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与大师论瓷问道 看陶艺传承出新

与大师论瓷问道 看陶艺传承出新

瓷砖墙面 陶艺家瓷砖 瓷砖与地板

2021-04-03

瓷砖墙面。

“这个瓷器看起来真是温润如玉”、“制作一件好作品,什么最关键”……29日,来自全国各地晚报的社长、总编、记者共80多人,走进德化陶瓷艺术大师群体,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欣赏大师精品,为德化陶瓷大师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昨日上午,“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全国晚报总编记者走进世界瓷都德化采访团来到蕴玉瓷庄、宏益陶瓷研究所、明玉陶瓷研究所、友滨陶瓷研究所,采访苏献忠、柯宏荣和陈桂玉、陈明良、连紫华等德化陶瓷艺术大师的杰出代表,揣摩欣赏大师精品力作,了解他们在陶瓷艺术创作上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

“蕴玉”系清末德化著名瓷雕艺人苏学金的宝号,传到今天已有百年。第四代传人苏献忠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承袭祖传艺风,着力创新,独立创作了许多颠覆性的作品。《杞人忧天》《凝噎》《猪哭人》……在展厅里,苏献忠一系列关于当代社会矛盾和生活方式思考的作品引起了采访团的关注。苏献忠亲自沏茶,与采访团品茶论瓷。

柯宏荣和陈桂玉夫妇的瓷雕创作都已有30多年历史了,他们在继承传统捏、塑、雕、刻、镂、推、接、修“八字技法”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抽象表现手法,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已设计创作出上千个品种的瓷雕作品。面对采访团关于陶瓷的问题,陈桂玉大师娓娓道来,为大伙解释何为“糯米胎”,如何从设计、瓷质、做工、烧成等方面去鉴赏一件陶瓷作品……如同一次陶瓷艺术的鲜活讲座,大师和全国晚报采访团的交流深入浅出,又有佳作在旁供实例讲解。

陈明良既是陶瓷艺术大师,又是瓷器收藏大家。他的作品,致力弘扬“瓷圣”何朝宗的创作艺术,作品洋溢着古风古韵。无论是釉色瓷质还是人物神态、衣袂,陈明良作品都有着无可挑剔的美感。除了传统的观音、弥勒、达摩,一尊老君岩的作品吸引了采访团的注意,有人在媒体上见过清源山老君岩,大呼“真像”!

连紫华专注于传统瓷塑,他对古人造像的理解和突破在于人物比例的整体协调,使得脸部俊朗、眼睛传神、嘴角生动。作品中,衣衫与身体的关系协调,能表现出衣服下的身体动态,十分传神。采访团成员问及瓷雕烧制秘诀,连紫华认真讲述了德化陶瓷烧制的多个关键环节,令大家感叹“原来陶瓷学问这么深”。

除了陶瓷技艺,采访团还对德化陶瓷的新型商业模式进行了了解。恒忆陶瓷拥有“中国龙瓷”和“一家人”两个品牌的企业,一个简单的陶瓷盘,在恒忆陶瓷的创作团队手里拥有了“七十二变”:它可以是企业经营授权牌、奖牌、荣誉牌,也可以是名人、风景名胜、诗词画作,还可以是婚姻纪念盘、小孩童年艺术照集锦……采访团和该企业董事长林鸿福进行了交流,大家了解到恒忆采取了“地域+品牌+大师”新型商业模式,在全国拥有300多家加盟商。他们研发设计不同的日用、工艺和家居陶瓷,这里的陶瓷产品带有五彩斑斓的文化特色,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媒体人,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钟爱的产品。

当天晚上,采访团成员来到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在陶艺师傅的指导下,动手体验手拉坯、陶瓷彩绘等制瓷环节,亲身感受德化陶瓷制作过程。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大师云集上海 共话中华陶瓷传承与复兴


为传承、保护、弘扬中华陶瓷文化,从1979年开始,中央政府及国家一级行业协会先后开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的选拔评选,共评选出268位国家级陶瓷大师,实现了中华陶瓷从技艺传承至弘扬发展到设计创新的历史性沿革,在国家赋予大师神圣荣誉的背后,也赋予了“大师”承载中华陶瓷文化艺术复兴的崇高责任和历史使命。

