场就有十几处。收藏品爱好者与投资者、专业收藏家和民间鉴赏家总数已达几十万人。上海的古玩字画艺术品市场不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而且已经成为上海市旅游业最吸引人的亮点之一,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目前上海市比较有影响力的古玩艺术收藏品市场可以概括为:老城隍庙地区的“二楼一馆一公司”:华宝楼、藏宝楼、珍宝馆、古玩公司;“二市场”:东台路古玩市场,南京西路的古玩奇石市场;“五街”:广东路文物商店街、茂名路画廊街、泰康路艺术街、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海老街;“又一村”:浦东画家村。而上海最有代表性的古玩和旧工艺品市场则是:华宝楼的上海老城隍庙古玩市场、藏宝楼古玩旧工艺品市场以及东台路古玩市场。

古玩及旧工艺品的交易与老城隍庙市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老城隍庙市场在当时就是各类工艺品的集散地,在中国的古玩业有“半壁江山”之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老城隍庙附近的福佑路上,形成了古玩和旧工艺品的马路地摊市场,发展到90年代初,市场规模及影响力已经很大,最有特色的是凌晨就开始交易的“幽灵市场”,即古玩早市交易。随着城隍庙地区的经济发展,马路地摊市场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90年代初期,区政府开始对福佑路地摊市场进行逐步的“退路进厅”的改造。1994年10月,最先告别马路地摊的业主就搬进了新建成的华宝楼地下层面,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种类最为丰富的古玩旧工艺品的室内市场,就这样建成了。上海老城隍庙古玩市场的总营业面积为1500平方米,目前约有110家业户,经营着上万种物品,例如:玉器翡翠、青瓷陶器、佛像香炉、名人字画、文房四宝、红木器具、骨雕木雕、老式钟表相机等等。这里的物件比较整齐一些,品质档次较高,经营业户绝大多数是上海市本地人,业务水平较高,常常吸引着许多藏家前来“交行”。每天的经营以下午最为忙碌,经常有旅游团队光顾,时常会有外国来的重要人物造访;国内的西安、北京等地古玩市场的经营管理人士也常来此交流访问,老城隍庙古玩市场的管理人士也十分注意对外的交流和宣传。在这个经营环境十分舒适的市场转一圈,会发现这里的市场管理也十分到位。据说这个市场前一个时期卖得最好的是瓷器,现在好卖的大多是杂件和家庭装饰用的木雕及老红木家具。收藏作为投资理财的一种方式,受市场金融行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业主们大都有经常光顾自己的“常客”,如藏家、玩家、发财的老板、外国倒爷。从这些常客们来往交易的变换中,经营的业主们虽然能对市场行情作出比较准确的推断,但是,他们有发财的时候,同样也有叹息无奈的光景,这就是市场。

随着1997年11月经改建而成的藏宝楼开始营业,以及在1998年藏宝楼旁边珍宝馆的开业,福佑路马路地摊市场上大批业户都进入楼、馆开始了新环境下的经营。

总的来看,上海市古玩旧工艺品市场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90年代是经营的高峰期,进入21世纪以后,市场的经营稳定,管理规范,数以万计的从业经营人员(约三分之一来自外省市)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正在为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瓷库中国专家建议大家去上海的收藏品市场多去看看。

寻找传说中的秘色瓷 秘色瓷的真相


(相关图片)

(相关图片)

字幕:19世纪30年代

70多年前,在江浙地区崎岖蜿蜒的乡间小路上,时常会出现一个清瘦的身影,从长相和衣着上看,他并不是当地村民,手拿肩背的工具显然也不是用来耕作的,当地人很好奇,不知这个外乡人为什么会不时出现在自家的田埂上,也不知道他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地里找什么。这位个子不高、面庞瘦削的书生,就是故宫博物院的陶瓷专家——陈万里。他来浙江,是要寻找一种传说中的神秘瓷器。

相传,在唐代,有一种叫做“秘色瓷”的瓷器,这种瓷器除了皇室成员之外,其他任何人无权享用。凡是有幸见到“秘色瓷”的人,无不为它的美仑美奂所倾倒。要烧成这种瓷器,必须使用一种秘密配方。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个秘密配方和这种神秘的瓷器就一同消失了,几百年来,再也没有人亲眼见过

