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陶瓷艺术 > 导航 >

两岸陶瓷艺术 交流展观者如云

两岸陶瓷艺术 交流展观者如云

陶瓷艺术 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

2021-04-03

陶瓷艺术。

两岸陶瓷艺术交流展正在南京1865创意园凡德艺术展厅举行,连日来不少企业家收藏家以及普通市民前往,交易颇为热闹,有的人甚至一下子“扫入”几套瓷器。在昨日举行的江苏中华文化交流中心书画界理事与台湾瓷器艺术大师交流座谈会上,江苏书画家们纷纷折服于台湾当前工艺美术最高水平的陶瓷艺术品。

陶瓷艺术交流展上,50多位两岸陶艺家带来了近300件陶艺精品,包括茶器、花器、雕塑等多种形式。而在交流会上,路庆麟、萧巨杰、陈梅蓁三位台湾艺术大师的作品也引来了一片赞叹声。“搞了一辈子工艺美术”的江苏弘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刘绥芝表示,看到门口那几件窑变的瓷器,非常受震撼,工艺确实领先,哥窑、青花、钧红都结合在一起,非常不容易,也感到“陶瓷方面有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据悉萧巨杰的作品曜变七彩天目碗,都是尝试了至少5000片的釉药,加了一些锰、铁,甚至一些贝壳的原料进去,经1350度的高温烧制而成,每一只都可以说是孤品。据悉该展览将延展至12日。

扬子晚报记者冯秋红文/摄

精选阅读

南北陶瓷交流共同促进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近日,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邀请大江南北各窑口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陶瓷艺术家陈文增、刘立忠、和焕、魏启山、魏宝书、朱子木、姜海、汪勇等八位陶瓷艺术大师(家),举办了“新·传统———南北陶瓷文化交流之旅”活动。

中国瓷器,分南北二系,以南青北白著称,以定、汝、官、钧、龙泉和磁州窑为代表,开创出一代又一代的辉煌。白瓷成熟于隋代的邢窑,鼎盛于宋代的定窑,并催生出千年窑火不断的磁州窑,这三大名垂青史、蜚声中外的古窑都坐落在河北。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一民说:“河北三大名窑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可现在我们对于陶瓷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同时陶瓷工艺故步自封。举办这次活动是想引进南方的新理念,与传统的理念进行碰撞,使北方的陶瓷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另外,中国的陶瓷在历史上以‘南青北白’著称,其实现在已经是青中有白,白中有青。举办这次活动,希望南、北瓷器工艺互相碰撞,互相学习,共同促进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字串8

自2007年7月20日至今,这八位陶瓷艺术家冒着盛夏酷暑,在邢窑、定窑、磁州窑故地踏查古迹,访老问贤,探究历史,交流技艺,创作新品。

南北陶瓷理念要相互碰撞

陶瓷艺术家魏启山是磁州窑的代表人物之一,目前在江西景德镇发展自己的陶瓷事业,他向笔者解释说:“北方的制瓷观念太保守,太陈旧。虽然北方的历史资源很丰富,现在的一些作品也很精致,甚至超过了历史,但是瓷器的造型等方面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没有了市场,艺术家的创作就只能停滞不前,最终只能落得穷困潦倒的境地。相反,南方的陶瓷艺术近年发展很快,市场也比较广阔,他们的创作思维更开放,更具创新意识。我到景德镇以后,吸收了南方的思想观念,现在我的事业发展得很好,来自各地的订单做不完。”

景德镇陶瓷艺术家朱子木先生认为,魏先生的作品就代表了南北陶瓷艺术的融合,而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对南、北方的不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来到北方的三大窑口,参观考察了他们的陶瓷艺术。我们不能不感叹,河北的历史资源太丰富了,他们的藏品太精致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制瓷工艺有了更深的了解,学到了很多精湛的制作工艺,并且被北方民间艺人的艺术精神所感染。同时,我们也带来了南方的新思维新观念,比如在造型上的创新思维,对于市场的开发,对于作品的认识和宣传等等。通过这次活动,南方的新理念和北方的传统理念进行了交流碰撞,这些对于继承发展中国的陶瓷艺术,促进陶瓷工艺的突破和创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字串5

