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市柴窑祖传窑:开窑现宝 艳惊四座

景德镇市柴窑祖传窑:开窑现宝 艳惊四座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2021-04-03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6月14日,位于名坊园内的冯氏祖传窑开窑。随着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被窑工搬出窑,意味着冯氏祖传窑在名坊园第一次烧窑成功。

开窑现场,深厚庄重、晶莹滋润的瓷器吸引了嘉宾驻足观看,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很完美!第一次烧窑就能烧得这么好,烧出来的瓷器发色纯正、釉面肥厚,特别是钧红釉试制成功。”冯氏祖传窑负责人冯上诲激动地告诉记者。

今年6月8日,是我国第14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冯氏祖传窑积极配合今年“非遗保护中国实践”的活动主题,决定在名坊园举行首次烧窑活动,6月6日满窑,6月10日正式点火烧窑,6月14日开窑。此次烧窑1500件(个),精品率达到70%以上。

据了解,景德镇柴窑烧成技艺已有千年历史。柴窑构造比较复杂,以松柴为燃料,发展到现在更是要求要以松柴中好的马尾松为燃料,火焰清净,不含硫磺,油质感强,对瓷器呈色有利。同时适应颜色釉、青花等多品种的烧成,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柴窑烧制的产品被视为珍品,享誉中外。冯氏祖传窑传承、创新、发展柴窑烧成这一门技艺,致力于恢复柴窑文化、重建柴窑精神、保护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德镇迄今复建的大一座柴窑徐家窑复烧


11月8日上午,作为我市迄今最大的一座柴窑遗址,位于建国瓷厂内的徐家窑经过复建,在停烧38年之后成功点火复烧,传承千年的窑工技艺得以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市政协主席黄康明出席点火仪式并讲话。

黄康明指出,今天大家在一起共同见证徐家窑的复建复烧,既是对陶瓷先辈的心怀敬畏,也是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景德镇作为一座以陶瓷支撑千年的城市,积淀了很多文化、创新、工匠精神,陶瓷是火的艺术,普通的泥土经过能工巧匠的手,特别是经过窑炉的高温烧结和物理化学变化,被制成精美的艺术品和日用品,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中国陶瓷在向西方输出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产品输出,另一方面也是改变西方生活方式的文化输出。景德镇有文化自信的底气,陶瓷先辈们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元素,为中国走向世界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一座窑址的恢复,是对文化的敬畏、传承、自信。

仪式由窑工宣读祭文、向火神敬香、点火开烧等环节组成。当天复烧徐家窑的点火仪式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200余人参加。

据了解,徐家窑可追溯至300年前,于1979年停烧,是目前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此次复建复烧完全按照原来的形状、工艺恢复,为了在复建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和留存整个工艺链,复建伊始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全程跟踪摄像记录。脱胎于明清御窑厂的建国瓷厂曾经代表了景德镇柴窑的最高水平,有“药不到樟树不灵,柴窑不到建国不正宗”之说。此次徐家窑的复建复烧,在再现古代工艺工序的同时,将进一步继承好、保护好、利用好柴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鲜活地演绎出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向世人展示了千年瓷都的独特魅力。

景德镇市启动首届“镇宝”评选


日前,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用好人才的浓厚氛围,并着力构建人才集聚高地,景德镇市启动了首届“镇宝”评选工作。

景德镇自古为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许多人才汇聚。今年,该市全面启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对优秀人才的渴求更是迫切。对此,该市希望通过“镇宝”评选,发掘、认定、表彰和奖励一批为景德镇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全国陶瓷文化领域内享有高度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宝贵人才,并以此激励本地人才多作贡献,吸引外地人才干事创业。

据悉,“镇宝”评选每五年举办一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每次评出10人。凡在景德镇市工作半年以上人员(含外地景漂)均可参选,人选可通过社会组织、单位推荐或群众自荐产生,参评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还需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技能、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杰出;或在全国陶瓷文化领域、产业发展等方面有重大贡献、获得广泛认可。

