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德化瓷器鉴别 > 导航 >

福建德化陶瓷产业升级 自动化实现“机器换工”

福建德化陶瓷产业升级 自动化实现“机器换工”

德化瓷器鉴别 玻化瓷砖 陶瓷艺术

2021-04-05

德化瓷器鉴别。

青色的写意蝴蝶兰围绕在餐盘周边,花姿优美;蝴蝶兰前点缀着半透明的镂空亮孔,十分美观。这是一套名为“玲珑蝴蝶兰”的餐具。

“这是我去年年底销售最好的一款。”德化龙湖瓷厂总经理林建平介绍。今年,林建平对整个市场依然很乐观,“其实市场是有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以产品打开这个市场。”林建平认为,产品提升是很关键的一步。

2013年9月,《德化县做强城关统筹城乡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获省政府同意并印发实施,其中提出德化要打造陶瓷产业升级版。而近年来,德化也在此作出了诸多实践,并将进一步努力。

提升产业层次“脱胎换骨”

上月,省检验检疫局正式授予德化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为“省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这标志着全国首个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德化全面建成。

自2011年起,德化创建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三年来出口陶瓷未出现被国外通报的现象,同时示范区企业自主品牌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德化陶瓷产值达150.1亿元,比增20.7%,其中出口交货值106亿元,比增19%。下一步,德化将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陶瓷竞争新形式,力争早日通过国家级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验收。

《试点方案》提出打造陶瓷产业升级版,要提升产业层次。德化围绕“一个导向”,推动产业“脱胎换骨”。“一个导向”就是要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的发展思路,重点推动“点”“线”“面”三个层面协调统一,重塑产业发展脉络。

“点”即龙头企业。德化制定实施相应的促进计划和服务方案,确保陶瓷产业每个环节都有龙头可以扶持扶壮。此项工作由吴顺情常务副县长牵头,各相关副县长共同配合,抓紧抓好实施。

“线”即产业链条。盘点产业链条各个环节,“拆掉一堵墙”,“打开一扇门”,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直接对接”,促进企业节本增效。同时鼓励支持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深挖产业关联领域,寻找产业关键项目,完善产业配套、紧密产业联系。积极拓展不同产业间的产业链延伸,如陶瓷—旅游、陶瓷—茶,实现互动发展。

“面”即集群发展。继续实施企业“退城进园”战略,高水平、高标准地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同时,推动抱团发展,强化合作意识。大企业要敢于放弃,把自己的下游产品、外围技术交给小企业去做,为自己松绑减压;小企业要充分意识到“一个零件可以养活一个厂”,学会从产业链中找分工,甘当配角,专注做精。

自动化实现“机器换工”

近日,在第五瓷厂生产车间,一条自动滚压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自动生产“自生釉”日用陶瓷杯。整条生产线从入料、挤压、加热到切块、成型、烘干,再到机器自动出坯、修坯、擦水、起坯等十几个工序全部自动完成。整条生产线只需3名工人,平均每分钟生产12件产品,一天24小时运转,可生产近2万件,相比传统的人工生产,效率提升了10多倍。

从长远看,今后整个劳动市场都将面临更为短缺、要求更高、更懂得享受的劳动者,而当前,德化日用陶瓷生产自动化程度还偏低。因此,今后在陶瓷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原料制造、自动注浆、滚压成型、自动施釉及印花、微波烧成等智能化装备,将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成本的有效手段。

《试点方案》指出,大力发展中高档日用陶瓷、高端科技陶瓷,培育发展陶瓷机械、陶瓷包装等产业,提升陶瓷生产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优化陶瓷产品结构,延伸陶瓷产业链条。

近年,德化加快推动了企业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和用工成本,实现“机器换工”。2013年,宏远陶瓷引进一条自动化滚压生产线,协发光洋从日本引进6条日用瓷先进生产线。3D雕模机、3D精雕机等先进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重大技术革新,也已经走进了一些陶瓷企业。

同时,德化加快推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当前,锦龙工艺瓷雕厂年产500万件超高温耐热陶瓷生产项目,协发光洋二期技改项目,福杰全自动陶瓷热压注LED灯复合陶瓷散热器实现产业化等正在重点推进;2014年还要重点抓好一批中小企业50-100条新型节能窑炉改造,推进陶瓷生产企业节能降耗。

