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中国瓷器欧洲 > 导航 >

康熙后欧洲人开始定制欧式中国瓷器

康熙后欧洲人开始定制欧式中国瓷器

古代中国瓷器欧洲 古代欧洲喜欢中国瓷器 欧式瓷砖

2021-04-01

古代中国瓷器欧洲。

简介

孟露夏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藏品研究员、伦敦大学考古学院英国学会前研究员。

对话孟露夏

收藏周刊:目前V&A(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中国外销瓷的情况如何?包括年代最早,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等分别是哪个朝代?

孟露夏:V&A现在有18000件中国藏品,包括陶瓷、服装、家具、版画、青铜器、玉器、玻璃等。其中外销瓷器有几千件,时代从元代到19世纪,最多的是康熙、雍正、乾隆等“清三代”的,最早是14世纪的景德镇窑青白釉的梨形瓶。水平最高的是康熙的硬彩和雍正和乾隆的粉彩。Taoci52.CoM

收藏周刊:在英国乃至欧洲,收藏中国外销瓷的情况如何?V&A在这方面处于怎样的地位?

孟露夏:从康熙时代以后,大概1683年以后,中国再开始对外贸易。更多“东印度公司”来中国。欧洲人也开始订制受欧式器型和风格影响的中国瓷器。这些订单被称为“特别订单”。V&A在这方面有很多种类。这些瓷器主要是景德镇工匠按照欧洲人的要求做的。“纹章瓷”是一个很重要的类型。V&A的外销瓷器收藏数量是英国最多的,外销瓷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欧洲最重要的收藏。

外销瓷来自十多个窑口

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1根据现今的考古研究资料记载,生产外销瓷的主要窑口包括长沙窑、越窑、邢窑、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巩义窑、耀州窑、吉州窑、泉州窑、海康窑、安溪窑、石湾窑、德化窑、磁州窑、福建诸窑等。

2根据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在今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巴林、约旦、叙利亚、苏丹、埃及、坦桑尼亚等国都出土了中国的陶瓷标本。陶瓷所到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

3输出外销瓷的港口从唐代开始,有交州、广州、泉州、扬州等,北宋有广州、杭州、明州等,南宋有广州、杭州、明州、泉州等,元代有广州、泉州、漳州、温州、庆元、杭州、上海等,明清以来,陶瓷外销的港口增加了福州、漳州、厦门、汕头等。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嘉靖朝高级定制瓷器特征


瓷库中国讯明嘉靖朝典型器有嘉靖帝王年号款的官窑器,如明嘉靖青花龙纹盖罐,明嘉靖青花群仙祝寿盘、明嘉靖青花山水人物带盖梅瓶等。

青料此朝烧瓷时间比较长,青料发色不一。最具特点的是回青料,呈色紫艳,有别于其他各朝。品种有青花五彩、黄釉青花加红彩、黄釉青花、青花矾红彩、蓝地白花。纹饰除传统纹饰以外,道教色彩纹饰增多,有云鹤纹,许多器物都用来做边饰,还有松竹梅纹、缨珞纹、八卦纹、八仙纹、花组字纹及树枝组字纹、折枝花托八吉祥纹等,都比历朝为多,其中花组字纹为独具特色的纹饰,婴戏图纹、高士图纹、鱼藻图纹被广泛采用。

小件胎极细,釉极润。但大件胎较粗,釉亦不及小件润泽。多大件,如大盖罐、大缸、大葫芦瓶、大碗、大盘等。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高级定制云龙纹大盘,口径73厘米、底径49.3厘米、高9厘米;双凤穿花纹大盘口径71厘米、底径50厘米、高6.4厘米,造型均为浅腹,圈足平切,外斜削一刀,砂底,满布窑红。异形造型多,多见八棱、四方、六焦、上圆下方葫芦式造型。朝珠盒造型十分少见。

款识此朝历45年,款式比较杂。底款为六字二行、四字二行双圈竖楷款,多六字一行边额款,多用“制”字,少用“造”字。字体瘦长,布局往往斜行不齐。款字特征:“大”字常见撇捺平开,“靖”的“立”旁位于“月”上。工艺琢器腹部见接痕。大件工艺显得粗糙,不够规正。底见火石红刷痕,大盘为圈足平切。(编辑:郑菁菁)

