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陶瓷收藏 当代陶瓷大师名作备受青睐

陶瓷收藏 当代陶瓷大师名作备受青睐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1-04-12

陶瓷艺术。

在大师作品的带动下,整个陶瓷行业,三六九等的作品都跟着水涨船高。这里面也会产生泡沫,有风险,对此广大藏家要有清醒认识。

过去搞收藏的,都爱找五大名窑,明清官窑。但现在的客观情况是,真正好的古瓷,遗留下来的非常少,想要收藏是很难的。而且,一般的藏家也根本买不起,那都是上亿的价位。如今,大家的收藏观念开始改变了,改成收藏现当代的名人之作、精品之作,因为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一样不缺。

民国、解放初期、文革时期的瓷器,以往当废品丢弃,如今成为收藏新宠,身价倍增,一个不起眼的腌菜坛子往往身价上万元。售卖瓷器的店铺中摆上“明清官窑”出售的已不多见。大部分均以晚清、民国以及解放初的瓷器为主,其价格也更平民化,几千、数万,甚至几百,各个档次都有。这些其实都是几年前的“大路货”。如五年前一个民国晚期雕花笔筒只要几百元,如今价值近万。如马口窑陶瓷是以前几乎家家用来装米、腌菜的陶器,因上世纪90年代受塑料制品冲击,一度被人们当废品丢弃,如今却成了收藏家们的“香饽饽”。目前一个收藏市场上价约百元的普通陶器,在两三年前也就四五元钱,目前完整、画工好、造型独特的精品马口窑精品陶器,卖上万元是很轻松的事。

大家要学会鉴别什么是真正好的、值得用心、用财收藏的,注意别受炒作影响,自己得有判断力,不能将其完全看成是一种投资跟风。自己得了解这个器物本身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做到有把握地收藏。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当代收藏从大师作品入手


对当代艺术陶瓷来说,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收藏如何入手,怎样看待的现状,理解当代的价值,又都是横亘在每一位收藏者面前的难题。日前,记者记者对话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杨飞武,他认为,目前当代精品价格有所回落,2014年市场有望回暖。

已是硬通货

记者:目前,当代市场价格如何?

杨飞武:去年以来,中档陶瓷销售很差,反而是两头销量向好。精品价格稍降,原来一件10万元左右的工艺品现在可能降到了7万-8万元,但销量更好。价格可能还会升,所以要投资收藏的话就要趁现在。

记者:现在在景德镇,因为许多金融机构介入,陶瓷也成为硬通货。哪种作品容易流通?

杨飞武:比如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只要不是代笔的或者批量生产的,很多机构都在收购。此外,一些有祖传技艺的年轻工艺师,外界知道其作品升值空间大,也会比较抢手。而那些自学成才的工艺师,若作品独一无二,也会有机构买进,甚至炒作。

“油画风”瓷器上海受追捧

记者:当代和传统风格有何不同?

杨飞武:技艺大多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所以,现在的大师很多都是“画二代”。他们基本上都是学习传统工艺,有局限,但仍然卖得很好。

而像解强这类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就比较创新,称之为综合彩绘技艺,能与现代家居装修风格相协调。有些是用颜料画上去的,有些是直接涂釉上去,可以说是传统和现代的综合。传统的绘画基本上就是走国画那种线路,工笔或是大写意。而现代的作品像装饰画,有点油画的风格。

记者:创新的市场接受度如何?

杨飞武:在上海卖得很好,上海人更容易接受现代风格。岭南四季如春、鸟语花香,更喜欢牡丹、红棉、荔枝这些题材。而北方就喜欢青花、仿古山水或者淡雅的写意画。

今年精品市场看好

记者:当代景德镇名家陶瓷作品稳涨不跌吗?

杨飞武:对,大趋势是不会跌。今年的行情被看好,可能会上涨。因为现在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又有很多金融机构介入。企业塑造企业文化,弄个陈列馆需要收藏的东西也很多。另外,私人收藏现也多起来了,所以预计今年的行情会更好,但仅限于高档工艺品。

记者:那该如何选择当代?

