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 导航 >

宋瓷的盛况与反思

宋瓷的盛况与反思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瓷砖与地板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2021-04-07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纽约苏富比2013年春拍中的宋代瓷器

在3月中旬举办的纽约亚洲艺术周中,来自中国宋元时期的瓷器成为最大亮点,在本次艺术周出现的作品均以高价成交,除了几家拍卖行征集所得外,展销交易商甚多。这种情况引起一些人的误解,宋元瓷器的异常火爆是西方交易商布局,但事实并非如此。众多欧美学者、鉴藏家以及一些中国学者、鉴藏家等人均有共识:这种现象是尊崇宋元器物,其代表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的高点,这种认识在西方是长期形成的,既有美学原因,又源于历史成因。

宋元瓷器引爆收藏市场WwW.Taoci52.coM

宋代艺术之美直入人心,其典雅高逸的品位影响深远。如宋代中国禅文化流入日本得以演变,进而影响后世现代美术设计学的“诧寂”美学思想。法国学者埃狄纳亦称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又以美国学者BonnieSmith的总结较具代表性:“由于宋朝艺术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现代品位,宋代瓷器、绘画、书法和丝织品无一不传递出有节制而不失驾驭能力,微妙而不失洗练的韵味。”

此次亚洲艺术周的宋瓷交易,表面上看似人为布局,引发成交火爆,其实是一种理性回归。事实上,优秀宋瓷作品的行情从未下跌,如2008年的纽约春拍中,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双鱼耳瓶斩获228.1万美元;而在2007年纽约春拍中,一件同样是龙泉窑的明代青瓷刻牡丹纹葫芦瓶,高达56.5厘米,但成交价仅为42万美元,足见宋元瓷器与明清瓷器的区别。在2012年的伦敦春拍中,一件南宋仿哥釉海棠式小碗(应为南宋龙泉窑作品),形制规整拙朴,釉色与开片宋韵十足,拍卖公司相关负责人标注此作品仅为宋代作品,但不保证为哥窑瓷器,故估价仅为20万英镑至30万英镑,但成交价却高达80万英镑。宋瓷市场受到追捧都缘于其强大的感召力,早在乾隆时代,宋瓷就受到自上及下的无比尊崇,更不要说当代。

最近几年市场上出现的宋瓷,一部分经由百年以来较著名的收藏家递藏,成为行业内所谓的传承有序,另一部分虽然未必有名声显赫的收藏家递藏,但只要是精品,无论名家递藏与否,都成为深受市场追捧的“生货”。只是若由专业经营者与收藏者经手把关,其品质或许会较为可靠。由于宋瓷年代久远,故于清代至后世所出现者,其面世之初多非流传有序。以清宫旧藏宋瓷为例,乾隆所藏的宋瓷,无论是真品抑或后仿,其大多由各地偶然出现或出土后再经督抚将军、大员进贡所得。此外,自宋以降流落到海外的宋元瓷器却不在此例,由于宋朝的商业活动、商业氛围远高于唐朝,流落在外的瓷器数量自然也较大。

本次艺术周的清代官窑艺术品价格大幅归位。但无论宋元明清,优质真品、精品货源日渐稀缺,市场唯有愈加珍视真品,或退而追求次一类乃至二、三类作品,如一件中国北宋定窑白瓷碗,原为2007年纽约一居民在某家车库甩卖活动中以3美元购入,但竟然被伦敦交易商艾斯肯纳兹以220万美元的高价竞得;I.M.Chait画廊一件不十分典型或不“开门”的中国元代民窑景德镇北岸窑青花人物罐拍出134万美元高价。

宋瓷收藏的思考

汉学家、国际宋史研究之开创者、法国学者埃狄纳·巴拉兹曾言:“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宋史研究与宋瓷收藏对中国乃至世界也变得具有非凡意义,这也是本次纽约艺术周宋瓷热门所带给人们的思索与启示。有鉴于世界经济与艺术市场格局发展的趋势,亚洲与以宋式文化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势必成为艺术市场的未来与重点。

诚然,宋代文明与宋式文化是华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巅峰,但若不知珍视其如西方文艺复兴般伟大意义和善加研究参考,则文明发展和复兴便近似于空话。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似乎比西亚落后,但是后来此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跃居于世界最前列。也正是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始得以向前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最具魅力的时代。这个时期所占据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之于西方历史。百年以来世界艺术中心仍在欧美,艺术市场亦以欧美更为成熟,乃因其较中国自身反而更为重视之故。

因此,对于艺术创作与收藏也就更需要特立独行的前瞻意识,不盲从、不跟风方为艺术审美与收藏的正确态度,更何况中国亦绝无必要全盘接受外来文化,中国艺术市场所走的路应是独特中国化的。宋代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黄金时代,宋代艺术所追求的简单朴质和返璞归真与所表现的典雅高逸,乃为艺术审美之较正确方向。如果美丑不分,则实际上贬损了高尚典雅,或只是一味缺乏正确审美价值地追求浮华媚俗,那便是偏离了审美方向。能否坚持较正确的美学方向,是关乎中国当代及未来艺术审美观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宋瓷的收藏与鉴赏价值何在


北宋 定窑刻莲纹盘 直径16.5cm

回望两宋,我们忍不住会发出“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的感叹。说起宋瓷,不少人一定会轻轻念出:汝、哥、定、钧、官……其实,宋瓷何止五大名窑。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宋瓷以一个规整的方阵向我们走来。在北方窑口中,除了汝窑、定窑、钧窑之外,还有庞大的磁州窑系、同样窑场很大而影响至远的耀州窑系,还有登封窑、介休窑、扒村窑、浑源窑、大同窑、长治窑、鹤壁窑、淄博窑、霍县窑等。北宋的官窑应该特指汴京的官窑,“雨过天青”的汝窑因为特别珍稀而受到最高礼遇。而南方,则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越窑、建窑、繁昌窑、同安窑、泉窑、西村窑、潮州窑、永福窑、衡山窑等。南宋哥窑的窑址迄今也未发现,成了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南宋官窑是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是汴京官窑的延续,今有郊下坛和修内司两处遗址供我们怀想。

南宋 龙泉窑凤耳盘口瓶 高20cm

南宋 吉州窑玳瑁釉剪纸贴双凤纹长颈瓶 高21cm

宋瓷收藏之热

两宋时期,中国陶瓷的覆盖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在工艺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铜红釉发现并应用,釉上红绿彩也出现了,覆烧工艺得到推广,刻花与印花以及白地黑花等富有民间美术趣味的装饰技术被大面积采用。尤其到了南宋,高岭土的使用使青瓷的烧造成为美丽的现实,从此中国瓷器有了可与宝石比美的细腻质地与华美光泽。另外,从文化意义上说,民间趣味与文人审美在陶瓷上的体现,两宋作出了极大贡献与高品位的示范。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上的高峰,必定有着坚实而广泛的民众基础,宋瓷的繁荣及深远影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既然宋瓷优雅,为何在今天的拍卖会上,频频刷新纪录的偏偏是那路花里胡哨的粉彩或珐琅彩?这是时代风气的折射,或者说少数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出了问题。不少人受到清宫剧或电视里鉴宝类节目的误导,以为唯有清代官窑才代表了中国烧瓷业的最高水平。其实在过去,收藏家们高度一致地认为,玩宋瓷才是最高境界,一件宋汝窑或哥窑的东西直抵十件清代官窑。

现在拍卖会上元青花拍得很高,那是因为存世量极少,而且多半在国外。而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成交价格高,除了存世量较少之外,还因为当时用波斯、印尼等地进口的苏麻里青为呈色剂,后来这种原料没有了,改为国产的珠明料和浙料,永宣两朝青花那种恰如水墨画的晕散效果就差多了。物以稀为贵,永宣青花卖得贵是有道理的。

20多年前,当民间收藏热刚刚升温时,在古玩市场甚至地摊上经常看到宋瓷一闪而过的身影,价格也不贵。一件景德镇窑的影青斗笠碗(俗称娃娃碗),品相完整的,也不过3000元至6000元。建窑茶盏更便宜,1000元以内完全可以拿到手。上品一点的,比如磁州窑白底划花梅瓶或耀州窑刻划斗笠碗,三五万元也可以买下来。但当时人们并不把它当一回事,现在它越来越少了,价格也一路攀升。

宋瓷的独有韵味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内涵,它紧跟着绚烂辉煌的唐代之后粉墨登场,打造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类型,那是一种相对内省、色调淡雅但又不乏炫目亮点的文化类型。中国瓷器披一肩岁月风尘走来,略经整饬与梳理后,就很自觉地与宋代成熟的哲学思想与飘逸的道教文化以及市民社会高度认可的趣味相适应,并达到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高峰。

宋朝时期,随着烧制工艺和新材料的发现,瓷器有了新的发展,比如此时的定窑,已经可以烧制出颜色很白的瓷器,而之前唐朝时期的邢窑,所烧白瓷均有淡淡的青色,而且由于瓷土的品质控制不够严格,因此很少能够烧制出壶嘴壶柄纤长优美的瓷器,到了宋朝,这些都不再是难题。

传统的中国读书人,是崇尚朴素雅致的,因此宋瓷官窑器型常见素器,并且大量仿烧古代的青铜器、陶器形制,颜色也仅以青、灰、白、玫瑰紫、铁褐色几种为主。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钧窑均为青瓷,钧窑由于窑变色难以控制,因此会出现玫瑰色、铁褐色等颜色,定窑、哥窑为白瓷,哥窑由于工艺特殊,呈现仅此一家的“金丝铁线”。大量的盘、炉、瓶也就是摹古仿旧,没有任何装饰,全靠线条流畅,颜色微妙取胜,留下来大量的传世作品。“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等等顺口溜,极言传世宋瓷之珍贵,例如仅北宋早期存在了20年的汝窑,至今倾全世界之力,仅发现67件半,从南宋时期,就是皇族都难得一见的珍品,那传说中的雨过天青色、蟹爪冰裂纹,是无数收藏家的美梦。