发展服务业走向“智造”

八年前,威尔陶瓷公司就通过阿里巴巴出口通,尝试做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多年来,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商贸方式,给公司带来了众多的国外客户。“跨境电子商务具有全天候的特点,可谓永不落幕的广交会。它通过网上接洽、产品定制、售后服务等环节,有助于让来咨询的意向客户转为长期合作的客户。”威尔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丽荣表示。

近年来,德化充分运用跨境电子商务这一销售平台的陶瓷企业有100多家,他们借此拓展国际市场,促进陶瓷出口逆增长。

《试点方案》指出,德化要优先发展服务业,包括陶瓷电子商务、陶瓷文化旅游,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业等,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2013年,德化在此迈出一大步。

陶瓷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四个月时间改造建成电子商务创业园,入驻66家企业。现已建成企业官方网站300多家,网店2000多家,通过阿里巴巴诚信认证727家,其中跨境电商100多家。去年销售额突破8亿元,在全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中排名第49位。

陶瓷文化实施“十个一”工程。其中《龙舞金瓶》正式首映,《最美的乡村医生》在央视6套电影频道首播和香港卫视同日播出;国际陶瓷艺术城、盖德陶瓷文化古镇、福阳总部经济园及产业基地、中国茶具城、新华玉瓷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签约落地。

版权保护创下“三个第一”。获得全省第一个版权就地办理省级权限,成立全省第一个版权协会,设立全省第一个版权咨询服务公司和版权纠纷调解中心。

今年,德化坚持“国外国内并举、共性个性并举、工艺日用并举、线上线下并举”思路,拓展市场发展空间,推进“电商换市”,成立县陶瓷产业发展委员会,编制陶瓷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大力发展“第四产业”,实施文化创意提升工程,积极探索建设高品质“瓷庄”,培育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陶瓷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创意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福建德化 五大平台升级陶瓷产业集群


近年来,福建省德化县财政不断加大投入,为陶瓷产业集群搭建起科技公共服务、人才保障、文化和销售、银企合作、政策支持五个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陶瓷产业迅猛发展,优化升级。

德化陶瓷产业集群是福建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之一,目前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此,该县针对制约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共性、关键性问题,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福建省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德化陶瓷产业基地”和“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德化陶瓷园区”建设。初步建立了以质量检验、信息服务、技术开发管理、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该县采用公办民助的形式,以政府投资为主,辅以企业资本,共投入资金上亿元创办了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由县级财政支撑办学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陶瓷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任。

该县还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陶瓷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扶持企业拓展市场空间,为企业搭建文化和营销平台。

此外,德化财政还努力为企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和政策支持平台。他们出资130万元,扶持成立了德化县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举办银企供需洽谈会,由政府搭台,实现银企之间信息沟通;建立“德化县银企沟通电子信息平台”,为辖内银企沟通提供更加便捷、长效的信息互动平台。财政还根据陶瓷产业发展规划,每年出台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通过上述5个服务平台建设,德化先后培育了纳税上1000万元的企业8家,上50万元的企业205家。

福建德化:政企携手应对陶瓷产业危机


福建省德化县近日组织大批陶瓷企业高调亮相香港春季家庭用品展,展出一万多件传统瓷雕、日用陶瓷、出口工艺瓷产品,吸引大批买家,达成意向订单额1亿多元。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福建省德化县的陶瓷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面对危机,德化县积极调整陶瓷业发展战略,鼓励企业稳定基础保生产,大力发展日用陶瓷,并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寻求突围。种种努力正在产生积极的效果,第一季度,德化日用陶瓷出口逆市增长46.93%,陶瓷业从3月份开始出现回暖复苏态势。

稳定基础:陶瓷业微利保生产

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我国三大古瓷都”。现在陶瓷仍是德化的支柱产业,产品销往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2008年,该县的陶瓷业产值为68.96亿元,出口交货值56.55亿元。

“德化经济外向度高,受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由于欧美市场急剧萎缩,年初德化陶瓷业订单减少30%以上。”德化县县长李辉跃说。

面对严峻形势,德化县提出要先稳定生产。李辉跃说:“坚持就是胜利,我们引导企业直面困难,坚定发展信心,摒弃短视行为,坚持微利、微亏接单,稳住员工、客户和市场,在行业洗牌中占领更大市场。”

