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亮相沙特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亮相沙特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07

景德镇古代瓷器。

讯:由国家文化部主办,国家宗教事务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江西省人民政府、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国驻沙特大使馆联合主办的2013年沙特杰纳第利亚遗产文化节中国主宾国活动,于当地时间4月3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正式拉开帷幕。文化作为江西省唯一的参展项目进驻沙特中国馆。景德镇市陶瓷书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丹忱和青花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双梅参加了此次活动。

开幕式上,沙特国民卫队司令、杰纳第利亚遗产文化节主席米特阿卜亲王,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中国驻沙特大使李成文来到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展区观看了精美的陶瓷作品展示和两位传承人的技艺展演。两位传承人代表中国向米特阿卜亲王赠送了代表千年瓷文化的礼品。

据悉,本次活动将持续到4月19号结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景德镇市将通过作品展示、技艺展演、手工制瓷视频播放、观众互动等方式,向沙特及阿拉伯世界全方位展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统文化与现代风貌,力求让沙特民众看到一个既有传统文化传承,又有现代发展创新的活力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并通过这一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与世界分享璀璨深厚的陶瓷文明。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亟待保护和发展


景德镇是传统的手工制瓷名都,博大精深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历经千年,已成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有陶瓷企业的改制,在鼓励全民创业政策的推动下,一批身怀陶瓷技艺和绝活的能工巧匠办起了传统的手工陶瓷作坊,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得到了空前的传承与光大。但传统的手工陶瓷作坊主要是在居民家中或租赁的简陋旧厂房,生产效率低,自身做大做强的内外部条件存在较大问题。

为支持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政协委员熊皓、于集华、刘伟、龚循明、范敏祺联名建议,要研究制定支持和鼓励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发展政策措施;设立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景德镇手工制瓷名坊园及类似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发展项目;将景德镇手工制瓷名坊园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发展重点项目,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等部门向国家相关部委争取相关政策及资金,予以重点支持。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保护传承中心基地揭牌


7月4日上午,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保护传承中心基地暨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演示中心揭牌仪式在陶瓷历史博览区举行,镇窑维修工程开工仪式也同时举行。市委常委、副长市卢正大,市政府及文化局有关领导和我市首批10位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老艺人参加了揭牌仪式。卢正大等揭牌。

景德镇是中外闻名的瓷都,千年窑火留下了精湛的制瓷技艺,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传统制瓷技艺的瓷业工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项目已被分别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市领导非常重视传统制瓷老艺人及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去年9月,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颁发了《景德镇市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规定程序,评审产生了我市首批10位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老艺人,促进了我市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陶瓷历史博览区保留了传统的镇窑和作坊,聚集了一大批制瓷老艺人,是我市最大的4A级景区,在这里建立手工制瓷技艺保护传承中心基地及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演示中心,充分发掘利用文化资源,推动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有力举措。把这个“基地”和“中心”建设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镇窑是我市300担规模柴窑的唯一遗存,把窑房建筑保护好,将窑炉“修旧如旧”,同时维持生产性保护方式,以保护传承砌窑、烧窑的传统技艺,其意义和影响深远切实把瓷都的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景德镇古代手工制瓷的工序


陶瓷是景德镇风光的内核,始自汉代,这里有二干多年陶瓷生产的悠久历史,其所产瓷器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美称。尤以陶瓷“三古”风光甲于天下,组成陶瓷三古的古矿、古窑、古作坊风光为当今世界所独有,使人踏足瓷都有如入制瓷历史长河的意境。

景德镇古窑陶瓷坊位于瓷都的“风水宝地”——枫树山蟠龙岗风景区。四周青山环绕,树木葱郁,环境雅静。是景德镇市集古陶瓷、古建筑、古工艺为一体的国家级文博旅游景点。

坊内错落有致的分布着古制瓷作坊、古镇窑、陶人画坊。在作坊里可见到“手随泥走,泥随手变”,巧夺天工的拉坯成型;在镇窑里,可看到神奇的松柴烧瓷技艺,从中领略到景德镇古代手工制瓷的魅力。 在古窑,我们看到了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釉色变化等,这里的陶瓷工匠给我们一一作了介绍。

