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甘肃民间陶艺大师“揭秘送艺”发展艺术陶瓷

甘肃民间陶艺大师“揭秘送艺”发展艺术陶瓷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艺宝瓷砖

2021-04-04

陶瓷艺术。

出身陶瓷世家的甘肃白银市民间艺术大师张明国2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自揭秘方,拟将陶瓷文化送进校园,培养技术人员,复古创新发展艺术陶瓷。

在张明国的家乡白银市平川区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陶土、石英石、沸石、烧胀粘土、花岗岩、石灰石、凹凸棒等多种资源。尤其是以粘土、长石、石英石、紫砂土为主的陶瓷原料资源异常丰富,各类陶土测算储量达40亿吨以上,其中紫砂土储量15亿吨以上,花岗岩储量24亿立方米,石灰石保有储量290万吨,远景储量达500万吨以上。

受祖辈的熏陶,孕育了张明国对陶瓷业执着的热爱,从小他就爱把土拿到嘴里舔、咬、嚼,以此感受各类陶土的吸水性和绵的程度。面对陶瓷的72道工序,他以形为本,釉为魂,用悟性制作研发的作品造型端庄,线条流畅,釉色饱满,釉质浑厚。在全国名窑技艺大赛中获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银奖。

2011年平川区被命名为西部地区唯一一家“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目前,平川区陶瓷企业发展到15家,拥有年产100万件高档文化艺术陶瓷生产规模,形成了门类齐全、产品众多的大产业。张明国说,陶瓷作为当地支柱产业,后继要有人,他愿把泥土拉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手工课上学些基本技能,将自己多年来所掌握的陶艺经验和秘方倾囊相授。

平川陶瓷研究中心主任孙守南说,为破人才瓶颈,平川陶瓷研究中心与多家陶瓷研究院、高等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今年在白银矿业技术学院开设陶瓷专业,寻求能留得住的专业技术人员。

陶瓷产业是平川区最为古老的传统产业,据境内发现的古老民陶窑遗迹推断,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该区境内就开始烧制陶瓷,属马家窑文化范畴,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民间艺术家何文华瓷艺之路


民间艺术家何文华瓷艺之路

在崆峒区,有一位民间艺术爱好者何文华,在通过多年的苦心研究,把瓷器与盆景完美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许多美观雅致的作品,而他被称为国内艺瓷工艺加工制作第一人。今天小编带领大家来讲解一下何文华的瓷艺人生。

主人公:何文华

据了解,何文华是崆峒区电信系统的一名普通职工,从没有上过任何艺术类学校,采集奇石、制作盆景仅仅是出于他个人的爱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何文华就养成了觅石、赏石、藏石以及制作盆景的爱好,他也因此成了陇东奇石家协会总顾问,经他策划的《泾河奇石邮资明信片》,2003年在国内首次以赏石为题材发行,当时在国内花卉盆景界还引起了巨大反响。

首先来到何文华的家里时,他正在给自己精心制作的盆景浇水。映入眼睑的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精美盆景一时间让记者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现年52岁的何文华说:这些充满神韵的盆景都是他利用瓷盘、酒瓶、茶壶、花瓶和石、树、草、苔以及摆件等物品制作完成的。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命名,他就起了个名字:艺瓷工艺盆景。何文华的艺瓷工艺盆景在运用透视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各种景观制作材料的主次、从属、虚实、对比等构图关系,做到了移步换景。

题名:飞来石

2001年何文华开始制作艺瓷工艺盆景,当时我国盆景从以弘扬为中心的继承、促进阶段,转入以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求精阶段,各地涌现出了大量不同种类的盆景。刚好这年他代表甘肃省参加了《花木盆景》杂志社在苏州举办的学术交流会,在会上与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汪彝鼎教授交流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国内盆景加工制作的最新信息。

回到崆峒不久,一件小事促成了他在艺瓷工艺加工制作领域的新尝试。由于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何文华在加工制作中着实走了不少的弯路。酒瓶大多是陶瓷做的,只有把表层的釉磨去,才能在瓶身上打眼,开洞,整个打磨过程需要非常小心,不然酒瓶很容易破裂。在浪费了数十个酒瓶之后,在半年后的一个下午,何文华终于找到了顺利切割的方法和要领。这一天他利用自己安装的喷淋设备和购置的切割工具,成功地打磨出了第一个酒瓶!而这也意味着他在国内艺瓷加工领域实现了真正的突破。