德化永德信陶瓷有限公司在刚刚过去的广州春交会上获取的订单,与去年春交会相比有30%左右的增幅。董事长郭山玉说:“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们主要以低价让利赢得订单,因为我们首先以稳定生产为基础。比如去年订单70万元,利润5万元左右;而今年让利后,客户比较容易接受,订单增加到100万元,利润仍然还是5万元左右。对企业来说,虽然增加了生产数量、降低了经营利润,但好处也显而易见:既留住了员工,稳定了生产,又保住了企业,结交了新客户。”

在德化,像永德信陶瓷这样低价让利增单的企业还有很多,“积极接单,稳住生产”成为目前很多德化陶瓷企业的共识。它们通过增加订单维持生产,稳定基础,以期望在经济回暖的时候迅速占领市场。

与此同时,德化县积极采取措施,并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为企业“减负”。去年以来,陶瓷产品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德化陶瓷企业受益约6.4亿元;福建省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德化县陶瓷出口保险费率降低20%、咨询费降低50%。德化县还及时启动税收应急机制,对定期定额征收、生产经营发生明显萎缩的企业,按规定调低税收定额。对入驻工业项目区的生产性企业,在购地和城市建设配套费等8项费用给予免、减、缓。

升级转型:以日用陶瓷为突破口

在金融危机面前,德化陶瓷业如何创造新的增长点实现突围成为德化县领导思考的重点问题。德化县委书记陈全顺认为,金融危机将会削减工艺瓷、传统瓷雕的部分需求,特别是一些高档品的市场需求。然而日用陶瓷作为生活必需品,在经济不景气时仍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为此,德化县鼓励陶瓷企业在巩固西洋工艺瓷、传统瓷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日用瓷、礼品瓷。

德化县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日用瓷,兑现陶瓷泥料专业化加工的奖励政策,对生产高档日用瓷企业购买生产设备给予12%的补贴,推动日用瓷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扩大生产总量。今年,许多德化陶瓷企业瞄准了国内广阔的家用品市场,做足日用陶瓷文章。

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着手与台商合作,建立高档日用陶瓷生产线,引进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开拓高档日用陶瓷新领域;明龙极品瓷研究所也开发新瓷种,大量生产中国白日用陶瓷,并与安溪茶商联营,生产销售高档系列茶具。

德化“中国白艺术宫”原来一直以生产工艺瓷出名,其负责人陈仁海创作的中国白《团团圆圆》壶,曾被台北县立莺歌陶瓷博物馆收藏。“在整体市场萎缩的形势下,我们开始将工艺瓷和日用瓷结合起来,生产出中国白原生态高档日用瓷,让日用瓷艺术化。中国白原生态高档日用瓷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目前市场前景看好。”陈仁海说。

除了加大日用瓷生产之外,德化县还积极召开企业工作会、企业家座谈会、领导干部挂钩企业等形式,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陈全顺说,去年,德化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2亿多元企业资金着力推进并完成21个技改项目、50条陶瓷窑炉改造和自生釉骨瓷、微波烧瓷、高温烧瓷等技术研发,企业年节约成本1.2亿元。

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德化日用陶瓷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增长33.3%、46.9%,增幅同比提高11.5个百分点、8.8个百分点。德化整个陶瓷业从三月份开始也出现回暖复苏态势。在香港家庭用品展上,德化陶瓷企业达成意向订单1亿多元。今年春交会,德化企业达成意向订单2亿多元,比去年秋交会有较大上升。

福建德化产学研对接促陶瓷文化产业发展


福建科研机构牵手陶瓷生产企业,力促该省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16日,记者在瓷都德化采访时获悉,近日挂牌成立的“福建社会科学院德化陶瓷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德化龙瓷陶瓷基地”,是该省科研机构首次以产学研对接形式走进陶瓷生产企业。

福建海峡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华基称,“科研机构首次与陶瓷企业的合作对接,将进一步深化陶瓷文化产业的研究,提升我省‘硬实力’背后的‘软实力’。”

据悉,此次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和德化中国龙瓷共同设立陶瓷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陶瓷基地,将依托“中心”和“基地”,定期开展有关陶瓷产业的调研,在德化陶瓷产业的设计、开发与营销,品牌包装与设计师、工艺师的推广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并在共建陶瓷研发机构基础上,联合创办经济实体,合作培养与培训陶瓷设计、营销人才,合作策划、组织陶瓷品牌的推广与促销活动,做好陶瓷企业营销、招商与推广计划的策略研究等,对德化陶瓷的设计、创新和推广等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德化陶瓷产业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德化陶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地方文化产业研究,尤其是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研究,推动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