然而,由于“大师”作品价值不断攀升、“大师”效应利益的驱动,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十几类不同类型的“大师”称号,例如“古大师”、“雕大师”、“青年大师”、“民间大师”等,还有些人堂而皇之地自封“×××大师”,粗劣、仿冒的作品横行在国际市场,国内酒店文化市场,鱼目混珠,充斥市场,同时也应该看到,有个别被评上的国家大师,拜倒在金钱和石榴裙下,不讲诚信,不守艺道,缺乏创新和思想,请人代作,泛滥于市,贱用“大师”名称,沾污“大师”荣誉,影响“大师”形象,误导消费者。

为了矫正乱象,维护中华陶瓷大师神圣称号,培养大师的艺德和创新能力,提升大师的市场地位,探讨中华陶瓷艺术的发展战略和文化安全,促进中华陶瓷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庆祝“中华文化促进会艺术陶瓷文化中心”成立暨“中华陶瓷大师联盟”成立大会6月3日在上海举行,中国八大名窑陶瓷世家传承人150多位国家三类大师及各产区政府代表参加了成立大会,“中华文化促进会艺术陶瓷文化中心”和“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将以超前的思维方式、饱满的陶瓷激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展现了当代陶瓷艺术家对陶瓷文化的豪迈与自信。

据悉“中心”、“联盟”的成立,将在上海建立“中华当代陶瓷大师作品鉴赏中心”,在南京路步行街建立“中华八大名窑国家大师第一陶瓷文化展示中心”和“中华陶瓷大师传媒中心”,同时将全力支持参与“上海(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并免费为陶瓷爱好者举行“当代陶瓷艺术知识培训”、“投资收藏的专业知识讲座”,组织举办中华国际陶瓷创新大赛和论坛等系列活动,“中心”、“联盟”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将为丰富上海国际文化名城的内涵锦上添花,为广大陶瓷艺术爱好者提供零距离了解中华陶瓷文化、领略当代陶瓷大师的风采搭建平台,也可帮助广大的收藏家爱好者识别真伪大师及作品,提供权威的咨询平台,为承载中华陶瓷文明,颂扬大师艺德,传播陶瓷文化,开启时代文化之窗。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刘振起、全国人大常委龚学平、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龚心瀚、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工委主任田爱习、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汉民、上海市警备区司令员彭水根、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金坚范、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名誉会长丁卫东、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秦锡麟等领导出席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协会、美国陶艺家协会、法国国家文化中心、日本、韩国、意大利及中国台湾陶瓷公会等国家陶瓷艺术商会行业组织及中国8大陶瓷产区政府行业协会,知名大学向成立大会发来贺电贺信,支持并祝贺“中心”、“联盟”的成立,并对“中心”、“联盟”的发展给予厚望。

传承与超越——佛山现代陶艺作品展开幕


12月19日上午,由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佛山现代陶艺研究中心、佛山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佛山电台、佛山电视台协办的“传承与超越———佛山现代陶艺作品展”在佛山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是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在上月对佛山陶艺企业进行调研后提议举办的,展示了近年来在国内外陶艺界崭露头角的佛山市63位中青年陶艺家的现代陶艺作品96组,共148件,集中体现了佛山现代陶艺创作的整体实力。主办单位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推介和扶持一批有艺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发展前景的中青年陶艺家和中小型陶瓷创意企业,促使佛山的陶瓷艺术在对传统石湾陶艺的继承发扬和重新阐释中闪现出时代的光辉,提高佛山陶瓷艺术的创作水平和产业化程度。

中共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中共佛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志容,佛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麦洁华为展览揭幕;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徐东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中共佛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志容致辞;佛山市人大副主任林邦彦,佛山市政协副主席杨锡基,广州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徐咏虹,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汉基为佛山电台举办的“我为佛山陶艺发展献一策”建议征集活动获奖市民文壮飞、李星、潘志刚等15人颁了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梅文鼎、潘柏林、钟汝荣和中青年陶艺家等100多人出席了展览揭幕并参观了展览。展览将持续到12月28日结束。