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经水碓春细,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施釉: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

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

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此外,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釉色变化:瓷器的彩绘与一般绘画不同。因为画工在坯体素胎上施釉和作画时所见的颜料色,在经过高温烧制和烘烤后会发生很大变化。看到一件件颜色暗淡、貌不惊人的半成品,经过炉火的烧炼竟会呈现出如此绚丽夺目的色彩,这本身是奇妙的;而与此同时也便可以得知,为瓷器作画是需要怎样的特殊经验和想象力了。

古窑里的老工匠还告诉我们,现在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已经电气化了,考虑到环境保护、降低制作成本和提高成功率等多方面因素,不论是仿古瓷类、艺术瓷类,还是日用瓷类的瓷器都在电脑的控制之下,用汽窑烧制,原先的用柴窑制作陶瓷时的工序远不止这些,有72道之多呢……

景德镇市手工制瓷发展有新突破


讯: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陶瓷文化底蕴深厚,至今还保存着完整的手工制瓷工艺,整个工序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等多项工艺,分工精细。近年来,景德镇手工制瓷产业出现飞跃式发展,它的发展轨迹如何?3月6日,记者走进玉柏陶瓷、喻晨啸和吕艺陶瓷,了解景德镇市目前手工制瓷的现状和发展。

产量增加的同时更注重质量和创新

吕艺陶瓷是景德镇市重点扶持的一家民营企业,“我们主要生产高、中档陶瓷酒瓶和青花玲珑日用瓷等品种,2012年,总销售收入实现4300万元,产量4700万元。而手工制瓷属于玲珑日用瓷的一种,青花玲珑日用瓷受到了不少市民的青睐,主要集中在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等产品,手工制瓷的品种齐全、花色新颖、做工考究、质量精致。”吕艺陶瓷的工作人员表示。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际,我们跨入了2013年,在充满希望和梦想,面临危机和挑战的2013年里,我们公司将围绕“强化管理上质量,以销促产增效益”这个工作中心,以健全完善企业基础工作和现场管理入手,积极推进各项管理,力争公司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有一个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吕艺陶瓷的工作人员表示,预计2013年,生产玲珑日用瓷60万件,将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生产和创新。

振兴手工制瓷培养专业人才

当天,记者来到喻晨啸陶瓷,看到几位市民正在选购茶具。一旁的销售员说:“目前,手工制作的茶具很多,餐具大多属于贴花。从销售量来看,近几年来,手工制瓷的销售量很可观。”她表示,近几年,景德镇市教育部门本着“特色瓷都”的宗旨,大力兴办特色教育,在大中专院校以及职业高中开设了许多与陶瓷相关的专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人才。

在她看来,振兴手工制瓷,就是要肯定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走百花齐放的道路,把传统手工艺精华推向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市场,只有这样,手工制瓷的未来才能更加辉煌。

“如今,手工制瓷技艺体系基本完善,每道工序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炼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也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画,如此明细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各方面都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至此达到了历史高峰。”玉柏陶瓷工作人员表示,一直以来,玉柏陶瓷是一家以茶杯、茶具为主导产品的专业生产厂家,手工制瓷方面的技术人员有很多,而且另有多名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为其创作设计画面。

“手工制瓷艺者们的劳动是伟大的。因为这是创造性劳动,要动脑筋去钻研,我们一定要保护传统手工艺,珍惜它。”一位市民说。

8岁孩子成景德镇传统手工瓷艺传人


景德镇传统手工瓷艺处境尴尬

作为千年瓷都,景德镇的传统制瓷技艺曾长期代表着世界制瓷技艺的最高科技水平。日前,作为景德镇市市政府评审产生的首批10位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老艺人之一的王炎生,因担心祖传的拉坯手艺到自己这一代就失传,将8岁的外孙梁渊晟正式列入了传承人谱系,由此在坊间引起关注。记者18日介入采访后却发现,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潜藏的是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传承青黄不接,保护工作面临无法可依的窘境。