“秘色瓷”。 人们只能在古人零星的诗赋中,想象它的神奇美妙。 传说中的秘色瓷和那个神秘的配方真的存在吗?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陶瓷专家,陈万里知道,要寻找秘色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它的产地,也就是窑址。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的是一种颜色青绿的茶具,这首诗的题目“秘色越器”一语道破了天机!如果“秘器”指的是秘色瓷,那么越窑就是这种瓷器的产地,找到了越窑,就应该能够找到秘色瓷!史籍上记载着越窑在浙江,那里,应该就是那个传说的诞生地!可是,偌大一个浙江,到底哪一个田间土埂或者荒野山坡会是越窑窑址呢?

靠猜是没有答案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处一处的找。陈万里已经下定决心,实地走访,为了寻找真相,宁可踏破铁鞋!

在上个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学还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而是笼统的被称作金石学。大多数对此感兴趣的人,只是就手边玩物进行讨论琢磨,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30岁的陈万里迈出了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步。

一个时代过去了,陈万里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反复的调查、对比、走访,考古界渐渐形成了统一的看法:在浙江的余姚、上虞、慈溪一带,有一“上林湖”,那里,就是越窑的中心窑址!

这一带在战国时属越国,唐代时改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自此开始,无数仁人志士,追随陈万里的脚步,在上林湖越窑的遗迹废墟中,年复一年的寻找着关于秘色瓷的蛛丝马迹。

在方圆数十公里的上林湖区域内,分布着几百处窑址遗迹,破碎的瓷片和废弃的窑具残片堆成了山岭,俯拾即是。然而,在这些碎片中,人们即没找到带有“秘色瓷”字样的残片,更找不到任何与秘密配方有关的证据。除了破碎窑具之外,只有青瓷碎片。

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瓷器。而这种瓷器,就是越窑创烧的!

古人诗赋里把秘色瓷比作薄冰上的青云,说明秘色瓷也是一种颜色青绿的瓷器,文献中又说秘色瓷在越窑,这是不是意味着,秘色瓷就是青瓷呢?那又为什么要给它取个秘色瓷的名字,还有秘密配方一说呢?

在找不到任何实物证据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解释秘色瓷。一些学者认为,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一词并没有其它特别的含义,只是带文学色彩的形容词,实际就是碧色、青色的意思。

采访李纲:秘色就是神奇之色,而且秘不是禾字旁,是礻字旁,将秘念成碧,从后来的文章看,秘已经不是神奇之色了,而是更多的将它与碧玉的碧联系起来。

还有的学者认为秘色瓷作为一种青瓷中的精品,专供皇室使用,当然要与一般的青瓷区别开,因此在烧造时,就特意取了个“秘色瓷”的名字,而至于所谓的秘密配方,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

采访李纲:他们都是民间文人,他们都能看到,能说是秘密的吗?各处分布的窑场,窑工也是村里人,能保住秘密吗?进贡后剩下的还能做商品出售,能说是秘密的吗?

一时间,各种观点和猜测层出不穷,秘色瓷就是青瓷?还是用不为人知的神秘配方烧造出来的特殊瓷器?抑或根本就是一个捕风捉影的传说,在中国陶瓷史上,根本就没有出过秘色瓷?层层迷雾缭绕,真相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在学术界此消彼长的争论声中,时光已经流逝了近半个世纪。步入80年代,中国考古学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范,考察范围触及到古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埋藏在地下的古老文明,用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视线,曾经由秘色瓷引发的学术界大讨论,在接二连三的各种惊喜中似乎早已

寻找传说中的秘色瓷

字幕:1987年 陕西扶风

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已经持续了数月,这在一向干旱少雨的陕西是极少见的。在中国最大的佛教寺院——陕西扶风法门寺内,方丈正在安排弟子修葺破损的院墙,前些天的一场地震使寺内的一些院墙垮塌了。

忽然间,院内又传来一声巨响,人们慌忙寻声而至,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冲天的黄土中,法门寺的标志性建筑,传说中供奉着佛祖释伽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塔,竞从中轴裂开,其中的一半轰然倒塌了!