杨飞武: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就从高位收起,比如高级工艺师以上级别的作品,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最保险。此外,有些年轻工艺师画得很好,师承也不错,价位低的话可以收藏。

但是,外面是有一些仿制品,图案是印刷的,很死板,可以看到网纹。还有很多街边店卖的,大多是用批量注浆坯印刷的,这些就不要贪便宜购买,现在基本没有捡漏的可能。

当代陶瓷也值得收藏


第一届中国陶瓷创新设计作品展正在上海陶瓷博览中心举行,有关专家从120件入围作品中评出两个创新设计大奖和20个创新设计奖。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当代陶瓷的关注。

对于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说,最近传来的消息让他们感到“进退两难”:一方面,元青花瓷瓶在英国拍出天价2.3亿元,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以1.22亿元的价格创造了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另一方面,媒体又在不断揭露瓷器造假的种种伎俩。

在这种情况下,专家建议:瓷器收藏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不妨收藏投资一些现当代陶瓷,尤其是那些艺术水平和成就高的大师名人的作品。民国以来,我国制陶工艺受中国绘画影响,产生的景德镇新粉彩,以及现代绘画大师林风眠、唐云、朱屺瞻等亲临景德镇参与陶瓷绘画而兴起的名家绘瓷,都具极高的收藏价值。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制作不仅对传统工艺进行了良好继承,而且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出现许多新品种,许多工艺大师烧制了很多艺术价值极高的精品陶瓷。

目前,当代陶瓷市场价格较低,是乘低吸进的好时机。国内艺术品市场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国家级工艺大师的陶瓷原创作品上至几万下到几千元都可以拍得,不存在贬值的问题,适合个人小额投资或进行系列、专题收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收藏人数的不断增加,价格势必会大大上扬。投资现当代瓷器无异于优先持有“原始股”。

其次,当代瓷器无真伪之别,无赝品困扰。相对古陶瓷,现当代瓷器赝品极少。

今日之新乃后日之古。由于现当代的陶瓷制作已无官窑之说,并且对于所有瓷器收藏者机会均等,收藏现当代顶尖工艺大师的作品,就意味着你收藏现当代“官窑”瓷器精品,十年、百年之后,不也同样成为古董?“现玩”终将成为“古玩”。预计今后5至10年,当代瓷将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收藏市场的新热点。据悉,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陶瓷设计专业委员会最近恢复,并将原创设计研发中心落户挂牌在上海黄浦区。有关专家表示,陶瓷创新设计展是一个新生事物,今后每年均要举办一次,这将为中国当代陶瓷的发展和收藏起到积极作用。

当代陶瓷收藏的新玩法


据了解,时下,迷恋当代陶瓷的“粉丝”队伍在不断壮大,聊起收藏之初,他们常会心照不宣地会心一笑,默契来自一份共同的经历:初心在古瓷,遇挫之后,转向当代陶瓷。

当代陶瓷没有在古瓷的夺目光芒中暗淡,却成了“碰壁”古瓷的藏家的新选择,原因何在?

首先,有些藏家在接触古瓷之后,发现“侯门一入深似海”,不仅古瓷的真假很难考证,连鉴定的专家队伍也良莠不齐。资深的瓷器收藏家王清泉就走过这样一段弯路。他感叹现代的高仿品,不仅技术手段了得,而且对人的心理拿捏也相当精准。“连大小、重量都仿得跟故宫里的瓷器一模一样,假乾隆朝的瓷器比真乾隆朝的还精美,真是神仙也难断定。”

其次,如今的古瓷收藏拼的是经济实力,让许多钟爱它的人因资金短缺而止步。而当代陶瓷的价格与古瓷相比,更容易为普通藏家所接受,而且可以不断衍生新“玩法”,让收藏过程变得妙趣横生。