王炎生教外孙梁渊晟

现状:绝活面临失传 8岁孩子成传人

因有一手祖传的拉坯绝活,一次成型可以拉出多达13节而且中空的葫芦,现年76岁的王炎生,于2008年被景德镇市市政府评定为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每月享受着政府给予的400元津贴。由于5个子女当中,没有一个对陶瓷传统手工技艺感兴趣,日前,担心祖传的拉坯手艺到自己这一代就失传的王炎生,在几经思量后,将对陶瓷技艺颇感兴趣的外孙梁渊晟正式列为自己的传承人,希望外孙能将代代相传下来的拉坯手艺发扬光大。

8岁的梁渊晟由此成了这个拉坯世家的第六代传人,景德镇市目前最小的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对此,只有8岁的梁渊晟只说了几个字:“我喜欢。”

调查:年轻人不愿学 机械化挤压空间

尽管儿子因“喜欢”而高高兴兴地成为传承人,但曾经在景德镇市建国瓷厂工作的梁渊晟的父亲梁国华却明确地告诉记者,这“活”太麻烦,我从一参加工作开始就不喜欢,所以参加工作没多久就转成了行政工作。这“活”又苦又累、经济效益不大,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很多都不太喜欢学这门手工技艺,王炎生说,现在有不少已被确定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大多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传承人。机械化生产挤占空间

传统技艺遭到破坏 景德镇名瓷走到消失边缘


景德镇迷茫

“审视景德镇”系列调查之二■本报记者江宜航

娄文杰是带着失望与惋惜离开景德镇的。原计划和朋友在景德镇玩三天,却只看了一天不到就索然无味了。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千挑万选的餐具,当地朋友居然告诉他不是景德镇生产的,而是河北唐山生产的。

大概到过景德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迷茫:现实中的景德镇与心目中的景德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落差?

在原景德镇奥林国礼瓷轩任经理的胡嗣东看来,游客到景德镇来,不就是来看景德镇的陶瓷和文化吗?但景德镇满大街都是打着景德镇名号的外地生产的陶瓷。没有游客想买的陶瓷,留不住游客,景德镇的特色在哪里?

景德镇在消失?

青花玲珑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娄文杰本来想买几套正宗的景德镇青花玲珑餐具回去送人和自家用,但找遍了几大陶瓷市场都没有找到。最后,他看中了一种骨质瓷,店主告诉他,这是目前景德镇最好的餐具。而玲珑瓷早就过时了,也不生产了。

“目前还是有生产,但青花玲珑瓷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在光明瓷厂内一门市部,该厂原职工余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只有他们几个小作坊在生产青花玲珑产品,主要供出口,在国内很少销售。由于青花玲珑瓷是破坏性生产,全世界现在只有原光明瓷厂的一部分下岗职工在景德镇生产。随着这批工人年龄的不断增大,青花玲珑瓷生产技艺面临断档,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不但是青花玲珑,粉彩、青花斗彩、颜色釉以及拉坯等景德镇传统优势制瓷工艺,也都走到消失的边缘。”老艺人谭如成说,这些传统制瓷技艺的延续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

对此,曾多次到国外表演并获奖的景德镇拉坯高手——轻工业陶瓷研究所邓少平深有感触:他在陶瓷拉坯造型上获得较大的成就,但至今仍是一个普通职工。经他拉坯造型的瓷器,获奖的或没有获奖的作品中都没有他的名字。而所里很多比他晚来的同事,因为从事的是绘画、雕塑等工作,不少都成为大师了。

如今,拉坯的老邓也画瓷器了。而事实上,手工拉坯在景德镇已越来越少。

不但传统技艺在景德镇慢慢消失,一些历史文化遗存也遭到破坏。学院教授、文化研究所所长陈雨前博士说,弥漫在这座老城的老街里弄、坯房窑房、民居会馆、瓷行柴行白土行、水陆码头……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因袭成风的瓷业习俗,正在遭到城市建设的破坏。正在建设的昌江沿江广场,历史上曾经是交易、外运的最重要场所,也是最能体现景德镇瓷业习俗的地方,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没有任何特色的钢筋水泥。

新格局在形成?