宝塔坍塌,对于法门寺方丈来说是一场不言而喻的灾难,但对于考古学家而言,则有了一个揭示秘密的机会。史籍中记载法门寺塔下有地宫,里面埋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舍利和无数珍宝,但一直未被证实。

2月27日,考古人员开始对塔基进行发掘。

4月2日上午,当人们清理完塔基下的埋土后,一个一米见方的大理石盖显露出来。隐藏在宝塔下的大理石盖,这会是地宫的入口吗?人们小心翼翼的将石盖掀开一条缝,借着光线向里观望……

采访法门寺发掘主持人韩伟:他们说得很激动,但是很简略,金碧辉煌,金碧辉煌。

法门寺地宫内有重要文物的消息立即被汇报到省考古所,经验丰富的资深考古学家韩伟被派到现场接替后继的考古工作。

采访:过去我一看,不对了,这一块方方的石头是房屋的顶,是造井,如果有那么多金银珠宝,不可能从顶上放下去,肯定还应该有别的门。

果然,人们按照韩伟的推测,在据塔基正南方14米的地方发现了进入地宫的甬道口!阶梯状的甬道将人们一步步带入地下,19级台阶后,一道石门显露出来。

采访:大铁锁,门头有两只凤鸟,应是中唐或盛唐的风格。有人说是宋代,看来是唐代的。

人们小心翼翼的接近第一道石门,地震加上塔的重量,已经使地宫变形,一时间还无法顺利的将门打开,考古人员只能透过石缝,向里观望。在一条窄长的甬道尽头,又是一道石门。在这道石门前,考古人员隐隐约约看到两块石碑。

采访:都是卧式的,就是横档着门,离我们近的这块,就是后来称为衣物帐的碑。

只见在第二道石门前,交叠横卧着两块石碑。其中的一块记载着印度的阿育王将佛指舍利赠送法门寺,中国历朝供养的盛况;而另一块石碑上则刻满了唐代皇帝为供奉佛指舍利所进献的各种珍宝的种类和数目,也就是所供物品的账单。这两块石碑告诉人们,那个神秘的佛指舍利和无数珍宝是存在的!

衣物帐上,罗列着各种金银器、琉璃器、丝织品的名称和数量,许多东西甚至闻所未闻,考古人员心中充满了无限喜悦,逐字逐句的仔细辨认着衣物帐上的记录,突然之间,石碑上的几个字碰触到韩伟敏感的神经:

考古人员清楚地看到一行字:“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碟)子共六枚。”

物帐碑上“瓷秘色”三个字,令在场的人们心头一惊——难道在法门寺地宫里,就在这道石门后面,会意外收获早已失传于世的“秘色瓷” !

人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发掘工作在难以抑制的兴奋心情中继续。

石碑后面的石门被打开了,考古人员来到前室。一千多年前的阿育王塔依旧色彩夺目,它用整块汉白玉雕成,四面雕刻着菩萨像。四周地上堆积着丝织品,历经千载,大部分已经碳化。

除了王塔和丝绸,前室没有发现其他器物。 第三道石门也被打开了。中室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一个巨大的汉白玉灵帐立在中间,被塌下来的房顶卡住,根本无法移动,只能先从周边的器物开始清理,工作人员心中忐忑,不知道坍塌下来的砖石碎块会不会砸毁放在地上的珍贵器物。即便在文物中有秘色瓷,要在潮湿的地下历经千年,又在强烈的地震后完好无损,似乎也不太可能。人们只能继续清理。

在汉白玉灵帐前方,出现了一尊金银质地的菩萨像,对照物帐碑,应该是“捧真身菩萨”。或许,在皇家迎奉佛骨时,佛指舍利就被放置在这位菩萨双手捧起的荷叶托盘内。

然而,除了这尊菩萨和汉白玉灵帐外,就只剩下砖石和瓦砾碎块了,工作人员清理了很久,也未发现有其它器物露头。人们不禁心头一紧:在不久前的地震中,是否有许多文物已经遭遇不测?不详的阴云笼罩在考古发掘的现场,大部分位置已经清理干净,只剩下汉白玉灵帐后方的一个小角落了。