经过一番审时度势,早在2002年,王清泉就开始转向当代陶瓷收藏。王清泉跟别的藏家不太一样,他亲自到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大师家里买瓷器。精明的他很快注意到,这些大师很“坏”,常常雪藏自己的精品于“深闺”,而只在外面摆出一些相对“平凡”之作。这时的他断不肯轻易出手,而是采用迂回战术,勤跑景德镇,跟大师们交朋友,再慢慢熟悉每个人的创作风格。

景德镇有专门做壶的小作坊,王清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始自己设计壶型,然后请大师在上面题款作画。每位工艺师都按他的要求,画上最有自己代表特色的图案,这样让人一看便知是哪位大师的作品。王清泉共做了一二百把壶,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绝不雷同,栩栩如生。他还在家中亲自设计了专门陈列瓷壶的展架,朋友来了可以直接取出把玩。

王清泉的收藏“品类”独特,自号“壶王”。他将“壶小乾坤大,壶中天地宽”作为座右铭,因为他深知关于当代陶瓷收藏的天地还有很大的探寻空间,像这样的花样,将来会在不同的藏家手里层出不穷。

玩出花样对于刚刚入门的当代陶瓷爱好者来说,段位略高,如何淘到好的瓷器才是当务之急,对此,“壶王”也自有绝招相授。

首先,不跟风,不贪名。大师之作也未必件件都是精品,画不出神韵的复制之作比比皆是,追求精品质量的藏家未必青睐。

那么,聚焦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也不失明智。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景德镇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每年会诞生几十位,如何鉴别其艺术造诣之高下?

王清泉经过多年摸索,找到“稳妥”的收藏规律:有传承、有职称而且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最具潜力。道理何在?以景德镇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秋霞为例,她的父亲是德艺双馨的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而父女俩又皆为赫赫有名的“珠山八友”的传人。有了这样的家承渊源,王秋霞的粉彩作品雅俗共赏,如同她的作品名字《桃花经雨香犹在》,耐人回味。类似王秋霞一样的中青年艺术家不占少数,取舍全在个人的雅好。

除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之外,“学院派”这个创作群体也不容忽视。王清泉觉得,如今的“学院派”思想活跃,不拘泥于过去的传统,有许多创新,比如对五彩、粉彩等传统瓷器的探索,可谓是精益求精,不断生发。如今,大学教授兼大师的作品,十分受追捧。

中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历史,那么当代陶瓷在创作上还有多大的表现空间?它与古瓷相比,传承和创新又体现在何处?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中的“乾坤”,笔者走访了艺术品策展人于红河先生,他最近正忙于筹备“瓷韵春华”——第八届当代中国陶瓷名家精品展。

通过每一届展览、请艺术家们亲自现场表演,于红河对当代陶瓷的发展之路深有感悟。他认为艺术家要想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于红河以青花、青瓷、综合装饰等瓷器类别,诠释了当代陶瓷的新变化。

光影青花:从不经意到着意的追求

青花瓷始于唐宋,经历过不同朝代的审美更迭:纹样繁复、层次多样的元青花;工整细腻、优雅富丽的明青花;率意洒脱、题材丰富的清青花。及至现代,似乎穷尽了各种风格、各种题材的青花,仍然在艺术家的探索中不断“惊艳”登场,时下的青花,让人们找到了传统和时代的新契合。

例如国家一级美术师汪吟泉先生的光影青花,艺术语言鲜明独到,尤其是釉下填白技艺的成熟运用,三维空间的表现手法,打破很多传统的限制。他重视突出光影效果,缭绕的云雾在他手中诞生出“气蒸云梦泽”般的生动质感。汪吟泉只创作自己游历过的山水,那幅山水瓷板画作品《明月松间照》既真实又空灵,远景、中景、近景层次鲜明逼真,朦胧的月色诗意盎然,潺潺的流水似有回声。因为表现“雨、雪、雾、夜”难度很大,所以古人很少在青花作品中创作这样的内容,但这正是汪吟泉的强项所在。