创新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本

定窑的陶瓷艺术家陈文增认为,现在的陶瓷艺术缺乏创新,缺少突破,平庸之作太多,富含文化底蕴的高级作品太少。他说:“各个窑口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要互相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定窑要丰富自己的特色,就得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发展一边学习。在发展中如何突破传统呢?那就要求我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其他艺术。广泛地学习借鉴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但借鉴不等于丢弃自己的风格,完全照搬别人的东西。借鉴是为了让我们的风格特点更突出,更能与时俱进。所以我们的借鉴要以自己的根本、自己的特点为前提,在借鉴的同时,保留并且发展自己的风格特点,让我们的艺术更有吸引力。”

陶瓷是促进中瑞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独创的发明之一。中国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制瓷工艺是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发明的。瓷器与陶器的烧制过程非常相似,但瓷器与陶器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瓷器的坯料是高岭土(也称瓷土)、正长石和石英混和而成的,胎表还要施一层有玻璃质的釉,然后在12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成品质地坚硬、吸水率极低、敲击能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陶器的坯料一般是粘土,胎表多不施釉或施有低温釉,焙烧的温度在700度到800度之间,少数陶器可达到1000度。陶器的质地不如瓷器坚硬,吸水性比较强,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不清脆。

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商周遗址中出土的青瓷器皿有瓮、罐、瓶、尊、碗、豆等等。它们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从此以后,制瓷工艺逐步发展,由青瓷发展到白瓷,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唐代青瓷发展到顶峰。唐末诗人陆龟蒙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形容越窑(今浙江绍兴)青瓷动人的色泽。唐宋时期,白瓷也发展到高峰。唐宋文人是用“类银”、“类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等语句来赞美白瓷的。明清时期,彩瓷发展起来。明代的青花瓷、斗彩和清代的素三彩、五彩、珐琅彩,都饮誉中外。1610年,有一本名为《葡萄牙王国记述》的书,赞美中国瓷器说:“这种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加可爱”。

上面我们极为简略地回顾了中国瓷器的发展史,下面我们讲两个瓷器的故事。

在200多年以前,北欧的瑞典王国有个地位显赫的贵族,他酷爱中国的彩绘瓷器,因此不惜重金派遣专人万里迢迢到中国来定做瓷器。他为了显示自己高贵的地位,严格地按照贵族等级的标准预先绘制了成套的图案,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依照他的图案烧制彩绘瓷器。

他派遣的人乘帆船在海上漂泊了好几个月才到达中国,不幸的是携带的制瓷图案被海水浸湿了,周围渗出一圈淡淡的水痕。”

中国工匠接到图案后,发现了上面的水痕,但由于无法核实这水痕是否是作者的本意,只好忠实原作,把水痕也当作图案的组成部分烧制在瓷器上。

这位贵族收到成品后,起初有些不高兴。他认真地拿成品跟原稿核对,才惊奇地发现瓷器上水痕的成因,情不自禁地赞叹中国制瓷工匠的技艺高超绝伦。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这件由于误会造成的瓷器成了极为绝妙的珍品,如今它已经成为瑞典无价的国宝,也是中瑞两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物证。

中国的瓷器驰誉全世界,到处受到人们的喜爱。17、18世纪,在欧洲市场上,中国的瓷器用黄金一样贵重。那个时候,欧洲人对瓷器的认识简直可笑。当时有一种薄如蛋壳的“脱胎”瓷器传入欧洲。这种瓷器既薄又轻,光鉴照人。特别透明。于是有一位法国作家,装成行家,竟然神乎其神地吹嘘说中国瓷器是用蛋壳、贝壳制造的。欧洲的王公贵族为了满足强烈的占有欲,发狂地逼迫骗人的炼金术士给他们仿制中国瓷器。在18世纪初,法国人还只能制造含有大量玻璃质的强度很低的软质瓷器。半个世纪的光景过去了,仿制质地坚硬、素肌玉骨、绚丽多彩的中国瓷器的工作毫无进展。于是,一个叫奥里的神父,竟然派遣一个叫安特略可的传教士到中国江西景德镇去盗窃中国的制瓷技术。