寻找传说中的神秘瓷器

拨开潮湿的泥土和破碎的砖瓦块,隐隐约约仿佛有什么东西在下面。沿着边缘继续清理,渐渐的,一个银质的风炉呈现在人们眼前。考古人员小心的挪动风炉,想要把它完整的取出来,然而,就在揭开风炉的一刹那,奇迹出现了:

采访:有这么大一个圆盖,已经裂开了,一看就是瓷器。

一个用丝绸包裹着的木质圆盘,因为经年累月,木盘和丝绸已经腐朽,在它的左下方,露出了一叠细腻精致的淡粉绿色瓷器。

采访:打开以后,每一个碗都用纸包裹着,这个纸质地好,上面画着宫女图,都印在碗上了,足见唐人对它的珍视,衣物帐上没有别的瓷器记载啊,唯一一笔帐就是秘色瓷啊!

“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叠(碟)子共六枚。”清点眼前这些瓷碗瓷盘的数量,不多不少,正好13件!

圆口、花瓣形口的瓷碗、瓷盘一件件呈现在人们眼前,湖水般的瓷釉,玲珑剔透,如冰似玉,尘封千年仍旧莹润如新。迷雾缭绕的秘色瓷重现天日了!

半个世纪以来,秘色瓷一直是一个争议百出的话题。人们即想一睹这种瓷器的奇妙,也想考证那个古老的传说,然而,却始终没有结果,因为除了传说和古人美妙的赞叹之外,从没出现过一件确凿无疑的实物证据。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文字记载与实物严格对应,是古人烧制特供秘器的铁证!秘色瓷不再只是一个神奇的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唐代帝王曾经把它当作一种最高级别的礼品,深埋在不为人知的地下,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虔敬。

收藏品鉴赏


收藏已成为时下投资理财的一大热点。在古玩界有这样的说法,管收藏字画的为吃软片儿.管收藏瓷器的叫做硬片儿,管陶器叫做“瓦片”儿。收藏不但能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而且还能进行资产保值增值。面对市场各种收藏品,投资者应该不断提高收藏品鉴赏能力,才能成为投资赢家。本文以瓷器收藏为例,抛砖引玉。

一、收藏的原则

1.积累原则。一个人的修养来源于常年的知识积累,做收藏投资,不仅提高自己的鉴赏知识,还应尽量多读相关书籍,尽可能多地知晓历史、考古和社会知识。知识多了,修养深了,收藏的眼力才会逐步增强。

2.兴趣原则。有许多事物,初看没什么收藏价值,但当收藏达到一定规模,或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后,却又显示出了极大的收藏价值。因此只要确有兴趣,什么藏品均可收藏,但要持之以恒。

3.熟知原则。商场上有句至理名言:“小熟不做。”对某一收藏品的品种、性质、特点、市场行情等有关情况不熟知,就难以准确判断各品种的真伪、价值及未来价格走势等,从而不能作出准确、及时的投资决策。

4.辨伪原则。拍卖会、古玩销售场所并不能保证拍品一定是真品,有很多赝品鱼目混珠。这时候,鉴别真伪就很要紧。辨伪,要听听专家的意见,没有把握的,多找几位进行求证,不要轻易出手。而一旦看准了,对自己十分满意的艺术品,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如何逢高投资古瓷

在中国传统收藏界,陶瓷、青铜、书画向来被视为三足鼎立的“三大项”。而陶瓷的投资更是备受收藏界的青睐,在艺术市场上高价频出。那么该如何投资古瓷呢?