汪吟泉早年师从陶瓷大师段茂发,之后从事舞台美术工作30余年,再返陶瓷创作。正是这段特殊的舞台美术创作设计经历,启发他将西画理念融入到青花的装饰技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由最初不经意的尝试,到着意的艺术追求;由对传统的继承,到融合现代艺术的实践,偶然与必然像是创作的两翼,激发着艺术家创新的灵感,把青花的表现力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青瓷:再次打动人心的纯粹之美

青瓷的艺术水准在宋代就已登峰造极。如今,当代青瓷之美又为何再一次打动现代人的心?于红河认为是它的纯粹性带来的沉静之感,在“花哨”的陶瓷世界里一枝独秀,也是现代人稀缺的一种精神气质。

青瓷在古代常作为日用品出现,“命运”随着统治者的审美嗜好而“随主沉浮”。当代的青瓷,在釉色和器型上跟古代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便凸显了当代青瓷的魅力。

从釉色方面说,比传统的青瓷色彩更丰富。同样是梅子青或粉青瓷器,颜色上却千差万别,细微之处见高下。在青瓷的发源地龙泉,每一位创作者的釉色都是独创配方,秘不外传。生于青瓷世家的陈相源,就以“薄胎厚釉”闻名。在青瓷的创作历史中,3到4毫米的釉,几乎无法烧制,陈相源却继承了父亲的“厚釉”特色,让创作在自己的手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所以他的瓷器作品色泽动人,远看晶莹无瑕,近观水润如玉。

除了釉色之外,器型的创新是当代青瓷的另一动人之处。以陈相源的作品《容天》为例,它瓶口很小,却收得非常有气势;“肚子”很大,似有吞吐天地之气概,这种完美的造型堪称精品。

而作品《高节》的创作灵感则来自古代的御赐赏瓶,但古代的赏瓶常常用青花而非青瓷,寓意像莲花般清廉。陈相源从青花借鉴而来,化用古人之意,而且将瓶颈着意设计成了竹节纹,使作品典雅沉稳。

综合装饰是单色釉、复色釉和多种色釉材料综合体的运用,往往融合了两种以上的装饰种类,最常见的有青花和粉彩的组合,粉彩和新彩的组合,高温颜色釉和粉彩或青花的组合。

既能表现釉色自然流动的抽象美,又刻画了生机勃勃的具象美。现代人在这种组合上,往往比古人更灵活,审美也更多元化,不少是古瓷中不曾见过的。

高温颜色釉瓷器是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之一,釉料经高温窑变后产生了璀璨的光色。在瓷器历史上,色釉器皿多为单色釉装饰,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才发展了以色釉表现具体形象和内容的技法。这种色釉的“流变、釉变、窑变”常常神秘莫测。要使釉色明朗、层次分明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在这方面,堪称一绝的是生于景德镇的余水贵。他早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仰贤先生,作品追求陶瓷材质的肌理与变化,对釉能流到什么位置、流成什么形状胸有成竹,然后再根据形状设计画面。他的作品《长空鹤鸣遍山红》,对色釉的控制,有巧夺天工之妙。

余水贵的作品,常将高温颜色釉和粉彩结合,赋予画面丰富的颜色,彩虹釉如梦似幻,无论是春山含笑,还是落红秋水,都有一种浪漫气质。这种气质也是一种当代人的精神,反映在瓷器中,构筑一段新的历史。

对于中国当代陶瓷的魅力,陶瓷大师李菊生有过精妙的比喻,他说学西画在人生的创作中只是一段回忆,像一个美丽的情人擦肩而过。油画再好,是西方的,只有陶瓷,是我们中国的,所以弃油画而转陶瓷……这其中便揭示了留守传统之根与时代创新的微妙关系。