题名:乐园

瓶盆景的制作成功,使何文华对瓷器渐渐产生了兴趣,他发现市场上流行着各式各样酒瓶,有的华丽珍贵、有的庄重大方。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将这些酒瓶像花瓶一样经过切割加工来栽种盆景,不但能变废为宝,还能增添室内的艺术氛围。所以何文华便开始收集了各种酒瓶。就这样,通过构思、选材、切割、镶嵌、布置、胶合等—系列程序,何文华心中的山、意中的水、经过自己的灵巧双手,逐渐成为了一件件独特韵味的艺术品。由于花瓶、酒瓶等瓶口相对较小,透气性较差,与其它盆景相比,艺瓷工艺盆景的养护难度就大多了,要十分讲究施肥和浇水,否则会形成烂根。为此,何文华花了不少心思。

何文华的这些风格独特艺瓷工艺盆景一经面世,就获得了国内界专业人士的高度赞许,他的创作热情也因此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十多年来,他利用闲暇时间创作作品一百多件,并在《中国花卉盆景》、《花木盆景》等专业期刊上发表了相关理论文章十余篇。他并没有得意于自己在艺瓷加工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相反,他认为自己的作品还只是基本定型,因为说不定哪天他会对它们进行修改,以达到更好的观赏效果。

题名:榕树下

多年来,何文华将业余时间都放在精心制作艺瓷工艺盆景上,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也增添了不少乐趣,把乐趣演变成兴趣,不仅陶冶了精神情操,还增进了身心健康,实现了匠心独具的盆景用材之道。经过不断苦钻,他走出了不同凡响的艺瓷工艺之路。

陶艺大师的留白妙笔(艺术随笔)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之一,也被陶艺大师们借鉴到陶瓷彩绘中来了,成了陶瓷彩绘的一种重要的审美标准。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很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则称为留白的布局。以前,曾见过一幅宋代李唐的《竹锁桥边卖酒家》的画,只见画上一座小桥边,茂密的竹林高处斜挑出一面迎风飘扬的酒旗,旗上大书一“酒”字,就这么简单。可细一品味,却令人击节称叹。虽然卖酒的房屋、酒店老板、酒保、客官等均无一入画,成了一片空白,但那斜挑的一面酒旗,已经把我们完全领进了旁边闹热的卖酒家中。画家把个“锁”字活灵活现地在小小的空白处表现出来了,“酒家”虽未在画面出现,却画进了人们的心里。这种让观众从“虚”中捕捉到“实”,从而达到真正绘画目的的绘画艺术,取得了强烈的空白艺术效果。

画论中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画在笔墨处,画之妙在笔墨之外”之说,画面的空白也有此功效。南宋的马远,画了一幅《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画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齐白石画《十里蛙声出山泉》,也是一湾溪流,几只蝌蚪,而让人感到蛙鸣虫唱,意兴盎然。这就是“留白”的妙处,它让人在“无”中生“有”,于“虚”处见“实”,从而显得气韵生动,给人无限的遐想。相反,如果马远的画画满水波,齐白石画几只老蛙,观众看到的又能有多大的空间?只有疏密相间、虚实得当的画才是一幅好画。

艺术是相通的,在陶瓷彩绘的构图中,同样应讲究“留白”。即整幅画中不要被景物所填满,要留有空白,给人以想像的余地,有一种“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意境。有了“空白”,才能产生美感。

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老师说过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这么多年,我别的东西没学到,只学到一个少字,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他这话的意思,让我想,可以理解为尽量的简练画面;也可以理解为减弱次要的对比,尽可能服从主题的表现;同样可以理解为留下适当的空白,让人去联想,去领悟,去回味,去补充。王老师的艺术实践也印证了他的话,我曾见过王老师画的一块《春意盎然》的扇面瓷板画,画面右上角一枝横斜的水点桃花,扇面上两头写意的水牛,一近一远,近处水牛上坐着一个小黑点似的挥着柳枝的牧童,再加一抹青青的草皮,留下的是大片大片的空白,笔意虽简,意境全出,一派江南浓浓的春意,一种盎然的万物萌动的勃勃生机流淌于满幅扇面之上。真是“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在方寸之间吸纳、凝缩了大千世界。