陶艺大师名瓷部分出自“枪手”


景德镇瓷器的仿古作伪、以假乱真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目前海内外许多瓷器爱好者和收藏家把视线转移到收藏艺术价值较高的现代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上,岂不知也许花上数万元人民币买来的所谓大师作品却不是大师亲手制作,而是“枪手”所制。

记者今日在此间就接触到这样一名“枪手”。

今年四十多岁的毛某,一头长发被随意束在脑后,给你的直觉“是个搞艺术的”,一件极其普通的短袖衬衣和一条肥大的休闲短裤,住处非常简陋、除了一张床,几乎没有家具的,使人觉得他生活得很拮据。

毛某说,房子是租来的,因为位置偏,所以租金低廉。四下打量,三间屋子是没有装修过的毛坯房,在其中一间没有任何家具的屋子里,地上摆满了各式瓷瓶,瓷胎细腻,釉面光滑、莹润,色彩均匀,做工精细,件件都堪称精品。

毛某说,这些都是他的作品,自己现在是一名“枪手”,这些瓷器都是他为一些海内外闻名的陶艺大师代做。他随手拿起两、三件,亮出瓶底,瓶底上的款均清晰地落著别人的名字。

他说,这些大师都很有名气、有高级职称,市场上都认他们,但他们很忙,社交活动又多,没有那么多时间创作,而市场需求又很大。但自己没有职称,瓷器做得再好也没有人认,卖不出好价钱。这些瓶子卖给大师只是几百元一个,但大师卖出去就是数万元一个了。

对自己目前的境地,毛某表现出无奈,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自己要养家餬口,而市场不看作品,只认名气,他只能这么做。

毛某是一九八五年进入学院学习的,开过陶吧,一心痴迷瓷器创作。他说,在景德镇还有一些像他这样方式生存的艺人。

德化陶瓷大师欢聚迎佳节 共话技艺传承与发展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9月26日,德化县举行工艺美术大师“迎中秋、庆国庆”座谈会,大师欢聚一堂,喜迎佳节,共话瓷都陶瓷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方建生希望各位工艺美术大师大力弘扬传统,带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传承创新、创造发展,让德化县陶瓷传统文化艺术之花开遍全国、香飘世界;要大力培养人才,积极参与到“名师带徒”活动中来,以更加开放的思想,更加宽广的胸怀,为德化县培养更多陶瓷艺术青年人才;要大胆借鉴,对于德化县的陶瓷传统技艺,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但不能因循守旧,简单复制,要转变观念,既要虚心学习和积极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也要开阔胸襟让别人学习借鉴。要拓展思路,不断创新,催生出更多更好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时代气息、同时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陶瓷艺术新产品、新品种,进一步促进德化县陶瓷工艺事业的持续发展、全面繁荣。

座谈中,与会的大师畅所欲言,就德化县陶瓷技艺传承、加快人才培养、陶瓷业转型升级和陶瓷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意见。

从瓷片看哥窑器传承


哥窑一直是个谜,对清宫的传世宋哥窑器,看法也不一。这些学术性问题留给专家学者去考古论证,我们玩瓷族用瓷片来作旁证也是一途。

笔者在一堆宋代瓷片中看到这小瓷碟残片,犹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眼睛为之一亮。瓷碟为米色釉,灰白胎,百圾碎,釉面木光。器外不施釉,看器底处理是北宋的。此实物表明,这是件宋哥窑米色釉瓷碟标本。几年前,两家宋代住宅遗址,出土很多窑口的宋瓷残片。其中宋哥窑天青釉花口洗标本,香灰薄胎,天青色釉,开铁线片纹,无金丝,与修内司官窑出土的瓷器标本很相似,釉表面如人出汗之皮肤。

