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发展 > 导航 >

抢抓机遇加快产业发展

抢抓机遇加快产业发展

古代瓷器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发展

2021-04-12

古代瓷器发展。

3月27日,市长刘昌林在调研全市陶瓷产业发展时强调,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快陶瓷产业发展。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康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启文陪同调研。

当天上午,刘昌林一行先后调研了陶瓷工业园区的诺耐技术陶瓷有限公司、清和陶瓷(景德镇)有限公司、兴勤电子有限公司、景德镇爱和陶乐华陶瓷有限公司、汉景达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镇国韵陶瓷有限公司等在建项目的施工建设情况,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规模,希望企业抓紧建设,早日开工投产。在景德镇神飞特陶有限公司、三雄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镇宝瓷林陶瓷有限公司,刘昌林在了解了企业产品生产、市场销售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情况后要求,各企业要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创新能力,扩大经济效益;各有关部门和园区要加强与企业对接和项目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扩大规模,提升企业整体水平。

在调研座谈会上,刘昌林在详细听取了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代表围绕陶瓷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后指出,要坚定信心,现在陶瓷产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宽松,条件越来越优越,人才越来越充实,陶瓷产业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好。但同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陶瓷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产业结构还要进一步优化,总量和规模要进一步扩大,技术创新和新产业开发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水平要有进一步提升,企业要进一步集成、产业要进一步集聚,进而形成完善的陶瓷产业发展格局。

刘昌林强调,各有关部门和陶瓷工业园区要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陶瓷发展的意见”,切实做好陶瓷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陶瓷发展方向;要加快研究陶瓷企业发展的意见,坚持对外招商和对内扶持发展并举、新陶瓷企业和老陶瓷企业发展并举、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发展并举的政策,分门别类,认真分析现在陶瓷企业发展现状、列出发展重点、明确扶持政策;陶瓷工业园区要认真研究,做大、做强、做优陶瓷工业发展平台,做好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科研、教学、生产相结合的平台;要加强陶瓷人才培训力度,利用我市院校的培训资源,培养出适应陶瓷生产的技术人才;各企业要加强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进一步做大陶瓷企业规模,共同促进全市陶瓷产业发展。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改制”抓机遇“进园”求发展——景兴厂改革改制侧记


日前,从市远景瓷业公司传来喜讯:这个由原景兴瓷厂改制重组的新企业,今年与世界知名企业瑞典宜家TkeaofsweDen公司签订1800万件产品的订单,企业外销有望突破500万美元。景兴瓷厂的国企改革,是该市坚持企业退城进园、易地重组的改制思路,使企业成功转型,重新焕发生机的一个成功范例。

景兴瓷厂是该市1962年成立的国有陶瓷企业,以生产中餐具、茶具、和合器等日用瓷为主,职工人数达1660余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市场的影响,和该市许多陶瓷企业一样,景兴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企业生产、销售面临新的考验,改革改制迫在眉睫。2002年6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景兴瓷厂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企业退城进园,市区厂房土地由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储备中心收购,收购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改制,同时在陶瓷工业园区新建厂房,以此为依托进行招商引资,并成功引进远景瓷业公司在园区落户。由景兴变远景,不仅解决了原企业职工的就业问题,还为企业做大做强带来了新的机遇。

远景瓷业公司在企业管理上实行新的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它们在景德镇传统的青花瓷工艺基础上自行开发而成的“温”系列餐具,一面世即走俏国内外市场,在中东和欧美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2008年,通过努力,该公司成为瑞典宜家TkeaofsweDen公司的全球供应商,出口创汇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公司逐渐从一个股份制企业逐步向国际惯例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方向迈进,成为景德镇日用陶瓷生产销售的一支生力军。2008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创税利220万元,其中宜家产品外销达到300万美元。

当前,远景瓷业公司拟在继续扩大再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国际间全方位合作,努办实现新突破,他们与瑞典宜家签订1800万件产品订单就是其中一项大手笔。虽然金融危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困难,但远景人雄心勃勃,他们要在去年外销300万美元的基础上,今年争取实现产销、利税翻番,要在安置600多名下岗职工的同时,力争安置更多的人员就业,为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景德镇加快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以陶瓷为载体、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灵魂,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为追求的新兴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陶瓷艺术资源,经过千年演绎的传统陶瓷产业,在新时期正注入新的发展能量,面临新的发展嬗变。