瓷器收藏从古瓷片开始


瓷器收藏是普及性最广的收藏门类。谁家里没有几件老辈人留下的盘和碗?这就是最基本的藏品,也可以作为刚入门的向导。笔者认为,收藏瓷器先从残片玩起,应该算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因为瓷片虽小,却也汇聚了整器的大部分特征,如胎质、釉汁、青料、画工等。

好瓷片一般具备如下特征:一是保留了大部分画面或图案。二是具有款识,或是具备典型的时代特征。三是边缘齐整(如圆形、矩边形)、便于保存。四是天地具全,比如碗,从碗足到口沿都可以看到,可以推断出碗高,复原口沿直径或底足直径。五是稀有少见的瓷片,如图录中未出现过的,或在藏友圈中未见过的。六是名窑口或著名画片,如成化斗彩鸡缸杯瓷片、永乐缠枝莲压手杯瓷片、嘉靖鱼藻纹瓷片等等。

瓷片最好要拣,而不是去买。拣瓷片有几大“功德”。一曰“真”,谁也不会把现代瓷器砸碎后,将其埋入几米甚至10余米的地下去骗您。二曰“实”,您可以通过地层关系了解瓷片的大致年代,通过众多瓷片的互相印证,获知瓷片的窑别和年代。三曰“廉”,拣瓷片不需投入大量资金,只需一把小铲、一只手袋。四曰“全”,鉴识瓷片时可以全面观察胎质、釉色、造型、画工,而面对一个整器,您是看皮看不到瓤。

一块小小的瓷片,看上去冷冰冰、土锈斑斑,但其中蕴藏着大千世界。

古瓷片何处觅呢?到处皆有可能,特别是老城区,只要您留意,说不准就有收获。笔者曾在北京什刹海的岸边拣到过清代康熙青花松鼠偷葡萄的残片;曾在德胜门内的后罗圈胡同拣到过清道光年间青花婴戏图残片;在圆明园刚挖出的河泥中,也拣过清乾隆青花游龙纹残片……当然,最主要的是在基建工地上拣拾,今天这种机会太少了。建筑垃圾的填埋场,特别是挖基坑的土运送的地界,是非常重要的拣拾地。

实在不行,您也可以到古玩摊上购买,但是,一定要谨防赝品。许多赝品卖不掉,极有可能“化整为零”,打碎赝品,把瓷片卖给您。

清康熙官窑瓷器


清康熙豇豆红水盂高9厘米口径3.5厘米此盂系文房用具,又称“太白尊”,是康熙官窑特有品种,与郎窑红齐名。釉下印有团螭纹,釉色淡雅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斑点。

清康熙五彩花鸟纹花盆高32.9厘米、口径60.9厘米、底径39厘米此花盆施豆青釉,绘五彩八哥、梅花等图案,色彩艳丽、明快;边饰为富贵(牡丹)长寿纹;口沿下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横行款。

清康熙青花鱼龙变化纹盘高7.6厘米、口径39厘米、底径29.5厘米盘沿外折,釉面滋润匀净;盘心绘青花鱼龙变化纹,两条鲤鱼相互追逐嬉戏,一条出水蛟龙张牙舞爪,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清康熙青花携琴访友图花盆高18厘米、长33厘米、宽22厘米此花盆运用墨分五色的方法,将青花料分成浓淡不同的色阶,所绘山水画面近浓远淡,具有立体感,此法有“青花五彩”之誉。

清康熙绿釉紫龙盘高6.4厘米、口径31.8厘米、底径22.4厘米盘内外施低温绿釉,刻有五条赶珠龙纹,并填紫彩;此品种传世罕见,为皇室后宫中“贵人”所专用。

清康熙黄釉刻双龙戏珠纹盘高6.9厘米、口径40.9厘米、底径26厘米此盘施纯正的低温黄釉,又称“浇黄”;此釉系明代宣德时创烧,康熙时产量较大,主要用做皇帝、皇太后、皇后的日常餐具,亦有少量的祭器。

