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清代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展览

清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展览

清代瓷器鉴别 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清代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04

清代瓷器鉴别。

9月4日凌晨,南京博物院藏清代皇家御用瓷器在武警押运下悄然抵达广东省博物馆,开始了这批珍宝的广州之行。从今天到12月2日,“瓷苑珍品--南京博物院藏清代皇家御用瓷器展览”将在省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

南京博物院作为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传承者,收藏了很多宫廷旧藏,其中20余万件瓷器中的绝大多数是清代官窑瓷器,种类琳琅满目,造型千姿百态。

因九·一八事件和抗日战争,大部分瓷器曾辗转滇、川,饱受播迁之苦。这次展出的皇家瓷器全部来自宫廷,也是南京博物院馆藏皇家瓷器首次出馆展出,部分文物甚至在南京博物院也没有展出过,十分值得观赏。

展品中,一件高大的瓷器最引人瞩目。这就是“大雅斋”制的“粉彩牡丹白头翁纹花盆”。

专家介绍,同治年间,慈禧亲自设计了大到鱼缸、小到汤匙的一系列生活用瓷,均以“大雅斋”为号,命令自己最喜欢的云南籍宫廷女画师缪素筠绘成小样,发往景德镇御窑厂烧造。这就是晚清最著名的皇家官窑--“大雅斋”慈禧用瓷。

慈禧本人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画画。瓷器上的正楷“大雅斋”3字就是慈禧给自己的画室亲自题写的堂号。现在“大雅斋”依然有迹可寻,具体地址就在慈禧生前居住的故宫长春宫内。而本次展出的“粉彩牡丹白头翁纹花盆”以牡丹加白头翁,意喻“富贵白头”。字串6

瓷器的用色等级分明

本次展出的器物种类繁多、釉彩齐全,纹饰题材广泛,工艺精湛奇巧。其中后宫用瓷更是体现了皇家严明的等级:里外全黄色为皇太后、皇后使用;里白外黄色为皇贵妃使用;黄地绿龙为贵妃、妃使用;蓝地黄龙为嫔使用;绿地紫龙为贵人使用;五彩红龙为常在使用。

展览还展示了官窑必须烧制的器物,像日常用的杯、碗、碟等,以及祭祀用瓷、赏赐用瓷等。此外,也有颇具仿古意韵的仿前朝窑口、青铜器、瓷器等器物,以及带有瓷画、花鸟画风格的器物。字串5

粉彩莲座托八吉祥:大清嘉庆年制,高20.5cm,是佛堂里的供器,品种以景泰蓝为多,像这种粉彩的瓷器十分少见。“八吉祥”指8种佛教法物,即轮、螺、伞、幢、花、罐、鱼、肠。这套瓷塑里的每一件法物都被制成两面对称的镂空雕塑。

相关阅读

珐琅彩:高贵的宫廷御用瓷器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珐琅彩是唯一一款在宫廷烧制的御用瓷器,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高贵,这也为它的身价攀升提供了足以傲视其它瓷器的资本。

光绪 蓝釉珐琅彩瓜果纹盘(一对) 成交价 RMB42.483元 拍的高拍卖(国际)有限公司

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产胡姓人家,时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因此惊动了官府。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但他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区分宫里与民间瓷器,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古月轩”。

珐琅彩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非常讲究,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这几年,珐琅彩一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宠儿,一直是中国瓷器市场价格的翘楚。据记载,清宫收藏的珐琅彩瓷器约有400件,其中300件在抗战时期南迁,后于1949年运至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在历年市场上流通和藏家收藏的珐琅彩瓷器则不超过50件。据悉,这些流转世间的珐琅彩瓷器则多是因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八国联军抢劫紫禁城以及晚清宫廷非法偷运而流失海内外的,其价格从晚清民国至今一直高高在上。

清乾隆 珐琅彩山水人物纹鼻烟壶 成交价RMB397.25元 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鼎盛时为雍正期之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彩和粉彩共存。

收藏珐琅彩要注意以下要素:

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造型: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

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工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入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

