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艺宝瓷砖 > 导航 >

来禹州感受环艺陶瓷魅力

来禹州感受环艺陶瓷魅力

艺宝瓷砖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1-04-03

艺宝瓷砖。

9月29日,第九届中国(禹州)钧瓷文化节在禹州市中国钧瓷文化园开幕,与此同时,禹州市人民政府将联手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大河报社,在禹州中国钧瓷文化园举办2015第二届中国(禹州)环境艺术陶瓷博览会暨环境艺术陶瓷发展论坛。

啥是环境艺术陶瓷?这一概念由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首先提出,省工美行业协会理事长张玉骉表示,最直白的解释就是——有设计的陶瓷。本次环境艺术陶瓷博览会将持续到十一假期期间,一起去看看“有设计的陶瓷”长啥样吧!

看点

“中国环境艺术陶瓷生产基地”落户禹州

在9月29日上午举行的第九届中国(禹州)钧瓷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将正式为禹州市“中国环境艺术陶瓷生产基地”授牌。

据张玉骉介绍,去年,禹州市通过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向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申报在禹州设立“中国环境艺术陶瓷生产基地”;今年5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了专家考评组对禹州环境艺术陶瓷申报情况进行了考评验收,并于6月批复同意在禹州设立“中国环境艺术陶瓷生产基地”,禹州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被授予“中国环境艺术陶瓷生产基地”的地区,环境艺术陶瓷也将成为禹州一张全新的文化名片。

看点

11项主题展览,内容超丰富

本届中国(禹州)环境艺术陶瓷博览会将举办多个主题展,超有设计感、文化感、创新感的展品,一定让你大饱眼福!

宋代五大名窑作品展由浙江、河北和河南三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发起,共展出作品110件;钧瓷之光国礼展共展出近年来成为“国礼”的钧瓷作品近100件;第三届河南省钧瓷壶设计大赛作品展充分体现钧瓷与茶文化、茶生活的融合;第四届河南省钧瓷窑变艺术创新大赛作品展,将展现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魅力;铜系青蓝釉创新作品展将展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创烧的铜系青蓝釉作品,沉静的松石蓝使钧瓷的色系更加完整;扒村瓷作品展让人领略扒村瓷粗放简练的北方民窑特色;唐代花瓷作品展则专题展示我国最早的高温釉瓷——唐代花瓷。

环境艺术陶瓷产品系列展览分为4大类——广场道路景观瓷展示,包括工艺路砖、果皮箱、花盆、城市雕塑等;建筑装饰瓷展示,包括仿古琉璃瓦、围栏、壁画等;室内装饰瓷展示,包括摆件、挂件、工艺餐具等;艺术墙地砖展示,包括各种工艺墙砖和工艺地板砖。

看点

大咖云集环艺论坛,让设计接上地气

今天下午将举行的环境艺术陶瓷发展论坛以“让艺术创造价值,让设计接上地气”为主题,业内大咖云集:中国工艺集团董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周郑生,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执行主席Wangshan将与会并进行主题演讲;清华大学陶瓷系主任章星、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王庆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国内知名瓷区专业人士等将汇聚一堂,共同探索艺术陶瓷产业化发展路径,讨论如何整合资源,加强设计,提高质量,建立新的销售模式,通过行业组织进行管理,形成环境艺术陶瓷产业链。

在本次论坛上,禹州市政府将与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也将与禹州市神垕镇恒昇花盆厂签订项目合作协议。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海峡两岸媒体采访团走进醴陵 感受陶瓷艺术魅力


8月14日-20日,“第十届海峡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在湖南省举行。16日上午,联合采访团走进醴陵,感受醴陵陶瓷艺术的无限魅力。

此次应邀出席活动的有来自TVBS电视台、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旺报》、《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岛内媒体记者,及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台、中国台湾网等大陆媒体。

