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展鹏瓷砖 > 导航 >

瓷都传人京城展才艺

瓷都传人京城展才艺

展鹏瓷砖 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

2021-04-07

展鹏瓷砖。

9月21日,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方文贤(右二)在北京王府井城向观众介绍他的作品——色釉彩绘“初春”瓶。

9月21日,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淑凝(前左二)在北京王府井城向观众介绍她的作品——青花斗彩瓷瓶《富贵图·红牡丹》。

《瓷都传人——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精品作品展》21日在北京王府井城推出。

景德镇拥有陶瓷史上的千年辉煌,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着世世代代“群力业陶,众心事瓷”的窑火传薪人。

此次参展作者都是景德镇瓷苑中新生代的佼佼者。他们中大都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陶瓷高等院校,师承于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并拥有高级专业职称的代表人物。他们在继承中华民族陶瓷艺术优秀传统基础上,吸收外来艺术的精华,在“中外文化”、“古今文化”中找出切入点进行磨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作出了众多世人喜爱的、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为艺术发展乃至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次展览推出的300余件陶瓷精品,参展作者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等,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魏柳杨、涂序生、余效团、刘伟、方文贤、陈敏、王淑凝、王秋霞、刘青云、喻冬华等众多大师。参展作品装饰手法多样,青花、粉彩、新彩、斗彩、综合装饰;造型丰富各异,有瓶、樽、瓷板、盘、雕塑类;题材广泛,人物、花鸟、走兽、书法一应俱全,荟萃了各种风格的佳作;所绘人物神志飘逸,画面庄重典雅;山水花鸟则使人如临其境,自然清新。其他装饰手法别出胸臆,线条流畅、简练,设色淡雅、隽秀,充分展示了景德镇陶艺家们的继承和创新精神。

展览期间,涂序生、余效团、刘伟、方文贤、陈敏、王淑凝、王秋霞等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和教授许国胜等一行十六人来到王府井城,与北京的消费者面对面交流。

在近几年的陶瓷收藏热中,瓷都传人的经典作品开始引起藏家的注意和关注。业内人士认为,陶瓷新生代的作品还有很大的升值潜力和空间。另据了解,《瓷都传人——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精品作品展》9月21日至10月20日在北京王府井城举行。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京城古玩圈为之一振 乾隆珐琅彩重器现京城


近日,一对堪为稀见的乾隆珐琅彩赏瓶在京露面,让京城古玩圈为之一振。

这对乾隆款珐琅彩瓶高6厘米,底足上书“乾隆年制”兰料四字楷书款。胎体坚质细密,釉色莹润洁白,器型周正典雅,珐琅彩绘清雅纹饰装饰周身。此对瓶主题纹饰绘一狸猫伏地抬首,意欲引身捕捉花间蝴蝶草虫,属案头把玩之精品。

蝴蝶草虫与猫及折枝花组成的图案有“耄耋富贵”的寓意,以此作为吉祥纹样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在这里蝴蝶被用来象征长寿的老人,此类吉祥纹饰有 “耄耋富贵”、“瓜瓞绵绵”等寓意。

据故宫端凝殿记载珐琅彩尺寸最小者,胎骨轻薄,如纸透光,有吹之可破之感,令人不得不小心呵护。这对乾隆珐琅小对瓶正如其所描述,深具乾隆时期官窑器胎体特点。观此对小瓶上绘纹饰,布局合理,描绘精工,特别是伏地的狸猫和落于花间的蝴蝶,不但动态把握准确,而且施色缜密,纤毫毕现,谐趣横生,非寻常画工不可达成。此瓶虽然已历数百年,但其中一只保藏良好,品相上乘,另一只稍有瑕疵,但仍不失为乾隆官窑珐琅彩传世珍品。更为难得的是在瓶身另一侧诗文“偷香花自舞,狸何呌不休”,并绘有花押一枚,另有“世”、“宁”名款图章各一枚相衬。据史料记载,郎世宁曾参与过珐琅彩的瓷器绘制,但作品极为罕见,这对珐琅彩对瓶确为郎世宁绘制,则堪称难得之佳品。