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了举世公认的历史巅峰。宋瓷不仅继承了过去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陶艺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无论是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上彩、釉下彩的制作均有很大的提高,其中驰名中外的五大名窑,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在艺术审美等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此外,宋代的南北各大窑口也同时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

宋代的瓷器不仅品类繁多、卓越,而且影响深远,成了后代各类陶瓷的典范。宋瓷之美,首先美在气质,是一种典雅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内敛、沉静、自信,宛如大家闺秀。

宋人的原则是“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并形成了“顺应自然、平淡天真、中厚质朴”的审美观点,同时以此为标准,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主义。因此,宋瓷就极大地倾注了这种浓厚的人文色彩,来体现自然中的物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而且上升到一种透彻了悟的哲学高度。即便是一般的日用品,也因为宋代整体文化风气的使然,有着不俗的气韵和风姿,艺术品位历经千年而不衰。

事实上,宋代以前的瓷器,绝大部分是以青色为美的。魏晋时期的青瓷风行,除了技术上的原因外,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这种崇尚青瓷的审美,到了宋代,得到广泛的推崇和发展。特别是瓷工们在原有玻璃青釉的基础上,开创出了失透的、乳浊状的瓷釉。一改以往南青北白时期,那种一览无余、可透彻见底的青釉传统,从而创造了可以展现独特美感的乳浊釉、结晶釉、石灰碱釉和多层釉。

像汝窑、官窑、哥窑、钧窑、龙泉窑等都是如此,它们具有玉一般的质感,有着“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色泽之美。这种美釉浑然天成,间或点缀着自然的开片和窑变,典雅、纯洁而令人回味,如幻如穹,不仅迎合了当时社会所热衷的审美心理,也开创了一个瓷器美学的新时代。

宋人在推崇釉面色调单纯、趣味高雅的同时,绝大部分瓷器的胎骨造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始讲究如何能更好地创造出顺应瓷土物性的制作方法。因此,宋瓷不再过度模仿金银器皿薄华的造型装饰,转而追求胎骨端庄、淳厚、中正的典雅风格。

宋瓷造型在突破模仿金银器皿的局限后,也不再简单地依赖于实用性,而具有了个性独特、造型优雅的作品。诸如出现在宋代的梅瓶、玉壶春、斗笠盏等器物,它们的胎骨造型都强烈地体现“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思想和意韵。这种仪表和风范成了宋瓷造型的主流,也成为后世长期追仿的榜样,至今仍为我们留恋和倾倒。

宋瓷收藏,你必须知道的南宋九帝与瓷器鉴定


上回说完了北宋一朝九位皇帝,和北宋时期的主要瓷器窑口。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了,我收藏古董而以,了解这些干嘛?

其实不然,古董,说白了还是文物,也就是古代文化的产物。真正鉴定古代文物的秘诀,必须根植于古代历史和文化,才不容易上当受骗。

近年来五大名窑仿品猖獗。很多收藏爱好者,看到铺天盖地的汝官哥均定瓷器,心中窃喜。以为自己收到了真正的宝贝。真喜欢瓷器的话,可以去河南神垕镇看看,那里是中国宋瓷仿品的集散地。大量的五大名窑仿品都出自这里。

或许有朋友要说了,五大名窑是无法仿制的。我只能遗憾的告诉你,五大名窑民间不是没有,而是非常少见。八十年代末,洛阳唐三彩复制成功,全部按照真品工艺制作,再埋在地下。与真无二。因为这个,造成世界收藏拍卖市场,唐三彩价格大跌。俗话说,假作真时真亦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汝官哥钧定,除了北宋官窑和哥窑没有被发现遗址以外,其他窑口的遗址早就被科学发掘,遗址附近窖藏和残片早被搜罗一空。按照古代工艺复制汝窑,均窑,定窑,官窑,根本不是难事。因为当地的原材料,当地的窑炉,都是现成的。

有人要说了,汝窑以玛瑙为釉,现在怎么仿?玛瑙。古代确实是值钱的玩意,俗称珍珠玛瑙,特别是红玛瑙。古称赤玉,在古代非常名贵。但现在,玛瑙铺天盖地,普通玛瑙极为便宜,以玛瑙入釉,并不是成本多高的事情。熟悉了古代制造工艺,五大名窑的仿制已经与真无二。传统鉴别要点统统失效了。

话说回来了,还是先看看南宋九位皇帝和南宋时期的瓷器吧。这才是正题。

高宗赵构,徽宗之子。靖康2年,1127年,由于汴京被破,徽钦二帝被金兵掠走,他作为仅剩下的北宋皇族,在河南商丘登基称帝。延续了宋祚百年之久,所以被后世称为中兴之帝。应该说,没有他,宋朝在1127年之后,几年内就全部灭亡,全国进入了女真之手。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传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1187年病逝。

孝宗赵昚(shen),宋太祖七世孙,绍兴三十年应高宗无子,被立为皇子。三十二年,被立为皇太子,即位,改元隆兴。从此,皇位从太宗赵匡义系又回到了太祖赵匡胤系手上。孝宗励志北伐,恢复了岳飞的名誉,打击秦侩一党,但北伐失利,郁郁而终。邵熙五年1194年病逝。

光宗赵淳,孝宗子。1189-1194年在位。应不朝孝宗皇帝,孝宗死后称疾不予执丧,被太皇太后吴氏夺位。尊为太上皇。在位仅五年时间。

宁宗赵扩,光宗子。史书上著名的“庆元党禁”“嘉定和议”均在本朝。对金战争再次失利。1224年病逝,在位30年。

理宗赵昀,宁宗养子,权臣史弥远拥立。即位前期史弥远专政。1233年史弥远死后亲政,1234年即联合蒙古灭金。再犯了徽宗的故事。在位40年,1264年病逝。应该说理宗联蒙灭金才是南宋覆亡的肇始之因。

度宗赵禥,(qi)理宗养子,在位十年,耽于酒色。25岁即位,35岁身亡。1274年病逝,此时距南宋灭亡还有2年。

恭帝赵显,度宗子,即位时4岁,1276年,在位两年被俘。后出家为僧,1323年被赐死。

端宗赵昰,(shi),度宗长子,在位2年,享年11岁。

卫王赵昺,度宗幼子,在位2年,享年8岁,南宋最后一位皇帝。1279年崖山海战兵败后,由大臣陆秀夫背负跳海而死。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说的就是这件事。

南宋历史说完了。南宋瓷器主要是南宋官窑,龙泉窑,吉州窑,建窑,景德镇窑,哥窑等淮河以南宋朝统治下的地域所烧。

南宋官窑,史书记载前期有修内司窑,后期有郊坛官窑,窑址目前都已在浙江杭州被发现。修内司官窑在凤凰山下老虎洞。宋叶寘《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润,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哞矣“”说的就是南宋前后的两座官窑。

据文献和实地考证,修内司官窑应该是高宗赵构时期所建。郊坛官窑最早不会早于孝宗朝。可能时代还更晚一些。由于郊坛官窑遗址是民国时期被发现的,遭到大量破坏性盗掘,所以遗址未能对郊坛官窑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但老虎洞修内司遗址发现后保存完好,并发现了几个埋藏残次品的灰坑。从而对修内司官窑的真实情况有了科学的了解。

修内司官窑的发现,打破了学术界官窑无大器的定论,发现在南宋早期,官窑生产了很多20厘米以上的立件。同时,修内司官窑发现了一大批黄釉瓷器,其数量几乎与粉青灰青釉等官窑传世品相等。但传世品中目前尚未发现一件和窑址出土黄釉器相同的器物,可见官窑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

由于有了修内司窑址出土的数十种器型对照,可见修内司官窑瓷器在两岸故宫藏品中,并不多见。故宫藏品采用排比的方法,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是郊坛官窑产品,还有不少是元明两代的仿品。以元代仿官居多。

再说哥窑,哥窑是陶瓷界目前最大的谜题。

目前学术界无人能证明哥窑到底什么年代,北宋还是南宋或者是元。也就无法证明哥窑是哪里生产的了。笔者研究多年,得出结论,哥窑是南宋晚期宋官窑的创造。时间大约主要在宋理宗时期。由于生产时间比较晚,加上几十年后南宋灭亡,窑址尽毁。哥窑就成了陶瓷学界一大谜题。再加上哥窑元代仿制得多,宋代产品少,元代产品多,宋元特征模糊,所以造成今天的悬案。论文尚在草拟之中。

再说龙泉窑。龙泉是南宋民窑巨臂,在南宋大力拓展海外贸易的前提下,龙泉窑一反北宋时期的粗苯面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龙泉窑主要在浙江省龙泉县大窑金村一带,溪口一带以烧制仿南宋官窑的黑胎青瓷为主。由此可见,目前说的龙泉官窑亦不是空穴来风。除了龙泉官窑以外,龙泉地区还流行哥窑弟窑的传说。

弟窑又称章龙泉窑,以瓷匠章生二烧制为命名,色如青玉,极度精致。至今仍大量保存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龙泉哥窑,有别于传世哥窑,是一种裂纹瓷器。以传说中章生一所烧为命名,目前龙泉窑的研究,开始进入到辩窑口,辩时代的中高级阶段。

建窑和吉州窑在继续北宋茶盏的基础上继续烧制。著名的日本收藏曜变天目,木叶天目就分别是建窑和吉州窑产品。但吉州窑开始出现了大量的釉下彩绘瓷器。以氧化铁为原料,在瓷胎上绘画后,再罩以透明釉烧制而成。釉研究表明,元青花正是继承了吉州窑的釉下彩绘工艺,在洁白的瓷胎上采用氧化钴为原料彩绘,才创造性的在元晚期烧制出幽蓝神采的元青花瓷器的。

南宋时期,景德镇继续烧制青白瓷,当时是社会中下层主要使用的日常用器,也大量贸易到海外。有研究表明,中国的英文发音china,来源于昌南二字。而昌南。正是景德镇原本的名字。瓷器贸易到欧洲,欧人询问这是哪里产的,中东商贾告诉他们是来自昌南。欧人就把昌南这个词当做瓷器的发音,并后来当做中国的代名词了。

