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大球泥瓷器鉴别 > 导航 >

紫泥清韵

紫泥清韵

大球泥瓷器鉴别 古代泥瓷器特征 鉴别大球泥瓷器

2021-04-07

大球泥瓷器鉴别。

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壶清乾隆

江苏宜兴紫砂创始于宋,兴盛于明清,晚明已受到宫廷重视,故宫旧藏的明“时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壶”和一批宜均就是典型的宫廷用器。清康熙年间,造办处开始在紫砂胎上画珐琅彩。雍正年间,紫砂泥色的内蕴之美受到皇帝的青睐,色泽古朴、韵致宜人的茗壶、茶叶罐代表了雍正的审美品味。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展出的院藏宜兴紫砂器,首次集中展示明清时期皇家使用的紫砂茗壶、茶具、文房清供、花盆、宜均陈设瓷等器物。其中一批清宫旧藏的宫廷紫砂茶具和文房用品,世间罕见,外界绝少看到。

“宫廷紫砂”特指皇帝御用紫砂,来源仅两个途径:一、由宫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二、由宜兴地方官根据皇帝喜好向宫廷进献。由于使用对象是“天下一人”,工艺之精湛,技巧之娴熟,显然高出一般文人用器,与市井茶肆中流行的大众用品更有天壤之别。

明代进入宫廷的紫砂器

明代紫砂茶器属初创阶段,进入宫廷的紫砂壶都是作为内胎使用的,旧藏时大彬款识的紫砂雕漆四方壶,是全世界仅有的传世珍宝。里外挂釉的宜均制品明中期以后也相当盛行,其中的上乘之作成为宫廷的高档陈设瓷。

宜兴窑仿钧天蓝釉凫式壶明

清前期宫廷御用茗壶茶具

康熙朝造办处尝试在素坯的紫砂茶具上画珐琅彩,创烧了一批精美的紫砂珐琅彩茗壶。一件珐琅彩紫砂壶残器为故宫仅存,虽已残缺,但彩色和画功均出自于宫廷,弥足珍贵。雍正皇帝崇尚素雅,迷恋紫砂陶特有的天然色泽,将陶泥的自然之美发展到极至。这些素雅的凸花茶具代表了雍正宫廷紫砂古雅温润的艺术特色。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对紫砂茶具情有独钟,这些成对烧制的乾隆御题诗烹茶图茗壶、茶叶罐具有鲜明的宫廷特色,是乾隆七年开始由内廷出样在宜兴定烧的御用茶具。乾隆时期造办处漆作还生产了一批以紫砂为内胎外包描金彩漆茗壶,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名人款宜兴紫砂壶

紫砂艺人在旧时地位卑微,进献宫廷的紫砂必须按内廷出样制作,不允许有任何个人创意和署名。乾隆以后宫廷停止向宜兴成批定制紫砂茶具以后,少量名家制品才开始进入宫廷,但使用对象已经由皇帝御用改为宫中茶膳房的实用器皿。故宫收藏的名家制壶数量不多,清代中后期紫砂大家杨彭年身怀绝技,与溧阳知县陈曼生合作创制出“曼生十八式”珍品茗壶,世称“曼生壶”。故宫藏的名家款茗壶,时代从清初至民国。有:项圣思、惠孟臣、陈鸣远、陈觐侯、陈殷尚、王南林、杨彭年、陈曼生、邵友兰、邵玉堂、邵任远等人的作品。

宜兴窑描金彩绘天鸡尊清乾隆

清宫旧藏紫砂花盆

紫砂花盆有良好的透气性,栽种盆景不存水、不烂根。清代宫廷十分注重利用花卉盆景装饰殿堂居室,美化生活环境。这些紫砂花盆均为清宫旧藏,以清代前期者居多,形制多样,大小不一,有圆形、椭圆、四方、长方、三角、三折、树桩等不同造型,其中最大的是乾隆蓝料彩缠枝花卉圆花盆,形体硕大,制作精良,是专门为宫廷栽种盆景特制的实用器,外界很少看到。许多紫砂花盆一直在宫中各处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入库收贮。