镇江市地处长江与运河相交的黄金水道,在宋代是各窑口瓷器的集散地,但宋元哥窑瓷器及标本却很少,说明当时宋元哥窑瓷器不多。笔者有一大块哥窑米黄色釉洗标本,炒米黄色,厚胎厚釉,灰白胎,小器大片,底部留有垫烧圈痕。令人惊讶的是,从断口侧面看,釉有3到4毫米厚。器型古朴敦厚,为宋末元初之物。

按比较规范的说法,宋元的称哥窑器,明清仿哥窑的应称哥釉器。元末明初的哥窑器出现米色釉的,南京明代沐英墓出土过一对元末明初米色哥釉贯耳瓶,说明哥釉器开始闪亮登场,有据可查。明代哥釉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既不同于宋元哥窑器的古拙浑雄,又不同于清代哥釉器的浮华亮丽,显得浑厚沉静。

到了清代,摹古仿古之风盛行。作为瓷器,仿哥釉的技术已十分成熟。如图3的清代哥釉器标本中,釉色有天青、米黄、米色,片纹有蟮血红、铁线、墨线等,器型有盘、钵、瓶、罐。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哥釉罐、瓶器内,均可见拉坯的旋纹,而当今的不少哥釉仿品,却无此特征。

陶艺大师陈贻谟


陈贻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尽管在淄博知道他名字的人不是很多,但在淄博乃至全国陶瓷工艺美术界他却是响当当的人物。

大师陈贻谟出身于传统陶瓷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陶瓷艺人,受家庭的熏陶,陈贻谟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接触陶艺,几年下来,已完全掌握了陶器制作的工艺。新中国解放后,陈贻谟进入国营陶瓷厂当了一名工人。他开始不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汉唐雕塑的艺术特色,又对比现代造型艺术的风格,这时候,他的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东西,开始有了他自己的风格特点。

1958年,陈贻谟有幸进入中国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学习,在这里他第一次开阔了眼界,受教于著名图案专家。副院长雷圭元和泥人张的第三代传人张景祜教授,他又发现自己在创作上更多的不足,在这里他才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创作。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勤奋好学,他进步很快,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1964年,周总理把他设计的竹节盖杯作为礼物送给了索马里国家元首。

改革开放以后,陈贻谟进入他创作生涯的黄金时代,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张衡、祖冲之、孔子、蒲松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在他的手中诞生。他的作品也开始受到国内外陶瓷艺术界的关注,他的作品先后在许多国家展出,有8件作品被选为国家礼品瓷;还有11件作为珍品,收藏在全国一些大型博物馆中。1993年,陈贻谟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有了大师头衔后的陈贻谟,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感受到了现代艺术的冲击,他开始改变他的艺术风格。1989年,已是56岁的陈贻谟开始致力于黑陶艺术研究,他在黑陶艺术中追求现实主义的结合,利用现代艺术的创作手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创作中。现代艺术雕塑流畅的线条,抽象的造型,更能体现出艺术家个人的创作风格与个性。陈贻谟的黑陶作品整体造型夸张,将传统文化的底蕴巧妙地融入现代感非常强的外形中,意蕴深刻,耐人寻味。黑陶凝重浑厚的质地材质美感,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作品更多的体现出了他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作品《衡》可以称为他近期的代表作:环绕太阳的地球和月球旋转于一条水平线上,象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三个抽象的圆,一幅和谐的图案,构成了他对人类发展应遵循的规律的思考。

再论海捞瓷的市场与价值


“海捞瓷”是收藏市场上对于从海底打捞出水的瓷器的一种称谓。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曾经有五艘中国沉船相继被发现打捞,从而将原本深埋在海底的一个个历史碎片重新捡拾起来。特别是近期有媒体报道称,经过7年的保护性发掘,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此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海捞瓷也再一次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话题。近日,古陶瓷鉴赏家、收藏家胡智勇在接受中国文物网采访时就表示,海捞瓷品种多样,有些精美程度堪比官窑瓷器,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近日,媒体披露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博物馆沉睡八百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淤泥清理后已进入沉船内部发掘和文物提取阶段。