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景德镇发挥优势的战略支点

景德镇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郭沫若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来盛赞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和文化,在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产业集群发展。景德镇全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大小实体3000多家,200多个陶瓷注册商标。所生产的陶瓷工艺门类齐全,涵盖艺术陶瓷、日用陶瓷、高新技术陶瓷、建筑陶瓷等多个种类。陶瓷生产、辅助、销售等分工协作呈现专业化、社会化的特点。

发展模式多样。有独立法人模式,如部、省、市陶研所,法蓝瓷实业等规模较大的实体;有“公司+工作室”模式,如雕塑瓷厂、建国瓷厂等国有企业改制后,利用原有土地和厂房吸引工作室入驻形成的创意基地;有名家工作室模式,如众多艺术家独立创办的个人工作室;有手工作坊模式,遍布全市各个街道巷弄之中,同样具备较高的创意水平。

陶瓷人才丰富。水土益陶的千年瓷都,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外来艺术家前来交流、创作。目前,全市拥有75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100多位省级陶瓷大师,1000多位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还有从事陶瓷工业的“十万大军”,形成了庞大的陶瓷文化创意队伍,文化创意的氛围十分浓厚。

文化底蕴深厚。境内遗存下大量官窑、民窑和古建筑、古街区、古弄巷,市区每5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文物古迹,现有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区5处,地面文物5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5人,另有手工制瓷技艺研究保护中心、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等民间团体和保护单位,是其他瓷地和窑口所无法比拟的。

以创新的举措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

今年2月,李长春同志在景德镇视察时指出:“现在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春天,艺术要积极抢抓当前文化发展机遇,引领全国陶瓷艺术的潮流,摘取世界陶瓷艺术的王冠。”景德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努力传承中外陶瓷文化、融汇古今陶瓷工艺、云集天下陶瓷创意人才,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建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集群区块,是国内外许多城市抓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景德镇坚持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推进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建设两大陶瓷创意产业园区。在老城区建设陶瓷文化科技产业园,依托老城区工业遗存厂房,延续陶瓷工业文化脉络,建设艺术创意谷、国际陶艺村、明清窑作群、红店街四片区,构建元代以来中国陶瓷工业窑炉博物馆、明代以来世界陶瓷工业厂房博物馆、近现代陶瓷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制造活的博物馆;大力引入国内外陶瓷大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建陶艺工作室,赋予工业遗存新的创意和内涵,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使老城区近1500亩的工业遗存用地重新焕发活力。在新城区建设陶瓷创意文化创意新区,高起点、高品位规划总用地为15平方公里的陶瓷文化创意新区,涵盖陶瓷文化创意中心、国际陶瓷会展中心、陶瓷文化传媒中心、陶瓷产业中部基地等板块,进一步丰富陶瓷文化艺术的交流、创作、展览和交易等功能,使之成为集中展示历史与工艺、对接现代陶瓷发展潮流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集聚区。

提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科技进步会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景德镇坚持把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与提升文化创新能力相结合,用创新支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精心培育创意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拥有成熟技术工艺、明星设计师团队、全球销售网络、规模较大的工业导向型陶瓷文化创意企业,引领全市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整合本地科研资源,依托学院、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等资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意产品,并通过陶瓷知识版权交易迅速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广泛引进外地科研力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的文化科技合作,争取重大陶瓷文化产业项目和领先科技成果在景德镇实现产业化。推动设立陶瓷艺术最高奖,利用景德镇的世界知名度,设立陶瓷艺术成就最高奖“景德镇奖”,造就景德镇在全球陶瓷产业中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充分释放千年瓷都吸引人才与资源的品牌效应。

推进陶瓷文化创意资源深度开发。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旅游业扮演着参与者和展示者的重要角色。景德镇坚持把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与做大旅游产业相结合,深入挖掘千年瓷都的历史、文化等宝贵财富。加强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推动御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古窑景区申报国家AAAAA景区,促进高岭申报世界矿山公园,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做好陶瓷旅游商品的市场开发,抓好陶瓷创意、制作体验、陶艺研修等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文化与旅游的嫁接。策划精品陶瓷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体验景德镇灿烂陶瓷文化,激发游客的购物欲望,实现陶瓷生产与旅游消费的良性互动。