由于数量稀少,据《清宫活计档案》中有记载的不过三四百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约藏有200多件珐琅彩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40余件,还有少部分零散于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手中。珐琅彩瓷器虽是“阳春白雪”,却非“曲高和寡”,越是稀少越受重视。

据悉,这对乾隆珐琅彩对瓶原为藏家祖上在民国时期从国外购回。文革时期被查抄,一直保管在文博单位,后落实政策发还,由藏家家属保管至今。此对乾隆珐琅彩小瓶足以代表18世纪清宫烧造瓷器盛世工艺的顶峰。如果面世展出必将引起关注。

龙的传人 龙的瓷艺


《九龙穿西花梅瓶》

《“龙”盘》叶冬青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龙是一大系列,龙不仅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图腾,也是历来封建帝王的象征,与之对应的是以龙命名的身家财物,一颦一笑。

上有所好,下有所求,两千年来,艺术家以龙为题材,殚精竭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龙的艺术。景德镇的的瓷器到了明清时代成为皇家主流贡品,当地工匠艺人自然也术有专攻了。但龙是传说中的神物,即使现代技术能够复原,它的原型和艺术形象已经大相径庭,差距甚远。

《乌金釉龙瓶》胡冠群

在艺术界有种说法,画没有看见的东西最容易,因为它是主观臆想,无法考证的。但对于画龙而言并不准确,因为龙的特殊地位,它的内涵丰富高雅,你可以竭尽充分想象之能事,可以夸张,可以渲染,可以变形,但不能低俗,因此而变得难画。恕本人孤陋寡闻,时至如今,有关龙的题材的精品不多。

到了近代,艺术家们宁愿画山画水画人,画花画鸟画树,很少愿意画那吃力不讨好的龙。

到了如今,龙的绘画艺术传承更是出现断裂,这种曾经象征封建皇权的艺术题材,更少有人问津。

物以稀为贵,传统艺术反而成了珍品,有关龙的画品成了稀罕物。

胡氏父子画龙绝技

胡明正,景德镇人,生于1926年,早年供职于景德镇艺术瓷厂美研室。工笔画大师邹宝林曾是景德镇艺术瓷厂美研室的副主任,他说,胡精通西洋画技,尤其擅长画龙,在当地有“龙王”之称,可以说画龙一技,鲜有人及。当地曾流传这么一个故事,1971年,胡明正所绘制了一个不到3英寸的九龙陶瓷杯,居然给人以1000元收购,而当时景德镇的陶瓷大师每月平均工资才50元,于是在整个景德镇瓷艺圈引起轰动。

《手工粉彩薄胎龙碗》胡明正

龙本身就是虚构的,没有实物,前人有诸多描述,尤其到了明清时期,皇家追崇,艺人殚精竭虑,挖空心思创作,到了清朝康雍乾时期,达到巅峰。后人大多只能摹仿,很难突破。而胡明正是没有被前人的画龙思路所束缚,他注入了许多自己的理解。

胡明正自幼双耳失聪,因此不善和人交际,这也成了他潜心画龙技法研究的一种内在因素。

双耳失聪,更激发了他读书的欲望,他想尽办法寻找有关画龙的作品,认真翻阅,揣摩历代有关画龙的作品,除此之外,还专门攻读解剖学,了解生物的骨骼及肌肉的线条比例,意念解剖龙身的每个部位。

熊景兰是沪上著名艺术策展人,她说,画龙并非贵在点睛,最主要的是画出龙的神态,它的独特的个性,比如龙爪的张扬,龙须的飘逸,龙的凶猛和威武。

《乌金釉“凤”瓶》

胡明正画龙,个个都是威武凶猛,但威武凶猛的艺术表现手法,形状,神态并不雷同。比如胡明正有个经典代表作,《粉彩薄胎龙碗》,高25公分,直径59公分,器型大且不说,关键在于薄胎,壁厚薄于一公分,而且是手工拉坯。在这么脆弱的瓷碗上创作,其难度可想而知,无论拉坯,绘画,烧制都是艰苦卓绝,容不得半点闪失。

