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重视民窑文化遗产 培养新时代陶瓷工匠

重视民窑文化遗产 培养新时代陶瓷工匠

陶瓷文化 古代民窑瓷器 清朝民窑瓷器鉴别

2021-04-03

陶瓷文化。

“民窑作为文化的基石,在瓷业发展和城市文脉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宁钢建议,应重视民窑文化遗产价值。

“古代民窑生产体系是成就景德镇瓷业辉煌的重要因素。”宁钢表示,作为世界上千年手工业城市的典型个案,景德镇工匠以创新的意识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形成了高度分工协作的“手工”模板化生产体系,塑造了前工业时代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模式。

2018年,国务院同意批复景德镇设立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千年瓷都”承载着“打造对外交流新平台”的历史使命。

对此,宁钢建议,景德镇须以标志性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转换为契机,发挥文化在城市发展与试验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挖掘陶瓷文化基因,探索保护与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在现有民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础上,结合景德镇民窑特点,探索民窑文化遗址认定标准和保护模式,加强与民窑文化遗产相关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再造。”

在宁钢看来,当下景德镇琳琅满目的陶瓷文化产品,引领着新时代中国陶瓷文化时尚,彰显了景德镇瓷业匠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在继承中国优秀陶瓷文化基础上,艺人不断创新,开创了中国陶瓷艺术的新境界。”

“数万名青年‘景漂’在景德镇创业。”宁钢补充道,在景德镇创业的“景漂”响应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赋予了新的文化活力,是景德镇民窑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如何培养新时代陶瓷工匠?宁钢建议,筹划建立集艺术交流、文化沙龙、艺术展览为一体的“景漂”艺术交流中心,不仅能够汇聚合力,还能展示景德镇最新的陶瓷艺术发展成就。“新时代的陶瓷工匠,既传承了景德镇“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精神,也具有时代的“印记”,是文化魅力的彰显和体现。”

此外,宁钢还建议,筹建景德镇(中国)民窑民俗博物馆及景德镇(中国)外销瓷博物馆。展示在千年景德镇瓷器对外贸易史上的不同瓷器产品,让民众了解发展变迁历程,认知景德镇瓷业生产中的创新精神与开拓意识。(李韵涵)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在保护中开发利用陶瓷文化遗产


9月17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一名制瓷艺人正在画坯,用纯手工技艺再现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

9月17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古典装扮的乐师为游客献上了瓷制乐器演奏的瓷乐。景德镇瓷乐器采用优质瓷土按专业乐器技术要求精心制作,演奏起来清晰悦耳,美妙动听。

9月17日,皖赣主流媒体“探访古驿道”活动全媒体采访团沿着古驿道步入景德镇。“这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文博副研究员白光华说。

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期,景德镇就开始生产陶器,中晚唐开始生产青瓷,五代创烧白瓷,宋元不断兴盛,明清时期更是成为皇家御瓷和中国制瓷业的典范与代表,对世界制瓷业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路走来,采访团的记者目睹了景德镇大规模、相当完整复杂的历代瓷业体系及文化遗存,历史遗留的原料产地、作坊窑房、交通道路、水运码头、城池衙署、商铺民居、窑砖里弄,还有仍在延续并浸润在景德镇文化中的制瓷传统技艺民俗等。“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可喜成绩。”景德镇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说,该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70处,其中大部分跟陶瓷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全市仅窑址就有52点(151处),初步统计文化大遗址片区规模约20.87平方公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0处。

“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好这些陶瓷文化遗产,不仅能把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而且还将促进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白光华说,该市正在建设45平方公里新城区,给老城区“减负”;保护昌江河系周边从唐至明清古瓷窑遗址。重点推进御窑厂遗址、湖田古瓷窑址和高岭瓷土矿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工程以及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保护沿朝阳路至珠山路为轴线的一条近现代陶瓷工业文脉。

月记窑——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夜访月记窑窑主

认识月记窑,是从这条挂着灯笼的“街道”开始的。

说实话,这个地方早已知道,媒体专题介绍过,但身临其境今夜却是首次。我们称呼为“窑主”即月记窑艺术总监的吴金填先生,思如泉涌,口若悬河。不过,可能新闻和逸闻听多了,以为全是引车卖浆之流,没有多少好的印象,又知道他在国外混过,带着许多外国名家到那旮旯进行所谓创作和宣言,总觉得未免滑稽好玩——或许就全然作秀一派。

坐在他的领地,听着他谈着自己,谈着属于他的月记窑,依旧是思如泉涌,依旧是口若悬河。饮料解渴,烧烤也不错。有物质的保证,红红的灯笼格外有诗意。突然,他说出一切的创意都是“道法自然”。

又是“道法自然”!