1.选择那些相对少、精、异形的古陶瓷器。大凡收藏者和买家都希望自己手头上拥有“人无我有”的器物。器物精美,历来都是受到人们追捧的,所以价值就会高。而异形瓷器,因工艺难度大、成本高,就算现在价高利低,但今后潜力会成倍增大。

2.选择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古代名窑作品。有些古瓷,无论当时还是眼下,都可算作高质量精品,但由于人们因时代、民俗、社会传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一时难以认识其真正价值。此时的购藏绝对是潜力巨大的“绩优股”。

3.古瓷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有冷有热,有高有低,要正确把握其中的“度”。不仅要打时问差,还要学会打“地区差”。例如:南、北方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使艺术品存量也不同,生活指数、购买力、消费能力和水平也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器物价格的地区差。

三、“一要,三不要”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可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避免收藏一些假古瓷呢?这就需要注意以下“一要,三不要”: “一要”长于陶瓷学问。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紫砂壶和花盆著称的陶都江苏宜兴,有以陶塑人物和动物造型见长的广东石湾,还有生产唐三彩的河南洛阳,生产黑釉陶罐的山西浑源,生产刻花陶器的四川荣昌等;瓷主要产地有以生产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有生产雨点釉和发展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的浙江龙泉,生产釉上彩花瓷的广东潮州,生产仿南宋官窑艺术瓷的浙江萧山等。

陈设艺术瓷作为商品,价格并非越高越好,这需要认真加以鉴别,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选购陈设艺术陶瓷要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灯光往往会出误差,对瓷质可轻轻弹叩,听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沙哑声音有裂纹的,再好看也不值钱,而且有裂纹的陶器不易保存。

“一不要”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十分珍贵,即使是皇家也不易得之。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就很昂贵,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更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

“二不要”受古瓷鉴定理论书的误导。收藏者往往依照古瓷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目前,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

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按图索骥,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而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问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

“三不要”把收藏定位放得太高。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

总之,收藏者要多与同好收藏的人士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还应该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只有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提高。

四、瓷友禁忌

因为对古陶瓷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而结成的朋友,叫瓷友。过去收藏古陶瓷,为藏品的安全起见,往往是关起门来自己玩,密不示人,那是社会不安定造成的。如今盛世收藏,对于一般收藏者说来,应有开放的意识,打破封闭、广交朋友,变一人玩为众人一起玩,与友同乐,更有乐趣。然而结交瓷友,也应有所选择,有可交与不可交之别,有的可深交,有的只是“点头”之交罢了。

首先,瓷友应是雅友。收藏古陶瓷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文人雅士,清茶一杯、观陶品瓷、谈古论今、互相启发。从陶瓷上看到历史的兴衰,看到土与火的创造,看到前人的智慧与技艺,看到古代的艺术与美学,通过鉴赏来与古人对话,从而进入一般人无法领略的高雅境界。

其次,瓷友应是诤友。正因为古陶瓷博大精深,所以才要瓷友之间经常雅集切磋、聚会研讨、帮助掌眼。这时特别需要收藏者有虚怀若谷的气度、瓷友问实话实说的爽气。悟性有快慢、知识有长短、经验有多少,意见自然也常会有分歧。不能碍于情面,不敢真话实陈;也不要固执己见,听不得不同意见。为求真理,面对实物,对照理论,可以争得面红耳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真正的朋友。

第三,瓷友应是益友。瓷友之间的友谊应建立在诚实诚信的基础之上,以相互协助、相互有益为原则,且对人要宽容、友善、谦让、讲究信誉。因此,为瓷友鉴定,要信而有证;为瓷友提供信息,要占而有信。即使瓷友之间交流、交换藏品,也要本着共赢互利的宗旨。收到珍品精品,共学共赏;有了挫折,共同总结教训、互相开导、真诚沟通。但往往由于金钱利益的关系,陶瓷界经常上演令人痛心的一幕幕骗局。下面就提出三点禁忌来警示初学者。

一是忌“蒙骗”。为经济利益驱使,编故事,设圈套,以假充真,信誓旦旦,助友为名,行骗为实。这样只能毁誉于己,失信于人,失去朋友。当然更不能合伙去骗别人。

二是忌“贪争”。在共同的收藏活动中发现可藏之器,心中都想归为己有,于是不择手段争抢不休、不惜哄抬价格。这样只会翻脸失和气、贪心失友谊。

三是忌“背毁”。对于一件古代遗留下来的陶瓷器,其文化内涵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见仁见智,是由各人的实践经验和文化艺术素养决定的,瓷友之间有不同见解是很正常的。切忌看出问题来,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甚至面誉而背毁,有意抬高自己,却将朋友贬得一钱不值、一无是处。这绝非真正朋友所为。