宋瓷漱玉


北宋至明初,龙泉青瓷经历数个世纪盛衰历程,窑场主要分布于浙南山区。玉琮是古代重要礼玉,《周礼》:“以黄琮礼地。”宋龙泉青釉琮式瓶是古玉琮文化艺术的衍生。瓶高26.8厘米,满施青釉,蕴古玉之灵,渲陶瓷之华,泻鸿儒之志。宋人以龙泉青釉之洁莹致缜,嬗化古玉之静穆恬雅,恰是华夏先贤“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思想的物质传承。

青白釉瓷宋代极为盛行,赣、浙、闽、皖等地窑场分布广泛。南宋青白釉蟠龙瓶,高41.6厘米,胎色灰白,质地坚硬,瓷化程度高。器外满施湖绿色青白釉,玻璃质感较强,透明度较高。泥条盘圈足,圈足宽实,足脊圆润。颈修长,盘口较深。腹部刻、划画水波、蔓草纹,线条酣畅淋漓。颈部蟠龙蜿蜒,倨足雷稴。瓶型秀颀雅适,貌似简洁,实则寓意隽永。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景德镇附近的湖田等窑场,将影青瓷制作工艺推向历史巅峰。湖田窑影青兽镇的工艺特色,标志着当时陶瓷雕塑制作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兽镇高14.2厘米,圆形底座上塑昂首傲立之猛兽,龙首狮身,似猊似虬。怪兽四足踞地,五趾锐利,竖耳拭眦,纵目扬眉,咧嘴啮牙,相貌可畏。头颈镂刻鬈鬃虬髯,背、腿部刻、划画短茸顺髦,颈前簇点梅花斑点,缀铃铛三枚。造型夸张生动,刀法犀利,手艺娴熟。瓷胎细白坚致,釉质湖绿洁莹,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完全达到近现代瓷的标准。

南宋湖田窑影青双鱼瓶,高度仅仅6.8厘米,造型却栩栩如生,惹人喜爱。双鱼瓶以极细腻的胎泥,手扌延模拓两片泥模黏合而成,阴干后刻、划画圆晴弧鳞,饰双环为系,荡极细薄的影青釉。形似双鲤合欢,吻圆体腴,憨态可掬。

南宋湖田窑影青娃娃莲子纹斗笠碗,直径20.2厘米,壁厚仅1毫米有余,口广胎薄,工如神助。此时瓷石原料精挑细选,澄湛工艺完善严格,拉坯成型娴熟老到。尤其采用旋坯工艺,使瓷胎薄腻坚致,造型规整秀美。碗内壁刻、划画娃娃纹、莲纹、水波纹等等,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西侧,始烧于晚唐而终于元末。五代至北宋时期,规模不断扩大。北宋中期至南宋,汲取南北窑场制瓷经验,顺应当时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把中国古陶瓷的釉面装饰艺术推向历史巅峰。尤其是窑变釉中的鹧鸪斑、玳瑁斑、虎斑、兔毫纹等,在宋元陶瓷中独树一帜。据宋代吉州名士欧阳盺《杂著》和清代蓝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等著录记载,吉州窑有些品种当时就非常名贵,“几与哥窑等价”。

玳瑁斑高腰双系罐,高23.5厘米,口径16厘米,胎呈灰白色。玉璧底,底径10厘米,底心较宽,略圆凹。自底向上渐形成高腰丰肩,再斜收至颈部,直颈外翻唇口。器形宛若盛妆的唐代仕女,腴腰丰肩,婀娜多姿。胎上先涂刷淡而薄的酱色釉,再施厚的酱黑色釉。釉面上以蛋黄色半透明窑变釉似点似画、似涂似洒,形成黄黑相间的斑块,艳丽异常,宛如真玳瑁覆贴而成。器内随意荡刷酱黄色釉,釉质明显与器外不同。

虎斑鼎式炉,高10.5厘米,口径6.8厘米.胎呈赭红色。三足矮实,圆鼓腹,直颈撇口。双耳贴颈,随外撇口折向两侧斜向上冲天,耳外侧有阳纹图案,器型敦实可爱。外施带青灰色的黄釉,釉面上以乳浊酱釉涂画不规则线条,纵横阡陌,井然有趣。未点画处,黄色釉上有大小不一的铁锈斑析晶,满布器身,使器物更显得古朴自然。

窑变釉剪纸漏花壶,高9厘米,口径5.7厘米,胎色垩白带灰。平底内凹,底径6.2厘米,鼓腹直口,腹部有明显接痕。流出肩胛处,流口斜平。执与流等高,两侧有双系小孔。先施淡酱色釉,再施窑变釉,正面剪纸贴折技梅花,背面贴两朵梅花。面釉底色赭红,窑变月白色散布器身,贴花呈酱色。同系色彩变幻纷呈,谐和谙雅。

兔毫纹茶盏,高4.3厘米,口径11.6厘米。胎色灰白,碗壁斜直,口部直收。先施淡酱色釉,再施酱黑釉,表面施窑变釉。口沿釉色黄褐,向碗心月白渐次浓密。纵向流淌的月白釉交错重叠,形成放射状兔毫纹束。碗心有月白色釉水垂流集结。器外亦施窑变釉,近底足处明显可见淡酱色釉、酱黑釉及月白色窑变釉形成的三圈环线。

黑釉白花茶盏一对,高11.7厘米,口径5.5厘米。胎色灰白,碗壁斜直。口部泥条加厚,口沿一圈碗内起弦线装饰。先涂刷酱色釉,再施黑釉。碗内壁以灰白釉绘折技梅花,似写似画,生动写意。灰白釉局部有月白色窑变,使画面更加韵致灵动。

酱釉洗口蟠龙瓶,高23厘米,口径6.9厘米,胎呈灰褐色。平底浅圈足,向上渐开,腹壁相对平直,平肩长颈,盘口直而薄。接腹处器外侧手捏一圈丝带飘忽状泥条装饰,既加固接缝,防止烧裂,又显轻盈素雅。颈部蟠龙奋趾张目,悍武有力。飘带装饰有如祥云涌动,蛟龙大有腾云而去之势……

宋瓷:生于瓷器发达时期的沉睡贵族


2015年4月7日上午10时,香港苏富比2015春拍“凝青絮金──日本珍藏官窑八方瓶”专场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本次拍卖只有1件拍品,即南宋时期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起拍价4800万港元,经过多轮激烈竞拍,最终以1.1388亿港元成交。消息一出,各方人士把目光“又”聚集在了宋瓷的身上。宋瓷近年来从边缘化的项目逐步走到艺术市场的前台,但其市场表现却一直“不温不火”,抑制宋瓷发展的原因究竟是那些?让我们一探究竟。

热门事件: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的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拍出2.08亿港元刷新了高古瓷的世界拍卖纪录,2015年春,香港苏富比上拍一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瓶,这两件拍品均来自同一日本私人收藏——日本茧山龙泉堂,据悉这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瓶属宋瓷中的“名媛”,1975年被收藏后再未释出,而此次亮尽显其“名媛”魅力,最终刘益谦、王薇夫妇创办的上海龙美术馆以1.14亿港元竞得,为宋代瓷器第三高拍卖成交价。

一、市场现状

宋代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黄金时,一位著名的美国学者曾经说过,由于宋朝艺术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现代品位,宋代瓷器、绘画、书法和丝织品无一不传递出有节制而不失驾驭能力,微妙而不失洗练的韵味。

综观宋代瓷器市场,其走势从2005年至今逐步攀升,但幅度不大。虽然火爆程度不如明清的青花、彩瓷那样引人注目,但一直低迷的状态正在改变,每有精品出现,总是能够引起市场的关注。在2014年的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市场上,一件“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盌”,引起激烈竞逐,最终以1.16亿元成交。创造了宋代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而今年4月的香港苏富比又推出一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以9190万元易手。相较明清瓷器而言,宋瓷存世量稀少,更显珍贵,因而只要有精品释出,往往会引起争夺。

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走势来看,往往以国际市场为风向标,特别是瓷器市场。如最近几年火爆的坂本五郎、安思远专场,宋代瓷器的火爆趋势已经蔓延到国内,特别是有了众多收藏大鳄的加盟,更使得不少藏家准备进入收藏宋瓷的“大军”。针对此轮宋代瓷器的火爆,市场给出了明显两个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这是艺术品市场大鳄的“做局”,也有的认为是价值的回归,但宋瓷市场的火热却不容置疑。

从宋瓷的溢价率区间来看,溢价率在1000%—5000%之间,成交价格集中在100万——500万之间(5件),溢价率在100%以上的宋瓷成交价格集中在10万—50万之间。成交价格在10万—50万的区间之所以成为溢价率较为稳定的区间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价格区间更加贴近普通藏家,毕竟能支付的起天价精品的人屈指可数;其次是因为,这一区间的拍品价格较低,升值潜力空间较大,在日趋成熟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可以保证其价值增长空间;此外,这一价格区间的瓷器持有时间不长、易手相对容易。

在众多成交的宋瓷中,官窑器无疑是这其中的一颗明珠。2005年至今,官窑瓷器均价高达952万元,居各窑口的首位,其次是哥窑294万元、定窑149万元。官窑瓷器的精美及存世量少是其价高的主要因素。宋朝瓷器整体享负盛名,即便是民窑也备受热捧。其中,磁州窑均价达43万元、建窑均价为24万元。

从近十年的宋瓷市场表现可以看出,宋瓷在市场中的活跃度越来越高,五大名窑自不必多说,宋代民窑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藏家所追捧。溢价率在100%以上的宋瓷成交价格集中在10万—50万元之间也说明藏家对于宋瓷之后的市场发展潜力持乐观态度。由此可见,宋瓷作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巅峰之作,其市场价值空间仍有待挖掘。

二、影响因素

1、政策抑制宋瓷“未赴沙场先损兵”