福建德化陶瓷产业见闻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


旅德多年的陶瓷艺术家吴金填2009年之后把家安在了闽南德化县三班镇的一处山坡上。在这个山峦起伏、风景清幽的“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里,保留着一种现今已极为罕见的传统陶瓷烧制方式——薪火龙窑,酷爱陶瓷的吴金填决意在此实践自己的创意陶瓷之梦。

福建德化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号称“千年窑火不断”。在土墙灰瓦的古窑前,吴金填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的陶瓷蓝图:“‘月记窑’有400多年的历史,经过古为今用的改造和运营,它将成为现代陶瓷制作和创意基地,成为古今交响的国际陶瓷艺术交流平台。”

不到两年工夫,“月记窑”已经名声在外,吸引了20多个国家近百位陶瓷艺术家前来创作交流。以艺术化、个性化内涵为卖点的“心茶印器”茶具系列开了3家专卖店,产品供不应求。德化县政府也将“月记窑”区域列入该县“十二五”旅游重点发展项目。

陶瓷业是德化的支柱性产业,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2010年全县陶瓷产业产值12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65%。为提升产地优势和产业形象,德化近年来坚持“传统瓷雕商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发展思路,从“质量”、“品牌”、“文化”等多方面助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月记窑”正是德化陶瓷创意文化和陶瓷旅游产业的大力之作。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得益于西洋工艺瓷的大量出口,德化陶瓷产业不断繁荣壮大。但近年来随着汇率波动和国外消费市场的萎缩,德化陶瓷业的发展面临严峻压力,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薄利多销”的发展模式越发难以为继。以质取胜、创立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抢占高端市场成为德化政企双方共识,陶瓷业转型升级快马加鞭。

创建于1995年的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成为此中代表。公司总经理许庆水介绍,为提高产品品质,公司采用优质的进口原料,引进日本全套全自动日用瓷生产线,建立了自动控制的氧化、还原本烧隧道窑,从而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硬度和质感;同时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和品牌建设,精心开发专用于高级日用西餐和星级酒店的“luzerne”品牌,先后申请了110个版权专利以及6个产品器型专利。

许庆水说:“我们的产品85%以上出口,走的都是高端市场,平均单价是国内日用瓷出口价格的4倍以上,我们的产品甚至出现在高档的阿联酋迪拜‘帆船酒店’内。”

德化卓越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颜宝敬出身制瓷世家,以摆地摊卖低档瓷器开启创业之路的他深感“大路货”之痛。他认为,对于充分竞争的日用瓷行业来说,品质和创意是生命线,为此,“卓越”宁愿成本高一点,产量小一点,发展的速度慢一点,“别人的瓷烧到1300度就行了,我非要烧到1320度不可。为了高品质,付出再多心血也值得。”他说。

“我们就是要做高端,要登大雅之堂,做瓷器中的‘派克’钢笔。”福建富贵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少东说。为了打造“富贵红”品牌,公司所有瓷品都采取限量版生产,以专卖店、直营店形式销售,全国统一定价,不批发、不打折。“富贵红”还作为高端礼品瓷积极参与国内重大节庆活动和文体盛会,知名度直线上升,现在“富贵红”专卖店已经开到了新加坡等地。

为促进转型升级,今年7月28日,德化成立了“高档日用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2家高档日用瓷生产企业、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个事业单位加入联盟。该联盟将按照“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有效整合资源,突破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合理调节资金、人才、设备,创建分工协作机制,形成抱团发展。联盟还将发挥行业自律的平台作用,有效规避产品仿制、低价恶性竞争等行为,增进陶瓷行业合作。

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表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陶瓷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形势越来越严峻,对此,德化政府和企业将把“转型升级”当作长期策略,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力度,由制造向研发、设计、营销等高端环节转移,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文化创意密集型转变,靠内涵式发展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二次创业”。

福建德化陶瓷制造历史源远流长


福建德化陶瓷制造历史源远流长

福建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瓷都”。然而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实是:外界更多地把“德化”这个符号与“中国”、与“瓷器”联系起来。