任何收藏品,包括书画、金银、玉石、古董家具等均需要有相应的鉴赏能力,例如辨伪能力,价格判断能力等。收藏品鉴赏是一门学问,要认真研究,不断学习,才能在这个领域越走越远,收获更多

红色收藏品中的经典


革命题材的作品成为红色经典,经久不衰的历代传承。毛主席瓷器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因为毛主席瓷所蕴含的不只是那个红色年代的历史信息,还有伟人信息在里面。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几款毛瓷水杯。作为红色收藏品中的经典,无论是个人收藏,还是馈赠亲友,都是很好的选择。

四季花卉杯套件造型源于延安时期使用过的“中山筒”茶杯,改良后加盖加彩,底部略为内收,杯身呈现出流线型。当年被称为“胜利杯”,寓意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为毛泽东所钟爱,具有独特的政治意义与历史价值。

毛瓷单杯系列之釉下月季茶杯:毛主席用瓷,是1974年为庆祝毛泽东主席82岁生日寿宴专门烧制的釉下手绘双面花五彩瓷。特制了月季花、芙蓉花、菊花、梅花系列产品器型为碗类,杯类等。从瓷质到造型、釉质、釉色、花纹的描绘、堪称陶瓷经典之作。是当代醴陵窑中的极品。二十世纪最荣耀的中国名瓷。月季花:应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春季。月季花又名月月红,常开不谢,全年好景,以证毛主席“只争朝夕”之意(1963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象征全国山河一片红。

礼品收藏品


如今只要聊起收藏品,人们就会马上想到各种古董古玩,如瓷器收藏品、字画收藏品、家具收藏品、金银珠宝类藏品、邮票、古币、书籍善本等等,这些都是收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冷门收藏品,如昆虫标本、粮票、小人书、报纸杂志等,收藏品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这两年又出现了一种热门收藏品——礼品收藏品。

大师手绘作品封侯万事如意瓶-大师作品

礼品收藏品顾名思义,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礼品。中国的礼品文化源远流长,有关如何送礼,送什么礼,一直困扰着大部分送礼者。礼品种类大体可分为雅礼、俗礼两种。所谓的雅礼就是艺术或文化气息较浓的礼品,比如送书、送画等。而俗礼即为缺乏艺术或文化气息的礼品,如送现金、送珠宝等。礼品的选择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很直接的关系。早年人们送礼多以俗礼为主,现代人送礼则提倡送雅礼。礼品收藏品刚好介于雅俗之间,同时又具有收藏价值,因此备受送礼者青睐。这里简单介绍几类礼品收藏品。

1、特许纪念品。这里说的特许纪念品大部分都是某次重大事件或者重要节日衍生出来的礼品。特许纪念品具有纪念收藏价值,所以为送礼者所喜。例如世博期间的各类世博收藏品、亚运期间的亚运吉祥物等。

2、高档艺术品。高档艺术品类如名人字画、名家瓷等,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兼备,是高档礼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各类高档产品,如高档红酒、高档茶具、高档家具等。这类礼品部分因年限较久或者限量生产,市面少见,所以具有收藏价值,也归为礼品收藏品。

现代陶艺:收藏品“成长股”


收藏界有句俗话,:昨天的现玩是今天的古玩,今天的现玩是明天的古玩。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现代陶艺是随着现代艺术大潮的兴起而产生的。其特征包括:以陶土和瓷土为材料,但绝不囿于传统陶艺的古老创作规范,在造型、用釉、烧成、展示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不追求符合大众审美观念,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贯注自由的主体精神;彻底抛弃传统陶瓷产品必须“实用”的观念。如陶艺大师刘文江的《冰糖葫芦》再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卖冰糖葫芦时的场景。作品里人物的神态呼之欲动、情趣各异,张扬着生命韵律,赋予陶土生命之美。