在景德镇,安特略可装成传教的使者,整天出没在窑场中,到处乱窜,搜集技术情报。1712年和1722年,他通过两封长信,把景德镇制瓷原料高岭土和瓷石的使用情况及整个工艺过程,都原原本本地告诉给奥里,并且偷走了高岭土和瓷石的实样。这样,在安特略可到中国20多年之后,法国才制造出真正的瓷器。

惠州博物馆展开陶瓷艺术交流会 艺术家现场献艺


陶瓷艺术是设计者通过描绘现实在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体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把握,它拥有丰富、饱满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通过各种形态、造型的因素,运用陶瓷独特的设计语言,蕴涵了具象、抽象、象征、隐喻等艺术形式,并以“泥与火”、“工艺”、“材料”为表达媒介,挖掘和释放“泥与火”、“陶与瓷”的个性色彩,从构思、装饰、各种泥料釉色的选择、技艺、烧造等不断地参与中发现、创造出其它艺术无法取代的独特作品。

近日,“心韵流传,艺术惠民”—惠州·景德镇两地当代名家陶瓷艺术作品交流展暨惠州市陶瓷艺术收藏协会授牌仪式在惠州博物馆隆重举行,活动吸引了大批陶瓷艺术爱好者前往观看,300件陶瓷艺术品更是让参观者流连忘返。据悉,此次活动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惠州市陶瓷艺术收藏协会、《东江时报》、《今日惠州网》协办,惠州博物馆承办,展览至10月7日结束。

开展当天一大特色是惠州和景德镇两地的10名陶瓷艺术大师在瓷胎上即兴创作,用各种颜料在瓷胎上创作各种图案。有具象的花鸟,也有抽象的线条,让参观者近距离欣赏了陶瓷艺术的魅力,加深了对陶瓷文化的理解,也激发了人们对陶瓷的收藏兴趣。普通市民对于能够看到艺术家们现场创作,更是充满好奇,围着艺术家们问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两地当代名家陶瓷作品交流展示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让名家名瓷走进人们生活。

除了艺术家们的即兴创作,展厅内展出的300件陶瓷收藏品也让观众流连忘返,其中有人们常见的瓶瓶罐罐,还有很多不同款式的瓷画,一件件清新雅致、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与此同时,参观者们也被两地艺术家们高超的创作技艺所折服,为能够看到如此高水平的展览感动兴奋,他们希望能够看多更多类型的艺术展览,让惠州的文化艺术气息更加浓厚。参观者说:“现在惠州的文化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厚,希望惠州以后能够多组织、引进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展览,开拓市民眼界,提升市民文化艺术修养。”

朱大孔子学院举办中国陶瓷艺术与中泰文化交流讲座


5月8日,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在朱大玛哈朱拉楼举办了“中国陶瓷艺术与中泰文化交流”专家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中国国家日史编辑委员会副秘书长杨德保、中国国家教授级工艺美术大师曹爱勤以及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王建保三位专家开讲。泰国前教育部长素察博士、泰国拉差蒙昆科技大学吞武里分校副校长SakitChantabotoke教授及朱拉隆功大学各院系师生50余人出席并聆听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三位专家首先参观了朱大孔子学院,并和素察博士及朱大孔子学院老师们进行了座谈。座谈中,中方院长韩圣龙向三位专家介绍了朱大孔子学院的概况和成立以来取得的成果。专家曹爱勤大师向朱大孔子学院赠送了自己的精美陶瓷作品。

泰国前教育部长素察博士致开幕词

讲座开始前,素察博士肯定了陶瓷艺术在中泰文化交流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并希望将来有机会能邀请中国专家在泰国国家广场开办学术讲座,让更多泰国民众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杨德保副秘书长讲座现场

杨德保副秘书长长期在中国“瓷都”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作品国际巡展和评奖活动。他在讲座中表示,陶瓷是早期中泰文化交流的媒介,中泰两国文化由此得以传播。中泰艺术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中泰文化交流的事业继续推进,通过文化交流,造福两国人民。