国家对于宋瓷的拍卖政策市影响宋瓷在市场上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美国为例,根据中美之间的关于中国文物在美交易的协定,对于唐代以前的瓷器(含唐代)如果没有2000年以前的报关记录和交易记录的话,那么在美国的拍卖行是不能够上拍的,但是宋瓷不在此范围中,所以在美国宋瓷是可以交易的。在这一点上,欧洲和美国对于宋瓷的上拍政策基本相同。,这种政策极大的抑制了宋瓷的走私、出口和流通量。由此可见,国外对于宋瓷的拍卖政策是比较开放的。

在国内,拍卖行对于高古瓷包括宋瓷在内,如果没有明确的传承记录,则是禁止交易的。这一点相比国外的要严格的多。国外对于中国高古瓷拍卖政策是2000年以前到达境外的就可以交易,中国对于高古文物(包括高古瓷)一般是限定于1949年以前有展览交易记录的拍卖行才能上拍,否则一律禁止上拍。

通过国内外对于宋瓷拍卖的政策不难发现,国外对于宋瓷的拍卖政策较国内而言相对宽松。在这种宽松的政策背景下,宋瓷在国外的拍卖成交的流通量、交易总额包括单价就会比国内要高出许多。因此,大量宋瓷的藏家把目光投向国外也是情理之中。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内外的宋瓷拍卖政策的限制,导致本来存世量就不多的宋瓷为了一纸“身份证明”而无缘市场交易,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宋瓷“未赴沙场先损兵”。

2、关税过高业内呼吁减免

除上拍政策影响之外,艺术品进口关税也是一大影响因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较大的艺术品交易国家,但艺术品产业的外贸依存度仅为10%,每年艺术品进口只有不到70亿元规模,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正是目前艺术品进口关税过高。

目前,艺术品和收藏品及古物同属于关税税则中的“第二十一类”。根据其规定,国内藏家或者拍卖行,如果从海外购买、征集文物,入关时需要交两种税:艺术品关税及增值税。若是从与我国签订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国家进口,艺术品关税为12%,该税率在2012年下调为6%,但17%的增值税一直没变。增值税按理应该过关之后在交易环节征收,但我国目前规定在海关进行预征。如果收藏者捐献给博物馆,按理说可以冲抵税收,但是这样的先例鲜有听闻。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包括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都采用艺术品零关税,在这个背景下,许多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大陆地区还征收艺术品关税,等于是把文物艺术品向‘外’推。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也不应该人为地设置这个门槛。”

3、存世量稀少昔日盛况难以重现

宋瓷存世量稀少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熟悉宋瓷的人会发现,宋瓷在当时烧造的数量并不少,窑址更是是遍布全国。那么窑址和烧造数量都不少的宋瓷为何在今日的市场中如此稀缺?让我们翻开历史,先看看当时的繁荣景象。

宋代是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在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6%。除了久负盛名的五大官窑外,宋代民窑系统也在整个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昔日的窑口之繁多,品类之丰富,到如今的珍品稀少,相隔近千年,这其中的沧海桑田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归结其因大约为:首先因为宋瓷大多是出土瓷器,所以大都有残缺,完整器实为罕见;其次,宋瓷以实用器居多,使用过程中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历经千年,能流传下来的完整器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存世量和流通量对宋瓷市场的影响也极为重要。

4、审美“由奢入俭”是必然过程

宋瓷极具人文气息,简约质朴之美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追求。从地区来讲,香港、海外一直是高古瓷的重要市场。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表示:“现在许多人热衷追捧明三代、清三代的瓷器,主要是因为其简单,花纹色彩也比较艳丽。但是中国制瓷历史上真正的巅峰依旧是宋瓷。宋瓷里面包含了一些哲学的理念,这是明清瓷器所不能相比的。”瓷器研究专家、中拍协艺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幼铮先生也认为:“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宋瓷和明清官窑瓷器的差别,就有如交响乐与流行音乐的不同,几百年过去,交响乐的知音仍然源源不断,而流行音乐会掀起一阵旋风,却很难说能坚持多久。我想,当人们的审美水平普遍提高了,会更欣赏简约的、高雅的东西,而宋瓷一直就在那里。”

从国内外的宋瓷拍卖市场表现来看,国外对待宋瓷的态度与国内也明显不同。国内外对待宋瓷态度大不相同:西方艺术市场发展得早,藏家的文化积淀比更丰厚,所以,欧美藏家更关注以宋瓷为代表的经典瓷器。事实上,他们也经历过一个“由奢入俭”的审美过程。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非常繁缛;到了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西方的艺术才从洛可可风格回归到作品的含蓄内敛和抒情性上;一路下来,形式自律发展到极致,就出现了极简主义,完成了西方艺术品位的辩证回归和发展。而中国目前的财富阶层,正处在用皇室的传承、复杂的工艺、华贵的材质去炫耀财富的阶段。也许随着中国财富阶层的成长和审美经验的发展,对待艺术品的态度会走向低调的奢华,对经典作品、古典作品会有更多的认同。这也是人类审美观念的一种提升和改变的必然过程。

纵观宋瓷市场发展现状,上拍政策、关税、存世量、藏家审美等方面均为宋瓷在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但通过近几年的市场表现能够发现,国内外的藏家和市场对于宋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买家参与度的明显提升给宋瓷市场带来了一股强有力的支撑力量。而精品宋瓷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十分能说明“宋瓷无疑是日后不可忽略的一个市场热点”。

浅谈辽宋瓷的分辨及断代


从法国吉美博物馆辽竹节颈双凤首流剔刻写意牡丹仿皮革执青瓷壶被误断代为宋耀州窑青瓷浅谈辽宋瓷的分辨及断代

举世闻名的去国浪漫之都巴黎,有一间外表并不奢华的博物馆,但其馆藏了足以令世人人震撼的,数量可观、价值连城的中国古代珍贵瓷器,她就是巴黎吉美博物馆。吉美博物馆,又名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其创始人是里昂工业家爱米尔·吉美(Emile Guimet)(1836-1918)。他在埃及、希腊、日本、中国和印度的环球旅游中,收藏了大量艺术品,并于1889年正式建立这个博物馆。吉美博物馆中藏有中国艺术品两万余件。其中一万余件陶瓷、粗瓷、青瓷、硬瓷,反映了中国陶瓷历史的技术革新进程。

吉美博物馆的中国学研究,在世界汉学界有口皆碑,尤其该馆对中国陶瓷的研究被世界陶瓷界历来奉为圭臬,不容置疑。然而,就是这样一间中国陶瓷研究的最高殿堂,竟然在辽宋瓷断代、分辨领域制造了不少错案和遗憾。遗祸至分,流毒未散,给中国陶瓷界乃至世界陶瓷界、中国陶瓷拍卖界,都予以了令历史痛心的误导,在中国陶瓷研究史上留下个大大的遗憾。

今天,笔者不揣浅薄,拟以法国吉美博物馆辽 “竹节颈双凤首流剔刻写意牡丹仿皮革执青瓷壶”,被误断代为宋耀州窑青瓷的事例,谈谈辽宋瓷的分辨及断代要领,以扭转中国乃至世界陶瓷研究专家们对辽代官窑瓷的蒙昧无知及偏见,还辽代官窑瓷在中国陶瓷史以应有的地位,使辽代官窑瓷这朵陶瓷艺术奇葩重放异彩,造福人类。

“竹节颈双凤首流剔刻写意牡丹仿皮革执青瓷壶”(见图1-图20、),陈列于吉美中国陶瓷馆北方青瓷展台最显要位置(见图22、23、)。从该馆的“北方青瓷”(见图21、)说明可知该馆把这些展品,包括该“竹节颈双凤首流剔刻写意牡丹仿皮革执青瓷壶”,全部认定为“五代及北宋青瓷”。

这个认定虽看似宽泛,其实质却是非常狭窄。即这个认定广义只把它的认定范围局限在中原王朝,狭义更是把它的认定确认为陕西铜川耀州窑所造。这个认定把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国家辽契丹国摒弃在外,对辽朝高超的制瓷业只字未提,却把具有明显辽风辽韵辽官窑青瓷,误断为耀州窑青瓷,并把它们纳入“五代及北宋青瓷”之中。这不只是对辽官窑青瓷的不公,而且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肆意歪曲和践踏。这类观点对中国陶瓷学者影响极大,毒害几代人,时至今日仍有人以吉美对辽青瓷的错误判定,分辨辽青瓷与耀州青瓷的区别,可谓为祸数百年。

为什么说“竹节颈双凤首流剔刻写意牡丹仿皮革执青瓷壶”是辽契丹烧造,而不是北宋耀州窑烧造的?因为该壶有几大辽契丹独有的,耀洲窑工匠不知道或知道也不想模仿的草原特征。这些辽契丹独有的细节特征,就决定了该壶只能是由草原契丹工匠烧制,而不可能由北宋耀州窑或中原其它王朝工匠烧造。

特征之一:该壶的硕长竹节颈和壶疷的高外撇圈足,均仿制辽代惯用金银器模样。北宋早期和五代汉人执壶不见此造型。

特征之二:壶执具有明显的皮革器的痕迹,把皮条、皮扣、皮雕花、皮绳环梁都一一表现出来,清楚地保留着游猎生活的形迹。这是北宋耀州窑或中原其它王朝工匠不知道或知道也不想模仿的草原特征。

特征之三:壶流塑成双凤首形(鸡冠)非常形象。双凤一老一幼,老凤长着高高的冠子,幼凤无冠。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唯一一把把壶流塑造成双凤首形象的瓷壶。这不是契丹工匠异想天开别出心裁,而是暗寓了辽朝的一段史实,并隐秘地告知世人此壶制造的时间和用途。

凤在辽契丹是皇后、太后的象征。老凤幼凤显然是喑指当时太后、皇后并立,即享受同样尊荣。这在辽契丹并不多见。辽契丹立国218年,只有四位皇太后:1、太祖后太宗母,应天皇太后;2、景宗后圣宗母,承天皇太后;3、圣宗元妃兴宗母,仪天皇太后;4、兴宗后道宗母,宗天皇太后。皇太后都是享有与“天”(皇帝)同等尊崇的人。辽朝有没有享有和皇太后一样尊崇,能和皇太后并肩而坐的皇后呢?