《粉彩薄胎龙碗》的正反面都画着灵动的龙,除了那威武生猛的形状,胡明正显示了其细腻精致的功力。在景通艺坊的陈列室里,记者曾经看到过胡明正那个金龙薄胎碗,龙麟的大小走向和排列,在那龙身上都是那么和谐而又不失贲张,为了证实所言非虚,熊景兰拿着放大镜照着龙鳞,龙鳞上的毛细血孔都清晰可见。

“龙父”有“龙子”,胡明正的儿子胡冠群继承父业,专攻画龙。他的作品不仅深得其父真传,而且还有创意和发展。特大《龙盘》,直径95厘米,就画了一条龙,张牙舞爪的,十分威猛,神龙好像在腾云驾雾,一路上生出许多雷云雨电,不知是自然景象,还是龙之作为,那气势是何等的张狂。

《墨彩开光“龙”双龙耳瓶》

《乌金釉龙瓶》是胡冠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创作作品,乌金釉很少有人选用,因为底色太沉闷,对于彩瓷设色,局限很大,通常都是黑底配金色。乌金釉龙瓶,器型端庄大气,瓶身、瓶颈包括沿口,比例和谐,黄金分割。

乌金釉在技术上很难操作,即使在其他窑区也鲜见,胡冠群是用多次施釉的方法,打好乌金底色,然后在上面绘上金龙。一条金龙在乌黑的设色下,更显大气。

一般画龙都喜欢龙头朝上,显示张扬和霸气,但胡冠群画龙却龙头朝下,意味潜水之龙,上天揽月固然霸道,下水潜行也是强势。其别出心裁的意境让人赞叹不已,脱俗推新。

正当胡冠群处在年富力强创作旺盛时期,2006年一场不幸夺走了他的生命,那年他才刚过不惑,白发人送黑发人。第二年12月,胡明正以81岁的高龄也撒手人寰,父子俩天堂相会,再研画龙艺术。

群龙善舞

熊景兰对龙瓷作品情有独钟,曾收藏不少名家画龙艺术作品,在她收藏的作品中,有叶冬青的一件龙盘精品。

叶冬青,安徽黟县人,1923年10月出生,卒于1995年11月,著名的陶瓷美术家,擅长陶瓷图案装饰,尤其擅长画龙,所绘金龙,维妙维肖,人称“画龙专家”。

有人评价叶冬青画龙特点,色彩繁而不杂,工笔精致,特别是对龙、凤的装饰画拿捏入神,有自己独特的神韵。他的画龙作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多多,深受好评。

叶冬青画龙以繁杂取胜,以博见长。他能大胆借用唐宋明清的装饰语言,无论是大唐盛世的雍容典雅,风流儒雅大宋的严谨精致,还是大明的劲健挺拔,大清的华丽繁复,他都能将宝相、缠枝、洋莲、吉祥纹样等图案玩转于笔下。

而上述所有的图案或装饰语言,都是为龙凤而铺垫。叶冬青绘龙,能画出各种龙的变体,如虬、螭等,且所绘的每条龙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创作。古时绘龙,都有一定的格式,约定俗成,牛鼻、鹿角、狮毛、鲤髯凸眼、高额,这就是龙的基本特征。但在叶冬青的笔下“龙身不是如蟒蛇状之旧俗,而是根据龙头比例,用黄金分割法来进行组织,颇有新意。龙爪富有鹰爪的抓举动态,给人以强烈的力感。总之,他笔下的龙,不是传统的变形,而是自己理想的化身,不是唬人的偶像,而是具有腾云闪电,挟风镇雷富有生命的精灵”。

这个《龙盘》,叶冬青采用了张牙舞爪的夸张手法,周围配上诸多雷电云雨,其中扭曲的身姿暗藏着张力和霸气,蓄势待发,更是龙腾前的平静。

《九龙穿西花梅瓶》,初看到这个瓷瓶的名字感觉有点拗口,这也难怪,因为艺术陶瓷源远流长,特别是他注入了数个朝代诸多文人的诠释,要不拗口也难。但在作品上可以会意。西花大都指那从国外传来的番莲,梅瓶则是一种长身细脖子的花瓶器型。这件作品器型并不算很大,但画了九条龙,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在这件作品上能够充分彰显。中部有通体鲜红的赤龙,下部是浑身乌黑的乌龙,上部是能展翅飞翔的蓝龙……九龙灵动,各自形体和韵味都不尽相同。而在九龙各显神通的空间里,有五彩缤纷的图案点缀,设色鲜美,甚至还有珐琅彩点缀。这件作品曾收藏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景德镇博物馆,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至今不知其作者,但这并不掩盖作品的艺术价值,反而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功力。