曹爱勤女士出生于世家,获中国工艺美术石雕大师称号。她的讲座主要介绍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源流与创作实践。曹女士表示,在传统本土文化题材里挖掘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表达语言,并与艺术家的生存经验理性结合,能够创作出具有一定文化深度的时代作品,在国际艺术交流中才具有真正的本土话语。

王建保副秘书长讲座现场

王建保副秘书长致力于陶瓷史研究,长期关注中国古代窑业技术对外传播及中国与泰国古陶瓷之间的关联性问题。他在讲座中根据现存资料对中泰两国古陶瓷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得出泰国北方地区古陶瓷主要受以磁州窑为代表的白釉黑花装饰风格影响,南方地区则是受到以龙泉窑风格为代表的青釉瓷器影响的结论。

专家团、素察博士与朱大孔院教师合影

三位专家的讲座受到听众们的热烈欢迎,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专家们耐心细致地回答了现场听众的问题。此次专家讲座是朱大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专家系列讲座之一,也是今年庆祝全球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中国近当代艺术陶瓷精品展在京举办


为推动当代艺术陶瓷走上精品之路,2017年11月11日,由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与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收藏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精品高峰论坛暨中国近、当代艺术陶瓷精品展”在中国艺交所民族文化宫新址开幕。来自全国16个窑口300件藏品参展,近120位与会代表参加了活动。

这次论坛和展览的目标是探索当代艺术陶瓷的精品之路、研讨当代艺术陶瓷精品的创新,贯彻推动《中国当代艺术陶瓷收藏精品标准》,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创作出本世纪的经典之作,打造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国家级艺术陶瓷精品品牌,提升我国艺术陶瓷创作的总体水平,展示我国极具收藏价值的近、当代艺术陶瓷优秀作品。建立完善的中国近、当代艺术陶瓷集创新、创作、评审、认证、品牌、展示、交流、交易、收藏为一体,规范、有序的收藏体系。

这次参展的作品,是建国以来我国各陶瓷产区的经典之作,选出自1950年至今,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陶瓷精品。其中包括:俗称5、6、7(50年代—70年代)的陶瓷精品,特别是1962年特制的红色官窑水点梅花笔筒,还有特殊意义的文革时期的经典,改革开放以后的汝瓷精品、钧窑精品、定窑精品、龙泉青瓷精品、官窑精品、山东青瓷、刻瓷精品、湖南醴陵奥运瓷精品、德化窑精品、景德镇窑和清华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部分学院派师生的经典作品等,300件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不同特色的经典作品蔚为壮观。

新加坡举办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霍家荣作品展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霍家荣作品展9日在新加坡牛车水裕华国货大楼举行,其形式多样、造型生动的人物及动物陶瓷作品令参观者赞不绝口。

矗立在繁华的牛车水的裕华国货素来以销售中国产品闻名遐迩。此次为了庆祝公司开业10周年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裕华国货主办了这一为期23天的霍家荣作品展。此次展出的除了霍家荣的40多件杰作外,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石湾陶艺大师和青年工艺师的名作100多件。展览得到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新加坡收藏家协会、新加坡广东会馆、中国广东省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等的大力支持。

中国佛山石湾陶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建于明朝之古窑,数百年来窑火不断。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收藏有石湾陶瓷珍品。霍家荣是石湾最有艺术潜质的青年陶艺家之一。其作品风格恢弘大气,多次在中国的工艺美术评比及展览中获奖。

霍家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石湾含砂量大且粘塑性良好的陶土,丰富而多样的颜色釉,煅烧了数百年的柴烧石龙窑等因素,都为石湾现代陶艺的开拓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在石湾艺术大师和工艺师们的共同努力下,石湾优秀传统工艺更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散发出崭新的艺术青春和魅力。自1984年开始,不同专题的“石湾现代陶器”接连在广州、北京、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等地展出,这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香港裕华集团代表、香港裕华国货高级经理梁勇犇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工艺及中国优质产品的橱窗,裕华将持续不断地举办各式各样的展览和推介活动,让新加坡民众和消费者对中国文化和产品有更好更深的了解。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