乾隆皇帝茶器

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对中国茶文化的造诣极深,他不仅讲究茶叶、用水,对于饮茶的器具也十分讲究,曾经六次南巡,走遍江南的名川大山,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宜兴紫砂茶器喝茶,宫廷造办处特为乾隆外出设计制作数套考究实用茶盛装茶具。紫檀书格式茶,工艺精湛,制作讲究,正面屉盒和两侧档板都装裱有当朝宫廷大画家邹一桂、徐扬等创作的微幅山水画。紫檀雕花茶、瘿木茶构思巧妙,十分讲究。乾隆皇帝注重养生,通常在冬季喝普洱茶,故宫目前陈列的是宫内原装产自我国云南的普洱茶膏和茶陀。

宫廷紫砂文房用品

清代宫廷紫砂文房用品,多由内廷出样在宜兴烧制后,运到宫廷造办处进行第二次加工彩绘,也有少部分是宜兴地方巡抚按年例进贡的物品。雍正、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漆作加工绘制的宜兴描金彩绘大笔筒,画稿均出于宫廷画家之手,既有宫廷用器的富丽典雅又充满浓郁的书卷气。独一无二的雍正描金漆紫砂云蝠澄泥砚更是紫砂文房中的极品。乾隆时造办处在宜兴批量定制的有乾隆御题诗的宜兴澄泥套砚,是皇帝最喜爱的文房用砚之一。旧藏品中还有水丞、水盂、仿生文玩等紫砂小品控古搜奇,匠心独运,代表了清代紫砂御用文玩的高超制作水平。著名紫砂能手陈鸣远,擅长制作文玩清供,他制作的砚滴、水丞,颇有雅意,不仅受到文人的欣赏,也得到宫廷的青睐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绝世泥料花蕾壶(清)


著名紫砂鉴定大师韩其楼先生评说:“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其次是形、工、款、功”。

笔者典藏一把“二十四瓣菊蕾壶”见图,为清初之物,高10.2厘米、口径6.4厘米,底印为“鸟鸣山客犹瞑”长方篆体印。

此壶为手工制作,并集浅雕和刻划于一身。造型为菊蕾,壶身由二十四瓣菊瓣围绕,每瓣均由手指按出,两头刀刻为端,全壶刻出四纹三组,为了美观与灵气,作者又塑刻一圈绳纹作身与肩的分界线,构思奇妙。折沿口,嵌入式拱盖,钮为含苞十六瓣花蕾,周边浅雕两组花叶各八片,壶腹下部为折边圈足底,冲天流与环把比例恰当,首尾相应。整壶工艺精湛,一气呵成,巧夺天工。底印“鸟鸣山客犹瞑”乃一句唐词,使此壶文人气息极浓。要强调的是此壶胎骨仍为纯真的本山绿泥,烧造温度适中,壶呈玉色略带青,油性重,呈半透明,极为滋润细腻,犹如一把玉壶,实为罕见。

纯真的本山绿泥乃紫砂矿中珍品,出产于紫泥夹层中,釉为“夹脂”,行家称紫泥矿为“肉”,石黄矿为“血”,本山绿泥矿则为“油”,含量极少,由于地层的不同,纯真本山绿色老矿砂在乾隆朝后就绝种,以后开采的本山绿泥烧后均成米黄色,油性较差,不透亮,可见此壶材料极罕,工艺极精湛,实为传世珍稀品,但不少藏友尚不识其真貌,故向大家介绍,掀开其真实面纱。

清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


清 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其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

三代珐琅彩瓷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雍正初年时珐琅彩绘变化不大,构图仍是呆板的对称,但写生画开始多了起来,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红、黄、蓝、白等色;乾隆珐琅彩绘受西洋画影响很大。色彩特点是:杏黄细腻而泛红,蓝色鲜艳,胭脂红色浓而透明。

天津博物馆藏有一对清乾隆款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非常典型。高25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6.5厘米。这对勾连瓶,撇口,长颈,长圆腹,假圈足。颈部蓝色地,朱红色条状图案,作螺旋状绕颈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锥剔出凤草纹,黄地开光绘三组宝相花纹,色彩光亮油润。瓶里及底均施淡绿釉,釉表呈现折光不强的皱纹,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红色方款。此瓶富丽堂皇,采用轧道工艺装饰手法,体现了清乾隆崇尚华贵艳丽的审美风尚。