清康熙郎窑红折沿碗高7.5厘米、口径19.2厘米郎窑红品种为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御窑时所烧;此碗釉色深沉、凝厚,釉面光亮有开片,底施苹果绿釉;郎窑红造型以各式瓶居多,碗类器较少。

清康熙斗彩和合二仙图花盆高32厘米、口径58.5厘米、底径41厘米口沿上绘万字锦地团寿纹和团鹤纹,腹壁六面分别绘有斗彩和合二仙图,神态各异;口沿下墨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横行款。

清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杯高5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2.7厘米此套花卉杯共十二只,分别绘有十二月花卉纹:正月水仙,二月玉兰,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背面各题诗一首,并钤“赏”字方印。

清康熙青花《圣主得贤臣颂》笔筒高16厘米、直径19.3厘米笔筒呈直简形,施白釉,外壁用青料在釉下楷书《圣主得贤臣颂》全文,字体端正,排列整齐,以釉里红作“熙朝传古”方印。

康熙瓷器的鉴定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康熙瓷器与光绪瓷器鉴别


本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康熙瓷器与光绪瓷器的几点不同。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康熙瓷器被公认为清代瓷器之首,康熙一朝历经61年,是清代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就瓷器而言,无论胎质、制作工艺、画工等诸多方面都十分讲究。所以康熙瓷器历来被收藏者视为珍品。光绪在晚清时代,相对比较强盛,有光绪中兴之说,出于多种原因,光绪仿制康熙瓷器的现象多有出现,好者几可乱真。所以准确的区分康熙和光绪瓷器,有着重要的意义。

左为康熙瓷器右为光绪瓷器

首先,从制作工艺上看,有粗、细之分。这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处理。康熙瓷器旋胎比较规整,器壁外处理的平整,器物的内部少有精细的处理,常见手拉胎的痕迹。器物的底足大多很规矩,底足处理圆润、光滑。而光绪的瓷器在旋胎上胎体较康瓷轻薄一些,特别是器物底足的处理,棱角不很清晰,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其次,在胎质方面。康熙瓷器的胎质可以用细密、洁白、坚实来形容。光绪瓷器的胎质比较粗松,呈灰黄色。

再有画工方面,康熙瓷器线条流畅,特别注意起笔落笔的顿挫,线条犹如钢条,直线和弯曲都刚劲有韧性。绘画造型准确,诗书画印,完美的结合。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诗文常整文搬上画面。书法多楷书,字体秀美、工整。绘画的内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龙凤等题材。以人物、山水为佳。光绪瓷器的线条柔软、较细,力度不强,虽也有起落笔的提顿,但较之康熙就显无力了。在绘画的内容上也少有创新。

另外釉质也有一定的不同。康熙瓷器多表面平整光滑,釉质较厚,半透明、呈淡青色。也有一种表面有小点,釉质较薄、呈浑浊的白色,常有爆釉现象,与光绪瓷器极为接近。光绪釉质较薄,表面不平整,常有瑕疵。

陶瓷的鉴定不可以偏代全,仅就两件瓷器加以分析,验证以上的观点。

让人爱恨交织的瓷器


“元青花”瓷器。

清雍正仿哥窑三足香炉。

我玩收藏正赶上太平盛世,社会对公民私人财物的尊重和保护逐渐形成共识。加上我又是个“三闲”(闲钱、闲功夫、闲情逸致)之人,以致一玩上手,竟欲罢不能。

收藏:定力是一种品质

我1984年进江西日报编辑部工作伊始,就担任文艺副刊编辑兼文化记者。那时副刊一周一期,三个人轮编,所以我就有大量时间下乡采写新闻稿件。当时江西各市、县正开始恢复或重建图书馆和博物馆,经费来源是当地政府出一半,省文化厅拨一半。因此,我就有机会经常陪同省文化厅主管这项工作的副厅长刘恕忱(去年春节已去世)下去督办,从而大量地、反复地见识了各种即将列入馆藏文物的真面目。