主动性发掘景德镇御用窑厂 揭开“皇家瓷厂”的神秘面纱


为完全揭开景德镇明清两朝“皇家瓷厂”的神秘面纱,记者采访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带我们回到发掘的现场,掀去历史的尘土,探寻年代久远的“珍宝”……

“这是首次对景德镇御用窑厂进行主动性发掘,与以往被动的抢救性发掘有很大不同。”樊昌生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景德镇当地的陶瓷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城市改造建设,进行了多次抢救性发掘。但这种发掘是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若碰见有价值的陶瓷埋层,再由考古单位进行发掘,是被动的。随着陶瓷考古研究逐步深入,为揭开明清御窑的布局、工艺流程、产品品种、艺术成就等谜题,有关部门决定对景德镇的御窑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

说干就干!北京大学考古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手行动,一支由17人组成的强大考古队伍很快配备起来。不久,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发掘证也办下来了。

2002年9月,这支考古队开始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历程。修改历史的发现文物考古人员经过考证,确定景德镇市中心的珠山地区正是明清御窑厂的遗址所在地。前些年,考古人员就曾在遗址附近挖掘出明代永乐年间的瓷器,那是目前有关永乐瓷的绝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都没有收藏记录。珠山地区面积约为5.4万平方米。樊昌生回忆,根据文献记载,御窑建于明代洪武二年,即1369年,也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之时。明王朝灭亡后,御窑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所有,直到清朝灭亡,前后延续542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御窑设施和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樊昌生说,“实际上,我们此次考古发掘的面积并没有5.4万平方米,两次发掘其实只是其中较小的部分。”经考察发现,在珠山北麓至彭家弄以南,即御窑遗址北部一带,有一批旧房倒塌,出现较大的空地,发掘点就选在这里。

2002年11月的一天,一处房屋建筑遗迹从表土层的泥土下“浮”了出来,这让考古队员惊喜不已。该房屋建筑遗迹坐西朝东,面街,南北长达18米,东西宽有17.4米。其建筑讲究,柱础均为石质,石柱还分大中小三号,四壁则用清代小窑砖砌筑而成。

这是什么房子?民居,御窑办公地,或是贵族宅邸?考古队员开始查阅大量的史料。终于,在民国八年(1919年)《景德镇窑业纪事》上,考古队员查到了第十三章《江西瓷业公司营业状况》,上面记载的情况表明,这处建筑极有可能是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的遗址。御窑遗址附近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回忆,这里正是当年的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的遗址。这个遗址虽是近代遗址,但它毕竟是景德镇首次出现的官商合办的新型企业,“公司”则是当时出现在瓷业界的新事物。

这个建筑物的出土,也修改了当地史志的错误记录。樊昌生说,从遗址的墩间填土中出土的“大清光绪年制”款御窑瓷片可知,其建筑年代不会早于光绪年间。《景德镇市志略》中称“江西省瓷业公司于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而在该遗址出土的瓷器残片上有“戊申年江西省瓷业公司试造”的字样,经考证,戊申年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这也就证实了江西瓷业公司至迟在1908年就投入生产,纠正了地方史志记载的错误。

再现的落选贡品

“此次发掘有可能对今后的陶瓷收藏造成一定影响。”樊昌生说,从出土的遗物来看,永乐官窑只有少量的可见年款,而宣德官窑遗物几乎每件都有六字楷书款和四字篆书款。把此次出土的文物与以往的发现相比,这两个时代生产的梅瓶“体态”也颇有不同。以往的鉴赏家、商人谈瓷器鉴定时常说“永宣不分”,事实上不仅可分,而且容易分。

此次从官窑中发掘出来的珍品都是分坑放好的碎片,考古人员再将其粘对。显然,这些珍品都是经人为破坏后加以填埋的。那为什么要把它们敲碎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古陶瓷专家刘新园介绍,景德镇官窑集中了最优秀的工匠和原料,烧造出代表当时先进水平的瓷器。为绝对确保瓷器的品质,当时官窑必须超额烧造,每百件成瓷仅有4件能入宫使用,绝大多数瓷器次品、试制品和贡余品都要被集中砸碎后填埋。樊昌生说,把相同的遗物放在一坑内集中销毁是为了便于清点和核实被销毁产品的数量,以便结清账目,同时也可避免产品流向社会或引起民窑模仿。这种用黄土掩盖落选贡品的做法并不是景德镇明初御窑厂独创的,而是始于南宋官窑制度之一。