自郑和下西洋打通海上丝绸之路起,中国的瓷器便开始了大规模出口。一艘艘航船,颠簸在浩瀚的海洋,些许水面的灿阳照射在瓷面上美妙绝伦。亦是东方审美向西方的缓缓前进与渗透,在每个碗钵的瓷面上,每个杯盏的盏沿上……遇不测风浪而致翻船,整船的陶瓷坠入海底,沉睡千年,近年打捞出水,重新流入市场——这便是海捞瓷的由来。

资深陶瓷藏家及陶瓷鉴定专家李卫国表示,十几年收藏热至今,国内的高古瓷及明清瓷被收藏殆尽,剩下的有残缺也不被收藏家喜爱。再加上之前南海一号的打捞直播与黑石号沉船的发现,使海捞瓷成为持续焦点及争论热点,藏家们也瞄上了回流瓷及海捞瓷。

海捞瓷,其前身本属于明清两代的外销瓷器,外销中途沉船入海,近年打捞出水的瓷器称作海捞瓷。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中国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

李卫国分析,中国向海外出口瓷有三个高潮:一、唐宋时期。这个时期出口量要小一些,当时受船体的限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遇上海浪、台风,九死一生。这个时期的瓷器出口主要是湖南的长沙窑。基本以生活用具居多,比如执壶、瓦罐等。二、金元时期。主要是福建德化窑及漳州窑、湖田窑。三、明清时期。主要是景德镇陶瓷出口。郑和下西洋打通了海上丝路,促进了对外贸易,茶叶、陶瓷大量出口,也繁荣了国内市场。这一时期出口量大,瓷器的制作也较为精美。还有一些是国外图样、图徽定制的。

这一时期的瓷器繁复华丽。迎合了外国人的欣赏口味。

目前,在国外的跳蚤市场以及小的拍卖会上,都有中国人的面孔,回流瓷在当地的价格渐渐抬升。国内收藏界也认同这些瓷器的回归,价格节节攀升。今年以来,回流瓷升值了一到两倍。

海捞瓷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均受到藏家们的青睐,胡智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海捞瓷虽然不能与官窑精品瓷器相提并论,但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历史背景,从中能够真实反映出那个时代,尤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古代沉船中以瓷器为代表的船货的考古研究,人们不但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化贸易等情况,还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二是,与官窑瓷器相比,海捞瓷的数量要庞大得多,价格也更为亲民,非常符合大众收藏的需求,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参与其中。根据过往资料显示,即使是一艘不满百吨的中国古代航船也可装载万件以上的器物。因此,海捞瓷的单件市场价格其实并不算太高。以曾经于2001年11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公开拍卖的35.6万件“泰兴号”沉船上的青花瓷器为例,在这次拍卖中,许多器物的单件成交价仅为10欧元左右。

三是,海捞瓷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认定其真伪的最佳证明。作为直接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瓷器,对于其年代和真伪的鉴定相对容易一些,真品率也会相对更高一些,而这些也正是那些热衷收藏海捞瓷的藏家们最为看重的一点。

但是目前的市场价位仍远没有体现高古瓷应有的价值。一则,横向类比,一把现代工艺师做的紫砂壶价格动辄数万元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元,一件当代大师瓷卖到数万元也是常事,而同类型的回流壶目前一个才三万元。二则,纵观近年来民窑瓷器的市场价格,呈现的是一个稳健上涨的走势,而海捞瓷作为一种特殊的民窑瓷,比一般的传世民窑瓷包含了更多的文化价值;国外收藏者对海捞瓷的兴趣几十年有增无减,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海捞瓷本身的价值。正因此,也说明回流瓷、海捞瓷有巨大的收藏空间。毫无疑问,收藏家看好海捞瓷的升值潜力,也是众多藏家迅速接受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其价格的涨幅是可以预期的。因此,将来海捞瓷回流瓷还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中国陶艺大师--邓文科


中国陶艺大师--邓文科

有一种绘画作品,需经历1380度的高温才愈发栩栩如生;有一门顶尖艺术,正面临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有一个耄耋老人,穷其一生只为作品在烈火中涅槃;