意境是中国艺术表现所达到的最高、最美、也是最完善的境界。意境是什么,又是怎样产生的?“境生象外”,即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留白)―—从“妙悟”、“想象”而生的一种虚幻性的境界。景德镇的一些彩绘大师都深谙此理,像邓碧珊画的鱼藻,很多作品就是三、二条小鱼,几茎水草,满幅空白,水波沓然。像徐仲南画的竹石,不少作品也是数竿苍翠欲滴的修竹,一片湿润的沾着青苔的幽石,余下的就是空白。这些作品都把你带入一个空灵淡远的境界。这是一种空灵之美,因其空,所以境界广大。我还见过一位画人物的陶艺大师画的李白《静夜思诗意图》,实境仅用了画幅中的一个角,一块山石,两间草屋。大胆虚化背景来扩大夜的空间,给人以朦胧的寂静感。颇具匠心的是,画家有意识地略去一轮明月。皓月当空,却不在画中。“举头望明月”,而不见月。然而,就是这一轮不存在的“月”,竟成为这幅画的第一特征。当你在欣赏时,无不在寻“月”,无不在思考、惊讶,猜测它的“不存在”。在这种状态下,空白与空无,反而是一种强调。这种妙境,正是画家深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禅家三昧。

显与隐、虚与实的韵律变化与掩映成趣,实际上就是阴与阳互动的变幻。这境界使得实处愈实,虚处愈虚,或露其要处而隐其全,或借以点明而藏其迹;并且,它无为而化、变幻无穷:“烟云本体,原属虚无,顷刻变迁,舒卷无定”。正如华琳《南宗抉秘》所言:“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皆可留“白”空“虚”,它可“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景德镇许多山水画名家像汪野亭、王林泉等人都擅长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一些空白,使“山水间烟光云影,变幻无常,或隐或现,或虚或实,或有或无,冥冥中有气,窈窈中有神,而又茫无定象”,为绘画创造出一个蕴藏的恍惚混沌的审美至境。

善于留白,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无论是民国初年的新安画派,还是后来的珠山八友以及现在的一些国家级的大师,他们之所以深得留白的其中三昧,都是与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潜习画理,潜习古典诗词,潜习一切与绘画有关的知识密不可分的。新安画派的先驱程门、金品卿、王少维原本就是文人画家,他们是将文人画引进到陶瓷彩绘中来的佼佼者。珠山八友中的毕伯涛、邓碧珊是晚清秀才;何许人到故宫临摹古代名画两年,眼界大开;王大凡、田鹤仙、徐仲南等人的文学修养也不错,像王大凡就专门研习过诗词,这些都使他们从单纯画瓷的“匠气”中走了出来,也才有了他们在留白上的作为,在陶瓷彩绘上的很高的艺术成就。所以,只有胸中有丘壑的陶瓷艺术家,才懂得处理空间表现的方法,知道按照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的画理,重视实境、真境,在形象的基础上去追求空白,以生活表象的真实加以概括去创造抽象的空白,以收到以实带虚,以虚补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才可能避免画面的堆砌、拥塞,将所画之物的大与小、主与次、疏与密、实与虚安排得清新明快、主次分明、浓淡相宜、虚实得当,产生自然、和谐之美。

再者,在布局之中还可以用书法、诗词、印章来补白,绘画中的书法、诗词、印章,往往代表作者的心声。一笔好字,几句好诗,一个特别的印章,能表现作者的内涵和学养,有时对作品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添作品整体的美。

如今,有些陶瓷绘画为什么把画面画得很满,极少留大量空白,或者留白不当?我感觉除了不谙画理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彩绘艺人普遍缺乏诗书印的修养,甚至干脆就没有,他没有办法去经营大量的空白。而瓷坛绘画史上凡是能够影响后世的大师,可以说大都是诗书画印俱佳的。

陶艺大师陈贻谟


陈贻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尽管在淄博知道他名字的人不是很多,但在淄博乃至全国陶瓷工艺美术界他却是响当当的人物。

大师陈贻谟出身于传统陶瓷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陶瓷艺人,受家庭的熏陶,陈贻谟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接触陶艺,几年下来,已完全掌握了陶器制作的工艺。新中国解放后,陈贻谟进入国营陶瓷厂当了一名工人。他开始不满足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汉唐雕塑的艺术特色,又对比现代造型艺术的风格,这时候,他的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东西,开始有了他自己的风格特点。