在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内,采访团记者无不被眼前五彩斑斓、典雅别致的瓷器所折服,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摄影机,对准这些精美的陶瓷艺术品,并向工作人员询问“毛瓷”的来历,了解“宝石级陶瓷邮票”的制作工艺。在湖南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的陶瓷制作体验中心,陶瓷手工彩绘技师的精湛技艺,让在场的记者称奇。“从没有看过直接在陶瓷瓶上绘画、上色的工艺,太让我惊讶了!”来自台湾TVBS电视台的记者陈相如感慨。

在台湾,陶瓷艺术同样出名,特别是有“台湾景德镇”美称的莺歌,可以说是台湾陶瓷艺术的代名词。“醴陵陶瓷造型比较遵循传统,做工和上色都很细腻。而莺歌陶瓷则侧重于文化创意,常常有意想不到的造型出现。”《台湾时报周刊》副总编王圣文说:“这次来到湖南、来到醴陵,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文字和镜头,将这些美好的事物呈现给读者和观众,吸引更多的人来湖南,也为9月将举行的湘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周预热。”

禹州陶瓷发展史


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瑰宝”。这些美名对禹州和钧瓷来说不是偶然的。据统计,自1964年以来,在禹州14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发现古代窑炉遗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

窑炉是陶、陶瓷、钧瓷的母体,有窑炉的地方就会有或陶或陶瓷或钧瓷的烧制。在这些窑炉中,专家们根据烧制陶瓷用的燃料、窑具以及在古窑遗址附近发掘的瓷器或残片,可以较为准确地推断出古窑的建筑和使用朝代。要认识禹州与陶瓷的渊源关系,我们有必要追溯一下禹州历史及禹州陶瓷发展史。

夏邑与夏陶鼎

众所周知,因大禹治水13年有功,舜封禹为夏伯,封当时的禹地为夏邑。这是历史典籍上的记载,要证明这些记载的正确性,从地下发掘的实物是最好的证明。

在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发现的夏禹文化遗址,引起全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及2007年、2008年实施的文明探源工程中,瓦店遗址成了重要考古之地。

在这一遗址中,发掘出土了500多件夏代及以降的器物标本,一件夏陶鼎就成了夏文化遗址的重要证据。夏陶鼎现被河南省文物管理所收藏。瓦店遗址发掘后,国家、河南省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编著出版了专著《禹州瓦店》,详细介绍了这一举世瞩目、具有重大发现的夏文化遗存。由此可以得出,禹州的文明史是与华夏同步的,同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阳翟与阳翟瓦当

阳翟是禹州秦汉时期的名字。瓦当是当时建筑使用的瓦器,因其头为当,所以叫做瓦当。阳翟瓦当是前几年在禹州黉学广场附近出土的瓦头上带有“阳翟”二字的瓦当。有了“阳翟”二字,这一普通的瓦当就变成了文物中的瑰宝,它的文字信息、制作工艺、图饰等就证明了瓦当制作使用的大致年代。

在古代,瓦当上所用之字,多为“千秋万岁”、“国泰民安”等吉利语,基本上没有见到地名入瓦当的,这更使阳翟瓦当显得弥足珍贵。

2005年年初,在禹州市苌庄乡的古窑遗址上发掘出了青瓷罐。这是全国出土最早的青瓷。经陶瓷专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共同认定,该青瓷罐为隋代所烧造。禹州这次考古发现,使青瓷史提前到隋代。青瓷是唐代禹州花瓷的前身。可以说,没有隋代青瓷,就没有唐代花瓷,就不会有宋代钧瓷。这一发现充分证明,禹州的青瓷比其他瓷区烧制的青瓷要早,烧制工艺要先进。

阳翟与花瓷

在陶瓷烧造史上,传统的观点是始于唐盛于宋。禹州钧瓷同样始于唐盛于宋。这符合历史事实,但青瓷开始更早。因为青瓷是花瓷、钧瓷的前身,禹州根据出土实物可以推出新结论:青瓷始于隋盛于唐,花瓷、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这一论断会更准确一些。