当代陶瓷艺术大师作品投资前景看好


现如今,海内外艺术市场上,明清官窑瓷器十分走俏,但价格却是十分高昂,动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元,可谓天价。明清官窑瓷器的价值与投资前景都是非常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收藏家都可以承受的,于是,有很多收藏者将目光转向了当代陶瓷艺术大师作品,今天小编就带您分析下当代陶瓷艺术大师作品投资前景看好的原因。

名家陶瓷为何受市场的青睐和追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完美的艺术性。大家知道,现在中国画画家创作一般都在宣纸上,尚若画家对宣纸的把握能做到驾轻就熟,但对绘瓷恐怕就比较陌生。很多画家在绘瓷时,对材质的运用,器型的把握,画法之融洽都得认真琢磨,推敲再三,反复试验,才能取得经验,就连刻图章,也是两码事。比如遇上阳文,则需要画上去;阴文一般要刻上去,这同在宣纸上盖印是不同的。另外,画家在瓷上创作完后,这还仅仅是完成一道工序而已,出窑后能否体现画家的艺术风格,则又是一个未知数,如果画的格调风格前后能一致,其艺术性显然是完美的,能收藏这样的名家陶瓷,其价值是不言而喻。

二是精湛的工艺性。整个制作陶瓷的工艺是一个繁琐和复杂的过程。从选料、造型、翻模、灌浆、绘瓷上釉、烧窑等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到位,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出现瑕疵、冲口、缺足、崩裂、脱釉等毛病。因此,精湛的工艺能确保胎釉细滑、胎骨洁白,画面色彩鲜明,层次清晰,不失国画的风韵。

三是极高的观赏性。对当代名家陶瓷的观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器形别致,既使人们常见的瓶、罐、筒、碗、盘等品种也有各自特点,因为优美的器型常会让人看后、百看不厌、爱不释手;二是瓷上画面有画家的艺术个性,好的瓷、好的釉、好的光泽,再配上好的画,若是细细观赏是别有一番情趣的。在市场中,一件名家瓷器观赏价值的高低往往左右着买家的购买意向。

四是独一无二的稀缺性。名家陶瓷属于艺术陶瓷,它不可能批量生产,只能一个一个手工创作,特别是在瓷器上绘画,并与偶然性极强的瓷器烧制工艺相结合,使得瓷器具有浓厚的"孤本"特性。对收藏者而言"物以稀为贵"。显然,这类名家陶瓷的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此外,官窑重器本身存量十分有限,在市场上难觅,加上假冒的官窑在市场上让人防不胜防,促使不少藏家把收藏重点瞄准了当代名家陶瓷。

尽管目前集藏当代名家陶瓷正在升温,但其价格还远远没有到位,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购买力及艺术鉴赏水平的大大提高,具有独特魅力的名家陶瓷势必会受到各路藏的追捧,谁能捷足先登,谁就是最大的赢家。

政府采购“青睐”佛山陶瓷


财政部和环保总局日前联合发文,公布了中国第一份政府采购“绿色清单”,佛山陶瓷大获全胜,列入采购清单的15种建筑卫生陶瓷中,佛山陶瓷企业占了12种。

在这份涉及到十四大类产品的采购清单中,入围的建筑陶瓷产品共9种,其中,以禅城企业为主的佛山陶瓷企业占了8种,包括新明珠、鹰牌、东鹏、蒙娜丽莎、兴辉、嘉俊、欧神诺以及新中源,在入围的6种卫生陶瓷产品中,佛山企业占了4种,包括乐华、法恩、安华以及鹰牌。

佛山陶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黄希然认为,佛山陶瓷能够得到“青睐”,无疑是佛山陶瓷实力的一个准确反映,“佛山建筑陶瓷历来是强项,卫生陶瓷这两年发展也相当迅猛,整体质量相当不错,出口量很大,有多家入围也是意料之中。”