无论是 《观沧海》还是 《凝香》或者 《少妇的休闲》,与几千个画面一样,1380度的高温烧制最终很难辜负邓文科抱瓶时的大胆预设。1380度,把艺术交给它是一件多么铤而走险的事儿。作为一个顶尖的陶艺大师,会书画不是功夫,而是要擅长与窑子取得默契。邓文科的名字是和当今中国陶瓷艺术瑰宝之一釉下五彩齐名的,他的作品大胆、泼辣、灵动,有一点叛逆,是蛰伏在大师生命中今生今世的愤世嫉俗。按他自己的话说,作画前是胸有成竹的章法,提笔后却是笔走蛇龙的宣泄。

号称 “瓷城”的醴陵,名气虽然不及江西景德镇,但在“红色官窑”中烧制的醴陵釉下五彩却独步天下、闻名遐迩。邓文科的作品早先就成为了毛主席的专门用瓷,后来一般陈列在诸如国务院办公厅、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芙蓉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及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再者就是作为国礼在外交中赠送给各国首脑。2009年北京冬季陶瓷拍卖会上,邓文科的一件梅花大挂盘被闻讯赶来的中西陶瓷收藏玩家竞相举牌,最终以82万元的拍价被北京玩家抱走。

而此时80岁的邓文科因为两次中风,正卧床在醴陵市陶瓷研究所生活区的家中。2010年2月24日 (正月十一),记者在株洲南楚画苑周子博的陪同下前往老人的住所。老人生性桀骜,听说很少接受媒体访问,几十年不多的几次受访均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和 《人民日报》等。此行是否会遭遇 “驱赶”,事前我们猜不到结局。老人的身体如何,能否交谈也是问题。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窗台前阳光下的老人不仅神采飞扬而且嗓门极大,只寒暄两句后便感投缘,随便一个话题就可让他滔滔不绝。一上午的访谈让熟悉老人的周子博说,这不仅是个奇迹更是段奇缘。期间,邓文科的老伴因担心其体力不支,连续三次暗示也没有终止邓的谈兴,只好任凭那些络绎不绝的高价求画者一律冷坐房外。

离经不叛道

记者:见到您以后,我们发现早先对您身体的担忧是完全多余的,外面要见您的人可多呵。能应付得过来吗?

邓文科:常言道: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一定有一个贤能的女人,我虽然谈不上大成,而我的老伴确是个贤惠善良的女人。我1998年开始中风,10年来搭帮老伴一直无微不至地细心照料,使我的病情康复得很快。我想人的有生之年确实有限,上天有眼,让我残疾的是左手而不是右手。 “疾残左侧熬岁月,天留右臂写春秋。”我一直在病中坚持工作,尽自己的能力绘制和创作。由于我病后气力、精力、耐力以至腕力、眼力都不如健康时,我为作品难以满足读者审美需求而深感愧疚。找我求画的都是几十年的熟人、老朋友,他们抱白坯出钱 (一般是麻雀3万鸡2万),还要冒着被烧坏的风险,是对我的充分尊重和认可,目前5天一幅,每个月五六幅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我们知道,艺术创作是需要丰富的灵感源泉,这在您病发后有影响吗?

邓文科:基本能跟上。人生苦短,我14岁跟随著名釉下彩绘名家吴寿祺先生学习釉下彩绘,到今天已经66年,这些年来,虽然为陶研所和金煌、红官窑、醴泉窑艺、彩练堂、五彩堂等等企业绘制了不少釉下彩花瓶,其中相当部分是比较满意的,但数量毕竟有限。66年来,我有积淀,但还没有喷薄干净。我们通常说,创作必须胸有成竹,我认为既需要胸有成竹,更需要 “胸无成竹”。胸有成竹是提笔前的章法,“无竹”是指提笔后的一路狂奔,对墨守成规的突破。

记者:现在的小孩学画,有特长班,有名校,我很想知道,您在旧社会学习绘画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与大师论瓷问道 看陶艺传承出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与大师论瓷问道 看陶艺传承出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