我曾于1987年到过泉州市德化县采访,那时是采访报道德化曾氏与台湾渊源关系,非为德化瓷而来。然而,原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徐本章先生却自豪地带着我参观宋代古窑址“屈斗宫”。徐先生如数家珍地向我讲述他心目中的德化瓷,第一次让我大开眼界。有意思的是,时隔十几年的今天,我带着采访任务又一次来到德化,这次的目的就是向外界报道德化瓷。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德化,内心油然而生近乡情怯之情。我又一次来到屈斗宫。

古窑址位于德化县城东南隅的宝美村覆船山西南坡,因附近有座屈斗宫小庙而得名。遗址东西宽300公尺,南北长约150米。1976年,福建省、晋江地区、德化县和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对它进行发掘,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依山而起的宋元窑基,它坡长57公尺、宽1.4~2.95公尺,泥土间显露着不少残缺的瓷器文物,两侧芳草萋萋。屈斗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对它十分重视,在古窑址上建造具有闽南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及附属设施,成立文物管理机构,派专人加以保护。

研究德化瓷的专家陈建中先生今天是德化县文化体育局的副局长、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他对德化古瓷器的鉴定、德化外销瓷的研究成果令海内外同行刮目相看。我跟他联系时,他正在屈斗宫文物管理办公室。我们的交谈就在这德化瓷文明的发源地进行。他向我谈起今年八月应台湾一家水下打捞公司的邀请到印尼海滨鉴定清代沉船“泰兴号”出水德化瓷器的经历。

1822年1月(道光二年)的一天,一艘名为“泰兴”的商船满载着2000多名旅客和德化生产的青花盘、碗、杯、碟、罐、盖碗等日用瓷器从厦门港启航,这艘船长50公尺、宽10公尺、重100多吨,乘风破浪朝南中国海出发,目的地是中西瓷器交易重镇印尼爪哇。为了避开海盗的劫掠,“泰兴号”绕道西沙群岛,不幸触礁沉没。船上旅客除198人获救外,其余的1800多人连同德化瓷葬身海底,成为世界航海史上悲惨的一页。

多年来,为了揭开“泰兴号”沉船的神秘面纱,海内外考古专家多次对它进行水下发掘。1995年5月,澳大利亚一家海洋公司在南中国海附近将“泰兴号”打捞出水,他们欣喜地获得了35万件珍贵的中国清代瓷器。为了鉴定这批古瓷器的产地,参与打捞的台湾水下考古公司程子朋先生特地邀请陈建中先生前往印尼爪哇海滨实地鉴定。

爪哇海滨风光秀丽,海阔天空。金色的沙滩上随处可见散落的古瓷碎片。附近小镇商店出售的也是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来自中国的古陶瓷。陈建中先生说,在异国他乡,在程子朋先生的陪同下,他看到了德化青花瓷:有灵芝纹青花盘碗碟、“晨光半名香”青花盘、梅雀图青花盖碗、兰竹菊青花盘、青花小汤匙、寿字纹印青花碗时,眼泪夺眶而出。

更让陈建中先生感动的是,台胞程先生提出要将一部份出水的“泰兴号”瓷器送回德化。程子朋先生说:“台湾渔民至今流传着源自福建的习俗,在海上打渔时,如果捞到遇难者的遗体,都会主动救捞并运回山上掩埋,以慰藉死者英灵。今天,我确切知道这些瓷器来自德化,我有一个心愿,要将其中的一部份送回故乡。”2002年8月19日,程子朋先生带着36件“泰兴号”古瓷器来到德化,虔诚地捐献给德化县博物馆。

德化陶瓷制造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烧制印纹陶。到了唐代,德化的陶瓷制作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期,泉州剌桐港对外贸易兴盛,德化陶瓷遂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面对琳琅满目的德化瓷器,由衷地发出“既多且美”的赞叹。

在德化城郊宝美村,一座“祖龙宫”终日香火绕境,宫里供奉的主神原是德化草埔尾的瓷工,名叫林炳。祖龙宫宫务管理董事会理事长林睦柱先生告诉我,“祖先林炳在宋朝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发明出拱圆穹顶的窑室,并革新许多制瓷技术,从而大量生产优质瓷器。林炳逝世后,被当地人尊称为‘窑坊公’,建庙奉祀。”