中华收藏:“海底瓷都”


英国海底探宝者麦克·哈彻在南海贝尔威德暗礁捞获的35万件中国德化清代瓷器,日前由德国内戈尔拍卖行在斯图加特公开拍卖,经过激烈竞拍,共获2240万德国马克。

中国古瓷是海底沉船中的最大宝藏之一,也最有考古价值。古时,我国海上贸易领先于世界,早在汉代就开辟了经南海前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海上贸易更是盛极一时,海上航线四通八达。在我国茫茫的海域中到底静卧着多少沉船呢?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约有2000至3000艘,沉船中以宋元船只居多,沉船中还有一些外国船只,如唐代日本遣唐使沉没的海船、英国东印度公司和瑞典的沉船等。倘若加上世界各国来中国进行贸易返回途中的沉船,可谓不知其数。马来西亚古陶瓷研究专家魏止戈称这些沉船中的古瓷为“海底瓷都”。近20年来,载有古瓷的沉船不断有被捞起的报道。1983年英国人麦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满载2万余件瓷器,虽经海水长期侵蚀和冲撞,但出水时依然光洁照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以25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件价值112美元。1984年10月,韩国打捞起新安海底的中国宝船,得到2万余件中国元代古朴浑厚的青瓷。1985年,哈彻又在南海打捞了满载中国瓷器的荷兰沉船“格尔德马尔森”号,这是1751年在香港西南海域触礁沉没的货船,打捞得16.8万件清代乾隆年间的瓷器,这些光彩夺目的古董次年在荷兰拍卖,哈彻获得了1500万美元。

最近10余年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牵头下,我国水下考古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活动。1999年在西沙群岛先后发掘了14处水下文物遗存,共出水元、明、清时代的瓷器1000余件,以碗、盘、碟、壶等日用品为主。

千姿百态的海底古瓷重现了我国昔日陶瓷的丰采,它们也说明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的盛况,亦是中国数千年悠久文明史的见证。

紫砂展讲述紫砂文化


日前,张浦生“片瓷山房”明清紫砂陶艺展在上海亮相,各式各样的明清紫砂陶艺品让收藏爱好者大开眼界。

走进惠风堂的“片瓷山房”紫砂展厅,各种展品陈列有序。既有珍贵的紫砂模具、紫砂残片标本,更有程寿珍、邵景南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太白醉酒雕塑等。其中鹤立鸡群的当数一把长沙出土的明代四系提梁大茗壶。此壶口径10.9厘米、底径22厘米、高19.2厘米、腹周78厘米、器重2400克,可容纳6800克水,当之无愧地成为紫砂壶中的巨无霸,比1965年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明代太监吴径墓出土的高17.7厘米的提梁壶还大,观者无不啧啧称奇。据了解,大茗壶的制作为手工捏作,壶体如罐,分三段拼接,平底、四系、曲流略呈方形,壶腹内一方形出水孔,早期工艺制作特征明显,壶口平直,棱角分明,总体造型显得古朴圆浑。

另一件稀世珍宝为江苏泰州出土的绞胎紫砂壶。这把绞胎紫砂壶造型酷似掇球壶。圆执、曲流、圈足。翻看底足,露出绞胎泥质纹理,绞胎所产生之纹饰如鸡翅木华美清晰,外观与后配鸡翅木的壶盖宛若天成。不同于一般无釉紫砂壶,当时工匠还在壶体外罩透明釉,类似给家具上一层透明漆。不仅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使绞胎纹理显得愈加美丽。据张浦生教授介绍,江苏泰州博物馆也藏有一件绞胎紫砂壶,绞胎紫砂壶是古代陶瓷工艺新发现,国内总共才存有3件,其稀有程度可见一斑。