目前,该市已成立“镇宝”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和评选委员会,将在3个月内通过人员推荐、资格审核、评委会初评、终评、社会公示等程序,最终评出10名“镇宝”。评选出的“镇宝”将获得荣誉证书和金牌奖励,并报相关部门备案。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是自宋室南迁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在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瓷区,而且产品质量之高,生产规模之大,制作之精,品种之多,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制作工艺过程中,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是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

景德镇窑的发展过程,很可能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先形成元末明初时期的葫芦形窑[44],然后逐渐形成小型蛋形窑[45],清末至今,随着瓷器产量的不断扩大,已由原来小型的蛋形窑改为至今仍继续采用的大型蛋形窑。柴窑的主要部位尺寸如图1所示。

表1 窑砖和泥浆的化学成分(m%)

名称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Na2O

窑砖

66.28

17.83

6.85

0.76

0.44

1.88

2.96

泥浆

68.33

22.03

3.87

0.97

0.78

1.40

2.64

蛋形窑的结构是窑前部高而宽,后部低而窄,全窑长18~20m,窑前高度约5.4m窑尾约2.3m,窑底倾斜度为3°,全窑容积约150~200m3。紧接窑尾末端设有一与窑长相等的烟囱,高约16~18m,窑墙和窑顶厚度约02.0~0.25m,窑身两侧用窑砖围砌成一护窑墙,与窑身之间留有0.2~0.3m空隙,作为空气隔热层,以减少窑内热的损失。窑的前部有一个窑门,高约3m,宽约0.6m,进门处有一火坑,在火坑上部与窑底水平高度处,全部用烧过的旧匣体和窑砖砌成火床(或炉栅),长约1.2m,宽约0.7~0.8m,炉条之空间设有用窑砖砌的骑子(即斜放窑砖)。高温烧成时,烧窑工常常将斜放的骑子用铁钩钩下,以增加窑内的空气量,提高烧成温度。装窑完毕后,即将窑门用窑砖封闭,上部留一0.3×0.4m的投柴孔,投柴孔上部用两只匣钵砌的窑眼,以作为观察前部火色、估计窑温之用。投柴孔下部留一发火孔(除渣孔),另在窑顶靠近烟囱前设有看火孔,以配合观察窑内的瓷器成熟程度。烟囱的断面似半截蛋形,全部由窑砖砌成,壁厚约0.10~0.12m,上口断面约2m2,烟囱断面高尖处一般都朝向窑身的方向,现就其热工技术特点简述如下:

(1)从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而论,景德镇的蛋形窑采用一般耐火度极低的粘土砖(耐火度1300℃)和砌窑灰缝泥浆作为砌筑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所使用的窑砖的化学成分和泥浆的化学成分列于表4-2。惊人的是未使用耐火度高的耐火砖和耐火材料。窑砖的物理性能如表2所列。

表2 窑砖的物理性能

耐压强度

105Pa

抗弯强度

105Pa

体积密度

(g/cm3)

空隙率

(%)

真密度

(g/cm3)

透气率

(kg·/cm2/mm)

111.5

23.3

1.95

27.09

2.65

0.021

(2)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烧成。根据实际记载,窑室面积约200m3,可装瓷器20t,匣体柱约40余柱,随着窑内前后温度的不同,约5排一种配方,全窑共装约24个坯釉配方产品。窑室前部装高温坯釉产品,即精细白瓷(1300℃);中间部位烧中温坯釉瓷器,那普通白瓷,温度为1250℃上下;窑的后部装低温坯釉粗瓷(或称灰可器),温度为1200℃上下。此外,在窑内还装有高、中、低温颜色釉,在烟囱底部装匣钵处温度为950~1000℃,常装低温釉瓷,如法华釉产品。窑内各部位装窑产品的利用率很高,如无高超和熟练的烧成技术是难以办到的。