林炳的制瓷技术影响至今,数百年来,祖龙宫的奉祀方式十分独特。每逢庆典,参与祭拜的不是一般的善男信女,而是从事陶瓷业的技工、老板;奉祀的供品不是三牲水果,而是德化瓷新产品、瓷雕获奖作品。

位于德化县城关醒龙桥南侧的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资料齐全、陈列考究的陶瓷专业馆。博物馆以近三千件古今瓷器向人们展示数千年来德化陶瓷业发展的一幕幕情景。

我最喜欢德化高白瓷,它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瓷雕、建白瓷和高白瓷被誉为德化瓷坛的三朵金花。在瓷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观音。在众多民间艺术家的作品中,明代何朝宗的渡海观音瓷雕令人叹为观止:这尊观音身着宽袖大衣,长裙曳地,赤足立于波涛汹涌的海浪莲花座上,飘然渡海。既表达了观音的温柔性格,又颇具男性特征给人以超凡绝尘,充满智慧,文静慈祥,极富人情味和亲切感。

何朝宗的瓷雕名闻名遐迩,但是他的传世作品数量几何却众说纷纭。

张圣福、朱光亚编写的《中华国宝》记载,“据说何朝宗一生仅仅制作了四十多件瓷雕”。而唐纳利著《中国白——福建德化白瓷》一书则说,何的作品“单西方就有二百件,总数可能达到一千件。”

何氏作品表现的题材主要为达摩、观音、文昌帝君、释加眸尼、罗汉、关公双耳炉、小花瓶等。大部分为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著名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在国内并不多见。

民国时期,德化民间艺术家许友义名声显赫,他的瓷雕作品先后在日本、英国和我国台湾、南京等地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他的传世作品五百罗汉现珍藏在仙游县龙纪寺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瓷雕系列巨作。在德化县湖前许厝12号,我拜访了许友义的后代许兴泰和他的儿了许瑞峰。

许兴泰先生是福建陶瓷界唯一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听说记者要录音采访,他一再推辞。但听说我们从福州远道而来,立即感到十分亲切。他说,自幼受父亲许文君的启蒙,吸收了德化传统瓷雕的精华,长大后到福建师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到福建轻工研究所工作,从事陶瓷雕塑。在福州市生活了很长时间。许先生室内展室摆满瓷雕作品,有“坐岩观音”、“训鹏观音”、“坐莲十八手观音”,观音作品特别强调垂目、直鼻、小口、丰颐,雍容大度,凝重朴实,具有深厚的传统瓷雕功底。许先生的作品独具一格,曾有三十多件获得国家、省、部级嘉奖,深受海内外同行推崇。

在许先生客厅,有几件瓷瓶作品引起我的兴趣,瓶颈、瓶身晶莹的花儿重重叠叠,颜色由浅黄到浅紫,由浅紫到青,由青到蓝,一朵朵竟相开放,象雨伞、象蘑菇、象云彩、象海浪。许先生的儿子许瑞峰说,这是他们父子近年来研究的产品,叫结晶釉,还有一种叫辣椒红。属窑变系列。结晶釉的特点是结晶花色均匀,色泽丰富,亮度好。它是经过高温窑变天然形成的,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样。目前,景德镇、佛山等地也有同行研制,但成功率相当低,且结晶花控制得不够理想。

说起德化当代瓷雕艺术,柯宏荣、陈桂玉夫妇的作品真令人大开眼界。他们夫妇开办的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坐落在德化县大洋科技开发区。年轻的陶瓷雕塑家陈桂玉热情地接待我们。在二楼展厅,陈列着他们90年代以来创作的数以百计的瓷雕作品。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将相和、卖炭翁、三顾茅庐到天鹅舞,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相当广泛。每件瓷雕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作品《三个小和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把仰天长啸、左顾右盼、昏昏欲睡的三个和尚的表情塑造得惟妙惟肖;《司马迁》则几乎全裸,一层瘦皮包掩不住铮铮铁骨,手捋长须,傲视远方;《龙女牧羊》生动地塑造了龙女在野外孤苦伶仃牧羊时思念家乡亲人而仰天长叹的细节,使人一见顿生恻隐之心;还有《孔雀东南飞》、《锄禾日当午》、《将相和》、《钟馗醉酒》等都是妙不可言的瓷雕艺术精品。