如今的景德镇到底是什么样子,很多人感觉一片茫然。各地到处打着“景德镇名人名瓷”横幅摆地摊巡展。“这根本不是景德镇的真实现状。”景德镇市副市长黄康明说,展销对景德镇的伤害很大,政府也很着急,但没有好的手段加以限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馆馆长宁勤征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转型,景德镇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外界看不到真实的景德镇。但如果就此认为,当代艺术还不如以前,那就大错特错了。

景德镇为什么不以真面貌示人呢?黄康明表示,随便外人去评说,景德镇政府的态度是不争论。

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程云教授看来,之所以外人看不到真实的景德镇,是因为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一个电话,一封邮件就完成了交易。而景德镇的高档艺术陶瓷,是不需要进入市场的。

研究所副所长黄水泉认为,实际上,如今的景德镇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各种现代陶艺、综合装饰、颜色釉等工艺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得到了张扬。这种个性与多元的状态正是现代社会的艺术特征。可是,社会对此知之甚少。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景德镇正处在艰难的调整过程中,新的格局正在形成。目前的景德镇,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发展,景德镇的优势还在。

优势在哪里?

景德镇曾经是江西乃至中国的名片。景德镇在晋时称“新平”镇,在唐时称“昌南”镇,即CHINA的译音,而CHINA在英文中既是“瓷器”之意,也是“中国”之意。

国家旅游局曾这样评价景德镇: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已经出土的和仍然埋藏着的极其丰富的古代瓷器制品,更难得的是仍然遗存着古代特大规模、相当完整复杂的瓷业体系。这一庞大的瓷业体系是由原料产地、交通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场、商埠民居、城池衙宇、技术民俗等构成的,堪称人类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保存至今的古代瓷业遗迹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这个优势资源在景德镇并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发挥出多大的经济效益。惟一的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镇窑也是早些年从市区搬迁而来,至今还没有进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学院客座教授、深圳新徽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光武认为,的优势与特色是历史文化资源、艺术创作能力、工匠纯手工制作。而目前政府很迷茫,正在试图进行大规模流水线的制造,这不论从的传统,景德镇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还是经济实力,都是在“扬短避长”,用自己的劣势去拼他人的优势。极有可能导致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彻底毁灭。除了建筑陶瓷,景德镇仍有很大机会成为工艺美术陶瓷、日用陶瓷两个领域的霸主。

学院教授、研究所所长、景德镇学研究中心陈雨前博士也认为,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兴市之源。景德镇应围绕陶瓷来做文章,把景德镇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挖掘并展示出来。

青花恋陶瓷传承手工制瓷技艺 日用瓷艺术化


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明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青花瓷无铅无毒,耐酸耐磨,经千年面色不退,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青花瓷虽然着色单一,但是,在艺人的笔下浓施淡抹,粗细有致,层次分明,看上去青白相映,朴素大方,隽永雅致。古人说“五彩过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可见古人喜爱青花瓷胜于五彩。