张浦生从1957年开始从事古陶瓷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四十余年而不辍。他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青花王子”,而且对紫砂研究亦颇有建树。此次张浦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出土紫砂标准器、紫砂瓷片藏品展出,给广大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观摩、学习机会,充分体现了张浦生“以瓷会友,弘扬文化”的精神

市收藏协会举办 民间陶瓷收藏展


深圳商报讯(记者聂灿)5月19日上午,由深圳市收藏协会主办的“民间陶瓷收藏精品展”在福田区档案大厦首层收藏协会会所展出。展览所展作品均为协会会员收藏精品,向广大藏友展示陶瓷魅力的同时,更向观众介绍古陶瓷的相关知识。

据深圳市收藏协会会长韩昌晟介绍,本次展出的陶瓷艺术品大多数属首次亮相,其中一个“元青花贴塑镂空加彩鹦鹉纹执壶”配“鹦鹉杯”尤显珍贵。此执壶器身为玉壶春形,饰青花缠枝花卉,下部绘莲瓣纹,正、背面饰有桃形镂空鹦鹉纹的加红彩贴塑两块,极显华贵。配套酒杯,园塑有一鹦鹉造型环抱杯体,其鹦鹉尾部自然成柄,十分生动。

韩昌晟表示,为配合展览,主办方还在当天邀请学院教授曹建文做题为《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天价拍卖谈古陶瓷收藏》讲座。活动结合现在收藏市场的宠儿“斗彩鸡缸杯”深刻分析现在古陶瓷收藏的重点及误区,让市民在保持浓烈的收藏爱好的同时谨慎考虑如何提升收藏水准。

韩昌晟透露,市收藏协会将在年内举办多场“收藏文化进社区及民间收藏文化知识讲座活动”,帮助广大市民树立正确的收藏意识和理念、了解收藏知识,掌握鉴赏技巧,并激发藏友的收藏热情,引导收藏文化健康发展。

烟雨青山隐景窑 小镇折枝山茶纹瓷都


洪荒野史,华韵五千;士农工商,鸿雁青天。中国瓷器在世界享誉盛名,她的出现对中国对世界有着巨大的文化贡献。黄泥清水和之;碓舂淘以制不之;然搅而细萝虑后翻之,实之;凝胚烧后洗料勾勒;高温焚邪后而釉色;青花素胚跃然碗底,冉冉九舞仕女如初妆新娘,色白花青锦鲤跃然水面,千年小镇窑烧里的秘密,在江南烟雨青烟深处被隐去。

瓷器由土陶变化而来。在远古的洪荒时代人们以水和泥晒干,能制成装盛的器物,从简单的功能到皇家御用瓷器,瓷器的历史走过了千万年的云烟,到了今天,承载着千年古国文明的小小瓶器刮起了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一股强劲的风暴,瓷器价格日益走高。

景德镇江南水乡边的隐世小镇,清风绿柳白杨,小道流水人家,青瓦白墙,山雨朦胧,素绢油伞黄花,瓷魂窑火千年。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是四大传统名窑之一,产品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青花瓷始于唐宋,成于元朝,熟于明朝,巅于清朝。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被世人赞誉“人间瑰宝”,色白花青,素胚勾勒是青花瓷的特点,其花纹大都以花卉或情景故事为主,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

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七下西洋,瓷器已然成为中国在国际上的代名词,像一张名片一样打开了国外无数艺术品爱好者探索中国的大门,不断诞生的瓷器成交高价也让瓷器市场日渐火热。明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此件景德镇窑青花折枝山茶纹扁壶,瓷器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器身满饰青花纹饰,纹饰可分三组,颈部绘缠枝花卉纹,肩部绘蕉叶纹,腹部主题是折枝山茶纹。构图疏朗有致,有空间感;笔绘工细,画风流畅;青花色彩呈宝石蓝色,且有许多沁透入骨的铁黑斑疵,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青花特征,是永乐官窑青花的典型代表作品。

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在巨大和悠远的时间发展带中,中国人质朴纯真,对过去的文化与习俗相承相传,生生不息。中国人向来对“青”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汉心”到“名垂青史”;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到“青云直上”;从“青灯古佛”到“青天”,这也说明了,青花瓷之所以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之所以其价格成倍上涨,主要是由青花瓷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所决定的。(文章来源:广州百鸿艺术品展览有限公司)