(3)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烧成周期快,产品质量高,是蛋形窑最大的特点。全窑烧成时间共20~24h,最高温度1300℃,窑前部的CO含量为5~8%,窑中部为4~6%,窑的后部为2~4%,最后部(在烟囱底部)为1~2%,说明在烧成过程中全窑处于弱还原焰与重还原焰变化之中。窑内压力的分布情况为,窑前部自窑成5m处至发(清)火孔的动压维持在1.33×102Pa左右,窑中部自窑底0.1m高至发(清)火孔3.95m处的动压维持在零压左右,窑的底部(约0.1m高)为0~(―4-6)× 133.2Pa。说明窑内大部分处在零压阶段,过量空气极少,这是景德镇陶工们为了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制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泛青白瓷,经历了多少代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才达到了如此高度的筑窑和烧成技术水平。

景德镇蛋形窑的炉栅强度与倒焰窑、阶级窑相比[26]如表3所列。由表中数据表明,景德镇窑的炉栅强度最小,热效率最高,燃料消耗量也最低。景德镇窑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加上在一窑内装入多种瓷器品种同时烧成,确实是代表我国古代瓷器烧成水平的一项伟大创举。

表3 炉栅强度表

窑 别

项 目

炉栅面积(m2)

窑室几何容积(m2)

倒焰窑

4~6

100~120

20~30

阶级窑

4~5.0

160~200

36~40

景德镇窑

0.90~0.95

180~200

190~200

我国陶瓷烧成技术和窑炉发展的过程相当长,随着地区和时代的变化,其改进也是多种多样的,简要的概括起来可以归纳成下述图表作为总结。

瓷都景德镇全力抢救后一座古窑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最后一座古窑已出现窑体内壁剥落、部分柱子蛀空等“险情”。陶瓷专家和文物保护官员认为,如不及时保护,这座世界上仅存的一座镇窑将面临倒塌。

镇窑,即景德镇工匠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窑炉,看起来结构简单,却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瓷类,这是目前任何现代窑炉都做不到的,在世界陶瓷史和窑炉史上也属奇迹。

1984年,景德镇市以这座古窑为中心,创建了集古陶瓷、古建筑、古工艺为一体的古窑瓷厂,将手工作坊和老艺人集中起来,向游客展示明清时期景德镇独特的拉坯、印坯、利坯、剐坯、画坯等手工制瓷的关键工序。2006年5月,景德镇的手工制瓷作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这座曾为明清皇族烧制出精美瓷器的古窑已经停止烧窑,仅留下一座空荡荡窑房供游人参观。数百年来支撑窑炉的槠木柱子已经表皮剥落。此外,一根柱子已被白蚁蛀空,仅留一层表皮。200平方米的窑体内壁也已出现道道斑驳,露出大片砖块。

古窑瓷厂副厂长刘俊臣说:“按照传统,要维持窑厂正常生产,窑房每5年需要修缮一次。但由于失去瓷器坯源,再加上现代烧瓷工艺的更新,这座官窑1992年以来从未修缮,现已丧失了烧窑功能。”

“如果白蚁威胁、内壁脱落问题不解决,加之烟囱的泥砖结合越来越不稳固,不出几年,这座官窑就会倒塌。”他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院教授李菊生说,古窑瓷厂是中国陶瓷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后人了解陶瓷制作历史的珍贵文物。尽管它已丧失了烧制功能,但政府部门有责任对这个传统陶瓷文化具体、现实的形象进行修缮保护。

镇窑蕴含的历史、经济、科研价值已得到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局长江华说,景德镇市政府正在将镇窑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文物局也将下拨30万元的白蚁防治经费,防治方案已获通过,资金将于今年底到位。修缮后的古窑将恢复烧窑功能,每年烧制两次,向游人展示陶瓷的烧成过程。