青花瓷是一种彩绘装饰瓷,为中的名贵品种。它以含氧钴为着色剂,在瓷精坯上描绘花纹,再施一层透明的白釉,入窑经一千三百度左右高温一次烧成。

景德镇青花瓷1979年荣获国家金质奖章。1985年,连续获得莱比锡、布尔诺、波尔滋国际博览会三枚国际金质奖章。

记者在博览区,参观了制作瓷器的“窑子”,见识了瓷器制作的70多道工序中比较重要一些工序。并见证“青花瓷是怎样诞生的”。首先是制胚,老师傅已经70多岁了,在“窑子”里,70多岁的老师傅比比皆是,手艺精湛,经验老道,可说是最珍贵的瓷器活字典。制胚,就是用瓷泥制成所需的瓷器的大概样子,不用特别精细,比如不够圆什么的都不要紧,因为后面还有很多道工序修正。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从老师傅手里出来的胚,已经相当的规正,巧能生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最近听说有一家与青花结缘而起名为青花恋的公司把景德镇流失已久的老茶花重现于瓷都,听来真让人振奋,于是专程进行了采访。这是一家集研发、制作、销售为一体的青花陶瓷生产企业,创办人罗文波秉承世传之绝技,主攻青花餐具、茶具、办公用具等高档礼品瓷,为发展青花,深研传统,着力创新,投入大量资金,将祖传之工艺绝技与现代的审美理念相融合,运用手绘青花独具魅力的东方色彩,将国画的线条、留白和意趣的艺术特点,陆续推出系列以手绘青花为文体载体的高档日用礼品陶瓷。在传承、发掘、创新青花上成绩斐然,不断推出无愧于历史与时代的青花陶瓷。

青花恋公司创办人罗文波一谈起青花眼睛就发亮,显得斯文而沉默的他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记者:青花瓷在各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现代的青花瓷既传承了古代的精巧工艺,又有创新。从功能上分,现代青花瓷大致可分为三种:日用瓷、仿古瓷、艺术瓷。在装饰形式上,青花还经常与釉里红、颜色釉、粉彩、古彩、新彩、玲珑等形式结合起来,相互衬托而形成青花斗彩。这就是在瓷器上的蓝色部分先直接在胎上施青花釉并留白,上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料彩绘其留白部分,最后再次入炉烘烧,青花釉里红也是以氧化铜在瓷胎上绘制图纹后施以透明釉,并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

他们公司推出的产品,是结合当代的景德镇青花艺术,并在传统青花的基础上创新的不同以往的具有现代陶瓷艺术意义最新产品。如过去的渣胎碗,是用劣质的做瓷器剩下的瓷土做的,而他们青花恋产品,却是高档的高白釉瓷,不但是日用瓷,还是艺术瓷。一听就知道他对青花装饰很有研究,他告诉记者,青花装饰手法是用毛笔蘸深色青花料勾绘出纹样线条,再用较大的能含水的鸡头形羊毫笔在上稀释浓度不同的青花颜料,染在线条构成的轮廓里,又称“分水”,而当代景德镇“青花大王”王步,他创造性地运用“铁线描”的笔法,以大写意法开创“分水写意法”,这为当代青花陶瓷艺术开启了一种崭新的风气,他就是在此基础上再把祖传工艺发扬光大。产品大都是采用先“分水”、后勾线的技艺,在坯胎还湿漉漉的铺着一层薄水时运笔,通过两只手的协调控制坯体上油彩在水流上的走向,将“分水青花”技法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有的产品如“青花影青瓷”,大多是以花草虫鸟、瓜果蔬菜、鱼藻暇蟹、飞禽走兽、山林水色、民间故事、吉祥图案等自然景物、风俗民情和民族文化的题材为主,很贴近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

罗文波觉得原先的青花绘画缺少写意的俊逸、超华,为把青花瓷传统技法发扬光大,他鼓励公司技研人员创新,研究青花装饰手法技巧,用笔讲求新颖,使公司呈现出群芳争艳的局面。他们在交流时发现,在青花创作寻觅水墨画神韵的同时为青花纹样式装饰华博所局限性,使产品画面美中不足。在解破难题时发现作画过程中存在许多悬念陡峭,因此他们在青花创作中注意寻料、釉与火的配合,从淡到浓博工艺上下功夫,创新的产品推向市场后深受欢迎。日前台湾的一名客商来到青花恋瓷业公司亲眼目睹了手绘老茶花青花瓷的全过程,十分惊讶老茶花陶瓷的技艺以及其潇洒飘逸的风格,愿意出800元买下一只老茶花青花瓷碗。这是景德镇的许多百姓曾经都非常喜欢的老茶花渣胎碗。它釉青色翠、笔法飘逸、画师在绘制过程中不打草图。而是一气呵成,画面却早已了然于作者心中。被人评价为“三分画意新、七分画意浓、十分画意穷”。