有!但仅有一例。她就是圣宗第二个皇后,承天皇太后侄女(弟萧隗因女)、大丞相韩德让外甥女(妹家女),统和十九年被册为“齐天皇后”的萧菩萨哥。特殊的至高无尚的地位,造就了萧菩萨哥与天同齐独一无二的可写皇太后并立的特权。所以,此双凤流壶应是纪念萧菩萨哥统和十九年五月二日,被册为“齐天皇后”的纪念壶。设计者应即是“美有才,尝以草莛为殿式造三大殿。造九龙辂、诸子车”的“齐天皇后”萧菩萨哥。此壶的这个特征,是契丹以外任何工匠都无法知晓的奥秘,所以它只能是辽圣宗朝人设计和烧造。

特征之四:其壶腹的剔刻缠枝牡丹纹是圣宗朝特别是统和年间最流行的绞样。这与此时皇太后皇后特别喜爱“凤穿牡丹”、“富贵牡丹”不无关系。此时的缠枝牡丹纹,大花大叶,气势非凡。采用深剔刻刀法,先在坯体上划出纹饰轮廓,然后用刀将花纹以外的地子挖掉,使花纹呈微微凸起的浅浮雕效果。这种浮雕似剔花技法耀州窑器上也曾短暂出现(愚意以为应是偷艺于契丹),但气势、技法、洒脱大度的功力均相距甚远,入宋后基本绝迹。而这种深剔花卉的技法,辽契丹一直保留到灭国。只不过圣宗朝专注于花卉(牡丹、莲花),那时壶、罐、钵、瓶,基本纹饰多是剔刻缠枝牡丹纹或缠枝莲纹。兴宗朝以后,剔刻契丹文字逐渐取代花卉成为了辽官窑官用瓷器的主要纹饰。

辽代官窑瓷器这些特征,反映了辽契丹人在文化和民族基因上的一种自觉与自信。辽契丹先人惯用金属器和皮革器,祖上传下来的就是这个,所以换了材料,辽契丹工匠也要把它们做成金属器和皮革器样子。那怕只是一些元素,也坚持要保留。这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执着是辽代瓷器始终区别于唐宋瓷器的最主要持点。法国吉美洋专家正是对以上辽青瓷的特证不甚了解,所以将辽“竹节颈双凤首流剔刻写意牡丹仿皮革执青瓷壶”及一批辽代青瓷器,误断为北宋耀州窑青瓷。当前世界上90%的瓷界专家因同样原因,已犯过或正在犯着和吉美专家同样的错误。究其根源,就是对辽契丹的历史,陶瓷史了解得太少太肤浅。,

契丹族是个汉化程度很深又能始终保持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奇异民族。辽代在治国方略及政治思想上,秉承“因俗而治”以及“崇儒之美”的原则,提出“唐晋文物,辽则用之”的谋略。实行拿来主义,用历代帝王法物装扮自己的统治,目的就是要证明它的统治代表“正统”,具有合法性。它处处效法中原王朝,“故其朝廷之仪,百官之号,文武选举之法,都邑郡县之制以至于衣服饮食,皆取中国之象。 ”(《东坡应诏集》卷5《策断》)

从考古发掘实物看,契丹人很早就掌握了陶瓷技术,特别是契丹人的祖居地辽西一带,和唐王朝山西、河北一带陶瓷手工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最迟到唐晚期,作为生活日用品和建筑构件的陶瓷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随着太祖扩边,太宗灭晋,辽朝的拿来主义更加成效显著,大量中原工匠进入辽国,极大地促进了辽各项手工业的发展。辽代瓷器制造业地也自然而渐进地形成了辽特色的陶瓷文化。

辽瓷与唐宋瓷的分辨说难也的确很难,说容易也确实容易。难和易只在你对契丹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了解的深浅。能不能通过器物细节的剖析,发现与汉地文化有显著区别的草原文化元素。如有就可能是辽契丹器物,或受辽辽特色文化影响汉地仿造的辽代风格器物。如辽官窑与宋耀州窑都生产的倒流壶、公道杯、良心壶、转心壶,其根源都来自契丹金银酒具,都具有抹不掉的契丹文化元素,如:狮、龙、凤、牡丹、莲花、寿星等大开大阖大气磅礴的纹饰;金属器与皮革器痕迹;契丹宗教习俗文化的遗存。当然这些元素大多隐藏于瓷器的细节之中,但如果你发现它的确实存在,配合瓷胎、釉、色、工艺综合判断,就会较准确地分辨清辽瓷与唐宋瓷。

如白瓷中金银釦器、描金器,剔刻写意大花大叶莲花牡丹花卉器,底款为歪扭不正楷书“官”、“新官”、“盈”、“尚食局”、“尚药局”器,皆为辽瓷。青瓷中凡透薄(釉)瓷器,即以少量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烧成后釉色青绿,玻璃化程度高,类似唐秘色釉。尤其是具有金属器皮革器痕迹者,纹饰以深剔花、划花、或镂空纹饰为主,其釉色从浅绿、水绿、翠绿、碧绿、青绿、到深绿者,应都是辽官窑青瓷。而厚釉,釉色青黄,黄绿几近褐色,纹饰繁复细碎,匠气十足者,定是宋耀州窑器。

当然也有耀州模仿辽秘色釉的精品,较为难辨。这时就要特别注意其器上契丹金属器皮革器痕迹,因原创真品对传统文化是用心创造,每个小小细节都认真表现。所以真品的草原风情,清清爽爽跃然器上,任何细节都没有丝毫马虎。而仿品工匠照猫画虎,对契丹文化一无所知没丝毫感情,所以他仿出的器物只有相似的外表,而没有原创的精气神,细节上尤其模糊随意。知情人可以一眼看出其破绽。近来看到几个耀州窑仿辽青瓷双凤流壶,无一不是细节粗糙模糊,徒有辽壶外表,根本无丝毫辽壶神韵的东西。

以上体会是笔者几十年研究辽契丹文化,辽契丹手工艺品,辽契丹瓷器烧造的一点点心得,作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之一,第一个敢吃辽官窑御用瓷螃蟹的人,我的研究只是在这处女地刨下的第一锄,刨出的是金娃娃还是草疙瘩?都有待历史和广大读者检验。这里,我特别祈盼法国吉美博物馆的朋友们垂教指正,让我们共同为辽青瓷正名,为辽瓷正名,为辽契丹陶瓷文化正名,为辽契丹正名。

是什么因素造就了宋瓷的辉煌


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流传至今的瓷器价值连城。

宋瓷: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微博)春季拍卖中,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形笔洗以2.786亿港元成交,激发了国内外藏家们对宋瓷的好奇和渴望。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宋瓷的艺术和市场价值不可估量。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宋瓷将追求自然风韵的审美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宋瓷的秀美远近闻名,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

宋瓷之美,美在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那种朴实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世人。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也有收藏,各大博物馆都以收藏“五大名窑”瓷器为荣。在业内有种说法:博物馆的等级以收藏“五大名窑”的数量和品质论英雄。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国和美国居多,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日本对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僧人对于建阳窑天目釉茶碗的迷恋。今天日本博物馆里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数量,在中国之外可能是最多的,并且涵盖了众多窑口。日本博物馆尤其热衷于建阳窑、吉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定窑和磁州窑器的收藏。东京文化厅、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有上等的建阳窑和吉州窑茶碗,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救世热海美术馆则有定窑藏品。

大都会博物馆目前陈列的宋代瓷器是2012年夏末重新整理、展出的中国陶瓷馆中的一部分。这个陶瓷馆占据了整个二楼的开放式回廊,展品涵盖了从汉代至清末的中国陶瓷,此前的陈列在过去30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动过。以往的陈列品中以明清瓷器、中国出口瓷为主;重新整理过的展品中,虽然明清瓷器仍然占比很大,但宋代的瓷器增加了不少,在300多件展品中占据大约1/3的分量。陶瓷馆另外增设了一个当代部分,收藏当今世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意在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进行比照,既突显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位置,又体现了陶瓷艺术在当今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的延续性。

提到宋瓷,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存世极少、价格极高,所以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之说,极言传世宋瓷之珍贵。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瓷,历来是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藏项之一。

这其中,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之说。时至今日,汝窑瓷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不过,尽管价格不菲,在拍卖市场上能够流通的汝窑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窑”瓷器都是凤毛麟角。乾隆皇帝很喜欢“五大名窑”的瓷器,但从乾隆那时起,“五大名窑”瓷器便极为少见。为此,乾隆到处收集。正因凤毛麟角,“五大名窑”瓷器成为拍场宠儿。198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只官窑洗,成交价为2200万港元。该官窑洗此前为日本藏家收藏,后被香港知名收藏家斥重金收入囊中。

说到宋瓷,就会让人想到与之谐音的宋词。宋瓷更像宋词中的婉约派,典雅委婉。宋瓷诸窑虽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均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而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无论从比例、尺度、色泽,还是形状上反复推敲,宋瓷都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含蓄典雅的内在美。如果对其形状做任何一点改动似乎都会破坏它的美,这种精确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它有一种精妙的柔婉之美。

宋瓷多为青色和白色。青瓷的色泽像翡翠,“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白瓷的色泽像光洁的玉,“既质玉之质,复白雪之白”。宋瓷比明瓷、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宋瓷,更重视瓷器本身的胚胎、形体、釉色,稍加雕琢,无论造型、釉色、纹饰都追求天然完美。宋瓷表面细腻华润、轻薄易碎,需要像对孩童般的呵护。与彩陶相比,虽少了几分色彩,但简简单单,给人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它典雅静谧,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集前人之大成,又为后世之经典。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小说“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这是指语言文字自然淳朴,在平淡冷静的叙述下蕴含着作者敏锐而深邃的思考,使作品不知不觉拨动读者心弦。宋瓷也是如此,它不张扬、不虚华的个性使人联想到翩翩的君子,沉稳却不失个性;它的内敛又好似江南女子的风姿卓韵、典雅含蓄,让人难以忘怀。