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完备的服务平台,能够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产业腾飞持续助力。景德镇坚持把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与夯实产业基础相结合,构建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办好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进一步发挥其国际性的陶瓷文化艺术交流、创作、展示和交易平台作用;办好国际性陶瓷文化论坛,推动陶瓷文化理论交流与思想火花的碰撞;建设艺术宫殿,将整理发掘的十万多件陶瓷文化遗产物件集中展示。打造产品交易平台,鼓励民间资本成立经济公司,引进国内外知名拍卖公司,促进陶瓷艺术品交易;建设陶瓷创意产品版权信息中心、版权交易中心和艺术作品交易中心。打造创业孵化平台,利用闲置的老厂房、老作坊,发挥厂区内原有的陶瓷生产配套服务功能,建设从事个性化陶瓷文化艺术创作的创业孵化基地;设立文化创意发展专项资金,对创意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予以资金扶持。

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发展环境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景德镇必须从理念、政策、市场、人才保障等各个方面着手,创建最优发展环境,让资本、资源、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知识、技术、管理等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创新发展理念。树立精品意识,走精品路线,做高端品牌,力争用较少的资源,换取最高的利润。树立市场意识,尊重市场规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促进创意灵感火花迸发、创意产品的形成和创意时尚的流行。树立创新意识,鼓励一切形式的创新创造,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仿冒等侵权行为,净化市场经营秩序。强势打造“景德镇”区域品牌,强化品牌规划、品牌定位、品牌宣传和品牌识别等工作,把“”塑造成为可与“法国香水”、“瑞士手表”相媲美的世界高品质区域品牌。加强行业自律,发挥陶瓷协会组织的作用,定期提供陶瓷产品价格信息,指导和规范市场价格行为。

完善管理机制。在成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架构下,建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动全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促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落实国家和省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有关政策,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强化人才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校企委托办学模式,与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开展教育合作,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出国留学、进修或培训,实现创意人才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化培养。加强文化名家培育,完善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政策措施,建立高端文化创意人才数据库,实施“陶瓷文化名人百人工程”,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创意名家。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景德镇市委书记)

加快推动陶瓷产业升级


提高行业竞争力

“发展升级”,是加快发展与加速转型的战略任务,是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轮驱动,其核心是产业升级。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千年瓷都,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发展升级”要求,就应当以加快推动陶瓷产业升级为抓手,大力提升文化影响力、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引领力。

推动陶瓷文化资源与创意融合,提升文化影响力

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最为广泛、最为深远。1700多年的陶瓷烧造历史,给景德镇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展示好老祖宗留下的陶瓷文化瑰宝,在历史文化中注入现代元素,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是陶瓷产业升级的新境界。应加快完善陶瓷博物馆体系,以综合博物馆为核心、分类博物馆为补充、艺术馆和画廊为延伸,打造陶瓷文博之城,充分展示景德镇乃至全国各个时期、各个门类最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制品及瓷业民俗,更好地推动陶瓷文物保护、技艺传承和瓷业文化挖掘;加快打造陶瓷文化街区,以历史老街区和现代工业遗存为依托,重点建设景德镇陶溪川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提升樊家井、老鸦滩等陶瓷作坊集聚区,打造展示陶瓷文化生态的“活博物馆”;加快保护陶瓷古窑遗址,以兰田唐代龙窑遗址、落马桥元青花遗址、御窑厂明清窑遗址等为重点,对151座古窑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建设古窑遗址公园,以便清晰地展示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窑口发展脉络;加快建设陶瓷文化创意新区,把陶瓷总部、陶瓷会展和博览中心、陶瓷文化创意基地等集聚起来,进一步完善陶瓷文化艺术的交流、创作、展览、交易等功能;加快发展陶瓷文艺展演,以瓷乐队等为基础,整合做大演艺公司,打造一台全面展示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和民情风俗的晚会,并进行常态化演出;加快完善陶瓷主题休闲功能,依托陶瓷博物馆、文化街区、遗址公园、创意新区、文艺展演等,大力建设具有购物、休闲、体验等功能的消费场所。

推动陶瓷产业生产和研发一体,提升产业竞争力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文化的传承、科技的转化,离不开承载的产品和产业。“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的景德镇,之所以被称为瓷都,就是因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的陶瓷教育、研发、产业、市场体系,实现了文化技艺的集聚和转化。推动陶瓷产业升级,就要加快形成以陶瓷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基础,以高技术陶瓷为支柱,以高档日用陶瓷和陈设艺术瓷为主体,以建筑卫生陶瓷为辅助的陶瓷产业新格局,加快把陶瓷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一要大力促进陶瓷产业集群发展。以国家新型工业化陶瓷制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陶瓷工业园区扩园强区,坚持引进外来企业和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并举,提高陶瓷产业承载力。当务之急是主动对接央企、世界500强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引进行业龙头,积极扶持本地高科技陶瓷企业。二要大力推进陶瓷科技协同创新。以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学院这三所高校和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等各级各类陶瓷研究机构为依托,以陶瓷企业为主体,做好产学研用一体化文章,建立更多的科技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陶瓷领域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同时,加快建设政策共享、布局科学的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培育经营实体,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三要大力实施陶瓷品牌发展战略。加强陶瓷产品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景德镇”牌证明商标和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等传统名瓷商标,以及“景德镇瓷器”地理标志的吸引力和品牌效应,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提高产品竞争力。四要大力扶持陶瓷企业做大做强。积极争取国家税务总局对景德镇陶瓷比照文化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陶瓷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同时,不断完善陶瓷原料、燃料保障体系及物流配套体系。