未完的发掘故事

从2002年9月-12月、2003年3月-12月,考古队的两次发掘总面积只有788平方米左右,还有更大的区域尚未涉足。

江西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彭适凡说,在遗迹中有明永乐时的四座葫芦形窑炉,窑砖规制相同,窑门排列在同一水平线上;用坑、片两种方法埋藏永乐、宣德、弘治落选贡品,且出土物品类单纯。他认为,这些应该和当时的官窑制度有关,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字串7

考古人员查阅了大量的中外史志,从这些书中的有关记载来看,明清御厂的北界在珠山北麓,至今还有残墙依稀可见,也就是说考古队此次发掘的地点不在御窑厂的范围之内。一组明初葫芦窑、众多明朝落选贡品的出土,证实明初官窑已跨越了珠山北麓。目前尚未发现明初御厂的北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其范围比晚明—清代御窑厂要大得多。因此,此次发掘绝不会是对景德镇御窑遗址的最后一次发掘,更广阔的空间等着考古队员去探寻……

景德镇,在她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陶瓷珍品、陶瓷文化,足以让她“举世独尊”。可也正是因为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一些不为人知的陶瓷孤品深深地被埋入地下……2002年开始,几家考古单位联合对景德镇明清两朝的御窑遗址进行了首次主动性发掘,许多孤品得以再现人间,而此次发掘也入选了近日揭晓的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清代瓷器的款识特征


款识是我国古代瓷器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标明了瓷器生产的年代,为瓷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款识以定瓷器的新旧真伪是鉴别工作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因为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居多,而明清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且各有特征。 因此研究各式款识,并加以认真领会和对比,有助于识别瓷器真伪。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汉族劳动人民瓷器烧造水平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清朝前期,景德镇瓷器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随着国内外及宫廷对景德镇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

一、清代瓷器款识

自明代瓷器上开始出现了官窑年款以来,经过逐步的发展和变化,到了清代瓷器上装饰有款识的风气特别盛行。这时期不只是官窑的器物有年款,而且民窑器物上面也有年款。同时还出现了私人旳家藏款,因此清代款识的种种特点与明代大有不同之处。

1、款识的彩料种类。清代的器物款识继承了明代,除有书写的款外,还有少量的刻、印款。在书写款中较常见的是清花款,其次还有釉里红款、红彩款、紫彩、金彩款及料釉款等各种彩料的书写款。2、款识的字体。清代字款的字体和明代有所不同,明代至清初这一段时间字款一般都为楷书体,极少有篆书体。而由清代雍正开始楷书体逐步有所减少,篆书体渐渐增多,这两种字体的字款在清代都同时使用。3、年款的形式。在清代年款中,明代时候的“XX年造”的年款形式就巳经看不到了,而只有“XX年制”和“大清XX年制”四字和六字年款的形式了。4、年款的边框。清代瓷器年款的边框与明代相差不多,有单线圈、双线圈、单方、双方等各种边框。但是也有无边框的年款。5、其它款识。在清代的款识中除了以上的年款外,偶尔还能看到有“干支纪年款”、“吉祥语款”等款识的。有时还用些记号,如寿桃等作为款识。

二、清代瓷器各朝代分述

(一)康熙时期

1、康熙官窑款识。(1)年款的种类很多,即有书写款,刻印款等。以书写款为主,一般都装饰在器物的底部,少数的则装饰在瓷器身上。(2)在书写年款中可分为青花款、釉里红款、紫彩款、兰料款及胭脂红料款等几种彩款,以青花款的使用最为普遍。(3)绝大多数都是楷书体,而篆书体只占极少数。年款的写法一般都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或六字三行的形式。而明朝“XX年造”的形式在康熙时已经见不到了。康熙官窑款识中还有一种“康熙辛亥中和堂制”,但数量较少。另外在康熙年款外边一般还带有青花双圆圈。属于官窑珐瑯彩器物的年款,一般都是“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兰料或胭脂红料的形式。