近代画家谢公展款伪作两题


当今书画作伪造假的方式和方法,真可谓无不用其极。在此把从网上所见近代画家谢公展款的两件假画,就其造假的方式,以及辨伪的依据来谈一下,从中便可窥得时下书画造假作伪的数量之大,涉及面之广矣。

伪造的《双鹤图》

伪造,乃书画造假的方式之一种。它是临仿原作(真迹)或图片而来,以方式而言有别于臆造。临仿的伪作不论尺幅、结构形式,或者款题、用印等,大多与原作近似,或基本相同。但若与原作稍作对比,便可发现两者之差异,并会使伪作露出临仿的一些马脚。但它是书画作伪造假者普遍采用的方式。在此谈到的从雅昌艺术网上所见由北京中招国际拍卖公司推出的“谢公展 吴茀之《双鹤图》(图一)尺寸:135厘米×66厘米,估价:RMB2,000~2,000 日本藏家田中先生提供 拍卖会名称:北京中招国际拍卖公司2006春季拍卖会 拍卖日期:2006年6月12日”便是一件仿造谢公展、吴茀之《双鹤图》,用来造假牟利的假画。

笔者之所以见到的拍品《双鹤图》图片,就可以断定它是一件仿造的伪作,原因为笔者在二十多年前,在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的《朵云》第五集中见过刊载的吴茀之、谢公展《双鹤图》整版彩印图片(图二),又由于该图的作者和受赠人谢公展、吴茀之、王个簃、谢海燕四位,当时均执教在上海美专。所以在这件画迹中蕴含着有关上海美专的一些史料,故使笔者印象尤深。因此尽管“图一”拍品的内容大体上与“图二”相同,但拍品图右上端的款字要比“图二”原作款题“仙乎 仙乎 茀之先生为海燕宗兄写双鹤 公展补成并题”多了画蛇添足的“仙乎仙”三字,却少了原作图左王个簃的一段题记,王题谓:“此画在美专执教时期,公展、茀之兴到写双鹤,余在旁观看,信手用石绿铺地。现谢、吴老友先后逝世,展读一再,不胜惆怅,略题数字于图左。壬戌(1982年)重阳王个簃并记”从这段题记中就约略可知这件《双鹤图》的创作背景。另据现代中国绘画史相关资料反映,1935年起谢海燕担任上海美专教务长,1939年受刘海粟重托代理校长。在此期间也正是谢公展、吴茀之、王个簃同在上海美专执教。因此在《吴茀之传》(刊载于《朵云》第34集)中对这件《双鹤图》的创作过程也有记述。另外,从“图二”原作上,以及王个簃题记中有“信手用石绿铺地”,但在“图一”拍品中却不见石绿铺地,此即又是作伪之漏洞。再说,如果把两件图片稍作对比,便不难发现无论是画笔、题款书法,或者如吴茀之写双鹤的形态神采,两者显然有异。原作的用笔洒脱豪放,结构浑厚生动,而拍品则显得拘谨松散,仅得形似而已。略说以上就足以证明“图一”拍品《双鹤图》,无疑是一件依照原作“图二”图片临仿伪造的假画了。

“孵蛋”与《兰石图》

孵蛋,乃流行在苏州一带书画造假行内的行话,意指以模仿真迹来造假,即按真迹复制。它的乱真程度比临仿的伪作相对要高,而且“孵化”出的伪作往往不止一件,而是一批。又孵蛋的母鸡(即原作真迹)却仍留存在作伪者手中,使鉴别者缺少了一件可直接用来比较的依据。