黄希然说,由于佛山本身城市化程度较高、佛山陶瓷大量出口海外等原因,最近几年,很多佛山陶瓷企业都相当注重环境标志认证,企业在生产过程、产品两个方面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这应该是佛山陶瓷大量入围的最直接原因。业内有人乐观地认为,佛山陶瓷将在未来的政府采购中,以其强大的产业实力,形成行业“垄断”态势。因为,按照要求,今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在用财政资金实施政府采购时,必须优先选择“绿色产品”,不得采购危害环境及人体健康的产品,不按规定采购的单位,财政部门有可能拒付采购资金。

据记者了解,政府绿色采购实际上已经是国际趋势,美国、丹麦、加拿大等国都制定相关法律,要求优先采购经过环境认证的产品,日本政府甚至实行了强制采购政策。

“政府采购历来是众多企业重点抢夺的一个领域,政府以‘清单’方式列出指定企业,对企业来说,其无形价值将难以估量。”新明珠陶瓷集团有关负责人相当兴奋地说。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可以把财政部与环保总局联合公布的“清单”看作一个信号,以后国家对“绿色产品”将会更加注重,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佛山当地,仍有不少陶瓷企业对清洁生产、环境认证等方面认识不足,环保意识淡薄,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未来失去的,将不仅是政府采购的市场,而且可能是整个市场。

收藏艺术陶瓷 当心所谓大师_陶瓷知识


几年前,书画收藏界“有听画不看画”的症结,就是一听书画作品的作者是某某名家或某美协领导,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放心大胆地掏银子购买。无独有偶,这种现象在刚刚起步的艺术陶瓷市场中也出现了。其实,在这个大师满天飞的时代里,由于种种原因,徒有虚名的工艺美术大师不乏其人,名不副实的大师作品自然也绝非少数。为此,笔者的以下三招或可让您免吃后悔药。

首先:刚刚接触艺术陶瓷的藏家,要多看,少动手。有陶瓷展览您就看,看时用心比较不同大师(或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多看书,了解古瓷的历史和当代艺术陶瓷的物理、化学性质。这样,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眼力,还熟悉了陶瓷史,提高了鉴赏水平,那么哪种作品是否值得收藏就心中有数了。

其次:选中自己中意的艺术家及其某类艺术风格的作品后,您要不断跟踪,看他(她)的艺术水准是不是每年都在提高。如果几年后其作品还是一成不变或制作技艺停滞不前的话,那你就白浪费时间和精力了,因为这个人对自己的艺术并不负责。就吴锦华而言,他的口号是:“对收藏家负责,也对我的孩子负责。”什么意思呢?因为“人的名,树的影”,瓷画像大师吴康流芳百年,让吴锦华骄傲一生,他也要把这种荣耀作为传家宝交给女儿。

再次:买艺术陶瓷作品前,问问作者(不管大师还是小师)能不能保证自己的作品只升价不降价,敢不敢回收自己的作品。笔者以前撰写“收藏书画为赚钱 买进容易兑现难”时,就曾有广州某画廊理直气壮地说乐意回收自己卖出去的作品。不管是画廊还是艺术家,能底气十足地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他们卖出的每件艺术品都过了自己这一关。这样走下去,机构或个人不仅能不断地进步,而且还产生了品牌效应——口碑越来越好,收藏群自然会雪球般地越滚越大,载入史册就成为可能。

孔老夫子的相人术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今天借来用于选藏艺术陶瓷倒也奏效——可以用这句话去相那些出没在艺术品市场中的大师,分开鱼龙。

生肖陶瓷收藏受青睐 龙年“龙瓷”龙腾飞


距离现在还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要跨越到2012年新农历龙年了,又到了互赠礼品的时节。小编发现,每至年末生肖陶瓷都会受到青睐,而今年以“龙”为题材的生肖贺岁产品关注度更胜往年,成为人们投资与收藏的焦点,其主要原因是受中国“龙”文化的影响。