2、康熙民窑款识。(1)康熙时期的民窑器物一般都没有年款,而有的器物上仅有一青花双圆圈,或者只有一秋叶,卍字钟鼎文等款识。民款书写字体的特点基本与官窑相同,但字体略为草率。(2)在康熙民窑器物中,有一部分有仿制明朝年款的,如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等。其中写字体基本和官窑年款的相同,但字体略为草率。另外在康熙时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私人家藏款,如画锦堂、拙存斋等,这种斋堂款识在康熙时还不大多见。

(二)雍正时期

1、雍正官窑款识。款识以青花的书写款最为常见,少数为是刻印款,年款一般书写的都比较工整秀丽。(1)年款的常见形式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是六字三行楷书款的,但数量不多。这两种楷书体年款外边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的年款偶而也有不带边框的。(2)官窑书写篆书年款常见的都是“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极个别的也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有极少量的扁横年款,在有的雍正花盘等器物底部,有时还可以见到有“雍正年制”十字形四字篆书款。(3)雍正珐瑯彩器物上的年款和康熙时期珐瑯彩器物也不一样,是“雍正年制”四字楷书兰料款。

2、雍正民窑款识。(1)雍正早期年款的字体主要是楷书体,篆书体只占少数。雍正中期以后:篆书体的年款逐渐增多起来,它和楷书体两种字体并用,但还是以楷书体为主。(2)民窑瓷器很少有款识,少数器物上可看到“笔锭如意”款识(意为必定如意)和“灵芝”图案的款识,但少数民窑年款也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年款,民窑尚未见有篆书字体的款识。(3)民窑器物还有仿明朝款如“大清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等楷书款。(4)雍正家藏款有:敬畏堂、红荔山房、雪溪草堂等。

(三)乾隆时期

比雍正时期更注重款识的装饰,在书写的年款中主要用的是青花款,此外还有红彩款、紫色款、黑彩款、金彩款、兰料彩款及少量的刻印款。

1、乾隆官窑款识。(1)初期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少数为楷书体,初期以后官窑年款基本都为篆书体了,楷书体比较少见了。(2)官窑年款的形式一般都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此外乾隆时期经常还可见有偏横六字年款,所书年款笔迹均匀,字体方方正正,看上去非常工整。(3)属于乾隆珐瑯彩器物,都书写“乾隆年制”四字楷书蓝料款。

2、乾隆民窑款识。(1)民窑的器物大多数都不写年款,少数的也有四字或六字的篆书体年款,但书写字体都非常潦草,不如官窑年款写的那样工整,我们一般称这种民窑篆书款为“草记款”。(2)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式不盛行,如敬畏堂,浩然堂等。

(四)嘉庆道光时期

一般器物上都有款识,种类比较多,有青花款、红彩款、金彩款、刻印款等。一般来讲,青花款都在单色釉及青花器物上,红彩款大多都装饰在粉彩的器物上。

1、嘉庆道光官窑。常见有“大清XX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有“XX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款少见。

2、嘉庆道光民窑。(1)大多器物无款,少数有之,其形式为“大清XX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和“XX年制”四字楷书年款。(2)民窑器物上较为盛行家藏款,经常见有“解竹主人”、“退思堂”等。所见家藏款多为青花或红彩楷书体,唯有“解竹主人”等少数为篆书体。

(五)咸丰时期

无论是官窑年款还是民窑器物绝大多数的年款都是青花和彩款。

1、咸丰官窑款识。咸丰时楷书体的年款越来越多,成为咸丰官窑年款的主要字体,官窑年款的形式一般都为不带边框的“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其字体书写的极为规整大方,而篆书图章款就极为少见了。

2、咸丰民窑款识。(1)绝大多数的民窑器物都没有年款,在少数的器物上书写着“大清咸丰年制”六字篆书草记款,极个别的也有楷书字款,但书写的比较潦草。(2)家藏款时较少,有时见到有“行有恒堂”的家藏款。(3)出现一种仿制雍正的年款,形式是六字的篆书图章款。在有的哥瓷铁花器物上还刻划有“成化年制”比较潦草的豆干款识。