除了硬件设施亟需修缮恢复之外,维系传统窑炉运转的制瓷工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刘俊臣认为,手工制瓷的传统传承形式是带子传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实现这种发展模式。

在古窑瓷厂展示手工拉坯的76岁老艺人王炎生,从事这项技艺已60多年。他有一次性做成空心葫芦的绝活。他说,学习拉坯不仅要勤奋,还要有悟性,一般从小学。他现在没有合适的传承人。

负责剐坯的80岁艺人曹开永告诉记者,他们以前学制瓷时,一个人就学一个工种,一个工序要跟师傅学3年。曹开永也没有徒弟,不是他不想教,而是没人愿学。他说,剐坯工序难度高,而且累。和机器相比,手工制瓷效率低,赚不到钱。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在老手艺上花费心思。

为了解决手工制瓷的后备人才问题,景德镇市教育部门兴办特色教育,在大中专院校、职业高中开设了许多与陶瓷相关的专业课程。景德镇古窑瓷厂也克服重重困难,改善老艺人的生活条件,鼓励老艺人带徒传艺。

景德镇窑址


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址。位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始烧于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为著名瓷器产地。

烧造历史 景德镇瓷窑,据元蒋祁《陶记略》记载,南朝时期即已有瓷业,唐代已烧白瓷,其时景德镇名新平,又名昌南镇。北宋初年,向京师贡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间贡瓷得到赏识,改镇名为景德镇,并设置监镇,由官监民烧,创烧出影青瓷。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监烧瓷器,创烧出卵白色的“枢府”釉瓷及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明代在此设置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御器厂控制了最熟练的工匠、垄断优质瓷土和釉料,对制瓷工艺过程制定统一的、精细的分工,规定了各道工序的规格,使制瓷水平大为提高。明代主要烧造青花瓷器,同时创烧出点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多种彩瓷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帝王对瓷器的奢求,在仿制古代名窑瓷器,创造新品种,仿造其他手工业品及制作专供外销的外国形式的“洋器”等方面都获得成功。青花及多种彩瓷品种,闻名中外。清代御器厂的监窑官如臧应选、刘源、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对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的作用。他们督制的瓷器,被称为“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等。其中尤以唐英的贡献大,他亲自参与烧造,并总结经验,编写出《陶成记事碑》和《陶冶图说》两部清代制瓷工艺史的重要资料。清末,景德镇制瓷业已趋衰落。

调查研究 对景德镇窑址的研究,从清代即已进行,如唐英的著作,及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和朱琰的《陶说》等。1949年以前关于景德镇制瓷业的著作,有江思清的《景德镇瓷业史》,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等。5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馆、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及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先后对窑址进行调查。到70年代,景德镇陶瓷馆又作了试掘。从调查和试掘中了解,该窑址主要分布于市区及其近效、南河流域、东河流域3个区域,窑址点分布密集,各地点时代不一,最早为五代,最晚至清代,文献中提及的唐代白瓷窑址则迄今尚未发现。景德镇地处赣东山地之间,有附近的麻仓山、高岭山及稍远的婺源、祁门等地供应瓷石。高岭土是制造白瓷最优异的原料,因出产在景德镇东的浮梁县高岭山而得名,也因此成为世界通用的瓷土名称。

窑炉结构及烧造工艺 五代窑址发现于石虎湾、杨梅亭、黄泥头、南市街、湘湖、湖田、瑶里等处。但尚未找到窑炉和作坊。出土白瓷,胎、釉洁白,胎质致密有透光感;青瓷胎厚呈灰色,釉层薄。两者皆用支钉重合叠烧,制作较粗。