1958年,陈贻谟有幸进入中国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学习,在这里他第一次开阔了眼界,受教于著名图案专家。副院长雷圭元和泥人张的第三代传人张景祜教授,他又发现自己在创作上更多的不足,在这里他才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创作。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勤奋好学,他进步很快,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1964年,周总理把他设计的竹节盖杯作为礼物送给了索马里国家元首。

改革开放以后,陈贻谟进入他创作生涯的黄金时代,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张衡、祖冲之、孔子、蒲松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在他的手中诞生。他的作品也开始受到国内外陶瓷艺术界的关注,他的作品先后在许多国家展出,有8件作品被选为国家礼品瓷;还有11件作为珍品,收藏在全国一些大型博物馆中。1993年,陈贻谟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有了大师头衔后的陈贻谟,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感受到了现代艺术的冲击,他开始改变他的艺术风格。1989年,已是56岁的陈贻谟开始致力于黑陶艺术研究,他在黑陶艺术中追求现实主义的结合,利用现代艺术的创作手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创作中。现代艺术雕塑流畅的线条,抽象的造型,更能体现出艺术家个人的创作风格与个性。陈贻谟的黑陶作品整体造型夸张,将传统文化的底蕴巧妙地融入现代感非常强的外形中,意蕴深刻,耐人寻味。黑陶凝重浑厚的质地材质美感,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作品更多的体现出了他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作品《衡》可以称为他近期的代表作:环绕太阳的地球和月球旋转于一条水平线上,象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三个抽象的圆,一幅和谐的图案,构成了他对人类发展应遵循的规律的思考。

中国陶艺大师--邓文科


中国陶艺大师--邓文科

有一种绘画作品,需经历1380度的高温才愈发栩栩如生;有一门顶尖艺术,正面临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有一个耄耋老人,穷其一生只为作品在烈火中涅槃;

无论是 《观沧海》还是 《凝香》或者 《少妇的休闲》,与几千个画面一样,1380度的高温烧制最终很难辜负邓文科抱瓶时的大胆预设。1380度,把艺术交给它是一件多么铤而走险的事儿。作为一个顶尖的陶艺大师,会书画不是功夫,而是要擅长与窑子取得默契。邓文科的名字是和当今中国陶瓷艺术瑰宝之一釉下五彩齐名的,他的作品大胆、泼辣、灵动,有一点叛逆,是蛰伏在大师生命中今生今世的愤世嫉俗。按他自己的话说,作画前是胸有成竹的章法,提笔后却是笔走蛇龙的宣泄。

号称 “瓷城”的醴陵,名气虽然不及江西景德镇,但在“红色官窑”中烧制的醴陵釉下五彩却独步天下、闻名遐迩。邓文科的作品早先就成为了毛主席的专门用瓷,后来一般陈列在诸如国务院办公厅、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芙蓉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及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再者就是作为国礼在外交中赠送给各国首脑。2009年北京冬季陶瓷拍卖会上,邓文科的一件梅花大挂盘被闻讯赶来的中西陶瓷收藏玩家竞相举牌,最终以82万元的拍价被北京玩家抱走。

而此时80岁的邓文科因为两次中风,正卧床在醴陵市陶瓷研究所生活区的家中。2010年2月24日 (正月十一),记者在株洲南楚画苑周子博的陪同下前往老人的住所。老人生性桀骜,听说很少接受媒体访问,几十年不多的几次受访均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和 《人民日报》等。此行是否会遭遇 “驱赶”,事前我们猜不到结局。老人的身体如何,能否交谈也是问题。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窗台前阳光下的老人不仅神采飞扬而且嗓门极大,只寒暄两句后便感投缘,随便一个话题就可让他滔滔不绝。一上午的访谈让熟悉老人的周子博说,这不仅是个奇迹更是段奇缘。期间,邓文科的老伴因担心其体力不支,连续三次暗示也没有终止邓的谈兴,只好任凭那些络绎不绝的高价求画者一律冷坐房外。

离经不叛道

记者:见到您以后,我们发现早先对您身体的担忧是完全多余的,外面要见您的人可多呵。能应付得过来吗?