(六)同治、光绪、宣统年时期

1、同治、光绪、宣统官窑款识。(1)器物的年款大多都为不带边框的“大清XX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少数的器物上也有“XX年制”四字楷书款。(2)在同治光绪的官窑器物中有一类书写篆书体的“体和殿”或者是楷书体的“大雅斋”两种款识的,这两种官窑器物在制作上都是非常精细,规矩的,是专供统治者慈禧太后所玩赏的瓷器。(3)宣统官窑年款多为“大清宣统年制”六字楷书款,有青花、红彩、墨彩、暗刻等,书写规范工整。

2、同治、光绪、宣统民窑款识。(1)同治、光绪的民窑器物大多不书写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书体的年款之外,还出现了一种色泽较为暗淡的红彩戳子款,不是写上去的而是用类似象皮戳子印上去的,形式是“XX年制”四字很不规矩的篆书款,有阴文和阳文,此种类型的年款仅限于民窑年款,宣统民窑器物一般都没有年款。(2)家藏款也不多见,有时在光绪时的烟壶上可见有“素运道人”家藏款。

以上所述为清代各朝具体的款识特征,在鉴定工作中应再结合器物的器型、紋饰、胎釉等特点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真伪之间差距,做好瓷器的鉴定工作。

清宫御用瓷器精品南博首次亮相


红彩龙纹高足盖碗黄地粉彩描金福寿无疆纹渣斗

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

里外全黄色龙纹碗盘为皇帝、皇太后、皇后使用;里白外黄色为皇贵妃使用;黄地绿龙为贵妃、妃使用……三四百年前的清廷,什么时候开饭,主子们分别用什么餐具,颜色、花纹什么样?都有森严的等级规定。

皇家食用器具和平常人家的饭碗有啥不同?昨天,南京博物院首次推出《美食美器——清宫食用器皿展》,百余件珍贵藏品让市民们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清代宫廷的“膳食”故事。据了解,该展将对外免费展览一个月。快报记者胡玉梅实习生张静文

【吃】

康熙开创小厨房

“清朝自康熙时代开始,就盛行小厨房制度,到慈禧听政以后,变本加厉,御膳房就整天疲于应付。”南京博物院陈列部的专家周玫告诉记者,在清朝,皇帝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

清朝初期,皇帝都有固定的“进膳”时间表,但到了末代皇帝溥仪,就打破了这种时间表,只要他吩咐一声“传膳”,皇帝专用的一套器具就会送到眼前。“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戒备下毒而设的。在菜送来之前,都要经太监尝过,确定没毒,皇帝才能用。”周玫介绍说,清朝历代皇帝日常膳食的场面差别很大,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康熙皇帝进膳时就比较简单;乾隆帝每次进膳的菜肴一般都在四五十品以上。

黄釉是皇权等级的象征

走进南博展厅,就像走进了清朝宫廷的“御膳房”。周玫说,这一百件藏品是从南博馆藏的20多万件瓷器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有63件御窑烧制的瓷质食用器具,20多件玉质的,还有一些是铜胎画珐琅。

刚走进去,一个口径40厘米的金黄色海碗就展现在众人面前。它的周边,还有一些黄釉盘。随着展厅的推进,黄色逐渐变少,进而出现了花纹,仔细观察,这些碗、盘上都爬满了龙纹。

同为宫廷用具,为什么有的是全黄?有的只有一点黄?有的一点黄色都没有?周玫神秘一笑,她带着记者转了一圈,“这个黄釉盘是全黄釉的,为皇帝、皇后、皇太后专用。这个盘乾隆皇帝曾经用过,而这个外黄釉内白釉盘,则是皇贵妃用的。再看这个黄地素三彩花卉云龙纹盘,是康熙的贵妃、妃子们用的,还有这个青花地黄彩云龙纹碗,是妃嫔们用的。”

据了解,在清代,黄釉的多少标志着使用者身份的高低,由全黄釉到以黄釉为地,再到黄釉作彩,及至没有黄色,等级规定非常严明,不得簪越。

【喝】

慈禧喝茶视季节选盖碗

喝茶是清代皇帝们都喜欢的。据说,乾隆一天早中晚要喝三趟茶,定时定量,从不间断。而乾隆之子嘉庆皇帝也是一个爱茶的主,南博的展厅内,展示了康熙、乾隆、嘉庆等用的盖碗。其中嘉庆用的盖碗上还有他亲自题的诗。周玫介绍说,这样有皇帝御诗的盖碗比较稀少,价值连城。