那次到修水县,由于各方资金到位及时,修水县的两馆恢复进展得很顺利。晚上,县文化馆长带着几位同事来招待所看望我们。为表示感谢,当场拿出两件陈衡恪的花鸟扇面,称是一元钱一件刚从民间征收来的,要分别赠送刘和我。陈衡恪系修水县人,他的父亲陈三立是晚清知名的维新派人士和书法家;他的兄弟陈寅恪则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史学家;而他本人更是才艺出众,为民国初期名传遐迩的花鸟画家,相传齐白石也称他为恩师。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但刘恕忱当场拒绝了,也拒绝了对方以每件各收5元的折中做法(当时5元是个不小的数目,我工资每月还不到100元)。这让我在一旁瞪眼干着急。事后刘很认真地对我说,我不是不知道陈衡恪的价值,但我是主管文物工作的副厅长,哪能干这种事!做人要有点定力,要讲点格调,让人家在背后议论,不好。

的确,定力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对于收藏爱好者尤为重要。

在江西日报多年文化新闻的编采中,使我有幸认识了一些文物方面的专家,其中的陈柏泉和刘新园还成了我的好朋友。

就说说江西省博物馆的研究员陈柏泉吧。江西省博物馆有几件镇馆之宝,其中被列为历史上三大清官(包拯、海瑞、况钟)之一况钟的两件书法手卷,就是陈柏泉在况钟的老家江西靖安县个别寻访并及时发现的。陈柏泉说幸亏及时带回了省博物馆,因为一年之后就全国性猛烈批判“清官”,况钟在各地的遗存几乎都被捣毁一空,这两件手卷无疑成了国宝级文物。还有元青花四季花卉纹八方瓶、隋代青瓷军持等,都是由陈柏泉考证、发现和保存的,如今都堪称稀世之宝。担任过省考古队长的陈柏泉,“文革”期间全家就住在省博物馆文物仓库的楼上。每天上下仓库门口几次,却从来不往那虚掩的门内张望一次。“那些年谁来管仓库呀,我们全家就成了义务保安员。”“文革”这么多年,省博的库藏文物没有遗失一件,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陈柏泉退休了,那时我已经开始经常在南昌八一公园后门逛地摊,从满目琳琅真真假假的“垃圾”中,练眼拣漏。有时我就邀上陈柏泉去“掌眼”。陈柏泉却一时还是摆脱不了他的原则:做文物考古工作的人,不能自己收藏文物。所以,我由此得了不少方便。我一直视为至宝的那件“清雍正仿哥窑三足香炉”,就是我俩同时在地摊上发现,他看对了却不动心,由我堂而皇之地以30元的价格买了下来。这件瓷器堪称精品,现在就是有人出30万元,我也不会放手。

陈柏泉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不幸患上脑胶质瘤。在上海华山医院手术之后,虽恢复了神智,但已不能说话。住院那段时间,上海博物馆馆长和几位瓷器专家经常去看望他,每次都带几件把握不准的明清瓷器请陈柏泉帮忙“掌眼”。陈看到对的就竖起大拇指,觉得有问题的便伸出小指头。他的判断,令上博的同行十分服膺。

陈柏泉已仙逝多年,但我常常感怀他的风范。

瓷器这玩艺儿,让人爱恨交织

因为曾经长期在江西工作,江西景德镇又是举世闻名的瓷都,理所当然,我玩收藏是从瓷器开始的。

那些年在南昌的地摊货里“练”眼,在陈柏泉的指导下,我确实拣了几件“大漏”。除上述的那件雍正瓷外,我还单独拣回了“明代仿南宋官窑小杯”和“清乾隆豆青釉青花云纹大盘”。陈柏泉看到这两件东西后,赞不绝口,称我快“毕业”了。我不免有些飘飘然,得意忘形了。