在禹州,文物管理所以及民间收藏唐代花瓷的数量较多,花瓷的产生为钧瓷的诞生做了前期基础工作。花瓷是在天目黑釉上零星施加一些或蓝或白或褐色釉料,烧窑时这些零星的釉上釉就会产生窑变,向器物底部流动,产生一些或蓝或白或黄或褐色斑点,使釉色有了变化。其实,这些变化既有人为的痕迹,又有自然窑变的成分。人们称这种由青瓷演变而来的瓷为花瓷,有人称之为“唐钧”。的确,这种瓷是钧瓷的前身,没有花瓷上的窑变斑点的启发,窑匠们就难以想到整体上的窑变。这是一种灵感启迪的作用,因而禹州艺人有了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明——钧瓷窑变。

钧州与钧瓷

受到花瓷局部窑变的启迪,钧州本地的能工巧匠们认识到瓷既然会产生窑变,如果把局部窑变化为整体窑变,就一定会产生新的效果。窑工们按照这个思路,试验、制作、烧造,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烧造出一种十窑九不成的新瓷种,一种通体能产生自然窑变的新瓷。那么,给这种新瓷起一个什么名字呢?古时官员的名字一般多用所管辖地方名命名,地名一般多用该地的山水名命名,可能有人提出这种瓷诞生在钧州,暂且叫做“钧瓷”吧,久而久之,这种花瓷之后的更加优秀、更加艺术的瓷就被称为“钧瓷”了。

钧州因禹州有古钧台而被命名为钧州,而更深层地考察钧瓷的命名,我们可以说钧州钧官窑在古钧台附近,叫钧瓷更能说明产地的华贵。

史上称禹县时,禹州制瓷已走过了繁荣时代, 清后期禹县人开始恢复古代繁荣时期的各个瓷种,尤其是对钧瓷开始了新的探索。

潮州“绿环”:陶瓷垃圾变废为宝


日前,在潮州绿环陶瓷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宽敞的厂房,猪年第一窑绿环牌洁具正在出炉。一批精美的瓷器,正从“庞然大物”———隧道窑徐徐推出,利用陶瓷废渣批量生产跃上新的台阶!

据《汕头特区晚报》报道,废瓷制瓷奇迹的创造,缘起一次偶然的对话。广东四通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镇城、广东枫溪陶瓷研究所所长陈史民相聚在一起。一位是知名的民营企业家,一位是潮州陶瓷界的技术权威,虽然互相慕名,但却素昧平生。这次的不期而遇,因久悬而未决的难题使他们谈到一块:近几年,潮州陶瓷业飞速发展,成为饮誉海内外的瓷都,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废瓷严重污染环境,既占用土地、堵塞河道、污染农田、影响景观,又成为老鼠等的活动场所,构成环境安全的隐患。与此同时,由于瓷土大量开采和浪费,再过10年,瓷都可能出现无瓷土的尴尬局面。环境污染、资源缺乏,成了制约陶瓷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难题。

共同的难题,共同的命运,两人心心相连。他们决心联合创造“双赢”:陶瓷研究所有人才,有技术,多年来对废瓷回收利用有了一定的研究;民营企业有资金,有实力,渴望打出一片新天地,因此,他们一拍即合,科企联姻破解这一全球性的难题。2003年3月,他们联手成立了潮州绿环陶瓷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中国瓷都的一场“革命”就这样拉开了序幕。经过几年的不懈实验和摸索熏他们终于获得了成功。

绿环让废瓷神奇再生,不仅构筑了陶瓷生产新的循环经济模式,而且实现了陶瓷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陶瓷业界引发了一场“地震”。潮州不少企业前往取经,作起了陶瓷废渣回收利用的大文章。据有关部门估算,潮州一年的废瓷就达10万吨以上,绿环可消化2.8万吨。