我抬头,不料碰到了他那有点忧郁而沉静的眼睛。

“我来这边做月记窑,命中可能跟德化有缘。文化是精神的载体,慢慢老时,让自己一生中有更深的回味——德化的窑,德化的陶瓷,德化的星星。”他缓缓地说着,一如晚上徐徐的微风。

突然,思想越上了眼前的墙根,俯在绿瓦之上,开始静静地喘气。

一把把茶壶,是率意之间捏就,或是天赐灵感?这一切仿佛洞察天宇的精灵,突然那样真切而直抵造化,直睁睁地要把眼前明晃的灯光下陷于千年前的时空隧道,是那痴痴等待着龙窑吗?

有人执着于此,以朗朗清音作为行为的注脚,并放眼于外,有祈祷,有伤感时,而我自己却在他这个痛苦的乐园里去寻找他的功利符号。我汗颜。人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但如果一味地为这种姿态而低调,恐怕400多年的龙窑只能在扼腕与嘶哑的绝唱和高楼大厦林立中成为反讽的力量了。

忽然发现,他很机智。

“这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就要拆掉了,我必须拯救这个窑。而要拯救,就必须要有生存的土壤,生活的落脚点,于是我开始拼命工作。30年后,我把一切都留下,带走的是快乐的记忆。……德化陶瓷要发展,必须借助文化创意,光靠热爱还不行。”

陶瓷文化创意,这是他眼前主打的一张牌,后面,还有很多很多,他那执着的目光与旁边风格各异的艺术品真切地告诉我。

晚上,那绵绵的雨中,小小的幽篁边,两把偌大撑伞之下的嘀哒声与旁边流水互为应和,两个木制的写意男女传递着生命与自然的通达深情。那边,有张你亲昵叫做“靠不住”的椅子,特别有趣,座位很高,靠背极短。人坐在上面,没了四平八稳,倒会莫名警醒,有离弦向前的冲动,或许,他的许多灵感就此生发吧?

凌晨一二点时,我还依旧面对着他。

“我基本上十二点前睡觉。之前就看看书,艺术的,哲学的,美学的,什么都看。”说起这些,他似乎更愿意,“而第二天清晨起床,有时就与几个农民到山里走一走,捡点藤条,树根。我就想办法与我的陶瓷结合起来,呵。”

一切是无为的,如老子;一切又是顺应自然的,如庄子。

“短片里那画出的圆圆一笔,整个过程我知道应该如何表现,是空灵,是圆满。但究竟这笔下去之后如何,我就不管了,就留下给别人去感觉吧。”

哦,这是艺术,其中况味,惟有深处其中方能理解一二吧。如果理解为禅的话,艺术该也是其中之一。突然想着吊脚楼走廊上挂着“和”字与那流水幽篁旁边的“空”字,就明白了许多。

“空,不是没有,是一种境界。既然是空,也就可以容纳很多东西了。”

开始渐渐懂了,从他先前的言语,从他自德国来到德化,从他自繁华的上海而一直痴情于这里的月记窑。

清晨醒来,我又走了一圈他那融入心血的月记窑,拍了点清晨的照片。不经意中,抬头,竟然发现那古老的龙窑与新建的一线长长的吊脚楼构成了一双巨大的飞翔的翅膀。

中国·文化遗产高层论坛隆重举行


6月13日上午,由中共景德镇市委、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文化遗产高层论坛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圆形会议厅举行。市委书记许爱民,市委常委、副市长冯林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玉玲,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正大等领导出席。冯林华介绍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及古窑民俗博览区的旅游业发展的情况,马玉玲主持。

参加论坛的专家的有: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魁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长严昭柱,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星亮,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陶建群,国家文博研究员、历史博览区管理处副主任,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委员,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特约研究员周荣林,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陶瓷博协会窑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冯青。