手绘青花瓷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吸引力。据罗文波介绍,他们的手绘老茶花陶瓷与以往的不同。他们将祖传的工艺绝技与现代的审美理念相融合,运用手绘青花独具的东方色彩,将国画的线条、留白和意趣的艺术特点。并运用最好的瓷土烧制出与众不同的老茶花陶瓷。

罗文波是罗氏的第四代传人。他的曾祖父罗来炳是光绪年间就制瓷卖瓷。根据国外在水下打捞出的一批宁波瓷,一美国学者为寻根按其落款找到了景德镇,后经鉴定是罗来炳的作品。罗氏第二代罗贤丰也是在同治年间做陶瓷生意的。发展到第三代罗山东也是对陶瓷热衷有加,1990年获得了工艺美术大师的职称,其创作的“孔雀双耳瓶”被馆收藏。罗文波对青花瓷更是情有独钟,并把这种情结付诸行动。把原来的瓷坊组建为青花恋的陶瓷有限公司,将日用瓷与手绘艺术结合将老茶花陶瓷的风采发扬光大。

罗文波谈到他的青花情结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他由于受父亲熏陶,从小就对绘画感兴趣,在所有的绘画过程中,随着年龄的不断长大,对绘青花是情有独钟,色彩淡雅的青花,常常引得他魂牵梦绕。他说有个传说,就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在景德镇附近有个县令,那个县令非常廉洁的,两袖清风,有一次乾隆皇帝做寿,其他官员都是送珠宝给他祝寿,这个县令拿不出那么多东西送他,县令在家左看右看,发现几个碗,就是民间吃饭的青花茶花碗,就送给皇帝。乾隆皇帝觉得这个碗的线条非常流畅,非常简洁,就特别喜欢,因为在宫里看惯了官窑的瓷器,那官窑的瓷器非常工整,整整齐齐的。他说这么流畅,这么飘逸的东西,他看的比较少,就下令御窑厂生产这种瓷器。而御窑厂的画师画惯了工整的东西,对流畅的东西还真画不出来,就是摹仿都摹仿不来,因为画的慢,线条就不是很流畅的感觉。做不出来,完不成就要杀头,那些人就都逃难去了。据说那些跑的人就有一些跑到景德镇来了。当时的景德镇就汇集了一批像这样有才能的人在这里。他们就是利用晚上的时间用下脚料,最差的瓷土来做这个碗。通过他们不断实践,制造了渣胎碗,这种老茶花碗在景德镇非常出名,老百姓比较喜欢,这个碗能代表老百姓的审美观,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非常质朴的一种效果。他认识到这扎根于老百姓心中的东西正是青花瓷的真正生命力!罗文波生在景德镇,长在景德镇,从小就与瓷器打交道,对制瓷绘画都是行家里手,他发现这种深受百姓喜爱的老茶花青花瓷渣胎碗多年来在市场上已销声匿迹了。为了传承祖辈们的手工制瓷技艺,发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抡救瓷都的老茶花青花老品牌,他毅然拿出所有资金,创办了青花恋瓷业公司,专门生产青花系列陶瓷。要真正发挥光大青花瓷,他认识到光靠自己一人有祖传技艺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到处访师拜师,重金聘请人才,更新设备,进行开发创新。不到一年就研发生产出餐具,饭具、茶具、茶杯、保温杯、宾馆用瓷、礼品瓷的10个青花系列。在青花恋瓷业的陈列室里,摆满了他们研发的青花新品,在一套称瓷源山水的餐具画面上,看到绘有当时生产泥土的过程,就是72道工序中的第一道工序。这不仅是餐具,更是艺术品,还是一本教科书。

罗文波介绍这些新产品时显得非常自豪,他指着一套手绘虾趣餐具的画面说“景德镇是藏龙卧虎的地方,这种画画得相当好,师傅画这个东西起码要苦练十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非常活灵活现,非常通透,有虾在水中游的感觉。”

罗文波成功了,他不仅使昔日老茶花渣胎碗重现瓷都,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高档瓷土代替了原来的劣质瓷土,品种也不仅仅局限在吃饭的碗上,把它扩展到餐饮生活的多领域,现在的手绘渣胎碗和手绘老茶花青花系列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生活化,陈列起来是艺术品,放在餐桌当碗用。他还告诉记者,如果资金允许,他还想再建栋大厂房,扩大生产规模把青花瓷做得更好,把企业做大做强。

留住景德镇——读白明《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许多传统工艺正在急速地流失或面临着流失,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窘境。传统正在当代中远去,现代景德镇的制瓷艺人,晓以传统工艺制瓷者能有几人?