邓文科:常言道: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一定有一个贤能的女人,我虽然谈不上大成,而我的老伴确是个贤惠善良的女人。我1998年开始中风,10年来搭帮老伴一直无微不至地细心照料,使我的病情康复得很快。我想人的有生之年确实有限,上天有眼,让我残疾的是左手而不是右手。 “疾残左侧熬岁月,天留右臂写春秋。”我一直在病中坚持工作,尽自己的能力绘制和创作。由于我病后气力、精力、耐力以至腕力、眼力都不如健康时,我为作品难以满足读者审美需求而深感愧疚。找我求画的都是几十年的熟人、老朋友,他们抱白坯出钱 (一般是麻雀3万鸡2万),还要冒着被烧坏的风险,是对我的充分尊重和认可,目前5天一幅,每个月五六幅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我们知道,艺术创作是需要丰富的灵感源泉,这在您病发后有影响吗?

邓文科:基本能跟上。人生苦短,我14岁跟随著名釉下彩绘名家吴寿祺先生学习釉下彩绘,到今天已经66年,这些年来,虽然为陶研所和金煌、红官窑、醴泉窑艺、彩练堂、五彩堂等等企业绘制了不少釉下彩花瓶,其中相当部分是比较满意的,但数量毕竟有限。66年来,我有积淀,但还没有喷薄干净。我们通常说,创作必须胸有成竹,我认为既需要胸有成竹,更需要 “胸无成竹”。胸有成竹是提笔前的章法,“无竹”是指提笔后的一路狂奔,对墨守成规的突破。

记者:现在的小孩学画,有特长班,有名校,我很想知道,您在旧社会学习绘画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陶艺大师杨世得:瓷都归来话陶艺


在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交流近10个月后,近日,省陶艺大师杨世得回到了阔别的故乡。异乡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在他略显瘦削的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而一谈起收获,他兴奋地似乎忘记了自己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了。

唐山虽然被称作北方瓷都,但较之南方的许多瓷业大市,工艺的单一是不争的事实。振兴瓷业,不仅需要继承,更要发展。这就是去年秋天以水墨山水瓷画享誉南北陶瓷绘画界的杨世得执意南行的内因。当然,促成他成行的外因则是制胎、造型、色釉俱佳的南方瓷业集团的盛情邀请。

唐山的陶瓷绘画在全国瓷业名声很响,对中国画既有传承又有后继,但目前被普遍认同的是以柔美、华贵为装饰风格的陶瓷图案,这也是被国内陶瓷市场所普遍认同的。杨先生则选取了另一条路,他觉得色彩纯粹、内涵无限、构图明净的文人画意,才是陶瓷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以文化开拓陶瓷艺术,才会获得更长久的艺术生命。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南方客商才选定了“瓷板上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家”杨世得,来冲击千年传承形成的一成不变的滞后的古老意识,从而搭建起一座全新的艺术平台。

杨先生出色的构图能力,更多得益于他常年的写生积累、常年的临摹学习,而他的素写、素描、写生,是在40多年前与当地多位画家多年学习的结果。他几十年不辍以生涩的釉料对映灵秀的水墨,以生硬的瓷胎对抗热烈的宣纸,以单调的瓷釉表现古今山水大师水墨意韵,让他越来越明朗了瓷板上山水画家的目标。也让那些精于此道的南方瓷业巨子们,看到了北方瓷都多年积淀孕育出的无限商机。

在景德镇的日子里牞他应邀去了三清山、婺源、鄱阳湖、井冈山等地采风,创作了一组江西风景系列瓷板画,中国瓷都成熟的陶瓷经营模式和对艺术、艺术家的尊崇,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对釉上彩、釉下彩、釉里红、青花等工艺的认识,也更加深入了;在醴陵,他对著名的釉下五彩特别是黑彩做了许多研究、实验,他的水墨山水画仅仅用几个月,便完成了在当地从陌生到追捧的过程,而他以细腻的醴陵黑彩为颜料创作的水墨山水瓷画,更成了各地争相收藏的经典。

以满载而归形容杨先生的此行是最恰当不过的,而杨先生却说,他这次回唐,只是“短暂停留”,甚至无法参加第十二届陶博会。过几天,他还要起程赴赣,还要接着学习一些未曾掌握的工艺,还要继续创作一些未曾完成的作品,并强调那不止是商业行为。他有一个梦想,能掌握更多种的陶瓷工艺,为未来的唐山陶瓷产业出一份力。