论坛的主题是:向世界展示古镇文化,用科学传承瓷都遗产,参加论坛的专家围绕论坛主题系统总结景德镇利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实践经验,用科学传承瓷都遗产,向世界展示古镇文化,并让全社会关心、关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专家分别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战略思考》、《保护文化遗产、推进文化创新》、《景德镇的标志》和《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进行了主题演讲。

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真知灼见,就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及古窑民俗博览区工作进行科学评价、深入研讨,为我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及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已经出土和仍埋藏着的丰富的古代陶瓷制品,更难得的是仍然遗存着古代特大规模、相当完整复杂的瓷业体系,堪称人类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保存至今的古代瓷业遗迹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至今全市登记在册的地面文物11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0余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和窑炉营造技艺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陶建群在最后总结发言中讲到,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特点,千年不息的窑火铸就的瓷文化是景德镇之魂。几位专家的见解独到深刻,为今后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开阔了人们的视眼。同时认识到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致的文化遗产保护,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对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重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专家的精彩演讲,引起了参加论坛听众的强烈共鸣。同时论坛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组、香港有线电视台、新浪网、台湾汉森网络视频、上海《文汇报》、江西日报等中央省市各大媒体的关注。

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高层论坛举行


陶瓷文化遗产高层论坛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圆形会议厅举行

近日,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高层论坛在景德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圆形会议厅举行。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已经出土和仍埋藏着的丰富的古代陶瓷制品,更难得的是仍然遗存着古代特大规模、相当完整复杂的瓷业体系,堪称人类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 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真知灼见,就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及古窑民俗博览区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和深入研讨,并为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及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保存至今的古瓷遗迹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景德镇是我国最著名的瓷器产地,它创造和继承了中国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为世人留下了丰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景德镇制瓷始于汉,至宋代便已跻身天下名窑行列。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景德镇承载和累积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制瓷技艺。在景德镇,每年中秋烧太平窑、拜祭风火仙师的传统,大量的民间故事、瓷坊歌谣,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窑炉作坊建造技艺,更是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奇葩。景德镇文物古迹众多且保存完好,现有地面陶瓷遗迹30多处,其中,世界陶瓷原料“高岭土”的命名地高岭古矿遗址、历经600多年的珠山御窑厂遗址、我国古代制瓷规模最大的湖田民窑遗址、完整保存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古窑遗址等,都属于精品级文化资源。

本届上海世博会中,景德镇有较多瓷器作品被定为世博会纪念品,其精美的器型,精湛的工艺,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与称赞。景德镇瓷器品种繁多又精美绝伦。如五代的朴实无华、宋代的温润清新、元代的充实茂美、明代的精工典雅、清代的雍容华贵,可谓姚黄魏紫,各有千秋。瓷器质地则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之美誉。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代表了我国历史上瓷器制作的最高艺术成就。“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生产的陶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开拓了世人称颂的“海上丝绸之路”,以集大成者的英姿和开放兼容的胸怀,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瓷都。

阅读延伸: 景德镇陶瓷文化交流艺术展在百家艺术空间进行

瓷都领航中国瓷器

澄城尧头陶瓷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保护挖掘澄城尧头陶瓷这一久负盛名的民间文化艺术,澄城县积极为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日前在澄城县表示,将在申报的技术鉴定、资金落实等方面给予澄城县最大限度支持。

澄城尧头窑是陕西渭北历史上著名民间瓷窑,系耀州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少说也有上千年历史。它始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清末时渐衰。澄城陶瓷以其特有的粗瓷,青花瓷而闻名,产品以碗、碟、壶、罐、盘、瓮等器皿和各种精巧玩具为主,是典型的民间风格传统造型,充满着浓浓的泥土气息,被誉为“纯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曾多次获得陕西省优秀民间美术品一等奖,并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盛赞。

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澄城陶瓷传统制作工艺已远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澄城千年窑火近年来奄奄一息。目前,澄城县民间陶瓷艺人尚不足30人,而且年龄大都已60-70岁,精熟几十道制瓷工艺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澄城陶瓷正面临着灭失危险。