景德镇的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黏土之外,最重要的是传统艺人们“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景德镇的瓷器能成为全世界陶瓷文化中的审美经典,成为全世界共同接受的珍贵遗产和标准,与景德镇独特的传统制瓷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于教学的原因,清华美院教师白明每年3月份均带学生赴景德镇实习,在与老艺人的接触中,他体悟到传统制瓷工艺的魅力,也感受到传统工艺正在日益流逝的危机,萌生了将其真实地记录、整理出来的想法。

白明的记录、整理工作近似于田野考古的方式。田野考古追求的是资料的实效性,资料实效性如何,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能否反映这一工艺的全貌,这与资料的数量有关;二是能否代表所调查工艺的真实情况,这与资料的质量有关;三是能否尽快应用于研究工作并形成研究成果,这与资料的利用有关。

在第一个方面,白明用了七年的时间,往返景德镇无数次,寻师父、进山区、入作坊,走访他能找到的传统制瓷艺人,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将传统制瓷不同的工艺和环节拍照、绘图2000余张,又从这2000余张艰辛收集、实地拍摄的图片中精选出600余张,编写成了这本几十万字图文并茂的著作《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将景德镇传统制瓷艺术完整地介绍给世人。

在第二个方面,为再现传统制瓷工艺的真实环节,他全部选用艺人在现场操作过程中自己拍摄的反转片及照片,在图片的美感与真实性产生矛盾的情况下,他断然地舍弃美感而追求真实,虽然由此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片子的明暗及背景环境的某些不足,但有如田野考察,注重的是文献的史料意义,因此,图像绝对的真实性成为本书成功的“生命”支撑。

在第三个方面,白明对如何运用已有资料做了精心的安排,所选择的工艺环节都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能切入和显示制瓷过程中的关键角度和部位,使图片拥有更强的针对性、学术性。比如淘泥、拉坯、修坯、彩绘等过程,白明认为这些都是景德镇制瓷技艺中的精华所在。这些不同的工艺步骤看似简单和普通,但其中却蕴含着相当多的合理性和惟一性,可谓博大精深。对这些工艺过程,白明用了大量照片,对环境、器具、工艺过程、泥料变化等等方面作了细致的、客观真实的再现。同时,他又用了简明扼要的文字对每张图片进行了注解,对一些特别需要说明的地方加以分析,使简单的图解具有不简单的内容。

值得玩味的是,白明此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真实的时间过程。作者历时近7年拍摄图片,所拍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一些图片中看出环境的变化,比如同一个工艺操作过程,场地可能并不一样,同一个场地,背景也许会有所不同;不同的作坊条件却是使用同一种技术,甚至连手法都是一样。作者并没有为了统一而重拍或补拍,而是保留了这种“缺陷”,就是想让读者从这些细节中切实地体味出一些属于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味道”和“气息”,在阅读中能真切地回到传统制瓷工艺的情境中去。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是中国第一本系统、全面、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地介绍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书籍。由于作者本人就是以景德镇材质制作作品而具有国际性影响的中国著名陶艺家,长期的教学、创作、研究、实践,不仅确保书中所介绍的工艺环节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而且更能切入和显示传统制瓷过程中的关键角度和部位,使图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术性。600余张历时7年艰辛收集、实地拍摄的图片,不仅对一些传统艺人不轻易示人的技艺做了完整的记录,也将这个千年古镇的神奇制瓷技术详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使这些图片资料本身具有了田野考古般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亮相沙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亮相沙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