(作者系天津博物馆器物研究部研究人员)

乾隆款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一对,清)


现藏天津博物馆。

清乾隆(1736-1795),高25厘米 口径6.7厘米 底径6.5厘米。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其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

三代珐琅彩瓷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雍正初年时珐琅彩绘变化不大,构图仍是呆板的对称,但写生画开始多了起来,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红、黄、蓝、白等色;乾隆珐琅彩绘受西洋画影响很大。色彩特点是:杏黄细腻而泛红,蓝色鲜艳,胭脂红色浓而透明。

天津博物馆藏的一对清乾隆款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非常典型。高25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6.5厘米。这对勾连瓶,撇口,长颈,长圆腹,假圈足。颈部蓝色地,朱红色条状图案,作螺旋状绕颈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锥剔出凤草纹,黄地开光绘三组宝相花纹,色彩光亮油润。瓶里及底均施淡绿釉,釉表呈现折光不强的皱纹,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红色方款。此瓶富丽堂皇,采用轧道工艺装饰手法,体现了清乾隆崇尚华贵艳丽的审美风尚。

段泥梅花壶


在中国的工艺美术中,雕刻是一道极其绚烂的光。几乎所有的材质和器物,都被这道艳光照耀。许多时候,因了这雕刻,器物和材质的优劣好坏,反而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工艺家的情感与思想,重塑了器物,令器物脱胎换骨,有了灵魂。其绰约风姿,仿佛是有温度和香气的,令人销魂。以刀代笔的刻,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延伸和洇化。它不仅具备了中国书画的笔墨情趣和高雅意境,就其爽利、硬朗、果断的刀风,更是软笔所不能抵达的境界。

紫砂器铭刻,古已有之。此风当代尤甚。众所周知,紫砂壶有光货、花货和筋纹类之分。雕刻往往施之于光货。本来受宠于文人的紫砂壶,因了铭刻,变得更加文人了。紫砂壶刻不易,要求刻者有较深中国画功底,深谙中国书画的笔墨意趣。非但如此,刻者还不能太过随心所欲,必须要充分尊重原绘画的风格,通过自己的再创作,扬原作之长,避原作之短。当然,刻者的高超技艺,便也在这种尊重和扬避中鲜明地传达出来。这与改编自文学名著的优秀电影是一样的道理。

沈觉初是沪上大名鼎鼎的画家,与刘海粟、王个簃、谢稚柳、唐云、来楚生、单晓天、方去疾等齐名,合称海上书画篆刻八大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竹刻和紫砂壶刻大师。他的刀刻作品,遍及紫砂壶、扇骨、臂搁、笔筒、砚台、砚木盖等。以刀代笔,挥洒自如,一派大家风范。当代壶刻,宜兴有任淦庭,上海便是沈觉初了。沪上著名书画家所作书画的紫砂名壶,其壶刻几乎都出于沈老之手。如此人物,捉刀“雕虫”,也许是大材小用。但是,雕虫雕龙,孰高孰低,许多时候真也说不清。在江湖上,沈觉初的刻名,要远大于他的画名。至少对于紫砂业而言,有无沈觉初,并非无足轻重。沈觉初是位长寿老人,一生刻壶无数。据说他90岁那年,还一下子刻了80把梅花壶。沈觉老画梅,本是一绝。因此他刻梅花壶,不打画稿,直接刻梅于壶上。刀笔老辣,游刃有余。所刻梅花或繁枝密蕊,或秀雅含羞。朵朵有神,却各不相同。万般风情,令人击节。

上海警官朱明清兄,竹刻藏品颇丰。嘉定竹刻博物馆编印的图录中有十多件古今精品,都是他的收藏。去年去他的翥云轩观赏竹刻,却意外发现一把沈觉初所刻紫砂壶,不禁垂涎。

明清兄豪放之士,爽快地将这把段泥梅花壶见让。壶为沈觉初89岁时所刻,底有“沈觉初刻,时年八十九”字样。刀笔略显颤巍,却筋骨老到。壶身刻梅花数枝,疏影横斜,苍劲灵动,似有暗香隐约,正是沈觉老刀笔。也许这把梅花壶,正是那80把之一也未可知。