江西的景德镇窑


中国南方瓷窑。位于江西景德镇。始烧于南朝。五代时期仿烧唐代名窑越窑和邢窑的产品,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生产持续不衰。北宋和南宋是景德镇窑的发展时期,以湖田窑为中心,生产青白瓷。早期产品以碗、盘为主,用拉坯、过内范、修足三道工序成型,用匣钵正烧法烧瓷。釉色白里泛青灰或泛黄。中期以快轮拉坯,铁刀精细修琢,胎体和釉质致密,烧制极佳,青白釉温润如玉,以刻花、划花手法作出水波、飞凤、莲荷、牡丹、游鱼等装饰,简练流畅,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晚期学习定窑工艺,用覆烧法烧瓷,产量成倍增长,繁缛严谨的印花装饰大量流行。两宋时期,景德镇瓷器在国内国际有广泛的市常 元代各地瓷业遭到极大的破坏,只有景德镇窑在宋代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建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管理瓷器生产的政府机构——浮梁瓷局。此时继续生产青白瓷,即枢府釉瓷。白瓷、青花、釉里红、蓝釉和蓝釉描金等瓷器也取得很高成就。

明代景德镇窑规模更大。洪武年间建立御窑厂,把千百年来南北瓷窑的优秀工艺加以继承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驰名世界的瓷都。从洪武年间开始,皇室对御窑厂瓷器生产控制极严,出现了景德镇古窑瓷厂规范化趋势。瓷器的胎质、釉色都超过历史水平。创烧彩瓷、素三彩等品种。景德镇瓷器销往世界各地。江西的景德镇窑

景德镇古窑初探


据现有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两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均呈灰色。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型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迭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缶本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 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在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试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到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龙江窑 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明代御器厂的官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大小滥煌窑、匣窑、青窑,这里风火窑是总称,色窑和滥煌窑就是锦窑,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瓷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 有些曾经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均”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但宋朝有,明朝也有。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 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器。又有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宋代景德镇窑瓷器


景德镇窑以青白瓷而闻名,青白釉瓷器胎质洁白,其胎体坚致,釉质细薄,迎光透影,釉料中铁元素含量约1%,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称青白瓷。宋元时期青白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庞大体系,并曾作为外销瓷运往世界各地。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执壶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执壶高12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6.2厘米酒具。青瓷质。撇口,口沿捏流,束颈,溜肩鼓腹,隐圈足。施青白釉,外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黄。该器型为宋代的新品种,功能为舀液体器具,起瓢、勺作用。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渣斗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渣斗高8.2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5.3厘米。卫生用具。青瓷质。喇叭形口,束颈,鼓腹,圈足。整器施青白釉,釉色青中泛黄。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通高3.4cm,口径5.2cm,底径4.8cm。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别致。盖面印有密集的锦纹,纹饰模糊不清。盒里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记”。

带铭记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镇窑的产品中比较常见,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产品上所作的标记,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一般均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记”阳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写作“合”。目前已发现的有“段、许、蔡、吴、汪、蓝、朱、徐、程、张、余、陈、潘”等13家。这种带作坊名称标记的青白瓷盒在国内外均有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品竞争之激烈。

南宋景德镇窑影青刻花牡丹纹筒式炉

景德镇窑影青刻花牡丹纹筒式炉高15.7、口径12、底径10.4厘米。通体施釉,圈足砂底见“锅巴红”。炉呈筒式,大圈足。靠口沿处一周饰回纹,中部主题纹饰为牡丹花卉,底部饰水波纹,均用刻划手法。布局繁而不乱,刻纹精细、清晰。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暗花盆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暗花盆高4.2、口径18.8、底径5.9厘米。釉色青白,晶莹。通体施釉,釉底有乳点。口沿折翻,浅腹,坦底,口沿处有一对铜纽攀(仅存一),盆内壁口沿下饰模印仰莲瓣纹一周,莲瓣瘦长似菊瓣,盆内心饰狮子滚球暗花纹。仿定窑覆烧工艺,是景德镇窑典型瓷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市柴窑祖传窑:开窑现宝 艳惊四座》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市柴窑祖传窑:开窑现宝 艳惊四座》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