人一得意忘形,就是“吃药”的前兆。

那年清明我去湖南老家祭祖。期间当地有人带来一大堆所谓的“老瓷”让我挑拣。我勉强选了两件民国瓷,而对方开价还不菲。那堆过了手的瓷器里,有一件笔筒,上面用青花料写了很多字,当时依稀记得有“至正十一年”和“张文进”等字样,回来后便翻开资料查找。不想一找就大吃一惊:“至正十一年”为元代至正时,张文进则是当时唯一在青花瓷器上留下祭祀文字的江西饶州府人氏。天哪!一件名动天下的元青花居然会从我手上漏走?于是我不顾当时已患感冒,马上与乡下的亲戚联系,让他们找到那几个人,我呢,带着对元青花的贪婪和一知半解,即刻杀回湖南。那件笔筒虽然仅以800元的价格被我收进,但往返车旅费和对亲戚朋友的打点,让我花了好几千元。

像往常一样,好东西拿回来我总是先捂上一个月再取出来研究和把玩。但这件“元青花”笔筒我只捂了不到一周,便下意识中发现自己是“吃药”了——世上哪有这等好事,总共才有三件书有文字的元青花,两件藏在大英博物馆,还有一件会落到你手上?元青花的美梦刚开始就破灭了,我甚至不好意思拿出去让行家鉴定呢!

这件笔筒现在还十分醒目地摆在我的书房里,它警示我不能飘飘然,少点非分之想。还有,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去年11月,我回了一趟江西,照例又去景德镇访故问旧。我没进那个仿古瓷制作和集散地樊家井,但新华社的朋友却带我见识了几位仿古高手的作坊。你可能无法想像我的震惊程度和对此由衷的感叹,难怪到处风传耿宝昌、叶佩兰等鉴定专家在高仿瓷前频频走眼的故事,因为景德镇艺人早就掌握了由一小块出土瓷片复原出整个古瓷的工艺。关键部件的老瓷片和新瓷土完整地融合在一起,制作成一件远古曾有过的瓷器样式,你说你走眼不走眼?

这位记者悄悄告诉我,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先后有十几条地道挖到市政府办公楼下面。因为当时的市政府就坐落在古御窑瓷厂旧址上,这么多“老鼠”不辞辛苦地打地洞就是为了获得御窑瓷厂原址的地下堆积。自元至明清,凡御窑烧造的官瓷皆有严格的规定,有瑕疵的瓷器绝不能出厂,一律就地打碎,堆埋于厂内地下。当时的当政者肯定不会想到,几百年后,这些瓷片居然身价一涨再涨,圆了很多人的发财梦。

到了这个份上,我只能说,瓷器这玩艺儿,实在让人爱恨交织!

康熙时期瓷器的鉴赏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清康熙太白尊瓷器


太白尊亦称太白坛,因摹仿诗人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又因其形似圈鸡用的罩而有“鸡罩尊”之称。太白尊也叫水盂,是文房用具,主要用途为贮存研墨用的水。太白尊瓷器烧成难度大,制作时间短,所以传世数量极少,康熙时期的太白尊基本都属于江西景德镇御窑制品,专供皇室使用。

清康熙款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 尺寸:高8.50厘米、口径3.50厘米、底径12.50厘米 时代: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

为康熙时期官窑典型器物之一,造型多为小口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为浅刻团螭图案。该尊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壁渐张,呈半球形,浅圈足。器内壁和底部施青白釉,外壁施豇豆红釉。腹部有三组暗刻团螭纹。底落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竖行无边栏款。

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器的内壁和底部施青白釉,外壁施豇豆红釉,腹部有暗花团螭纹,底落“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三竖行六字无边栏款。豇豆红因色调淡雅,呈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而得名。它在康熙时期较为名贵,因其用铜做着色剂,而铜在窑温里的化学反应比较活跃,要想烧得很匀净,难度非常很大,所以传世数量也极其少有。

清代康熙豇豆红太白尊

清代康熙豇豆红太白尊高9厘米 口径3.5厘米。此盂系文房用具,又称“太白尊”,是康熙官窑特有品种,与郎窑红齐名。釉下印有团螭纹,釉色淡雅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白色斑点。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表以红色为主,散缀绿色苔点,釉色红绿相映。这种釉色为康熙晚期创烧,因色彩酷似豇豆皮而得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