在澄城县文化馆陶瓷展览室,郑欣淼副部长认真听取了尧头黑陶发掘保护工作介绍,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馆藏的上千件尧头黑陶精品,欣赏了已经征集到的碗、碟、壶、盏、盆、罐、盘、瓮等系列散失民间的文化精品。他对澄城县为保护尧头陶瓷这一民间文化艺术,积极为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做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并就抢救、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提出宝贵的指导性意见。他表示将在技术鉴定、资金落实等方面给予澄城县最大限度支持,力争让尧头陶瓷尽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同时将派专家对其历史进行进一步考证。

据了解,目前,我省已批准澄城尧头陶瓷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上报国家文化部。有关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然而从晚唐开始,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败。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癣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唐三彩的特点我们现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它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呢,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的出土的马也不同。首先它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中国地理)

文化遗产日 “零距离”接触河北文化瑰宝


□记者冯楠黄蓥

免费看文物精品展、跟民间艺人学点绝活、参观知名历史文化景点……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为此省市有关部门精心筹划的一系列活动,就是想让大家“零距离”接触河北文化瑰宝。在此晚报记者打造文化遗产日旅游图,为读者提供个参考——

路线一:看展览

如果你喜欢看展览,由石家庄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主办,市群艺馆、市博物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筹划的“石家庄市文化遗产宣传周”中,就有几个不容错过的展览,这些展览均免费向市民开放。

6月14日至21日,“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将在石家庄市博物馆举行,市文物局局长刘正军透露,该展览实在不一般,参展的百余件文物中有些是首次公开展示,其中不乏市博的镇馆之宝。“市博的书画藏品享誉海内外,譬如此次展出的清代《儒经大字塔》以儒家四部经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组成七级浮图塔,整个宝塔的轮廓图案由蝇头小楷组成,令人叹为观止。还有郑板桥、林则徐、董其昌、齐白石等人的书画作品也颇值得一看。”同时展出的瓷器、金石铜玉等展品也看点十足,“像唐代的青釉点褐彩贴伎乐人物执壶,清代的粉彩缠枝莲瓜棱形花盆等都很精美。”

同期“石家庄市剪纸精品展”也将在市博揭幕,展出无极剪纸作品100多件。据悉,剪纸在无极已经形成文化产业,无极剪纸艺人近两年走南闯北,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对此石家庄市群艺馆副馆长李小吉介绍说:“他们心灵手巧,剪纸题材很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此次展出的就有人物、花草、民俗等几大类,还有反映当前抗震救灾的作品。”届时无极剪纸艺人还将进行现场演示。

路线二:看展演

民间艺人的现场表演堪称今年省会“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6月14日上午,石家庄市博物馆的二楼展厅将热闹非凡,一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将现场表演各自的拿手好戏,据了解,此次展演将体现“新”和“精”两大特色,记者在这里先说三样——

赵州扇鼓流传在赵县,因为表演者用的鼓很像团扇而得名。扇鼓起源于商代,其轻快、优美、诙谐、幽默、抒情的风格,逐渐演变成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深受百姓喜爱。如今赵州扇鼓以集体舞形式为主,每逢喜庆丰收之时,农民们手持扇鼓,在场院里扭起舞步、敲起活泼轻快的鼓点、唱起民间小调,是他们最为惬意的时刻。

正定竹马也叫“跑竹马”。用竹子扎成马状,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有“高腔”戏班到当地演出,戏中有“跑竹马”场面,被东柏棠村人学会,改为街头表演流传下来。如今东柏棠村的竹马挺有名,表演者身穿古装,还分各种角色。

吹糖人不稀奇,但毫不起眼的一团糖面在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马青旺的手里可谓变化多端,而他利用独特的配料、气法、手法,突破了前人在夏日不能吹糖人、搞糖塑的历史,堪称国内独创,华夏一绝。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与崔永元同台表演后,他陆续被各地电视台邀请,先后七次登上央视舞台表演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此次他是摩拳擦掌要为省会百姓献上自己的看家本领。