2000年8月,他们夫妇的瓷雕作品“三月三”、“山鬼”入选参加“中国文化美国行”活动,到美国巡回展览,深受海外人士赞赏。

陈桂玉原来是德化陶瓷二厂的一名工人,受著名雕塑家王则坚的影响,走上雕塑艺术的道路。1980年,她考取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经过四年的雕塑专业学习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懈追求传统技法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德化陶瓷艺术的兴盛与对外贸易息息相关。早在宋朝,德化瓷器就通过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剌桐港远销海外。这一时期是德化陶瓷业十分成熟、发达的时期之一。1932年冯和法在《中国陶瓷业之现状及其况》中写道:“宋末荷兰人将福建(主要应指泉州)贩运瓷器到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

著名诗人舒婷在《我与瓷的远行》一文中讲述了她在欧洲与德化瓷心灵碰撞的难忘经历:“1988年6月份,我参观著名的大英博物馆,受了一次瓷文化的洗礼。中国的古瓷以含蓄久远的魅力使参观者起了顶礼膜拜的敬意,我这才明白一块残瓷片有时价值超过同体积金子的道理。我无法形容我在包括德化古瓷的这些展品前心灵的震憾,只记得听说伦敦最古老的东方学院有一个瓷器展览室,是私人收藏品,价值超过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品,我立即放弃了参观格林威治村的计划,随台湾一位著名的古陶瓷鉴赏家前去。在那些或古朴或精美或典雅的展品威慑之下,朋友说我紧张得象猫那样目不转睛。”

今天,德化全县1100多家陶瓷企业每年生产的产品大部分还是外销瓷。在德化南环路,我采访了德化晖德陶瓷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公司,今天已拥有厂房七千多平方米,工人100多人,每年开发700多种海洋系列艺术瓷新产品销往欧洲。总经理王光明高兴地说:“工厂一年四季不停产,产品供不应求。”

德化县人民政府助理调研员黄建发先生接受我采访时认为,德化的陶瓷业从古至今一直是外向型的,德化陶瓷至今还在影响着欧洲人的生活习惯。02年,全县陶瓷产值38亿元人民币,其中80%以上的产品远销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03年,全县陶瓷产值51亿多,外销更占据到90%多!内销的比例很小。这就是为什么在外国人眼里,德化与中国,与瓷器的符号紧密相连;而在国内,人们对德化所知甚少的缘故。

福建德化陶瓷谋求“绿色崛起”


德化陶瓷业出口迎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泉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德化陶瓷业出口日用陶瓷6402批次,货值1.2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92.5%和87.01%,出口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

“去年,德化陶瓷出口单价普遍提升了20%,这是我们整个陶瓷业转方式、调结构后呈现的一大亮色。”谈及德化陶瓷业的出口,县陶瓷同业公会秘书长赖耀清显得很乐观。

作为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多年来,陶瓷业份额占据德化县70%以上的工业产值。如何在确保产业平稳增长同时,让其发展更具“绿色”?德化首先是给产品“提档”,努力扭转扎堆于中低端产品的不利局面。加快承接欧洲、日本及台湾陶瓷“绿色”技术转移,成功引进两条日本环保陶瓷生产线。成功研发出纳米抗菌瓷、红壤陶等环保型产品,特别是针对“轻质陶”易碎的特点,重点研发出的“重质陶”,已约占新产品的40%-50%,全县累计年开发个性化低碳型的新产品达2000多种。

去年以来,德化陶瓷业赖以发展的瓷土价格持续走高,当地企业开始在集约化利用瓷土上下工夫。不规整的陶瓷碎片堆积如山,被铲车一车车运往生产车间,倒入特制的粉碎机粉碎后制成瓷粉,重新投入炼炉再制成瓷泥再利用……德化1000多家陶瓷企业全部实现了碎瓷再利用。

在永德信生产车间,记者发现,由于采用一次烧成环保陶瓷开发工艺,整个车间竟然见不到一片碎瓷。“采用低温一次烧成环保陶瓷,可降低能耗25%,同时产品合格率几乎达到100%,还可延长窑炉窑具使用寿命。”公司总经理郭山玉说。如今在德化,超过五成的陶瓷企业开始采用一次烧成环保陶瓷开发工艺。