诸多因素造就瓷器辉煌

宋代瓷业达到如此境界,绝非偶然。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由于受到唐末五代军事集团割据混战、政权频繁交替的影响,宋初实行了“抑武修文”政策,一方面努力削弱军人的权威,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促进文化的发展。“抑武”导致了军事的匮弱,每每发生战争,宋朝都无力抵抗;而“修文”导致文化的空前高涨,文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人们的读书热情激增,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北宋的经济繁荣,为制作高水平的瓷器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样的社会氛围造就了宋瓷清新秀丽、典雅优美的艺术风格,成为宋代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品种。

北宋的手工业有官营、民办和家庭副业等形式,其中以官营规模最大。北宋官府手工业专业分工之细为前代所未有。朝廷少府监所辖有绫锦院、内染院、文绣院、文思院,其中仅文思院即领有42种不同的作业班子,包括锦、绣、金、银、犀、象、珠、玉、金彩、绘素、装钿等工艺品种。官府作坊的工匠皆来自民间,其分工之细也反映了民间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人们所说“五大名窑”,足以代表宋代瓷器的技艺水平。此外,玉器的“巧作”技艺也始于宋代。宋人龙大渊著有《古玉图谱》一书,就是研究宋代玉器的书。始于唐而盛于宋的雕漆工艺,在宋代叫“剔红”。宋代剔红漆层厚、漆色艳、刀法精,图案花纹具有浮雕感,其艺术风格颇似耀州窑的刻花装饰。宋代盛行缂丝工艺,有许许多多擅长缂丝的能工巧匠。他们的作品形象逼真,除人物、花鸟外,还把书法家的作品表现在缂丝作品中。据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证:“定窑印花纹饰来源于缂丝,把库丝图案局部地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纹饰题材构图都比较成熟。”总而言之,宋代各种工艺美术的普遍发展,促进了瓷器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其实,当今天的人们还在热议生活陶瓷艺术化和艺术陶瓷生活化时,殊不知,在宋代,瓷器并没有艺术瓷和生活瓷之分。在今天看来具有很高艺术性的宋瓷,在当时都是生活用瓷,并不是陈设用的艺术品。

宋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宋代各地瓷窑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器,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都从实用出发兼顾审美的要求。它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样式,许多造型作为典范为后世追慕效仿。

北宋初年,南方的吴越向宋称臣,每年大量供奉越窑生产的秘色瓷。以金银装饰的瓷器,华贵富丽,宋朝君臣十分喜爱,使瓷器身价倍增,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之物,这就刺激了各地窑业努力创制精品瓷器。上层社会的提倡,使各阶层的人都趋向使用瓷器,出现瓷器的大普及。茶肆酒楼以悬挂名人字画、陈设瓷器精品为时髦。而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所以对名贵瓷盏(如建窑的“兔毫盏”)竞相追求,各地瓷窑也竞相仿制、创新,以致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手法、新的烧造工艺层出不穷,完全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单调局面,这就使得宋代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成就。宋代的瓷器一改唐代华贵富丽之风,向沉静素雅、蕴藉隽永的风格演变。其造型、釉色、装饰,给人们留下观赏不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宋瓷的釉色出现了创新且丰富多彩的局面。这时,不仅改进了石灰釉的配方,还发明了可以使釉层浓厚的石灰碱釉。景德镇窑的影青瓷,汝窑的青瓷,龙泉窑的梅子青瓷,使瓷器真正达到了“如冰似玉”的境界。至于钧窑的乳光釉、哥窑的炒米黄色釉、定窑的紫釉、绿釉和红釉,建窑的乳浊黑釉等,使釉色使用空前丰富。

宋瓷的器型有大量创新。以瓶为例,当时出现了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葫芦瓶、双耳瓶、五孔瓶、瓜棱瓶、胆瓶、琮瓶等,让人目不暇接。

宋瓷的装饰手法远远超过唐代。除利用釉色来装饰外,还大量运用了印花、刻花、剔花、划花、画花、剪纸漏花等技术,使纹饰富于变化。

宋代无论南北方都出了很多窑场。经过激烈竞争,逐渐形成了以一些名窑为中心的“窑系”。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受其所在地区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又受当时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共同性。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色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瓷胎则以白色或浅灰白色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名窑传奇:“五大名窑”竞光辉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虽然,有人认为,把这五大窑定为宋代的“五大名窑”是不确切的,但这五大窑的确以自身的艺术特色和美感受到爱瓷者的推崇。当时,各地的民间窑场,如北方著名的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等各有佳作问世,都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就。这里的瓷器风格清新质朴,有的甚至可以与“五大名窑”的作品相媲美,颇受人们的喜爱。

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境内,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据说,宋徽宗“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苛刻要求,就是汝窑的巧匠实现的。可惜因为宋金战乱不息,汝窑前后兴盛不足20年,传世作品不足百件,所以弥足珍贵。

汝窑由于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痕迹留下。器物本身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器形则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

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润泽莹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

官窑是宋徽宗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年——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以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的确切窑场至今还没有发现,起源来历只有从历史传说中得出的模糊信息。传说宋朝时,在浙江龙泉有两个烧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两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不过,哥哥的技术要比弟弟的好,于是弟弟便生嫉妒之心,偷偷往哥哥的釉料里加了很多草木灰,结果哥哥烧出来的瓷器带着各式各样的裂痕,像冰裂,像鱼仔纹,却另有一番天然情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也被推到极高的地位,这就是哥窑。其实弟弟烧的瓷器也不差,是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两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据《浙江通志》等记载:“有弟兄两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精美盖绝当世。”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多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也有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影响深刻,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成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随心所欲控制,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

钧瓷分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之所以会这样美丽,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产生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确定的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制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亲自下令恢复宋瓷的生产,汝窑和钧窑都是重点恢复对象。但是,经过一番努力,汝窑和钧窑的恢复都没能成功,只有少量成品,堪称国宝。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普及以后,钧窑和汝窑都得到了充分的再现,但是现代的仿品,无论是高级仿品还是国礼级别的礼品,和宋代的瓷器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风格迥异的官窑和民窑

宋瓷有官窑、民窑之分,又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窑即国家政府办的窑,为皇宫、王室生产专用瓷;民窑即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还包括御窑,比如宋徽宗就开办了御窑厂。北宋灭亡后,宋皇室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后,在凤凰山下也设立官窑。

北宋以前,官方贡器与民间用具只有粗细之别,并无文野之分,至北宋则发生了明显转变——一个朝着清雅、华贵的方向发展,一个朝着粗犷、豪放的道路前进,彼此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早期它们都是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但是自从为皇室烧造贡瓷之后,便脱颖而出,其工艺之精湛令各地民窑望尘莫及。其中,钧瓷的生产最具代表性,当初它仅是河南地区一座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后来被宋徽宗看中,下令在河南禹州一带建立官窑窑场,并调集民间窑业的优秀工匠,专门为宫廷烧造此种釉色的产品。

官窑严格按照宫廷要求进行生产,在工艺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可谓“千中选十,百中选一”。即便是成品后还要再行挑选,产品属于非商品性质,并严禁民间使用。其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民窑生产则与之相反,它不受任何束缚,工匠来自民间,生产者要考虑成本,看重的是实用价值,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生产随心所欲,产品均供应大众的日常生活所需。这些瓷器虽不免粗糙,但也是情趣别样的艺术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其实,北宋瓷器的发展,还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宋徽宗。“五大名窑”有三个都是他开辟的。

宋徽宗热爱艺术,热爱美。他热衷于色彩,更热衷于自然的意境。对于当时宫廷内比较常见的定窑、柴窑的瓷器,宋徽宗非常不满。于是,他开始广泛搜集天下宝物和各种技术,并在首都东京开辟了官窑。后来,宋徽宗看到汝州烧造的进贡瓷器后很是高兴,就在宫廷内开辟了一处窑口。在原产地的瓷器,叫做汝窑,在宫廷内的这个窑口则叫做汝官窑,也有学者认为,汝官窑就是官窑。

钧窑有官钧窑、民钧窑之分。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又一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当时,禹州有一种彩瓷,颜色艳丽,而且上有“窑变”形成的火焰纹,入窑时,器物都是一个颜色,出来以后则万紫千红,绝没有一件重复的。宋徽宗听了甚是满意,又在宫内模仿禹州彩瓷,修建了官烧钧窑。后来的“黄金万两不及钧瓷一件”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宫廷的钧瓷。

宋瓷:生于瓷器最发达时期的沉睡贵族


2015年4月7日上午10时,香港苏富比2015春拍“凝青絮金──日本珍藏官窑八方瓶”专场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本次拍卖只有1件拍品,即南宋时期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起拍价4800万港元,经过多轮激烈竞拍,最终以1.1388亿港元成交。消息一出,各方人士把目光“又”聚集在了宋瓷的身上。宋瓷近年来从边缘化的项目逐步走到艺术市场的前台,但其市场表现却一直“不温不火”,抑制宋瓷发展的原因究竟是那些?让我们一探究竟。

热门事件: 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的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拍出2.08亿港元刷新了高古瓷的世界拍卖纪录,2015年春,香港苏富比上拍一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瓶,这两件拍品均来自同一日本私人收藏——日本茧山龙泉堂,据悉这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瓶属宋瓷中的“名媛”,1975年被收藏后再未释出,而此次亮尽显其“名媛”魅力,最终刘益谦、王薇夫妇创办的上海龙美术馆以1.14亿港元竞得,为宋代瓷器第三高拍卖成交价。

一、市场现状

宋代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黄金时,一位著名的美国学者曾经说过,由于宋朝艺术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现代品位,宋代瓷器、绘画、书法和丝织品无一不传递出有节制而不失驾驭能力,微妙而不失洗练的韵味。