从收藏品市场来看,现代陶艺相对书画、玉器等艺术品要晚得多,但发展却异常迅速。就拿艺术品投资盛行的上海来说,10年前沪上经营现代名家陶艺的仅寥寥几家国营大店,而今却有大小数百家之多。价格也有很大变化。1993年,陶艺家周国桢教授的动物陶艺每件为1000元左右,而目前在8000元左右;精品也由2万元左右提高到10万元左右。1993年陶院讲师的作品为500元左右一件,而今时隔10年,他们一般的作品价位已升至5000元左右一件,精品还远远不止。

对一件陶艺作品,如何衡量其价值呢?高级工艺美术师胡强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坐标轴来定位:一是作者身份,二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作者的名气越大,作品的标价也就越高。但要记住,名家的作品未必就是名作,名作也未必出自名家之手。单凭作者的名气来决定作品的价值往往失之偏颇。有一些收藏者把目光瞄准深具潜力的当代中青年陶艺家,往往能够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

厦门德瀚堂——优雅亮相 藏品惊艳


10月23日周末阳光明媚,下午2时,思明区环岛路名仕御园12号别墅内的德瀚堂艺术品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开业,现场布置了鲜花与美酒迎接尊贵宾客,气氛轻松而活跃。

德瀚堂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峰先生首先在酒会上致辞,之后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及秘书长、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叶文程教授发言表示祝贺。在礼炮声中,德瀚堂正式宣布开业,来宾举杯共贺。光临德瀚堂开业酒会的嘉宾还有厦门知名收藏家蔡铭超,万达集团福建公司杨俊,光大银行厦门分行曾华茹,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厦门市收藏家协会。来宾一边品享香槟香茗,一边在收藏顾问杨午蒸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会所内的精美古董藏品。会所内布置展出上百件珍奇古董瓷器,其中一件元代蓝地白龙暗刻梅瓶尤为引人注目。这件蓝地白龙暗刻梅瓶高40.6厘米,口径5.1厘米,底径13.6厘米。平口斜唇,短颈圆肩,腹修长内敛,近底处束腰,足向外撇,挖底无上釉。全器施蓝釉,腹部正面饰一条在蓝天翱翔的白龙,龙张口瞪眼,口吐长舌,两角后昂,龙髻后冲,龙身细长,脊背似锯齿,脚为三爪,彰显帝王之意志与风范。目前有据可查的另三件蓝地白龙梅瓶分别收藏于扬州博物馆、北京颐和园管理处以及法国巴黎吉美艺术馆。可见该藏品的稀有与珍贵。

德瀚堂

德瀚堂作为厦门市一家专业古董艺术品投资管理机构,将通过构建顶级古董艺术收藏交流、交易的高资产圈层人脉圈,打造高端古董艺术品收藏顾问式精准服务平台。同时,除了自身收藏供会员交流鉴赏之外,德瀚堂还聘请权威的古董艺术品鉴定专家、市场专家,专业服务于高端商务人士与社会精英,高端古董艺术品收藏家与投资者,创建国内首个星级投资收藏家与高资产人群人脉圈。德瀚堂实行会员私享的服务制度,为高端投资收藏人士提供专业化的收藏顾问服务,为企业与私人提供顾问式投资收藏咨询与艺术品投资管理服务,并通过古董艺术收藏为企业与个人提供古董艺术品金融化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德瀚堂将定期举办周末主题鉴赏沙龙、城市会员交流沙龙、收藏级名庄葡萄酒品鉴、大师级茶品雅赏等专业活动,借助德瀚堂私密的私人空间,为高端人群提供私人接待与艺术鉴赏的星级服务。目前,德瀚堂公开向私人和企业招募创始会员与白金会员,以尊享专家团队专业化的顾问式投资收藏服务。

明成化青花花卉纹碗

明嘉靖青花注浆丹凤朝阳玉壶春瓶

明天顺丁丑年青花诗棋纹瓶

明宣德款青花黄地龙纹大盘

宋磁州窑红绿彩花卉纹酒壶

明永乐青花花卉纹花口洗

元红地暗刻白龙盖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