胡风汉韵:黄釉扁壶


黄釉扁壶,北齐,铅釉陶器,通高20.5厘米、宽16.5厘米,河南博物院藏。

黄釉扁壶绘图。

1971年3月,河南省安阳县洪河屯村群众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现北齐“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范粹纪年墓葬,墓中出土有四件黄釉扁壶。本文介绍的黄釉扁壶即为其中之一。

壶体扁圆、上窄下宽的黄釉扁壶,形如皮囊,敞口,短颈,扁圆腹,平底实足。其肩部对称位置各置一圆形鼻钮,方便穿绳携带。扁壶通体施黄釉,施釉均匀,颈部与肩部连接部分饰联珠纹一周,壶腹两面均模印五人一组的胡腾舞乐舞图案。在图案中央,一舞者婆娑起舞于盛开的莲花台座之上,右臂高举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后,双足腾跳,反首回顾,动态盎然。舞者左侧两人,一人作击拍状,一人作吹奏状。舞者右侧两人,一人双手击钹,一人手执五弦琵琶,作弹奏状。五人皆高鼻深目,头戴蕃帽,身着窄袖长衫,腰间系带,足蹬半筒高靴,是典型的西域人形象。

胡腾舞是一种北朝至唐代流行于西域,即今天塔什干一带的民间舞蹈。此舞大多以男性胡人为主,其特点多以腿脚功夫见长,提膝腾跳,刚毅奔放,又潇洒诙谐、雄健矫捷,因其舞姿多以腾身跳跃为其舞态基调,故名“胡腾”。舞者的装扮大都为头戴尖顶蕃帽,身穿窄袖胡衫,足蹬软底锦靴,跳起来急如飞鸟,腰间的宝带会发出鸣叫声。唐诗中有不少记载胡腾舞的诗句,对胡腾舞表演者的装束、舞姿和音乐都做了非常生动的描写。

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统治者对外商采取欢迎和鼓励的政策,西域诸国的商人在中原活动相当频繁,西域乐舞随着丝绸之路东传。达摩支舞等西域舞蹈以及琵琶、箜篌、筚篥等西域乐器也随之传入中原,影响着中原地区固有的文化观念及审美情趣,并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北周宫廷大乐几乎都来自西域。北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对西域胡戎乐多有所好,武成帝高湛对胡琵琶、胡舞情有独钟。后主高纬不仅对西域胡戎乐痴迷,而且能自度新曲。《隋书·音乐志》记载:“后主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已……后主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悦玩无倦,倚弦而歌。别采新声,为《无愁曲》,音韵窈窕,极于哀思,使胡儿阉官之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殒涕。”一批才艺杰出的西域乐人也受到了统治者极高的奖赏。比如当时盛极一时的胡人乐工曹僧奴、曹妙达父子“以能弹胡琵琶,甚被宠遇”,俱开府封王。

这件黄釉扁壶,其皮囊式造型与胡腾舞的图像,强烈再现了千余年前西域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这种扁壶在河南洛阳、孟津北朝墓中也有出土,且形制和图案相近,这是对中原与西域音乐文化交流最为直观形象的诠解,说明中原汉民族对于外来文化一直秉承兼收并蓄的文化态度,同时也为研究北朝时期的胡汉民族关系、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工艺发展以及我国乐舞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紫定不紫-酱釉定器鉴定


宋代邵伯温所著的《见闻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宋)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

请注意,这不仅仅是一则连近千年前的封建皇帝都懂得严禁身边亲眷收受贿赂的通鉴,而且对陶瓷爱好者(或者工艺发展史研究人员)来讲至少表明如下两点:一是早在北宋时期定窑就成功烧制了红瓷;二是定窑红瓷肯定非常珍贵难得,否则,有权势又有钱财的王公大臣就不会用它去讨好皇帝的宠妃了。