综观宋代瓷器市场,其走势从2005年至今逐步攀升,但幅度不大。虽然火爆程度不如明清的青花、彩瓷那样引人注目,但一直低迷的状态正在改变,每有精品出现,总是能够引起市场的关注。在2014年的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市场上,一件“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盌”,引起激烈竞逐,最终以1.16亿元成交。创造了宋代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而今年4月的香港苏富比又推出一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以9190万元易手。相较明清瓷器而言,宋瓷存世量稀少,更显珍贵,因而只要有精品释出,往往会引起争夺。

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走势来看,往往以国际市场为风向标,特别是瓷器市场。如最近几年火爆的坂本五郎、安思远专场,宋代瓷器的火爆趋势已经蔓延到国内,特别是有了众多收藏大鳄的加盟,更使得不少藏家准备进入收藏宋瓷的“大军”。针对此轮宋代瓷器的火爆,市场给出了明显两个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这是艺术品市场大鳄的“做局”,也有的认为是价值的回归,但宋瓷市场的火热却不容置疑。

从宋瓷的溢价率区间来看,溢价率在1000%—5000%之间,成交价格集中在100万——500万之间(5件),溢价率在100%以上的宋瓷成交价格集中在10万—50万之间。成交价格在10万—50万的区间之所以成为溢价率较为稳定的区间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价格区间更加贴近普通藏家,毕竟能支付的起天价精品的人屈指可数;其次是因为,这一区间的拍品价格较低,升值潜力空间较大,在日趋成熟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可以保证其价值增长空间;此外,这一价格区间的瓷器持有时间不长、易手相对容易。

在众多成交的宋瓷中,官窑器无疑是这其中的一颗明珠。2005年至今,官窑瓷器均价高达952万元,居各窑口的首位,其次是哥窑294万元、定窑149万元。官窑瓷器的精美及存世量少是其价高的主要因素。宋朝瓷器整体享负盛名,即便是民窑也备受热捧。其中,磁州窑均价达43万元、建窑均价为24万元。

从近十年的宋瓷市场表现可以看出,宋瓷在市场中的活跃度越来越高,五大名窑自不必多说,宋代民窑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藏家所追捧。溢价率在100%以上的宋瓷成交价格集中在10万—50万元之间也说明藏家对于宋瓷之后的市场发展潜力持乐观态度。由此可见,宋瓷作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巅峰之作,其市场价值空间仍有待挖掘。

二、影响因素

1、政策抑制宋瓷“未赴沙场先损兵”

国家对于宋瓷的拍卖政策市影响宋瓷在市场上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美国为例,根据中美之间的关于中国文物在美交易的协定,对于唐代以前的瓷器(含唐代)如果没有2000年以前的报关记录和交易记录的话,那么在美国的拍卖行是不能够上拍的,但是宋瓷不在此范围中,所以在美国宋瓷是可以交易的。在这一点上,欧洲和美国对于宋瓷的上拍政策基本相同。,这种政策极大的抑制了宋瓷的走私、出口和流通量。由此可见,国外对于宋瓷的拍卖政策是比较开放的。

在国内,拍卖行对于高古瓷包括宋瓷在内,如果没有明确的传承记录,则是禁止交易的。这一点相比国外的要严格的多。国外对于中国高古瓷拍卖政策是2000年以前到达境外的就可以交易,中国对于高古文物(包括高古瓷)一般是限定于1949年以前有展览交易记录的拍卖行才能上拍,否则一律禁止上拍。

通过国内外对于宋瓷拍卖的政策不难发现,国外对于宋瓷的拍卖政策较国内而言相对宽松。在这种宽松的政策背景下,宋瓷在国外的拍卖成交的流通量、交易总额包括单价就会比国内要高出许多。因此,大量宋瓷的藏家把目光投向国外也是情理之中。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内外的宋瓷拍卖政策的限制,导致本来存世量就不多的宋瓷为了一纸“身份证明”而无缘市场交易,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宋瓷“未赴沙场先损兵”。

2、关税过高业内呼吁减免

除上拍政策影响之外,艺术品进口关税也是一大影响因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较大的艺术品交易国家,但艺术品产业的外贸依存度仅为10%,每年艺术品进口只有不到70亿元规模,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正是目前艺术品进口关税过高。

目前,艺术品和收藏品及古物同属于关税税则中的“第二十一类”。根据其规定,国内藏家或者拍卖行,如果从海外购买、征集文物,入关时需要交两种税:艺术品关税及增值税。若是从与我国签订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国家进口,艺术品关税为12%,该税率在2012年下调为6%,但17%的增值税一直没变。增值税按理应该过关之后在交易环节征收,但我国目前规定在海关进行预征。如果收藏者捐献给博物馆,按理说可以冲抵税收,但是这样的先例鲜有听闻。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包括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都采用艺术品零关税,在这个背景下,许多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大陆地区还征收艺术品关税,等于是把文物艺术品向‘外’推。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也不应该人为地设置这个门槛。”

3、存世量稀少昔日盛况难以重现

宋瓷存世量稀少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熟悉宋瓷的人会发现,宋瓷在当时烧造的数量并不少,窑址更是是遍布全国。那么窑址和烧造数量都不少的宋瓷为何在今日的市场中如此稀缺?让我们翻开历史,先看看当时的繁荣景象。

宋代是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在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6%。除了久负盛名的五大官窑外,宋代民窑系统也在整个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昔日的窑口之繁多,品类之丰富,到如今的珍品稀少,相隔近千年,这其中的沧海桑田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归结其因大约为:首先因为宋瓷大多是出土瓷器,所以大都有残缺,完整器实为罕见;其次,宋瓷以实用器居多,使用过程中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历经千年,能流传下来的完整器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存世量和流通量对宋瓷市场的影响也极为重要。

4、审美“由奢入俭”是必然过程

宋瓷极具人文气息,简约质朴之美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追求。从地区来讲,香港、海外一直是高古瓷的重要市场。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表示:“现在许多人热衷追捧明三代、清三代的瓷器,主要是因为其简单,花纹色彩也比较艳丽。但是中国制瓷历史上真正的巅峰依旧是宋瓷。宋瓷里面包含了一些哲学的理念,这是明清瓷器所不能相比的。”瓷器研究专家、中拍协艺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幼铮先生也认为:“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宋瓷和明清官窑瓷器的差别,就有如交响乐与流行音乐的不同,几百年过去,交响乐的知音仍然源源不断,而流行音乐会掀起一阵旋风,却很难说能坚持多久。我想,当人们的审美水平普遍提高了,会更欣赏简约的、高雅的东西,而宋瓷一直就在那里。”

从国内外的宋瓷拍卖市场表现来看,国外对待宋瓷的态度与国内也明显不同。国内外对待宋瓷态度大不相同:西方艺术市场发展得早,藏家的文化积淀比更丰厚,所以,欧美藏家更关注以宋瓷为代表的经典瓷器。事实上,他们也经历过一个“由奢入俭”的审美过程。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非常繁缛;到了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西方的艺术才从洛可可风格回归到作品的含蓄内敛和抒情性上;一路下来,形式自律发展到极致,就出现了极简主义,完成了西方艺术品位的辩证回归和发展。而中国目前的财富阶层,正处在用皇室的传承、复杂的工艺、华贵的材质去炫耀财富的阶段。也许随着中国财富阶层的成长和审美经验的发展,对待艺术品的态度会走向低调的奢华,对经典作品、古典作品会有更多的认同。这也是人类审美观念的一种提升和改变的必然过程。

纵观宋瓷市场发展现状,上拍政策、关税、存世量、藏家审美等方面均为宋瓷在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但通过近几年的市场表现能够发现,国内外的藏家和市场对于宋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买家参与度的明显提升给宋瓷市场带来了一股强有力的支撑力量。而精品宋瓷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十分能说明“宋瓷无疑是日后不可忽略的一个市场热点”。

北宋瓷器:中国陶瓷的巅峰之作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流传至今的瓷器价值连城。

宋瓷: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2012年4月,香港蘇富比春季拍卖中,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形笔洗以2.786亿港元成交,激发了国内外藏家们对宋瓷的好奇和渴望。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宋瓷的艺术和市场价值不可估量。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宋瓷将追求自然风韵的审美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宋瓷的秀美远近闻名,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

宋瓷之美,美在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那种朴实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世人。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也有收藏,各大博物馆都以收藏“五大名窑”瓷器为荣。在业内有种说法:博物馆的等级以收藏“五大名窑”的数量和品质论英雄。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国和美国居多,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日本对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僧人对于建阳窑天目釉茶碗的迷恋。今天日本博物馆里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数量,在中国之外可能是最多的,并且涵盖了众多窑口。日本博物馆尤其热衷于建阳窑、吉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定窑和磁州窑器的收藏。东京文化厅、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有上等的建阳窑和吉州窑茶碗,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救世热海美术馆则有定窑藏品。

大都会博物馆目前陈列的宋代瓷器是2012年夏末重新整理、展出的中国陶瓷馆中的一部分。这个陶瓷馆占据了整个二楼的开放式回廊,展品涵盖了从汉代至清末的中国陶瓷,此前的陈列在过去30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动过。以往的陈列品中以明清瓷器、中国出口瓷为主;重新整理过的展品中,虽然明清瓷器仍然占比很大,但宋代的瓷器增加了不少,在300多件展品中占据大约1/3的分量。陶瓷馆另外增设了一个当代部分,收藏当今世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意在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进行比照,既突显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位置,又体现了陶瓷艺术在当今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的延续性。

提到宋瓷,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存世极少、价格极高,所以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之说,极言传世宋瓷之珍贵。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瓷,历来是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藏项之一。