展厅的一角,还展示了两个特殊的茶托。“清代皇宫中的茶托多是金、银、铜胎烧制的,制成圆形、荷叶形、莲瓣形、元宝形等。1862~1874年,慈禧太后用茶具到了极致,她饮茶视季节选用盖碗,冬季饮茉莉花茶时,用黄地白里万寿无疆瓷盖碗,这种碗胎薄如纸,瓷面光洁均匀,造型纤秀精巧,纹饰五彩缤纷。到了夏季,慈禧太后喜欢用白玉金盖碗泡金银花茶,碗以羊脂白玉琢成,盖为黄金四层塔状,淡淡的茶汤与白玉、黄金相互映衬,显得清晰明快、清爽宜人,衬托出品饮者的高贵身份。”

十二月花卉杯是无价宝

酒,在清代皇宫中也是不可少的。在展出的珍品中,还专门陈列了祭祀盛酒用的“黄釉海碗”,以及青花梅瓶等等,工艺异常精湛。

展品中价值最高的当属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记者发现,这套花卉杯共有12件,每一个杯子上都有不同的花纹,一月份是水仙花,二月是迎春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

工作人员介绍,“12件为一套,也叫十二月花神杯,杯的一面是花纹,另一面则配了对应的唐诗。杯底还写着:大清康熙年制。这套杯子只有在重要宴会上才会使用。几年前的一次拍卖会上,类似的一套花卉杯拍到了上千万元。现在,这套杯子已经比几年前更珍贵了。”

【吐】

“垃圾篓”非常精致

皇帝们吃剩的骨头、鱼刺吐在哪里?在展厅内,记者看到了雍正使用过的炉钧釉渣斗,这个渣斗通身深蓝色,腹部鼓鼓囊囊的,看起来有点像被压扁的小痰盂。周玫说,这是清代皇帝、妃子们专用的“垃圾篓”。“你看这个渣斗,看起来很小,也很精巧,现在几乎找不到了。”

据了解,皇帝、妃子们将渣斗放在桌上,吃剩的食物渣滓就吐在里面。明清两代的渣斗也被放在床边和几案上,用来放微小的废弃物,后来用途渐渐拓宽,材质也日渐多样起来。

幕后:皇宫珍品劫后余生

“展示的这些文物,最早来源于热河、奉天两大行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些文物是如何流传到南京博物院的?

说起这“背后的故事”,周玫很是感慨。她说,1911年宣统帝退位,民国政府全面接收故宫文物。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学者们对故宫文物进行了调查和整理。但是,时逢乱世,故宫文物便开始了其漫长的南迁之路。先是从北京到上海,然后又到南京,接着又辗转到四川。抗战胜利后,又再次迁到南京。南京博物院作为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传承者,收藏了较多的宫廷旧藏,其中20余万件瓷器中的绝大多数是清代官窑瓷器。

清代官窑瓷器对世界的影响


对于“中国陶瓷影响了世界”的说法,可能不会有任何人提出疑问。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评价极高。在西方,中国瓷器一度价抵黄金(1108.20,2.50,0.23%),被欧洲皇室贵族视若拱璧、竞相收藏。

可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提出,这些闻名世界的中国瓷器,究竟是官窑瓷还是外销瓷,恐怕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回答了。

官窑瓷器不会大量出口

中国古陶瓷专家胡雁溪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认为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的崇高评价仅是针对官窑的,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更是中国古陶瓷收藏领域的一个严重的误解”。