推动千年瓷都地位和功能升级,提升国际引领力

“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在历史上,景德镇为世界陶瓷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只有再现“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精品荟萃、器走天下”的历史盛景,景德镇才能继续引领世界陶瓷走向。一要着力建设国际陶瓷博览之城。继续办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不断扩大其知名度。二要着力创建世界创意城市手工艺之都。景德镇申报世界创意城市手工艺之都工作已于今年启动,这将为进一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坚实基础。景德镇被确定为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也将进一步提高瓷都的知名度,促进陶瓷文化交流。三要着力拓宽海外陶瓷之路。“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历史上,“海上陶瓷之路”树立了景德镇的国际形象。景德镇应积极实施更高水平的“走出去”战略,组织有内涵的参展团队,举办有水准的国际论坛,输出有特色的陶瓷产品。四要着力打造全球陶瓷人才之家。科技和文化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景德镇是国内目前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陶瓷设计大师以及陶瓷工程技术类高级工程师、教授和研究员最多的城市,也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地的陶艺大师,聚集了成千上万的陶艺人才。强化尊重人才、尊崇大师的文化氛围,更加重视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使景德镇成为陶瓷人才的圆梦之所,为瓷都集聚磅礴的发展正能量。五要着力提升国际旅游人气。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今年成功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景德镇应抓紧推进浮梁高岭—瑶里创5A级景区,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让“千年瓷都”成为游客优先选择的旅游目的地。

平川区筹办全国节会加快陶瓷产业发展


随着8月19日的临近,以“承接转移、合作共赢”为节会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进入倒计时。今年,平川区再次承办全国性陶瓷节会,将被命名为“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为平川陶瓷产业发展给了一个“支点”。在“十二五”末,平川将建设成为中国西北最大的陶瓷建材承接转移基地和物流基地,确立平川西部陶都的地位。

依托传统改造提升

陶瓷产业是平川最为古老的传统制造业,有着千年制陶历史,享有“西北陶瓷工业城”的美誉。上世纪90年代末,平川区一度兴盛的陶瓷业跌入了发展的萧条期。进入21世纪,平川区把陶瓷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首选产业。从创新体制入手,对原有国营陶瓷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走民营化的路子。2002年6月,将已破产的原白银墙地砖厂整体拍卖给民营企业四川新乐雅陶瓷有限公司经营。四川新乐雅陶瓷有限公司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三条地砖生产线,年产值8000万元。盈耀、盈胜陶瓷厂通过产权改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陇烨陶瓷由企业改制再到民资收购,产品达60多个品种,年产值5000多万元。温州客商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白银华顺陶瓷有限公司,创造了当年投资开工、当年建成投产的“平川速度”。2009年,投资5000多万元的华顺陶瓷三期建成投产,日生产高档地砖10000多平方米,填补了西北地区生产高档地砖的空白。

挖掘优势定位西部

平川具有发展陶瓷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禀赋,境内各类陶土测算储量达40亿吨以上。与瓷都景德镇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原材料枯竭相比,陶瓷产业在平川区虽然已经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其所拥有的储备原材料充足。这也是平川区能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

平川广东佛山市陶瓷学会专家对平川区陶瓷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后,认定平川区陶瓷资源种类齐全,质地优良,完全能够满足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工艺陶瓷等常见的各种产品类型的生产需求。而平川煤电产业为陶瓷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同时,由于平川陶瓷生产历史久远,培养了一批技术比较熟练的实用型人才,为平川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从全国来看,华南、华北、西南地区都已形成具有行业优势的陶瓷产区,而整个西北地区目前还未形成行业优势的陶瓷产区。40亿吨的陶土储量,原料以及人才区位优势让平川成为西部陶瓷建材基地首选之地。