这其中,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之说。时至今日,汝窑瓷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不过,尽管价格不菲,在拍卖市场上能够流通的汝窑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窑”瓷器都是凤毛麟角。乾隆皇帝很喜欢“五大名窑”的瓷器,但从乾隆那时起,“五大名窑”瓷器便极为少见。为此,乾隆到处收集。正因凤毛麟角,“五大名窑”瓷器成为拍场宠儿。1989年,香港蘇富比拍卖了一只官窑洗,成交价为2200万港元。该官窑洗此前为日本藏家收藏,后被香港知名收藏家斥重金收入囊中。

说到宋瓷,就会让人想到与之谐音的宋词。宋瓷更像宋词中的婉约派,典雅委婉。宋瓷诸窑虽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均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而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无论从比例、尺度、色泽,还是形状上反复推敲,宋瓷都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含蓄典雅的内在美。如果对其形状做任何一点改动似乎都会破坏它的美,这种精确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它有一种精妙的柔婉之美。

宋瓷多为青色和白色。青瓷的色泽像翡翠,“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白瓷的色泽像光洁的玉,“既质玉之质,复白雪之白”。宋瓷比明瓷、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宋瓷,更重视瓷器本身的胚胎、形体、釉色,稍加雕琢,无论造型、釉色、纹饰都追求天然完美。宋瓷表面细腻华润、轻薄易碎,需要像对孩童般的呵护。与彩陶相比,虽少了几分色彩,但简简单单,给人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它典雅静谧,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集前人之大成,又为后世之经典。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小说“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这是指语言文字自然淳朴,在平淡冷静的叙述下蕴含着作者敏锐而深邃的思考,使作品不知不觉拨动读者心弦。宋瓷也是如此,它不张扬、不虚华的个性使人联想到翩翩的君子,沉稳却不失个性;它的内敛又好似江南女子的风姿卓韵、典雅含蓄,让人难以忘怀。

诸多因素造就瓷器辉煌

宋代瓷业达到如此境界,绝非偶然。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由于受到唐末五代军事集团割据混战、政权频繁交替的影响,宋初实行了“抑武修文”政策,一方面努力削弱军人的权威,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促进文化的发展。“抑武”导致了军事的匮弱,每每发生战争,宋朝都无力抵抗;而“修文”导致文化的空前高涨,文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人们的读书热情激增,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北宋的经济繁荣,为制作高水平的瓷器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样的社会氛围造就了宋瓷清新秀丽、典雅优美的艺术风格,成为宋代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品种。

北宋的手工业有官营、民办和家庭副业等形式,其中以官营规模最大。北宋官府手工业专业分工之细为前代所未有。朝廷少府监所辖有绫锦院、内染院、文绣院、文思院,其中仅文思院即领有42种不同的作业班子,包括锦、绣、金、银、犀、象、珠、玉、金彩、绘素、装钿等工艺品种。官府作坊的工匠皆来自民间,其分工之细也反映了民间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人们所说“五大名窑”,足以代表宋代瓷器的技艺水平。此外,玉器的“巧作”技艺也始于宋代。宋人龙大渊著有《古玉图谱》一书,就是研究宋代玉器的书。始于唐而盛于宋的雕漆工艺,在宋代叫“剔红”。宋代剔红漆层厚、漆色艳、刀法精,图案花纹具有浮雕感,其艺术风格颇似耀州窑的刻花装饰。宋代盛行缂丝工艺,有许许多多擅长缂丝的能工巧匠。他们的作品形象逼真,除人物、花鸟外,还把书法家的作品表现在缂丝作品中。据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证:“定窑印花纹饰来源于缂丝,把库丝图案局部地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纹饰题材构图都比较成熟。”总而言之,宋代各种工艺美术的普遍发展,促进了瓷器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其实,当今天的人们还在热议生活陶瓷艺术化和艺术陶瓷生活化时,殊不知,在宋代,瓷器并没有艺术瓷和生活瓷之分。在今天看来具有很高艺术性的宋瓷,在当时都是生活用瓷,并不是陈设用的艺术品。

宋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宋代各地瓷窑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器,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都从实用出发兼顾审美的要求。它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样式,许多造型作为典范为后世追慕效仿。

北宋初年,南方的吴越向宋称臣,每年大量供奉越窑生产的秘色瓷。以金银装饰的瓷器,华贵富丽,宋朝君臣十分喜爱,使瓷器身价倍增,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之物,这就刺激了各地窑业努力创制精品瓷器。上层社会的提倡,使各阶层的人都趋向使用瓷器,出现瓷器的大普及。茶肆酒楼以悬挂名人字画、陈设瓷器精品为时髦。而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所以对名贵瓷盏(如建窑的“兔毫盏”)竞相追求,各地瓷窑也竞相仿制、创新,以致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手法、新的烧造工艺层出不穷,完全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单调局面,这就使得宋代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成就。宋代的瓷器一改唐代华贵富丽之风,向沉静素雅、蕴藉隽永的风格演变。其造型、釉色、装饰,给人们留下观赏不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宋瓷的釉色出现了创新且丰富多彩的局面。这时,不仅改进了石灰釉的配方,还发明了可以使釉层浓厚的石灰碱釉。景德镇窑的影青瓷,汝窑的青瓷,龙泉窑的梅子青瓷,使瓷器真正达到了“如冰似玉”的境界。至于钧窑的乳光釉、哥窑的炒米黄色釉、定窑的紫釉、绿釉和红釉,建窑的乳浊黑釉等,使釉色使用空前丰富。

宋瓷的器型有大量创新。以瓶为例,当时出现了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葫芦瓶、双耳瓶、五孔瓶、瓜棱瓶、胆瓶、琮瓶等,让人目不暇接。

宋瓷的装饰手法远远超过唐代。除利用釉色来装饰外,还大量运用了印花、刻花、剔花、划花、画花、剪纸漏花等技术,使纹饰富于变化。

宋代无论南北方都出了很多窑场。经过激烈竞争,逐渐形成了以一些名窑为中心的“窑系”。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受其所在地区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又受当时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共同性。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色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瓷胎则以白色或浅灰白色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名窑传奇:“五大名窑”竞光辉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虽然,有人认为,把这五大窑定为宋代的“五大名窑”是不确切的,但这五大窑的确以自身的艺术特色和美感受到爱瓷者的推崇。当时,各地的民间窑场,如北方著名的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等各有佳作问世,都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就。这里的瓷器风格清新质朴,有的甚至可以与“五大名窑”的作品相媲美,颇受人们的喜爱。

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境内,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据说,宋徽宗“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苛刻要求,就是汝窑的巧匠实现的。可惜因为宋金战乱不息,汝窑前后兴盛不足20年,传世作品不足百件,所以弥足珍贵。

汝窑由于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痕迹留下。器物本身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器形则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

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润泽莹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

官窑是宋徽宗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年~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以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的确切窑场至今还没有发现,起源来历只有从历史传说中得出的模糊信息。传说宋朝时,在浙江龙泉有两个烧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两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不过,哥哥的技术要比弟弟的好,于是弟弟便生嫉妒之心,偷偷往哥哥的釉料里加了很多草木灰,结果哥哥烧出来的瓷器带着各式各样的裂痕,像冰裂,像鱼仔纹,却另有一番天然情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也被推到极高的地位,这就是哥窑。其实弟弟烧的瓷器也不差,是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两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据《浙江通志》等记载:“有弟兄两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精美盖绝当世。”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多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也有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影响深刻,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成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随心所欲控制,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

钧瓷分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之所以会这样美丽,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产生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确定的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制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亲自下令恢复宋瓷的生产,汝窑和钧窑都是重点恢复对象。但是,经过一番努力,汝窑和钧窑的恢复都没能成功,只有少量成品,堪称国宝。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普及以后,钧窑和汝窑都得到了充分的再现,但是现代的仿品,无论是高级仿品还是国礼级别的礼品,和宋代的瓷器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风格迥异的官窑和民窑

宋瓷有官窑、民窑之分,又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窑即国家政府办的窑,为皇宫、王室生产专用瓷;民窑即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还包括御窑,比如宋徽宗就开办了御窑厂。北宋灭亡后,宋皇室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后,在凤凰山下也设立官窑。

北宋以前,官方贡器与民间用具只有粗细之别,并无文野之分,至北宋则发生了明显转变——一个朝着清雅、华贵的方向发展,一个朝着粗犷、豪放的道路前进,彼此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早期它们都是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但是自从为皇室烧造贡瓷之后,便脱颖而出,其工艺之精湛令各地民窑望尘莫及。其中,钧瓷的生产最具代表性,当初它仅是河南地区一座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后来被宋徽宗看中,下令在河南禹州一带建立官窑窑场,并调集民间窑业的优秀工匠,专门为宫廷烧造此种釉色的产品。

官窑严格按照宫廷要求进行生产,在工艺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可谓“千中选十,百中选一”。即便是成品后还要再行挑选,产品属于非商品性质,并严禁民间使用。其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民窑生产则与之相反,它不受任何束缚,工匠来自民间,生产者要考虑成本,看重的是实用价值,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生产随心所欲,产品均供应大众的日常生活所需。这些瓷器虽不免粗糙,但也是情趣别样的艺术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其实,北宋瓷器的发展,还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宋徽宗。“五大名窑”有三个都是他开辟的。

宋徽宗热爱艺术,热爱美。他热衷于色彩,更热衷于自然的意境。对于当时宫廷内比较常见的定窑、柴窑的瓷器,宋徽宗非常不满。于是,他开始广泛搜集天下宝物和各种技术,并在首都东京开辟了官窑。后来,宋徽宗看到汝州烧造的进贡瓷器后很是高兴,就在宫廷内开辟了一处窑口。在原产地的瓷器,叫做汝窑,在宫廷内的这个窑口则叫做汝官窑,也有学者认为,汝官窑就是官窑。

钧窑有官钧窑、民钧窑之分。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又一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当时,禹州有一种彩瓷,颜色艳丽,而且上有“窑变”形成的火焰纹,入窑时,器物都是一个颜色,出来以后则万紫千红,绝没有一件重复的。宋徽宗听了甚是满意,又在宫内模仿禹州彩瓷,修建了官烧钧窑。后来的“黄金万两不及钧瓷一件”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宫廷的钧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