事实上,1860年之前,欧洲皇室、上流社会收藏的中国瓷器就是清代(包括明代)的外销瓷。那些被他们所大量仿制的中国瓷器也是明清外销瓷。

胡雁溪说,中国的官窑瓷器过去根本不会大量出口。除了极少量赠给外国皇室或使节的礼品瓷,即使在中国国内,普通臣民也是见不到的。

中国官窑真正流传到西方去,包括日本人见到中国官窑,要到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烧毁圆明园以后。中国官窑瓷器大量流失到西方则更晚。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掠夺了大量中国皇家文物。民国以后,清室岁入不足,将很多瓷器抵押给银行,最后由银行进行拍卖。此外,内务府也曾进行过古董拍卖。加之内廷种种盗窃行为的发生,才造成了官窑瓷的大量外流。

可以说,20世纪初期之前,西方人甚至没见过多少中国官窑瓷。包括日本在内,西方社会对中国陶瓷的所有美誉其实都是针对通过贸易而来的中国外销瓷。

直到1710年之前,欧洲还制造不出真正的瓷器,只能从中国进口。在几个世纪中,包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大量仿制过中国瓷器。他们仿制的样本也是中国外销瓷。

据胡雁溪介绍,各国仿中国外销瓷都有自己的特点,质量也不错。荷兰代尔夫特是其中仿制水平和名气都比较高的。仿制品种主要是青花和釉上彩。

这些西方仿品和真正的清代外销瓷在鉴别方面难度不大。因为烧造方式不同,仿制瓷器和中国外销瓷区分明显。前者的瓷胎、釉面颜色,尤其是纹饰方面也与后者有所差别。可以想象,国外的画师在瓷器上绘制中国画的时候,和从小就有深厚毛笔功力的中国画师,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高档外销瓷画工堪比官窑

“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研究瓷器要研究它的文化内涵、文化背景。”胡雁溪特别提到,如果从瓷器上所反映的题材宽泛度、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反映的丰富信息来讲,官窑瓷是无法与外销瓷相比的。

虽然官窑瓷的精湛工艺众口皆碑,但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却很狭窄。官窑仅供皇家御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养在深宫、基本上并不外传又使得它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极其有限。

清代外销瓷的影响力则是世界性的。这些外销瓷包含巨大的信息量,传达出的历史学术资料远比官窑多。通过它们,甚至能了解到当时人们的一些生活细节。

此外,“官窑除极少数像珐琅彩瓷和一些陈设瓷外,因有固定模式,往往不但某一纹饰在一朝是成批生产,而且同一种纹饰可能延续本朝十几代皇帝,几百年不变。而外销瓷是商品,必须不断更新求异,追随变换不休的不同国别、不同阶层、不同时尚、不同客户的需求,因此早有所谓‘岁无定样’的记载。即使保守地估计,清代外销瓷纹饰的多样性也会高于同期的官窑百倍之上。”

从工艺上看,清代外销瓷中有一些非常精美的高档瓷器。目前正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清代外销瓷展》中的《清雍正粉彩仕女采桑图盘》即是其中一件。胡雁溪认为,该盘绘图极其精美,众多仕女神形兼备,配景中的房舍器具、树石围栏无不精细入微,“画工的水平比官窑不差,完全就是一个很高明的画家的一幅画。”

咖啡馆里的荒诞艺术品展览


近日,《视觉美国》(visionaire)杂志的一场展览,正在纽约凯迪拉克总部的咖啡馆(cadillachouse)里在举办,此次的展览是由mauriziocattelan和pierpaoloferrari策划的,主要集结了许多有趣而又荒诞的图片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来自杂志《厕纸》(TOILETPAPER),如果你在现场,你可以感受到整个展览是一次“思维大爆炸”。

展览将游客们完全沉浸在一片TOILETPAPER杂志的世界里,艺术品和作品的结合始终贯穿于其中,被人们描述为“madmenonacid”,室内还包含了一系列的室内家具和装饰品,人们不仅可以坐在上面、触摸它们,还可以移动它们或是靠在上面休息。

整个展览空间由一间客厅、一间浴室、一间厨房、一个美容间还有一个卧室组成,这些房间的内饰奇特而且美丽,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主客厅的墙面和地面被巨大的意大利面图画包围着,卧室的墙上画的是爆米花,还有一排排彩色的鱼。

其中有一些家具的灵感来自于TOILETPAPER杂志,制作由gufram负责的,另外还有一些家用品是由seletti制作的,是mauriziocattelan和pierpaoloferrari根据一些非常规的图片而定制的。