路线三:去互动

让文化遗产走近大众、走近青少年,是今年文化遗产日诸多活动的一个目标。由省文化厅等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河北省首届民俗文化节”就是专门面向大学生的一项活动,6月14日和15日两天将在河北科技大学推出“武强年画展”、“无极剪纸展”、“传统工艺美术展”等展览,对此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省群艺馆馆长马维彬透露:“此次还特别邀请到民俗学家乌丙安到科技大学举行讲座,他现任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还是国际民俗学家协会最高资格会员、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评委。另外,‘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年学子’论坛也将在该校举行,这些活动都有助于青少年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了解到,6月14日在市博、省会文化广场也将举行一系列专家、传承人与大众之间的互动活动。当天上午,市博物馆展厅将设置咨询台,诸多“非遗”保护专家将进行现场答疑,文物专家则将现场为市民义务鉴宝。同时市博还特设了一个互动环节——有奖竞答,市民可参与答题,答对者将获得书画作品;14日上午在省文化广场,省内有关文博专家也将就有关文物法、藏品保管、修复等相关知识接受现场咨询。

路线四:寻历史

记者昨天还从河北省文物局了解到,6月14日当天省内69处文物开放单位将对观众实行减免费开放,在石家庄包括省博、省民俗博物馆、市博、毗卢寺、西柏坡纪念馆、平山县博物馆、井陉县福庆寺、于家石头村、井陉古驿道、赵县永通桥、赵州陀罗尼经幢、柏林禅寺均免费向大众开放;而赵县赵州桥景区,正定县开元寺、天宁寺、正定文庙、广惠寺华塔、正定南城门则实行半价开放。

龙泉剑瓷企业借助“文化遗产”淘金


一把宝剑可卖好几万,一件青瓷要价几十万,这在龙泉已不是新鲜事了。近年来,龙泉剑瓷企业通过整理和挖掘古文化,提高剑瓷制作工艺,使龙泉剑瓷身价年年看涨。

最近,龙泉一把以青瓷做柄的镂钢宝剑在温州卖出了近10万元的高价,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龙泉宝剑厂厂长张叶胜称,这把宝剑是他们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它融青瓷宝剑文化于一体,传承了两大文化遗产的“血脉”。青瓷剑柄是用龙泉青瓷哥窑烧制而成,采用了失传已久的粉青釉施釉工艺,而剑身是采用“灌钢”的传统古法,经过千锤百炼出青瓷的纹路。

宝剑青瓷是龙泉享誉千年的两张“金名片”,自今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政府与企业更加注重两大“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了,一大批古窑遗址被恢复和修缮,一些企业更是高薪聘请民间工艺大师致力挖掘失传的工艺。

粉青釉和梅子釉是中国古代青釉艺术的巅峰之作,一直以来,粉青釉上色技艺失传已久。“失去粉青釉就是青瓷文化艺术的缺失。”省工艺美术大师、龙泉市振昌青瓷厂厂长徐定昌这样认为。几年来,徐定昌走遍青瓷烧制遗址,寻找青瓷碎片,经过无数次的原料配置和调制,终于成功破解了古代粉青釉烧制法。目前,这一方法已被广泛运用到青瓷制作中去,龙泉青瓷身价因此成倍上涨。

恢复和重现古代剑瓷文化,这在龙泉已成了企业的共识。在龙泉宝剑厂,古色古香的剑铺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天来此观光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一些游客亲眼目睹了龙泉宝剑的36道生产工序,纷纷抢着购买。据厂里的销售人员介绍,厂里恢复了古代铸剑模式后,日均销售额达到了2万元以上,比以前多了一倍多。如今,龙泉古窑作坊也成了旅游景点。在龙泉宝溪的曾记古窑坊,渐已消失的古代龙窑、水碓、淘车、印模等被重新搬回了厂区,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多达上万人次,其生产的仿古瓷器更是受游客青睐,借助旅游优势,使产品畅销世界各地。

目前,龙泉政府已制定了对宝剑青瓷的“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创建宝剑青瓷文化研究所与剑瓷文化传承中心,并已建立了一条以仿古青瓷宝剑生产工棚、剑瓷亭、欧冶子将军庙、青瓷宝剑园区、龙泉博物馆等景观组成的剑瓷文化旅游线,开辟青瓷、宝剑名优产品市场,进一步带动龙泉青瓷宝剑文化产业的发展。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重视民窑文化遗产 培养新时代陶瓷工匠》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重视民窑文化遗产 培养新时代陶瓷工匠》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