陶瓷文化:古彩瓷艺


“百蝶图”瓶古彩“鸟语花香”八角镶器(古彩·局部)“硕果图”三角瓶(古彩)“梅林曲”圆盘(古彩)

古彩实为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的统称,深受民间版画、年画等表现形式的影响。其线条刚劲有力,笔画简练,色彩对比鲜明,内容多为世俗生活、神话传说或带有吉祥寓意的花卉鱼鸟。而蓝国华坚持“笔墨当随时代”,他笔下的古彩在传统技法上加入了现代的笔触,无论从布局、用笔乃至题材上都更显装饰性和意蕴美。蓝国华认为,古彩的求变创新意义上的“变”不是反传统的,也不是对“古”的全盘否定。他的“变”,其旨在既要有古彩的特色本质,又要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重在古彩技法的革新和形式的整合。他的古彩作品多以花鸟为题材,尤擅画梅,所作“圈花点萼法”,具有浓郁的“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下不来”的古彩线描要素,布局、用笔、敷彩又别有新意,显现传统又不落传统的窠臼,清雅透彻。

蓝国华,1941年出生于景德镇,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彩传承人。2006年古彩大盘《梅林曲》获第八届全国金奖;2008年古彩《金鸡牡丹》被评为“中华民族珍品”奖;2006年古彩《春回大地》被评为奥运礼品“最佳艺术风格金奖”;2010年古彩《绿梅小鸟》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陶瓷史的“缺环”和“空白”亟待填补


陶瓷研究:从文献到实践

李辉柄从事陶瓷研究已六十余年,曾跟随陶瓷研究家陈万里先生,几乎调查了全国所有的窑址,见过大部分出土的陶瓷器。他认为之前中国的陶瓷研究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30年代以前的“文献考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文献到文献,几乎不与窑址考古相联系。代表作是1935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但陈万里先生批评其不是一部真正的陶瓷史。

第二个阶段是“考古发掘阶段”:以陈万里先生为首的一批学者对全国古窑址进行调查,对重点窑址还进行了发掘。代表作是1982年文物出版社的《中国陶瓷史》,这一部著作为陶瓷的断窑断代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但并没有与社会流传的陶器结合起来。

“陈万里等一批学者已经将考古发掘阶段做得比较全面细致了,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应该偏向于整理研究性的工作。”李辉柄说。那么,如何从“考古发掘阶段”过渡到“综合研究阶段”呢?李辉柄认为,填补陶瓷史上的“缺环”和“空白”是最迫切的工作。

所谓的“缺环”,就是指以往的陶瓷史研究存在“重宋”、“重明”而“轻元”的偏见。因为元代瓷器在“文革”以前很少出土,比较集中的是保定的一个窖藏和西安的一个窖藏,其他都是零星几件出土。“清宫旧藏里没有元青花,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青花都是‘文革’以后甚至改革开放以后才陆续收购或藏家捐赠的,所以我们对元代瓷器的研究远远不够。”而“空白”,是指明宣德以后的正统、景泰时期,这两个朝代没有发现带年号款的瓷器,所以很多学者将其称为“空白”。

“一方面,我想这两个问题都需要新的考古材料出土来进行填补、充实;而另一方面我在推测是否专家学者对元、明瓷器的了解研究不够,使得错认、漏认了这些时期的瓷器?”李辉柄说。

元瓷鉴定:釉色今人难模仿

对于目前市场上真假共存的元代瓷器,李辉柄指出鉴定既要整体把握,也要抓住细节:

一重器型、看纹饰。“瓷器的造型是断代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对元代瓷器的器型特点心中有数;而每一个朝代的纹饰也有其特点,会偏好某些主题。”李辉柄强调。

二看原料。景德镇瓷器采用的是二元配方,即瓷土加高岭土,而宋代以前的青白瓷都是以单一的瓷土作为瓷胎。

三看釉色。景德镇的釉是瓷石加草木灰,现在发现用于制釉的瓷石矿已经挖到一百多米深,一般瓷石矿是最上面的一层风化程度高,质量最好,元代用的釉大多就是采用顶部的那层,其亮度、润度都是明清瓷器达不到的。“用这样的釉在胎上画花纹很有难度,因为它饱满油润,稍微一停顿,就会滴落,花纹很难成形,现代是很难达到当时的那种技艺去模仿的。”