如今,杨先生的作品在景德镇、醴陵都有了专卖店,唐山的凝碧瓷艺则是保存他作品最系统的地方。他这次回唐,也是为了将自己精心创作的5幅作品送到凝碧瓷艺参加陶博会,向家乡人民汇报自己的收获。凝碧瓷艺负责人表示,在企业参展的4个展位中,杨先生的最近创作与精品系列将布置成一个专区,为唐山瓷业增光。

陶瓷大师推动陶瓷产业发展传播陶瓷文化


陶瓷大师推动陶瓷产业发展传播陶瓷文化

国家组织专门力量,分现批在全国各地的陶瓷发源地评选出了几百外的陶瓷大师,其实就是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确需要一些热心此项事业,又在专业水平上有一定造诣的资深人士的参与才,而陶瓷大师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实际用场方面,主要也是表现在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个就是推动陶瓷产业的发展更加快速,一个就是对传统的陶瓷文化进行更加广泛的传播。

推动陶瓷产业的发展更加快速,要有继承,要有创新。从继承的角度来看,陶瓷大师手里有着传统的技术,有着对传统的陶瓷文化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结合现代陶瓷产业发展的实际,也就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符合实际的一个需要。而在创新方面,陶瓷大师的作用自然也是最重要的,创新首先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创新,创新首先是要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创新,陶瓷大师把继承与创新两个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推动陶瓷产业发展得更加快速。

传播陶瓷文化,陶瓷大师以此为荣,因为肩负着陶瓷大师的名号,就对传播陶瓷文化有首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广泛的国内与国际的交流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一些资深的陶瓷大师还会通过讲学、授课的方式进行交流,当然在国际的交流方面,也有很多有经验大师们起到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专业水准的提高,各种交流形式的多样化,都是文化传播的最好方法。

“陶艺非凡”大师作品展


“陶艺非凡”大师作品展

2010年是世博年,在这举国欢迎世博盛会的日子里,华宝楼再度联袂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于1月16日-1月24日隆重举行第二届“陶艺非凡”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大师作品展。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是一所从事陈设艺术陶瓷和实用艺术陶瓷创作设计及工艺研究的科研事业单位,技术实力雄厚,现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15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数十人。在国家级和江西省省级大师中享受国务院和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7名。

此次展览是首届“陶艺非凡”大师作品展的扩容和延续。此次参展的除了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大师(上海)工作室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宁勤征;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涂翼报、刘伟、朱正荣、王淑凝之外,还着重推出2009年荣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王卫平、周鹏、徐硕、余宾近年来倾心创作的力作。

历年来,创作设计的艺术陶瓷作品,获国家、省、市各类奖项近200项,近百件作品被国内外重点艺术院馆收藏,有不少作品成为党、国家及省、部的重要外交礼品。

艺术陶瓷将如何发展


艺术陶瓷的发展趋势

在陶瓷制品当中,目前来说最受欢迎的就是工业陶瓷,这也与现代的房地产发展有关。其实艺术陶瓷的发展也成为了现代人们最青睐的产品,因为随着它的收藏价值的增高,所以很多的收藏家们就纷纷对艺术陶瓷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所以说现在艺术陶瓷的发展是趋于一个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佛山的“石湾公仔”成为了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陶瓷。它是属于民间的手工作品,所以与景德镇的陶瓷,宜兴的紫砂壶有着很大的区别。

而对于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受到了国家的认可,而且还是世博会上的最佳礼品。而对于宜兴的紫砂壶同样在拍卖会上的时候,曾经还拍出更高的价钱。而佛山的石湾公仔它的销售方向则是往港澳地区销售,同时也受到了更多的海外华人的欣赏。所以说石湾公仔还是有一定的提升价值的。

在人们对于艺术陶瓷的了解看来,讲艺术陶瓷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并且艺术陶瓷在以后的几年内更会有好的发展趋势,所以在收藏艺术陶瓷的时候,不能盲目的收藏,一定要选择好自己的收藏的方向,同时还要看自己的经济实力是否能够达收藏贵重物品的地步。虽然艺术陶瓷的收藏价值高,我们一定要切可实际的收藏,同时收藏到的产品还必须要看它的利用价值如何,是否有发展的空间,对自己将来的收藏是否有一定的帮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甘肃民间陶艺大师“揭秘送艺”发展艺术陶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甘肃民间陶艺大师“揭秘送艺”发展艺术陶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