皇家专设窑厂


旧时与皇帝有关的事物称为“御”。在景德镇,习惯上就把为皇帝烧造的瓷器称为“御器”。而皇室在各地瓷区专门设立的烧造御器的窑厂,被称为“御器厂”。

从唐代到元代,御器多靠各地进贡,很少有专设的窑厂。皇家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由陶工们百里挑一地选出精品进贡给皇室,那时的御器多称作“贡器”。唐代在各瓷区设有司务。宋代设监,元代设局,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建立了御器厂,专烧进贡皇室的御器。如在景德镇就设立了御器厂并特派厂官管理。明代景德镇的御器厂设在珠山之南,窑数达五十八座之多,足见规模宏大。清代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御器的样款设计要求很严,明代由工部设计、清代由绣理片设计。御器烧好后经严格挑选进贡皇室,除皇帝可以任意使用外,皇室其他人则按规定使用。如皇太后,皇后用的餐具是黄釉的,贵妃用里白外黄的,普通妃子用黄地绿龙的,嫔用蓝地黄龙的,一般贵人则用绿地紫龙的。此外,有几种瓷器,只有御厂可能烧造,民窑不准烧造,这些多限于琢器或者花纹方面。如天圆地方瓶、四方八卦瓶等。花纹中的五爪龙和百鹿也不准民瓷绘用。但到了清末这些戒律渐渐失效,许多民窑还仿制御器厂的产品

清代各朝时期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

●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雍正瓷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乾隆时期瓷器的鉴定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嘉、道时期

1、嘉、道时期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4、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5、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6、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7、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8、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9、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11、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咸丰到宣统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清代的陶瓷发展


清代260多年,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景德镇不仅始终保持瓷都地位,而且瓷业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朝廷改御器厂为御窑厂。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起,朝廷派内务府官员驻厂督造,瓷业生产逐渐复苏并蓬勃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的制瓷技艺更趋娴熟精湛,品种更加丰富多彩,集历代南北名窑之大成。“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

康熙青花瓷不仅料色青翠艳丽,釉质莹彻透亮,而且笔触之间极富层次。康熙五彩瓷,色彩瑰丽丰富,画工考究精妙,画面高雅华丽。康熙郎窑红、豇豆红最为着名。郎窑红色泽浓艳而不浮躁,釉色晶莹透彻,釉面呈冰裂状纹,极为名贵。康熙晚期,外国传教士进入宫廷供职,随之传入画珐琅工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后,珐琅彩瓷试烧成功。尔后又将画珐琅法逐渐运用到五彩中,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粉彩瓷。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后,烧制珐琅彩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而由珐琅彩发展而来的粉彩瓷,其技艺也日臻成熟。雍正粉彩瓷,色泽粉润华滋,装饰精巧秀逸,显得异常柔丽高雅;雍正时期,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成瓷后进行釉上粉彩装饰,使粉彩的明艳、青花的幽靓争妍斗艳,相得益彰,更别具一番清俊华丽之美。雍正时期研制成功的高温窑变釉,绚丽斑斓,流光溢彩。

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为满足宫廷需要,制作不惜工本,胎釉精良细腻,绘画繁缛华丽,造型精巧新奇,均为登峰造极。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工谨细腻,色彩极为华艳富丽。各式各样的镂雕瓷是乾隆时期的一大特色,除镂空透雕的香熏、花篮、灯罩等,更有双层透雕转心瓶、转颈瓶等等,其结构之严密,制作之精确,构思之奇妙,均令人叹为观止。乾隆时期还流行仿生瓷。象生器有动物、植物、瓜果等。仿器有仿青铜器、仿漆器、仿竹木器、仿玉石珊瑚等。其色泽质地,无不维妙维肖,几可乱真。

晚清六朝,当数光绪御窑器最为精良。无论官窑还是民窑,仿古风颇盛行,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

清代景德镇的瓷都地位比明代更为突出,除了宫廷用瓷、外销瓷,社会上的民间用瓷也几乎绝大部分由景德镇供应。景德镇以外地区的窑场多数只是生产一些缸、坛之类的日用陶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