定窑曾为官窑,给皇家烧制御用瓷器,这在众多的文献内已有记载并成定论。但其中的“红瓷”甚为稀少,传世和出土的都极罕见,文献记载也仅有只言片语,因此人们对定窑红瓷亦即紫定的研究鉴别远不如对定窑白瓷的认识来得深入精确。紫定对许多瓷友来说是非常扑朔迷离的。本着以瓷会友的原则,现将我新近收集到的几块定窑瓷片(紫定)介绍给瓷友,以助交流。

(如图)这几块紫定片基本上是残碗遗存,从现有的残块上推测,其整体器型上有大小、深浅的差别。但施釉方式、工艺制作及呈色特点是大至相同的。具体观察结果如下:

一.高倍放大镜下观察胎质可见胎土极细白、洁净、坚硬、烧结度好,几乎没有气孔,可知是高温成型(如图),这与文献记载宋瓷之中定窑的烧成温度最高是吻合的。

二.釉色在柿红和枣红之间,或者说是酱色中泛桔红,且较一般酱色艳丽,绝无紫色气象。由残片断面观察,胎骨修制得薄而规整,与胎骨相接处的釉水呈黑色,表面上才是酱红色。旋釉薄且均匀,无开片,侧面观察釉面可见细小桔皮纹,这应是微气泡爆裂后遗留下的小坑所至。抚摸釉面,感觉细腻如玉,润滑如脂。

三.残器凡口沿处皆因釉水垂流而几乎露出胎骨,因而也造成两圈不同色泽的带边,顶部成稻米壳色,带边往下渐成一周泛黑泛黄的褐色带边,然后才是酱红色。(如图)。

四.残碗的器型有两种:一种碗为斜直微弧腹,口沿上有葵口。据现有葵口等距离推算,整碗应有六个葵口,碗高一个为5.8厘米,一个约7厘米,另一个约为6.1厘米,此类碗圈足高约0.7厘米,足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脊平切,有的足脊平切后再略作修整,成圆楞状,断面观察足圈略呈八字形,圈足大小约为整碗口沿直径的三分之一。足心有施釉和不施釉两种(如图);另一种碗为折腰撇口浅碗,口沿有葵口,整碗应有六个葵口,碗高约4.5厘米,自碗高约二分之一处斜折向上成撇口,折撇部分有微弧度,圈足切削方式是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脊平切后略修成圆楞状。圈足大小约为碗口直径的三分之一。足底施釉与器身釉色一致。(如图)

五.所有残片不见有芒口,亦不见有支垫烧痕,应为匣装烧制,除釉色、葵口、折腰之外,不见有其他装饰。

综合上述特征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这批酱红色釉瓷片器型特征均为六葵口碗,内斜外直平切小圈足,口大足小,腹斜直微弧,符合北宋时期碗型特征,故其产生时代应是北宋。

2.胎质细白坚硬,与同时代定窑白瓷胎质完全一致。而不同于同时代的景德镇白瓷胎质以及吉州窑胎质,也不同于福建德化、永春等窑的白瓷胎质,故其产生的窑口应为河北曲阳的定窑。

3.这些瓷片的釉色与传世的或文献记载的“定州红瓷”、“酱色釉”亦即人们常说的“紫定”相一致。对照实物残片釉色而必须指出的是,其釉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红色”,更不是“芝麻酱色”,确切色泽介乎红色与酱色之间又略微带有一点桔黄色,明快而艳丽。如果比喻一下的话,应该比熟透的柿子色略深暗一点,比熟透的枣色略浅亮一些。称之为酱红釉较为名副其实。由此看来,紫定不紫,但从相沿成俗的角度出发,本人却同意不妨仍称其为“紫”定,以便交流。

4.紫定器制作极为精细,胎轻薄,釉均匀,其工艺水平北宋时已至巅峰,不愧为一代名窑。眼前这些虽已残损但不失美韵的紫定瓷片,足以让人想见其昔日的尊贵与辉煌。

品《五彩瓷韵》


初识湖南著名作家李陵先生于去年,缘起于五彩瓷网;得知先生正在编写一册关于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书籍,便特意讨要拜读,先生欣然赠予,我亦于此篇《品,五彩瓷韵》小感为谢。