在此披露的一件谢公展款《兰石图》(图三),系笔者见自“易趣”网“雅泰艺术”网上拍品。笔者之所以一见这件拍品便会产生有“孵蛋”之嫌疑,此事还得从六年前笔者在《苏州东方2001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图录》中所见第192号拍品“谢公展《兰石图》”说起。笔者对于192号拍品引起关注的原因有两点:一、由于在这件《兰石图》的款题中有“玉岑宗兄法正”之语,据此可知它是作者画赠谢玉岑(1899—1935,名觐虞,江苏常州人。工诗文、书法,尤擅词学,能画。系谢稚柳胞兄)的一件作品。而笔者当时正从事《谢玉岑百年纪念集》(京华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书稿的校样。二、从《图录》图片上看,该拍品的画笔、款字书法,与通常所见谢公展画迹上的画笔、款字有所不同,从所写兰石的部分线条来看,拍品疑似指墨作品。基于上述原因,笔者特在拍品预展中细察了这件《兰石图》。结果笔者的“疑似指墨”,果然为该图款字“公展”左侧所钤“公展指墨”一印所证实,原来这件拍品确系谢公展画赠友人谢玉岑的“墨戏”之作。对此,笔者曾撰《谢公展〈兰石图〉考释》(详可见2004年6月23日本刊本版)一文,并附刊了谢公展指墨《兰石图》的图片。因此,只需将两件图片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虽然两图在章法布局、款题内容和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但细作比较便能看出两者的差异。如兰叶交叉形成的角度就明显不同,尤其是“图三”拍品上仅钤“谢公展”一印,而在原作指墨《兰石图》上除了钤有“公展指墨”一印外,并在图右下角还钤有“西堂谢氏”一押角印。从这印语“西堂谢氏”,和款题中的“玉岑宗兄”来看,堪证该图作者谢公展与受赠人谢玉岑的交谊。如读谢玉岑(别署懒尊者)在1929年所撰《大风堂萍聚记》一文,作者叙述当年在上海艺苑之交游,其中略谓:“尊者(作者自称)款其门最密者为郑曼青、张红薇、方介堪之薇雪园,符铁年之去矜斋,王个簃之吴氏缶庐,谢公展之西堂。西堂则尊者又常下榻其间。曩有诗曰:‘绝忆西堂烧烛夜,沉沉细雨话冬心。’盖咏实也。”了解了这段艺苑掌故,更可以证明“苏州东方2001年春拍”中的拍品“谢公展指墨《兰石图》”确系真迹无疑,而“图三”这件网上拍品则是一件尚不足语“高仿”的“孵蛋”产物。

“瓷都行”记者参观景德镇“百年珍品馆”


10月18日下午,“瓷都行”记者们来到景德镇“百年陶瓷珍品馆”。该馆位于景德镇锦绣昌南,展馆面积2000平方米。据说这是一家私人陶瓷珍品收藏馆。馆内名家精品荟萃,其中有清末至民国期间的“珠山八友”和同时代名家力作,有建国初期的陶瓷美术家、陶艺大师的作品,有文革时期的“7501”毛主席用瓷,有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教授、副教授和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佳作,还有在历次大奖赛中获得金奖的作品等,这些艺术陶瓷均为近百年来景德镇瓷坛名家的代表作。

百年陶瓷珍品馆展出的近千件艺术瓷,总价值约3亿人民币左右。其中有珠山八友和老艺人作品46件,价值约1亿两千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260件,价值约八千五百万元左右;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126件,价值约三千万元;教授作品143件,价值约一千七百万元;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358件,价值约四千八百万;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163件,价值约六千万左右。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近百年来景德镇陶瓷艺坛上的主流群体和艺术风格,囊括了艺术家们各异的艺术表现技法,包容了陶瓷艺术的各种门类、流派,汇集了近代陶瓷艺术精华。称得上是近一个世纪来陶瓷艺术发展的缩影。

百年陶瓷珍品馆百年陶瓷珍品馆内所陈列的陶瓷珍品百年陶瓷珍品馆内所陈列的陶瓷珍品百年陶瓷珍品馆内所陈列的陶瓷珍品百年陶瓷珍品馆内所陈列的陶瓷珍品百年陶瓷珍品馆内所陈列的陶瓷珍品工艺美术大师徐亚凤作品《幽兰飘香》瓶工艺美术大师张晓杰作品《清月》瓶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作品工艺美术大师徐亚凤作品已故陶瓷老艺人傅尧笙作品《三面青花仕女》瓶已故陶瓷美术家王鹤亭作品《红梅报春》瓷瓶艺术大师范敏琪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