“‘绿色战略’的推行,保住了我们德化的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确保了晋江中下游的水质安全,更重要的是,整个德化陶瓷业从此踏上了转型之路。”德化县委一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福建德化 陶瓷文化产业要提速提质


“此次党代会报告花了较多的笔墨,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目标和措施,说明文化产业已摆到我省发展的重要位置。”省党代会代表、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高兴地说,这是德化加快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绝好机会,要提速更要提质。

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目前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近10万名从业人员,年产值上百亿元。吴深生说,就在数天前,电视文化系列片《文化福建》在京首映,12集节目中就有3集聚焦德化陶瓷,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而11月2日至5日举办的“2011中国瓷都·德化窑学术研讨会”,则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博物馆馆长以及陶瓷文化专家、学者近百名。

吴深生说,接下去,德化将以创建“世界瓷艺城”为目标,加快融合提升,充分挖掘、整理、开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德化瓷雕技艺申遗工作,积极创建陶瓷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品牌,不断丰富提升德化文化内涵;以推动转型升级为重点,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制订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抓好德化月记窑陶瓷创意中心、国际陶瓷艺术创作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与产业、城市和旅游的融合互动,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福建德化:没有烟囱的陶瓷基地


走在德化城关的工业园区,竟然看不到一根烟囱,如果不是4.2公里陶瓷文化景观长廊和满街的陶瓷企业广告,很难让人想到这里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

记者在福建省德化县采访发现,该县陶瓷业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生态环境非但未遭受破坏,森林覆盖率还从30年前的56.9%提高到现在的77.7%,人居环境质量跃居福建省首位。

推行“能源革命” 化解“林”“瓷”矛盾

福建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我国三大古瓷都,是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目前也是我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县委书记吴深生说,上世纪80至90年代,德化迎来陶瓷业的大发展,随之带来林木资源难以为继、烟煤型污染严重等问题。当时,德化烟囱林立,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最低降到只有50%左右。

据德化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陈章武介绍,从那时起,德化县力推陶瓷窑炉技术改造,实现了以柴烧瓷到以电代柴的第一次能源革命。此后,德化县又研发了以电、油、液化气、天然气为能源的窑炉技术,2004年实现了从以电代柴到天然气烧瓷的第二次能源革命。福建省第一个液化天然气加气站就落户在德化县。

“全县陶瓷企业的煤气炉全部都销毁了,共损失10多亿元。正是县里这种改革的魄力,让德化陶瓷走上了绿色发展的路子。”泉州顺美集团董事长郑泽洽说。

目前,德化县98%以上的陶瓷企业使用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成为全国第一个无黑烟污染的陶瓷产区,2012年获得了“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当前德化县正在全力攻关,进行微波烧瓷中试,掀起第三次能源革命。郑泽洽说,微波烧瓷是用微波辐照来代替传统的热源,能够使得陶瓷坯体快速脱水,既降低能耗成本,又提高生产效率。

打造循环经济模式 提升陶瓷业竞争力

能源革命解决了“林”“瓷”矛盾,保住了森林资源,而德化县全力打造的循环经济模式更是节约资源并提升陶瓷业竞争力,使得德化陶瓷市场状况不断好转。

德化县经贸局局长温明源说,循环模式主要是围绕陶瓷、矿业等主要产业实行废物再生利用、循环利用。德化在全国率先研制出“废瓷再生陶瓷”生产工艺并投入批量生产,重新加工利用陶瓷企业产生的废瓷土、废石膏、废陶瓷,年回收废石膏模约22万吨。此外,德化矿业尾矿被充分利用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陶瓷色釉和尾矿陶瓷等产品,每年回收利用尾矿10万吨。

记者在德化协发光洋陶瓷有限公司看到,污水进入沉淀塔后进行分层,其中的泥料被压成一块块泥饼,重新用于生产陶瓷。处理后的污水已清澈如初,重新回收用于工业生产。

循环化改造使德化走上了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被列为全国12个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之一,是福建省唯一列入国家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示范的县份。德化陶瓷产业竞争力也不断提升。据统计,德化再生陶瓷比普通陶瓷原料成本下降30%,烧成成本下降50%。2013年,德化实现陶瓷产值150.1亿元,比增20.7%。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福建德化陶瓷产业升级 自动化实现“机器换工”》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福建德化陶瓷产业升级 自动化实现“机器换工”》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德化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