笔者从事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文化推广工作,从未涉足过醴陵;但几乎每日都要关注我国主要艺术陶瓷产瓷区的最新动态,当然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也不例外;也阅过较多关于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相关书籍,但无一例外没有任何一本能像《五彩瓷韵》这样让笔者对醴陵釉下五彩瓷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清新而淡雅是笔者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第一印象。纵观先生全书除了清晰简要的阐述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曾经的辉煌,文中还刊载了醴陵釉下五彩瓷至创烧以来精美绝伦的作品。更能让笔者感兴趣的是文中除了有大量让人赏心悦目的五彩瓷赏析还有令笔者细细品琢的小诗,此乃先生一特色,以诗赏瓷,以瓷品诗,甚是恰到好处。先生明明是感受到了瓷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想要表达的思绪和心境。其瓷中有诗,诗中有瓷的完美结合无疑是给读者呈现了一场现当代艺术陶瓷的豪门盛宴,深刻领悟其用心之至。

观此书,亦如观其人!全书行文缜密且有序,各种史料集合,诸多“大家”似带有传承及弘扬之使命;亦有“后生青年”有如雨后之春笋,肩负醴陵陶瓷艺术的发展大任;《五彩瓷韵》无疑是宣传醴陵陶瓷的最好窗口之一。

匆匆数月有此“大成”,李陵先生对家乡醴陵、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感知”是超强的,毫无疑问《五彩瓷韵》在笔者内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观其后记,近文末,笔者在小酌中,甚是回味!谨以此篇向先生聊表敬佩之情;同祝先生即将出版的《五彩风华——釉下五彩瓷青年艺术作品赏析》。

藏乐阁艺术网

深圳藏乐阁当代名家陶瓷艺术馆

阳世春 壬辰年春于深圳

茄皮紫釉


茄皮紫釉是皇明清时期御窑烧制的颜色釉品种,密不外传,所以民间没有茄皮紫釉瓷器。茄皮紫釉因色如茄子之紫,故得名。茄皮紫釉又名“毡泡青釉”,明代景德镇窑所创。以锰为呈色剂的釉料中混入适量的碱,铁和钴起调色作用,在850度左右火候窑温中烧成。其色紫中泛蓝,釉质肥厚光润,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紫呈紫黑,浅者紫呈淡紫,以无裂纹者为上乘,开片者略次。多作器物通体装饰,也有作描金彩绘的人什祭器。以清康熙朝制品为最好,并有浅、浓、老三种色调,以螭耳瓶,胆式瓶,盘口瓶等式样居多。茄皮紫釉虽然很厚,但没有开片纹,釉色均匀肥厚,乌亮泛紫,十分美观。茄皮紫釉瓷很少,故十分名贵。

茄皮紫釉颜色

1.紫黑色

2.淡紫色

3.蓝紫色

茄皮紫釉的器形

1.盘子

2.碗

3.胆瓶

4.蒜头瓶

5.葫芦瓶

6.梅瓶

7.玉壶春瓶

8.葫芦瓶

茄皮紫釉罐

淡茄皮紫釉暗划云龙纹碗,明万历,高7.3cm,口径15cm,足径5.5cm。

碗撇口,弧壁,深腹,圈足。内施白釉。外壁施淡茄皮紫色釉。腹部暗刻二云龙赶珠纹。圈足墙外暗刻回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明代茄皮紫釉以呈色黑紫的深茄皮紫釉较多,淡茄皮紫釉较少见。此碗即属于后者,且釉色纯正,刻花生动,弥足珍贵。

茄皮紫釉创烧于明代早期,它是一种以氧化锰为呈色剂的高温釉,釉料中的铁、钴等其他金属元素则起调色作用。其釉色有深、浅之别,深者如熟透的黑紫色茄皮,常施于尊、罐、大盘、大碗等器上;浅者则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多施于小件盘、碗之上。

茄皮紫釉暗花云龙纹盘,清顺治,高4.3cm,口径24.6cm,足径15.8cm。清宫收藏。

盘内外均施深茄皮紫釉,釉下均暗划云龙纹,外壁近足处暗划莲瓣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顺治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在传世品中尚见有顺治黄釉盘,其造型、纹饰及款识与此盘基本相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