全国节会“给力”陶都

2009年,平川区经过科学论证,提出要全力打造西部陶都,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准确定位陶瓷产业发展方向,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0多个,签约项目资金6亿余元。当年开工建设了总投资2亿元的国泰陶瓷建材城,集中整合区内外陶瓷建材资源形成规模,是全市“八大支柱产业”发展的第一家专业配套市场,为打造“西部陶都”提供专业完善的配套服务。华顺陶瓷不断提升产品档次,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第三期工程,建成西北第一条高档地砖生产线。陶瓷节会后签约引进两家陶瓷企业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地民营企业投资1亿余元,建设白银泰瑞陶瓷有限公司,山东客商投资8380万元,建设白银山川陶瓷有限公司。

2010年,在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中,又把建设中国西部陶都确立为区上的三大战略定位之一,规划建设陶瓷建材工业园,集中培育发展陶瓷建材产业。随着第二届陶瓷节会的召开和“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命名,西部陶都的目标渐行渐近。在“十二五”时期,力争引进30—50条现代化陶瓷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平方米,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将平川建设成为西北最大的陶瓷建材产业基地,确立平川西部陶都的地位。目前,平川陶瓷企业发展到15家,形成了4大门类、100多个品种的大产业,总产值从2009年的2亿多增长到了现在的近5亿元。

贵州陶瓷产业蓄势启航 加快产业升级


近日,贵州联和陶瓷产业园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贵州省长顺县联和陶瓷产业园区建设指挥部隆重举行。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录生、黔南州州委书记黄家培、副州长周俊生、长顺县县委书记张惠明、县委副书记杨兴华、副县长金光锐等一行领导莅临仪式。

据透露,贵州联和陶瓷产业园有限公司是隶属于贵州联和能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其背靠金世旗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两大重量级本土上市企业。公司此举意在依托长顺县高达5亿吨的丰富矿产资源及超过5000亩的县政府产业用地供给,借助企业强大的综合实力,整合长顺县政府优厚的政策条件及国内一线陶瓷制造型企业与配套企业,填补贵州陶瓷产业缺口,深入贯彻贵州建材工业“十二五”规划所指向“陶土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应大力培育陶瓷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想。

仪式当日,贵州省黔南州副州长周俊生发表重要讲话,同时指出“长顺县联和陶瓷产业园的构建,紧密围绕《国发二号文件》战略导向,紧扣长顺县‘一园四区,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充分突显地方产业发展优势。伴随政府的政策引导及企业的综合实力,必将在未来有效加快地方产业升级,促进贵安新区区域产业链接,推动贵州省‘十二五’战略规划进程稳步实施。”

政策引导,产业助推。从政府至企业,这一系列动作是否意味着一个全新的、非传统的、同时饱含贵州特色地域文化的集陶瓷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文化创意、会展、博览、学术交流等为一体的多元化贵州本土陶瓷产业集群即将诞生;是否标志着贵州将进入中国陶瓷的快速产业发展轨道?透视未来发展方向,这一构想确实是值得贵州人乃至全国陶瓷人所期待。

梧州陶瓷产业园中和集中区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自今年8月下旬以来,梧州陶瓷产业园中和集中区的管理人员几乎每天都会去到一个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工地,或了解建设进展,或敦促加快进度,或会同其他部门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他们都希望这个项目能以最快的速度建成投产。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可能不少人会疑惑甚至猜测———难道又是一个投资规模庞大的陶瓷企业,或是为陶瓷生产配套的重大投资?

事实上,这家坐落于中和集中区名为广西碳歌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项目,投资仅2.5亿元,于8月25日动工建设,产品是保温材料。项目之所以受到各方关注,是因为建成投产后,它将大量“吞食”陶瓷企业产生的废尾料。

12月5日,梧州陶瓷产业园中和集中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该项目一旦投产,将串起整个集中区再生循环产业链条。

据了解,碳歌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计划两年内建成5条生产线,其生产过程不仅可对陶瓷企业产生的废料进行再利用,且本身不会再产生废渣和废水,是一个典型的低碳环保项目。

“我们认为,该项目十分切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新要求、新思路,因此,我们会继续不遗余力地推进,并努力使之成为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

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梧州陶瓷产业园中和集中区已聚集14家陶瓷生产企业,建成82条瓷砖生产线,但企业的生产及废料处理、废气排放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影响。而通过碳歌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类企业的带动或示范,将使园区发展走向更富生态、环保及资源循环再利用特征的新征程。