把禹州建成中国陶瓷文化的中心


“禹州陶瓷文化遗址保存丰富,陶瓷文化在全国有着特殊的地位。这次申报陶瓷文化之乡,应该说是实至名归。”在昨天召开的申报汇报会上,禹州的钧瓷文化获得“中国文化之乡”考察组专家的高度评价,“我们应该对这一文化遗产进一步地加以保护和开发,把禹州建设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中心。”

禹州陶瓷文化历史悠久,自远古时期以来,就有先民在此制陶,已经发掘数百处窑址,分布之密集、品种之丰富全国罕见,反映了禹州在历史长河中在陶瓷制作方面取得的光辉成就。其中的钧窑遗址和扒村瓷窑遗址已经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钧瓷的制作工艺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的表现形式,堪称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作为宋代的四大名瓷之一,钧瓷不但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近年来,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特色名片,对提升禹州形象、发展禹州经济,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昨天,考察组先后来到禹州市区和神垕镇,对古陶瓷窑、古钧窑遗址、古陶瓷遗存进行了现场考察,深入了解了禹州陶瓷文化原生性特征及社会影响,并对陶瓷文化的保护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青花龙凤纹双耳活环瓶


青花瓷器从明初以来一直是景德镇生产的主流,到万历时期产量大大增加。“青花双耳活环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典型器物。

万历“青花龙凤纹双耳活环瓶”青花色泽蓝中泛灰,胎体稍重,地釉发青,通体青花纹饰运用勾线填色技法绘制,轮廓线的青花颜色较深,填以线内的青花颜色较浅,深浅互映,因而纹饰格外清晰。如瓶腹龙凤纹饰,龙头怒发上冲,细长颈,卷曲的蛇身,腿连爪,爪尖锋利。另外,瓶底为较粗沙底,带有较重的旋纹(见图左)。

清代雍正仿制的环耳瓶,瓶的口部一面仿写“大明嘉靖年制”,是仿嘉靖的作品,由于没有嘉靖时的原作,只好与万历时期的环耳瓶相比。它们在型体上、纹饰布局上都基本相同,区别是:仿品的型体较小,在高度上相差2厘米到3厘米,胎体较轻。地釉为浆白色,青花色泽浓重呈色蓝中泛紫红,很像嘉靖的青花色调,给人感觉纹饰漂浮,瓶底为细沙底,底面较光润并带较细的旋纹,为典型清代器物(见图右)。

【陶瓷文化】粉彩花蝶活环壶鉴赏


时代:清窑口:干隆窑

高:13.4公分深:11.8公分口长:6.2公分口宽:4.9公分足长:6.5公分足宽:5.1公分粉彩是由康熙时期所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彩釉配方,粉彩事实上就是把西方的珐琅釉中的硼元素,换成我们中国釉上彩的铅元素而配出来的。由于三氧化二砷在铅釉中会起白色半透明的乳浊作用,若再加上发色剂便有失透明感,使色彩似有加白粉的效果,所以称为粉彩,也有人俗称「软彩」。粉彩由于彩中有砷白的关系,色料凸起很高,较有立体感。干隆时期在釉彩方面也有特殊的作法,如此件以深红彩为地,细线剔划卷草纹,再绘以四季花卉、蝴蝶,色彩繁多,充分表现出花蝶逼真的姿态。

本器的造型源自青铜壶,双耳附带活环,胎薄而圆正,双耳、环及缘口饰金彩,内壁及底涂湖绿釉,器底中以青花书「大清干隆年制」篆书。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来禹州感受环艺陶瓷魅力》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来禹州感受环艺陶瓷魅力》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艺宝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