釉下五彩描金双龙戏珠陶瓷艺术花瓶-龙年礼品限量999尊

藏“龙瓷”财运旺

龙年送“龙瓷”,是富贵吉祥的象征,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在家中摆放一些龙的装饰品,以藉此增加祥瑞之气。在民间龙文化中,龙可以招财。龙若能与水配合,便会显得格外生猛。比较讲究的人认为,在龙的旁边放上水,或者将龙放在鱼缸的顶部,财运更加亨通。

釉下五彩描金九龙送福大云瓶-龙年礼品限量299尊

藏“龙瓷”远小人

龙可以制煞化解小人,在风水学家认为,龙是用来除小人、化煞的风水法物。中国人对“龙”的推崇可以追溯到八千多年以前,龙被人们视为神通广大的神灵,是超自然力的象征,能直上九霄,又能深入海底;即可腾云驾雾,行云布雨,又可摇波蹴浪,翻江倒海。如果家中男丁稀少,女性多时造成阴盛阳衰或者家宅阴气重时,亦可安置龙以增强阳气。

中国红描金龙腾盛世将军瓶-龙年礼品限量999尊

 藏“龙瓷”遇贵人

另外,在家中放置龙非常有利于升值遇贵人。对于工薪阶层或者在机关单位工作的人而言,在公司或单位最忌讳的莫过于小人当道,背后方肩,因此对于在单位工作尤其是公职人员尤其重要,可将其摆放在办公桌上。

当然,以上的这些说法,是人们对龙文化的一种精神寄托,然而正是这样,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团结炎黄子孙,唤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收藏艺术陶瓷 当心所谓大师


几年前,书画收藏界“有听画不看画”的症结,就是一听书画作品的作者是某某名家或某美协领导,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放心大胆地掏银子购买。无独有偶,这种现象在刚刚起步的艺术陶瓷市场中也出现了。其实,在这个大师满天飞的时代里,由于种种原因,徒有虚名的工艺美术大师不乏其人,名不副实的大师作品自然也绝非少数。为此,笔者的以下三招或可让您免吃后悔药。

首先:刚刚接触艺术陶瓷的藏家,要多看,少动手。有陶瓷展览您就看,看时用心比较不同大师(或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多看书,了解古瓷的历史和当代艺术陶瓷的物理、化学性质。这样,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眼力,还熟悉了陶瓷史,提高了鉴赏水平,那么哪种作品是否值得收藏就心中有数了。

其次,选中自己中意的艺术家及其某类艺术风格的作品后,您要不断跟踪,看他(她)的艺术水准是不是每年都在提高。如果几年后其作品还是一成不变或制作技艺停滞不前的话,那你就白浪费时间和精力了,因为这个人对自己的艺术并不负责。就吴锦华而言,他的口号是:“对收藏家负责,也对我的孩子负责。”什么意思呢?因为“人的名,树的影”,瓷画像大师吴康流芳百年,让吴锦华骄傲一生,他也要把这种荣耀作为传家宝交给女儿。

再次,买艺术陶瓷作品前,问问作者(不管大师还是小师)能不能保证自己的作品只升价不降价,敢不敢回收自己的作品。笔者以前撰写“收藏书画为赚钱买进容易兑现难”时,就曾有广州三彩画廊理直气壮地说乐意回收自己卖出去的作品。而吴锦华也掷地有声地表示:“我保证自己的作品一直升价。如果发现我的作品降价,我分分钟都可以回收。”不管是画廊还是艺术家,能底气十足地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他们卖出的每件艺术品都过了自己这一关。这样走下去,机构或个人不仅能不断地进步,而且还产生了品牌效应——口碑越来越好,收藏群自然会雪球般地越滚越大,载入史册就成为可能。

孔老夫子的相人术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今天借来用于选藏艺术陶瓷倒也奏效——可以用这句话去相那些出没在艺术品市场中的大师,分开鱼龙。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收藏 当代陶瓷大师名作备受青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收藏 当代陶瓷大师名作备受青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