“当然,我们对此已有详尽的规划,也正在用积极的行动予以落实。同时,要求企业必须配套建设废水处理回用系统,使废水、水煤浆等可完全回收再利用。此外,还大力引进废尾料加工处理企业,如引进含酚废水煤焦油深加工等项目。”

其实,自园区的第一家企业投产伊始,中和集中区就已常态化检查监督企业气体、液体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强制企业落实环保设备和环保措施,并跟踪企业废弃物的去向,确保生态环保的相关规划能更好地落到实处,以推动园区的生态建设。

广西沿江陶瓷产业布局加快


在未来5年内,我们将建成拥有150条陶瓷生产线、年产值150亿元、税收6亿元的产业集群,成为广西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广西藤县有关负责人说,藤县以黄金(1747.60,5.90,0.34%)水道为依托,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抢抓广东佛山陶瓷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加快打造陶瓷产业园区。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藤县位于广西西江的下游,境内既有发展陶瓷产业的资源优势,又能充分利用西江航运的物流优势,这为藤县加快发展陶瓷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目前,藤县已经提出根据陶瓷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先进、生态环境优美的陶瓷产业示范园区。

任建华告诉记者,西江沿江各市依靠西江巨大的运输能力、低廉的运输成本优势以及沿岸水源、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加快了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沿江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逐步形成了陶瓷、建材、汽车等一批特色沿江产业园区,综合运输效益进一步提高,西江黄金水道在“西江经济带”建设和东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贵港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志光介绍说,贵港市已经在西江沿岸规划并布局了5个产业园区和15个功能区,打造建材、冶金、电力、船舶修造、食品等优势产业,临江产业集群初现雏形,港口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83亿元,沿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日趋明显。

梧州市把全市人口的50%、产业的70%、生产总值的70%集中到西江黄金水道沿线的规划已经启动,全市“五园八区”已初步形成规模,产值超千亿元的再生资源产业园正在稳步推进,产值超百亿元的陶瓷产业园区、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和招商,各种产业集聚逐渐形成。

柳州市则重点加快建设柳州阳和、官塘等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积极打造广西柳州汽车城、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等产值超千亿元的重点产业类项目,力争把柳州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汽车产业集群中心。

此外,来宾市也已初步形成了“一区四园五带”的发展格局,重点打造能源电力产业基地、冶炼产业基地、铝产业基地、建材产业基地,力争“十二五”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其他各市也依托西江黄金水道沿江布局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山西怀仁陶瓷产业加快提质升级


11月21日,记者在市级怀仁县金沙滩陶瓷工业园区看到,园区内的东兴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投资7000万元,于今年7月底建成的国内最先进的日用陶瓷生产线——第一条微机调控96米燃气隧道窑生产线运转正常。该公司正加紧施工,逐步完成投资3.2亿元,二期、三期再建4条同样的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后,仅东兴公司年产日用瓷可达1亿件,实现产值5个亿,实现利税8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800个。

金沙滩陶瓷工业园区是怀仁县贯彻落实省、市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两大战略方向”,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推进“以煤扶瓷、煤瓷联合、瓷成精品”的综合性循环经济发展基地。园区规划占地6.3万亩,以消化煤矸石为主攻方向,该县年产的390万吨煤矸石可全部在园区内就地消化,真正实现循环利用。据该县经信局局长郭春林介绍,与东兴陶瓷公司一样,今年怀仁县入驻园区并在建的陶瓷项目还有东方陶瓷、佳美乐陶瓷、尊屹陶瓷、峙峰山陶瓷、柴沟瓷业等10多个项目,计划建设高标准陶瓷生产线27条。这些新建的陶瓷项目分别与景德镇、潮州等地的陶瓷企业联合投资生产,在引进他们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当地陶瓷产业的精品化程度。同时在技术上,与景德镇、潮州、淄博、唐山等全国先进瓷区企业合作联营,并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走“高、精、尖”发展道路,从而达到提高产品附加值,把金沙滩陶瓷工业园区打造成“怀仁陶瓷”的升级版,真正实现“瓷成精品”目标。

现在,怀仁全县陶瓷企业达45家,生产线90条,从业人员3.2万人,产能达到18亿件。产品形成日用瓷、包装瓷、琉璃瓷、工艺瓷、工业瓷、建筑瓷六大类。预计到“十二五”末,金沙滩陶瓷工业园区陶瓷生产企业将达到65家,生产线将上到150条,陶瓷产能达到30亿件,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人均劳务年收入6万元。陶瓷产业将真正成为该县重要的支柱产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抢抓机遇加快产业发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抢抓机遇加快产业发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发展

相关推荐